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15(三)凌晨網頁進行維護,造成不見敬請見諒
早稻田商學院必修的六堂商業戰略課:從價值主張到破壞式創新,設計你的成功商業模式
79折

早稻田商學院必修的六堂商業戰略課:從價值主張到破壞式創新,設計你的成功商業模式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
優惠價
79237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六堂教你快速規劃事業的商業戰略課
一本給想策劃、重整、開創事業版圖的商務人士MBA寶典
從商業模式、BtoB行銷、創新設計、替代策略、併購、全球戰略
為你的商場之路打造勝利方程式

◆早稻田大學商學院王牌教授,聯手打造全方位「商業作戰藍圖」
想重新規劃或重整事業體的老字號企業,現在不用去上昂貴的MBA課程,日本早稻田商學院六位教授將實用的MBA商業策略整理成關鍵六堂課,透過豐富的案例分析及詳實的圖例說明,提供你擬定商業戰略時必備的知識與應用要領。

◆開啟你的專屬商業模式
當你決定在既有事業開闢新領域,或是設立新部門、創辦新公司,建構具有競爭力的商業模式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書從以下三大面向教你構思商業模式:

‧對誰提供什麼產品來創造並取得價值?
‧為了創造並取得價值,該如何設計內部的業務流程?
‧為了實現前述設計,該與外部者(供應商、顧客等)建立何種關係?

構思新的商業模式時,從思考針對誰、提供什麼,以創造並獲取價值,進而探討企業的價值何在?如何分配價值?什麼狀況下會破壞商業模式?……等實際的問題,愈能找出市場中的「空白地帶」,商業模式的成功機率就愈高。

◆如何找到企業競爭的優勢?
企業競爭優勢何在?選擇不同的戰略,將發展出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早稻田商學院教授提出兩大企業競爭策略──低成本、差異化,並以速食業兩大巨頭麥當勞與摩斯為例,探討如何找出市場定位與建構成功的商業模式,以精闢分析幫你做好縝密的計畫,找出自家企業的經營優勢!

「主動創新」帶來全新商機
創新是不斷進步的力量,能改變舊有市場的格局,為企業帶來獨特的競爭優勢。然而,貿然開創新事業,很可能會衝進無可挽回的死胡同。作者針對企業經營的風險管控、撰寫創新計畫、發想點子等面向,特別整理出五大創新技巧,協助企業家找到創新的可能性。

「破壞式創新」讓企業重拾競爭力
面對科技、環境、消費者需求的改變,企業有時不得不創新,以求在市場上找到新的商機與定位。本書提出「破壞式創新」觀點,協助企業思考究竟該放棄舊有產品另謀出路,或是在既有基礎上進行創新。書中以柯達與富士兩大底片製造商為例,說明評估自家企業面對破壞式創新的最合理模式,以期在這求新求變的世代再創事業高峰。

◆善用BtoB行銷,打造最佳獲利策略
確立商業模式、也有了創新點子後,企業如何將商品或服務成功銷售,是能否延續經營命脈的決勝關鍵!現在是BtoB行銷(Business to Business)時代,唯有企業對企業間的生意往來,才是真正能獲利的行銷模式。書中提出利用「鳥的視野」及「蟲的觀點」兩個方針擬定行銷策略;面對業績不佳的企業,作者更以親身為企業改革業務的實例,引導你找到業務與行銷不佳的原因,進一步挖掘未曾攻下的市場與實際增加營收的潛在顧客,以此擬定全新的進攻策略,使企業成為無往不利的贏家。

◆企業併購及全球化策略,在劇變時代再創獲利奇蹟
設計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拓展企業家的思維、磨練構思「新事業想法」的能力、深度探索目標客群、確立行銷實戰的積極策略……都是經營者必須學習的課題。本書除針對建構新創企業及開創新部門或子公司,提供豐富的觀點與策略外,當企業發展至一定規模後,可能面臨的企業併購及將商品推廣至世界各地的全球化策略,也提供詳盡的分析及因應之道。

早稻田商學院教授將MBA商業戰略設計精華一次傾囊相授,幫助你在劇變的時代中擁有迎接各種商場挑戰的能力,打造出符合未來趨勢的成功方程式!

