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南懷瑾大師的智慧學堂
滿額折

南懷瑾大師的智慧學堂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人生是一場修行?孔子說君子有哪三畏?人生有哪三個錯誤不能犯?行動之前究竟要思考幾次?如何放下六根、六塵和六識?南懷瑾的做人六字訣是什麼?順境時要收心,逆境時要放心?
※將儒、釋、道三家思想之精華與西方哲學融合,講述人生大得大失之間的成敗智慧。平實的話語揮灑如詩,智慧的箴言豁達飄逸。彷彿一泓清水般清明透徹,令人讀來如同沉浸在國學大師思想的汪洋中,無價的瑰寶呈現在你我眼前。
※前立法院院長王金平讚其為儒、釋、道皆通的「文殊再世」;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並於南師逝世當日親發唁電,推崇其弘揚中華文化的貢獻。更是尹衍樑、溫世仁、馬雲等企業界重量級人士心靈精神導師!

一本受益終生的智慧寶典 最通俗最實用的思想盛宴
大師之言,字字珠璣;大師之語,意蘊無窮。
進入大師的智慧學堂;修習終身的人生哲理!

南懷瑾先生曾說:「人生有三個基本錯誤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無論是做人的準則,還是為人的心態;不管是交友的態度,還是說話的技巧,我們都可以從南懷瑾先生的人生中找到先哲對這些問題的主張和看法。南懷瑾先生就像一個傳道授業者,他把老子、莊子、孔子的智慧,以通俗的方式,一一道來,趣味橫生。

書中一一梳理南懷瑾先生的語錄,從這些語錄深刻剖析南懷瑾的人生智慧以及做人的態度,在閱讀中領略生活藝術,通曉生存之道。


 封面圖檔 
南懷瑾(1918~2012),浙江溫州樂清人。二○一二年中秋前夕圓寂,享年九十五歲。南懷瑾精通儒釋道三家,更鑽研佛學研究,人稱百年來無出其右者。自幼接受傳統私塾的嚴格教育,及至少年時期,已遍讀諸子百家,兼及拳術、劍道等各種功夫,且通醫術卜卦,堪稱一代奇人。而他與蔣經國、李登輝、江澤民及劉泰英、尹衍樑等政商界重要人物亦建立了某種程度的關係,縱橫海峽兩岸政商、文化界,弟子遍及全球。一度名列「臺灣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

作者簡介

張笑恒,暢銷書作家。其豐富的個人閱歷、縝密細膩的筆法和一針見血的筆觸,總能給讀者帶來欲罷不能、直呼過癮的閱讀體驗。著有《南懷瑾大師的十六堂佛學課》(風雲時代出版)、《南懷瑾大師的人生學堂》(風雲時代出版)、《首富馬雲站在新起點—阿里巴巴的激情》(風雲時代出版)、《李叔同大師的人生歷練課》、《季羨林大師的人生哲理課》、《北大哲學課》《北大人文課》等多部暢銷書。

目次

第一課 生命的能量來自寧靜
第二課 人生最大的福是「清福」
第三課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第四課 順境不迷失,逆境能忍受
第五課 寬恕別人等於祝福自己
第六課 萬事「隨緣」,不爭不搶
第七課 氣度決定格局
第八課 耕耘本身就是收穫
第九課 自求多福,一切在自己
第十課 逆境不一定都是壞事
第十一課 君子之交淡如水
第十二課 謹言慎行,沉默是金
第十三課 學問就是推動你起飛的風
第十四課 低調是態度,也是智慧
第十五課 慈悲是用善念和善行打磨出來的
第十六課 參透生死,生命只在呼吸間

 


 

