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480 元優惠價
:90 折 432 元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義大利重量級「紅蝦評鑑」系列專書隆重登場!
開啟葡萄酒品評與視野的全新體驗!
「紅蝦評鑑」媲美法國米其林榮耀,
是義大利最具公信力、權威性的美食&葡萄酒評鑑單位。
本書由「紅蝦評鑑」帶路,精選222家新世界酒莊,
橫跨以色列、智利、美國、阿根廷、澳洲等國的釀酒產區,
探索先進釀造技術、歷史遺跡、自然風光,
循著新世界佳釀的濃醇果香,
來趟活力四射的酒鄉之旅!
「新世界」頂級佳釀引發廣大討論:美國加州孟達維酒莊撼動了歐洲根深蒂固的釀酒思維,而智利酒款也被讚譽性價比極高,更有專家盛讚南非名酒皮諾塔吉擁有凌駕法國黑皮諾的潛力。到底「新世界」酒款是如何成為國際酒迷津津樂道的寵兒呢?跟著「紅蝦評鑑」,遊歷中亞、美洲、南非、大洋洲,前進「新世界」葡萄酒產區,從認識風土文化開始,拓展你的葡萄酒新視野!
「新世界葡萄酒」葡萄品種多樣,酒莊的釀產別具特色,促使酒款豐富、滋味鮮明,提供酒饕在餐食間選擇更多元!書中精選特色酒莊,領你穿過綿延谷地的葡萄園、走訪高科技設備的新式酒莊,探索冰酒生產大國,認識專業的飛行釀酒師!啜飲果香馥郁的新世界名酒,來場生氣蓬勃的葡萄酒饗宴!
◎探索4大洲釀酒產區,深入了解充滿魅力的新世界葡萄酒文化!
你知道以色列的「潔食葡萄酒」須通過猶太拉比認證?哪款傳奇甜酒讓拿破崙念念不忘呢?盲飲競賽奪勝的是哪個產區的「黑皮諾」?商船、軍隊、移民、傳教士又是如何促使葡萄酒文化遍地開花?
本書橫跨以色列、南非、美國、智利、澳洲等釀酒國,詳述新世界產區歷史背景、地理氣候、風土傳統、特色葡萄品種。深入煙硝戰亂中因葡萄酒而重獲新生的文明遺跡、移民村落;盡覽山脈、谷地間得天獨厚的葡萄田,發現富饒趣味的葡萄酒新天地!
◎尋訪222家風格酒莊,見識質量精良的實力莊園,開啟葡萄酒的世界之旅!
在歐洲傳統釀造法的基礎上,儘管部分產區受病蟲害、嚴寒氣候的衝擊,但在創新技術、尖端設備的輔助下,加上王牌釀酒師和契作葡萄農聯手,新世界酒莊的葡萄酒質與量依然展現懾人氣勢!
「紅蝦評鑑」嚴選超過二世紀至今仍備受酒迷喜愛的老酒莊,近幾年崛起的現代化酒莊,和以色列特有家庭式經營的「精品酒莊」,引領旅人深入莊園,一窺從產地到餐桌的葡萄酒豆知識。
在釀酒產業的帶動下,許多酒莊紛紛推出「深度遊程」,參觀自然農法栽種的葡萄園、主題節慶一日遊,並提供啜飲品質優良、價格可親的酒莊珍釀等,奧勒岡州「國際黑皮諾年會」更是酒迷們不容錯過的精彩盛事!愛酒的旅人,準備好要出發了嗎?
【本書特色】
1. 由飲食評鑑專業人士企劃撰寫,以獨特觀點深度介紹新世界酒莊、產地風土、文化故事。書中穿插「行家說法」、「葡萄酒豆知識」等重點提示,提供侍酒師、專業品酒人和釀酒職人等行家才深諳的知識與訊息!
2. 延請旅居義大利、擁有葡萄酒與烈酒專業認證的楊馥如教授擔任譯者,以深入淺出的筆法,詮釋4大洲新世界酒產區的歷史人文、自然環境、釀酒技法和酒款風味,協助讀者深入了解新世界葡萄酒文化。
★★★行家舉杯推薦★★★
鍾茂楨╱法國波爾多BONTEMPS葡萄酒協會榮譽會長
推薦序:
譯者序╱葡萄酒的新舊之間
我迷戀所有的老東西:老朋友、古老書籍、老地方,當然,還有老酒。從接觸品酒開始,所喝的大多是舊世界的葡萄酒,對新世界的酒興趣缺缺,因為我嫌它們不夠「老派」。但翻譯完這本書,讓我對新世界酒完全改觀。現在,家裡的餐桌上,常會出現南非、紐澳、智利、阿根廷與美國的佳釀,陪著我共享美食。
「新世界」一詞,主要用來描述新興的葡萄酒生產國,像是美國、澳洲、紐西蘭、智利、阿根廷、南非等,大抵來說是歐洲以外的國家,這些國家的釀酒產業多在歐洲的探險或殖民之後開始發展,約莫是十五到十七世紀之間,相較於歐洲和地中海沿岸動輒千年的釀酒傳統,不可謂不新。
在開始這本書的翻譯時,我決定放下偏見,敞開心胸,看看新世界酒的魅力(能耐)在哪裡?為什麼這些新世界的「小毛頭」在現今的國際酒界能和歐洲這個「老大哥」平起平坐,有些甚至超越歐洲古老酒莊的名酒?
這本書也帶大家走訪以色列和黎巴嫩。這兩個通常不會被歸類為新世界產酒國,但由於種族或政治、戰爭等原因,以、黎兩國一直到近百年才重新回到葡萄酒生產行列。以色列的釀酒文化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成熟發展,但是中世紀回教徒統治期間,因為伊斯蘭教規嚴格禁止飲酒,葡萄酒文化受到壓抑,許多重要的原生品種甚至銷聲匿跡;一直到十九世紀法國酒界的傳奇名人(這號人物究竟是誰,看書就知道囉!)將歐陸品種移植,一併導入釀酒技術,以色列的釀酒業才重新復甦。
黎巴嫩擁有五千多年的釀酒歷史。當時聰明的腓尼基商人用妙方保存葡萄酒,並帶著它們航行,讓這款迷人的飲品在地中海沿岸落地生根。時光流轉,四百多年前鄂圖曼帝國統治期間,黎巴嫩境內實施伊斯蘭教法,葡萄酒文化因此中斷,要到十七世紀中期才重新引起國際酒界的注意。七〇到九〇年代這二十多年間,黎巴嫩大小戰爭頻繁,這裡的農民冒著生命危險,在烽火連綿時分仍搶收葡萄、堅持釀酒,誓死守護家鄉田園;黎巴嫩甚至有一款在槍林彈雨中釀造出來的「亞拉克酒」,戰爭越火熱,賣得越好!
因著書裡這些有趣的酒知識,我「譯到哪兒、喝到哪兒」,每個章節伴著譯稿,來一趟「腦內旅行」的,總是那個地方所產的酒:以色列生產「猶太潔食認證」葡萄酒,這歷史悠久的發酵飲品,每一滴都是故事,古老又神祕的國度不禁讓人心生嚮往;行腳到黎巴嫩,興之所至,甚至做了一桌黎巴嫩料理來配當地的酒;南非有款傳奇甜酒,它的好滋味不但勾走了歐洲貴族的魂,更讓拿破崙心心念念,在聖赫勒拿小島的流放歲月裡,由這款甜酒陪著沖淡失志和抑鬱;至於美國,那帕谷地生產的葡萄酒近年來幾乎成了該國的象徵,但最讓我好奇的,卻是奧勒岡州的黑皮諾。葡萄酒大師珍西斯・羅賓森(Jancis Robinson)的註解很有意思:「奧勒岡的酒產量雖小,卻發出隆隆巨響。」
南半球也很精彩!怎樣的風土條件會被譽為世界上最適合生產葡萄酒的地方?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到智利走一趟;阿根廷「風吹草低見牛羊」,這裡的酒是大口吃肉的良伴,一度大量生產導致品質不良,但近年卻急起直追,甚至有酒莊復興印加和馬雅時代的釀酒古法;紐西蘭的葡萄酒產業從零開始,完全沒有歷史基礎,但是短短十多年間,卻在國際酒界打下一片天,生產不少頂級佳釀,其中必有過人之處;澳洲有個特別的行業叫「飛行釀酒師」,他們利用南北半球的季節交錯繞著地球跑,真像嗡嗡辛勤的小蜜蜂……
翻譯的過程,於是變成一趟非常快意的旅行,在舌尖上、在文化風土上都是。愛葡萄酒也愛旅行的你,準備好要出發了嗎?
