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心事知多少
滿額折
心事知多少
心事知多少
心事知多少
心事知多少
心事知多少
心事知多少
心事知多少
心事知多少
心事知多少
心事知多少
心事知多少
心事知多少
心事知多少
心事知多少
心事知多少
心事知多少
心事知多少
心事知多少
心事知多少
心事知多少
心事知多少

心事知多少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00 元
優惠價
90180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佛教是一種信仰,而中醫是一種醫學,二者屬於不同學科。然而兩者相同之處都是在於具有調心的部分。

佛教所謂的貪瞋痴三毒是一切煩惱的根源,每一項都和中醫的七情有許多的連結和關係。而中醫是一種醫學,佛教是一種生命的體驗。中醫是一種治療的方法,佛教更是一種解決煩惱的方法。

作者以中醫融合佛教的論點,在自然醫學、精神醫學的多元方法,提出心靈保健實是現代人應重視的課題。

本書整合佛學、中醫和心理的研究心得,作跨領域的思惟,為現代人心理健康把脈及提供具時代意義之醫療參考價值。著重化解心事的煩惱,是一本現代人提升正能量的佛法醫書。

作者簡介

釋永有簡歷

英國威爾斯大學教育碩士
英國倫敦大學宗教學博士
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個性謙虛溫和,曾任佛光大藏經編輯及各級佛學院教師多年,也曾擔任過南華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及衛生保健組組長。過去在歐洲各國弘法多年,也曾至亞洲、南美洲各國巡迴演講,目前於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擔任教職。

2010年由美國佛光出版社與國際翻譯中心出版的法師著作 The Diamond Sutra in Chinese Culture (金剛經與中華文化) ,於全美三百五十家出版社及一千四百本好書中,入選Foreword Magazine 雜誌的 「2010年第十三屆年度最佳書籍獎」社會科學類。

擁有前世治療師、認知療法及NLP治療師和針灸醫師等專業資格,善長於結合佛學、生死學、心理學作生老病死之探討,而對於心理方面更跨越佛學、中醫、心理領域,有獨到之見解。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一
永不止息的調御丈夫—永有法師
每次看到永有法師,都不免有敬佩之情。
他有時說我好學,事實上,他的好學深思令人讚嘆,自嘆弗如。
由於《易筋經》治好了我很小就有的過敏性鼻炎,我常想推廣《易筋經》,為了弄清楚《易筋經》的生理、心理效能及其理據,我進修了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所(現在改名自然療癒研究所)。還沒進修前,我先去研究所旁聽陳淼和中醫師的中醫課。那時,我就在課堂上,常常看到一縷袈裟的永有法師,很認真的旁聽淼和醫師的課程,不管是《傷寒論》,還是經絡學等。
課後,他也常來告訴我許多進修的訊息,包括虹膜學、黃麗春教授的耳穴學、花精等。這些都是他擅長的項目,他也常用這些來幫助同學。我在許多同學的耳朵上,都有看見永有法師的愛心。幾年前,他也送過我一瓶救援花精,每當我情緒起伏較大時,我就稍為噴兩下,頗有效益。
不僅如此,留學英國的永有法師,在英國攻讀博士時,除了諮商課程的學習外,他發現催眠和神經語言程式學(NLP)對於許多問題都有不錯的效果。因此在正式學院之外,他也拿有NGH的催眠師證照。
這些都顯示出,永有法師對於能夠處理人們的身心靈的方法與學問,都保持高度的關注,與學習的熱忱。二○一五年,他很小聲地跟我說,他的第二個博士學位的論文已經完成,是有關中醫的博士論文。當場,我驚訝的佩服他的求知欲之旺盛與助人之熱情。
永有法師把他這幾年鑽研中醫的心得,集中在調整情志心理方面的知識,和他所擅長的佛學結合比較。佛學和中醫這兩者對於人的身心靈的處理都有幾千年的歷史。這幾年也有中醫師在中醫之外,另鑽研佛學,將之融合一起出版。這表示兩者是可互相配合心事知多少:佛教與中醫調心方法之比較研究比較,而增加對於個案的效果。法師把二者的焦點集中在心理情志方面的調整,是他這幾年關於輔導與諮商心得的結晶(法師擔任過南華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主任),相關的洞見迭出,對於個案的問題處理方法,有更廣、更大、更多元的方法的提出。讀者閱讀之後,對於﹁調心﹂會有更開闊的空間、更多元的切入點,將有所裨益。
欣聞法師新作誕生,爰提筆將認識法師以來,其精進情況敘述,堪稱為「永不止息的調御丈夫」,是為序。----南華大學生死學系主任.廖俊裕