※本書特色
1.彙總MBA講座精華:特別收錄MBA講座上的討論內容,將商學院的case study過程直接搬進書中,讓讀者有參與講座的臨場感,彷彿自己也跟講座中的商務人士一同進行探討。
2.兼具理論與實務:精彩的實務案例搭配理論基礎,既可加強讀者的理解,也產生自發性地思考,有助於企業理性評估經營方向,找出致勝優勢。
3.圖例豐富:本書提供豐富圖例,結合數據統計後得出的結果,在充分的實務依據下更具說服力。

作者簡介

淺羽茂
早稻田大學商學院教授。一九八五年東京大學經濟系畢,一九九○年修完東京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博士課程,一九九四年取得經濟學博士。一九九九年取得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管理博士。曾任學習院大學經濟系教授,二○一三年起任現職。著作包括《思考企業策略》(合著,日經文庫)、《企業的經濟學》(日經文庫)、《企業的經濟學》(日經文庫)、《經營策略的經濟學》(日本評論社)、《日本企業的競爭原理》(東洋經濟新報社)、《競爭與合作的策略》(有斐閣)。

今村英明
早稻田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信州大學學術研究院(社會科學系)教授。一九七九年東京大學經濟系畢,一九九一年取得史丹佛大學企管碩士。一九七九年進入三菱商事。一九九一至二○一○年任職波士頓顧問公司,曾任資深合夥人、常務董事、日本分公司社長、上海事務所所長。二○一○年起任現職。著作有《鍛鍊法人業務「力」》(東洋經濟新報社)、《每個崩壞的組織都有「前兆」》(PHP研究所),合譯的著作有《變革怪物》(The Change Monster)(東洋經濟新報社)。

長谷川博和
早稻田大學商學院教授。中央大學商學系畢,早稻田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博士。公認會計士,證券分析師,國際家族企業綜合研究所所長。一九八四年進入野村綜合研究所,一九九三年任職集富創投公司(JAFCO)投資調查部,一九九六年創立全球創投公司,現任董事長。他輔導許多創業初期的企業發展,也參與創投企業的經營。著作包括《新創管理〔創造事業〕入門》,(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創投實務》(東洋經濟新報社)等。

根來龍之
早稻田大學商學院教授。京都大學文學系畢業,慶應義塾大學管理碩士。曾任職鋼鐵公司、英國赫爾大學(The University of Hull)、文教大學,二○○一年起任現職。現為早稻田大學商學院院長,及早稻田大學IT戰略研究所所長,曾任經營情報學會會長、國際CIO學會副會長、CRM協議會副理事長。著作有《創造事業的邏輯》(日經BP社)、《平台事業最前線》(監修、翔泳社)、《代替品的策略》(東洋經濟新報社)、《網路事業的經營策略》(合著,日科技連)。

樋原伸彥
早稻田大學商學院教授。一九八八年東京大學教養學系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東京銀行(現在的三菱東京UFJ銀行)、世界銀行顧問,日本通商產業省通商產業研究所(現在的經濟產業省經濟產業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日本經濟經營研究所助教,加拿大薩克其萬大學副教授,二○○六年任立命館大學經營學系副教授,二○一一年起任現職。著作有《創造高科技產業的地區環保系統》(合著,有斐閣出版)。

平野正雄
早稻田大學商學院教授。一九八○年取得東京大學工學碩士,一九八六年史丹佛大學工學碩士,二○○八年取得東京大學工學博士。一九八○年進入日揮公司,負責設備工程的業務。一九八七到二○○七年任職麥肯錫公司,擔任企管顧問,其間也曾任公司合夥人、日本分公司社長。二○○七年任職凱雷集團日本分公司共同代表,針對日本企業進行私募股權投資。二○一二年起任現職,同時任東京大學研究所兼任講師。著作有《麥肯錫組織的進化》(鑽石社)

譯者
李靜宜
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文字工作者,喜歡翻譯帶來的挑戰與樂趣!近期譯作有《食材保鮮這樣做》、《為工作寫讚美日記》、《氣氛力》等。

名人/編輯推薦

專業推薦!
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教授──管康彥

 