──楊馥如╱本書譯者、《真食義大利:土地、餐桌與人情的一瞬相遇》作者
目錄:
前言╱令人著迷的世界葡萄酒
譯者序╱葡萄酒的新舊之間
Chapter 1:以色列
Chapter 2:黎巴嫩
Chapter 3:南非
Chapter 4:北美洲
加拿大
美國
-奧勒岡州
-加州
Chapter 5:南美洲
智利
阿根廷
Chapter 6:大洋洲
紐西蘭
澳洲
內容試閱:
Chapter 3 南非
自然景致宜人,葡萄田園廣袤無際,南非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不管是土質或氣候,皆適合葡萄種植;所孕育出的佳釀,白酒有獨特風格,紅酒則酒體渾厚。
◎美酒之地
在深入介紹南非的葡萄酒之前,一定要先理解這個國家的近代史。一六五二年,一群荷蘭士兵登陸好望角,起因於荷屬東印度公司為了壟斷商機,於是在知名的香料運輸航路上拓展貿易據點,因此開啟了南非的近代史。
在拓荒者眼裡,這塊處女地不但景色壯闊,地形、氣候、植被各方面和歐洲大陸也十分相似。南非開普(Cape Province)的首任地方長官,也是拓荒船隊的醫生揚.范里比克(Jan van Riebeeck)一眼相中這片新大陸的生產潛力,認為不論是氣候還是地理條件, 都非常適合栽種葡萄。他也命令之後抵達的下屬從歐洲帶入葡萄植株,好在南非開墾葡萄園。
一六五九年二月,首批栽種的葡萄得以收成,品種包括芳蒂娜麝香葡萄[註11]、小粒白麝香(Muscat Blanc a Petits Grains)、帕羅米洛(Palomino)。
初試啼聲就有好成績,也因此帶動了種植的風潮,南非各地紛紛開闢新的葡萄園,嘗試不同品種的生產。越來越多新移民加入土地屯墾,投入種植行列,葡萄酒的釀製量也因此增加,得以充分供應東印度公司往來船隻的酒品需求。
因著這層緣故,南非的葡萄酒隨即進入大量生產的階段,當時投入種植與釀製行列的, 多半為布爾人(荷蘭人口中歐洲各國後裔所形成的混合民族)。他們並沒有受過釀酒訓練,對葡萄酒文化也一知半解,所生產的成果差強人意。
一六七九年,當時的總督西蒙.范德斯特(Simon Van der Stel)在康斯坦提亞區(Constantia)大規模種植葡萄,也制定了一系列與種植和釀製相關的法令,嚴禁葡萄農過量生產,也不允許葡萄在成熟前過早收成;釀製葡萄酒的工作環境必須保持清潔,用來陳年的酒窖和酒桶必須依循衛生規範來處理。
除此之外,為了提供釀酒指標和清楚的法規,總督范德斯特更在開普市南方購置土地,建設標準葡萄園和酒莊以供參考,讓有心投入葡萄酒產業的生產者有實例可循。
時至今日,康士坦提亞區仍是南非相當知名的產區,也被視為該國葡萄酒產業的搖籃。
康士坦提亞產區在南非釀酒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回顧歷史,該區最重要的生產為「康斯坦斯甜酒」(Vin de Constance),在范德斯特總督開闢康士坦提亞地區的第一年便開始生產,以當地培植的白葡萄釀製,這款甜酒在當時歐陸的宮廷與王公貴族之間相當風行,被視為奢華、頂級的象徵。這款傳奇甜酒也是拿破崙的心頭好,在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St. Helena)的日子裡,康斯坦斯甜酒始終與他相伴。隨著歷史流轉,這個產區幾經轉手,之後更分畫成數個子區,並出現越來越多葡萄酒莊。這些生產者百花爭鳴,辛勤製造地方佳釀,將南非的美好滋味推向國際市場。
爾後的十七世紀中葉,在法國受到迫害、逃到南非避難的胡格諾派教徒也為這塊新大陸帶來前所未見的釀酒技術:來自法國的葡萄酒傳統文化與釀造法於是在非洲南部生根、發揚光大。
一路走來,南非葡萄酒的發展也經過不少波折。十九世紀中葉,英法兩國簽署貿易協定, 由法國進口至英國的酒稅降低,南非大量生產的葡萄酒不再有價格優勢。另外,十九世紀末的根瘤蚜蟲和枯萎病疫情也重創了南非的葡萄酒產業,直到葡萄農以美洲品種的砧木嫁接歐洲品種,全面施行葡萄園重種計畫,疫情才得到控制。這波葡萄黑死病重挫南非國內經濟,大部分酒莊因此面臨危機。
一直到二十世紀,南非的葡萄酒生產環境依然充滿挑戰,直到政府成立釀酒合作社(K.W.V.),致力提升高品質生產,南非身為新興葡萄酒國的生產道路才漸趨平坦穩定。南非國內有超過九成的葡萄酒生產者是釀酒合作社成員,所生產的葡萄酒須透過合作社來控管品質。
此外,種族隔離政策期間,南非的葡萄酒產業受到壓抑,彷彿是對這項政策無聲的抗議。一直到一九九一年種族隔離政策正式劃下句點,該國的葡萄酒生產才重新起飛,用亮眼的成績征服國際市場。許多新的酒莊紛紛萌芽成長,投注資金積極增設新穎的釀酒機具,南非佳釀在國際酒市行情日益升溫,全國的葡萄酒產業欣欣向榮。看準南非的生產潛力,釀酒人與酒莊經營者蓄勢待發,準備以頂級佳釀搶攻市場。南非全境葡萄園總面積超過十萬公頃,共計有四千三百五十座葡萄園、八十八個大小產區、兩百六十六座酒莊。葡萄酒也因此成為南非相當重要的出口商品。
◎產區、氣候和葡萄品種
南非酒產區的氣候和地中海型氣候相當近似,在開普一帶更是如此,夏季期間長,天氣晴朗、日照充足;冬季落在五月到九月之間,溫和而且水氣豐沛,整體來說,提供了葡萄生長的理想氣候。
南非的海岸線綿長,往內陸一百公里的沿海地帶多霧,幫助調節漫長夏日的高溫,讓葡萄不會因為溫度過高提早成熟。
以上所提,是在釀酒的前提下分析南非整體的氣候條件;值得注意的是,優良的氣候條件固然是葡萄種植的基礎條件,但天氣隨時在改變,怎麼樣展現當年的天時變化、釀出反映「年份」的酒,才是釀酒人真正的挑戰。
產區氣候、各地特有的土質、葡萄園所在的方位和坡度,結合成所謂的「風土條件」。接下來帶大家造訪南非各個重要產區,深入認識當地風土。
■行家說法
南非葡萄酒原產地法規
南非的葡萄酒生產規範,參考法、德、義等國,是以「原產地」分級。南非的「葡萄酒原產地法規」(Wine of Origin)的主要規範釀酒用的葡萄必須源於酒標上顯示的產地。另外,針對南非國內的銷售,法規要求某個葡萄品種若被標示在酒標上,該瓶酒須使用百分之七十五以上該品種葡萄釀製;銷往歐洲市場的葡萄酒,比例則須達到百分之八十五。若酒標上顯示產地,該瓶酒必須百分之百以該產地出產的葡萄來釀製。「葡萄酒原產地法規」的嚴格規範,確保了南非酒產的品質;隨著南非葡萄酒在國際市場的流通,該法的標準也逐漸提高, 讓南非酒產更具競爭力。以下簡述南非的各等級產酒單位:
酒莊(Estate):由一個或數個釀酒人組成,以自有農地所產葡萄釀酒,自產自銷。
次區(Ward):由風土條件近似的地域組成,南非的康斯坦提亞即為代表。
地區(District):規模較大,由幾個相連的次區組成,例如史泰倫博許和帕爾(Paarl),是南非最知名的產酒地區。
大區(Region):南非的產酒大區,占地廣袤,每個大區中包含數個地區和次區,例如伯貝克大區(Boberg)。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在討論南非的加烈葡萄酒[註12]時,來自帕爾、法蘭舒克(Franschhoek)、圖爾巴(Tulbagh)等地區的加烈葡萄酒,會以伯貝克大區知名貼標。
地理區(Geographical Unit):是南非「葡萄酒原產地法規」的最大劃分單位,包含西開普(Western Cape)、東開普(Eastern Cape)、林波波(Limpopo)等五個地理區。
順帶一提,南非葡萄酒標上常見的「Wineland」字樣,並不隸屬「葡萄酒原產地法規」任何一個等級。
◎康斯坦提亞次區