推薦序二
心病還須心藥醫
伴隨科技和經濟的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人們的社會關係和社會活動日趨複雜,生活方式出現多元化。競爭加劇的同時,使得人們不得不處於節奏快速、激烈和頻繁應激的狀態之中。身心承受著巨大壓力,凡事患得患失。或發為憂愁悲憤,或易陷情緒抑鬱,而心靈神智失調,又往往能致生理紊亂,繼而誘發疾病。近十年間,現代生物醫學也證實了心身醫學乃以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為核心,大量研究證明大腦與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系統之間,存在著多種神經傳導物質、激素以及免疫因子的相互作用與調節。心理應激是由於個體在生活適應過程中,對於環境要求與自身應付能力不平衡所引心事知多少:佛教與中醫調心方法之比較研究起的一種身心緊張狀態。當這一狀態程度過重或持續時間過長(即過度應激)時,往往會引起機體某些器官或功能的紊亂,甚至導致疾病的發生,即從輕度心身失調的亞健康狀態演變為心身病。因此心身醫學(mind-body medicine)是西方醫學界近年提倡的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補充和替代醫學)重要的領域,包括生理回饋、冥想、放鬆、團體支持、瑜伽、針灸、吐納、導引、催眠、氣功和太極拳等。
「形神合一」乃為傳統中醫學特有生命觀,其將人的生命活動分為兩大類:即以物質、能量代謝為主的生理性活動;另一類則是精神性活動。在機體統一整體特性中,心神負責統率與協調的作用,唯有在心神的統率協調下,各臟器組織方能維持功能及規律上的和諧。中醫養生特別強調「形神共養」,即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養,使得形體健壯,精神充沛。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從而使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的發展。
釋永有博士多年來潛心研究東西方自然醫學,並以奉獻所學造福人群為終身志業,是為理論與實務經驗兼備之自然醫學實踐者。本文整合中醫理論、情志醫學、心理學及佛學領域中關於心身疾病的論述,針對中醫與佛教調心理論作出比較並提出具體的建議。文中釋永有博士並將多年來從事自然療法之臨床應用心得無私分享,實為讀者之福。
佛教教義的四聖諦、因緣生起、四大和合、業報輪迴等觀念,乃是生命靈性層次的提升。只有學習、實證佛法,逐步轉變我們的心對於生命真相的無知(即無明),心的無明病才癒已,永不復發。所以佛教稱佛陀為大醫王,對於眾生而言,佛陀開示的佛法「法藥」治身更治心!希望有更多的自然醫學同好與我一樣,從本文中得到啟發,實踐中醫養生與佛教調心。自寧其心,形神共養,則疾病難侵,和樂安詳,智慧增長。
----南華大學自然醫學研究推廣中心主任.陳秋媛

