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我的露營車探險:以日常空間的「小」,換取徜徉曠野的「大」
滿額折

我的露營車探險:以日常空間的「小」,換取徜徉曠野的「大」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90 元
優惠價
90351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她和老公搬進親手打造的露營車,
遊遍美國西部的絕美荒野。
只要學會分辨「想要」與「需要」,
「天地為家」便是生活,不是夢想。

搬上露營車前,我和戴夫清理掉不少物品,只留下真正會用到的東西,包括兩份餐具、三個鍋子、極少量衣服,並轉為閱讀電子書。幾年下來,也沒再添購什麼,可見一般生活上真正需要的東西其實很少。

住在露營車上也讓我對水電的使用量變得十分敏感。例如美國許多攀岩區位於沙漠地帶,沒有水源,開車去補給不僅耗時間也耗油,於是我們學會如何用有限的水來煮食和洗碗,倒也不覺得有什麼不便。還記得某次到朋友家作客,一打開水龍頭水就嘩嘩流下,把我嚇了一大跳。

我現在的生活很單純,就是旅行攀岩、運動、寫作及教學,最大的娛樂是閱讀,也許對某些人來說有點無聊,卻十分適合我。我們的露營車有水、電、廚房、桌椅和床,具備了家的所有機能,但陳設簡單,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整理。我們的衣服不多,無須費心搭配。雖然只有不到兩坪的居住空間,庭院卻很寬廣,要是看膩了,立刻便能換一幅風景。我們幾乎不會錯過每一個美麗的日出和黃昏,夜晚看著星空入眠。

很多朋友問我,這樣的生活還要過多久?但我們目前仍很享受當個游牧族,實在難以回答。可以確定的是,即使未來定居在某處,也會留著這輛我們親手打造的「家」—— Magic

作者簡介

易思婷(小Po)
在美國賓州大學求學期間,發現了攀岩的魅力,取得資訊博士學位後,選擇了不同的生活型態,開始流浪攀登生涯,足跡遍及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智利、中國、蒙古等地。近幾年前往中國、蒙古以及巴塔哥尼亞的首攀計畫,屢屢獲得美國的攀登獎金。

2008年開始於著名的美國領導學校(NOLS)和各大戶外機構教授攀登課程。2015年完成美國高山嚮導協會(AMGA)的Rock Guide Course,2016年10月完成Advanced Rock Guide Course。從2013年起,於台灣、中國以及美國等地以中文教授傳統攀登課程,項目包括基礎傳統攀、多繩距攀登、大牆攀登、自我救援等。

近幾年比較有意思的經歷,有2012年首登格聶山區的喀麥隆峰(Grade V, 5.10 M5),2013年首登四姑娘山區的大仰天窩峰(Grade IV, 5.10),2014年經由The Nose以及The Salathe Wall路線,兩次登頂位於優勝美地的酋長岩,2015年獨攀大牆路線West Face of Leaning Tower,開闢四姑娘山區鷹嘴岩東峰的新路線神祕月餅(Grade V, 5.10R 760m),50天內連續攀登美國荒漠40座高塔等。

目次

Part I 打造會移動的家
01 不到兩坪的家
02 家的條件
03 打好 「地基」
04 有床也要來電
05 民以食為天
06 新屋落成:「需要」還是「想要」?

Part II 露營車探險旅記
07 懷俄明州蘭德市:運動攀岩者的天堂
08 懷俄明:夏季攀岩聖地
09 猶他州印第安溪峽谷:沙漠人生
10 亞利桑那州科奇斯堡壘:冬日備案
11 加州優勝美地國家公園:Magic和攀岩聖地初次交手
12 猶他州錫安國家公園:美好冬陽
13 紅岩谷與約書亞樹國家公園:奔放的攀岩文化
14 「睡哪裡」學問大
15 Magic終於能與優勝美地相容
16 轉戰墨西哥El Petrero Chico攀岩區
17 如何規劃露營車旅行
18 錢從哪裡來?露營車生活收支表

Part III Magic生活初體驗
19 很大的小Magic
20 Magic化的生活習慣
21 Magic的廚房功夫
22 Magic的不完美
23 Magic給我的環境思考
24 兩坪空間的共處之道
25 小宇宙外的朋友圈
26 想尋找真正的荒野,就用走的吧
27 Magic的生活可以長久嗎?

書摘/試閱

01 不到兩坪的家

當朋友問我住在哪兒的時候,常常被我不精準的回答惹毛,因為我會說,「我住在美國啊。」他們則會說,「美國哪裡? 總有個州名吧?」可是我可能這個月在加州,下個月在內華達,接下來在猶他啊。搞了老半天,朋友才知道原本我跟他們說「我住在車上」,不是開玩笑的。

我和另一半戴夫住在以箱型車(van)改裝成的露營車上。加上前頭的駕駛座和乘客座,生活空間大概還不到兩坪大。不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有臥室、辦公室、廚房,當然也有水、電和瓦斯。露營車也有個名字,叫做Magic(魔法)。那一年和戴夫商量露營車事宜時,恰好看到攀岩明星Alex Honnold的專訪,他也是開著家裡的箱型車,多年來到處流浪攀岩,記者參觀他的「家」時看到車後凌亂的棉被,嘿嘿笑問,「這想必是魔法發生的地方吧?」明星當時的表情甚是有趣。戴夫和我當下決定為未來的家取名為Magic,它果然不負其名,這些年我的生活像是魔法變出來的一樣。