南非重要的產酒區康斯坦提亞風土條件特殊而且鮮明,透過此區的葡萄酒充分反映。之前已經提過南非葡萄酒生產的歷史背景,還有風土條件對釀酒的重要性。
康斯坦提亞至今仍是南非境內最著名的產區。這個地區近年來也歷經多項產業復興:美得讓人屏息的自然風景不但吸引了大批不動產業者前來,也是旅遊業蓬勃發展的主因。
康斯坦提亞產區主要位於開普半島,依偎著南非知名的桌山(Table Mountain),在氣候上深受大西洋影響,利於葡萄生長。此區沿海面向東南和西邊的葡萄園,除了有海洋水氣調節,更有桌山做為屏障,氣候溫和穩定,夏季氣溫最高不超過十九度,冬天亦有豐沛的水氣。康斯坦提亞地區的土壤多為黏土,排水性良好,也相當肥沃。
近年來葡萄園逐漸往山腳和山坡上遷移,海岸沿線空出的地段,則轉型成為高級住宅區。
乍看之下,這一波葡萄園的遷移似乎目的只在提升釀酒品質。但進一步理解後,不難發現搬遷背後「現代化釀酒」的動機:縝密的搬遷計畫不但考量了葡萄種植與環境條件的互動,也把科技釀酒融入考量,終極目標在於打造出品質頂尖的風土佳釀。
◎主要葡萄品種
最普遍的白葡萄品種為夏多內、白蘇維翁、塞米雍、麗絲玲、灰皮諾、白梢楠。南非的白葡萄酒風格獨特,香氣和滋味兼具,風味清新細緻、口感平衡,品質更是優良,充分展現風土特質,備受國際專家肯定。
為了展現白酒清新的香氣與細緻口感,許多酒莊在低溫環境釀酒,並盡量減少釀製過程中葡萄氧化的可能。
許多南非白酒在裝瓶後幾個月達到最佳適飲期,飲用前建議短暫醒酒,讓酒的香氣完全釋放,滋味會更臻美好。
整體而言,南非的白葡萄生產量多於紅葡萄,因為一直以來南非的土質與氣候條件被視為較適合種植白葡萄。但身為釀酒新興國,南非勇於挑戰、積極展望未來,在紅酒釀製上終於獲得亮眼成績,成功種植席哈、梅洛、卡本內蘇維翁、卡本內弗朗等品種,生產的佳釀酒體適中、酒色飽滿,鼻尖展現迷人的香料風韻,舌尖上的表現和諧平衡,滋味圓潤,深具陳年潛力。
■葡萄酒「豆知識」
良心釀酒計畫
自西元兩千年起,南非全國開始實施「良心釀酒計畫」(Integrated Production of Wine):在葡萄種植和釀酒過程中,使用友善地球、關照自然環境的方法,並且把消費者和葡萄酒生產者的健康放入優先考量。這項革命性的計畫,背後推手是「尼耶特弗比葡萄酒研究中心」(Nietvoorbij Enological Institute)。中心位於史泰倫博許地區(Stellenbosch),將近三百名專業人員長期在葡萄種植和釀酒學上辛勤研究,不但是葡萄酒領域的世界先驅,也提供了未來可以遵循的良心生產指標。
良心釀酒計畫的通則是減低釀酒產業對環境的衝擊,列舉其中幾個細項:
—嚴格要求葡萄種植過程中化學藥品的用量。
—葡萄園和釀酒設施排放的廢水處理須符合規則。
—積極保護葡萄園以及參與釀酒的勞工健康和安全。
—減少使用化學品、慎選釀酒所需材料,維護消費者健康。
—維護自然環境的完整性,注意水土保持與當地生物多樣性。
◎康斯坦提亞次區五大酒莊
★比頓沃奇酒莊Buitenverwachting
比頓沃奇酒莊莊主來自德國漢堡,也因如此,釀酒風格依循傳統,展現出濃濃的德意志風情。酒莊的白酒釀造工藝精湛,聞名全球,附設的餐廳在國際間也有極高的聲望;酒莊的紅酒釀製起步較晚,近年來漸入佳境,成績亮眼。酒莊葡萄園總面積約一百一十公頃,主要種植白蘇維翁、夏多內、麗絲玲與卡本內蘇維翁。年產量約九十萬瓶。比頓沃奇酒莊旗艦紅酒「克莉絲汀」(cuvée Christine)以波爾多風格混釀,主要品種為卡本內蘇維翁,混合少量的梅洛與卡本內弗朗;由酒色可見克莉絲汀的香氣集中、結構完整,裝瓶後依然保有陳年潛力,是酒莊的登峰造極之作。比頓沃奇是南非的指標酒莊,充分展現南非身為新興釀酒國不可低估的實力。酒莊官網:www. buitenverwachting.co.za
★康斯坦提亞.威特奇酒莊Constantia Uitsig
酒莊旗艦白酒款為「窖藏版夏多內」(Chardonnay Reserve)和特釀紅酒「地平線」(Red Horizon),由卡本內蘇維翁與梅洛釀製而成。除此之外,還有種植其他品種,包括塞米雍和白蘇維翁。酒莊葡萄園占地三十二公頃,年產量二十萬瓶,在國際市場深受肯定。酒莊官網:www.constantia-uitsig.com
★古特.康斯坦提亞酒莊Groot Constantia
古特.康斯坦提亞酒莊由當時總督西蒙.范德斯特(Simon Van der Stel)興建於十七世紀後半,至今有三百多年歷史,是南非最古老的酒莊。古特.康斯坦提亞酒莊除了奠定南非的釀酒基礎,旗下佳釀更飄洋過海,在餐桌上迷倒舊大陸的葡萄酒愛好者,拿破崙就是其中一位。
古特.康斯坦提亞酒莊相當有名的,還有康斯坦斯甜酒由芳蒂娜麝香葡萄釀製而成。這款甜酒色澤金黃豐潤、香氣幽微;即便果香飽滿,也不乏清新優雅氣息,酸度明顯。
酒莊名聲歷久不衰,不斷進步。在原有的釀酒基礎上精益求精,以優良的釀製技術生產全新紅酒款,包括梅洛、卡本內蘇維翁、席哈。旗艦紅酒「總督窖藏」(Governer's Reserve Red),主要成分為卡本內蘇維翁配上少量的卡本內弗朗,辛香氣息討喜,帶有迷人的巴薩米可陳醋香氣。
酒莊葡萄園占地一百公頃,年產量五十六萬瓶,其他酒款包括白酒夏多內、麗絲玲、白蘇維翁,紅酒則有皮諾塔吉和波特。酒莊官網:www.grootconstantia.co.za
★克萊.康斯坦提亞酒莊Klein Constantia
以生產南非特有的康斯坦斯甜酒遠近馳名,在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結束後,克萊.康斯坦提亞是第一個重新種植芳蒂娜麝香葡萄的酒莊,以不加強酒精濃度,並在橡木桶中陳五年的傳統方式釀製甜酒。
酒莊風景迷人,葡萄園占地七十四公頃, 年產量五十四萬瓶,以白酒釀製為大宗, 紅酒款則占少數。旗艦紅酒「馬伯克」(Marlbrook)以卡本內蘇維翁和梅洛為主要品種、添加少量的卡本內弗朗增加風味,最後以木桶陳年五年。即便已至適飲期,酒莊建議這款酒仍有繼續陳年的潛力。
另一款以席哈釀製的紅酒,以小型法國橡木桶陳年,風格嶄新,酒質圓潤醇厚。雖未百分之百呈現南非的風土滋味,卻有效地回應國際市場的需求。酒莊官網:www.kleinconstantia.com
★斯丁堡酒莊Steenberg
斯丁堡酒莊的釀酒設備極為先進,推展葡萄酒主題觀光更是不遺餘力。酒莊旗艦酒「頂級白蘇維翁」(Premium Sauvignon Blanc)深受國際市場肯定。葡萄園面積六十五公頃, 種植南非境內普遍的品種,包括夏多內、塞米雍、梅洛、卡本內蘇維翁。年產量四十萬瓶。酒莊官網:www.steenberg-vineyards.co.za
[註11]芳蒂娜麝香葡萄(Muscat de Frontignan)在南非亦稱為蜜斯卡岱(Muscadelle)。
[註12]加烈葡萄酒(fortified wine)也稱作強化葡萄酒。製造過程在葡萄酒的發酵階段加入食用酒精(或白蘭地),中斷發酵後,得到有一定程度殘糖、酒精濃度較高的葡萄酒。一般而言,加烈葡萄酒的酒精濃度在十四到二十四度之間,西班牙的雪利酒(Sherry)和馬拉加酒(Malaga)、義大利的馬沙拉酒(Marsala)、葡萄牙的波特酒(Port)和馬戴拉酒(Madeira),都是加烈葡萄酒。加烈葡萄酒常用來搭配甜點,也因此被稱作甜點酒(dessert wine)。
前言:
前言╱令人著迷的世界葡萄酒
談世界各地的葡萄酒並不只在滿足愛酒人的好奇心,更意味著探索新興生產國「如何」和「為何」影響了消費者的飲酒習性,還有被資深酒迷嚴厲批評的「國際口味」究竟是「如何」和「為何」產生的呢?