自序與感謝----釋永有
本書是我個人整合生死學、心理學、佛學、中醫、自然療法等方面的研究心得,尤其是一起探討人心這個領域,因為心理最重要。心理一旦快樂、平安,生活方面就會覺得歡喜、自在;心理不快樂、不安定,有很多煩惱,生活當中就會苦不堪言。這也是我從這個角度,去探討心理過程和完成此書的動機。
雖然是個人的興趣,而我在這方面投注不少心力,尤其是佛教與中醫互相的比對、參照後,更凸顯了中醫和佛教的不同之處。此書,是我多年來不斷在思考的課題,希望能分享一些心得,並就教於大家。
比較特別的是:整個寫作過程,只要心中虔誠地念念佛號,靈感就會來了。藉由這本書的完成,我個人更堅定對佛菩薩的信心。因為心中有所求就有所應,猶如《普門品》所言:「千處祈求千處應。」如此深刻的靈感方面的感受。
所以,各位讀者!讓您們看到我這樣的歷程,當您遇到人生任何問題時,也可以向您心中的佛菩薩祈求給予指點,或許冥冥之中,就能得到所需要的答案,接下來就更加生起信心了。

感謝
感謝家師星雲大師在心理、心靈方面的許多論述和創見,彷彿在對我指導一樣, 讓我有很好的參考。經過多年研究,而真正下筆完成,卻只有短短兩個月。寫作期間,靈感不斷湧現,彷彿來自祂們的加持,就像指導老師一樣,不斷的叮嚀著我該如何著筆呈現。因此此書之完成,對我而言,猶如感應一般,不可思議!
特別感謝佛菩薩的加持及一切因緣的成就,感謝曾經協助過我的人:李萬瑤中醫師教授的鼓勵和提點、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廖俊裕主任和自然醫學研究推廣中心陳秋媛主任的惠賜推薦序,以及一切善因緣的成就。
祝福大家
身心康泰
福慧增長
一切光榮歸於佛陀,一切成就屬於大眾!

目次

【推薦序一】-廖 俊 裕
【推薦序二】-陳 秋 媛
【自序與感謝】
【引 言】
【摘 要】
【Abstract】
【 第 一 章 】 相關文獻
第一節 佛教、中醫與心理相關文獻
第二節 佛教與中醫相關文獻
第三節 佛教與心理相關文獻
第四節 中醫與情志相關文獻
【 第 二 章 】 中醫與佛教調心理論之比較研究
第一節 中醫調心方法相關理論
一、中醫對心的看法
二、形神關係
三、五臟與神志
四、七情
五、陰陽五行
第二節 佛教調心方法相關理論
一、佛教對心的看法
二、病因
三、成為良醫的方法
四、藥師佛與醫療
五、釋迦牟尼佛過去世行醫因緣
第三節 調心理論之比較研究
一、中醫七情與佛教貪瞋癡三種根本煩惱之比較
二、中醫七情與佛教七情之比較
三、人類的複雜情緒
【 第 三 章 】 中醫與佛教調心方法之比較研究
第一節 中醫調心方法
一、中醫心理疾病之治療方法
二、心理疾病之耳穴療法
第二節 佛教調心方法
一、原始佛教調心方法
二、漢傳佛教調心方法
三、調心療癒案例
第三節 調心方法之比較研究
一、中醫是一種治療的方法,佛教是一種解決煩惱的辦法
二、中醫是一種醫學,佛教是一種生命的體驗
三、中醫是一整套的療方,佛教是一整體的全方位調節
四、中醫理情順氣,佛教治心明性
五、中醫與佛教的語言有差異可溝通
六、中醫以他力治療為主,佛教以自力調心為要
七、中醫以療癒心理疾病為目的,佛教以斷除煩惱解脫生死為目標
【 第 四 章 】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中醫與佛教調心理論之比較
二、中醫與佛教調心方法之比較
三、中醫與佛教調心方面整體性之比較
第二節 建議
一、中醫與佛教的整合
二、中醫、佛教與自然醫學的整合
三、中醫、佛教與精神醫學的整合
【 結 語 】
【 附 錄 】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摘 要】—
一、目的
1. 探討比較中醫與佛教的調心方法所依據之理論。
2. 探討比較中醫與佛教之調心方法。
3. 探析未來二者整合之可能性。
 
二、方法
本研究屬於文獻分析法,透過中醫與佛教調心方面之古今文獻作比較研究。
 
三、成果
佛教是一種信仰,而中醫是一種醫學。這兩者要作比較,有基準點的不同。然而他 們相同之處都是在於具有調心的部分。因此,本研究即在此共同點上來作比較。有幾點的結論:
 