目次

前言

第1章 競爭策略與商業模式
設計事業的根基

1-1 商業模式=競爭策略的具體呈現
決定商業模式的設計元素和主題
構思商業模式時,要問三個問題
案例1 愛速客樂(Askul)
討論的出發點
將目標顧客設定為辦事處,而非「一般文具店的大客戶」
剔除多層流通結構中重複的環節
外包會較好的工作環節就外包
將本該是競爭對手的文具店變成「經銷商」
接受顧客期待與不滿的機制
讓廠商知道價格的走向
具備「市場」功能

1-2 價值基礎策略
如何分享價值
價值獨占會破壞商業模式
基本的競爭策略
兩個都要,就等於兩頭落空
案例2 麥當勞與摩斯漢堡
行銷四P
案例3 我的義大利菜、我的法國菜
以令人吃驚的低價供應高級餐點
這麼做能贏過對手嗎?
各項要素都達到極致
在銀座所產生的「空白地帶」
「我的」系列餐廳的策略動因
1-3 小結

第2章 BtoB行銷
組織戰的設計

2-1 BtoB行銷的基本概念
行銷是「三個開創」
「配合顧客的需求」已經過時
行銷思維是商場上必備的共同語言
B to B是今後的主戰場
「組織購買者」的特徵
理解組織購買者的決策
顧客將購買的商品或服務用於作業流程中
重點1 選擇目標市場
三種標準決定目標顧客
重點2 深度探索顧客
鳥的視野
蟲的觀點
重點3 基本策略
稍微不同的策略
重點4 身心都要配合策略
重點5 不規則分布
掌握銷售現場發生的問題
行銷邏輯缺乏症
行銷部門的任務

2-2 業務改革專案實例
在員工困惑及反抗中開始專案
領域圖的製作和分析
「市場白地」與「成長類別」 
營收方程式
抽樣調查未曾來往過的顧客
「不增加人手就做不到」,真的是如此嗎?
各類別的獲利性
分析不同顧客的決策單位
業務員中也有:好學生、壞學生、普通學生
好學生做了「什麼特別的事」嗎?
正向循環
進攻計畫
重新檢視人員配置
專案的成果
行銷工作的任務
行銷實戰上的重點
讓大家看到誰都沒見過的圖
行銷工作雖吃力不討好,但有很大的影響力

第3章 企業家思維
創新的設計
磨練構思「新事業想法」的能力
風險控管
最初的構想,用「一行字」寫出來就夠了
改變價值觀的創新實例
克里斯汀生的「五個創新的技巧」
有助於發想出點子的方法
將不同的主要趨勢組合起來
異業標竿學習
顛覆一般概念
超越時間限制
策略的解構
異業標竿學習的方法
企業家精神

第4章 因應創新
替代品對策的設計

4-1 迫使業界面臨矛盾的創新
取代的速度
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
取代的範圍
取代的象限圖
可能控制嗎?

4-2 報業所面臨的破壞式創新
日本最大的新聞網站是「雅虎新聞」
大型報社電子版新聞的現況
希望死守住報紙
日經新聞應該怎麼做?
「策展型」的新聞APP
不需填滿所有版面
完全改變商品的型態

第5章 併購與財政
所有權的設計
併購能帶來什麼利益?
企業的事業邊界在哪裡?
誰是事業的最佳所有權人?
是否有必要納入企業旗下?
進行併購決策的方程式
建立一套使收購溢價正當化的邏輯
金融機構不是在找最佳所有權人
企業有整理出「想購買的公司名單」嗎?
自問「如果我是經營者,會收購嗎?」
財務理論是必修課的理由

第6章 全球化策略
全球視野的設計

6-1 全球化革命與日本企業
全球化革命的實際狀態
三個主要因素的加總
已開發國家俱樂部
日本企業的表現變差
容易低估可怕的對手
對經濟發展有錯誤認知
過於相信「製造產品的力量」

6-2 全球化策略的基礎概念
世界變平了?
CAGE架構
三A策略
取得平衡
核心能力
從CAGE架構到三A策略
總公司扮演的角色與「回力棒效應」
網羅全球化人才
全球化人才必須具備的資質與能力

 