開始的時候還是有些彆扭,戴夫和我選擇住在露營車裡,最大的動機還是方便到各地攀岩。對我們兩人而言,在野外享受一天豔陽、揮灑汗水、順著岩石天然的紋理往上爬,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在岩壁旁常會遇到從他處來的攀岩同好,打破沉默的第一句搭訕語,常常是「Where are you from?」(你們打哪兒來的?)沒想到,這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問候語,突然在四年多前變得不太好回答。

最初的幾個月,戴夫有一套標準答案:我們住在某某城市——而這個城市可能根據我們當時的所在地而改變。我無法理解他為什麼要說謊,他的理由是那些萍水相逢的人,也不是認真想知道什麼,當個「正常人」會省掉很多麻煩。我很難配合他的即席表現,唯唯諾諾久了之後,還是覺得說實話最舒服,經過幾番抗議,我們終於口徑一致。

「嗯,你看到停車場那一輛白色的箱型車嗎?那就是我們的家。」

「哇!你們在路上多久了?」

當聽說我們住在露營車上的日子,已經不是以月來計算,而是用年來計算的時候,大部分的人會以欣羨的口吻說,「你們過著夢想中的生活啊!」有不少人表示也想像我們這樣過生活,但是因為家庭、工作、經濟的因素走不開;還有人很直白地問我們是不是繼承了龐大遺產,或者是有鉅額的信託基金。於是我了解為什麼戴夫要當個「正常人」了,免得被視為身懷閒錢、不事生產的社會分子。與其花費唇舌還解釋不明白,不如一開始就說謊。

我想大家對露營車的生活是既有憧憬,又有誤解吧。我最初是因為迷上攀岩,多年來一直嚮往開著露營車流浪攀岩。等到真的踏上這一條路時,還不時提醒自己要有心理準備,夢想和現實通常會有差距。後來發現自己是真心喜愛這樣的生活,轉眼間好幾年就過去了。

還記得十多年前剛到美國,窮學生遭遇到的第一個文化衝擊,就是要趕緊存錢買車,否則連去超市買菜都不方便,更別說週末到郊外散心了。美國地廣人稀,除了幾個大都會,大眾運輸極不發達,公路網卻密集而完整,根本就是為汽車產業量身打造的國家。

兩年後我終於有能力買車,好像重新獲得了雙腳,也可以參加憧憬的戶外活動。我加入阿帕拉契山岳俱樂部(Appalachian Mountain Club),主要以單日的輕裝健行,和二到四日的重裝健行為主。我因此愛上了露營——那種所需一切都可以從背包拿出來的簡單充實。該俱樂部成員的平均年齡甚大,幾年之後,很多山友退休了,和老伴開著RV(Recreation Vehicle)漫遊美國的國家公園。

我會三不五時收到他們的訊息:在阿拉斯加看馱鹿,在洛磯山脈賞雪等等。那是我對露營車最早的認識。RV是美國最原型的露營車,車體龐大,真的是把家帶在路上走。不過那時怎麼樣也無法想像自己會和露營車扯上關係,在我的認知裡,RV是有錢人的玩意,車價高昂,也相當耗油,處理排遺和廢水的問題極為瑣碎,常常需要去特定的營區。若不是有相當經濟基礎的退休夫婦,還真的難以負擔。

後來我在求學過程中迷上攀登,尤其喜歡攀岩,畢業後也轉換跑道走上戶外工作。於是我經常開著塞滿戶外裝備的小車,奔波在各個戶外景點之間,也經常在野外過夜。我注意到許多同事都開休旅車(SUV)或是皮卡車(Pick-up Truck),後頭隔出個床位,若需要在中途或是野外過一宿,只要爬到車子後頭就可以了,不必非得到露營地,也省了收搭帳篷的麻煩。但這樣的「升級」,還不到成為夢想的地步。

頻繁旅居各處的營地之後,我發現介於RV和「車裡特設一個床位」之間,有極大的空間可以發揮。露營車不是只有RV而已,還可以是用小巴(mini bus)、拖車(trailer)或是箱型車改裝而成的生活機能車。這些露營車不如RV豪華,但是都有煮飯和睡覺的基本功能。隨著結識的攀岩朋友愈來愈多,大家共同的夢想,就是攀岩旅行——若不在攀岩就是在攀岩的路上——最好還能夠爬遍五大洲三大洋,這時候若有台合意的露營車,可不就是如虎添翼?一位好友認真地說,「到了目的地,若是傾盆大雨,妳就知道不用『出門』便可以睡覺吃飯的妙處了。」我們在路上漂泊,不就是冀求隨到隨爬的快活,以及隨泊隨居的舒適嗎?攀岩人的集體夢想,逐漸內化成我的夢想了。

而這個夢想,在遇上另一半戴夫之後,終於變成了真實。戴夫早期曾有數年漂泊攀登的日子,也先後根據個人需求改裝過兩台車子,他告誡我以路為家不是把廚具和床墊丟進比較大台的車子裡而已。「只要有一點點的不舒服,就不會想要過得長久!」他說。