一、中醫與佛教調心理論之比較
中醫與佛教調心理論之比較發現:
佛教所謂的貪瞋癡三毒,是一切煩惱的根源,每一項都和中醫的七情,有許多的連結和關係。中醫七情與佛教七情也是如此。
情緒會互相感染,因為一種情緒會連結到另一種情緒,它會來來回回、反反覆覆。有時候一個情境來了,卻是數種情緒一起生起。就佛教而言,種種的煩惱就跟著生起。因為人有種種情緒,人的情緒很複雜,所以人是一個很複雜的生命體。這就形成在這種複雜的情緒當中,身體一再受到這些情緒影響的原因。
情緒糾結、情緒複雜、情緒時隱時現、情緒或強或弱、情緒或好或壞、情緒不斷地來來回回、情緒或前或後、情緒持續的時間或長或短,複雜的情緒造成人類種種的心理疾病。每個人的情緒表達方式並不一樣,所以人的情緒和表達方式無比複雜。
這些種種情緒的發展,有正向與負向,都夾雜在一個人的身上。所以調心應該是治標又治本,而不是只有一時,應該作長遠的練習。調心不是只有一世,應該是生生世世的累積成果。
一般的醫藥只是一時的治標,情境來的時候,情緒又再度生起,可是外在的情境是沒有辦法完全的掌控,因此人的調心,是需要先從自我來調理,才有能力去幫助別人身心健康起來。
 
二、中醫與佛教調心方法之比較
調心的方法有多種,就中醫而言不外是採用藥草、針灸、拔罐、氣功、食療、耳穴貼壓等種種方式。當然在醫院裡面所採用的方法就沒有這麼多種,尤其在臺灣是受到一些限制的。但是在個人自我的調養方面卻有很多可以使用的,譬如穴位的按摩、練練氣功、打打太極拳,或者清晨到公園裡面去欣賞大自然,這些都是中醫的調養方式。

佛教的方法:如在林子樹木底下參禪打坐,打坐後起來經行、跑香、練練功法。這些總加起來就是在調心方法上的比對。縱使現代的佛教,並沒有像在原始佛教時代,結合了印度的醫學。但是現在佛教的發展,尤其在臺灣,並沒有屬於佛教自己的醫學。如果有的話,是結合現代醫學在進行。所以這個部分就是古代跟現代的不同。

本研究雖然比較著眼在精神疾病方面,但是佛教對於日常放鬆、降低焦慮、平靜心情,其實也有很好的成效。只是本文在探討佛教跟中醫的調心方法的比較,因此這方面著墨較少。

中醫是他力的治療,佛學是自力的淨心。一種是醫學,一種是生命的認知,在基本的比較上是有某種的差異性,然而相同之處都是調心,都有調心的理論和方法。只是彼此的根本立足點是不大一樣的,因此衍生出來的治療方式就會有所不同。

在二者之方法上, 共有七點發現:
中醫是一種治療方法,佛教是一種解決煩惱的辦法。
中醫是一種醫學,佛教是一種生命體驗。
中醫是一整套的療方,佛教是一整體的全方位調節。
中醫理情順氣,佛教治心明性。
中醫與佛教語言有差異,可溝通。
中醫以他力治療為主,佛教以自力調心為要。
中醫以療癒心理疾病為目的,佛教以斷除煩惱解脫生死為目標。
 
三、中醫與佛教調心方面整體性之比較
中醫跟佛教畢竟是兩種不一樣的學科,由於彼此的目標、方法的不同,因此會造成比較上的困難度。譬如一個是醫生,一個是傳教士、宗教師,這兩者本質是不同的,但是在互相參照的時候,會發現一些相同之處。
相同之處如下:第一、都是調心,都是為了讓人的心理更加健康。這一點在根本上彼此都可以互相認同,不同的只是方法罷了。第二、都是逐步漸進的方法。因為中醫調心會從身體方面調起,而身體的疾病若是長期性的,可能會產生情緒上的煩悶、胸悶的現象。然而這些現象的調整也不一定馬上吃藥馬上見效,而是需要一點時間。至於佛教方面,可作之前之後的比較,學佛前學佛後,或者參加某個法會前後,這樣的互相比較,就可以看出一個人心情的差異,心情的調整。

