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350 元優惠價
:90 折 315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一個人最理想的存在價值應該出於自我定義。
綿鐵交織‧如真似幻‧融通古今‧針砭時下
玩散文於心手之間,如繅棉花糖,如煅煉精鋼,如拉坏燒陶;
質地,或柔如綿,或剛如鐵,或彷彿綿裡鐵,剛柔相參。
他極細膩且妥適董理舊篋近五十篇散文,親編親校,以「窺夢人」顏其書,凸出「窺祕」之禍害,允許自我「留白」——讓每個人「可以孤獨地躲進一個任何他者所無法侵入的世界」,安全地、放心地生活。——李瑞騰(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
「夢境」原是有血有淚、有情有性的「內心世界」,散文家豈能棄此鳶飛魚躍的世界於不顧?崑陽的散文特能表現這等斑斕生趣!——陳義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
對任何生命而言,「幽暗」都是一種「必要」,被曝曬在陽光下而裡外透明的生命,都將在他人炯然的注視中枯萎。——顏崑陽
輯一 綿散文:以柔軟之筆寫其人生重大經驗及感觸,從嘉義寫到花蓮,從父母寫到師友,寫到妻子及一雙子女,結筆於走過千山萬水之後的重返淡水五虎崗。
輯二 鐵散文:以如鋼鐵般硬筆,直指人世之不公不義,或批判,或嘲諷。
輯三 綿裡鐵散文:在柔軟文筆中藏有尖銳的批判,既是記實,亦是議論,更能夠上下古今虛構各種離奇情節以寄寓諷諭之旨。
綿鐵交織‧如真似幻‧融通古今‧針砭時下
玩散文於心手之間,如繅棉花糖,如煅煉精鋼,如拉坏燒陶;
質地,或柔如綿,或剛如鐵,或彷彿綿裡鐵,剛柔相參。
他極細膩且妥適董理舊篋近五十篇散文,親編親校,以「窺夢人」顏其書,凸出「窺祕」之禍害,允許自我「留白」——讓每個人「可以孤獨地躲進一個任何他者所無法侵入的世界」,安全地、放心地生活。——李瑞騰(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
「夢境」原是有血有淚、有情有性的「內心世界」,散文家豈能棄此鳶飛魚躍的世界於不顧?崑陽的散文特能表現這等斑斕生趣!——陳義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
對任何生命而言,「幽暗」都是一種「必要」,被曝曬在陽光下而裡外透明的生命,都將在他人炯然的注視中枯萎。——顏崑陽
輯一 綿散文:以柔軟之筆寫其人生重大經驗及感觸,從嘉義寫到花蓮,從父母寫到師友,寫到妻子及一雙子女,結筆於走過千山萬水之後的重返淡水五虎崗。
輯二 鐵散文:以如鋼鐵般硬筆,直指人世之不公不義,或批判,或嘲諷。
輯三 綿裡鐵散文:在柔軟文筆中藏有尖銳的批判,既是記實,亦是議論,更能夠上下古今虛構各種離奇情節以寄寓諷諭之旨。
序
《窺夢人》序 李瑞騰
1
出生嘉義東石的顏崑陽教授,十五、六歲隨父母北上三重,輾轉於板橋、桃園間,過著貧窮而流離的歲月;然而,這個漁村來的小夥子,竟進了師大附中,讀了台師大的國文系,雖備極艱辛,但終於還是讀完博士,講學上庠,成為著名的中文系教授,且勤於筆耕,學術論述之外,在古典詩、現代散文和小說諸文類的創作上,都有出色的表現,總體營造了一座豐饒璀璨的人文花園。
顏崑陽最新的散文集《窺夢人》,具體而微地表達了這樣的人生及其意義。
2
大體來說,他在本集的「輯一:綿散文」中,以柔軟之筆寫其人生重大經驗及感觸,從嘉義寫到花蓮,從父母寫到師友,寫到妻子及一雙子女,結筆於走過千山萬水之後的重返淡水五虎崗。不是流水帳式自敘,主旨落在人生某些重要現場的轉折,拉出一條豐富的生命史,如紀事本末體,是有深度的自傳體散文。
崑陽長我四歲,一九七○年代中葉,我們因文學而相識於台北,迄今已逾四十年,有許多關乎他人生的大小事,都有些了解,特別是他在一九九四年之搬離台北移居花蓮,乃至於隔兩年之辭去中大,那是我初到中大不久的事,記憶猶新;現在看來,他到花蓮的墾拓,是他生命史上的大事。
超過半個世紀,崑陽從北遷到東移,結識的人、發生的事,值得一記的當然很多,本輯諸篇所敘,皆極為關鍵;我們從中亦可發現,崑陽是通達之人,有情有義。
輯二被稱為「鐵散文」,很清楚是以如鋼鐵般硬筆,直指人世之不公不義,或批判,或嘲諷。這樣的散文,以〈豬的研究〉來說,這類動物論,崑陽寫過一些,有龍、狗、鼠、烏龜等,大體引述文獻,並有長期觀察,於物形物性物情皆有所著墨,且旁涉人間世情,寫豬亦如是,甚至於寫〈饕餮懺悔錄〉,於飲食之意涵,有正有負兩面觀察,有警世醒世之作用存焉。
或許是身在其中,且有本質之掌握,崑陽以今之大學為議論的散文寫了一些,如〈哀大學〉、〈三哀大學〉等,重點在教育行政,也觸及人事,特別是大學的市場化、功利化、量化,他批評最為用力,顯然是愛深責切。
其中有幾篇是《文訊》「人文關懷」專欄上的文章,發表時就已讀過,大學亦其關懷重點,其他像媒體亂象、理性茫昧等社會病痛,他都痛心疾首。崑陽始終堅定支持《文訊》,另篇寫於《文訊》二十五歲生日的回思,我讀來感受特深;他指出張夢機老師生命裡存有的漂浮感,一語中的,合看輯一的〈詩人真的走了〉,夢機老師的生命形象更完整立體。
輯三的散文稱「綿裡鐵」,顧名思義,即在柔軟文筆中藏有尖銳的批判;這個「藏」字,說明輯三各篇皆有文外之重旨,崑陽大膽大方地向我們展示他的散文理念:可以記實,可以議論,也可以上下古今虛構各種離奇情節以寄寓諷諭之旨,如本輯首篇〈不知終站的列車〉,究竟是指在時間之流中的人生?或者只有「我」不知「終站」?在列車上,怎麼會有「兩隻瘋狂追咬著我的狼犬」、「端坐不動的乘客」、全身赤裸「戴著列車長制帽的男人」、「刻意將性感寫在臉上的女人」?列車最後忽然緊急剎住,竟不是到站,而是「不遠的前方,有一列滿載石化物品的貨車起火燃燒」。這根本可視為小說了,崑陽虛擬這樣一個空間,讓列車上的性、謊言和射殺,與「山川依然美麗、混亂而悲涼」的窗外,形成一種離奇的對照,一切都扭曲變形,是夢或非夢,什麼都不明確,「這列車要開往哪裡?」、「他們要到哪裡去?」答案是,許多人都沒有自己的「鄉」;最後,「我」因而只能在滿足性慾之後「自殺身亡」。
人際關係是「肢體相當親近,心靈卻又完全陌生」,物我關係呢?我們讀〈貓奴〉,讀〈被拋棄的東西也有它的意見〉,人為貓奴,「那是埋在生命深處的蠱毒」;人擁有許許多多的物品,終將拋棄,而人呢?也終將被抬走。甚至,俯仰其間三十年,曾「因憧憬而興奮」,最後卻想逃離的都城台北,「一個不種樹的城市」、「一個巨大而灰茫的鍋爐」、「已成地獄的入口」,而「都城的人潮像茫茫廣漠中覓食的狼群」,「那種人潮裡的孤獨‥‥竟然凝聚成解不開的情結」,因之必須追尋「一個無車無人無街道無房子無塵無垢無利無害的原鄉」(〈告別都城〉)。
然後我們看他寫花蓮,包括鳳林、太魯閣等,尋找到「在花蓮山水中,不可被割除的人了」。
3
作者的歸類是一件事,想來他也無意制約我們閱讀,因此,合看輯一的我父我母之敘寫,把輯三的〈想像父親在死亡的邊緣〉、〈出海外記〉一起閱讀,甚至於〈不知終站的列車〉、〈猫奴〉、〈被拋棄的東西也有它的意見〉,都寫到父親母親,輯二的〈每個名字都是夢想〉,也有父親的元素。讀輯二的〈哀大學〉、〈三哀大學〉,何妨參照印證輯一之寫林耀曾(〈永不落的圖象〉)、黃錦鋐(〈我們在悲傷之後〉)、鄭清茂(〈家族想像中的爺爺〉)以及寫一九八二年之昏倒高師院課堂(〈一九八二,我的山海關〉)、寫中大的〈走向木棉花道〉、寫淡江的〈走過千山萬水之後〉,甚至於輯二的〈我們是一個大規模的「知識家族」〉(寫東華)、輯三的〈觀看一座種滿松樹的校園〉(也是寫中大),這裡面有他的母校台師大、他任教過的高師院、淡江、中大、東華五校,崑陽的大學批判,有深刻的人文與現實基礎。
崑陽說:「七十歲將至,也該整理一生的成果了。」我讀信乃大嘆服,崑陽一生有為有守,他極細膩且妥適董理舊篋近五十篇散文,親編親校,以「窺夢人」顏其書,凸出「窺祕」之禍害,允許自我「留白」——讓每個人「可以孤獨地躲進一個任何他者所無法侵入的世界」,安全地、放心地生活。
由此看來,我的朋友顏崑陽,不只是文學家,更是一位智者。
(本文作者為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
----------------------------------------------------------
走進生命黑箱
──顏崑陽的《窺夢人》
陳義芝
顏崑陽寫古典詩而很少寫現代詩,偶一為之而已。但在他最新集成的《窺夢人》散文集,卻附錄了〈伊蓮娜三曲〉,一首描繪情愛原型的現代詩,以「聯章」形式述說情愛的憧憬、阻隔、緣命,小露一手學養稟賦合成的才情。第三曲〈我們裸身若蛇〉結合「行雲暮雨」情境,敘事者站在巫山峯頂發聲,說「陽臺向著天日袒露」是「準備受孕的子宮」,「朝雲從妳燃燒的雙眸冉冉升起……/暮雨在妳胯間飄落成潺潺的溪流」,「慾望是盤古精液餵養的蟲」,將渴慕的激情化成洪荒一頭渾茫衝撞的獸,身體與天體結合,敏銳而又有氣象,見證二○○三年我對他文筆的觀察:「寓真於誕,寓實於玄,複麗奇詭之至」。
崑陽自述其散文質地,或如綿,或如鐵,或彷彿綿裡鐵,剛柔相參。他在自序中顯示的散文觀,頗有廓清二十一世紀台灣散文迷氛的作用。「純文學與雜文學、藝術性與實用性、工具性與目的性」,既非勢不兩立,「文學」與「人生」豈能截然二分?「創造力夠強的文學家,法自內出,依隨不同的題材及主題而善變」,顏崑陽說。這也是我編輯「新世紀散文家」系列所強調的「文成法立」──章法原理是創作者所開發的,好文章寫出來,法度就顯現了,並不是有什麼一成不變的規矩作法。文壇人士或謂散文不可虛構、不可像小說,實是自設框架。論者未細思現實生活的真實倒映在筆下,如何認定其真實與否?作此認定的目的又為何?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段人生、一個世界,讀者要的是文筆組成的人生,求其笑淚曲折、豐富而有寓意,並不要真實卻平板的書寫。
散文家下筆前考驗選材功力,行文時何嘗不考驗其情思馳騁的功力。直白固然有素樸力道,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寓言,更可以在妙趣中傳達思想。「夢境」原是有血有淚、有情有性的「內心世界」,散文家豈能棄此鳶飛魚躍的世界於不顧?崑陽的散文特能表現這等斑斕生趣!
‧
第一輯「綿散文」寫親人、師友,最突出的篇章是〈夢中歸鄉的母親〉及〈我父正傳〉,其血肉相連之思、之苦、之痛、之惜,深入骨髓。前者以一個惝怳的夢境起始,疊映深沉記憶裡的母親:
母親不停地踽踽在如棋盤的田埂,彷彿陷入了迷陣。霧像大片的棉絮,從稻畦間噴湧上來,田埂如長長直直的霓虹燈管,閃著紅黃藍綠各種顏色,母親惘惘地獨行於一條接一條、轉折又轉折的田埂間;忽然卻又置身在一座繁鬧的城市。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她如何跨離那樣錯綜的田埂,跨離生長她的鄉土,而跋涉過多漫長的路途,陷落在這座繁鬧的城市。
將田野比擬成棋盤,未出所料;將田埂比喻成「長長直直的霓虹燈管」,則出人意料。從鄉下遷徙至城裡艱辛討生活的母親,終究未能回鄉,最後的歸宿是在城郊的靈骨塔。文中五度出現母親發出的呼喊:「你們都跟我回去吧!」崑陽沒有細描不安的生活情節,但在摩肩擦踵的陌生街道,母親那隱忍壓抑的回鄉夢已深入他潛意識,化成那一聲聲呼喊。最後,夢中,孩子跟著母親的呼喊奔跑了起來……
我們忽然都飄浮了起來,我看不見自己,只看見母親憑空地踩著腳步,卻沒有前進。她轉身,低頭瞪視著阡陌如網絡的曠野,沒有一條路看得見盡頭,她忽然驚慌地呼喊著:
「走哪一條路,才回得去家鄉!」
以夢境始,夢境終。夢的景象無比奇異,又無比真實。幽暗的生活前景,困住了匐匍在城市腳下的勞苦百姓,作者藉夢提問:他們有什麼路可走,如何能不再飄泊?本文記事因此不只是顏氏一家人之事。
〈我父正傳〉也不只是個人情感紀實。父親作為二戰期間日本統治的台灣人,被徵調至南洋當軍伕,輾轉於巴拉望島、新幾內亞島、新不列顛島,因沉船而在海上漂流,也歷經炮火、瘧疾的死亡威脅;晚年獨立堅韌,沉默不多言,年屆八十還能獨自騎著摩托車走西濱快速道路回東石漁村,甚而遠至墾丁公園。作者的寄慨是「好人最可惜的就是生錯了環境」:「父親畢竟在那樣一個不安定的時代、那樣一個荒僻的鹽分地區、那樣一個貧苦的家庭,讓他的聰明與才情,只能用在謀求一群孩子的衣食,平凡而勞碌地過完一生。」在不安定的年代,誰能無感於這一大時代的身影!
