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我們都漸漸的走向死亡
滿額折

我們都漸漸的走向死亡

定  價:NT$ 280 元
優惠價:90252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人生的這條路是通向死亡的,
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把死作為我們的人生終極目標,
而是要更好的、更高的去生。

沒有人因為年紀太輕而不能死去,
也沒有人因為年紀過老得不能再活。
我們之所以會死亡,不是因為生病,而是因為我們還活著。
生命死亡引發了我們思考,
但思考的不是謂何死亡,而是何謂生命。

作者簡介

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大學講師、編劇……

序:找到生命的意義
人生是一條直行線,只能往前,不能轉彎或者回頭,就像一條封閉的單行道。在人生的這條單行道上,過去的不會再次出現,失去的就無法重新擁有。與你擦肩而過的風景就不會與你再相逢,這就是人生最為無情的一面:人生只有一次,走過就無法回頭。
在這條人生的單行道上,一般而言,既寬且堵,寬是自由選擇的象徵,堵是命運多難的暗喻。有的時候你能在這條寬闊的路上自由行駛,有的時候卻被堵的無法動彈。然而是寬是堵,是順暢還是停滯,你都只能沿著這條道路向前行駛,無法回頭。
因為人生是條單行道,我們每一個人都必然要行走於這條路上,可是這條路的終點在哪裏呢?人生之路的目標又是什麼呢?
其實,人生的這條路是通向死亡的,死亡是人生的一個終點,人生是一個向死而生的過程。可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把死作為我們的人生終極目標,而是要更好的、更高的去生。
世間沒有一種永恆的東西存在,青春不能永駐,唯有衰老才是真實;況且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沒有人因為年紀太輕而不能死去,也沒有人因為年紀過老的不能再活。生命是不會給我們任何承諾的,生命只能給我們一次機會,死亡是對我們生命最大的威脅和挑戰,是我們無法逃離的永恆歸宿,也是我們不可抗拒的宿命,它不僅在生命的終點等待我們,還會伴隨我們一生。
生命,是要親自去發現的東西,吃飯、穿衣、睡覺、性,我們的工作、我們的娛樂和我們的思考過程,這些乏味的、不斷重複的過程並不是生命的真相。只有當生命被清楚地看作是在慢慢死亡時,生命才是生命。
死亡並不僅僅指的是大腦停止了思考、心臟停止了跳動,生命中每一分每一秒的流動都是死亡的一種形式。沒有誰否認過去已經消亡的事實,因此,每一個當下的死亡才是真相。死亡是一種事實,不可逃避,無論你怎樣掙扎,死亡都將來到。人的生命過程就是在死亡觀照下的一步步進行選擇和行動的過程,並從中獲得價值,彰顯意義。
人生說長也長,說短也短,一輩子的光陰不知不覺就過去了,雖然有很多事我們沒做,有很多心願我們沒有了,有很多理想沒有實現,這輩子的期望與現實也常常發生衝突:我們所期望的,未必能夠實現;我們能獲得的,卻未必是所望的。
但看看新聞,有多少人已經見不到今天的太陽?有多少人在昨天已經成了殘廢?有多少人在昨天已經失去了自由?
所以,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獲得了生命就是獲得了一切,擁有生命就是擁有了無可匹敵的巨大財富。
既然人生不能回頭,不能重新開始,那麼,在這條單行道上,我們就應該珍惜現在,珍惜我們的所有。讓每一分,每一秒都過的十分的有意義。
只要你活著的時候不會因為畏懼死亡而錯過當下,只是把全部生命都奉獻給現在的事情,而不是奉獻給死亡,這樣死去的那一刻才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後悔,你也就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目次

序:找到生命的意義
PART 1 當一切以死亡為開始
1.生命不能永駐,衰老是一種事實 016
2.死亡,難以直視卻又無處不在 020
3.死亡,生命無法避免的挑戰 026
4.人類最大的憂慮來自對死亡的恐懼 031
5.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躲避死亡 036
6.假如死亡真的遺忘了你 042
7.無畏無懼,生死無分別 047

PART 2 生命,都是在倒數的狀態
1.假如倒數生命,該怎麼面對? 052
2.生命的最後一天,你會怎樣度過? 058
3.人生中,有什麼事會讓你後悔懊惱? 066
4.走的時候你想留下什麼? 071
5.往事的回憶,是我們惟一能留下的 076
6.人生短暫,愛的時間有限 082
7.活著就要開心,死後的日子很漫長 087

PART 3 生命所表達的一切
1.我們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有靈魂 094
2.相信自己,我命在我不在天 099
3.人的智慧在於生的沉思,而不是死的默念 103
4.生命,不因別人的喜歡而存在 108
5.生而不長壽是一種罪 113
6.死亡之毒的解藥是愛 118
7.有悲觀墊底的執著是一種超脫 124

