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定  價:NT$ 450 元
優惠價:9040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3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輯選譯臺灣新文學作家楊逵八篇小說,包括:綠島時期的著名作品〈春光關不住〉(後改題為〈壓不扁的玫瑰花〉);奠定作者小說家地位的〈新聞配達夫〉;其他篇章為〈模範村〉、〈無醫村〉、〈增產の蔭に-吞氣のな爺さんの話〉、〈泥人形〉、〈水牛〉與〈鵞鳥の嫁入〉。閱讀楊逵如何透過文學,真實且批判性地反映時代與社會。

Yang K'uei (1906-1985), the first Taiwanese writer recognized in the literary circles of Japan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referred to himself as a “humanitarian socialist.” He was a pragmatic author who used his literary works to pursue the realization of his ideals, while throwing himself into the farmers and laborers movement as well as promotion of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eforms.

For this special issue on Yang K’uei, we thank Professor Yang Tsui (Yang K’uei’s granddaughter) for her recommendation of works, from which we selected eight stories with particular consideration to both the theme and the literary quality of the works, as well as to which works ar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Yang K’uei’ fiction. Among them, “Behind the Increases of Production” and “Clay Dolls” are translated from the Japanese texts into English for the first time. The translation of “Mother Goose Gets Married,” published earlier in Journal No. 20, January 2007, was based on the Chinese texts, and in this issue we have purposely provided a new version based on the Japanese texts. Since Yang K’uei’s works have often been revised by the author, we have responded to the critic Chang Heng-hao’s appeal to “keep its true features,” as stated in his article, “Cun qi zhenmao—tan ‘Songbaofu’ yiben jiqi yanshen wenti.” [Keep Its True Features— On Translations of ‘Newspaper Carrier’ and the Issues Derived.] For reference convenience, we have reprinted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ewspaper Carrier”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which was carefully 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nal text by Robert Backus. This version is hopefully close to the original features and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point fo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Yang K’uei’s works in Japanese, Chinese, and English.

楊逵(1906-1985)是日治時期最早獲得日本文壇肯定的台灣小說家,自稱 「人道的社會主義者」,透過文學作品追求實踐理想而投入農民勞工運動、社會政治運動,以及文化運動的實用主義文學家。

本書在選擇作品時,承楊逵孫女楊翠教授推薦,我們最後決定短篇小說八篇,兼顧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學性,可以說是最足以代表楊逵在小說方面的代表作。其中,〈增產之背後〉和〈泥娃娃〉是根據日文首次翻譯成英文。叢刊第20集翻譯的〈鵝媽媽出嫁〉,是根據中文版本,本書特地推出根據日文的英文譯本。由於楊逵作品屢經作者修改,引起評論家張恆豪呼籲〈存其真貌—談〈送報伕〉譯本及其延伸的問題〉。為讀者參照方便,我們特地重刊Robert Backus根據日文精心翻譯的〈新聞配達夫〉,或許較近原貌,可以為楊逵作品日中英三種版本比較研究提供方便的資料。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Kuo-ch'ing Tu(杜國清), born in Taichung, Taiwan.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poetics and literary theori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and world literatures of Chinese (Shi-Hua wenxue). He is the author of numerous books of poetry in Chinese, as well as translator of English, Japanese, and French works into Chinese.

Terence Russell(羅德仁)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Asian Studies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Manitoba in Winnipeg, Manitoba. His early research dealt with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but for the past few years his interest has turned to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Chinese, especially the literature of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 Dr. Russell has a strong interest i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heory.

【譯者簡介】

Christopher Ahn is a doctoral candidate in the 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 at Cornell University and holds a J.D. degree from Cornell Law School.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 construction of race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imperial and postwar Japan, citizenship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nd critical theory.

Robert Backus received his Ph.D. in Oriental Language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in 1963 and spent most of his academic caree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where he retired in 1991.

John Balcom teaches translation at the Middlebur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Monterey. Recent translations include Stone Cell by Lo Fu (Zephyr) and Trees without Wind by Li Rui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Yingtsih Hwang is a freelance literary translator. Recent publications include Yang Muʼs Memories of Mount Qilai: The Education of a Young Poet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5).

Jon B. Reed graduated from Stanford University with a B.A. in Japanese Studies. Two decades later, he earned an M.A. in English from Sonoma State University, followed by a Ph.D. in English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He served as a professor at Sanyo Gakuen University, a private college in Kayama, Japan, for 16 years until his retirement in 2008. Published papers include studies of Charles Dickens, Nathaniel Hawthorne, and Vladimir Nabokov.