‧
顏崑陽著我寫序的原因,我想是:他的貧窮我經歷過,他的學思我能感知。試看第二輯「鐵散文」,講人性、文化、大學教育、電視媒體的病症、居所的抉擇等,的確也是我積鬱甚深的課題。
有關大學的理想,本世紀與上一世紀、東方與西方的看法,未必完全相同,有人主張作為探求知識、創造發現的學術中心,有人則設定為社會發展、解決問題的服務站。無論如何,它應具有獨立性、自由性、批判性、超越性、包容性,而今被體制、法規、計畫、數字束縛成工廠,雖偶然也能產出若干成品,但土壤酸化,畢竟無法期待繁花盛景。我記得牟宗三先生說過,大學人才應求駁雜秀異,而非受制於同一標準。反觀今日台灣的大學教師,在崑陽眼中,多患有「狹心症」、「冷感症」、「焦慮症」,只成為「知識經濟」生產線上的工人、「人心不景氣」的論文製造者。
崑陽以其切身體察,三哀大學,主張重建人本精神。這是他對教育的關懷。至於文學,他批評有些「散文」為消費而寫作,無異於「油脂過剩的消費文化所冒出來的青春痘」,而他的「鐵散文」是要為社會弊病刮垢剜瘡的。我在課堂講台灣日據時代的文人作品,經常提到蔣渭水的〈臨床講義──對名叫台灣的患者的診斷〉,崑陽的這些散文也可視為他為當代社會開出的臨床講義。
在諸多臨床講義中,〈豬的研究〉最稱絕妙。其研究命題之一:豬的命運也就是人的命運,人指的是待宰的百姓。命題之二:豬被囚在柵欄的牢獄中,人被囚在成見的牢獄中,人看豬愚蠢卻不自知己蠢;豬性喜乾淨,人卻以骯髒之性對待;豬在食與色上,有其性分,人之貪婪與放蕩,逾越性分千萬倍。命題之三:豬雖族繁,但因沒有「豬政客」搞權力鬥爭,因此無族群對立紛爭。結論是:
我研究「豬」已經很久了,所得到的結論卻是:人和豬可分辨的差別,僅在於人穿衣服,豬卻袒裼其身。人能吃豬肉,豬卻不能吃人肉。不過,這結論或許有一天會被推翻:在已成為叢林的城市中,滿街都是穿著衣服的豬,正熟練地煎煮炒炸,大啖肥美的人肉!
從人豬的對比、人不如豬的議論,到人變成穿著衣服的豬、大啖人肉的豬。人還是人嗎?崑陽翻出這一層意思,不在貶抑豬,而在批判無異於禽獸的人。
文中還提及「在朝」、「在野」,說在朝之豬是家豬,在野之豬是山豬。在朝豬雖「臥」享其成,但每天被關在方丈之地,「世界,就剩一個豬槽和主人的臉色」。在野豬雖不受羈絆,但恐被獵殺,「淪為什麼白色、紅色或綠色各種『恐怖』的犧牲品」。這等書寫,以其無故事,難稱寓言,卻有寓言精神,稍一加工即可成寓言。這是崑陽極擅長的表現,也是顏氏散文的風格特色。
‧
崑陽散文最為詭奇幻變的,自屬第三輯「綿裡鐵散文」。在他筆下沒有虛構與真實的困擾,已如前述。他慣以夢為通道,進入潛意識層,將私密心理極其創造性地引出。〈不知終站的列車〉一文,列車是人生旅程的意象,「你們是誰?」「這是什麼地方?」「這列車要開往哪裡?」「我是哪裡人?」「這究竟是夢或非夢?」……生命的根源、過程與去向為何?一切都不明確,於是在列車上的人就必須不斷地探問。文中的「我」在夢與非夢的界域,強烈地思想起母親,借用容格(Carl G. Jung)學說,母親是「我」心中最根深柢固的女性形象,借由這一通往潛意識的梯子,展現了男性肉體心理:列車上「乳房聳如富士山峯」的女人,是性慾望;瘋狂追咬他的狼犬,莫非性衝動的恐懼──男性須克服的險阻。此文後記所述「在T城某賓館與車上邂逅的女子做愛多次,被告『通姦』,三個月後自殺身亡」,則是因茫然、恐懼的處境,而以頹廢對抗沒有終極目標的人生。似此阿尼瑪原型(anima),在崑陽其他篇章中也時常出現。
〈貓奴〉文中再三亮出的那句話,「那是埋在每個人生命深處的蠱毒」,連結上守候、照顧、性飢渴、夢遺、魚水之歡等或顯或隱的情節,作者又一次「想到遠方的母親」,而在恍惚的夢中走到一處滿天星斗的曠野,「和一個臉孔模糊的女人,躲進草叢中做愛」。此情色筆觸,為挖掘生命深處的東西,是具有精神分析學特性,而非為取悅讀者。有時作者不表明夢境,卻以「記不清」、「弄不清」表露是耶非耶的迷離情境。例如〈被抛棄的東西也有他的意見〉,寫人們對物、對情的濫用。開頭,一個女人穿著雨衣撐著雨傘在雨中澆花的油畫,輕易將「不必如此」的焦慮感點明,而當自家生活空間被盤踞占滿,崑陽他如此接續:
我經常走在一條直通到地平線的彩色街道上,兩旁是一間接著一間的商店,落地窗全都彩繪著古典的春宮圖,每家門口站著一個披著面紗卻赤裸著身軀的女人。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戴著墨鏡東張西望。我與女人擦肩而過,走入街頭第一家商店,整間屋子從地板到天花板堆滿了紙尿布,成千成萬在地上蠕蠕爬動的嬰孩,你推我擠地爭搶著……印象最深刻的卻是街尾的最後一家商店,當我踏進門口,立刻被滿屋大大小小的棺材嚇住。
他用「彩繪古典春宮圖」的意象,說明原始、本我的慾望,從初生到死亡,慾望無時無處不有。「一條一條的領帶與領巾,從衣櫥裡鑽出來,像一群雨傘節、龜殼花、竹葉青」,「一件一件的背心,像一群夜梟,衝開衣櫥的門板」,「一只一只電子錶,從抽屜蹦出來,像一群蠍子」。啊,崑陽是如此長於想像、運用比喻,以使形象生動。
作為書名的〈窺夢人〉,解析「每個生命都是一口黑箱,而且必須是一口黑箱」,直探生命真相,內涵最為豐富。「窺夢人」一詞是一具多元層次的符徵,可以是通靈者、處心積慮者、疑神疑鬼者、精神分裂者。作者有意不明指,保持筆意的曖昧,「他們究竟看到了什麼?誰都沒有說明白」。說不明白對方生命真相,也說不明白自我生命黑箱中的黯黑。文中泡在溫泉湯中的裸尼,當然又是一個潛意識的「內在女人」、「肉體阿尼瑪」。
顏崑陽寫作「綿裡鐵散文」,「帶引讀者進入一個似現實又似幻境的世界」,可舉述的佳作頗多,我未能賞析而亟想推薦的兩篇是〈因死亡事件被記取的小鎮〉及〈消失在鏡中的兒子〉,表現社會變遷中令人悲憫感慨的現象,以如真似幻之情,勾勒時代之傷,借事用典,沒有文言白話的扞格,造境敷衍,也沒有小說與散文體裁的困惑,實在難得。
情深學富的散文家,新著《窺夢人》,不僅為個人創作里程再攀高峯,也堪稱台灣散文一傲人成果。
二○一六年十月三十日寫於淡水紅樹林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
---------------------------------------------------------
自序
我,玩散文於心手之間,如繅棉花糖,如煅煉精鋼,如拉坏燒陶;質地,或柔如綿,或剛如鐵,或彷彿綿裡鐵,剛柔相參。
早期,在台灣讀過中學的人,腦袋裡烙印的散文,大約就是朱自清〈春〉、〈荷塘月色〉、〈背影〉,徐志摩〈康橋的早晨〉,許地山〈落花生〉,夏丏尊〈白馬湖之冬〉,梁實秋〈鳥〉等。很抒情,很輕,很軟,很美,帶些甜味,好像舔食著棉花糖。
這是國文課本拿來餵養孩子們的大眾口味,也形塑了散文風格的模範。於是,大家都以為「散文」就只有這種口味,只有這個模範。我就鑄造個名詞稱呼它──綿散文。
那個年代的散文家,我們就只認得朱自清、徐志摩、許地山、夏丏尊、梁實秋等。至於魯迅、周作人、冰心、豐子愷、梁遇春、郭沫若、俞平伯等,就很少人聽過他們的名聲、讀過他們的作品。為什麼?因為國民黨政府認定他們的政治腦袋被紅色汙染了!他們的作品就被隔絕在台灣海峽的洪濤巨浪之外,連封面都不准碰,名字也不准掛嘴。
觸犯政治禁忌的大陸文學被封印了,那麼台灣文學呢?國民黨政府遷台之後,很多活躍在日治時期的作家,他們的名字與作品也同樣坐著無期徒刑的政治牢,一直被幽囚在不見天日的文獻堆中;因為政府當局認為他們的腦袋被日本人粉刷過。於是,賴和、吳濁流、楊逵、巫永福、呂赫若、張文環、龍瑛宗、王昶雄、鍾理和等;對我們來說,這些台灣重要作家的名字,竟然比當時韓國、越南的政客們還要陌生,更別說誰讀過他們的作品!
那是一個什麼都沒有根的年代;文學,只是總統府辦公室茶几上的瓶插。
我也能寫「綿散文」,這本散文集的輯一,十七篇作品就是了。不過,比起朱自清、徐志摩等那幾篇範文,口味就有些改變了,不單是甜,還摻了酸,混了苦,拌了辣。或許,我的生活從來都不僅吃糖喝蜜,多的是嚼不完的酸菜、苦瓜、辣椒!讀者們可以品嘗,我的「綿散文」是不是含藏著豐饒的多種口味。
「為情以造文」的散文,都不離現實生活的體驗,當然酸、甜、苦、辣都有;只給孩子們餵糖吮蜜,哪天現實生活硬塞給他們滿嘴的酸菜、苦瓜、辣椒,他們怎麼經受得住那樣多苦了舌、嗆了喉、酸了胃而煩了心的口味呢!
文學,何嘗離開人生?「不為人生而文學,只為文學而文學」,這話是誰在虛無縹緲的夢境中,所喊出來的胡言亂語?我彷彿聽過魯迅跟隨日本人鈴木虎雄,而鈴木虎雄又跟隨西洋人,曾經說過類似的話。他們斧頭一劈,就分出「為人生而藝術」與「為藝術而藝術」的兩種文學;而說什麼必須「為藝術而藝術」,文學才能「獨立」。中國古代的文學,幾曾脫離知識分子所身處的政教情境而「獨立」過?就是說這話的魯迅,一輩子何時不是在「為人生而藝術」?他捨棄做個撈大錢的醫生,改當只賺微薄稿酬的文學家,不就認為醫學只能治療人身體的病,而文學才能治療人心靈的病嗎?真不知那時候,魯迅是不是像魏晉名士那樣,餌了藥,喝了酒,隨口清談胡謅!但是,他這麼一胡謅,幾十年來,卻害了很多鸚鵡學舌、拾人牙慧的新知識分子也齊聲附和;認為「純粹審美」就是文學自身的「目的」,因此不食人間煙火的唯美作品,才是「純文學」,才有藝術性;而將文學當做「工具」,帶著「實用性」的作品,就是「雜文學」,沒什麼「藝術性」。純文學與雜文學、藝術性與實用性、工具性與目的性,一刀砍斷,勢不兩立。這麼一來,中國古代一半以上的文學作品,就被丟到歷史之外了。到現在,還有不少腦袋灌飽水泥的學者,依然故我地彈著這種不通至極的舊調。
我認為,僵持這種截然二分的死腦筋,將「文學」與「人生」的關係打成兩橛,那是外行人所說的外行話。從古到今,從中到西,有哪個文學家離開他的人生,還能寫出偉大的作品?因此,比較正確的講法應該是「即人生而文學」。文學與人生不是「為」或「不為」的關係,而是「相即不離」的關係。作家的人生存在經驗就是他創作文學的原料;他對人生有所感、有所思,自然發而為文,就是絕好的文學了。因此,文學家最優先要做的事,就是在現實世界中,真切的生活著。至於如何表現?這種語言形式問題,創造力夠強的文學家,法自內出,依隨不同的題材及主題而善變,會有什麼固定的規格呢?