PART 4 生命的選擇與困境
1.生命需要慾望來扶持 132
2.慾望得到滿足,苦難得以延續 137
3.沒有苦難不是真正的人生 142
4.各人素養不同,人生自然有別 147
5.人格的寬度決定生命格局的廣度 153
6.生活並不公平,而且從來如此 159
7.總盯著痛處,就看不到光明 164

PART 5 尋找靈魂的寄託
1.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意義的動物 170
2.靈魂先於身體早衰是令人羞愧的事 175
3.理想,是靈魂生活的棲息地 180
4.莫讓良心接受靈魂的審判 185
5.信仰是靈魂給予心靈的饋贈 190
6.即使祈求上天也要保持尊嚴 195
7.追求不可能實現的事即為瘋狂 202

PART 6 生命要保持高貴
1.生活很累,卻不可畏 208
2.擁有越多,就越不能做自己 213
3.別用謊言的紙包裹事實的火 219
4.自尊,是對自我生命的一種感恩 224
5.讓你的智慧僅僅用於正直地行動 229
6.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類的通性 234
7.擺脫虛假,享受自我實現的歡愉 239

PART 7 人性該知到的境界
1.自私源於心理貧乏,無私源於心理滿足 246
2.被自己的團體認為不道德是一種懲罰 251
3.和氣者未必善良,善良者未必和氣 256
4.貪婪如海水,喝得愈多愈口渴 261
5.該拒絕時卻一味給予,不是仁慈是傷害 266
6.報復是對別人的打擊,對自己的摧殘 271
7.操縱你的是隱蔽在內部的信念 275
8.傷害我們的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 280

書摘/試閱

Part 1
當一切以死亡為開始
沒有人因為年紀太輕而不能死去,也沒有人因為年紀過老的不能再活。我們之所以會死亡,不是因為生病,而是因為我們還活著。
生命死亡引發了我們思考,但思考的不是為何死亡,而是何謂生命。

1.生命不能永駐,衰老是一種事實
一天,弟子們乞食歸來,佛陀便問:「你們每天忙忙碌碌托缽乞食,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弟子們雙手合十,恭聲道:「為了滋養身體,以便長養肉身,來求得生命的延續和解脫。」
佛陀環視弟子說:「你們說說肉體的生命究竟有多長久呢?」
「佛陀!有情眾生的生命,平均起來有幾十年的長度。」一個弟子充滿自信地回答。
佛陀搖了搖頭:「你並不瞭解生命的真相。」
另一個弟子悲傷地說道:「佛陀!我覺得生命就像是浮游蟲一樣,早晨才出來,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過一晝夜的時間!」
佛陀說:「你能夠觀察到生命朝生暮死的現象,但還不夠深入。」
又一個弟子說:「我們的生命和露水沒有兩樣。看起來十分美麗,可只要陽光一照,一眨眼的功夫它就消逝了。」
佛陀含笑不語。弟子們更加熱烈地討論起來。這時,只見一個弟子站起身,語驚四座地說:「佛陀!依弟子看來,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間。」
佛陀點頭道:「嗯,不錯!人生的長度就是一呼一吸,只有這樣來認識生命,才能真正體會到生命的精髓。你們要切記,不要懈怠放逸,以為生命很長,像露水有一瞬間,像浮游有一晝夜,像花草有一季,生命只是一呼一吸!」
◇◇◇◇◇◆◇◇◇◇◇
世間沒有一種永恆的東西存在,青春不能永駐,唯有衰老才是真實。我們肯定會衰老,歲月會在生活過程中顯現,會在我們的臉上刻下印痕,不管我們是否過得快活如仙、隨心所欲。每當我們一呼一吸,生理的無常變化就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因而我們感受也最深、最直接。李白有詩云:「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這就是對生命衰老的感歎。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在鏡子裏面不幸地看到自己鬆弛的面頰、滿臉的皺紋、灰白的頭髮,還有乾癟的肩頭、彎曲的手指,我們發現身體各個部分的器官功能都在逐漸老化和衰退。
但世上許多人不願面對這一殘酷的現實,他們憑藉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試圖抗拒肉體的衰老。許多人整容正是為了使青春永駐,幻想自己的容顏能夠保持鮮活到老。然而,這一切在死亡的事實面前是那麼地無助和愚蠢,從古至今,我們沒有看到過有誰能夠真正的長生不老。秦始皇和漢武帝不是派人去尋找不老藥了嗎,可最終還不是衰老和死去。
◇◇◇◇◇◆◇◇◇◇◇
既然無法逃脫衰老,那麼我們就從容地認清衰老這個事實,因為唯有如此才能消除對死亡的恐懼和焦慮。
那麼,從此刻開始,安靜地觀察和覺知我們臉上的每一條皺紋和每一個斑痕,享受伴隨它們而來的成熟與睿智。誠如英國著名詩人葉芝在《當你老了》一詩中寫道:「多少人曾愛慕你年輕時候的容顏,真心或假意……只有一個人愛你那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那個人,應該是我們自己。
我們肯定會衰老,歲月會在生活過程中顯現,會在我們的臉上刻下印痕,不管我們是否過得快活如仙、隨心所欲。