書摘/試閱

以令人吃驚的低價供應高級餐點
十二月的街頭,寒風陣陣吹過,東京新橋一帶,在一間大小約十六坪的義式餐廳「我的義大利菜新橋本店」前,雖然明明是週間下午四點,卻有二十人左右正在排隊。這些人是衝著「魚子醬龍蝦果凍」(九八○日圓﹝約台幣三一○元﹞)等使用高級食材的限定料理而來。在店裡點葡萄酒,也只要再加九九九日圓(約台幣三一六元)即可享用。
近一、兩年,只要在日本詢問哪家餐廳最夯,應該會有很多日本人提到「我的義大利菜」、「我的法國菜」等一系列冠以「我的」之名的餐廳吧。
「我的」系列餐廳,從二○一一年九月東京新橋的一號店開幕以來,短短兩年間,已經開設五個不同菜系共二十二家餐廳,並持續快速發展(截至二○一四年一月的情況)。這個系列餐廳的老闆,正是創立BOOKOFF(日本大型連鎖二手商店)的坂本孝。許多義大利餐廳動不動就取個義大利文店名,雖然很酷,但一般人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因此,在坂本孝「總之店名要清楚好懂」的要求下,產生了這個特殊的店名。
「我的」系列餐廳之所以大受歡迎,是由於它以令人吃驚的低價供應高級料理。而掌廚的更是曾在米其林餐廳服務過的一流廚師,儘管大量使用松露、鵝肝等高級食材,但餐點售價只要五百到一五○○圓不等(約台幣一五○元到五○○元間),平均一人一餐只要花三○○○日圓(約台幣九五○元)。
現在,很多地區都看得到這系列餐廳,但剛成立時,它的各家分店都集中在銀座八丁目。銀座是個競爭激烈、勝敗立見高下的地區,以至於有人說「能稱霸銀座,就能稱霸日本」。該系列餐廳,選擇在這樣的地區集中拓點,希望各家分店不斷進步。各店除了與競爭對手競爭外,和該系列其他餐廳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在良性競爭下,也讓各家店愈來愈具吸引力。

構思商業模式時,要問三個問題
根據前一段的討論,在構思具體呈現競爭策略的商業模式時,必須先決定以下三個問題的答案。
第一個問題,是針對誰、提供什麼,藉此創造和獲取價值。也就是說,必須先決定事業的目標客戶、商品或服務內容,以及它們吸引顧客的魅力。
然後,再根據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思考為能創造及獲取價值,要透過什麼樣的活動組合加以實踐。這就是事業的架構。
接著必須思考,針對第二個問題所決定的各項活動,要由誰來執行。其中有些活動可以由公司執行,但也有需要委外執行的情況。有效率地安排公司內部流程固然重要,跟廠商及顧客等外部關係要建立什麼樣的關係,也相當重要。
就算確定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決定公司「要做什麼」,然而第二及第三個問題的答案卻不是只有一個,而是擁有各種可能性。根據不同選擇,將能建立獨特的商業模式。
在決定建立什麼樣獨特的商業模式時,必須考量競爭環境。你針對第一個問題得到的答案,其他人或許也有相同想法。只要是眾所矚目的領域,很多人想到的點子都很雷同,因此競爭也很激烈。如果不在競爭中獲勝,就無法獲取價值。所以,一定得建立贏得競爭、獲取價值的商業模式。關於這點,之後會再進一步詳述。

最初的構想,用「一行字」寫出來就夠了
如果以「用紙張數」來表現上述步驟,會是下列情況。
步驟3「確定事業概念」是一張A4紙。只要寫出行銷四P等事業概要即可,所以一張紙就夠了。
而步驟4「擬定事業計畫」,則是用三十或四十張A4紙。例如,什麼人在什麼時間前要做什麼事?需要投入多少資金?會有多少程度的產出?一定要在排出時間表的框架下,勾勒這些具體計畫。如果沒時間表,就不足以說是事業計畫。
至於步驟1「想出新事業的點子」,用一行字來說明即可。只要有「如果這麼做,應該會很順利」的想法就夠了,所以一行字就能表達。簡而言之,就是說明「要做什麼」。
雖然只要用一行來說明即可,但這是最重要的步驟。即使訴諸的文字僅有一行,但要盡可能想出格局夠大的點子。最好能不受既有框架限制,想出創新點子。
創新,不一定需要技術,提供大眾和社會新的價值、大膽改變眾人的行為與價值觀,也是創新。讓世上的價值觀改變,人的想法改變,帶來這樣的改變本身,正是創新。