Bert M. Scruggs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and author of Translingual Narration: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Taiwanese Fiction and Film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5).

「楊逵專輯」卷頭語
杜國清


楊逵的生平和經歷

楊逵(1906-1985)是日治時期最早獲得日本文壇肯定的台灣小說家,自稱 「人道的社會主義者」,透過文學作品追求實踐理想而投入農民勞工運動、社會政治運動,以及文化運動的實用主義文學家。生於台南新化,本名「楊貴」,中學時日人戲稱他為唐玄宗寵妃「楊貴妃」,頗為不悅。1932年開始發表作品時,台灣新聞學之父賴和建議「楊逵」作為筆名,令人聯想到《水滸傳》中俠義人物李逵,隱含他一生為弱勢者仗義勇為的理念。他的作品大多以筆名楊逵發表。

楊逵出生於工人家庭,家境清寒。1915年(10歲)在他就讀公學校期間,發生噍吧哖事件(又稱西來庵抗日事件),這是台灣漢人最大規模武裝暴動,總督府派軍警入山圍捕。他目睹日本兵拖著炮車經過家門,耳聞台灣人被當「土匪」,慘遭屠殺。曾在書店裡看到一本《台灣匪誌》,書中把抗日武裝行動分子當成土匪,在心裡產生很大的震動,這對楊逵後來一生反抗殖民統治的思想有深遠的影響。他走上文學之路,即想以小說的形式,糾正被編造的「歷史」。

1922年新化公學校(現新化國小)畢業後,考入台南州立第二中學(現台南一中)。在公學校六年級時,遇到一位級任老師沼川定雄,引導他閱讀許多文學書籍。中學三年,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讀課外讀物,來源多是市立圖書館,也買舊書來看。課外讀物以文學和思想性為主。文學作品以俄、法作家的名著為多,也許是這兩個國家的作品中,含有較多抗爭性的東西吧。思想性作品中,大多是社會主義的書籍,他對無政府主義者,大杉榮的印象較深,也深受這位大正時期勞動者文學和昭和時期普羅文學先驅的影響。

1923年,日本共產黨是在大日本帝國政府宣布非法的情況下成立。楊逵旅居東京期間(1925-1927),適值日本共產黨成立不久,勞工運動、農民運動因此蓬勃發展,為楊逵走上社會主義路線播下了思想的種子。由於受到左翼思潮的影響,他積極參加勞工運動、政冶運動。1924年(19歲),因抗拒童養媳的舊習婚姻,輟學東渡日本內地,另一方面也是因課外讀物引起的求知欲,促成他想遠赴日本求學的決心。這是他的一生最關鍵性的決定。翌年考入日本大學專門部文學藝術科夜間部就讀。日間當送報伕、泥水工以及其他雜工,賺取生活費及學費,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學業。這段生活經驗,成為他的成名作〈送報伕〉的題材。

1927年3月,楊逵加入了台灣留學日本的政治組織台灣青年會新設立的「社會科學研究部」,同年因聲援朝鮮人反日的演說會,第一次被捕。9 月,響應台灣農民組合,回台參加社會運動,當選為中央委員和常務委員,認識一生伴侶葉陶。同時參加台灣文化協會所舉辦的巡迴民眾演講會。10月,加入台灣文化協會為會員,因起草台灣農民組合第一次全島大會宣言,第二次被捕。此後活躍於台灣的社會運動,出入牢獄前後十次,共計坐牢四十五天。參與社會運動十次被捕的經驗,成為他的文學作品的創作源泉和思想骨幹。

1928年,被選入台灣農民組合特別活動隊,身兼政治、組織、教育三部長,實際負責農民運動。當選為台灣文化協會中央委員。

1929年(24歲),2月11日,楊逵與葉陶共同列席台灣總工會會員大會,發表演講。原本打算與葉陶返回新化結婚,翌日兩人被捕。此次大規模檢舉,稱為「212 事件」,全島被捕四萬人以上。楊逵後來戲稱,他與葉陶人被鎖鏈拷在一起,這是一場的官費新婚蜜月。出獄後一個月在新化舉行婚禮。同年,楊逵在彰化遇見賴和,就在賴和的鼓勵之下,開始了他的文學生涯。