我一開始對他的警告不以為然,買了車就想趕快到處攀岩,哪等得及他估計要花上數個月的慢工細活。但我對改裝一竅不通,也只能默默在旁關注守候。等到改裝完成上路後,我在日復一日的現實生活中,明白他是對的。若不是他的細心規劃,巧手設計,耐心建構,我一定無法在露營車上住這麼久,也不會有機會體悟以路為家的妙諦了。

02 家的條件

我曾經有西雅圖的地址,戴夫曾經有鹽湖城的地址,當兩人決定共同生活之後,我半認真半試探地說,乾脆搬到露營車上吧!岩齡超過三十年的他,對這個攀岩者的共同夢想,一開始也是手舞足蹈地附和湊趣,卻在我掰著手指細數未來的行程規劃時,眉頭一皺說,「這樣不行。」我大急,是啥不行?

原來他年輕時曾經前後改裝過兩台車,過過極長的露營車生活,第一台改裝的是皮卡車,之後則是迷你箱型車。他告訴我,若想在露營車住得長久,必須盡可能地抹除路上的滄桑感。

條件一,不用走出車外就可以生活

也就是停好車之後,不需要開車門就可以到後頭的生活空間吃喝拉撒睡,管他外頭是風雨怒號、和風煦煦,還是艷陽高照。當年他的皮卡車沒有廚房,還得下車繞到後頭才能進入臥室,是極大的缺陷;迷你箱型車則在車尾做了廚房,只要打開車尾門,就可以站著煮飯,輕風細雨時沒問題,不過要是風雨太大或嚴寒時,恐怕也只能喝開水啃乾糧了。

條件二,在車內可以抬頭挺胸

車內空間必須足以讓人挺直背脊站著,也可以疏散筋骨做個宅男。皮卡車改裝時是在載貨區的上方裝了硬殼,然後將空間分成上頭的床板和下頭的儲物間,人可以躺平卻無法坐起,如果得在野外的險惡天氣中枯等兩、三天,人恐怕會變成殭屍。雖然後來換了個較高的殼,也僅夠坐著用小爐頭燒飯,幾天下來背都駝了,意志也消沉了。我回想起幾次登山和夥伴們擠在帳篷裡等待天氣放晴的日子,不禁連連點頭。戴夫握緊拳頭說,這次一定要能夠打直腰桿。

條件三,有冰箱才有家的感覺

野外露營一般都是使用露營冰箱(cooler)來攜帶牛奶和生鮮。露營冰箱是用隔熱保溫材質做成的箱子,必須擺入冰塊才會有保冷功能。根據冰塊的大小、外界的溫度、冰箱擺放的地點,冰塊可以維持一到數天不等。美國的加油站和超市都會販售冰塊,補給不是問題。不過露營冰箱相當麻煩,因為冰塊會融化,不時需要排水和加冰,食物也要密封,不然解凍的肉汁混到牛奶果汁中就麻煩了。用露營冰箱是休閒、是工作,用真冰箱才是家。

條件四,是現代人就要有電

真的冰箱需要電,除此之外,我倆的工作都需要用到電腦、手機和相機,此外還有電燈、抽風扇及小家電。現代人的生活已經脫離不了電,需求不大的可以用引擎發電,電力需求很大的像是RV,則常帶有發電機。我們選擇的是太陽能板。

條件五,露營車的外型要低調

雖然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野外,但還是有不少時候需要停在城市、小鎮的街道上,如果看起來像台普通貨車,或是水電工的工作車,比較不會引起注意。此外,以路為家的人當然家當都在車裡,是竊賊喜歡鎖定的目標,所以露營車的樣子愈普通愈好,最好沒有人認為這台車是用來住人的。

聽完戴夫有條不紊的說明,我仍舊一知半解,幸好他最後對我笑笑,「兩個人比一個人好多了,單騎走江湖,癡癡等待繩伴的日子好寂寞。」我終於放下心中大石,露營車的夢想離我不遠了。

我們收拾行囊,和朋友在拉斯維加斯合租了一間房子。改裝露營車需要足夠的工作空間,我們各自在西雅圖和鹽湖城的公寓都不合格。租的房子位於賭城西邊,距離世界知名的攀岩勝地紅岩谷(Red Rock Canyon)只有十分鐘的車程,因為房貸風暴,房東已經很久沒付貸款了,銀行隨時會拍賣房子,因此不跟我們計較房租,也不要求簽長期租約。

我們到了拉斯維加斯後,立刻埋首網路研究資料,尋找適合改裝的車款。考慮到上述車內空間和外觀兩個條件,小巴和拖車被判出局,箱型車登上首選。接下來則要考慮買新車還是二手車?硬頂還是軟頂?我們預計在賭城酷熱難忍的夏天來臨前,走上夢想的道路,時間只剩下五個月。

