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這樣做人太累了!阿德勒教你面對不完美的人際關係
滿額折

這樣做人太累了!阿德勒教你面對不完美的人際關係

定  價:NT$ 280 元
優惠價:90252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人際關係的好壞,關鍵在「距離」!

《接受不完美的勇氣》暢銷名家教你用阿德勒心理學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

想要請人幫忙,卻無法說出口,最後只好自己做?
雞婆插手管別人的事:「應該要這樣做才對!」結果讓彼此的關係變尷尬?
該講自己的意見時不好意思多講,事後卻又後悔:「應該要講出來才對」?

每個人都曾面臨「有話說不出口」或「不小心說過頭」的情形,根據統計,將近8成的人都認為自己不善於溝通,對於人際關係感到苦惱。究竟,那些擅長溝通的人和不擅長溝通的人的差別是什麼?關鍵就在於「距離感」!
不擅長溝通的人往往會出現「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想法」或「過度關照他人」等跟對方距離過於接近的溝通方式,或是採取「服從」、「迴避」這種距離過於疏遠的溝通方法,與他人之間的距離不是過近就是過遠,而且一不小心就會陷入來回擺盪的惡性循環,導致人際關係的挫折。
反觀擅長溝通的人非常善於與他人保持絕妙的距離,既不會過近,也不會過遠。本書即以阿德勒的人際關係心理學為基礎,教你從實現適當距離感的7個思想改革著手,進而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賴」的技巧。唯有拋棄上下、優劣、勝負、對錯的「縱向關係」,承認「不完美才正常」,接受真實的自己,才能夠從患得患失的人情中解套,讓彼此的溝通輕鬆自在!

作者簡介

株式會社小倉廣事務所負責人、阿德勒學派心理諮商師、企業管理諮詢顧問。
曾任職於「立庫特」(Recruit)人力資源服務公司,之後擔任SOURCENEXT(現為東證一部上市公司)常務董事等職務。以自身20年的諮商經驗為基礎,致力於推廣「從相互對立到達成共識」的諮商技術,並以「領導力就是生活的態度」為信念,成立了小倉廣「人間塾」研習社團,並在日本各地發起東洋哲學與心理學的讀書會。
另著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向阿德勒學習:部屬育成心理學》等多本暢銷書。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這樣子溝通,人生少很多彎路
網路書評節目製作人/囧星人