1932年(27歲),小說〈送報伕〉經賴和推薦,刊載於《台灣新民報》,只刊出前半部,後半部被查禁。翌年,小說全文(日文原名〈新聞配達夫〉)入選東京普羅作家所支持的社會寫實主義刊物《文學評論》第二獎(第一名從缺),是台灣籍作家首次進軍日本中央文壇,確立其小說家的地位。

1934年11月,台灣文藝聯盟成立,加入「台灣文藝聯盟」陣營,擔任機關誌《台灣文藝》日文編輯委員。翌年11月,與《台灣文藝》另一主編張星建意見不合,引發派系爭論。楊逵自行成立台灣新文學社,發表創立宣言,發行《台灣新文學》雜誌。創刊號於12月出版,中文由賴和主編,日文部分則由楊逵負責。從1935年年底創刊,到1937年6月日本當局下令廢止漢文雜誌,因而被迫停刊,維持了一年半多,共發行了15期以及《台灣新文學報》兩期。戰前三○年代台灣新文學的活動於焉告終。

1935年,6月,由胡風翻譯的〈送報伕〉,最早刊載於上海《世界知識》第2卷第6號。翌年,收錄於《山靈—朝鮮台灣短篇集》,以及世界知識庫編《弱小民族小說選》,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廣受大陸讀者歡迎。

1936年(30 歲)日文小說〈田園小景—摘自素描簿〉(〈田園小景—スケッチ.ブックより〉)刊載於《台灣新文學》第1 卷第5 期,但後半部遭禁。

1937年,皇民化政策開始積極展開,日本進入戰時體制,思想控制趨嚴。將前一年發表於《台灣新文學》〈田園小景—摘自素描簿〉(擴充為〈模範村〉交給改造社《文藝》編輯部,被退稿。6月赴東京,隨即七七事變爆發,在東京本鄉旅邸被捕。保釋出獄後,9月返台,面臨貧病交迫。因欠米店二十圓而被告到法院,幸賴酷愛文藝、也是楊逵作品的崇拜者日本警官入田春彥濟助,償清債款,租地開闢「首陽農場」(以首陽山故事命名)。翌年田春因被指控思想左傾,遭驅逐離台,仰藥自殺。

1943年4月,台灣文學奉公會成立,成為會員。11月,參加台灣文學奉公會召開的「台灣決戰文學會議」,〈泥偶〉收錄於大木書房出版的《台灣小說集I》。1944年小說集《萌芽》印刷中被查扣。8月,受日本總督府情報課之聘,視察石底煤礦,撰寫〈增產之背後—老丑角的故事〉,發表於台灣文學奉公會發行的《台灣文藝》第1卷第4號。

1945年1月,小說〈增產之背後—老丑角的故事〉收錄於台灣總督府情報課編《決戰台灣小說集(坤卷)》,有台灣出版文化株式會社出版。8 月15 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原計畫用閩南語演出「怒吼吧,中國!」因此而停演。)9月,首陽農場改稱一陽農場(取義「一陽來復」),發行《一陽週報》,創刊號介紹孫文思想和三民主義,並轉載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的白話文學作品。

戰後初期,楊逵積極介紹中國三○年代作家的作品,同時把自己的作品譯成中文,在各種刊物上發表,成為台灣作家與中國來台文人,共同重建戰後台灣新文學的靈魂人物。然而,長期社會運動家的身分和左翼作家的色彩,使他無法避免戰後的白色政治風暴。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台灣行政長官公署當天下午宣布台北地區臨時戒嚴,並實施宵禁。4月,因參與暴動與葉陶雙雙被捕,判死刑,槍決前一天幸因「非軍人改由司法審判」的命令,撿回一命,8月獲釋出獄。

1949年1月,上海《大公報》報導楊逵起草「和平宣言」,登載於上海大公報,標題為「台灣人關心大局盼不受戰亂波及:台中部文化界聯誼會宣言」,觸怒台灣省主席陳誠,4月6日被捕。翌年,受軍法審判,以「為匪宣傳」罪名,處十二年有期徒刑。1951年(46歲),送至綠島監獄服刑。對於此事,楊逵說:「我領過世上最高的稿費,我只寫了一篇數百字的文章,就可吃十餘年免費的飯。」 在綠島監獄十年,寫作不輟,《綠島家書》便在此時期完成。

1961年(56歲),4月6日刑期屆滿,返回台灣本島。翌年,在台中市郊東海大學附近貸款購買一塊荒地,經營東海花園,於此隱居。1970 年8 月,妻葉陶去逝。1976年(71歲),1月,綠島時期作品,「春光關不住」改題為〈壓不扁的玫瑰花〉,收錄於國中國文教科書,為日據時代台灣作家的作品首次編入國文教科書。