近三十年來,台灣政治解嚴了,國文課本開放了,拿來餵食孩子們的散文口味就多樣化了,不再只是朱自清、徐志摩等人的「綿散文」。楊逵、鍾理和、琦君、余光中、司馬中原、洛夫、陳冠學、楊牧、林文月、南方朔、張曉風、吳晟、亮軒、蔣勳、杏林子、吳念真、蕭蕭、傅佩榮、王溢嘉、徐仁修、周芬伶、阿盛、劉墉、簡媜等,其中有些並不以散文名家;甚至,國民黨政府心眼中的「思想犯」:魯迅、周作人、豐子愷、朱光潛等。他們排成浩浩蕩蕩的隊伍,散文口味就不只是輕柔、甜美的棉花糖了;但是,餵食孩子們的散文,也不能太苦、太酸、太辣,而光明、健康、溫馨與勵志總是必要。因此,那種如刀如斧如棍如錘的「鐵散文」,還是不宜放進中學的國文課本,聽說有害他們心靈的成長。
抒情、輕軟的「綿散文」,固然不離現實生活;那麼「鐵散文」就更是如刀如斧如棍如錘,切割、撞擊著虛假、僵化、混濁、紊亂的這個時代,舉凡政治、教育、經濟、倫理秩序、生態環保、社會風氣……,各種弊病都必須強烈地刮垢剜瘡。輯二的十四篇作品,就是這一類「鐵散文」。
其中,最「鐵」的是幾篇「哀大學」之作。我站在大學的講台上,徘迴在恍似淨土的校園中,卻眼看近二十多年來,台灣「教育亡國」的現象已成沉痾,整個教育系統頻臨崩壞,卻又見不到當權者徹底反思,進行改造的微光;絕大多數腦中沒有「人」而只有「錢」的教育領導階層,還沉迷在資源掠奪、排名競爭的幻夢中。教育核心的「人」已在學校中徹底消失了,剩下的只是紙面上一堆沒有生命存在意義的數字。整個社會已彷彿隨時都會爆炸的大鍋爐,暴戾之氣上衝雲霄;而原本應該安詳、樂業的校園,手握大權的領導階層,卻還在想盡各種辦法強加壓力,並沾沾然自喜如此就可以提高競爭力,其實只是招來怨氣罷了,愚哉斯人也!這是台灣教育最深沉的悲哀,做個以教育為終身志業的當代知識分子,能不殷憂切慮嗎?我曾三次發出「哀大學」的吶喊,民間有些迴響,而當權者卻還是麻木以對!
即便如此,這一類「鐵散文」還是必須繼續書寫;而且更多人一起寫,總有聚蚊成雷而振聾發聵的一日吧!
文學,絕不是資生堂化妝品,只能遮醜飾陋。假如,面對這樣的時代,文學家還一味的「為文學而文學」;甚至面對這資本主義的社會,還一味的「為消費而文學」。那麼,所謂「文學家」也者,只不過就是動物園裡的孔雀,供桌上的瓶花,樹林間喃喃自語的黃鸝鳥,甚或是百貨公司內的櫃檯員而已。
或許,現代所謂的「文學家」,很多已不再自我期許做個關懷社會的「知識分子」;而只是關懷自己,從事文字產業,渴望暢銷以致富的寫手吧!於是,我彷彿看到台灣很多以「文字」為物料的無煙工廠,飄浮著成群沒有臉孔的文學靈魂。
這個文學現象,就是資本主義社會,油脂過剩的消費文化所冒出來的青春痘。既已存在,必是合理;不能逆反,不能消除,只能等待它向前演變。
然而,關懷社會的「文學家」也還不至於絕種。我曾經主編九歌版的《九十二年散文選》,特別選錄龍應台、南方朔、柏楊、唐諾、胡晴舫、李衣雲等議論性的作品,並在〈導言〉中提出「新載道精神」的觀念。這一類散文表現了當代知識分子關懷、批判社會的文化精神,可視為傳統「載道」文學的承繼與創變。這種知識分子的「文化精神」,古今一也;但是,所載之「道」則與時俱化矣,不再是現代化之前,從醬缸裡掏出來,酸腐撲鼻的「道」;而是從當代活生生的社會經驗,政治、教育、倫理秩序、生態環保……等現象,切實而深沉的感思,因而所創發的「道」。表現這種「新載道精神」的散文,也就是我前面所說的「鐵散文」,甚至衍變為我下面所要說的「綿裡鐵散文」。
知識分子關懷、批判社會,其精神如一;但是,包含著特殊內容的表現形式,卻可以做出新鮮的創變;不一定如刀如斧如棍如錘,也可以化作沒那麼惹眼的鋼針,並將它藏到棉花團裡,彷彿「綿裡鐵」,剛柔相參。而讓詭奇幻變,如詩如小說如寓言如神話的意象,帶引讀者們進入一個似現實又似幻境的世界中,想像,體會,各以其心而自得。
輯三的十六篇作品,就是這種魔幻寫實的「綿裡鐵」散文。內容都是出於我對當代社會經驗現象,切實而深沉的感思;形式卻是盡其詭奇幻變,完全穿越散文、詩、小說、寓言、神話的文體疆界,回歸貼近現實社會,真真切切的存在經驗,而直抒感思,不定一體,自由書寫。其中,發表於一九九六年,〈不知終站的列車〉是我散文體式轉型的開端;〈窺夢人〉發表於二○○○年,是中途站的一座高塔;而時間最近,發表於二○一四年的〈龍哭他方〉,詭奇幻變至極,卻不是終端之作;我的散文還繼續漫步在寬闊的創變之途中。
西方文學界不怎麼看重散文,它被視為邊緣文類;而真正的主流文類是詩、小說與戲劇。因此,西方以散文名家者,彷若寥天疏星。讀者們熟悉的大約就是法國蒙田(Montaigne 1533-1592)、英國蘭姆(Lamb 1775-1834)而已;但是,蒙田的正業是哲學,蘭姆的正業是兒童、青少年文學。他們的隨筆散文,只算是副業產品。
或許,散文太貼近平常生活,形式也太自由了;比起詩歌、小說與戲劇,在體裁上,散文似乎沒有那麼專業,誰都可以玩它幾筆。就像有嘴巴、有聲帶、沒耳聾的人就能說話一樣,似乎認得字的人就能寫散文。
西方人也太不懂得散文的奧妙了。其體自由而沒有定式,就像玩紙黏土,揉、捏、捶、壓、拉、扯、拍、甩……,變化無盡,一切隨你的心手操弄之。文學,不就是自由創造,妙出於靈活的神思嗎?話,人人會說,但說得妙者卻不多;散文,個個會寫,但寫得妙者也很少。
散文的奧妙,中國人最懂得,創造的體裁最多樣,使用的場域最廣泛;只要「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便是文學性的散文了。因此,從遠古時期,在文學世界中,散文就與詩二分天下而有其一;至於小說、戲曲只不過是邊陲地帶的兩個小部落而已。因此,以散文名家者,佔領了中國文學史的半壁江山。或者,雖不專門以散文名家,但詩好,散文也好,這種作家就更是多如晴夜繁星了。
中國古代,散文寫不好,而能稱為文學家者,實未之有也。原因應該是:「政教關懷」乃知識分子普遍而傳統的文化意識形態;即使退居田園、隱逸山林,也是一種抗拒朝政汙濁的姿態。他們對這個坑坑漥漥的生活世界,總是有話要說。散文自由的形式,比起詩歌、小說、戲曲,更方便知識分子「用」以直接抒情、表意、說理。因此,很多「實用性」融合「藝術性」的散文,例如〈過秦論〉、〈李陵答蘇武書〉、〈出師表〉、〈陳情表〉等,哪一篇不實用?卻又哪一篇不美!哪一篇不藝術!「實用性」與「藝術性」從來都不必然一刀兩斷。不離真與善的人格之美,以及彼此互動得宜的人際、物際和諧之美,乃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之美的根基;完全不同於近代西方人所顯揚的表象、形式之美。這個道理,「五四」以來,新知識分子們就很少有人懂得了。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心眼中,都是「即人生而文學」,離開現實世界的日常之「用」,不可能產生文學。說什麼「純文學」,那只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夢囈!美或不美,藝術或不藝術,不僅是「寫什麼」的問題,也不僅是「怎麼寫」的問題;而必須將「寫什麼」與「怎麼寫」合著看待。談政治、談道德、談文化、談社會,這些都是被看作帶著實用性的「寫什麼」;只要作家真懂得「怎麼寫」,能創造出美妙而含著內容意義的形式,都會是藝術性的好散文。談風花雪月之美、談琴棋茶酒之趣、談個人喜怒哀樂之情,這些都是被看作不帶著實用性的「寫什麼」;然而,一旦作家不懂得「怎麼寫」,無法創造出美妙而含著內容意義的形式,也會寫出缺乏藝術性的壞散文。
散文,是形式最自由的文體,我可以玩它於心手之間,要柔就柔,要剛就剛,也可以剛柔相參;要樸質就樸質,要華麗就華麗;要寫實就寫實,要奇幻就奇幻。即情即意,即理即趣;即個人即社會,即特殊即普遍;即實用即藝術,即善即美。總之,即人生即文學,而法自內出,意隨心轉,變化未始有極。這本散文集,如斯而已。
1
出生嘉義東石的顏崑陽教授,十五、六歲隨父母北上三重,輾轉於板橋、桃園間,過著貧窮而流離的歲月;然而,這個漁村來的小夥子,竟進了師大附中,讀了台師大的國文系,雖備極艱辛,但終於還是讀完博士,講學上庠,成為著名的中文系教授,且勤於筆耕,學術論述之外,在古典詩、現代散文和小說諸文類的創作上,都有出色的表現,總體營造了一座豐饒璀璨的人文花園。
顏崑陽最新的散文集《窺夢人》,具體而微地表達了這樣的人生及其意義。
2
大體來說,他在本集的「輯一:綿散文」中,以柔軟之筆寫其人生重大經驗及感觸,從嘉義寫到花蓮,從父母寫到師友,寫到妻子及一雙子女,結筆於走過千山萬水之後的重返淡水五虎崗。不是流水帳式自敘,主旨落在人生某些重要現場的轉折,拉出一條豐富的生命史,如紀事本末體,是有深度的自傳體散文。
崑陽長我四歲,一九七○年代中葉,我們因文學而相識於台北,迄今已逾四十年,有許多關乎他人生的大小事,都有些了解,特別是他在一九九四年之搬離台北移居花蓮,乃至於隔兩年之辭去中大,那是我初到中大不久的事,記憶猶新;現在看來,他到花蓮的墾拓,是他生命史上的大事。
超過半個世紀,崑陽從北遷到東移,結識的人、發生的事,值得一記的當然很多,本輯諸篇所敘,皆極為關鍵;我們從中亦可發現,崑陽是通達之人,有情有義。
輯二被稱為「鐵散文」,很清楚是以如鋼鐵般硬筆,直指人世之不公不義,或批判,或嘲諷。這樣的散文,以〈豬的研究〉來說,這類動物論,崑陽寫過一些,有龍、狗、鼠、烏龜等,大體引述文獻,並有長期觀察,於物形物性物情皆有所著墨,且旁涉人間世情,寫豬亦如是,甚至於寫〈饕餮懺悔錄〉,於飲食之意涵,有正有負兩面觀察,有警世醒世之作用存焉。
或許是身在其中,且有本質之掌握,崑陽以今之大學為議論的散文寫了一些,如〈哀大學〉、〈三哀大學〉等,重點在教育行政,也觸及人事,特別是大學的市場化、功利化、量化,他批評最為用力,顯然是愛深責切。
其中有幾篇是《文訊》「人文關懷」專欄上的文章,發表時就已讀過,大學亦其關懷重點,其他像媒體亂象、理性茫昧等社會病痛,他都痛心疾首。崑陽始終堅定支持《文訊》,另篇寫於《文訊》二十五歲生日的回思,我讀來感受特深;他指出張夢機老師生命裡存有的漂浮感,一語中的,合看輯一的〈詩人真的走了〉,夢機老師的生命形象更完整立體。
輯三的散文稱「綿裡鐵」,顧名思義,即在柔軟文筆中藏有尖銳的批判;這個「藏」字,說明輯三各篇皆有文外之重旨,崑陽大膽大方地向我們展示他的散文理念:可以記實,可以議論,也可以上下古今虛構各種離奇情節以寄寓諷諭之旨,如本輯首篇〈不知終站的列車〉,究竟是指在時間之流中的人生?或者只有「我」不知「終站」?在列車上,怎麼會有「兩隻瘋狂追咬著我的狼犬」、「端坐不動的乘客」、全身赤裸「戴著列車長制帽的男人」、「刻意將性感寫在臉上的女人」?列車最後忽然緊急剎住,竟不是到站,而是「不遠的前方,有一列滿載石化物品的貨車起火燃燒」。這根本可視為小說了,崑陽虛擬這樣一個空間,讓列車上的性、謊言和射殺,與「山川依然美麗、混亂而悲涼」的窗外,形成一種離奇的對照,一切都扭曲變形,是夢或非夢,什麼都不明確,「這列車要開往哪裡?」、「他們要到哪裡去?」答案是,許多人都沒有自己的「鄉」;最後,「我」因而只能在滿足性慾之後「自殺身亡」。
人際關係是「肢體相當親近,心靈卻又完全陌生」,物我關係呢?我們讀〈貓奴〉,讀〈被拋棄的東西也有它的意見〉,人為貓奴,「那是埋在生命深處的蠱毒」;人擁有許許多多的物品,終將拋棄,而人呢?也終將被抬走。甚至,俯仰其間三十年,曾「因憧憬而興奮」,最後卻想逃離的都城台北,「一個不種樹的城市」、「一個巨大而灰茫的鍋爐」、「已成地獄的入口」,而「都城的人潮像茫茫廣漠中覓食的狼群」,「那種人潮裡的孤獨‥‥竟然凝聚成解不開的情結」,因之必須追尋「一個無車無人無街道無房子無塵無垢無利無害的原鄉」(〈告別都城〉)。
然後我們看他寫花蓮,包括鳳林、太魯閣等,尋找到「在花蓮山水中,不可被割除的人了」。
3
作者的歸類是一件事,想來他也無意制約我們閱讀,因此,合看輯一的我父我母之敘寫,把輯三的〈想像父親在死亡的邊緣〉、〈出海外記〉一起閱讀,甚至於〈不知終站的列車〉、〈猫奴〉、〈被拋棄的東西也有它的意見〉,都寫到父親母親,輯二的〈每個名字都是夢想〉,也有父親的元素。讀輯二的〈哀大學〉、〈三哀大學〉,何妨參照印證輯一之寫林耀曾(〈永不落的圖象〉)、黃錦鋐(〈我們在悲傷之後〉)、鄭清茂(〈家族想像中的爺爺〉)以及寫一九八二年之昏倒高師院課堂(〈一九八二,我的山海關〉)、寫中大的〈走向木棉花道〉、寫淡江的〈走過千山萬水之後〉,甚至於輯二的〈我們是一個大規模的「知識家族」〉(寫東華)、輯三的〈觀看一座種滿松樹的校園〉(也是寫中大),這裡面有他的母校台師大、他任教過的高師院、淡江、中大、東華五校,崑陽的大學批判,有深刻的人文與現實基礎。
崑陽說:「七十歲將至,也該整理一生的成果了。」我讀信乃大嘆服,崑陽一生有為有守,他極細膩且妥適董理舊篋近五十篇散文,親編親校,以「窺夢人」顏其書,凸出「窺祕」之禍害,允許自我「留白」——讓每個人「可以孤獨地躲進一個任何他者所無法侵入的世界」,安全地、放心地生活。
由此看來,我的朋友顏崑陽,不只是文學家,更是一位智者。
(本文作者為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
----------------------------------------------------------
走進生命黑箱
──顏崑陽的《窺夢人》
陳義芝
顏崑陽寫古典詩而很少寫現代詩,偶一為之而已。但在他最新集成的《窺夢人》散文集,卻附錄了〈伊蓮娜三曲〉,一首描繪情愛原型的現代詩,以「聯章」形式述說情愛的憧憬、阻隔、緣命,小露一手學養稟賦合成的才情。第三曲〈我們裸身若蛇〉結合「行雲暮雨」情境,敘事者站在巫山峯頂發聲,說「陽臺向著天日袒露」是「準備受孕的子宮」,「朝雲從妳燃燒的雙眸冉冉升起……/暮雨在妳胯間飄落成潺潺的溪流」,「慾望是盤古精液餵養的蟲」,將渴慕的激情化成洪荒一頭渾茫衝撞的獸,身體與天體結合,敏銳而又有氣象,見證二○○三年我對他文筆的觀察:「寓真於誕,寓實於玄,複麗奇詭之至」。
崑陽自述其散文質地,或如綿,或如鐵,或彷彿綿裡鐵,剛柔相參。他在自序中顯示的散文觀,頗有廓清二十一世紀台灣散文迷氛的作用。「純文學與雜文學、藝術性與實用性、工具性與目的性」,既非勢不兩立,「文學」與「人生」豈能截然二分?「創造力夠強的文學家,法自內出,依隨不同的題材及主題而善變」,顏崑陽說。這也是我編輯「新世紀散文家」系列所強調的「文成法立」──章法原理是創作者所開發的,好文章寫出來,法度就顯現了,並不是有什麼一成不變的規矩作法。文壇人士或謂散文不可虛構、不可像小說,實是自設框架。論者未細思現實生活的真實倒映在筆下,如何認定其真實與否?作此認定的目的又為何?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段人生、一個世界,讀者要的是文筆組成的人生,求其笑淚曲折、豐富而有寓意,並不要真實卻平板的書寫。
散文家下筆前考驗選材功力,行文時何嘗不考驗其情思馳騁的功力。直白固然有素樸力道,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寓言,更可以在妙趣中傳達思想。「夢境」原是有血有淚、有情有性的「內心世界」,散文家豈能棄此鳶飛魚躍的世界於不顧?崑陽的散文特能表現這等斑斕生趣!