我的求學經歷特別,國小在臺灣就讀,未畢業就到中國廣東讀中學,考到上海的大學,後回臺北工作過數年,再前往加拿大遊學兩年。這期間,最令我刻骨銘心的,該說是回臺灣當上班族的七年。
少年時成長於中國的我,講話很「直」,不熟悉臺灣社會職場上比較接近日本的那種婉轉氣氛,常常因此得罪了誰,並基於背景特殊,也發生過被同事私底下竊笑的情況。由於從小到大抱持著家鄉是臺灣的自我認同長大,回來後卻遲遲無法融入周遭,我感受到強烈的挫敗感而陷入憂鬱。那時,幸得一位誠懇的上司提醒我要試著調整口吻和態度。
「你工作能力很強,可是如果不能好好地跟同事相處,對你的職涯會有影響。」
「您的意思難道是我被同事討厭了?可是我從未跟人發生爭執呀。」
「不發生爭執不代表你得人緣啊。臺灣的社會,大家傾向以和為貴,不認同、或是對誰有微詞,未必會說出口,但是眾多小情緒累積之後,工作就會變得越來越不順利。光聽我描述可能搞不清楚,我建議,你試著看一些學溝通的書如何?」
於是,就因為這位上司的建議,本來瞧不起教導人際溝通這類「工具書」的我拿起了心理學的書籍,一看就是數十本。
這之中,印象深刻、對我幫助也最大的是「阿德勒心理學」相關的系列。可能是理工思維帶來的習慣,一直較難接受缺乏科學理論基礎的讀物,就算是語出成功人士,難保不發生選擇性偏誤;而阿德勒心理學,是啟發過許多大師經典理論的源頭,這點令我深具信心。隨著與之接觸越深,信心也越加堅定。
職場不比學校,之所以那麼複雜難以應對,因為該場所容納了更多元化的人物,包括不同年齡、背景、資歷,乃至我們尷尬於承認卻確實存在的「階級」。咦?階級?──是呀,階級,就算是現代社會,上對下的縱向關係依舊存在,像是父母對子女,教師對學生,上司對下屬,雇主對員工。
光把個人的工作做好沒用,公司畢竟是團隊協力達成運作的,跟同事相處得好不好、討不討上司喜歡,通常會影響到工作效率和評價。想要令事業一帆風順,就得像是建立一座移動堡壘般地,一邊穩固自己和左鄰右舍、樓上樓下的關係,一邊向著目的地進發。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亞洲情理分不開的民風,使我們無法跟法國人一樣在會議桌上吵得天翻地覆、回頭還能和平相處當同事;既然無法投胎到法國,只能當個亞洲人,在職場上經營好人際關係就變成至關重要的事。更別提無論哪個國家,溝通能力都是工作的實力之一。
想必很多人都有血氣方剛的年輕歲月,覺得說話討好他人的人很虛偽,認為他們「趨炎附勢」、「八面玲瓏」、把精力花在「不是實力」的地方。有些人等年紀大了比較成熟才意識到,好的溝通不只包含單方面「討好」,也包括用對方可接受的方式維持和表達自身意見、避免咄咄逼人;而有些人可能一輩子渾身帶刺、很有「個性」地活下去。
我認為這本書──小倉廣著作的《這樣做人太累了!阿德勒教你面對不完美的人際關係》將對他們有莫大的幫助。由於阿德勒心理學絕未教你卑躬屈膝,也不是爾虞我詐的「厚黑學」,他主張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並發自內心地從貢獻中得到幸福,對於那些也許對自己和他人都有些苛刻、偏執地追求著「真誠」的年輕人,無疑是量身打造的一帖良藥。
即便是出社會後已走到第十年的我,至今仍記得初次接觸阿德勒的震撼:「原來那樣想、那樣做,問題就解決了啊!」而恨不能早點與他相遇。
本書的文字淺白,迅速地涵蓋將涉及的阿德勒核心理論後,介紹了幾個溝通的要點,佐以大量的實例,引導讀者認知在各種情境中如何靈活運用技巧,是一本輕鬆好讀、實用性極強的書。作者頻繁地以正反例方式舉證他認為的合適溝通方式是如何,說服的同時令讀者反思:「我過去是否也犯過類似的錯?」「這種說話方式我見過,難怪我不喜歡那人!」
雖然我現在的工作是全職的影片製作人,算是從上班族的職場畢業,但工作上與人的溝通仍不可避免。時不時也會遇到健忘、粗心大意、不按期交付資料的客戶,不得不善後由他人釀成的災難。以前的我,可能不由分說先指責和抱怨對方,後來漸漸察覺糾結於過去根本無濟於事,這種時刻最需要心平氣和的態度,以解決和改善狀況為第一優先跟對方進行溝通。
在《這樣做人太累了!阿德勒教你面對不完美的人際關係》讀到作者一再強調釐清「一次情緒」很重要,有種被擊中的心有戚戚感。作者提出的像是DESC公式,或I Message、You Message、We Message的交替使用也是相當有趣和實用的概念。
原來,溝通的原則就這麼簡單,何必等四處碰壁後再來悔不當初。
把博大精深的阿德勒精神,濃縮到實踐的最小範圍──「對話」上,再集中於「職場」的情境中,本書在阿德勒旋風持續掃蕩的書市上塑造了專屬的獨特價值。
給以前只會認真苦幹、忽視人際經營的你。
事業順利、職場得意的捷徑就在這裡,不打開來看看嗎?

【前言】
將「說不出口的話」,「說出口了」!
讓「不小心說過頭的話」,變成「說出口真是太好了」!