美國最傳奇的改裝箱型車,大概是極具歷史性的Volkswagen minibus,不過現在已經難得看到這些古董了。目前最流行的改裝車款大概是Sprinter,曾經由道奇(Dodge)銷售, 現在則在賓士(Mercedes-Benz)旗下。道奇時代的Sprinter口碑很好,品質可靠,而且與同型車相比算是省油。但是根據網路上的評論以及幾位車廠師傅的說法,Sprinter在賓士接手之後,似乎不如早年車款省油,除此之外,它的零件特殊,維修費用恐怕相當高昂。早年車款也因為這個原因,二手車的價格居高不下。

於是我們轉而研究價格較為親民的箱型車,思考著要買較高的硬頂車,還是屋頂較低的車?屋頂較低的車可以客製化,例如換成較高的頂,或做成可以往上推出的軟蓬,行進時拉下軟蓬,停下後再把軟蓬推上去。前者車價較高,但後者加上改頂的錢之後,其實也相去不遠了。我們又考慮到軟蓬可能會有漏水的問題,保溫隔熱的效果也較差,所以最後決定買一體成形的硬頂車。

挑來選去後剩下的選項就不多了,我們看上Nissan NV。車內高度足以讓戴夫站立,改裝後雖然會少掉一些空間,不過仍然可以讓他伸直背脊。車身比Sprinter短,但是較寬。戴夫仔細測量數次,確認空間足夠安置床和廚房,之後又試駕了幾次。兩週後我們就決定賣掉舊車,再貸款買新車。我們不會去需要超強馬力的地方,所以為了省油錢,選了V6引擎,而不是V8。

拿到新車之後我們很興奮,決心盡快出去度個小假。我們把床墊、桌子、椅子、爐子全部丟進車裡,前往附近的聖喬治城郊探險。這時車子還沒改裝,我們還是得在車外炊煮,但是不用搭帳篷,還可以睡在一般的床墊上,蓋著棉被而非睡袋,就已經讓我對未來的露營車生活期盼不已。

03 打好「地基」

我們開著只有鐵皮的箱型車模擬了三天的露營車生活,回到拉斯維加斯之後,戴夫用捲尺再三確認車內可運用的空間,配合他已經決定購買的廚房用具尺寸,用軟體細細畫了張3D設計圖。

他指著藍圖對我詳細說明,首先要在兩側裝設車窗。如果不能欣賞外頭的美景,就算住在野外也會悶死。有了車窗容許更多的採光,不僅省電,自然光給人的感覺也比較溫和。我們原本擔心若車門上的窗可以開啟,會給竊賊大開方便之門,於是在側門裝的是無法打開的隔熱玻璃,另一面的車窗則在下方三分之一處,有兩扇可以開關的小紗窗。但如果從頭來過,考慮到對流通風在炎炎夏日的優勢,我們會在側門採用可以開關的窗戶。

車頂也要開個洞,安裝雙向抽風扇,除了調節溫度,也可以在煮飯時抽掉油煙,調節氧氣的濃度,才不會密室中毒。風扇的款式相當多樣,我們選了有良好擋雨板設計的風扇,雨天也可以使用。

因為車身長度不夠,戴夫把床做成沙發床,夜間睡覺時攤平,日間則立起來變沙發,以爭取更大的生活空間。床的一側還能做個櫥櫃擺放衣服和雜物。戴夫看著我笑道,「床的長度至少要讓我不用雙腳懸空睡覺,而且就算是攤平的狀態,也仍有足夠空間在廚房做飯。我知道妳早上起不來,這樣妳賴床的時候,我還可以做早餐。」後來果然一語成讖,這究竟是該說我被寵壞,還是他有先見之明呢?

駕駛座的後方是廚房,在不影響駕駛的情況下,犧牲了座椅向後平躺的空間。先是冰箱,接著是兩個爐頭和一個水槽,下方是瓦斯筒和水管,上方有櫥櫃。床板底下也有儲藏空間,靠近後車門的上方也設計了櫥櫃。其他零碎的東西,像是蚊帳、窗簾、遮陽板等等,可以等到有需求時再來傷腦筋。

最後只缺浴室廁所了。其實,除了RV之外,一般箱型車改裝的露營車很少會有浴室廁所,空間不夠大是主因,另外對水、電等資源的要求,以及處理大量廢水和排泄物的麻煩,都會讓一般露營車主放棄裝設衛浴。

只要準備密封的塑膠筒當尿壺,也不介意使用公共廁所嗯嗯,或者偶爾在野外挖貓洞上大號,廁所問題基本上就解決了。如果作息正常,也不亂吃東西,每日一次的嗯嗯時段很固定,就很容易安排。當然不可不防偶爾鬧肚子的窘境,一般我們會備有環保便便袋(wag bag)來解決危機。環保便便袋基本上是個裝有化學物品的密封袋,有些高海拔冰川或是水資源稀缺的沙漠,相關管理單位會建議甚至規定訪客使用這種便便袋,把排泄物帶回文明世界,這樣排泄物才不會在該生態環境下千年不化。便便袋裡的化學藥劑可以分解排泄物,用完密封後能直接丟進垃圾桶裡。

有的露營車主會用生態馬桶(compost toilet),很省水,只是生態馬桶的體積不小,也需要經常清理,而且不管怎麼努力還是會有異味傳出。美國到處都可以找到廁所,何苦為難自己呢?