‧
第一輯「綿散文」寫親人、師友,最突出的篇章是〈夢中歸鄉的母親〉及〈我父正傳〉,其血肉相連之思、之苦、之痛、之惜,深入骨髓。前者以一個惝怳的夢境起始,疊映深沉記憶裡的母親:
母親不停地踽踽在如棋盤的田埂,彷彿陷入了迷陣。霧像大片的棉絮,從稻畦間噴湧上來,田埂如長長直直的霓虹燈管,閃著紅黃藍綠各種顏色,母親惘惘地獨行於一條接一條、轉折又轉折的田埂間;忽然卻又置身在一座繁鬧的城市。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她如何跨離那樣錯綜的田埂,跨離生長她的鄉土,而跋涉過多漫長的路途,陷落在這座繁鬧的城市。
將田野比擬成棋盤,未出所料;將田埂比喻成「長長直直的霓虹燈管」,則出人意料。從鄉下遷徙至城裡艱辛討生活的母親,終究未能回鄉,最後的歸宿是在城郊的靈骨塔。文中五度出現母親發出的呼喊:「你們都跟我回去吧!」崑陽沒有細描不安的生活情節,但在摩肩擦踵的陌生街道,母親那隱忍壓抑的回鄉夢已深入他潛意識,化成那一聲聲呼喊。最後,夢中,孩子跟著母親的呼喊奔跑了起來……
我們忽然都飄浮了起來,我看不見自己,只看見母親憑空地踩著腳步,卻沒有前進。她轉身,低頭瞪視著阡陌如網絡的曠野,沒有一條路看得見盡頭,她忽然驚慌地呼喊著:
「走哪一條路,才回得去家鄉!」
以夢境始,夢境終。夢的景象無比奇異,又無比真實。幽暗的生活前景,困住了匐匍在城市腳下的勞苦百姓,作者藉夢提問:他們有什麼路可走,如何能不再飄泊?本文記事因此不只是顏氏一家人之事。
〈我父正傳〉也不只是個人情感紀實。父親作為二戰期間日本統治的台灣人,被徵調至南洋當軍伕,輾轉於巴拉望島、新幾內亞島、新不列顛島,因沉船而在海上漂流,也歷經炮火、瘧疾的死亡威脅;晚年獨立堅韌,沉默不多言,年屆八十還能獨自騎著摩托車走西濱快速道路回東石漁村,甚而遠至墾丁公園。作者的寄慨是「好人最可惜的就是生錯了環境」:「父親畢竟在那樣一個不安定的時代、那樣一個荒僻的鹽分地區、那樣一個貧苦的家庭,讓他的聰明與才情,只能用在謀求一群孩子的衣食,平凡而勞碌地過完一生。」在不安定的年代,誰能無感於這一大時代的身影!
‧
顏崑陽著我寫序的原因,我想是:他的貧窮我經歷過,他的學思我能感知。試看第二輯「鐵散文」,講人性、文化、大學教育、電視媒體的病症、居所的抉擇等,的確也是我積鬱甚深的課題。
有關大學的理想,本世紀與上一世紀、東方與西方的看法,未必完全相同,有人主張作為探求知識、創造發現的學術中心,有人則設定為社會發展、解決問題的服務站。無論如何,它應具有獨立性、自由性、批判性、超越性、包容性,而今被體制、法規、計畫、數字束縛成工廠,雖偶然也能產出若干成品,但土壤酸化,畢竟無法期待繁花盛景。我記得牟宗三先生說過,大學人才應求駁雜秀異,而非受制於同一標準。反觀今日台灣的大學教師,在崑陽眼中,多患有「狹心症」、「冷感症」、「焦慮症」,只成為「知識經濟」生產線上的工人、「人心不景氣」的論文製造者。
崑陽以其切身體察,三哀大學,主張重建人本精神。這是他對教育的關懷。至於文學,他批評有些「散文」為消費而寫作,無異於「油脂過剩的消費文化所冒出來的青春痘」,而他的「鐵散文」是要為社會弊病刮垢剜瘡的。我在課堂講台灣日據時代的文人作品,經常提到蔣渭水的〈臨床講義──對名叫台灣的患者的診斷〉,崑陽的這些散文也可視為他為當代社會開出的臨床講義。
在諸多臨床講義中,〈豬的研究〉最稱絕妙。其研究命題之一:豬的命運也就是人的命運,人指的是待宰的百姓。命題之二:豬被囚在柵欄的牢獄中,人被囚在成見的牢獄中,人看豬愚蠢卻不自知己蠢;豬性喜乾淨,人卻以骯髒之性對待;豬在食與色上,有其性分,人之貪婪與放蕩,逾越性分千萬倍。命題之三:豬雖族繁,但因沒有「豬政客」搞權力鬥爭,因此無族群對立紛爭。結論是:
我研究「豬」已經很久了,所得到的結論卻是:人和豬可分辨的差別,僅在於人穿衣服,豬卻袒裼其身。人能吃豬肉,豬卻不能吃人肉。不過,這結論或許有一天會被推翻:在已成為叢林的城市中,滿街都是穿著衣服的豬,正熟練地煎煮炒炸,大啖肥美的人肉!
從人豬的對比、人不如豬的議論,到人變成穿著衣服的豬、大啖人肉的豬。人還是人嗎?崑陽翻出這一層意思,不在貶抑豬,而在批判無異於禽獸的人。
文中還提及「在朝」、「在野」,說在朝之豬是家豬,在野之豬是山豬。在朝豬雖「臥」享其成,但每天被關在方丈之地,「世界,就剩一個豬槽和主人的臉色」。在野豬雖不受羈絆,但恐被獵殺,「淪為什麼白色、紅色或綠色各種『恐怖』的犧牲品」。這等書寫,以其無故事,難稱寓言,卻有寓言精神,稍一加工即可成寓言。這是崑陽極擅長的表現,也是顏氏散文的風格特色。
‧
崑陽散文最為詭奇幻變的,自屬第三輯「綿裡鐵散文」。在他筆下沒有虛構與真實的困擾,已如前述。他慣以夢為通道,進入潛意識層,將私密心理極其創造性地引出。〈不知終站的列車〉一文,列車是人生旅程的意象,「你們是誰?」「這是什麼地方?」「這列車要開往哪裡?」「我是哪裡人?」「這究竟是夢或非夢?」……生命的根源、過程與去向為何?一切都不明確,於是在列車上的人就必須不斷地探問。文中的「我」在夢與非夢的界域,強烈地思想起母親,借用容格(Carl G. Jung)學說,母親是「我」心中最根深柢固的女性形象,借由這一通往潛意識的梯子,展現了男性肉體心理:列車上「乳房聳如富士山峯」的女人,是性慾望;瘋狂追咬他的狼犬,莫非性衝動的恐懼──男性須克服的險阻。此文後記所述「在T城某賓館與車上邂逅的女子做愛多次,被告『通姦』,三個月後自殺身亡」,則是因茫然、恐懼的處境,而以頹廢對抗沒有終極目標的人生。似此阿尼瑪原型(anima),在崑陽其他篇章中也時常出現。
〈貓奴〉文中再三亮出的那句話,「那是埋在每個人生命深處的蠱毒」,連結上守候、照顧、性飢渴、夢遺、魚水之歡等或顯或隱的情節,作者又一次「想到遠方的母親」,而在恍惚的夢中走到一處滿天星斗的曠野,「和一個臉孔模糊的女人,躲進草叢中做愛」。此情色筆觸,為挖掘生命深處的東西,是具有精神分析學特性,而非為取悅讀者。有時作者不表明夢境,卻以「記不清」、「弄不清」表露是耶非耶的迷離情境。例如〈被抛棄的東西也有他的意見〉,寫人們對物、對情的濫用。開頭,一個女人穿著雨衣撐著雨傘在雨中澆花的油畫,輕易將「不必如此」的焦慮感點明,而當自家生活空間被盤踞占滿,崑陽他如此接續:
我經常走在一條直通到地平線的彩色街道上,兩旁是一間接著一間的商店,落地窗全都彩繪著古典的春宮圖,每家門口站著一個披著面紗卻赤裸著身軀的女人。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戴著墨鏡東張西望。我與女人擦肩而過,走入街頭第一家商店,整間屋子從地板到天花板堆滿了紙尿布,成千成萬在地上蠕蠕爬動的嬰孩,你推我擠地爭搶著……印象最深刻的卻是街尾的最後一家商店,當我踏進門口,立刻被滿屋大大小小的棺材嚇住。
他用「彩繪古典春宮圖」的意象,說明原始、本我的慾望,從初生到死亡,慾望無時無處不有。「一條一條的領帶與領巾,從衣櫥裡鑽出來,像一群雨傘節、龜殼花、竹葉青」,「一件一件的背心,像一群夜梟,衝開衣櫥的門板」,「一只一只電子錶,從抽屜蹦出來,像一群蠍子」。啊,崑陽是如此長於想像、運用比喻,以使形象生動。
作為書名的〈窺夢人〉,解析「每個生命都是一口黑箱,而且必須是一口黑箱」,直探生命真相,內涵最為豐富。「窺夢人」一詞是一具多元層次的符徵,可以是通靈者、處心積慮者、疑神疑鬼者、精神分裂者。作者有意不明指,保持筆意的曖昧,「他們究竟看到了什麼?誰都沒有說明白」。說不明白對方生命真相,也說不明白自我生命黑箱中的黯黑。文中泡在溫泉湯中的裸尼,當然又是一個潛意識的「內在女人」、「肉體阿尼瑪」。
顏崑陽寫作「綿裡鐵散文」,「帶引讀者進入一個似現實又似幻境的世界」,可舉述的佳作頗多,我未能賞析而亟想推薦的兩篇是〈因死亡事件被記取的小鎮〉及〈消失在鏡中的兒子〉,表現社會變遷中令人悲憫感慨的現象,以如真似幻之情,勾勒時代之傷,借事用典,沒有文言白話的扞格,造境敷衍,也沒有小說與散文體裁的困惑,實在難得。
情深學富的散文家,新著《窺夢人》,不僅為個人創作里程再攀高峯,也堪稱台灣散文一傲人成果。
二○一六年十月三十日寫於淡水紅樹林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
---------------------------------------------------------
自序
我,玩散文於心手之間,如繅棉花糖,如煅煉精鋼,如拉坏燒陶;質地,或柔如綿,或剛如鐵,或彷彿綿裡鐵,剛柔相參。
早期,在台灣讀過中學的人,腦袋裡烙印的散文,大約就是朱自清〈春〉、〈荷塘月色〉、〈背影〉,徐志摩〈康橋的早晨〉,許地山〈落花生〉,夏丏尊〈白馬湖之冬〉,梁實秋〈鳥〉等。很抒情,很輕,很軟,很美,帶些甜味,好像舔食著棉花糖。
這是國文課本拿來餵養孩子們的大眾口味,也形塑了散文風格的模範。於是,大家都以為「散文」就只有這種口味,只有這個模範。我就鑄造個名詞稱呼它──綿散文。
那個年代的散文家,我們就只認得朱自清、徐志摩、許地山、夏丏尊、梁實秋等。至於魯迅、周作人、冰心、豐子愷、梁遇春、郭沫若、俞平伯等,就很少人聽過他們的名聲、讀過他們的作品。為什麼?因為國民黨政府認定他們的政治腦袋被紅色汙染了!他們的作品就被隔絕在台灣海峽的洪濤巨浪之外,連封面都不准碰,名字也不准掛嘴。
觸犯政治禁忌的大陸文學被封印了,那麼台灣文學呢?國民黨政府遷台之後,很多活躍在日治時期的作家,他們的名字與作品也同樣坐著無期徒刑的政治牢,一直被幽囚在不見天日的文獻堆中;因為政府當局認為他們的腦袋被日本人粉刷過。於是,賴和、吳濁流、楊逵、巫永福、呂赫若、張文環、龍瑛宗、王昶雄、鍾理和等;對我們來說,這些台灣重要作家的名字,竟然比當時韓國、越南的政客們還要陌生,更別說誰讀過他們的作品!