改變價值觀的創新實例
那麼,提到重大創新,各位會想到什麼?大幅改變世界的創新實例有哪些?你可能會想到蒸氣機或是電話的發明等各式各樣例子吧。
在此,我們以電子郵件為例,思考一下這項創新如何改變人們的價值觀。
在電子郵件尚未問世前,假設有事情想跟董事報告,當打電話過去,對方不在位子上的話,也很難請他人代為留言,請董事回電,所以只能說「我稍後再撥一次。」不過,一旦忙起來,恐怕就忘了再撥電話了,三天後,可能發生和那件事相關的事件,董事因此大發雷霆:「你為什麼沒跟我報告!」類似這樣的事經常發生。
「我是想說那件事,但撥電話過去,董事又不在位子上,我心想之後再報告,只是一忙就忘了」,雖然心裡這麼想,但從公司的立場來看,「沒報告就是有錯」。
不過,在能透過電子郵件報告後,就可以說:「我確實已用電子郵件報告過了,沒確認郵件,是董事的疏失吧」、「我是在三天前的幾點幾分寄送郵件的」。董事或許會說:「不要以為光是寄信,就表示跟我報告過了,沒確實跟我說,是你不對。」不過,社會價值觀已經改變了。以前是「你沒說,是你不對」,但現在,「董事沒確認電子郵件,所以有錯」的概念是可成立的。
電子郵件這種工具,「只要用過一次,就回不去了」、「知道它的便利性後,就不想再用古老的東西了」,像這樣產生不可逆的變化,就是創新。能影響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思考方式,才是創新。至少我是這麼認為。
既然都要建立新事業了,我希望開創新事業者是以這樣的方向為目標,思考能改變人類價值觀的事、出人意表的事。新創企業家就要有這樣的態度。

克里斯汀生的「五個創新的技巧」
創新的傑出點子,不是那麼簡單就想得出來的,不過,仍有方法能幫助發想,也有相關訓練。
哈佛大學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在《五個技巧,簡單學創新》(The Innovator’s DNA)中提到創新的五個重點。
第一點是聯想,意指試著連結不同的概念、場所等和原本不一樣的組合。本章後面提到的異業標竿學習,也是「聯想」的一種。它是將其他領域的技術用於自己的產業。簡而言之,就是思考「如果連結這個與那個,是不是會產生什麼有趣的事」。
第二點是疑問,例如「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構造」等,從基本的事開始,對任何事都抱持疑問,如此將能產生新想法。
第三點是觀察。
第四點是實驗。先提出假設,再徵詢兩、三位客戶的意見,以確認假設是否為真。
第五點是社交。培養和不同領域的人來往的習慣。不要只和平常就有來往的人或公司同事交談,而是盡可能與不同產業的人互動。再者,和產業不同但目的相同的人士交談,能激發出新想法。
我同樣認為,能否徹底做到以上的思考方式很重要。

迫使業界面臨矛盾的創新
能帶動創新的人或許沒那麼多,但趁勢搭上創新風潮的人卻不少。不過,最多的應該是被動捲入創新風潮,而深受其擾的人。
本章就是要討論,在被動捲入創新風潮時,該如何因應,在面對「破壞式創新」時,該怎麼做決策。
破壞式創新,是一種會傷害業界原先狀態的創新。破壞式創新也有不同定義,和以創新論知名的克里斯汀生的定義不同,本章對破壞式創新的定義是「迫使業界面臨矛盾的創新」。
也就是說,儘管知道會產生什麼改變,但如果選擇因應那個改變,自己這個產業原本的邏輯就會發生問題,而業界裡的人也會感到不知所措。本書將造成這種情勢的創新,稱為破壞式創新。
至於克里斯汀生所認為的破壞式創新則是:「雖然從既有顧客的標準來看,新產品的性能變差,但以新的標準來看,這是更便宜或更便利的新技術。」