1982年8月,應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之邀赴美。11月返台途中重遊日本,日本各界陸續為他舉辦座談會。1985年(80歲)3月12日晨5時40分辭世。3月29日安葬於東海花園葉陶墓旁。

1999年籌備成立楊逵文學紀念館,2005年於台南新化完成,對外開放。


楊逵的主要作品

作為台灣作家,楊逵的主要作品是小說,此外有劇作、散文、詩、評論和翻譯。他早期的創作品都是以日文寫成的,戰後才翻譯成中文,有的甚至經過他親自修訂或改寫。

他的主要著作有:

中篇小說《新聞配達夫》,本文首發於1932年《台灣新民報》,連載中遭禁,未能刊畢。1936年胡風以中文譯為《送報伕》,單行本有二, 出版者分別為:台北台灣評論社(1947年7月),以及台北東華書局(1947年10月)。

《三國志物語》四卷,1943年,台北:盛興書店。此為章回小說,以日文改寫《三國演義》。《鵞鳥の嫁入》,日文短篇小說集,1946年3月,台北三省堂出版,包括四篇小說:〈鵞鳥の嫁入〉、〈薯作り〉、〈歸農の日〉和〈無醫村〉。1975 年以後五家出版社的中文版本,收錄〈鵝媽媽出嫁〉、〈種地瓜〉、〈無醫村〉、〈萌芽〉、〈送報伕〉、〈春光關不住〉等六篇小說。有的版本新增〈模範村〉、〈泥娃娃〉和〈才八十五歲的女人〉等共收錄七篇到九篇。

《楊逵集》1991年2月,台北:前衛出版社,共收錄短篇小說十四篇。

散文有:《壓不扁的玫瑰》,1985 年3 月,台北:前衛出版社,收錄三十四篇文章,分五輯,包括〈首陽園雜記〉、〈楊逵回憶錄〉等。

話劇劇本有:《睜眼的瞎子》(1990)和《樂天派》(1990),寫於1954-1956年。

《綠島家書—沉埋二十年的楊逵心事》,1987年3月,台中晨星出版社。作者1957-1960年繫獄綠島期間的家書,部分作者逝世後出土。

合集有《羊頭集》,出版於1976年10月,台北輝煌出版社。本書集結作者的散文雜筆、家書與劇本改寫等二十五篇文章。此外有數種《楊逵作品選集》等。

《楊逵全集》,彭小妍主編,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1998-2001年出版,共14冊,分八卷:戲劇卷二冊,翻譯卷一冊,小說卷五冊,詩文,謠諺卷一冊,書信卷一冊,未定稿卷一冊與資料卷一冊。


楊逵的小說特色和文學思想

一如上述,作為小說家楊逵的作品數量不多,尤其是短篇小說,收集在《楊逵集》中的作品只有十四篇。全集中的小說卷,其實包括同一篇小說各種不同的版本。他的成名作〈新聞配達夫〉,發表在1932年5月,獲得日本中央文壇的肯定,奠定他作為小說家的地位。這篇故事敘述台灣學生「楊君」在東京當送報伕,遭受雇主剝削與欺騙的過程,深刻描寫現實人生黑暗面,最終是被剝削的送報伕聯合起來,團結對抗老闆,終於逼使資本家妥協讓步。這篇小說凸顯勞動人民與資本家之間尖銳的階級對立意識,具有強烈的社會主義和普羅思想。顯然作者是站在階級鬥爭的社會改革運動這種觀點,寫出這篇小說。

一般而言,楊逵的小說創作是他的社會運動經驗的反映和延伸,而且繼承了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所奠立的寫實主義的抗議精神。他是一個積極參與抗議的行動派、一個始終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理想主義者。這種性格也可以從他給兒女取名的用意中看出來。他的長女(1930年生)取名「秀俄」,意含讚賞俄國,顯然是指1917年10月布爾什維克革命之後建立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The Russian Soviet Federated Socialist Republic)。長子取名「資崩」(1932年生),意指資本主義必然崩潰,而次子(1936年生)取名「建」,意含資本主義崩潰之後,建立新社會的理想,雖然沒有明言建立怎樣的一種理想社會。