那是一個什麼都沒有根的年代;文學,只是總統府辦公室茶几上的瓶插。
我也能寫「綿散文」,這本散文集的輯一,十七篇作品就是了。不過,比起朱自清、徐志摩等那幾篇範文,口味就有些改變了,不單是甜,還摻了酸,混了苦,拌了辣。或許,我的生活從來都不僅吃糖喝蜜,多的是嚼不完的酸菜、苦瓜、辣椒!讀者們可以品嘗,我的「綿散文」是不是含藏著豐饒的多種口味。
「為情以造文」的散文,都不離現實生活的體驗,當然酸、甜、苦、辣都有;只給孩子們餵糖吮蜜,哪天現實生活硬塞給他們滿嘴的酸菜、苦瓜、辣椒,他們怎麼經受得住那樣多苦了舌、嗆了喉、酸了胃而煩了心的口味呢!
文學,何嘗離開人生?「不為人生而文學,只為文學而文學」,這話是誰在虛無縹緲的夢境中,所喊出來的胡言亂語?我彷彿聽過魯迅跟隨日本人鈴木虎雄,而鈴木虎雄又跟隨西洋人,曾經說過類似的話。他們斧頭一劈,就分出「為人生而藝術」與「為藝術而藝術」的兩種文學;而說什麼必須「為藝術而藝術」,文學才能「獨立」。中國古代的文學,幾曾脫離知識分子所身處的政教情境而「獨立」過?就是說這話的魯迅,一輩子何時不是在「為人生而藝術」?他捨棄做個撈大錢的醫生,改當只賺微薄稿酬的文學家,不就認為醫學只能治療人身體的病,而文學才能治療人心靈的病嗎?真不知那時候,魯迅是不是像魏晉名士那樣,餌了藥,喝了酒,隨口清談胡謅!但是,他這麼一胡謅,幾十年來,卻害了很多鸚鵡學舌、拾人牙慧的新知識分子也齊聲附和;認為「純粹審美」就是文學自身的「目的」,因此不食人間煙火的唯美作品,才是「純文學」,才有藝術性;而將文學當做「工具」,帶著「實用性」的作品,就是「雜文學」,沒什麼「藝術性」。純文學與雜文學、藝術性與實用性、工具性與目的性,一刀砍斷,勢不兩立。這麼一來,中國古代一半以上的文學作品,就被丟到歷史之外了。到現在,還有不少腦袋灌飽水泥的學者,依然故我地彈著這種不通至極的舊調。
我認為,僵持這種截然二分的死腦筋,將「文學」與「人生」的關係打成兩橛,那是外行人所說的外行話。從古到今,從中到西,有哪個文學家離開他的人生,還能寫出偉大的作品?因此,比較正確的講法應該是「即人生而文學」。文學與人生不是「為」或「不為」的關係,而是「相即不離」的關係。作家的人生存在經驗就是他創作文學的原料;他對人生有所感、有所思,自然發而為文,就是絕好的文學了。因此,文學家最優先要做的事,就是在現實世界中,真切的生活著。至於如何表現?這種語言形式問題,創造力夠強的文學家,法自內出,依隨不同的題材及主題而善變,會有什麼固定的規格呢?
近三十年來,台灣政治解嚴了,國文課本開放了,拿來餵食孩子們的散文口味就多樣化了,不再只是朱自清、徐志摩等人的「綿散文」。楊逵、鍾理和、琦君、余光中、司馬中原、洛夫、陳冠學、楊牧、林文月、南方朔、張曉風、吳晟、亮軒、蔣勳、杏林子、吳念真、蕭蕭、傅佩榮、王溢嘉、徐仁修、周芬伶、阿盛、劉墉、簡媜等,其中有些並不以散文名家;甚至,國民黨政府心眼中的「思想犯」:魯迅、周作人、豐子愷、朱光潛等。他們排成浩浩蕩蕩的隊伍,散文口味就不只是輕柔、甜美的棉花糖了;但是,餵食孩子們的散文,也不能太苦、太酸、太辣,而光明、健康、溫馨與勵志總是必要。因此,那種如刀如斧如棍如錘的「鐵散文」,還是不宜放進中學的國文課本,聽說有害他們心靈的成長。
抒情、輕軟的「綿散文」,固然不離現實生活;那麼「鐵散文」就更是如刀如斧如棍如錘,切割、撞擊著虛假、僵化、混濁、紊亂的這個時代,舉凡政治、教育、經濟、倫理秩序、生態環保、社會風氣……,各種弊病都必須強烈地刮垢剜瘡。輯二的十四篇作品,就是這一類「鐵散文」。
其中,最「鐵」的是幾篇「哀大學」之作。我站在大學的講台上,徘迴在恍似淨土的校園中,卻眼看近二十多年來,台灣「教育亡國」的現象已成沉痾,整個教育系統頻臨崩壞,卻又見不到當權者徹底反思,進行改造的微光;絕大多數腦中沒有「人」而只有「錢」的教育領導階層,還沉迷在資源掠奪、排名競爭的幻夢中。教育核心的「人」已在學校中徹底消失了,剩下的只是紙面上一堆沒有生命存在意義的數字。整個社會已彷彿隨時都會爆炸的大鍋爐,暴戾之氣上衝雲霄;而原本應該安詳、樂業的校園,手握大權的領導階層,卻還在想盡各種辦法強加壓力,並沾沾然自喜如此就可以提高競爭力,其實只是招來怨氣罷了,愚哉斯人也!這是台灣教育最深沉的悲哀,做個以教育為終身志業的當代知識分子,能不殷憂切慮嗎?我曾三次發出「哀大學」的吶喊,民間有些迴響,而當權者卻還是麻木以對!
即便如此,這一類「鐵散文」還是必須繼續書寫;而且更多人一起寫,總有聚蚊成雷而振聾發聵的一日吧!
文學,絕不是資生堂化妝品,只能遮醜飾陋。假如,面對這樣的時代,文學家還一味的「為文學而文學」;甚至面對這資本主義的社會,還一味的「為消費而文學」。那麼,所謂「文學家」也者,只不過就是動物園裡的孔雀,供桌上的瓶花,樹林間喃喃自語的黃鸝鳥,甚或是百貨公司內的櫃檯員而已。
或許,現代所謂的「文學家」,很多已不再自我期許做個關懷社會的「知識分子」;而只是關懷自己,從事文字產業,渴望暢銷以致富的寫手吧!於是,我彷彿看到台灣很多以「文字」為物料的無煙工廠,飄浮著成群沒有臉孔的文學靈魂。
這個文學現象,就是資本主義社會,油脂過剩的消費文化所冒出來的青春痘。既已存在,必是合理;不能逆反,不能消除,只能等待它向前演變。
然而,關懷社會的「文學家」也還不至於絕種。我曾經主編九歌版的《九十二年散文選》,特別選錄龍應台、南方朔、柏楊、唐諾、胡晴舫、李衣雲等議論性的作品,並在〈導言〉中提出「新載道精神」的觀念。這一類散文表現了當代知識分子關懷、批判社會的文化精神,可視為傳統「載道」文學的承繼與創變。這種知識分子的「文化精神」,古今一也;但是,所載之「道」則與時俱化矣,不再是現代化之前,從醬缸裡掏出來,酸腐撲鼻的「道」;而是從當代活生生的社會經驗,政治、教育、倫理秩序、生態環保……等現象,切實而深沉的感思,因而所創發的「道」。表現這種「新載道精神」的散文,也就是我前面所說的「鐵散文」,甚至衍變為我下面所要說的「綿裡鐵散文」。
知識分子關懷、批判社會,其精神如一;但是,包含著特殊內容的表現形式,卻可以做出新鮮的創變;不一定如刀如斧如棍如錘,也可以化作沒那麼惹眼的鋼針,並將它藏到棉花團裡,彷彿「綿裡鐵」,剛柔相參。而讓詭奇幻變,如詩如小說如寓言如神話的意象,帶引讀者們進入一個似現實又似幻境的世界中,想像,體會,各以其心而自得。
輯三的十六篇作品,就是這種魔幻寫實的「綿裡鐵」散文。內容都是出於我對當代社會經驗現象,切實而深沉的感思;形式卻是盡其詭奇幻變,完全穿越散文、詩、小說、寓言、神話的文體疆界,回歸貼近現實社會,真真切切的存在經驗,而直抒感思,不定一體,自由書寫。其中,發表於一九九六年,〈不知終站的列車〉是我散文體式轉型的開端;〈窺夢人〉發表於二○○○年,是中途站的一座高塔;而時間最近,發表於二○一四年的〈龍哭他方〉,詭奇幻變至極,卻不是終端之作;我的散文還繼續漫步在寬闊的創變之途中。
西方文學界不怎麼看重散文,它被視為邊緣文類;而真正的主流文類是詩、小說與戲劇。因此,西方以散文名家者,彷若寥天疏星。讀者們熟悉的大約就是法國蒙田(Montaigne 1533-1592)、英國蘭姆(Lamb 1775-1834)而已;但是,蒙田的正業是哲學,蘭姆的正業是兒童、青少年文學。他們的隨筆散文,只算是副業產品。
或許,散文太貼近平常生活,形式也太自由了;比起詩歌、小說與戲劇,在體裁上,散文似乎沒有那麼專業,誰都可以玩它幾筆。就像有嘴巴、有聲帶、沒耳聾的人就能說話一樣,似乎認得字的人就能寫散文。
西方人也太不懂得散文的奧妙了。其體自由而沒有定式,就像玩紙黏土,揉、捏、捶、壓、拉、扯、拍、甩……,變化無盡,一切隨你的心手操弄之。文學,不就是自由創造,妙出於靈活的神思嗎?話,人人會說,但說得妙者卻不多;散文,個個會寫,但寫得妙者也很少。
散文的奧妙,中國人最懂得,創造的體裁最多樣,使用的場域最廣泛;只要「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便是文學性的散文了。因此,從遠古時期,在文學世界中,散文就與詩二分天下而有其一;至於小說、戲曲只不過是邊陲地帶的兩個小部落而已。因此,以散文名家者,佔領了中國文學史的半壁江山。或者,雖不專門以散文名家,但詩好,散文也好,這種作家就更是多如晴夜繁星了。
中國古代,散文寫不好,而能稱為文學家者,實未之有也。原因應該是:「政教關懷」乃知識分子普遍而傳統的文化意識形態;即使退居田園、隱逸山林,也是一種抗拒朝政汙濁的姿態。他們對這個坑坑漥漥的生活世界,總是有話要說。散文自由的形式,比起詩歌、小說、戲曲,更方便知識分子「用」以直接抒情、表意、說理。因此,很多「實用性」融合「藝術性」的散文,例如〈過秦論〉、〈李陵答蘇武書〉、〈出師表〉、〈陳情表〉等,哪一篇不實用?卻又哪一篇不美!哪一篇不藝術!「實用性」與「藝術性」從來都不必然一刀兩斷。不離真與善的人格之美,以及彼此互動得宜的人際、物際和諧之美,乃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之美的根基;完全不同於近代西方人所顯揚的表象、形式之美。這個道理,「五四」以來,新知識分子們就很少有人懂得了。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心眼中,都是「即人生而文學」,離開現實世界的日常之「用」,不可能產生文學。說什麼「純文學」,那只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夢囈!美或不美,藝術或不藝術,不僅是「寫什麼」的問題,也不僅是「怎麼寫」的問題;而必須將「寫什麼」與「怎麼寫」合著看待。談政治、談道德、談文化、談社會,這些都是被看作帶著實用性的「寫什麼」;只要作家真懂得「怎麼寫」,能創造出美妙而含著內容意義的形式,都會是藝術性的好散文。談風花雪月之美、談琴棋茶酒之趣、談個人喜怒哀樂之情,這些都是被看作不帶著實用性的「寫什麼」;然而,一旦作家不懂得「怎麼寫」,無法創造出美妙而含著內容意義的形式,也會寫出缺乏藝術性的壞散文。
散文,是形式最自由的文體,我可以玩它於心手之間,要柔就柔,要剛就剛,也可以剛柔相參;要樸質就樸質,要華麗就華麗;要寫實就寫實,要奇幻就奇幻。即情即意,即理即趣;即個人即社會,即特殊即普遍;即實用即藝術,即善即美。總之,即人生即文學,而法自內出,意隨心轉,變化未始有極。這本散文集,如斯而已。
目次
《窺夢人》序 李瑞騰
走進生命黑箱─顏崑陽的《窺夢人》 陳義芝
自序
輯一:綿散文
夢中歸鄉的母親
我父正傳
農村,我生命風景的原圖
十七歲,寂寞嗎?
無罪的告解
一九八二,我的山海關
在孩子害怕黑暗時,為他們點燈
失落的景象
愛上花蓮的理由
文學心眼中的花蓮
永不褪落的圖像
我們在悲傷之後
家族想像中的爺爺
詩人真的走了!