我身邊有許多人品很好的朋友與熟人,他們的共通點就是,總會回頭來審視自己,反省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溝通狀況,例如:
「這好難開口,我真的很想告訴他,卻又不好意思說出口……」
「剛剛好像說過頭了……如果我不要這樣說的話就好了……」
在這樣的反省過後,就開始責備起自己。
我過去也曾經和他們一樣,常常因為溝通而感到煩惱。
明明有話想說,卻因為顧慮太多而開不了口,於是開始和對方保持距離,自己要不是變成一個言聽計從、絕對服從的人,就是盡可能不要和對方說話,想盡辦法迴避他。
但有時候也常常會採取完全相反的行動。
那就是在忍無可忍之時,一股腦地把心裡所想的話全說出口,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或者是明明在一旁安靜守候就好,但就是會忍不住雞婆出手幫忙。結果最後又開始沮喪地反省自己:「如果不要這樣說話就好了……」
近幾年漸漸受到注目的阿德勒心理學,又被稱為「人際關係的心理學」。我在接觸了阿德勒心理學之後才知道,想要擁有良好的溝通,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保持「適當的距離感」。但也因為阿德勒心理學的想法非常簡單,所以也很容易讓人產生疑問:「雖然能夠理解箇中道理,但實際上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我想肯定有很多人甚至會覺得:「說到底,這不過都只是理想罷了,根本無法實際運用在職場上。」然後就把好不容易學到的知識,丟進記憶的倉庫中埋藏起來吧。
但是,我並不認為這些知識只是理想而已。乍看之下,阿德勒心理學或許會讓人出現這樣的感受,但我認為當中其實有著許多與職場溝通有關的重要提示。
同時我也相信,這本書可以「架起阿德勒心理學與職場間的橋梁」,這也是我提筆寫下這本書最大的原因所在。
我希望能幫助過去和我有過相同遭遇,每天因為人際溝通而煩惱到夜不成眠的人們,這便是我最大的願望。
希望每個人都能透過這本書獲得一些提示,並能將它實踐在更好的職場溝通上。

目次

目錄

前言
將「說不出口的話」,「說出口了」!
讓「不小心說過頭的話」,變成「說出口真是太好了」!

序章 懂得溝通的人,善於保持適當的距離感
1、受到矚目的「人際關係心理學」
2、不能過於親近,也不能太過疏遠

第一章 實現適當距離感的七個思想改革
1、不背負、不擔心、不擅自越界
2、拋開拘泥於「勝負」的「縱向關係」
3、不要把人與行為混為一談
4、不要制裁,也不要責罰對方
5、不要利用情感來操控他人
6、不要害怕失敗,也別再指責他人的失敗
7、不要當「吸血鬼」,改當「捐血者」吧!

第二章 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賴」的技巧
1、三成說話、七成聽話,聽完再說
2、克制自己的意見或提問,徹底專注在「聽話」上
3、故意拋出籠統的提問
4、要明白,你怎麼可能了解對方的心情
5、拋個媚眼,說聲:「讚耶!」
6、把球朝對方的手套丟去

第三章 不「強迫接受」,也不「過度關照」的表達技巧
1、用「緩衝詞彙」保持距離
2、說出口的話「要弱」、「要少」
3、答案不能明講,要用暗示
4、I Message是萬能技巧
5、不是指出現狀的錯誤,而是指點「未來的願景」
6、把「憤怒」轉化為「一次性情緒」再表達

第四章 不「迴避」,也不「服從」的表達技巧
1、Thank you. But, No, thank you.
2、優雅地說「不」
3、用DESC法說「不」
4、有求於人時,不用You Message,改用I & We Message
5、別過於情緒化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6、故意打太極拳

後記

書摘/試閱

不能過於親近,也不能太過疏遠


根據二○○八年日本所做的「關於職場的煩惱調查」(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問卷結果顯示,有72.9%的男性與78.5%的女性「正對職場的人際關係感到煩惱」。
此外,根據二○一四年所做的「關於職場溝通的意識調查」(公益財團法人日本生產性本部)結果顯示,一般公司職員中有73.1%的人回答「沒有能確實向對方傳達訊息的自信」,有77.6%的人回答「不擅長在眾人面前說話」。
由此可知,超過半數在職場上工作的人們都苦惱於人際關係問題,且認為自己不擅長溝通。
過去的我,在職場溝通方面也有著數也數不清的失敗經驗。
在會議中滔滔不絕地只顧著講述自己的意見。
本來不應對他人的課題多做干涉,卻多管閒事地說:「應該要這樣做才對!」結果讓彼此關係變得尷尬。
有時也會出現與前述完全相反的情況,應該講述自己的意見時卻不好意思多講,反而在結束之後才後悔著:「應該要講出來才對!」
內心其實是想要請同事幫忙的,卻無法說出口,最後想著:「自己做就好了啦!」話都還沒說出口就先放棄了。
但在另一方面,環顧職場一圈,真的會發現有人在溝通上有著出神入化的技術。例如有些前輩或上司看似不經意,卻能夠在顧慮到他人心情的情況下,技巧高明地提問;也有些同事就是有辦法明快地說著:「麻煩你了!」他們拜託他人幫忙做事,但卻完全不會讓人覺得討厭,或是有著被迫接下他人工作的感覺。
那麼,這些非常擅於溝通的人,和我這種非常不擅長溝通的人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我認為原因應該在於「距離感」吧。
我常常犯的錯誤,就是出現「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以及「過度關照他人」的行為,這種溝通方式會與對方的距離變得太過接近。
在嘗到失敗的苦頭之後開始自我反省,接下來就會提醒自己要注意與他人之間的距離,然後接連出現其他的失敗。因此,開始採取「服從」或「迴避」這種讓距離變得過於疏遠的溝通方式。
大部分不善於溝通的人,與他人之間的距離不是過近就是過遠,而且還會和我一樣,一不小心就把鐘擺往反方向擺過了頭,結果造成了失敗。相信大家都是這樣不斷地重複著惡性循環吧。
另一方面,懂得溝通的人非常善於保持與他人之間的距離,他們的特徵就是能將彼此間的距離保持在最適當的位置,既不會過近,也不會過遠。
在高爾夫球的世界中,聽說有著「能征服距離感的人就能征服高爾夫球」的說法。但是這種距離感無法透過語言傳授,只能靠自己的身體記憶,我認為在溝通上也同樣可以套用這個道理才是。