這一切得從許多人公認的「加州葡萄酒教父」羅伯特.孟達維(Robert Mondavi)談起。他的傳奇開展於一九六五年:當時孟達維決心自立門戶,脫離位於那帕谷家族經營的查爾斯.克魯格酒莊(Charles Krug)。他認為加州有生產頂級葡萄酒的潛力,而克魯格酒莊的營運卻無法實現這個理想,所以毅然離去。之後孟達維用一年的時間在歐洲各地取經,對舊世界的釀酒傳統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到加州後孟達維以自己的名號創立酒莊,致力生產經典款葡萄酒,目標在與舊世界—特別是法國—互相抗衡。
孟達維酒莊的旗艦白酒,不管是以白蘇維翁(Sauvignon Blanc)釀製的白芙美(Fumé Blanc)、單一品種夏多內(Chardonnay)、窖藏紅酒卡本內(Cabernet Reserve),還是單一品種黑皮諾(Pinot noir),都是專為當時追求品質的美國市場量身打造,孟達維這著棋不但在美國獲得極大的成功,短時間內甚至撼動了歐洲根深蒂固的釀酒思維。
孟達維酒莊成功的祕密有兩個關鍵:嚴格控制葡萄園面積的單位產量,並以小型的法國橡木新桶來陳年。
不同於歐陸以地域和莊園名字為葡萄酒命名的傳統,孟達維選用簡單原則,以「葡萄品種」為酒標命名。在兒子麥可與提姆的幫忙下,他們以單一品種來取代舊世界中以卡本內蘇維翁(Cabernet Sauvigon)和梅洛(Merlot)為主的波爾多混釀。這些策略紛紛奏效,孟達維酒莊很快在葡萄酒界打響名號。孟達維酒莊雖然以法國為典範,釀出來的白酒款卻有別於布根地(Bourgogne)和羅亞爾河(Loire)的風格,而紅酒風格更是與波爾多大相逕庭。
孟達維酒莊的佳釀入口滋味濃郁而飽滿,展現成熟漿果的風韻;在鼻尖上則是辛香味鮮明,也散發新木桶特有的香草氣息。
事實上,若比較孟達維酒莊的白酒款和法國等舊世界的白酒,使用除了同樣的葡萄品種之外,兩者幾乎毫無近似之處:孟達維的白芙美沒有法國羅亞爾河的普依芙美(Pouilly Fumé)清新的礦物氣息;孟達維的夏多內更不若法國莫爾索(Meusault)細緻、普里尼- 蒙哈榭(Puligny-Montrachet)幽微複雜。孟達維酒莊獨有的甜濃,特別對美國消費者的味, 如此的市場反應,對歐洲葡萄酒生產者投下震撼彈,他們深思對策,也藉機調整釀酒技術、重整葡萄園地,以賦予酒莊新的風格。這一波改革從七○年代開始,持續至整個八○年代,直到九○年代初期才告一段落。
義大利幾個指標酒莊也因此重整腳步,如安蒂諾里酒莊(Antinori)微調了旗下頂級酒款天娜露(Tignanello)、絲華露(Cervaro)、索拉亞(Solaia);阿斯提(Asti)一帶的布拉伊達酒莊(Braida)莊主賈柯摩.波隆納(Giacomo Bologna) 重新檢視自家的紅酒巴貝拉(Barbera d'Asti);布斯可酒莊(Ca' del Bosco)的白酒也做了調整;甚至是釀酒龍頭安傑羅.哥雅(Angelo Gaja)也看見美國的市場需求,而為酒莊的紅酒巴巴瑞斯可(Barbaresco)尋找新配方。
若再加上美國葡萄酒專業雜誌的崛起,如羅伯.帕克(Robert Parker Jr.)主筆的《葡萄酒倡導家》(The Wine Advocate)和極具影響力的《葡萄酒觀察家》(Wine Spectator),就不難了解美國市場是如何主導、改變著歐洲舊世界的釀酒風格。
長久觀察下來,其實消費者的需求也在改變。世界上還有許多新興產酒國,雖然不若美國加州強烈的風格,但在過去十年中也帶給葡萄酒界一番嶄新的面貌。
你能想像葡萄在西元一五○○年隨著荷蘭的征服者抵達南非之後,開普一帶便成為世界上最有意思的葡萄酒生產地。南非的風土多樣,十分耐人尋味,不但盛產法國波爾多風格的紅酒,也釀製出充滿果香、風味高雅的白蘇維翁,南非的甜酒更是意外地迷人;康斯坦提亞區(Constantia)同名酒莊以歐洲葡萄品種所釀製的酒款,有南非獨特的韻味,白梢楠(Chenin Blanc)就是很好的例子。若說金粉黛(Zinfendel)是美國加州的葡萄酒女神;南非的紅酒明星就非皮諾塔吉(Pinotage)莫屬。紅葡萄品種皮諾塔吉香氣十足、果味飽滿,是黑皮諾和神索(Cinsault)的配種,由九○年代來自史泰倫博許地區的裴洛教授(Prof. Perold)一手催生。
在澳洲也可觀察到類似的現象。來自英國的殖民者早在十九世紀便在此開墾葡萄園,爾後到來的移民讓澳洲本土的葡萄品種數量日漸增加。如今澳洲是世界上很重要的葡萄酒生產國,成績斐然,不管是香氣馥郁、帶有香料風味的白酒,還是來自南澳巴洛薩谷地的頂級席哈(Syrah),亦或新南威爾斯獵人谷的卡本內,每一款在國際市場都別具競爭力。
紐西蘭是近幾年極受矚目的新興生產國,早在十九世紀就已開始種植葡萄,但當時的用途在於釀製類似西班牙風格的雪利酒(Sherry)。七○年代,白蘇維翁的種植在紐西蘭南島馬爾堡地區(Marlborough)獲得空前成功,這一區的葡萄酒產業短期內百花齊放,欣欣向榮;這股潮流更塑造了紐西蘭在白酒釀製技術上獨步全球的風格。現今紐西蘭的南北兩島皆有不少酒莊(如同美國各州有越來越多的葡萄酒莊出現),南島中央奧塔哥區(Central Otago)所生產的黑皮諾, 尤其受到國際酒迷的青睞。
南美洲更是不容小覷的新興產酒區,特別是智利。智利的葡萄酒有濃濃的法國色彩,在脫離西班牙殖民統治後,智利積極參考法國的生產模式,並從中汲取靈感,葡萄酒事業蒸蒸日上; 加上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太平洋冷風和安第斯山脈屏障,讓中央谷地等區域成為理想的葡萄種植所在。八○年代智利大舉種植卡門內(Carmenère)、卡本內、梅洛、夏多內和白蘇維翁等品種,生產品質極為精良,被譽為世界上性價比極高的葡萄酒。
阿根廷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新世界酒生產國,葡萄酒生產以安第斯山脈東麓的門多薩(Mendoza)為中心,這一帶所生產的紅酒馬爾貝克(Malbec)滋味活潑飽滿。馬爾貝克原產於法國,在歐洲大陸並不受重視,而是到了阿根廷才躍升成為該國的明星品種。在巴拉圭普遍種植的紅葡萄品種塔那(Tannat)也有相同的際遇。這些有趣的現象是葡萄酒大千世界的一隅,還有更多值得我們去了解、探尋。
──馬可・薩貝利克(Marco Sabellico)╱本書總策劃、權威葡萄酒專家
開啟葡萄酒品評與視野的全新體驗!
「紅蝦評鑑」媲美法國米其林榮耀,
是義大利最具公信力、權威性的美食&葡萄酒評鑑單位。
本書由「紅蝦評鑑」帶路,精選222家新世界酒莊,
橫跨以色列、智利、美國、阿根廷、澳洲等國的釀酒產區,
探索先進釀造技術、歷史遺跡、自然風光,
循著新世界佳釀的濃醇果香,
來趟活力四射的酒鄉之旅!
「新世界」頂級佳釀引發廣大討論:美國加州孟達維酒莊撼動了歐洲根深蒂固的釀酒思維,而智利酒款也被讚譽性價比極高,更有專家盛讚南非名酒皮諾塔吉擁有凌駕法國黑皮諾的潛力。到底「新世界」酒款是如何成為國際酒迷津津樂道的寵兒呢?跟著「紅蝦評鑑」,遊歷中亞、美洲、南非、大洋洲,前進「新世界」葡萄酒產區,從認識風土文化開始,拓展你的葡萄酒新視野!
「新世界葡萄酒」葡萄品種多樣,酒莊的釀產別具特色,促使酒款豐富、滋味鮮明,提供酒饕在餐食間選擇更多元!書中精選特色酒莊,領你穿過綿延谷地的葡萄園、走訪高科技設備的新式酒莊,探索冰酒生產大國,認識專業的飛行釀酒師!啜飲果香馥郁的新世界名酒,來場生氣蓬勃的葡萄酒饗宴!
