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190 元優惠價
:90 折 171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5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的有識之士很早就開始對誠信的概念進行闡述和論證,幾乎所有重要的思想家都對誠信有自己的思考。我們今天提倡誠信,首先應當知道誠信的源流,明白誠信到底是什麼意思,這樣纔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誠信的美德,完善自己的人格。
作者簡介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道德觀念,重視對自身人格的建設,重視誠信在個人修養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可以說,一個人沒有誠信,在社會上就寸步難行。究竟該怎麼培養自己的誠信呢?我們要從傳統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智慧,從今天社會的感人事蹟中接受鼓舞,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
目次
第一章 誠信是什麼? / 001
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誠信的觀念……003
二、誠信在今天的現實意義……057
第二章 誠信有什麼用? / 067
一、日常人際交往中的誠信……068
二、社會活動中的誠信……084
三、誠信的重要性……100
第三章 如何纔能做到誠信/ 109
一、誠信需要自覺的行動……110
二、誘惑和考驗面前不動搖……120
後記/ 131
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誠信的觀念……003
二、誠信在今天的現實意義……057
第二章 誠信有什麼用? / 067
一、日常人際交往中的誠信……068
二、社會活動中的誠信……084
三、誠信的重要性……100
第三章 如何纔能做到誠信/ 109
一、誠信需要自覺的行動……110
二、誘惑和考驗面前不動搖……120
後記/ 131
書摘/試閱
第一章
誠信是什麼?
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誠信的觀念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視道德觀念、重視自身人格建設的民族。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的有識之士很早就開始對誠信的概念進行闡述和論證,幾乎所有重要的思想家都對誠信有自己的思考。我們今天在要提倡誠信,首先應當知道誠信的源流,明白誠信到底是什麼意思,這樣纔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誠信的精神,完善自己的人格。這樣就需要追根溯源,瞭解誠信最初是什麼意思。
在最開始的時候,『誠』和『信』是兩個概念,後來因為它們之間有內在的聯繫,所以纔慢慢聯繫在一起使用了。我們分別先來看看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然後再看看它們合起來是什麼意思。
我們現在可以追溯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在這兩種早期的文字中,『誠』是一個形聲字,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左邊是一個『言』,右邊是一個『成』。中華民族的遠古先民在造『誠』這個字時賦予了它『以行成言』的意思,也就是說:行動和說出的話相符,就是『誠』。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左邊的『言』實際上就是一個『舌』字,表示嘴裡說出的話。『誠』的這種意思代代相傳,一直沒有偏離它最初的意思,後世的學者思想家們強調誠信要『言必信,行必果』,也是根據『誠』最初的意思推導出來的。
說出來的話就要做到,這聽上去簡單,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是十分值得欽佩的。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有很多這種人,他們為了信守諾言,做到『誠』,下了很大的功夫,做出了重大的犧牲,在中華民族的精神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唐朝的鑒真和尚就是其中的一位傑出代表。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繁榮開放的時期,也是對外交流十分頻繁的時期。鑒真是盛唐時期前往日本傳播唐代文明和佛教文化的高僧,他歷經磨難矢志不渝,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推崇。鑒真東渡日本,不僅傳播了佛教,而且在建築、雕塑、醫藥、文學、飲食等各方面對日本文化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被日本人民尊敬地稱之為『盲聖』、『日本律宗太祖』、『日本醫學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等。而他六次東渡的壯舉,最開始就是來自一句諾言。
(插图)刻在甲骨上的早期文字
鑒真和尚十四歲在揚州大雲寺出家,精研佛教律宗學說,五十五歲時,鑒真成為揚州大明寺的住持,聽過他講法的人有四萬之多。西元742年,揚州來了兩位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他們久聞鑒真的大名,佩服鑒真的學問,懇請鑒真東渡日本傳教,也為日本信徒授戒。當時去日本只能穿越萬頃波濤的大海,是一件萬分兇險的事情。大明寺的僧人們一個個默然不出聲,只有鑒真緩緩開口說:只要是為了弘揚佛法,我自己的這一條命又算得了什麼呢。鑒真這一段斬釘截鐵的話,開啟了六次東渡的序幕,也用自己剩下的生命見證了一個『誠』字。