我為金凌驚愕而感傷
走向木棉花道
走過千山萬水之後
輯二:鐵散文
豬的研究
饕餮懺悔錄
哀大學
三哀大學
社會想像與社會距離
我們彷彿活在「聊齋」世界
當黃金遇見陽光
這是一個「相互折磨」的時代
「數字階梯」上看不到遼闊的風景
與臺灣當代文學歷史並軌而馳
後山,我抉擇了,我來了,我安住了
每個名字都是夢想
存在的漂浮
我們是一個大規模的「知識家族」——東華追想錄
輯三:綿裡鐵散文
不知終站的列車
貓奴
被拋棄的東西也有它的意見
告別都城
找尋山水裡的人
因死亡事件被記取的小鎮
山鬼戀
消失在鏡中的兒子
窺夢人
糊塗輓歌
太魯閣賦
人世遺落的種籽
觀看一座種滿松樹的校園
想像父親在死亡的邊緣
出海外記
龍哭他方
附錄:現代詩
伊蓮娜三曲
走進生命黑箱─顏崑陽的《窺夢人》 陳義芝
自序
輯一:綿散文
夢中歸鄉的母親
我父正傳
農村,我生命風景的原圖
十七歲,寂寞嗎?
無罪的告解
一九八二,我的山海關
在孩子害怕黑暗時,為他們點燈
失落的景象
愛上花蓮的理由
文學心眼中的花蓮
永不褪落的圖像
我們在悲傷之後
家族想像中的爺爺
詩人真的走了!
我為金凌驚愕而感傷
走向木棉花道
走過千山萬水之後
輯二:鐵散文
豬的研究
饕餮懺悔錄
哀大學
三哀大學
社會想像與社會距離
我們彷彿活在「聊齋」世界
當黃金遇見陽光
這是一個「相互折磨」的時代
「數字階梯」上看不到遼闊的風景
與臺灣當代文學歷史並軌而馳
後山,我抉擇了,我來了,我安住了
每個名字都是夢想
存在的漂浮
我們是一個大規模的「知識家族」——東華追想錄
輯三:綿裡鐵散文
不知終站的列車
貓奴
被拋棄的東西也有它的意見
告別都城
找尋山水裡的人
因死亡事件被記取的小鎮
山鬼戀
消失在鏡中的兒子
窺夢人
糊塗輓歌
太魯閣賦
人世遺落的種籽
觀看一座種滿松樹的校園
想像父親在死亡的邊緣
出海外記
龍哭他方
附錄:現代詩
伊蓮娜三曲
書摘/試閱
農村,我生命風景的原圖
1.
我早已離開農村;然而,農村卻從不曾離開過我。稻米、甘蔗、土豆、地瓜……根本深植在我的記憶中,怎麼都拔除不掉;甚至農村的生活風景,也就是我生命風景的原圖。
人們的性格,我將他分為二種:一種是農村性格,生活趣味散佈在田埂上、稻浪間;一種是都市性格,生活趣味卻只能到百貨公司及夜店裡購買。
我是哪一種人?讓我告訴你吧!
一九六○年間,嘉義鹽分地帶的農漁村,窮到什麼境地?那真叫站在二十一世紀都市中喊窮的人們很難想像:一家幾口,三餐只能搶食一鍋彷彿蚯蚓糾結的地瓜籤撈飯、一碗腥臭的醬煮魚。於是,下港的田庄人就像飢餓的鴨群擁向聽說遍地蚯蚓的臺北。
一九六二年,我初中二年級時,父母親也成為覓食蚯蚓的鴨隻,賣掉微薄而貧瘠的田地,帶著七張嘴巴與肚皮,搬到臺北討生活。
一九九六年,我告別了漂浮三十幾年的臺北都城,舉家遷居到花蓮吉安村;屋後就是可恣意倘佯的田野,讓我恍然錯覺自己就是吟誦著〈歸去來辭〉的陶淵明。腳不著地在都市生活了三十幾年,我生命風景的原圖竟然從不曾塗改過!
2.
當我帶著還年幼的孩子們,穿行於吉安村的田埂上、稻浪間,享受無須推擠、競逐的自在感;許許多多年來,塵埋在都城車陣中、人潮裡的農村生活記憶,便紛紛甦醒了。
那是我生命風景的原圖,只有「腳踏實地」,感覺到各種蠢蠢欲動,即將破土而出的生命,這幅圖像才會鮮明起來。於是,咸豐草、龍葵、過貓、刺莧、蚶殼草、野豌豆、蒲公英……;蚯蚓、土猴、雞母蟲、蟋蟀、草蜢……,它們的生生息息,都在這片大地上與我渾然同體。
買了幾本關於「野菜」的書,全家上山巔、下水湄,按圖索「菜」;我們嘗過昭和草、野豌豆、筆筒樹芽、刺莧、龍葵、過貓……,所幸沒有中毒。
剛搬到吉安第二年,清明初過,煙雨蕭疏,我與妻在山坡間採摘過貓的嫩葉;體會著孕育各種物資的大地,讓那些拒絕貪欲的人們,還能有賴以生存而保持品格的憑藉。菜蔬可以拿錢到市場購買,日子何須過得有如清貧的隱士!其實,這不關乎金錢,野菜也未必都是美味;我想領會的只是:切實體驗所有生命都無法離開土地而存在;缺乏這種體驗,的確是活在空中樓閣的都市人最難以救濟的貧窮。
人,可以脫離土地、毀壞土地而懸空獨存─這是極端工商化、都市化時代,人們站在一○一大樓頂上的妄想。縱使人類已經登陸月球而即將侵入火星,所追尋的難道不是地球之外,另一片能孕育「生命」的土地嗎?
這些年,我總在預卜著:當有一天,人們紛紛從盲目競爭的躁鬱症中、從工商經濟的崩盤中、從歷經戰火的都市廢墟中,逃難到農村;將會聽到他們齊聲吶喊著:「土地在哪裡!」
我怎能讓孩子們也變成這種找不到土地的難民!
3.
我帶著孩子到豐田山上,玩耍或者耕種。在都城,彷彿漂木三十幾年,如今能擁有一塊永遠不會隨著經濟景氣衰退而蒸發的土地,那種踏實生活的感覺,只看存款簿數字的人們很難體會。
我與妻背著砍草機,奮力工作著;烤焦皮膚的烈陽,滿身汗水黏著草屑、泥粉,痠痛的肩膀及手臂,那種感覺真的不是坐在冷氣房裡拿筆、動嘴巴、搞電腦的人們所能體味。這時候,我幾乎遺忘了那些站在講台上高談闊論的日子。
孩子們在一塊平坦的地面上,想玩出一小畦菜圃,種植蘿蔔或高麗菜。他們的雙手、臉龐滿是泥;這兩個出生在都市的小傢伙,從不曾真實痛快地摸過泥土,此刻已經有些「野孩子」的模樣了。
這時候,記憶召喚著我回到嘉南平原一個小村落。烈陽下,我彎腰伏身,雙手在兩行秧苗之間不停地摩,除害稻的雜草。爸媽就在我前方不遠,同樣做著「草」的工作。他們破舊的汗衫,就像剛從水盆裡撈出來。當時,我童稚的心眼完全體會不到父母對生活的憂苦,也無法從「草」看到幾個月後,稻穗如金的風景;因此只覺得這項工作勞累而乏味。我比較喜歡在收成的季節,跟隨地主僱來的工人們背後,用腳掌或小鏟子撥開鬆軟的泥土,撿拾漏掉的地瓜或土豆;眼前立即就有意外收穫的喜悅。
蘿蔔怎麼只長了茂密的葉子,根莖卻像個小指頭?孩子們詫異而失望。詢問鄰近的農人,磷肥長根莖,氮肥生葉子,原來施錯肥料啦!「爸爸,只會讀書,不會種田!」我忽然想到孔子,不就曾經自嘆「不如老農」、「不如老圃」嗎?這個世界,假如只靠那些腦袋肥大、四體萎縮的知識分子,恐怕人們連蘿蔔湯也沒得喝哩!
我們已經耕種過,孩子們!以後就知道蘿蔔應該怎麼種植了。
4.
去年,我帶著孩子回到他們沒有任何印象的故鄉。塵封很久的老屋,正房只剩四面石灰牆壁及水泥地板。「爸爸就在這房間裡出生長大!」許多記憶就像快轉的影帶,雜亂地閃過眼前。
「房間好小哦!」孩子驚訝的叫著。我忽地也發現這收藏在記憶中幾十年的房間,竟然悄悄縮水了;很難想像已拆掉的那張通鋪,幾十年前,五個大大小小的軀體,如何東橫西豎的睡在上面,而且只蓋一床老舊的棉被。
這就是當年的農村生活,就是我的故鄉。屋子已老,卻還健在。村子裡三條街道也沒有什麼變貌,只是彷彿縮小了些。台灣的農村,一直都是都市高樓大廈陰影下,被丟棄的工程廢土。
這就是我的故鄉;然而,它也會是孩子們的故鄉嗎?假如不是,那麼他們的故鄉在哪裡?當許許多多人如同被颱風連根拔起、被洪水沖流的漂木,「故鄉」將只是籍貫欄上一個沒有水溫土味的地名!
聯合文學三三四期 二○一二年八月
-----------------------
窺夢人
1.
我認識「窺夢人」,這是真的。
我並不打算寫一篇純屬虛構的小說,也不預備向你講個查無此事的寓言。我想告訴你的,都是平常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事。
這些事,全是真的。或許,你不相信,硬說是假的。恐怕我們免不了要爭辯起來;但是,語言最靠不住了,人們從未曾拿它弄清過任何「真象」呀!還不相信嗎?那麼,我們就活在快被如浪的語言溺斃的世界,誰又確實弄明白過,那些每天口沫橫飛的人,背地裡想的是什麼,幹的又是什麼!
這世界,任何一件事都只能各說各話,「真象」就讓「自以為是」的人去相信吧!假如,這世界果然事事都有「真象」,許多人將無法活下去。坦白承認吧!我們之所以還能放心地吃飯睡覺,完全是因為這世界不會真正的透明。
那麼,我說我真的認識「窺夢人」,你根本無需與我爭辯,就當我在「癡人說夢」也罷;這世界向來是真假難辨,因此聰明的人都學會沈默。
2.
我們都喊他為「窺夢人」,至於「窺夢人」的姓名,竟已被遺忘而不可考。問他,他有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沈默而不答;有時則隨便胡謅一個姓名給你,什麼「孔仲尼」、什麼「馬基督」、什麼「牛七力」、什麼「李王八」……,然後反問:「你非姓X不可嗎?」
「窺夢人」究竟從那兒來?有沒有父母兄弟、妻妾兒女?也同樣一片空白。曾經有人費了不少工夫,從各種管道調查他的身世,卻空白還是空白,就像一口不知隱藏何物的黑箱。他一向不回答任何有關他的問題,只是笑笑地重複兩句誰都聽不懂的話:
每個生命都是一口黑箱,而且必須是一口黑箱。
這句話,我開始也同樣聽不懂。後來,因為幾個朋友的生命如黑箱被揭開蓋子而死亡;甚至「窺夢人」也在娶了妻子之後,由於某個與生命黑箱有關的事故而自戕;我才如禪修之頓悟。真的,對任何生命而言,「幽暗」都是一種「必要」,被曝曬在陽光下而裡外透明的生命,都將在他人炯然的注視中枯萎。
對於「窺夢人」之死,我沒有悲傷,那不僅因為他並非我的親人或相交莫逆的朋友,更因為他只有死亡,才能驗證自己所說的至理名言:「每個生命都是一口黑箱,而且必須是一口黑箱。」這就讓人覺得,他的死亡有些滑稽;而滑稽之中又有些淚水悄悄地淌了下來。
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人生恍然是一場如真似假而哭笑不得的遊戲。
3.
我之遇見「窺夢人」,起始就弄不清究竟是真實或幻夢。
某個下雪的傍晚,我走進一間荒敗的澡堂,它的板壁朽壞而破了幾個大洞。從右前方的一處洞口,可以看到遠方積雪的山坳間,有一座紅瓦的寺廟。寬大的澡池裡,貯滿乳白色的浴湯;但卻空無一人。池面氤氳的水氣,飄浮如輕盈的棉絮。
我赤裸著身子,斜靠池邊,坐進浴湯裡。熱騰騰的水溫,彷彿千萬隻手搔抓著靈敏的皮膚,我感覺到胯間有物暴漲。這時候,澡池中央,忽然冒出一顆光頭,接著便看到雙峰堅挺的乳房,是個姣好的尼姑!她嘴角粲著微笑,像一條肥腴的錦鯉向我游了過來。
忽然,我看見板壁的破洞間,露出一張非常蒼白的臉龐,圓睜睜的兩隻眼睛,沒有瞳仁,好似煮熟的魚目。我驚嚇地「啊」了一聲。
妻就躺在我身邊,和我一樣赤裸著身子,頭髮卻披散在籐枕上。她的臉色略顯酡紅,睜著眼睛注視著我,「作夢了!」她說。
我沒有告訴她關於澡池裡裸尼的事。她是個虔誠的佛教徒,準會呵責我如此的褻瀆。假如,我和她爭辯,只不過是個夢而已,怎麼能夠當真;然而,在情慾與宗教上嚴重冒犯到她的這樣一個夢,她絕不會理智地去分辨真假。說不定,還一口咬定:「夢比這現實更真呀!」
我倒是向她說,看到一張沒有血色的臉龐、兩隻沒有瞳仁的眼睛。她直呼好可怕好可怕,並且安慰我,只是個夢而已,世界上不會真有這樣的人。人們總是選擇他想相信的去相信,而不想相信的事物便認定是假的。
其實,我也如妻一般認為,世界上不會真有那樣的人,直到遇見「窺夢人」,才開始懷疑,澡堂裡裸尼以及那張臉龐、那雙眼睛,究竟只是一場夢或真實發生過的事?甚至,當時自以為醒來,妻躺在我身邊,說我作了夢,並與我談論這場夢,如此情境,究竟是在夢中或現實的世界?
我在都城一座壅塞著人潮的天橋上遇見他,一張沒有血色的臉龐,兩隻沒有瞳仁的眼睛。他就站在夕陽軟弱的橙光中,薄暮如紗的煙塵,讓他的身影恍然在大氣中飄浮著。這是在夢裡嗎?