◎探索4大洲釀酒產區,深入了解充滿魅力的新世界葡萄酒文化!
你知道以色列的「潔食葡萄酒」須通過猶太拉比認證?哪款傳奇甜酒讓拿破崙念念不忘呢?盲飲競賽奪勝的是哪個產區的「黑皮諾」?商船、軍隊、移民、傳教士又是如何促使葡萄酒文化遍地開花?
本書橫跨以色列、南非、美國、智利、澳洲等釀酒國,詳述新世界產區歷史背景、地理氣候、風土傳統、特色葡萄品種。深入煙硝戰亂中因葡萄酒而重獲新生的文明遺跡、移民村落;盡覽山脈、谷地間得天獨厚的葡萄田,發現富饒趣味的葡萄酒新天地!
◎尋訪222家風格酒莊,見識質量精良的實力莊園,開啟葡萄酒的世界之旅!
在歐洲傳統釀造法的基礎上,儘管部分產區受病蟲害、嚴寒氣候的衝擊,但在創新技術、尖端設備的輔助下,加上王牌釀酒師和契作葡萄農聯手,新世界酒莊的葡萄酒質與量依然展現懾人氣勢!
「紅蝦評鑑」嚴選超過二世紀至今仍備受酒迷喜愛的老酒莊,近幾年崛起的現代化酒莊,和以色列特有家庭式經營的「精品酒莊」,引領旅人深入莊園,一窺從產地到餐桌的葡萄酒豆知識。
在釀酒產業的帶動下,許多酒莊紛紛推出「深度遊程」,參觀自然農法栽種的葡萄園、主題節慶一日遊,並提供啜飲品質優良、價格可親的酒莊珍釀等,奧勒岡州「國際黑皮諾年會」更是酒迷們不容錯過的精彩盛事!愛酒的旅人,準備好要出發了嗎?
【本書特色】
1. 由飲食評鑑專業人士企劃撰寫,以獨特觀點深度介紹新世界酒莊、產地風土、文化故事。書中穿插「行家說法」、「葡萄酒豆知識」等重點提示,提供侍酒師、專業品酒人和釀酒職人等行家才深諳的知識與訊息!
2. 延請旅居義大利、擁有葡萄酒與烈酒專業認證的楊馥如教授擔任譯者,以深入淺出的筆法,詮釋4大洲新世界酒產區的歷史人文、自然環境、釀酒技法和酒款風味,協助讀者深入了解新世界葡萄酒文化。
★★★行家舉杯推薦★★★
鍾茂楨╱法國波爾多BONTEMPS葡萄酒協會榮譽會長
推薦序:
譯者序╱葡萄酒的新舊之間
我迷戀所有的老東西:老朋友、古老書籍、老地方,當然,還有老酒。從接觸品酒開始,所喝的大多是舊世界的葡萄酒,對新世界的酒興趣缺缺,因為我嫌它們不夠「老派」。但翻譯完這本書,讓我對新世界酒完全改觀。現在,家裡的餐桌上,常會出現南非、紐澳、智利、阿根廷與美國的佳釀,陪著我共享美食。
「新世界」一詞,主要用來描述新興的葡萄酒生產國,像是美國、澳洲、紐西蘭、智利、阿根廷、南非等,大抵來說是歐洲以外的國家,這些國家的釀酒產業多在歐洲的探險或殖民之後開始發展,約莫是十五到十七世紀之間,相較於歐洲和地中海沿岸動輒千年的釀酒傳統,不可謂不新。
在開始這本書的翻譯時,我決定放下偏見,敞開心胸,看看新世界酒的魅力(能耐)在哪裡?為什麼這些新世界的「小毛頭」在現今的國際酒界能和歐洲這個「老大哥」平起平坐,有些甚至超越歐洲古老酒莊的名酒?
這本書也帶大家走訪以色列和黎巴嫩。這兩個通常不會被歸類為新世界產酒國,但由於種族或政治、戰爭等原因,以、黎兩國一直到近百年才重新回到葡萄酒生產行列。以色列的釀酒文化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成熟發展,但是中世紀回教徒統治期間,因為伊斯蘭教規嚴格禁止飲酒,葡萄酒文化受到壓抑,許多重要的原生品種甚至銷聲匿跡;一直到十九世紀法國酒界的傳奇名人(這號人物究竟是誰,看書就知道囉!)將歐陸品種移植,一併導入釀酒技術,以色列的釀酒業才重新復甦。
黎巴嫩擁有五千多年的釀酒歷史。當時聰明的腓尼基商人用妙方保存葡萄酒,並帶著它們航行,讓這款迷人的飲品在地中海沿岸落地生根。時光流轉,四百多年前鄂圖曼帝國統治期間,黎巴嫩境內實施伊斯蘭教法,葡萄酒文化因此中斷,要到十七世紀中期才重新引起國際酒界的注意。七〇到九〇年代這二十多年間,黎巴嫩大小戰爭頻繁,這裡的農民冒著生命危險,在烽火連綿時分仍搶收葡萄、堅持釀酒,誓死守護家鄉田園;黎巴嫩甚至有一款在槍林彈雨中釀造出來的「亞拉克酒」,戰爭越火熱,賣得越好!
因著書裡這些有趣的酒知識,我「譯到哪兒、喝到哪兒」,每個章節伴著譯稿,來一趟「腦內旅行」的,總是那個地方所產的酒:以色列生產「猶太潔食認證」葡萄酒,這歷史悠久的發酵飲品,每一滴都是故事,古老又神祕的國度不禁讓人心生嚮往;行腳到黎巴嫩,興之所至,甚至做了一桌黎巴嫩料理來配當地的酒;南非有款傳奇甜酒,它的好滋味不但勾走了歐洲貴族的魂,更讓拿破崙心心念念,在聖赫勒拿小島的流放歲月裡,由這款甜酒陪著沖淡失志和抑鬱;至於美國,那帕谷地生產的葡萄酒近年來幾乎成了該國的象徵,但最讓我好奇的,卻是奧勒岡州的黑皮諾。葡萄酒大師珍西斯・羅賓森(Jancis Robinson)的註解很有意思:「奧勒岡的酒產量雖小,卻發出隆隆巨響。」
南半球也很精彩!怎樣的風土條件會被譽為世界上最適合生產葡萄酒的地方?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到智利走一趟;阿根廷「風吹草低見牛羊」,這裡的酒是大口吃肉的良伴,一度大量生產導致品質不良,但近年卻急起直追,甚至有酒莊復興印加和馬雅時代的釀酒古法;紐西蘭的葡萄酒產業從零開始,完全沒有歷史基礎,但是短短十多年間,卻在國際酒界打下一片天,生產不少頂級佳釀,其中必有過人之處;澳洲有個特別的行業叫「飛行釀酒師」,他們利用南北半球的季節交錯繞著地球跑,真像嗡嗡辛勤的小蜜蜂……
翻譯的過程,於是變成一趟非常快意的旅行,在舌尖上、在文化風土上都是。愛葡萄酒也愛旅行的你,準備好要出發了嗎?