洗臉刷牙可以使用廚房的水槽,若不執著於天天洗澡的話,浴室就不成問題了。比較有規模的營地,以及城鎮裡的運動中心、人工岩場、游泳池等地方都會有淋浴間。洗一次澡一般四到六美元不等。若真的在野外待上極長的時間,我們還有法寶——太陽能沐浴袋(solar shower),名字雖然聽起來很酷,其實也就是深黑色的水袋加蓮蓬頭罷了。水袋可以裝五加侖的水,放在太陽下曬一整天就會變成適宜洗澡的溫水,足以讓兩個人洗頭洗澡。不過除非必要,我們很少祭出這個法寶,畢竟嘩啦啦的熱水澡是種難得的犒賞。

一切都確定後,戴夫出門購買材料。我瞧他買回一堆泡綿和化纖棉花,而非木板,十分疑惑。原來車子若是要拿來住人,就必須做好防潮、隔熱、保溫。車子的外殼是金屬,熱的很快冷的也很快,所以需要做好熱絕緣,車內的溫度變化才能減緩,可以冬暖夏涼。此外,夜間睡覺時兩個人一起呼出的水氣量相當驚人,直接碰觸到鐵皮後容易凝結成水珠,不僅會把車內弄得濕答答的,還大大增加車體生鏽的機率。

戴夫買的隔熱材料,一種是類似包裹易碎物品的氣泡布(bubble wrap),只是正反兩面都用鋁箔覆蓋,姑且稱為鋁箔氣泡布吧。另一種則是用來填充枕頭或娃娃的化纖棉花。他先在車體貼上鋁箔氣泡布,但因車體不是平的,所以要用化纖棉花填滿,使其成為大塊平面,接著再把鋁箔氣泡布黏在薄木板上,將薄木板用錨栓固定在車體上,最後用極薄的辦公室地毯覆蓋木板和錨栓。

鋁箔可以將外界過多的熱能反射回去,然後保留室內的熱能。薄地毯除了美化以外,主要目地是在覆蓋固定木板的錨栓,因為錨栓也是金屬,同時深入車體,如果和我們呼出的水氣接觸,車體仍然會有生鏽的隱憂。

戴夫在做這部分工作的時候相當細心,車子的內壁和房子的牆壁不一樣,前者常見凹凸彎曲,後者通常平整,所以在車壁上貼地毯不像貼房間壁紙那麼容易。為了貼實,戴夫必須東剪一刀、西裁一段地修整,細細推平。這項工作非常耗時,但是就像房子沒有地基不能往上蓋一樣,改裝車沒做好保溫隔熱的處理,也沒有辦法談臥室、廚房和櫥櫃了。

我十分佩服他的專業,但對於我這個改裝外行人,我只是常常納悶,「怎麼過了這麼久,車子還是沒有什麼變化呢?」

04 有床也要來電

完成側門那一邊的保溫隔熱工作之後,終於開始著手第一件大型木工:床。

在改裝露營車的網路論壇上,戴夫找到適用於Volkswagen minibus沙發床的設計,再依據我們的需求修改。床的原始構想是由三塊木板組成,靠車尾的那一塊固定,前頭的兩塊則運用插栓、彈簧,做成活動式。床板拉高,底下有做為支撐的直、橫木板,同時把儲藏空間分為四塊區域。沙發底下的兩個區域較小,必須從前方取物。後頭的兩個空間較長也較深,要打開車尾門才能使用。

我們再根據三塊木板的大小,從當地供應沙發內裡、床墊的海綿製造工廠,選擇自己喜歡的軟硬度,切割了三塊海綿。海綿需要套子,從小家政課的編織裁縫作品都是媽媽代勞的我,只好將這個工程外包,材料手工加運費,花費約二百多美金。至少,我親自選了套子的布料和花色,也算有所貢獻。最後,雙人床的尺寸為長一八二公分,寬一三八公分。雖然考慮到油耗,在不犧牲耐用性的前提下,戴夫都會選擇最輕的材料,但因為床的支撐性相當重要,我們還是選擇了較厚實的木板。

沙發正下方的儲藏空間,因為拿取較為方便,我們放置常用的東西。一邊是兩個儲水箱,容量分別為七.五加侖和五加侖,加上廚房水槽下方還有個七.五加侖的水箱,總共有二十加侖的生活用水,應該可以維持四到五天使用。兩個水箱的上方放置連接水龍頭的水管和噴槍,方便補充用水,水箱後面則放置各地的攀岩指南。另一邊是我們吃飯的傢伙:攝影器材和筆記型電腦。

固定床板下的儲藏空間則需要走到車尾才能拿取東西,因為這個空間相當深,我們採用滾輪設計,一邊放大背包和一個有輪子的大型行李箱,裡頭是部分攀岩裝備,另外一邊則是一個可以滑動的大抽屜,也是用來放攀岩裝備。所有的儲藏空間皆有裝鎖,為我們的物品增加些許保障。