「夢與非夢,怎麼分辨!」他說。
從前,有個樵夫到山野間去砍柴,遇到一隻驚慌的小鹿。樵夫將牠獵殺;但是,因為他得繼續砍柴,就暫時把鹿藏在乾涸的窪池裡,並覆蓋幾片蕉葉。等樵夫砍完柴,卻已忘記而找不到藏鹿的地方。
「難道這只是一場夢嗎?」他真的迷糊了。
回家途中,他將這件事說給人們聽。有個鄰人依照他所說,竟找到那隻覆蓋在蕉葉下的鹿,很高興地回家,告訴妻子說:「那個樵夫作夢獵得一隻鹿,而忘記藏在那兒;我卻把牠找到了。他的夢竟然是真的!」妻子半信半疑,說:「說不定是你自己夢見樵夫得鹿吧!樵夫在哪裡呢?不過,你的確把鹿扛回家了,你的夢竟然是真的呀!」那個鄰人說:「管他是誰在作夢,我得到一隻鹿卻是千真萬確。」
樵夫回家之後,非常懊惱,晚上真的作了一個夢,夢見藏鹿的地方,也夢見鹿被那個鄰人找到而扛走了。第二天醒來,依照夢境尋去,鹿果然就在鄰人家裡。他非常生氣,一狀告到官府去。
「窺夢人」說了這則《列子》裡的故事,然後問我:「夢與非夢,怎麼分辨?」
此刻,我真的迷惘了。「澡堂」與「天橋」,哪一個是夢,哪一個非夢?而我卻同樣看到這張臉、這雙眼睛。假如「澡堂」是現實,那就是「澡堂」中的我夢見「天橋」上的我;假如「天橋」是現實,那就是「天橋」上的我夢見「澡堂」中的我。而裸尼呢?妻子呢?哪一個才是現實中與我同在的女人?哪一個只是夢裡無明的幻象?我該相信什麼?我不該相信什麼?倘若曹雪芹感悟到的是「假作真時真亦假」;那麼,此刻我感悟到的卻是「真作假時假亦真」;然而,每一個人卻都自認為在「真象」之中而看到了「真象」!
其實,這整個經過,最讓我害怕的還不是夢與非夢、真實與虛幻之難以分辨;而是「窺夢人」竟然能夠在我這兩個世界中自由進出,「我在一個荒廢的澡堂裡看過你」!聽到他這句話,我不是訝異,而是驚恐。
我一向認為,生命存在的真假無從辨明,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之間,允許自我「留白」;讓每個人在相互瞪視之外,也可以孤獨地躲進一個任何他者所無法侵入的世界。那也是我們可以安全地生活一輩子的理由。假如每個都是「窺夢人」,我不知道誰能放心地過完這一生?
4.
我和「窺夢人」坐在都城東北邊的山腰間的一棵白雞油樹下的磐石上。都城已在如墨的夜色中,變成一口巨大的黑箱。箱面上鑲嵌著熠耀的明珠與鑽石,那是可以照灼幽暗的燈火;但是,生命的幽暗處卻向來是任何亮光所照灼不到。它在光之外,像是永藏不露的山陰,與山陽共成無法分割的山之實體。
深夜裡的都城,是一口巨大的黑箱,即使通明的燈火也難以照灼這黑箱中許許多多生命的幽暗。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黑箱的外殼;然而,因為如此,所以都城繼續存在,人們繼續存在。
「窺夢人」彷彿融進夜色中,變成沒有實體的靈魅。他的眼球不長瞳仁,在白天,看起來像顆煮熟的魚眼睛。這刻在夜裡,竟然泛著曖曖的磷光。他低俯身子,面對腳下如黑箱的都城。眼中的磷光像五月的螢火,閃爍不定。
「搭著我的肩膀,閉上眼睛;我帶你到幾個用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他說。
請原諒我吧!我真的無意去揭開任何一口生命的黑箱;然而,隨著「窺夢人」,我侵入了幾個生命的留白,看到了平常眼睛所看不到的景象。當時,我並不知道身在哪裡,只以為那是真真切切發生在這現實世界中,卻叫人震驚而難以置信的事。之後,才知道我們進入了某人的夢境,窺視了連他最親暱的人都無以察知的祕密。
其中,有些我認識,有些我不認識。不認識的,我就不說了;認識的,我挑一個說說吧!但是,我必須姑隱其名,你千萬不要繼續追問,那個人究竟是誰?
天似黑鍋,頂空卻破了一個大洞,散落如血的光芒。大地是滾滾的濁流,什麼都被淹沒掉,只有一座金色的高樓聳立水面。頂層的陽台上,一把長背的交椅,C君端坐,彷彿冰冷的石像。他的右手拿著酒杯,左手摟著一個妖冶的女人。
陽台前端有把鐵梯垂懸到水面上。水面上,一個肥胖而衰老的男人,正在滾滾濁流中載浮載沈。他赫然是C君的父親。他不停地揮手向C君求救;但是,C君卻只是冷漠地瞪視著他─這個C君叫他「父親」的男人。C父拚命地向自己金色的樓房泅泳,終於攀到了梯子。他疲倦而興奮地往上爬,眼看就要爬到梯子的頂端。C君站了起來,臉無表情,抬起右腳將梯子踹倒。
「窺夢人」在我身旁,漠然地看著這一幕悲劇,或許是他看多了,或許這些人這些事都與他無關;但是,我就不能那樣淡漠,C君是我最好的朋友,很知名的大學教授,向以孝悌為我輩所敬重。C父則是一個擁有許多財富與女人的商賈,生了幾個不同母親的兒女。
C君怎麼可能做出這樣的事!但是,他卻在我眼前發生了。之後,我明白那是C君的一場夢,是C君生命黑箱中另一個幽暗的世界,我不應該侵入;然而,我卻已經侵入,揭開了黑箱蓋子的一個小縫。此後,每當見到溫文儒雅的C君,在真假難辨中,竟感到一種奇異的陌生,甚至摻雜著些許的厭惡。
5.
昔者,有「狐疑」之國,王忌其弟謀反而苦無稽焉。某日,一士自西方來,自謂能窺人之夢,以伺心機。王遣之偵察其弟,果得叛變之夢,因以為據而殺之。復疑其弟魂魄為亂,懼而不能自解,終癲狂而死。
我並非在講一個查無此事的寓言,這是平常或至少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的事。
自從「窺夢人」在我們的群體中出現,這世界就忽然複雜了起來。許多傢伙開始在最親近的人身上貼問號,「窺祕」是一種心靈自體潛生的病毒,被誘發之後,便很快的擴散開來。很多人都想揭開所親者的生命黑箱,讓他成為一個完全的透明體。因此,他們都以很昂貴的代價,請求「窺夢人」的幫助。有夫窺其妻者,有妻窺其夫者;有父窺其子者,有子窺其父者。有至交之相窺者……而人人自以為已看清對方生命的「真象」。
他們究竟看到了什麼?誰都沒有說明白;但是,據我所知,已有好幾個人,卻因此而夫妻、父子、朋友彼此離散或相殘。
「窺夢人」總是漠然地進出很多人的夢境,並以此異術而致富;於二十世紀末,在都城南區一座天主堂中,由安樂神父福證,而與鶯鶯小姐結婚。
婚後不到兩個月,「窺夢人」便開始酗酒,為什麼會這樣?他始終沈默;但是,臉色明顯地堆積著層層的怨苦。後來,禁不住我的關心與追問。他終於吐露了實情:「鶯鶯的夢裡有好幾個男人!就是沒有我。」
他每個晚上,幾乎都在窺視鶯鶯的夢;而他再也無法如窺視他人之夢那樣漠然。
「你就別進入她的夢裡呀!」我勸他。
「既然是X光,能忍得住不透視嗎?」他搖搖頭。
終究,「窺夢人」無法忍受這樣的煎熬,於二○○○年「愚人節」當夜,從鶯鶯的夢裡出來之後,服毒自殺,遺書只留下二句他曾經說過的名言:
每個生命都是一口黑箱,而且必須是一口黑箱。
他早就這樣說了,卻沒有做到,竟然必須滑稽而悲涼地以自己的生命去驗證斯言!
我得再強調,這不是一篇純屬虛構的小說,也不是一則查無此事的寓言,而是平常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事;但是,請別找我爭辯它的真假。說不定你身邊就有一個「窺夢人」,只是你沒有察覺罷了。
聯合報副刊 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1.
我早已離開農村;然而,農村卻從不曾離開過我。稻米、甘蔗、土豆、地瓜……根本深植在我的記憶中,怎麼都拔除不掉;甚至農村的生活風景,也就是我生命風景的原圖。
人們的性格,我將他分為二種:一種是農村性格,生活趣味散佈在田埂上、稻浪間;一種是都市性格,生活趣味卻只能到百貨公司及夜店裡購買。
我是哪一種人?讓我告訴你吧!
一九六○年間,嘉義鹽分地帶的農漁村,窮到什麼境地?那真叫站在二十一世紀都市中喊窮的人們很難想像:一家幾口,三餐只能搶食一鍋彷彿蚯蚓糾結的地瓜籤撈飯、一碗腥臭的醬煮魚。於是,下港的田庄人就像飢餓的鴨群擁向聽說遍地蚯蚓的臺北。
一九六二年,我初中二年級時,父母親也成為覓食蚯蚓的鴨隻,賣掉微薄而貧瘠的田地,帶著七張嘴巴與肚皮,搬到臺北討生活。
一九九六年,我告別了漂浮三十幾年的臺北都城,舉家遷居到花蓮吉安村;屋後就是可恣意倘佯的田野,讓我恍然錯覺自己就是吟誦著〈歸去來辭〉的陶淵明。腳不著地在都市生活了三十幾年,我生命風景的原圖竟然從不曾塗改過!
2.
當我帶著還年幼的孩子們,穿行於吉安村的田埂上、稻浪間,享受無須推擠、競逐的自在感;許許多多年來,塵埋在都城車陣中、人潮裡的農村生活記憶,便紛紛甦醒了。
那是我生命風景的原圖,只有「腳踏實地」,感覺到各種蠢蠢欲動,即將破土而出的生命,這幅圖像才會鮮明起來。於是,咸豐草、龍葵、過貓、刺莧、蚶殼草、野豌豆、蒲公英……;蚯蚓、土猴、雞母蟲、蟋蟀、草蜢……,它們的生生息息,都在這片大地上與我渾然同體。
買了幾本關於「野菜」的書,全家上山巔、下水湄,按圖索「菜」;我們嘗過昭和草、野豌豆、筆筒樹芽、刺莧、龍葵、過貓……,所幸沒有中毒。
剛搬到吉安第二年,清明初過,煙雨蕭疏,我與妻在山坡間採摘過貓的嫩葉;體會著孕育各種物資的大地,讓那些拒絕貪欲的人們,還能有賴以生存而保持品格的憑藉。菜蔬可以拿錢到市場購買,日子何須過得有如清貧的隱士!其實,這不關乎金錢,野菜也未必都是美味;我想領會的只是:切實體驗所有生命都無法離開土地而存在;缺乏這種體驗,的確是活在空中樓閣的都市人最難以救濟的貧窮。
人,可以脫離土地、毀壞土地而懸空獨存─這是極端工商化、都市化時代,人們站在一○一大樓頂上的妄想。縱使人類已經登陸月球而即將侵入火星,所追尋的難道不是地球之外,另一片能孕育「生命」的土地嗎?
這些年,我總在預卜著:當有一天,人們紛紛從盲目競爭的躁鬱症中、從工商經濟的崩盤中、從歷經戰火的都市廢墟中,逃難到農村;將會聽到他們齊聲吶喊著:「土地在哪裡!」
我怎能讓孩子們也變成這種找不到土地的難民!
3.
我帶著孩子到豐田山上,玩耍或者耕種。在都城,彷彿漂木三十幾年,如今能擁有一塊永遠不會隨著經濟景氣衰退而蒸發的土地,那種踏實生活的感覺,只看存款簿數字的人們很難體會。
我與妻背著砍草機,奮力工作著;烤焦皮膚的烈陽,滿身汗水黏著草屑、泥粉,痠痛的肩膀及手臂,那種感覺真的不是坐在冷氣房裡拿筆、動嘴巴、搞電腦的人們所能體味。這時候,我幾乎遺忘了那些站在講台上高談闊論的日子。
孩子們在一塊平坦的地面上,想玩出一小畦菜圃,種植蘿蔔或高麗菜。他們的雙手、臉龐滿是泥;這兩個出生在都市的小傢伙,從不曾真實痛快地摸過泥土,此刻已經有些「野孩子」的模樣了。
這時候,記憶召喚著我回到嘉南平原一個小村落。烈陽下,我彎腰伏身,雙手在兩行秧苗之間不停地摩,除害稻的雜草。爸媽就在我前方不遠,同樣做著「草」的工作。他們破舊的汗衫,就像剛從水盆裡撈出來。當時,我童稚的心眼完全體會不到父母對生活的憂苦,也無法從「草」看到幾個月後,稻穗如金的風景;因此只覺得這項工作勞累而乏味。我比較喜歡在收成的季節,跟隨地主僱來的工人們背後,用腳掌或小鏟子撥開鬆軟的泥土,撿拾漏掉的地瓜或土豆;眼前立即就有意外收穫的喜悅。
蘿蔔怎麼只長了茂密的葉子,根莖卻像個小指頭?孩子們詫異而失望。詢問鄰近的農人,磷肥長根莖,氮肥生葉子,原來施錯肥料啦!「爸爸,只會讀書,不會種田!」我忽然想到孔子,不就曾經自嘆「不如老農」、「不如老圃」嗎?這個世界,假如只靠那些腦袋肥大、四體萎縮的知識分子,恐怕人們連蘿蔔湯也沒得喝哩!
我們已經耕種過,孩子們!以後就知道蘿蔔應該怎麼種植了。
4.