──楊馥如╱本書譯者、《真食義大利:土地、餐桌與人情的一瞬相遇》作者
目錄:
前言╱令人著迷的世界葡萄酒
譯者序╱葡萄酒的新舊之間
Chapter 1:以色列
Chapter 2:黎巴嫩
Chapter 3:南非
Chapter 4:北美洲
加拿大
美國
-奧勒岡州
-加州
Chapter 5:南美洲
智利
阿根廷
Chapter 6:大洋洲
紐西蘭
澳洲
內容試閱:
Chapter 3 南非
自然景致宜人,葡萄田園廣袤無際,南非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不管是土質或氣候,皆適合葡萄種植;所孕育出的佳釀,白酒有獨特風格,紅酒則酒體渾厚。
◎美酒之地
在深入介紹南非的葡萄酒之前,一定要先理解這個國家的近代史。一六五二年,一群荷蘭士兵登陸好望角,起因於荷屬東印度公司為了壟斷商機,於是在知名的香料運輸航路上拓展貿易據點,因此開啟了南非的近代史。
在拓荒者眼裡,這塊處女地不但景色壯闊,地形、氣候、植被各方面和歐洲大陸也十分相似。南非開普(Cape Province)的首任地方長官,也是拓荒船隊的醫生揚.范里比克(Jan van Riebeeck)一眼相中這片新大陸的生產潛力,認為不論是氣候還是地理條件, 都非常適合栽種葡萄。他也命令之後抵達的下屬從歐洲帶入葡萄植株,好在南非開墾葡萄園。
一六五九年二月,首批栽種的葡萄得以收成,品種包括芳蒂娜麝香葡萄[註11]、小粒白麝香(Muscat Blanc a Petits Grains)、帕羅米洛(Palomino)。
初試啼聲就有好成績,也因此帶動了種植的風潮,南非各地紛紛開闢新的葡萄園,嘗試不同品種的生產。越來越多新移民加入土地屯墾,投入種植行列,葡萄酒的釀製量也因此增加,得以充分供應東印度公司往來船隻的酒品需求。
因著這層緣故,南非的葡萄酒隨即進入大量生產的階段,當時投入種植與釀製行列的, 多半為布爾人(荷蘭人口中歐洲各國後裔所形成的混合民族)。他們並沒有受過釀酒訓練,對葡萄酒文化也一知半解,所生產的成果差強人意。
一六七九年,當時的總督西蒙.范德斯特(Simon Van der Stel)在康斯坦提亞區(Constantia)大規模種植葡萄,也制定了一系列與種植和釀製相關的法令,嚴禁葡萄農過量生產,也不允許葡萄在成熟前過早收成;釀製葡萄酒的工作環境必須保持清潔,用來陳年的酒窖和酒桶必須依循衛生規範來處理。
除此之外,為了提供釀酒指標和清楚的法規,總督范德斯特更在開普市南方購置土地,建設標準葡萄園和酒莊以供參考,讓有心投入葡萄酒產業的生產者有實例可循。
時至今日,康士坦提亞區仍是南非相當知名的產區,也被視為該國葡萄酒產業的搖籃。
康士坦提亞產區在南非釀酒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回顧歷史,該區最重要的生產為「康斯坦斯甜酒」(Vin de Constance),在范德斯特總督開闢康士坦提亞地區的第一年便開始生產,以當地培植的白葡萄釀製,這款甜酒在當時歐陸的宮廷與王公貴族之間相當風行,被視為奢華、頂級的象徵。這款傳奇甜酒也是拿破崙的心頭好,在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St. Helena)的日子裡,康斯坦斯甜酒始終與他相伴。隨著歷史流轉,這個產區幾經轉手,之後更分畫成數個子區,並出現越來越多葡萄酒莊。這些生產者百花爭鳴,辛勤製造地方佳釀,將南非的美好滋味推向國際市場。
爾後的十七世紀中葉,在法國受到迫害、逃到南非避難的胡格諾派教徒也為這塊新大陸帶來前所未見的釀酒技術:來自法國的葡萄酒傳統文化與釀造法於是在非洲南部生根、發揚光大。
一路走來,南非葡萄酒的發展也經過不少波折。十九世紀中葉,英法兩國簽署貿易協定, 由法國進口至英國的酒稅降低,南非大量生產的葡萄酒不再有價格優勢。另外,十九世紀末的根瘤蚜蟲和枯萎病疫情也重創了南非的葡萄酒產業,直到葡萄農以美洲品種的砧木嫁接歐洲品種,全面施行葡萄園重種計畫,疫情才得到控制。這波葡萄黑死病重挫南非國內經濟,大部分酒莊因此面臨危機。
一直到二十世紀,南非的葡萄酒生產環境依然充滿挑戰,直到政府成立釀酒合作社(K.W.V.),致力提升高品質生產,南非身為新興葡萄酒國的生產道路才漸趨平坦穩定。南非國內有超過九成的葡萄酒生產者是釀酒合作社成員,所生產的葡萄酒須透過合作社來控管品質。
此外,種族隔離政策期間,南非的葡萄酒產業受到壓抑,彷彿是對這項政策無聲的抗議。一直到一九九一年種族隔離政策正式劃下句點,該國的葡萄酒生產才重新起飛,用亮眼的成績征服國際市場。許多新的酒莊紛紛萌芽成長,投注資金積極增設新穎的釀酒機具,南非佳釀在國際酒市行情日益升溫,全國的葡萄酒產業欣欣向榮。看準南非的生產潛力,釀酒人與酒莊經營者蓄勢待發,準備以頂級佳釀搶攻市場。南非全境葡萄園總面積超過十萬公頃,共計有四千三百五十座葡萄園、八十八個大小產區、兩百六十六座酒莊。葡萄酒也因此成為南非相當重要的出口商品。
◎產區、氣候和葡萄品種
南非酒產區的氣候和地中海型氣候相當近似,在開普一帶更是如此,夏季期間長,天氣晴朗、日照充足;冬季落在五月到九月之間,溫和而且水氣豐沛,整體來說,提供了葡萄生長的理想氣候。
南非的海岸線綿長,往內陸一百公里的沿海地帶多霧,幫助調節漫長夏日的高溫,讓葡萄不會因為溫度過高提早成熟。
以上所提,是在釀酒的前提下分析南非整體的氣候條件;值得注意的是,優良的氣候條件固然是葡萄種植的基礎條件,但天氣隨時在改變,怎麼樣展現當年的天時變化、釀出反映「年份」的酒,才是釀酒人真正的挑戰。
產區氣候、各地特有的土質、葡萄園所在的方位和坡度,結合成所謂的「風土條件」。接下來帶大家造訪南非各個重要產區,深入認識當地風土。
■行家說法
南非葡萄酒原產地法規
南非的葡萄酒生產規範,參考法、德、義等國,是以「原產地」分級。南非的「葡萄酒原產地法規」(Wine of Origin)的主要規範釀酒用的葡萄必須源於酒標上顯示的產地。另外,針對南非國內的銷售,法規要求某個葡萄品種若被標示在酒標上,該瓶酒須使用百分之七十五以上該品種葡萄釀製;銷往歐洲市場的葡萄酒,比例則須達到百分之八十五。若酒標上顯示產地,該瓶酒必須百分之百以該產地出產的葡萄來釀製。「葡萄酒原產地法規」的嚴格規範,確保了南非酒產的品質;隨著南非葡萄酒在國際市場的流通,該法的標準也逐漸提高, 讓南非酒產更具競爭力。以下簡述南非的各等級產酒單位:
酒莊(Estate):由一個或數個釀酒人組成,以自有農地所產葡萄釀酒,自產自銷。
次區(Ward):由風土條件近似的地域組成,南非的康斯坦提亞即為代表。
地區(District):規模較大,由幾個相連的次區組成,例如史泰倫博許和帕爾(Paarl),是南非最知名的產酒地區。
大區(Region):南非的產酒大區,占地廣袤,每個大區中包含數個地區和次區,例如伯貝克大區(Boberg)。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在討論南非的加烈葡萄酒[註12]時,來自帕爾、法蘭舒克(Franschhoek)、圖爾巴(Tulbagh)等地區的加烈葡萄酒,會以伯貝克大區知名貼標。
地理區(Geographical Unit):是南非「葡萄酒原產地法規」的最大劃分單位,包含西開普(Western Cape)、東開普(Eastern Cape)、林波波(Limpopo)等五個地理區。
順帶一提,南非葡萄酒標上常見的「Wineland」字樣,並不隸屬「葡萄酒原產地法規」任何一個等級。
◎康斯坦提亞次區