關於預防竊盜,戴夫一開始就諄諄告誡我,千萬別在車身貼上任何戶外品牌、攀登相關產業的貼紙,因為這樣等於在昭告天下:車主是攀岩者。攀岩者的露營車是竊賊最喜歡的目標,一來車內常會有高價裝備,二來,攀岩者經常離開車子就是一整天,遠比一般遊客還要長,竊賊可以從容做案。所以,車子愈低調愈好,白白淨淨的箱型車在城市裡能偽裝成貨車、水電工,在野外偽裝成一般遊客。此外,雖然儲物櫃的鎖不難破壞,至少可以將偷竊程序複雜化,想要儘速完事的樑上君子也許就會手下留情。

設計車內空間時,必須一併考慮電。床靠廚房的那一側留有櫥櫃的空間,電路管線會從櫥櫃的背後走,所以在釘上木板組合櫥櫃之前,一定要先搞定電。

一般而言,露營車都備有蓄電池,連接所有電線。充電方式有以下幾種:一、利用引擎運轉來充電;二、使用外來電源,比如接到家裡或營地的電源插座;三、接到柴油發電機;四、使用太陽能板。我們不太去昂貴的供電營地,也不考慮發電機,因為它的體積龐大、耗油且運作起來噪音驚人。理論上使用引擎是最省錢的模式,反正都要開車嘛。但我們若是駐紮在某個地點,好幾天不移動,那麼除非讓引擎空轉,否則電力必定會耗竭。空轉引擎耗油又增加空氣汙染,十分不環保。因此最後只剩下一個選項:太陽能板。

戴夫不懂太陽能板,只能交給專業人士負責。此外,當時已進入五月,拉斯維加斯酷熱難當,由於車子太高停不進車庫,而車體的形狀又不規則,戴夫無法先在陰涼處做好木工再拿到車上固定,必須要在車子裡照車體形狀施作,只見他揮汗如雨,一會兒就得回到屋裡納涼,進度甚慢。於是我們決定離開賭城,邊走邊住邊蓋。

我們出發開往涼爽的華盛頓州,經過奧勒岡州時,找了一家頗有信譽、專為露營車裝設太陽能板的公司。我們用網站上提供的電力計算機,決定需要裝設的太陽能板的數目。當時打算所有電力都交給太陽能板供給,如果不夠用,再使用引擎。太陽能板公司的技師手腳很快,只花了一個下午就在車頂安設了兩塊太陽能板,在指定的車尾處固定好蓄電池,牽好了電線和儀表板,指點我們如何接電路,並告訴我們太陽能板可以承受多重的雪以及多大的冰雹。

蓄電池出來的電是直流電,我們採買冰箱、燈泡和風扇時,都是選擇可以直接使用直流電的,這樣可以減少直流轉交流電時所消耗的電量,戴夫也在沙發旁安裝兩個點煙器插座,用來為手機充電。可惜不是每項電器都可以使用直流電,因此我們還是在蓄電池上方安裝了三百瓦的直流交流轉換器,轉換器上已經有兩個插座,我們再牽延長線出來,在車子的中段和前段都增加了插座。不過,三百瓦功率的限制也讓我們必須放棄許多小家電。戴夫把電線放在可接合的塑膠軟管裡,不僅增加保護,也不妨礙牽線時需要的轉折。

我們最後抵達華盛頓州的貝靈漢市(Bellingham),一個青山綠水環繞的美麗小城。戴夫有位好友住在這裡,不僅是攀登好手,手作功力也直追魯班,打造房子、製作家具樣樣精通,職業級的工具室裡應有盡有,讓戴夫如虎添翼,而且在改造過程中若遇到什麼難題,還有專業人士可以交換意見。戴夫在這裡如魚得水,我們過得十分愉快。我知道,引頸盼望的日子快來了。

05 民以食為天

廚房是露營車的靈魂,一天頂多就睡個兩次覺,卻會吃三次飯也許還外加兩頓點心。人在裡頭洗洗切切,煎煮炒炸,洗碗刷鍋子,一下用火,一下用水,還得用電,要擔負這麼多功能,講究的就不是豪華,而是簡單實用了。

因為空間的限制,我們在翻閱露營車廚房用具的型錄時,居然找不到理想的爐頭和水槽。幸好漂泊的人除了以車為家,也有以船為家的,而船上的空間比車上更為侷限。我們終於在露營船用品的型錄上,挑到一件小巧精緻、一體成型、不鏽鋼材質的雙爐頭帶水槽設計。戴夫負責清掃工作,一下子就看上這件單品易於清理的優點。身為主廚的我則擔心兩個爐頭間過於親密的距離,幸好可以用適當的鍋具組合來克服問題。

倒是在挑選冰箱時犯了個錯誤。冰箱一般有上開式和前開式兩種。我們那時還不知道真實的用電情況,因此戴夫的首要考量便是省電,由於冷空氣會下沉,上開式冰箱在開啟時,冷氣的流失會較少,比較省電。於是戴夫按照藍圖訂購了上開式冰箱,沒想到怎麼安置都不對,才發現這種冰箱因為上方必須留有開啟空間,不能放置其他東西,實在不適合寸土寸金的露營車,最後只好把它賣了,另外購置體積較小的前開式冰箱。這個冰箱可以放在爐頭下方,中間還多了一塊空間做抽屜呢。