書摘/試閱

前言
南懷瑾先生被人稱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學家」「國學大師」和「禪宗大師」,等等,他還曾一度名列「臺灣十大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此外,南懷瑾於儒、釋、道三類國學當中擁有廣泛著作,其成就造詣凸顯於《周易》易理的詳解上,因博學廣聞而被眾多學子尊稱為「南師」。
南懷瑾的文章,名滿天下,引起各國人士矚目。美、英、法、德、日、韓、加拿大、比利時、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一些名校的專家、學者和男女學生,都仰慕中國文化,崇敬南懷瑾的人品學問,紛紛登門拜訪、學習。而南懷瑾總是以誠相待,傾心傳授,不求代價,更不要求回報。
南懷瑾在傳統文化方面代表作品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他在著作中刊正了許多以往對傳統文化的誤解。尤其是《論語別裁》在一九七六年出版之後立刻引發了全民閱讀的狂潮,南懷瑾歷經歲月的洗禮,他用敏銳的雙眼觀察著世界上的一絲一毫,再加以多年的總結,他的人生無疑是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的。
南懷瑾曾說:「人生有三個基本錯誤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這細膩的言語又恰到好處,南懷瑾的一言一行無不在彰顯著他的人生智慧。
南懷瑾喜歡安靜地思考,他主張保持內心的寧靜,這樣才能夠守住智慧的底線,南懷瑾遇事從不大吵大嚷,也從不焦急失措,而是冷靜地分析事情,可謂「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最後把事情完美解決掉。他從不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相反還很喜歡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世事紛亂嘈雜,南懷瑾在一隅裏安靜地思考,這讓他體會到了很多人生真諦。
佛家有一句著名的話:「心如明鏡臺,不使惹塵埃。」南懷瑾非常懂得養生,遇事不生氣,遇人笑臉迎,從不給自己找麻煩,更不給別人找麻煩,隨時調節自己的心情,讓憂慮遠離自己,所以我們很少見到南懷瑾皺著眉頭的時候,他每天都是一副笑臉,這跟他的自我調節有很大關係,他把自己的心當作一面明鏡,並時常拂拭,保持著內心的純淨,不被外物所累。
在面對逆境的時候,南懷瑾有自己獨特的一套哲學,南懷瑾在面對不友好的情況時不嗔怒,面對誤解的時候甚至不辯解,他有堅定的信念,面對諸多磨難,他始終淡然一笑,泰然自若,最後都將這些「絆腳石」一一拋在身後。南懷瑾還曾感謝過給予他逆境的人和事,「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南懷瑾擁有這種感謝逆境的心態實在令人佩服,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才成就了今天的國學大師。
在說話方面,南懷瑾一向謹言慎行,從不口出狂語、妄語,每一句話都經過他的深思熟慮。除了在講課時,南懷瑾一向是一個話語不多的人,因為他知道「智者寡言,愚者多言」,避免言多必失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說話,在這方面還包括話說三分留七分,南懷瑾知道有些忠言說多了會讓別人厭煩,所以他總是寥寥數語濃縮精華,而不是沒完沒了勸告囉唆。
南懷瑾人生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智慧,包括寬恕別人的方式,交朋友的智慧,做學問的要領,謙卑的為人姿態等,本書為您一一梳理南懷瑾的語錄,從這些語錄拓展開來,深刻剖析南懷瑾的人生智慧以及做人的態度,給人以智慧的啟迪,讓人從中得到些許人生感悟。

第一課 生命的能量來自寧靜

一、智慧是在寧靜中產生的
南懷瑾曾說:「人的生命常常忘記了靜,反而儘量用動態去消耗自己。」他認為只有理解了靜的道理以後,把腦筋靜下來,思想情緒完全靜下來,才能沉澱出智慧。同樣,中國當代作家王小波說過:「一味的勇猛精進,不見得就有造就;相反,在平淡中冷靜思索,倒更能解決問題。」