南非重要的產酒區康斯坦提亞風土條件特殊而且鮮明,透過此區的葡萄酒充分反映。之前已經提過南非葡萄酒生產的歷史背景,還有風土條件對釀酒的重要性。
康斯坦提亞至今仍是南非境內最著名的產區。這個地區近年來也歷經多項產業復興:美得讓人屏息的自然風景不但吸引了大批不動產業者前來,也是旅遊業蓬勃發展的主因。
康斯坦提亞產區主要位於開普半島,依偎著南非知名的桌山(Table Mountain),在氣候上深受大西洋影響,利於葡萄生長。此區沿海面向東南和西邊的葡萄園,除了有海洋水氣調節,更有桌山做為屏障,氣候溫和穩定,夏季氣溫最高不超過十九度,冬天亦有豐沛的水氣。康斯坦提亞地區的土壤多為黏土,排水性良好,也相當肥沃。
近年來葡萄園逐漸往山腳和山坡上遷移,海岸沿線空出的地段,則轉型成為高級住宅區。
乍看之下,這一波葡萄園的遷移似乎目的只在提升釀酒品質。但進一步理解後,不難發現搬遷背後「現代化釀酒」的動機:縝密的搬遷計畫不但考量了葡萄種植與環境條件的互動,也把科技釀酒融入考量,終極目標在於打造出品質頂尖的風土佳釀。
◎主要葡萄品種
最普遍的白葡萄品種為夏多內、白蘇維翁、塞米雍、麗絲玲、灰皮諾、白梢楠。南非的白葡萄酒風格獨特,香氣和滋味兼具,風味清新細緻、口感平衡,品質更是優良,充分展現風土特質,備受國際專家肯定。
為了展現白酒清新的香氣與細緻口感,許多酒莊在低溫環境釀酒,並盡量減少釀製過程中葡萄氧化的可能。
許多南非白酒在裝瓶後幾個月達到最佳適飲期,飲用前建議短暫醒酒,讓酒的香氣完全釋放,滋味會更臻美好。
整體而言,南非的白葡萄生產量多於紅葡萄,因為一直以來南非的土質與氣候條件被視為較適合種植白葡萄。但身為釀酒新興國,南非勇於挑戰、積極展望未來,在紅酒釀製上終於獲得亮眼成績,成功種植席哈、梅洛、卡本內蘇維翁、卡本內弗朗等品種,生產的佳釀酒體適中、酒色飽滿,鼻尖展現迷人的香料風韻,舌尖上的表現和諧平衡,滋味圓潤,深具陳年潛力。
■葡萄酒「豆知識」
良心釀酒計畫
自西元兩千年起,南非全國開始實施「良心釀酒計畫」(Integrated Production of Wine):在葡萄種植和釀酒過程中,使用友善地球、關照自然環境的方法,並且把消費者和葡萄酒生產者的健康放入優先考量。這項革命性的計畫,背後推手是「尼耶特弗比葡萄酒研究中心」(Nietvoorbij Enological Institute)。中心位於史泰倫博許地區(Stellenbosch),將近三百名專業人員長期在葡萄種植和釀酒學上辛勤研究,不但是葡萄酒領域的世界先驅,也提供了未來可以遵循的良心生產指標。
良心釀酒計畫的通則是減低釀酒產業對環境的衝擊,列舉其中幾個細項:
—嚴格要求葡萄種植過程中化學藥品的用量。
—葡萄園和釀酒設施排放的廢水處理須符合規則。
—積極保護葡萄園以及參與釀酒的勞工健康和安全。
—減少使用化學品、慎選釀酒所需材料,維護消費者健康。
—維護自然環境的完整性,注意水土保持與當地生物多樣性。
◎康斯坦提亞次區五大酒莊
★比頓沃奇酒莊Buitenverwachting
比頓沃奇酒莊莊主來自德國漢堡,也因如此,釀酒風格依循傳統,展現出濃濃的德意志風情。酒莊的白酒釀造工藝精湛,聞名全球,附設的餐廳在國際間也有極高的聲望;酒莊的紅酒釀製起步較晚,近年來漸入佳境,成績亮眼。酒莊葡萄園總面積約一百一十公頃,主要種植白蘇維翁、夏多內、麗絲玲與卡本內蘇維翁。年產量約九十萬瓶。比頓沃奇酒莊旗艦紅酒「克莉絲汀」(cuvée Christine)以波爾多風格混釀,主要品種為卡本內蘇維翁,混合少量的梅洛與卡本內弗朗;由酒色可見克莉絲汀的香氣集中、結構完整,裝瓶後依然保有陳年潛力,是酒莊的登峰造極之作。比頓沃奇是南非的指標酒莊,充分展現南非身為新興釀酒國不可低估的實力。酒莊官網:www. buitenverwachting.co.za
★康斯坦提亞.威特奇酒莊Constantia Uitsig
酒莊旗艦白酒款為「窖藏版夏多內」(Chardonnay Reserve)和特釀紅酒「地平線」(Red Horizon),由卡本內蘇維翁與梅洛釀製而成。除此之外,還有種植其他品種,包括塞米雍和白蘇維翁。酒莊葡萄園占地三十二公頃,年產量二十萬瓶,在國際市場深受肯定。酒莊官網:www.constantia-uitsig.com
★古特.康斯坦提亞酒莊Groot Constantia
古特.康斯坦提亞酒莊由當時總督西蒙.范德斯特(Simon Van der Stel)興建於十七世紀後半,至今有三百多年歷史,是南非最古老的酒莊。古特.康斯坦提亞酒莊除了奠定南非的釀酒基礎,旗下佳釀更飄洋過海,在餐桌上迷倒舊大陸的葡萄酒愛好者,拿破崙就是其中一位。
古特.康斯坦提亞酒莊相當有名的,還有康斯坦斯甜酒由芳蒂娜麝香葡萄釀製而成。這款甜酒色澤金黃豐潤、香氣幽微;即便果香飽滿,也不乏清新優雅氣息,酸度明顯。
酒莊名聲歷久不衰,不斷進步。在原有的釀酒基礎上精益求精,以優良的釀製技術生產全新紅酒款,包括梅洛、卡本內蘇維翁、席哈。旗艦紅酒「總督窖藏」(Governer's Reserve Red),主要成分為卡本內蘇維翁配上少量的卡本內弗朗,辛香氣息討喜,帶有迷人的巴薩米可陳醋香氣。
酒莊葡萄園占地一百公頃,年產量五十六萬瓶,其他酒款包括白酒夏多內、麗絲玲、白蘇維翁,紅酒則有皮諾塔吉和波特。酒莊官網:www.grootconstantia.co.za
★克萊.康斯坦提亞酒莊Klein Constantia
以生產南非特有的康斯坦斯甜酒遠近馳名,在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結束後,克萊.康斯坦提亞是第一個重新種植芳蒂娜麝香葡萄的酒莊,以不加強酒精濃度,並在橡木桶中陳五年的傳統方式釀製甜酒。
酒莊風景迷人,葡萄園占地七十四公頃, 年產量五十四萬瓶,以白酒釀製為大宗, 紅酒款則占少數。旗艦紅酒「馬伯克」(Marlbrook)以卡本內蘇維翁和梅洛為主要品種、添加少量的卡本內弗朗增加風味,最後以木桶陳年五年。即便已至適飲期,酒莊建議這款酒仍有繼續陳年的潛力。
另一款以席哈釀製的紅酒,以小型法國橡木桶陳年,風格嶄新,酒質圓潤醇厚。雖未百分之百呈現南非的風土滋味,卻有效地回應國際市場的需求。酒莊官網:www.kleinconstantia.com
★斯丁堡酒莊Steenberg
斯丁堡酒莊的釀酒設備極為先進,推展葡萄酒主題觀光更是不遺餘力。酒莊旗艦酒「頂級白蘇維翁」(Premium Sauvignon Blanc)深受國際市場肯定。葡萄園面積六十五公頃, 種植南非境內普遍的品種,包括夏多內、塞米雍、梅洛、卡本內蘇維翁。年產量四十萬瓶。酒莊官網:www.steenberg-vineyards.co.za
[註11]芳蒂娜麝香葡萄(Muscat de Frontignan)在南非亦稱為蜜斯卡岱(Muscadelle)。
[註12]加烈葡萄酒(fortified wine)也稱作強化葡萄酒。製造過程在葡萄酒的發酵階段加入食用酒精(或白蘭地),中斷發酵後,得到有一定程度殘糖、酒精濃度較高的葡萄酒。一般而言,加烈葡萄酒的酒精濃度在十四到二十四度之間,西班牙的雪利酒(Sherry)和馬拉加酒(Malaga)、義大利的馬沙拉酒(Marsala)、葡萄牙的波特酒(Port)和馬戴拉酒(Madeira),都是加烈葡萄酒。加烈葡萄酒常用來搭配甜點,也因此被稱作甜點酒(dessert wine)。
前言:
前言╱令人著迷的世界葡萄酒
談世界各地的葡萄酒並不只在滿足愛酒人的好奇心,更意味著探索新興生產國「如何」和「為何」影響了消費者的飲酒習性,還有被資深酒迷嚴厲批評的「國際口味」究竟是「如何」和「為何」產生的呢?