楊逵的小說,以主題和思想性取勝,而不是以戲劇情節或人物刻畫等藝術性見長。他的語言平實、敘述寫實,很少細節的描寫。他始終站在農工勞動人民的立場,以明確的階級意識和批判性的寫實主義,表現出反壓迫、反剝削的抗議精神。他的名作〈送報伕〉,描繪出反抗資本主義的階級剝削,進而超越民族和國籍、追求社會主義的理想和憧憬。一如葉石濤在〈日據時期的楊逵—他的日本經驗與影響〉一文中,認為他一生的行動模式很接近十九世紀末舊俄的「到民間去」的民粹主義作家。他始終堅持理念,如一朵壓不扁的玫瑰,而他的文學創作,正是他的普羅文學觀的實踐,在台灣新文學作家中獨樹一幟。他的文學作品雖然數量不多,但始終站在農工勞動人民的立場,真實地和批判地反映他的時代和社會,在台灣新文學的發展中占有獨特的歷史位置。


楊逵研究的概況

根據《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楊逵卷》以及《楊逵文物數位博物館研究資料》(國立台灣文學館)關於楊逵的研究資料,包括作家論、作品論、文學活動和出版資料等四類。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作家及其作品。作家論包括作者的傳記、回憶錄、訪談、圖片,以及作者的文學思想和意識形態等,而作品論包括不同的文類,以小說為主,另有劇作、散文、評論,以及作品的特色和風格等。

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和作家,在戰後國民政府統治下,是一個禁區,很少有人提及或公然研究。根據黃惠禎〈楊逵研究評述〉一文,台灣學術界對楊逵的研究,開始於1973年顏元叔的〈台灣小說裡的日本經驗〉(《中外文學》第2卷第2期,1973年7月)。這篇論文探討楊逵及其同時代的幾位作家,認為楊逵的〈送報伕〉是「寫出台灣社會真相的第一篇小說」。

楊素娟(楊逵次女)編《壓不扁的玫瑰花—楊逵的人與作品》出版於1976年10 月,其中收錄了在此之前評論楊逵的重要文章,例如林載爵的〈台灣文學的兩種精神—楊逵與鍾理和之比較〉、張良澤的〈不屈的文學魂—論楊逵兼談日據時代的台灣文藝〉。

對楊逵、乃至日治時期台灣文學一般,最早評論的該是日本學者尾崎秀樹;他於1928年出生台灣,在1961年10月發表〈台灣文學 についての覺え書—台灣人作家の三つの作品〉,評論楊逵的〈送報伕〉、呂赫若的〈牛車〉和龍瑛宗的〈植有木瓜樹的小鎮〉(〈パパイヤのある街〉),指出台灣人作家的意識從抵抗到認同、從認同到屈從的傾斜過程。接著發表第二篇〈決戰下の台灣文學〉,探討1940 年以後到戰爭結束時的台灣文壇,介紹楊逵與在台日籍作家、日本左翼文壇之間的關係,肯定楊逵的劇作〈撲滅天狗熱〉(〈デング退治〉)配合「撲滅天狗熱(登革熱)」國策,但批判的箭頭指向放高利貸者與日本殖民統治。尾崎另一篇專論〈台灣出身作家の文學的抵抗—楊逵のこと〉,闡述楊逵作品中曲折複雜的抵抗精神。

此外,1978年4月,日本學者河原功出版〈楊逵—その文學的活動〉,收集了有關楊逵的研究資料,包括年表、著作目錄,以及參考文獻。他的碩士論文〈台灣新文學運動の展開〉(1978)論述楊逵脫離《台灣文藝》另創《台灣新文學》雜誌的始末,以及楊逵與日本左翼作家、普羅文壇之間的密切關係。1978年9月,林梵(林瑞明)的《楊逵畫像》,是第一本楊逵傳記,具有詳盡的史料,奠定了1980年代以此後楊逵研究的重要基礎。有關的評論文章和研究情況,不再贅述,讀者可以參照黃惠禎〈楊逵研究評述〉一文,收入《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4,楊逵》(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