俄羅斯數學家格里戈里‧佩雷爾曼,躲在自己的破陋居室裏,證明了二十世紀七大數學難題之一——龐加萊猜想,成了世界新聞媒體所爭相追捧的英雄,可英雄自己對出名卻不感興趣,並拒絕接受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茨獎」。
佩雷爾曼就是這樣,「只按他喜歡的方式生活」,從不離開聖彼德堡,沒有朋友,沒有積蓄,擔受失業的痛苦,卻不願去領取一百萬美金的獎金,處事低調,遠離世俗,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做隱居的修行者。
法國偵探小說作家喬治•西默農在寫一本書的時候,就把自己完全和外界隔絕開來,不接電話,不見來訪的客人,不看報紙,不看來信。正如他說的,生活得「像一名苦行僧」。在他完全潛心於寫作大約十一天之後,完成了一本最暢銷的小說。

烏納木諾說:「思考的意思是:親近自己。」而人只有在寧靜中才能親近自己,才能靜靜地整理自己的思緒,悄悄地記錄思考的痕跡。讓頭腦冷靜下來,你將會發現內在的控制力和能力。
陶淵明也曾用詩的語言,描述了一種美妙的靜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寧靜就是排除各種干擾,遠離喧鬧,保持一顆平常、平靜的心。
寧靜的心靈是一種高尚的心境,高尚者常常是曲高而和寡,因為寧靜之處往往就是寂寞之地。善於用平常心來對待人生的得失成敗。要約束自己的心靈,使自己的心不為物欲所羈絆。善忍寂寞,才能達到心靈的寧靜。
佛家教導世人要不嗔不怒、不妄喜、不惶餒,其實真意也是讓人們學會保持寧靜的姿態,去看待事物,看待周圍的人,看待所有遭遇。寧靜也是一種沉著和理智,譬如遇到猝然而來的危機,只有冷靜下來才能迸發出智慧,所謂急智迸發。

幾個老礦工終日在極深的坑道中工作。一天,礦燈突然熄滅了,他們頓時驚惶失措,開始胡亂地尋找出路。一陣混亂摸索後,幾個人走得精疲力竭,只好坐下來休息。大家誰也不說話,空氣中是令人窒息的恐懼,好像死亡即將來臨。一些人根本坐不住,煩躁地走動著。
這時,一個平時處事冷靜的老礦工開口說話了:「與其這樣盲目亂找,不如坐在這裏,看看是否能感覺到風的流動,因為風一定是從坑口吹來的。」
大家聽了他的話似乎看到了希望,都穩穩地坐了下來。剛開始沒有一點的感覺,可是一段時間後,他們的心思變得很敏銳,逐漸感受到陣陣微弱的風輕撫臉上。他們順著風的來處,終於找到出路了。

清朝帝師翁同龢曾云:「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顯然,一切冷靜源於「靜氣」。人的思慮,只有在寧靜的心情中才能更為縝密;人的謀略,只有在寧靜中的心態中,才可能孕育得更加完善。
毫無疑問,在寧靜中更能產生靈感,使大腦更有創造力。而我們不只在危機來臨時容易陷入慌亂,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常常感到惶惑不安、心煩意亂、擔心害怕,以致自己無法集中精力,甚至產生錯位的觀念,作出錯誤的決定。
想擺脫這種狀態,就必須想辦法讓自己靜下來。譬如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在多件事情上,那樣難免會顧此失彼。而專注於一件事,則可以把另外一部分腦神經能力調動起來,使相關的神經積極活躍起來,從而進入一個人的最佳狀態。
寧靜是一種有創造性的因素,它可以聚集、提煉、整飭一個人的內心力量;它可以把動盪所驅散的東西再收攏到一起。正像經過搖動的瓶子,你把它放到桌子上,它裏面的東西就會沉澱下來,重的便會脫離輕的落到瓶底。人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人性情中內含多種混合成分,冷靜和沉思常可使其中的某些成分更清楚地顯露出來。
無論任何時候,只有讓自己靜下來,才能擁有清晰的頭腦和放鬆、沉著的態度,才能集中注意力,清晰地、富有創造力地思考問題。