這一切得從許多人公認的「加州葡萄酒教父」羅伯特.孟達維(Robert Mondavi)談起。他的傳奇開展於一九六五年:當時孟達維決心自立門戶,脫離位於那帕谷家族經營的查爾斯.克魯格酒莊(Charles Krug)。他認為加州有生產頂級葡萄酒的潛力,而克魯格酒莊的營運卻無法實現這個理想,所以毅然離去。之後孟達維用一年的時間在歐洲各地取經,對舊世界的釀酒傳統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到加州後孟達維以自己的名號創立酒莊,致力生產經典款葡萄酒,目標在與舊世界—特別是法國—互相抗衡。
孟達維酒莊的旗艦白酒,不管是以白蘇維翁(Sauvignon Blanc)釀製的白芙美(Fumé Blanc)、單一品種夏多內(Chardonnay)、窖藏紅酒卡本內(Cabernet Reserve),還是單一品種黑皮諾(Pinot noir),都是專為當時追求品質的美國市場量身打造,孟達維這著棋不但在美國獲得極大的成功,短時間內甚至撼動了歐洲根深蒂固的釀酒思維。
孟達維酒莊成功的祕密有兩個關鍵:嚴格控制葡萄園面積的單位產量,並以小型的法國橡木新桶來陳年。
不同於歐陸以地域和莊園名字為葡萄酒命名的傳統,孟達維選用簡單原則,以「葡萄品種」為酒標命名。在兒子麥可與提姆的幫忙下,他們以單一品種來取代舊世界中以卡本內蘇維翁(Cabernet Sauvigon)和梅洛(Merlot)為主的波爾多混釀。這些策略紛紛奏效,孟達維酒莊很快在葡萄酒界打響名號。孟達維酒莊雖然以法國為典範,釀出來的白酒款卻有別於布根地(Bourgogne)和羅亞爾河(Loire)的風格,而紅酒風格更是與波爾多大相逕庭。
孟達維酒莊的佳釀入口滋味濃郁而飽滿,展現成熟漿果的風韻;在鼻尖上則是辛香味鮮明,也散發新木桶特有的香草氣息。
事實上,若比較孟達維酒莊的白酒款和法國等舊世界的白酒,使用除了同樣的葡萄品種之外,兩者幾乎毫無近似之處:孟達維的白芙美沒有法國羅亞爾河的普依芙美(Pouilly Fumé)清新的礦物氣息;孟達維的夏多內更不若法國莫爾索(Meusault)細緻、普里尼- 蒙哈榭(Puligny-Montrachet)幽微複雜。孟達維酒莊獨有的甜濃,特別對美國消費者的味, 如此的市場反應,對歐洲葡萄酒生產者投下震撼彈,他們深思對策,也藉機調整釀酒技術、重整葡萄園地,以賦予酒莊新的風格。這一波改革從七○年代開始,持續至整個八○年代,直到九○年代初期才告一段落。
義大利幾個指標酒莊也因此重整腳步,如安蒂諾里酒莊(Antinori)微調了旗下頂級酒款天娜露(Tignanello)、絲華露(Cervaro)、索拉亞(Solaia);阿斯提(Asti)一帶的布拉伊達酒莊(Braida)莊主賈柯摩.波隆納(Giacomo Bologna) 重新檢視自家的紅酒巴貝拉(Barbera d'Asti);布斯可酒莊(Ca' del Bosco)的白酒也做了調整;甚至是釀酒龍頭安傑羅.哥雅(Angelo Gaja)也看見美國的市場需求,而為酒莊的紅酒巴巴瑞斯可(Barbaresco)尋找新配方。
若再加上美國葡萄酒專業雜誌的崛起,如羅伯.帕克(Robert Parker Jr.)主筆的《葡萄酒倡導家》(The Wine Advocate)和極具影響力的《葡萄酒觀察家》(Wine Spectator),就不難了解美國市場是如何主導、改變著歐洲舊世界的釀酒風格。
長久觀察下來,其實消費者的需求也在改變。世界上還有許多新興產酒國,雖然不若美國加州強烈的風格,但在過去十年中也帶給葡萄酒界一番嶄新的面貌。
你能想像葡萄在西元一五○○年隨著荷蘭的征服者抵達南非之後,開普一帶便成為世界上最有意思的葡萄酒生產地。南非的風土多樣,十分耐人尋味,不但盛產法國波爾多風格的紅酒,也釀製出充滿果香、風味高雅的白蘇維翁,南非的甜酒更是意外地迷人;康斯坦提亞區(Constantia)同名酒莊以歐洲葡萄品種所釀製的酒款,有南非獨特的韻味,白梢楠(Chenin Blanc)就是很好的例子。若說金粉黛(Zinfendel)是美國加州的葡萄酒女神;南非的紅酒明星就非皮諾塔吉(Pinotage)莫屬。紅葡萄品種皮諾塔吉香氣十足、果味飽滿,是黑皮諾和神索(Cinsault)的配種,由九○年代來自史泰倫博許地區的裴洛教授(Prof. Perold)一手催生。
在澳洲也可觀察到類似的現象。來自英國的殖民者早在十九世紀便在此開墾葡萄園,爾後到來的移民讓澳洲本土的葡萄品種數量日漸增加。如今澳洲是世界上很重要的葡萄酒生產國,成績斐然,不管是香氣馥郁、帶有香料風味的白酒,還是來自南澳巴洛薩谷地的頂級席哈(Syrah),亦或新南威爾斯獵人谷的卡本內,每一款在國際市場都別具競爭力。
紐西蘭是近幾年極受矚目的新興生產國,早在十九世紀就已開始種植葡萄,但當時的用途在於釀製類似西班牙風格的雪利酒(Sherry)。七○年代,白蘇維翁的種植在紐西蘭南島馬爾堡地區(Marlborough)獲得空前成功,這一區的葡萄酒產業短期內百花齊放,欣欣向榮;這股潮流更塑造了紐西蘭在白酒釀製技術上獨步全球的風格。現今紐西蘭的南北兩島皆有不少酒莊(如同美國各州有越來越多的葡萄酒莊出現),南島中央奧塔哥區(Central Otago)所生產的黑皮諾, 尤其受到國際酒迷的青睞。
南美洲更是不容小覷的新興產酒區,特別是智利。智利的葡萄酒有濃濃的法國色彩,在脫離西班牙殖民統治後,智利積極參考法國的生產模式,並從中汲取靈感,葡萄酒事業蒸蒸日上; 加上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太平洋冷風和安第斯山脈屏障,讓中央谷地等區域成為理想的葡萄種植所在。八○年代智利大舉種植卡門內(Carmenère)、卡本內、梅洛、夏多內和白蘇維翁等品種,生產品質極為精良,被譽為世界上性價比極高的葡萄酒。
阿根廷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新世界酒生產國,葡萄酒生產以安第斯山脈東麓的門多薩(Mendoza)為中心,這一帶所生產的紅酒馬爾貝克(Malbec)滋味活潑飽滿。馬爾貝克原產於法國,在歐洲大陸並不受重視,而是到了阿根廷才躍升成為該國的明星品種。在巴拉圭普遍種植的紅葡萄品種塔那(Tannat)也有相同的際遇。這些有趣的現象是葡萄酒大千世界的一隅,還有更多值得我們去了解、探尋。
──馬可・薩貝利克(Marco Sabellico)╱本書總策劃、權威葡萄酒專家
作者簡介
作者|紅蝦評鑑(Gambero Rosso)
義大利最具公信力、權威性的美食&葡萄酒評鑑單位,出版全世界最權威、傳播最廣、最有影響力的義大利葡萄酒指南《義大利葡萄酒年鑑》。此年鑑的問世,開闢了義大利葡萄酒品評的新時代,是義大利葡萄酒和酒莊的百科全書。
譯者|楊馥如
大學雙修德國文學與英國文學,碩士轉戰英國牛津大學研究應用語言學,最後拿的卻是大腦與認知神經科學博士。博士班期間,順便在英國倫敦葡萄酒與烈酒教育基金會取得專業認證。曾經是小學老師,現在是大學教授。
「去哪兒旅遊網」義大利達人,出版「駱駝書系列攻略」:《拿坡里》、《威尼斯》、《羅馬》、《佛羅倫斯》、《義大利名城 × 夏季節慶》。並著有《真食義大利──土地、餐桌與人情的一瞬相遇》(時報出版),翻譯《紅蝦評鑑嚴選!義大利頂級酒莊巡禮:啜飲傳奇名酒、探訪世界最古老葡萄酒產區,一場深度醉人的酒食之旅》(山岳出版)。
目前以台灣和義大利兩地為家,喜歡的事情很多,吃喝玩樂尤其愛。寫作翻譯、策劃專題旅行、下廚、採訪、主持廣播節目,專注的都是「好好吃飯、好好生活」這件事。
義大利最具公信力、權威性的美食&葡萄酒評鑑單位,出版全世界最權威、傳播最廣、最有影響力的義大利葡萄酒指南《義大利葡萄酒年鑑》。此年鑑的問世,開闢了義大利葡萄酒品評的新時代,是義大利葡萄酒和酒莊的百科全書。
譯者|楊馥如
大學雙修德國文學與英國文學,碩士轉戰英國牛津大學研究應用語言學,最後拿的卻是大腦與認知神經科學博士。博士班期間,順便在英國倫敦葡萄酒與烈酒教育基金會取得專業認證。曾經是小學老師,現在是大學教授。
「去哪兒旅遊網」義大利達人,出版「駱駝書系列攻略」:《拿坡里》、《威尼斯》、《羅馬》、《佛羅倫斯》、《義大利名城 × 夏季節慶》。並著有《真食義大利──土地、餐桌與人情的一瞬相遇》(時報出版),翻譯《紅蝦評鑑嚴選!義大利頂級酒莊巡禮:啜飲傳奇名酒、探訪世界最古老葡萄酒產區,一場深度醉人的酒食之旅》(山岳出版)。
目前以台灣和義大利兩地為家,喜歡的事情很多,吃喝玩樂尤其愛。寫作翻譯、策劃專題旅行、下廚、採訪、主持廣播節目,專注的都是「好好吃飯、好好生活」這件事。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