取代的速度
例如,我們回顧一下數位相機問世後,底片相機遭受毀滅性打擊的情況。數位相機的銷量遽增,是一九九○年代後期的事。在這之前,雖然市面上已有數位相機,但數量很少,與底片相機相比,是統計上不成意義的數字。
一般都認為,數位相機的市占率總有一天會成長,但直到一九九○年代中期,數位相機的畫質還不像現在這麼好,因此堅持使用底片相機的人也很多,而當時數位相機強調的是和電腦的搭配使用,而不是取代「傳統相片」。
但是,等到連專業攝影師都能接受的數位相機問世,且價格也同時變便宜後,數位相機的市場也快速蓬勃發展,反之,底片相機的市場幾乎蕩然無存。不到十年,相機市場有了劇烈改變,這正是一種破壞式創新。
數位相機如此快速地取代底片相機,致使業界很難因應。工廠怎麼調整?技術人員該怎麼辦?如果整個變化的進展耗時四、五十年,業者也許還能從容因對,像是有計畫地調整工廠、不僱用新人等。但是,像數位相機這麼猛烈的進展速度,讓多數業者真的無計可施。
相機的數位化同樣讓底片市場遭受毀滅式的打擊。從一九九九到二○○九年的十年間,日本的底片出貨量銳減為過去的十分之一。在此情況下,工廠想維持營運將很困難。

可能控制嗎?
企業在面對破壞式創新時,除了要清楚自己的事業位在象限圖哪個區域外,同時也必須思考,是否能控制取代的範圍與速度。如果不能,就只能捨棄受破壞式創新影響的事業,轉往其他方向尋找出路。如果能夠控制,就要評估該控制什麼、如何控制,進而擬定出一套策略。
例如,出版業正面臨電子書這個創新型態的衝擊。在美國,Kindle的問世加快書籍電子化的速度。不過,在亞洲,書籍電子化的進展速度沒美國那麼快。而出版社則反抗愈來愈有主導優勢的亞馬遜網站,此舉正是希望能控制書籍電子化的速度與範圍。實際上,這也確實在控制書籍電子化上達到一定成效。
為能控制住新產品取代舊產品的狀況,必須得有扼止替代品攻勢的手段。在書籍的電子化上,正由於日本出版業握有書籍內容,並持續想控制住狀況,所以實際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掌控狀況。
不過,必須注意的是,如果顧客有需求,就可能出現新的供應者。出版界也不例外,可能會出現專門出版電子書的出版社,或是其他出版社會優先出版其作品的電子版。這麼一來,電子書取代紙本書的速度也可能迅速加快。再者,也有業者想到,可透過電子書實現紙本書做不到的事,例如,將教育類書籍數位化,如此就能在平板電腦上簡單操作自然科的實驗。這個發展也可能影響到所有書籍。

誰是事業的最佳所有權人?
企業併購的目的,雖然每個併購案不同,但看待任何併購案都不可或缺一個重要角度,那就是「誰是這個事業的最佳所有權人?」自家公司擁有這項事業真的是最佳選擇嗎?在評估併購案時,這是不可忽略的根本問題。併購的金額和條件當然也很重要,但在考慮這些問題前,必須先深入思考「誰是最佳所有權人?」。對買方或賣方而言,這項問題都很重要。
在判斷是否為最佳所有權人時,很容易受到自家公司當下的狀況影響。舉個簡單例子,口渴時,一瓶水非常有價值,花兩百日圓(約台幣六十元)購買都無妨,但不渴時,水可能就變得一文不值。併購也有相同狀況。
例如,有家公司資金周轉不良、只得賣掉事業時,應該先停下來思考「誰是事業的最佳所有權人?」。也許,公司短期內面臨現金流的問題,但還是最適合經營該事業的所有人。公司應該要讓往來的銀行看清這點,並繼續提供貸款,但誤判的情況也不少。
對當事者企業而言,這是不幸,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則是損失。哪家公司擁有某項事業或是資源,對社會來最好,我認為此觀點才是併購的基本原則。