二、身體不累也需要休息

南懷瑾提倡養生睡眠,簡單來說就是少睡不睏。因為真正的休息並非指多睡,而是充分地利用閒暇時間去讓體能和腦力恢復,讓身體和大腦放鬆。而人們傳統的生活習性通常是被動的,譬如說,渴了喝水,累了休息,有病去醫院等。生活中,你會看到各類人群都在秉承著累了才去休息的經驗主義,在尚有餘力,身體尚且能超負荷運作時強作堅持地工作或學習。這種精神固然值得讚頌,卻不值得提倡。人畢竟不是機器,要鬆弛有道,才能源遠流長。
休息的方式有很多,最直接的就是睡眠。睡覺是一種與覺醒狀態週期性交替出現的機體狀態。它為腦疲勞後獲得功能恢復所必需,人在疲乏之時需要睡覺,可是高度疲乏又會使大腦神經產生興奮,興奮又最終導致人不能入睡。這也是為什麼要強調不累也要休息,因為高度疲乏之後,人反而不能得到優質的睡眠效果。
除了睡眠之外,我們還可以選擇其他的休息方式。比方說,法國文學家盧梭失眠嚴重,並有心悸、耳鳴等情況,他的休息方法就變成了進行輕微體力勞動,在寫作之餘養鴿、採藥、栽花。
每個人都可以建立起自己獨特的休息方式,去保持充沛活力。譬如說,在工作一段時間後,去窗邊遠眺五分鐘,既能讓大腦放空一會兒,對眼睛的保養更是有極大好處。或在座位上打個盹,讓大腦神經放鬆下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納粹對倫敦實施了名為「海獅計畫」的瘋狂轟炸作戰。當時,戰爭的進程對於英國來說並不如意,首相邱吉爾憂心忡忡,他的神經時刻處於高度緊張狀態,每天只能有三到四個小時的睡眠時間。邱吉爾知道戰爭還會繼續,但是自己的身體是無法長此以往的超負荷下去的,為了放鬆心情,緩解壓力,身處防空地下室的邱吉爾泰然自若地拿起織針,手腕靈活地織起毛衣來。
最初,這一幕讓邱吉爾手下的將軍感到很不可思議,邱吉爾經常安然地一邊織毛衣,一邊聽彙報。隨後,一邊手指往來穿梭地織毛衣,一邊下達各種指令,神情悠閒,心情淡定。
後來,有一位將軍實在忍不住心中的疑慮,對邱吉爾說:「首相,德國人的飛機時常光顧,成千上萬的軍隊等著您去指揮,您為什麼還有心思去織毛衣呢?」
邱吉爾回答說:「正因如此,我才更覺需要讓身心得到有效的休息。織毛衣讓我心情愜意,讓我的大腦得到休息,並時刻保持冷靜與清醒的意識,避免我因衝動發出錯誤的指令。」將軍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織毛衣是首相的減壓高招,這樣才不會先被戰爭的壓力所擊垮,才能最終帶領英國人民贏得戰爭的勝利。

人的身體在勞作中會產生有害廢物,如不能及時排解就會影響健康。通常,人們感到勞累不支時再休息,這就已經遲了。這也是為何現代人會出現如此多的積勞成疾的情況,甚至「過勞死」。所以,人們要根據實際情況,在學習、工作中要主動適時安排休息,或者變換運動方式,以緩解、消除單一活動所造成的勞累。無論從事何種活動,都要合理安排時間,科學休息。
其實,人們並非是真正的沒有時間去休息,無法在工作中找到空閒。很多人都在潛意識地逃避休息,或者無視休息的作用。比方說,工作都是有節奏的,開長時間的研討會中間必然有休息時間,而許多人在休息時間內依然在討論和思考,這就浪費了休息的機會,會在接下來的會議中感到疲憊。
休息和治病一樣,預防才是王道,不讓疲勞出現,才能保持活力,才能提高效率去面對每一天的工作或學習。哪怕你現在尚且年輕,也不要忽視了疲乏對身體的傷害,試著去預防疲乏,試著學會提前休息,你會發現工作會更高效,精神也不會間歇性低沉,這是一種人人都能學會的「魔法」。