所以,如果中醫是用吃藥的,佛教就是用法會、誦經、持咒作為藥方。如果中醫是講究運動、親近大自然,那麼在佛教裡面,也有靜坐經行、走路、跑香,這就是佛教的方法,雖然沒有說它是一種藥方,但透過一段時間的修練後,病人的身心也能逐漸達到康復的效果。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都是從心開始修練,都是從根本的煩惱開始著手,因此,當一個人開悟的時候,氣脈也隨之暢通。中醫作為醫治人的一種調心方式,基本上而言,還是相當不錯的。只是對於人的認知,還沒有能夠深入到生死的根本問題的時候,中醫的療法就偏向於處理一時的問題,而非根本的徹底治療。這就是兩者的基本差異點。

真正的心理疾病治療,中醫有它的優點,因為它能夠對症下藥,實際幫助一個人的情緒穩定下來。佛教的方式除了自力為主之外,一樣會有一些他力的協助。
人類在生活上,已經有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譬如:肚子痛了找醫生,鞋子掉了找賣鞋子的人,車子壞了找修車廠。可是唯獨在「心」事上,卻不是那麼的容易。因為人心很複雜,人心千變萬化,從早上到下午會有很多的情緒出現。從中醫的觀點來看,把氣脈調好了,接著就心平氣和了。一個人心平氣和了,他的脈象自然穩定。身心相依,這也是中醫的殊勝之處!

就佛學這一方面,由於不使用藥物,是著重在自我心性的認知和體驗。因此,佛學就治一時之病的醫藥方面,可以跟中醫做個整合。而對於長久生命的生死輪迴問題,卻需要佛學來解決。因此,兩者之間如果做一個整合,何嘗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再者,中醫可以協助一個人調身調心,佛學可以幫助一個人長養智慧跟慈悲,這樣的搭配也是很理想。

佛教與中醫,中醫與佛教,兩者可以相輔相成。因為中醫是針對疾病做治療,佛教是針對煩惱作處理。中醫治療人的一生中可能會有的心理狀況,而佛教是處理生生世世的生死問題。二者在時間上雖然有所不同,然而處理生死問題的時候,需要醫學來說明人身心的健康。而處理到身心健康的時候,也不能忽略心靈的提升。因此如果兩者做一個整合,可以對人作全方位的關照,不只是照顧到身體或心理,還照顧到人的靈性成長,這會是一個全方位的治療方式。
 
四、 結論
中醫與佛教在調心方面可以互輔互成,二者整合更能解決人心的困擾。現代醫學應該朝向整合的趨勢,整合身體、心理、靈性成長三方面,而不是只局限在用藥來治療心理的疾病了。因為心理的疾病、心理的癥結,有時候不是只有藥物可以處理的,還要結合心理的諮詢,心理的治療,這也就是為什麼需要把佛教的方法用進來。譬如佛教的觀心、觀念頭、念佛、持咒、禪坐等等,這都是很好的調心方式,真正處理到心理癥結的方法。中醫這一方面就顯得比較缺乏,這也是中醫可以納進其他學科、其他的治療法之處。

現代中醫的走向,應該朝向一個整合的趨勢,把佛學納進來,然後把自然醫學、精神醫學也整合進來,如此才能夠讓中醫走出一條現代的道路。而佛教也因為整合了中醫的療法,對於一個人的修心養性來講,會有很好的加乘作用。
至於自然醫學的發展如同虹膜學、花精療法、前世療法,這些都是很好的調心的方法,如果將來有朝一日,能有一個醫院願意把這些方法都納進來,將可以造福許多人,這也是很值得去做的一件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8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