去年,我帶著孩子回到他們沒有任何印象的故鄉。塵封很久的老屋,正房只剩四面石灰牆壁及水泥地板。「爸爸就在這房間裡出生長大!」許多記憶就像快轉的影帶,雜亂地閃過眼前。
「房間好小哦!」孩子驚訝的叫著。我忽地也發現這收藏在記憶中幾十年的房間,竟然悄悄縮水了;很難想像已拆掉的那張通鋪,幾十年前,五個大大小小的軀體,如何東橫西豎的睡在上面,而且只蓋一床老舊的棉被。
這就是當年的農村生活,就是我的故鄉。屋子已老,卻還健在。村子裡三條街道也沒有什麼變貌,只是彷彿縮小了些。台灣的農村,一直都是都市高樓大廈陰影下,被丟棄的工程廢土。
這就是我的故鄉;然而,它也會是孩子們的故鄉嗎?假如不是,那麼他們的故鄉在哪裡?當許許多多人如同被颱風連根拔起、被洪水沖流的漂木,「故鄉」將只是籍貫欄上一個沒有水溫土味的地名!
聯合文學三三四期 二○一二年八月
-----------------------
窺夢人
1.
我認識「窺夢人」,這是真的。
我並不打算寫一篇純屬虛構的小說,也不預備向你講個查無此事的寓言。我想告訴你的,都是平常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事。
這些事,全是真的。或許,你不相信,硬說是假的。恐怕我們免不了要爭辯起來;但是,語言最靠不住了,人們從未曾拿它弄清過任何「真象」呀!還不相信嗎?那麼,我們就活在快被如浪的語言溺斃的世界,誰又確實弄明白過,那些每天口沫橫飛的人,背地裡想的是什麼,幹的又是什麼!
這世界,任何一件事都只能各說各話,「真象」就讓「自以為是」的人去相信吧!假如,這世界果然事事都有「真象」,許多人將無法活下去。坦白承認吧!我們之所以還能放心地吃飯睡覺,完全是因為這世界不會真正的透明。
那麼,我說我真的認識「窺夢人」,你根本無需與我爭辯,就當我在「癡人說夢」也罷;這世界向來是真假難辨,因此聰明的人都學會沈默。
2.
我們都喊他為「窺夢人」,至於「窺夢人」的姓名,竟已被遺忘而不可考。問他,他有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沈默而不答;有時則隨便胡謅一個姓名給你,什麼「孔仲尼」、什麼「馬基督」、什麼「牛七力」、什麼「李王八」……,然後反問:「你非姓X不可嗎?」
「窺夢人」究竟從那兒來?有沒有父母兄弟、妻妾兒女?也同樣一片空白。曾經有人費了不少工夫,從各種管道調查他的身世,卻空白還是空白,就像一口不知隱藏何物的黑箱。他一向不回答任何有關他的問題,只是笑笑地重複兩句誰都聽不懂的話:
每個生命都是一口黑箱,而且必須是一口黑箱。
這句話,我開始也同樣聽不懂。後來,因為幾個朋友的生命如黑箱被揭開蓋子而死亡;甚至「窺夢人」也在娶了妻子之後,由於某個與生命黑箱有關的事故而自戕;我才如禪修之頓悟。真的,對任何生命而言,「幽暗」都是一種「必要」,被曝曬在陽光下而裡外透明的生命,都將在他人炯然的注視中枯萎。
對於「窺夢人」之死,我沒有悲傷,那不僅因為他並非我的親人或相交莫逆的朋友,更因為他只有死亡,才能驗證自己所說的至理名言:「每個生命都是一口黑箱,而且必須是一口黑箱。」這就讓人覺得,他的死亡有些滑稽;而滑稽之中又有些淚水悄悄地淌了下來。
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人生恍然是一場如真似假而哭笑不得的遊戲。
3.
我之遇見「窺夢人」,起始就弄不清究竟是真實或幻夢。
某個下雪的傍晚,我走進一間荒敗的澡堂,它的板壁朽壞而破了幾個大洞。從右前方的一處洞口,可以看到遠方積雪的山坳間,有一座紅瓦的寺廟。寬大的澡池裡,貯滿乳白色的浴湯;但卻空無一人。池面氤氳的水氣,飄浮如輕盈的棉絮。
我赤裸著身子,斜靠池邊,坐進浴湯裡。熱騰騰的水溫,彷彿千萬隻手搔抓著靈敏的皮膚,我感覺到胯間有物暴漲。這時候,澡池中央,忽然冒出一顆光頭,接著便看到雙峰堅挺的乳房,是個姣好的尼姑!她嘴角粲著微笑,像一條肥腴的錦鯉向我游了過來。
忽然,我看見板壁的破洞間,露出一張非常蒼白的臉龐,圓睜睜的兩隻眼睛,沒有瞳仁,好似煮熟的魚目。我驚嚇地「啊」了一聲。
妻就躺在我身邊,和我一樣赤裸著身子,頭髮卻披散在籐枕上。她的臉色略顯酡紅,睜著眼睛注視著我,「作夢了!」她說。
我沒有告訴她關於澡池裡裸尼的事。她是個虔誠的佛教徒,準會呵責我如此的褻瀆。假如,我和她爭辯,只不過是個夢而已,怎麼能夠當真;然而,在情慾與宗教上嚴重冒犯到她的這樣一個夢,她絕不會理智地去分辨真假。說不定,還一口咬定:「夢比這現實更真呀!」
我倒是向她說,看到一張沒有血色的臉龐、兩隻沒有瞳仁的眼睛。她直呼好可怕好可怕,並且安慰我,只是個夢而已,世界上不會真有這樣的人。人們總是選擇他想相信的去相信,而不想相信的事物便認定是假的。
其實,我也如妻一般認為,世界上不會真有那樣的人,直到遇見「窺夢人」,才開始懷疑,澡堂裡裸尼以及那張臉龐、那雙眼睛,究竟只是一場夢或真實發生過的事?甚至,當時自以為醒來,妻躺在我身邊,說我作了夢,並與我談論這場夢,如此情境,究竟是在夢中或現實的世界?
我在都城一座壅塞著人潮的天橋上遇見他,一張沒有血色的臉龐,兩隻沒有瞳仁的眼睛。他就站在夕陽軟弱的橙光中,薄暮如紗的煙塵,讓他的身影恍然在大氣中飄浮著。這是在夢裡嗎?
「夢與非夢,怎麼分辨!」他說。
從前,有個樵夫到山野間去砍柴,遇到一隻驚慌的小鹿。樵夫將牠獵殺;但是,因為他得繼續砍柴,就暫時把鹿藏在乾涸的窪池裡,並覆蓋幾片蕉葉。等樵夫砍完柴,卻已忘記而找不到藏鹿的地方。
「難道這只是一場夢嗎?」他真的迷糊了。
回家途中,他將這件事說給人們聽。有個鄰人依照他所說,竟找到那隻覆蓋在蕉葉下的鹿,很高興地回家,告訴妻子說:「那個樵夫作夢獵得一隻鹿,而忘記藏在那兒;我卻把牠找到了。他的夢竟然是真的!」妻子半信半疑,說:「說不定是你自己夢見樵夫得鹿吧!樵夫在哪裡呢?不過,你的確把鹿扛回家了,你的夢竟然是真的呀!」那個鄰人說:「管他是誰在作夢,我得到一隻鹿卻是千真萬確。」
樵夫回家之後,非常懊惱,晚上真的作了一個夢,夢見藏鹿的地方,也夢見鹿被那個鄰人找到而扛走了。第二天醒來,依照夢境尋去,鹿果然就在鄰人家裡。他非常生氣,一狀告到官府去。
「窺夢人」說了這則《列子》裡的故事,然後問我:「夢與非夢,怎麼分辨?」
此刻,我真的迷惘了。「澡堂」與「天橋」,哪一個是夢,哪一個非夢?而我卻同樣看到這張臉、這雙眼睛。假如「澡堂」是現實,那就是「澡堂」中的我夢見「天橋」上的我;假如「天橋」是現實,那就是「天橋」上的我夢見「澡堂」中的我。而裸尼呢?妻子呢?哪一個才是現實中與我同在的女人?哪一個只是夢裡無明的幻象?我該相信什麼?我不該相信什麼?倘若曹雪芹感悟到的是「假作真時真亦假」;那麼,此刻我感悟到的卻是「真作假時假亦真」;然而,每一個人卻都自認為在「真象」之中而看到了「真象」!
其實,這整個經過,最讓我害怕的還不是夢與非夢、真實與虛幻之難以分辨;而是「窺夢人」竟然能夠在我這兩個世界中自由進出,「我在一個荒廢的澡堂裡看過你」!聽到他這句話,我不是訝異,而是驚恐。
我一向認為,生命存在的真假無從辨明,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之間,允許自我「留白」;讓每個人在相互瞪視之外,也可以孤獨地躲進一個任何他者所無法侵入的世界。那也是我們可以安全地生活一輩子的理由。假如每個都是「窺夢人」,我不知道誰能放心地過完這一生?
4.
我和「窺夢人」坐在都城東北邊的山腰間的一棵白雞油樹下的磐石上。都城已在如墨的夜色中,變成一口巨大的黑箱。箱面上鑲嵌著熠耀的明珠與鑽石,那是可以照灼幽暗的燈火;但是,生命的幽暗處卻向來是任何亮光所照灼不到。它在光之外,像是永藏不露的山陰,與山陽共成無法分割的山之實體。
深夜裡的都城,是一口巨大的黑箱,即使通明的燈火也難以照灼這黑箱中許許多多生命的幽暗。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黑箱的外殼;然而,因為如此,所以都城繼續存在,人們繼續存在。
「窺夢人」彷彿融進夜色中,變成沒有實體的靈魅。他的眼球不長瞳仁,在白天,看起來像顆煮熟的魚眼睛。這刻在夜裡,竟然泛著曖曖的磷光。他低俯身子,面對腳下如黑箱的都城。眼中的磷光像五月的螢火,閃爍不定。
「搭著我的肩膀,閉上眼睛;我帶你到幾個用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他說。
請原諒我吧!我真的無意去揭開任何一口生命的黑箱;然而,隨著「窺夢人」,我侵入了幾個生命的留白,看到了平常眼睛所看不到的景象。當時,我並不知道身在哪裡,只以為那是真真切切發生在這現實世界中,卻叫人震驚而難以置信的事。之後,才知道我們進入了某人的夢境,窺視了連他最親暱的人都無以察知的祕密。
其中,有些我認識,有些我不認識。不認識的,我就不說了;認識的,我挑一個說說吧!但是,我必須姑隱其名,你千萬不要繼續追問,那個人究竟是誰?
天似黑鍋,頂空卻破了一個大洞,散落如血的光芒。大地是滾滾的濁流,什麼都被淹沒掉,只有一座金色的高樓聳立水面。頂層的陽台上,一把長背的交椅,C君端坐,彷彿冰冷的石像。他的右手拿著酒杯,左手摟著一個妖冶的女人。
陽台前端有把鐵梯垂懸到水面上。水面上,一個肥胖而衰老的男人,正在滾滾濁流中載浮載沈。他赫然是C君的父親。他不停地揮手向C君求救;但是,C君卻只是冷漠地瞪視著他─這個C君叫他「父親」的男人。C父拚命地向自己金色的樓房泅泳,終於攀到了梯子。他疲倦而興奮地往上爬,眼看就要爬到梯子的頂端。C君站了起來,臉無表情,抬起右腳將梯子踹倒。
「窺夢人」在我身旁,漠然地看著這一幕悲劇,或許是他看多了,或許這些人這些事都與他無關;但是,我就不能那樣淡漠,C君是我最好的朋友,很知名的大學教授,向以孝悌為我輩所敬重。C父則是一個擁有許多財富與女人的商賈,生了幾個不同母親的兒女。
C君怎麼可能做出這樣的事!但是,他卻在我眼前發生了。之後,我明白那是C君的一場夢,是C君生命黑箱中另一個幽暗的世界,我不應該侵入;然而,我卻已經侵入,揭開了黑箱蓋子的一個小縫。此後,每當見到溫文儒雅的C君,在真假難辨中,竟感到一種奇異的陌生,甚至摻雜著些許的厭惡。
5.
昔者,有「狐疑」之國,王忌其弟謀反而苦無稽焉。某日,一士自西方來,自謂能窺人之夢,以伺心機。王遣之偵察其弟,果得叛變之夢,因以為據而殺之。復疑其弟魂魄為亂,懼而不能自解,終癲狂而死。
我並非在講一個查無此事的寓言,這是平常或至少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的事。
自從「窺夢人」在我們的群體中出現,這世界就忽然複雜了起來。許多傢伙開始在最親近的人身上貼問號,「窺祕」是一種心靈自體潛生的病毒,被誘發之後,便很快的擴散開來。很多人都想揭開所親者的生命黑箱,讓他成為一個完全的透明體。因此,他們都以很昂貴的代價,請求「窺夢人」的幫助。有夫窺其妻者,有妻窺其夫者;有父窺其子者,有子窺其父者。有至交之相窺者……而人人自以為已看清對方生命的「真象」。
他們究竟看到了什麼?誰都沒有說明白;但是,據我所知,已有好幾個人,卻因此而夫妻、父子、朋友彼此離散或相殘。
「窺夢人」總是漠然地進出很多人的夢境,並以此異術而致富;於二十世紀末,在都城南區一座天主堂中,由安樂神父福證,而與鶯鶯小姐結婚。
婚後不到兩個月,「窺夢人」便開始酗酒,為什麼會這樣?他始終沈默;但是,臉色明顯地堆積著層層的怨苦。後來,禁不住我的關心與追問。他終於吐露了實情:「鶯鶯的夢裡有好幾個男人!就是沒有我。」
他每個晚上,幾乎都在窺視鶯鶯的夢;而他再也無法如窺視他人之夢那樣漠然。
「你就別進入她的夢裡呀!」我勸他。
「既然是X光,能忍得住不透視嗎?」他搖搖頭。
終究,「窺夢人」無法忍受這樣的煎熬,於二○○○年「愚人節」當夜,從鶯鶯的夢裡出來之後,服毒自殺,遺書只留下二句他曾經說過的名言:
每個生命都是一口黑箱,而且必須是一口黑箱。
他早就這樣說了,卻沒有做到,竟然必須滑稽而悲涼地以自己的生命去驗證斯言!
我得再強調,這不是一篇純屬虛構的小說,也不是一則查無此事的寓言,而是平常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事;但是,請別找我爭辯它的真假。說不定你身邊就有一個「窺夢人」,只是你沒有察覺罷了。
聯合報副刊 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