三、打坐,讓心念靜下來

南懷瑾非常推崇打坐,不僅因為它是一種修行方式,更是讓人快速進入寧靜狀態,讓心念鎮靜下來的最佳途徑。他認為人的呼吸是一進一出的,氧氣吸進來以後,變成二氧化碳,所以自然需要呼出去。呼完了,又要吸進來,我們體內的氧和二氧化碳隨時在新陳代謝。而在一呼一吸中間有個空檔,有一剎那間是不呼不吸的。這個叫「息」。打坐正是讓人進入玄妙「息」境界的鑰匙。

郭沫若是中國現代文學巨匠,對中國的科學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廿二歲時在日本求學,整天心煩意亂、無法集中注意力,心也靜不下來。晚上只睡三四個小時,還不時被噩夢驚醒。由於大腦得不到應有的休息,清晨起來時也頭昏腦脹,記憶力幾乎全部消失。讀書讀到第二頁已忘了前頁,甚至讀到第二行已忘了前行,頭腦昏聵不堪,熾灼得像烤火爐一樣,屢屢想自殺。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了一本關於打坐的書,便學習打坐。每天清晨起來打坐半個小時,晚上臨睡前再打坐半個小時,打坐的時候,心慢慢靜了下來,大腦也得到充分的調整和休息。半個月的時間過去了,郭沫若心煩意亂的情況消失了。

《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過這樣一個研究成果:威斯康辛大學心理學系威斯曼中心大腦行為學試驗室的科學家們發現,靜坐可以增強大腦的活動能力,讓人有更靈敏的反應。事實上,打坐有益身心的理論,在中國古代就被人認可了。郭沫若在自己的《靜坐的功夫》一文中談道:「靜坐這項功夫,在宋、明時代,儒家是很注重的,論者多以為是從禪而來,但我覺得,當溯源于孔子的弟子顏回,因為《莊子》上有顏回坐忘(即靜坐)之說。」
《黃帝內經》曾談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是中醫理論最早提倡打坐養氣的著作,也是古代聖賢的至理名言。其實,近年來西方包括日本等國,對於打坐進行的科學理論研究,就是對這門古老的放鬆療法的現代醫學詮釋。搜狐公司CEO張朝陽在接受採訪時說過一句心裏話:「如果真讓我到清華教一門課,我選擇教『打坐』。」

諸多理論和實踐都告知我們,打坐能夠增強腦活動能力,並明顯地影響腦部負責調節情緒和快樂相關的區域。簡言之,打坐並展開想像是一種從身心兩方面都能調節人體狀態的好方法。但是堅持打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可以嘗試從最基礎的做起。
最開始打坐是很痛苦的,因為姿勢的要求難度高。對於這一點,南懷瑾說:「你們還沒有辦法坐雙盤足,就用單盤好了。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或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如單盤也不行,沒有關係,就把兩腿交叉架住就好了。」
生命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關鍵在於嘗試和堅持。宋代大文豪蘇軾喜歡參禪悟道,打坐靜修更是家常便飯,也因此結交了許多佛家朋友,佛印和尚更是成了他一生的至交。稍晚時代的陸游,晚年愛上打坐修道,他曾在詞中寫道:「心如潭水靜無風,一坐數千息。」意思是說他一坐在那裏,就心念靜止,幾千次呼吸他都記下了。
也許我們現在還達不到蘇軾和陸游的境界,但是利用打坐的方式去平靜心念是值得一試的。佛家說:「由戒而定,定能生慧。」打坐是一項循序漸進的功夫,先不求「禪定」,求「鬧定」,也就是在喧鬧的思想或實際環境下能夠保持平靜的打坐,堅持下去,必然會讓心念得以提升,收穫到意想不到的人生財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