戴夫一度對流理台的製作很頭疼,朋友建議他去鎮上的二手建材店看看。那裡有許多人們重新裝潢房子時拆下的可用材料,光是流理台面就有木頭、大理石等多種材質,且已經過打滑防潮處理。我們花不到十美元就買到理想的台面。戴夫在中間挖個洞,安裝好爐頭和水槽,再於流理台到床邊櫥櫃之間釘上小木板,作為料理時擺放食材的空間。戴夫還把砧板修成可以橫跨在水槽上的樣式,這樣不但砧板不用收,還可以使用水槽上方的空間切菜。可惜為了遷就車窗下方的兩個小窗,流理台的位置比理想高度低了一些,導致我每次切菜時都得打開雙腳讓自己變矮一點,手肘的角度才會對。

打開水槽下方,會先看到小瓦斯筒,後方則是七.五加侖的生活用水箱。小木板下有個小抽屜,再來是個架高的平台,上面固定著五加侖的廢水箱。平台下方的剩餘空間,我們常塞一些耐放的食材。

水龍頭也是從露營船用品店買回,它的旁邊有個把手,我們要用水時,就壓把手把水從水箱打出來。如果有外來水源,僅需用水管和噴槍把水儲進水箱,十分方便。如果沒有外來水源,便只好把沙發下的儲水換過去了。不過這種開水方式會佔用一隻手,而單手洗碗洗菜的工夫我倆怎麼都練不好,只好又去船上用品店挖寶,發現一個可以用腳踩的幫浦,這個產品原本是用來快速清除風浪打進船中的水,但我們想,把水打到船外和打到水槽中應該是一樣的道理,買回來一裝,果然合用。一開始力道拿捏不好,很容易踩出太多水,習慣之後便能控制自如了。不過,幫浦得多裝兩條水管,再加上體積頗大,導致水箱不易拿出。在沒有外來水源的時候,只好用特製的塑膠水管來加水,算是美中不足之處。

水槽流出去的廢水則接到旁邊稍微架高的汙水箱,架高是為了便於排水。汙水箱有三個孔道,一個接水槽來的汙水,一個接到用開關控制、穿過車底的排水管,一個則是排氣孔,因為要讓汙水進來就得讓空氣出去。排氣孔上接了硬塑膠管,管子的出口比水槽的排水孔還要高一點,根據連通管原理,如果看到水槽的水排不出去,就表示汙水箱滿了,必須儘快找荒地或是收集汙水的地方排掉,我們常戲稱這種情況為「Magic需要噓噓了」。

放在水箱前頭的小瓦斯筒,除了供煮食,還要在天冷時供催化燃燒式暖爐(catalytic heater)使用。煮飯消耗不了多少瓦斯,暖爐的用量則挺大的。美國露營車幾乎都是把瓦斯筒放在車外,再牽管線到車內,歐洲則常見放在車內。瓦斯筒放在車內最怕的是瓦斯中毒,但是只要保持空氣流通,養成用完就關的習慣,應該沒有問題。如果放在車外,我們可能會在行進間刮傷瓦斯筒和管線,天氣不好時恐怕會懶得走到車外鎖緊瓦斯,而且在車外掛瓦斯筒違反了低調原則。考慮再三,我們最終決定把瓦斯筒放在車內,也養成煮飯時打開排氣孔和廚房前方窗戶的習慣,即使天氣再冷,只要使用暖爐就會將廚房前的窗戶開個小縫,不用瓦斯時也會關上瓦斯開關。當初做車體的隔熱處理時,也特別注意別封住車底本來就有的開口,因為瓦斯比空氣重,若是外洩,可從車底散出。我們還安裝了一氧化碳偵測器、瓦斯偵測器以及小型的滅火器。

這下吃的問題解決了,小Magic更讓人期待了。

06 新屋落成:「需要」還是「想要」?

改裝接近尾聲,Magic也有三房兩廳的架勢了。廚房、臥房,以及把床變成沙發之後的辦公室,沙發和廚房的空間加起來就是餐廳兼客廳。側門的階梯上,隔出一個小空間放置兩個密封塑膠罐,這下子廁所也有了。就是院子有點大,幸好不用整理,若開始覺得景色單調,換個地方就是了。

儲物空間上,除了床板下的空間,床的一側還有三層櫥櫃,我倆各分一層放置衣物,最下面那層因為接近車輪,只剩前頭還有空間,就放些雜物和不需要放冰箱的水果等等。櫥櫃下還有一個活動木板隔出的零碎空間,因為拿取不易,就放一些平常較少使用的東西,比如冰雪攀的裝備。

爐頭水槽的上方也安裝了兩層櫥櫃,放置鍋子、食材、油、鹽、調味品等等,流理台下方左右各有一個抽屜,放置餐具、鍋具和刀具。車尾固定床板的上方,也做了可以對開的櫥櫃,放置睡袋等等雜物。櫥櫃下則安裝了兩盞小閱讀燈。櫥櫃製作相對單純,戴夫的動作很快,比較費心的是要選擇堅固又輕量的木板,盡量降低車子的載重來減少油耗。櫥櫃的扣榫要選擇咬合力好的,車子行進時門才不會晃動,發出噪音,也不會突然打開,讓東西全都掉出來。戴夫還在每層櫥櫃的下方,細心貼上鋪車壁剩下的薄地毯,除了物盡其用,也增加一些摩擦力,讓櫥櫃裡的東西比較不會滑來滑去。不過薄地毯對瓶瓶罐罐沒什麼用,所以要盡可能把櫥櫃塞滿,物品比較不會滑動。堆疊餐盤鍋子時要墊上薄布,以吸收車行搖晃時的震動。