2.死亡,難以直視卻又無處不在
死亡,在人類走上歷史舞臺時便如影隨形般地出沒,四千年前,古巴比倫英雄吉爾伽美遭遇好友印齊杜之死時,悲傷地感歎道:
你變得暗淡,不聞我的呼喚。
當我死時,豈不像印齊杜般?
我心傷悲,懼怕死亡。
吉爾伽美一語道出了所有人類的心聲,每個人都懼怕這死亡,無論他是偉大的,還是平凡的;無論他是幸福的又或者不幸的。死亡是對人類生命最大的威脅和挑戰,是人類無法逃離的永恆歸宿,也是人類不可抗拒的宿命,它不僅在生命的終點等待我們,還會伴隨我們一生。
◇◇◇◇◇◆◇◇◇◇◇
從孩提時代開始,人們便開始注意到林林總總的死亡痕跡:枯萎的落葉、凋謝的花朵、死去的昆蟲、病死的寵物、去世的祖父母、老去的雙親……一望無際的墓地呈現在孩子們面前。目睹這一切的孩子們曾試著像父母一樣假裝熟視無睹。如果實在想不明白便會直接說出自己的憂慮,這時大人們會責怪孩子,告訴他們不要說「死」這樣不吉利的話,如果實在搪塞不過去便會稍加安慰,把死亡說成很遙遠的事情,或者告訴孩子死後還有天堂、還有復活、輪迴等等。
但父母的回答並不能排除孩子心中的悲傷與恐懼,於是,死亡便在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陰影,並且世世代代延續下去,成為人類難以直視卻又無處不在的宿命。
「死亡距離我還很遙遠」、「誰都免不了一死」、「死了就什麼都不知道了」、「活過一天算一天」……人們抱著這樣的想法逃避死亡、安慰自己。於是,人們開始拼命忙著工作、忙著賺錢、忙著享樂,企圖將死亡從腦海中、從心靈中完全攆走。就像是鴕鳥一樣,在死亡來臨之前就將頭埋在塵世喧囂的沙土中,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杯空明日憂。殊不知這只能躲過一時,死亡遲早還會找上門來。
我們得承認,死亡是最具個體化,同時也是最為平等的。在生死關頭,誰也不比誰強,誰也不比誰弱,尤其是誰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在臨死之際,任何人都完完全全只是自身,不可能是他人。正如我們在出生時帶來了世界上從未有過的東西,在我們死後,我們也帶走了世界上再也不會出現的東西。
死亡也是隨時都有可能降臨的。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之日起,我們就不得不準備迎接死亡的到來。沒有人年輕得不能死,也沒有人年老得不能再活一天。就算我們再年輕、再健康,死亡也從不會停止對我們的窺視。無論是死於意外,還是死於犯罪,在年輕、健康時死去並不是一件罕見之事。死亡距離我們很近,我們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去面對。
◇◇◇◇◇◆◇◇◇◇◇
人類一輩子都在準備、準備、準備:卻唯獨對死亡沒有準備。
喬達彌是一位生長在佛陀時代的少婦,她的第一個兒子在一歲左右就病逝了。於是,她抱著兒子去找佛陀,希望佛陀能夠讓她的孩子復活。佛陀讓她去一戶沒有親人死過的人家要一粒芥菜子交給自己,那樣,佛陀就可以幫助喬達彌的兒子復活。
喬達彌在向第一戶人家詢問時,主人告訴她:「我們家已經死過很多人了。」緊接著她走遍了全城,答案都依然如此。
喬達彌終於瞭解了佛陀的要求是無法辦到的。而且她也深深的意識到世界上不僅她一個人才會受到死亡的威脅與折磨。
在喬達彌的故事中,有一件事值得我們再三覺醒: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無一人可以倖免。既然無法逃離死亡,倒不如直視死亡,從死亡中汲取生的意義和價值。正是在這一意義上,當代西方哲學才開始將死亡當作是人類的一個基本生存背景,並將死亡當作是現實生活的一個部分——練習死亡,向死而生。這些看法看似十分的恐怖,其背後卻蘊藏了無限的生意和活潑。
◇◇◇◇◇◆◇◇◇◇◇
死亡,是生命硬幣的背面,它總是通過種種方式投射到生命本身,就像照片的底片總是要求被製成正片,以便我們能更好地看清。因此,死亡的作用就在於引發我們思考,但是思考的卻並不是死亡,而是生命。這就彷彿置身於一個無法穿越的回力球場,被死亡驚醒的思想在死亡上發生反彈,並且一次又一次地反彈回生命之中。我們絕不能為了不看見死亡而緊閉雙眼,也不能任由自己驚慌失措地在死亡面前盲目遊蕩。
死亡,提供給了我們一種可以試圖理解生命的選擇,進而引發我們的思考,強行將我們變為思想者,變為一個沉思的存在者。