是否有必要納入企業旗下?
不過,就算認為自家公司是事業的最佳所有權人,也不一定非得將該事業納入旗下。除了合併公司、將之收編為子公司外,還有藉由金錢投資以建立合作關係的方法。是否有必要買下該事業,是第二個必須思考的問題
即使不在自己企業旗下的公司,還是能使用該公司的資源或它掌握的市場。企業如果希望在自己的事業中使用某項技術,可以投資掌握該技術的公司,建立一個能使用該資源的合作關係。
這就是「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的思維。所謂開放式創新,就是不只單靠企業本身的技術,而是結合其他公司擁有的技術或點子,來促成創新。為了這個目的而設置企業創投事業(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增加投資的企業也愈來愈多。像是谷歌和樂天就是其中的代表。
開放式創新的想法會日益普遍,是出於企業對「併購是不是有點老套」的疑問。也就是企業覺得「一下子將所有資源都納入自己公司,是正確做法嗎?」。
正如前面的說明,事實上,企業想透過併購產生綜效相當困難。美國也有研究質疑併購對提升企業價值的效果,反倒確定藉由併購整合企業,能減少成本。也因此,企業創投事業來取代併購的方式也愈來愈常見。
在做併購決策前,必須先知道還有不同的選項。

容易低估可怕的對手
為什麼日本企業無法因應改變?從結果論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居於守方、先驅者一方的企業,有過於低估新競爭對手的傾向。也可以說,他們是不去正視不想看的事。
網路問世之際,有日本業界首屈一指的通訊公司表示:「那種東西不能用。」他們認為網路「品質差、也沒辦法保證接通,一定不能使用於電話上」。但實際上,後來具有高品質的網路在電話上使用已綽綽有餘。先驅者可能由於自負,或以自己的成功經驗來判斷,以至於有過度低估新勢力和技術的傾向。
其他產業也有同樣狀況。例如,日本的家電和汽車公司都低估韓國和台灣的企業。曾有日本汽車廠商的主管斷定:「韓國無法馬上發展出汽車產業。」他認為,汽車產業需要很多下游廠商來支撐,一個沒有培植出在地零件供應商的國家,做不出像樣的汽車」
而實際情況如何?韓國的「現代汽車」大幅成長,現在的銷售量已領先本田汽車。現代汽車到世界各地找合作的供應商,然後組裝成汽車,絕對不是以韓國國內的事業來考量而已。如果以日本過去的成功經驗來思考,就是先在國內製造出優良產品再出口,而想不出現代汽車的這種方式。
日本過去認為,新興國家的企業「或許能迎頭趕上,但無法超越日本」,但事實並非如此。倒不如說,新興國家反而比較快導入尖端技術,產生革新。我必須說,日本企業就是有「新興國家等於慢一步」的認知,而這顯然是種自大的心態。

對經濟發展有錯誤認知
我們也可以認為,日本對於國家經濟發展的模式,有錯誤的認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認為新興國家會追隨日本的發展腳步。在一九八○和一九九○年代,一般都認為「亞洲的發展呈現雁行型態」,就是日本在前方帶頭,其他亞洲國家跟隨在後。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提出「向東學習政策」(Look East),認為比起師法歐美,亞洲各國應該要向日本學習,日本也這麼以為。但實際狀況卻非如此。
再者,過去日本認為,由於和亞洲各國較無文化隔闔、距離又近,因此對日本企業有利。日本流行的事物,也一定能在亞洲新興國家流行。包括時尚流行、娛樂等,日本都是亞洲的中心。日本深信,在日本琢磨淬練出的商品,本身就具有競爭力,因此,走在前端的日本產業也居於有利位置。
實際上卻並非如此,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發展模式。「日本較早發展,所以有利」的這種思維只是幻想。倒不如說,日本較早發展反而是種障礙,也就是所謂的「加
拉哥巴群島現象。」也就是說,針對日本消費者所製造出的產品,功能過多、品質太好且成本過高,結果只適用於日本市場。
「日本的消費者是全世界最成熟的消費者」,這個認知或許沒錯。錯的是認為,針對日本消費者所開發的商品也能吸引全球的消費者。也就是說,日本企業一開始,並沒有從崛起的新興國家消費者的角度來思考、設計商品策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37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