●越是關係親密,越想要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

「這份資料很難懂耶!一般應該都會用條列的方式來整理,你為什麼要寫得這麼囉嗦呢?」
「開會時理所當然要在五分鐘前抵達,竟然拖到最後一刻才來,真是讓人無法置信。」
所謂的職場,其實是一群生長背景、教育環境、價值觀皆不同的人們聚在一起工作的場所。所以,會對同事的工作方式感到困惑,或覺得對方的言行舉止很奇怪,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也正是在這種時候,反而更要多加注意溝通的方式。但是我們卻常常有著用粗暴方式來對待同事或身邊親近的人們的傾向。那是因為,我們對於身邊的人容易抱持著較高期待,認為「他們理所當然地應該理解自己」,因此就容易去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結果把彼此之間距離拉得太近。
Communication這個字是源自拉丁語的Communicatio(分享、共有)。但是,我們在理解「溝通」這個字時,常常會把它解釋成「傳達」這類「單向關係」的意思,我認為這裡面其實隱藏著溝通最根本的問題。
雖然現在的我這樣說,但過去也常會認為對方「理所當然地要理解我的意思」,於是一不小心就會單方面「傳達」我想說的事情,強迫他人接受我的想法,就這樣不斷地重複著相同的失敗。現在回想起來,這就是「距離過近」的溝通啊!但是從那之後,我以一個演說家、研習講師的身分學習了各式各樣的溝通技術,並且進一步研究了阿德勒心理學之後,才逐漸改善這樣的壞習慣。
本書的主旨,就是要帶領大家從所謂「人際關係心理學」的阿德勒心理學中,學習職場溝通的技術。我會試著將人們容易犯下的「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距離太過接近」等失敗經驗作為溝通的範例提出來,並進一步探討改善的方法。

●越在意對方,越容易顧慮

距離過近的溝通會引發問題,那麼「把距離拉遠」的話,溝通就能夠變得順利嗎?
當然不是這樣。把距離拉遠之後,不僅無法順利表達自己想要傳達的事情,就連對方也會無法順利表達想要傳達的事情,這個行為可說與溝通原本該具有的「分享」之意大相逕庭。
「要是這樣說的話,說不定會被討厭,還是閉嘴好了!」
「其實我是想用不同方法來做,但我也不想要和對方發生爭執,那就照他說的做吧!」
在職場溝通上,任誰都曾有過這樣的顧慮,結果反而導致溝通變得更加不順的經驗。過於顧慮對方,這代表拉遠自己與對方間的「距離」。在阿德勒心理學中認為這些服從或迴避的動作,是為了要避免自己失敗、受傷,主動去「斬斷關係」的行為,但這種行為不會帶來美好的結果。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
具體的解決方法請容我在後面章節描述,但重點其實就是,溝通時應該保持「不過於接近」,但也「不過於疏遠」的適當距離。
不是強迫對方接受「應該要這麼做」的想法,也不是明明內心完全不認同,卻選擇服從地回答:「我明白了。」
例如你可以用:
「你可以試試看這樣做如何呢?」
「我個人認為這個方法不錯,大家覺得怎樣呢?」這種方法來表達。而且還要去聽、去分享對方的想法,接著再找出彼此認同的折衷點,希望大家都可以自然地做到這種原本的溝通方式。
過去我曾有一段時間,因為反省自己常常容易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也常過度關照他人,結果導致距離過近的行為,於是我便反其道而行,採取因為顧慮而變成服從或是迴避的溝通方法,沒想到因此與對方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疏遠,使得不滿的情緒不斷累積。最後我終於體認到,雖然距離不能太過接近,但也不可以太過遙遠,必須要保持在最適當的位置上。