3.死亡,生命無法避免的挑戰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寫過一篇寓意深遠的文章——《生命的五種恩賜》,大意是:在生命的黎明時分,一位仁慈的仙女帶著她的籃子跑來,說:「這些都是禮物,挑一樣吧,而且只能帶走一樣,把其餘的留下。小心些,做出明智的抉擇,因為這些禮物當中只有一樣是寶貴的。」
禮物有五種:名望、愛情、財富、歡樂、死亡。
少年第一次選擇了歡樂,可是到頭來每一次的歡樂都是短暫、沮喪、虛妄的。
仙女給了他第二次選擇的機會,他挑了愛情。很多年後,所有和他親密的人都死掉了,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悲傷地守著棺材。
仙女又給了他第三次機會,他選擇了名望。然而他發現名望會帶來嫉妒、非議、中傷、迫害,即使名揚全球也並不快樂。
再一次,他選擇了財富。三年後,他坐在一間簡陋的房子裏身體憔悴,咀嚼著一塊乾硬的麵包。
那時的他終於明白,所有的這些禮物都是轉瞬即逝的,只有痛苦、悲傷、羞辱、貧窮是永恆的真相。於是疲倦的他只想要靜靜地安息死亡,可是仙女告訴他,五種禮物當中的死亡已經被一個小孩子拿走了,留給他的只有無盡的痛苦和屈辱。
◇◇◇◇◇◆◇◇◇◇◇
對於我們來說,死亡是無需選擇的,沒有人可以選擇不死,它遲早都會到來,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若是我們像馬克•吐溫筆下的少年人一樣最後連死亡都不能選擇的話,那麼活著就意味著永無止境的痛苦和折磨。因此,生命的挑戰不在於選擇貧富貴賤、喜怒哀樂,而在於如何面對死亡。
直接坦然地面對死亡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好像用肉眼直視驕陽,雖然其中有耀眼的光影,但是我們根本堅持不了多久。一想到我們在生與死之間不能做任何選擇,我們就恐懼得像隻受驚的小鳥。所以我們幻想用名望、愛情、歡樂和財富等各種物質享受或精神享受來掩蓋死亡的事實,指望在死亡到來之前盡情享樂。這些其實都是逃避死亡的行徑,它無助於我們真正地去瞭解死亡的真諦,更不可能幫助我們超越死亡。無論我們怎麼努力,死亡依然存在。
在死亡之前,生命的挑戰表現為各種行為的選擇。因為出生的時候,我們什麼也不是,什麼也不依賴,所以我們需要面臨生活中的種種選擇。但也正是在這些未知的選擇當中,充滿了生命的種種挑戰。選擇越多,挑戰越艱巨,因為我們無從知道應該作出什麼樣的選擇才能使生命過得有意義。
有些選擇或許無足輕重,錯了就錯了,它不會影響到我們的整個生活,但有些選擇卻至關重要,稍有偏差就有可能導致悲劇和痛苦的人生。在對與錯的選擇中,我們永遠都只能像個懵懂無知的少年一樣,膽顫驚心地接受生命一次又一次的挑戰。
◇◇◇◇◇◆◇◇◇◇◇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既不能把它與以前的生活相比較,也無法使其完美之後再來度過。人生沒有比較的基點,因此沒有任何辦法來檢驗何種選擇更好。我們經歷著生活中突然面臨的一切,毫無防備,就像演員的第一次彩排。雖然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直接面對或者選擇臨陣逃脫,但逃脫無疑是最不明智的選擇。因為無論是逃避自我、逃避孤獨、逃避恐懼、逃避死亡,都是掩耳盜鈴的行為,我們不能在逃避中了悟生活的意義。
對於生命最大的挑戰——死亡,我們應該用智慧去面對它,而不是盲目地逃避。面對死亡的智慧就是保持覺知的心靈,這種覺知會讓我們的生命之光與死亡的陰影重新融合,使你真正擁有一個有價值的歡樂人生。
生命總是向我們挑戰,對我們提出要求,如果我們應付不夠,就可能遭受挫折,因此各種逃避方法對多數人而言才那麼重要。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