然而,關於楊逵研究,有一個特殊現象,值得一提。楊逵的作品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而作者屢屢加以修訂或甚至改寫。日本天理大學的塚本照和對〈送報伕〉不同版本和手稿所進行的學術研究,是楊逵作品版本學的濫觴。1936年6月發表的日文小說〈田園小景—摘自素描簿〉,在1937年9月,為了躲避警察藏匿於神奈川的鹤見溫泉時,擴充改寫為〈模範村〉,經學者塚本照和與清水賢一郎,根據手稿筆跡,已考證出楊逵為呼應不同時局而改作的痕跡。關於楊逵作品的改作,黃惠禎在《楊逵及其作品研究》一書中,考證了楊逵的〈送報伕〉以外的六篇小說,〈無醫村〉、〈泥娃娃〉、〈鵝媽媽出嫁〉、〈萌芽〉、〈犬猴鄰居〉、〈模範村〉。楊逵對自己的作品改寫的解釋是:1)在未死之前,我有權修改自己的作品,因為我的思想一直在成長。2)為了發表,如果當時說得較激烈些,根本無發表的機會。3)為了使現代的讀者更加了解我作品中的精神,所以有必要修改。(見黃惠禎引述,王麗華著〈關於楊逵回憶錄筆記〉,《楊逵的文學生涯》一書所錄。)

不論是什麼理由,楊逵的基本理念是,作品是表達思想的工具,寫作的目的只是為了達到表達思想。他的文學思想,一如前述,是站在弱者的立場,表達不平則鳴的姿態和反抗的精神。葉石濤在〈楊逵的文學生涯〉一文中,根據楊逵一生中重要的文學活動、以及所經歷的各種事件,他強調楊逵的文學是「參與的文學」,並有社會主義的系統性思考與草根性等特質。葉石濤在〈日據時期的楊逵—他的日本經驗與影響〉一文中,認為楊逵與日本人接觸的經驗,基本上是「溫情多餘摧殘的美好日本經驗」,這種溫和的態度和非暴力的認知,「不僅促使楊逵日後以理性、和平的方式從事農民運動,並證實其社會主義世界觀是經得起考驗的哲學。」(見黃惠禎〈楊逵研究評述〉引述。)


楊逵作品的英譯

論及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或普羅文學在台灣,楊逵必然是一個重要的作家,可是關於他的作品的英文翻譯,卻是寥寥無幾,主要的有以下兩篇:

〈壓不扁的玫瑰花〉,Daniel Tom 英譯為“The Indomitable Rose”,發表於The Chinese Pen, Autumn, 1978。

〈鵝媽媽出嫁〉,Jane P. Yang 英譯為“Mother Goose Gets Married”,發表於《亞洲商報》,1982年10月29日。

本叢刊過去選譯楊逵(Yang Kʼuei)的作品有以下三篇:

12/1997 No. 2 “Remembering Dr. Lai Ho”〈賴和先生を憶ふ〉,譯者Mary Treadway

1/2007 No. 20 “Mother Goose Gets Married”〈鵝媽媽出嫁〉,譯者Esther Hu

7/2007 No. 21 “The Newspaper Carrie”〈新聞配達夫〉,譯者Robert Backus

本專輯在選擇作品時,承楊逵孫女楊翠教授推薦,我們最後決定短篇小說八篇,兼顧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學性,可以說是最足以代表楊逵在小說方面的代表作。其中,〈增產之背後〉和〈泥娃娃〉是根據日文首次翻譯成英文。叢刊第20 集翻譯的〈鵝媽媽出嫁〉,是根據中文版本,本集特地推出根據日文的英文譯本。由於楊逵作品屢經作者修改,引起評論家張恆豪呼籲〈存其真貌─談〈送報伕〉譯本及其延伸的問題〉。為讀者參照方便,我們特地重刊Robert Backus 根據日文精心翻譯的〈新聞配達夫〉,或許較近原貌,可以為楊逵作品日中英三種版本比較研究提供方便的資料。對本集譯者Jon Reed、Christopher Ahn、John Balcom、Yingtsih Hwang、Bert Scruggs 以及英文編輯團隊Terry Russell、Fred Edwards、Angela Borda、Raelynn Moy的辛勞和努力,以及台大出版中心嚴嘉雲在編輯作業上的合作無間,謹表感謝。

目次

Foreword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Yang K'uei

「楊逵專輯」卷頭語

Spring Sunlight Can't be Shuttered 春光關不住/Translated by Bert M. Scruggs

The Newspaper Carrier 新聞配達夫/Translated by Robert Backus

A Model Village 模範村/Translated by John Balcom

Village without a Doctor 無醫村/Translated by Yingtsih Hwang

Behind the Increases in Production-The Story of an Easy-going Old Man 增產の蔭に-吞氣のな爺さんの話/Translated by Jon B. Reed

Clay Dolls 泥人形/Translated by Christopher Ahn

Water Buffalo 水牛/Translated by Bert M. Scruggs

An Arranged Marriage for Mother Goose 鵞鳥の嫁入/Translated by Jon B. Reed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3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