 

不背負、不擔心、不擅自越界


本書定義的良好溝通關鍵就是「距離感」,而在這個理論背後的第一個關鍵字就是「分離課題」。
在阿德勒心理學中相當重視一個問題,那就是──「這是誰的課題?」舉例來說,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父母斥責小孩子要「好好念書」吧。但阿德勒心理學則是問「要不要念書」是誰的課題。
要找到「這是誰的課題?」的答案其實相當簡單,只需要問「最後要承擔後果、負起責任的人是誰?」即可。以上面這個例子來說明的話,其實只要詢問:「誰需要承擔起不念書所造成的後果?」就能找出答案。而這個答案應該相當明確,承擔後果的人不是父母,而是孩子。所以就能明白,「要不要念書」本來就是孩子的課題。
儘管如此,父母還是會命令小孩要「好好念書」。阿德勒心理學認為,這種行為是「父母正在隨意干涉孩子的課題」,而且「親子間的信賴關係也會因此崩壞」。
另外,阿德勒也曾這樣說過:「與對方的關係遭到破壞之後,就算開始尋求幫助,也是無能為力。」就這個例子再進一步說明的話,父母其實不應該去干涉孩子的課題,硬要孩子「好好念書」,而是應該運用阿德勒所謂的「親密商量」方式進行溝通:
「爸爸有點擔心你將來的升學問題,能不能和你討論一下呢?」
「我覺得為了要實現你的夢想,至少擁有高中學歷比較好,你自己覺得呢?」
「若在課業方面需要我幫忙的話,爸爸當然非常樂意。如果你想去上補習班的話,告訴我一聲,爸爸會努力加班的。」
阿德勒認為,像這樣的親密談話其實就非常充足了。
「不要一直玩遊戲,快點去念書!」
兩者相較,你覺得如何呢?這就是我認為,良好溝通的秘訣就在於「距離感」的理由。為了與他人保持適當的距離感,這裡總共有七個思考方法必須有所改變,而其中第一個就是:「做好課題分離,不要隨意干涉他人」。這個重要的思考方法也是一切溝通的前提。

●不背負、不擔心

「真是的!到底要我說幾次才行啊?剛剛才說過不是嗎?!」
你終於忍無可忍,最後大聲斥責了晚輩,晚輩也因此變得意志非常消沉,一整天都顯得非常沒有精神,而你則是開始反省自己:「我說得太過分了!」然後開始在意晚輩的臉色,而且在意得不得了……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種經驗呢?說來丟臉,我有過好幾次這樣的經驗。但是現在已經不一樣了,這是因為我學會「課題分離」的第二個關鍵字:「不背負、不擔心」。

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晚輩意志消沉」是晚輩自己的課題,而不是我的課題。所以說,「背負」晚輩意志消沉這件事,其實身上「背負」的並不是自己的課題,而是對方的課題,也就是說你沒有徹底將人我的課題分開。
即使在相同情境下遭到了同樣的指責,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變得消沉,有人反而會努力奮發圖強,也有人馬上就忘得一乾二淨,立刻展露出笑容。也就是說,你的晚輩不過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選擇在自己的課題中消沉而已。這並非是你的課題,而是晚輩的課題。
話雖如此,卻不代表我們可以毫不反省。如果你覺得「對晚輩說話的方法好像有點太過嚴厲了」,那你只要改正這點就好,這就是「你的課題」,所以你只要專注在「自己的說話方式」這個「自己的課題」上就好。但因為人容易會將「他人的心情」這個「對方的課題」混為一談的緣故,才會讓情況開始變得複雜。
像這種「不背負、不擔心」的想法,也是阿德勒心理學中所說的「分離課題」的一種。為了讓彼此的溝通建立在一個適當距離上,希望大家都能記住這個大前提。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