辦公室和餐廳沒有小桌子很不方便,所以我們在露營用品店買了個折疊桌,雖然已經是最小號,卻還是太佔位子,最後只好客製化一個。戴夫買了一根金屬圓柱以及搭配的上下接板。先自裁適當大小的木板當作桌面,把上方接板釘在桌面下的中心處,接板上有個圓柱凹槽,要使用桌子時,就把這組合放在固定好的金屬圓柱上。下方接板則固定在地板上,接板上有讓圓柱旋轉扭緊的機關。雖然桌面和圓柱不用時,可以藏在駕駛座後方,但地板因為下方接板而突起了一塊,我適應了好一陣子才不會絆倒。

我極力鼓吹鋪上木頭地板,一方面是覺得原本的灰黑塑膠地板很醜,另一方面是擔心沾到油煙或食物可能會不好清洗,沒想到這個決定卻有意外的收穫。原本車壁車頂都鋪上灰黑色的薄地毯,若搭配深灰色地板,感覺很壓迫、很憂鬱,換成淺色的木地板後,車內色調整個亮起來,突然覺得可以自由呼吸了。

戴夫堅持要為乘客座安裝轉盤,讓乘客座可以旋轉一百八十度面對生活空間。那時我很遲疑,因為轉盤要價五百多美元,且會墊高乘客座,必須通過安全規範,又是小眾商品,很難砍價。不過我很慶幸當時有忍痛下手,因為轉盤的關係,我們待在家時不用盯著座椅背面,空間感整個大起來。汽車座椅相當舒服,戴夫喜歡坐在那兒工作,我則坐在沙發上用小桌板工作,各安其所。

剩下的改裝就都是些小細節了,比如說戴夫在兩個座椅後面拉了一條繩,掛上窗簾布,除了在必要時增加隱私,主要還是要讓Magic融入市景。當我們停在街道上過夜的時候,我們不會轉動乘客椅,拉上窗簾後,行人從擋風玻璃看進來,就只會看到空空的座椅,和街上的其他車子沒什麼不同。

夏天很熱時,廚房前的兩扇小窗加上頭頂的風扇都不夠力,需要打開座椅旁的車窗通風,又怕蚊子飛進來,我們便會用磁鐵和軟紗窗布封起車窗。如果將來遇到更熱的天氣,需要拉開側門時,也許會考慮架蚊帳。

Magic的改裝究竟花了多少銀兩,用了多少時間呢?因為我們邊走邊改裝,前後大概花了將近七個月。如果一氣呵成做完,戴夫估計需要三十個工作日。最大筆的開銷是新車,將近三萬美元,其次為太陽能板、廚房設施、乘客座椅旋轉台、床鋪、風扇等等,加起來至少有六千美元。粗略來說,不算戴夫的工錢,總花費應該不到四萬五千美元。

搬家的時候挑戰性頗大,雖然我們都不屬於血拼一族,但之前有固定居所時仍不知不覺累積了一堆東西。露營車的空間有限,攜帶東西的原則,當然以「必要」為先,若還有餘裕,才會考慮「想要」。以路為家的動機是攀岩,攀岩裝備當然二話不說就放進去。有時候要進山攀登,野營裝備也不可少。衣服幾乎只留戶外機能服飾,反正現在的戶外服裝也相當時尚,揮別偶爾上身的「城市女性穿著」並不太傷感。

我在整理廚房用品時頗受驚嚇,為什麼當初一個人住時,會有六、七個鍋子,外加足供小型宴會使用的餐具啊?最後留下兩個輕量戶外鍋、一個平底鍋和一個鋼杯,刀具鍋鏟各留一份,餐具兩份。

對我來說,最可惜的是必須捐掉從台灣帶來的幾百本中文書。戴夫對書籍很敏感,因為書很重。我們已經攜帶不少攀岩指南,實在無法負擔帶閒書的奢侈。戴夫也有他的難題。多年來,他的攀登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每到一處他都會購買小紀念品,每整理一件,回憶就如潮水般湧上來,那是他的青春啊!但是轉念一想,若不是「搬家」,這些塵封十數年的物品,也許還會繼續神隱十數年。歸結起來,就只是自己在糾結罷了。

想想,幸好我倆生活在數位時代,我很快轉變成電子書的忠實擁護者,戴夫則把過去拍攝的幻燈片全部數位化,並替特別的紀念品拍照留念。

至於那些現在用不到,將來可能用得著的物件,只能先捨棄了,以後真的需要時再說吧。即使如此,最後還是有兩件行李箱的物品既沒有捨棄,也沒有上露營車,而是寄放在親戚家裡。若我們在美國無親無友,也許會捨棄更多東西,或者在我們的旅行網絡選個中心城鎮,使用該地的自助儲物服務。

我們有不少背包野營的經驗,理解生活需要的東西本就不多,在甩掉一堆非必要的東西後,我們樂觀暢快地期待新生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51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