西元742年冬,鑒真和二十一位弟子、四名日本僧人開始了第一次東渡的準備。他們到揚州附近的東河既濟寺建造船隻,因為穿越大海的船建造起來十分複雜,所以需要地方官員的支援。幸好當時日本僧人手中有李林宗寫的信,李林宗是宰相李林甫的堂兄,有了這一層關係,揚州倉曹李湊也來幫助他們準備東渡的事情。剛纔說過『誠』字從『言』,與言語有關。鑒真大師的東渡是為了踐行自己的話,也因為話語的緣故受到了阻礙。鑒真有一位弟子叫道航,他平時就好詼諧,在準備東渡的時候,他與一名師弟如海開玩笑說:『人皆高德行業肅清。如如海等少學可停卻矣。』如海聽了這話,以為真的要把自己扔下,一氣之下竟然跑到官府,向地方官舉報說鑒真等人造船是要和海盜勾結在一起攻打揚州。揚州是著名的海港,海上貿易發達,因此海盜也十分猖獗。淮南採訪使班景倩聽到如海這樣說,大吃一驚,派人把參與東渡的所有僧人都抓了起來,雖然沒有多久事情就弄清楚了,鑒真等人也被釋放,但班景倩還是勒令日本僧人立刻回國。鑒真大師第一次東渡還沒有出發就失敗了。
西元744年,經過更加周密的籌備,鑒真帶領著十六位僧人,還有僱傭的各種工匠,一共一百多人再次出發。結果他們尚未到達大海,便在長江口的狼溝浦被風浪打沉了船。在當地漁民的幫助下修好了船,剛一出海,又遇到了大風暴,風把他們的船一直吹到了舟山群島,他們好不容易靠上了一座小島,在島上待了五天纔獲救,被安置到浙江寧波阿育王寺。轉眼已經是春天了,紹興、杭州、湖州、宣城各地寺院都來邀請鑒真去講法,第二次東渡又不得不結束了。
結束在各地的巡迴講法之後,鑒真回到阿育王寺,準備第三次東渡。越州的僧人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他們擔心鑒真的安危,認為日本的僧人榮睿應該對此負責。因此他們向官府控告榮睿潛伏在中國,是為了引誘鑒真去日本。官府不問青紅皂白,將榮睿抓了起來,送往杭州。榮睿在押解的途中用裝病的辦法逃離。鑒真的第三次東渡之行也就沒法繼續下去了。
經過第三次的教訓,鑒真的決心並未動搖,他發現從江浙一帶出海十分困難,於是決定從另一個大港口福州買船出海。鑒真帶領三十多人從阿育王寺向福州進發。他在大明寺的弟子靈佑擔心自己老師年紀大了,受不了渡海的奔波,當時的鑒真已經快六十歲了。靈佑懇求揚州官府阻攔鑒真去福州,淮南採訪使聽了靈佑的話之後,派人將鑒真一行人接回了揚州。鑒真第四次東渡也同樣失敗了。
誠信是什麼?
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誠信的觀念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視道德觀念、重視自身人格建設的民族。誠信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的有識之士很早就開始對誠信的概念進行闡述和論證,幾乎所有重要的思想家都對誠信有自己的思考。我們今天在要提倡誠信,首先應當知道誠信的源流,明白誠信到底是什麼意思,這樣纔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誠信的精神,完善自己的人格。這樣就需要追根溯源,瞭解誠信最初是什麼意思。
在最開始的時候,『誠』和『信』是兩個概念,後來因為它們之間有內在的聯繫,所以纔慢慢聯繫在一起使用了。我們分別先來看看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然後再看看它們合起來是什麼意思。
我們現在可以追溯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在這兩種早期的文字中,『誠』是一個形聲字,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左邊是一個『言』,右邊是一個『成』。中華民族的遠古先民在造『誠』這個字時賦予了它『以行成言』的意思,也就是說:行動和說出的話相符,就是『誠』。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左邊的『言』實際上就是一個『舌』字,表示嘴裡說出的話。『誠』的這種意思代代相傳,一直沒有偏離它最初的意思,後世的學者思想家們強調誠信要『言必信,行必果』,也是根據『誠』最初的意思推導出來的。
說出來的話就要做到,這聽上去簡單,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是十分值得欽佩的。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有很多這種人,他們為了信守諾言,做到『誠』,下了很大的功夫,做出了重大的犧牲,在中華民族的精神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唐朝的鑒真和尚就是其中的一位傑出代表。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繁榮開放的時期,也是對外交流十分頻繁的時期。鑒真是盛唐時期前往日本傳播唐代文明和佛教文化的高僧,他歷經磨難矢志不渝,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受到中日兩國人民的推崇。鑒真東渡日本,不僅傳播了佛教,而且在建築、雕塑、醫藥、文學、飲食等各方面對日本文化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被日本人民尊敬地稱之為『盲聖』、『日本律宗太祖』、『日本醫學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等。而他六次東渡的壯舉,最開始就是來自一句諾言。
(插图)刻在甲骨上的早期文字
鑒真和尚十四歲在揚州大雲寺出家,精研佛教律宗學說,五十五歲時,鑒真成為揚州大明寺的住持,聽過他講法的人有四萬之多。西元742年,揚州來了兩位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他們久聞鑒真的大名,佩服鑒真的學問,懇請鑒真東渡日本傳教,也為日本信徒授戒。當時去日本只能穿越萬頃波濤的大海,是一件萬分兇險的事情。大明寺的僧人們一個個默然不出聲,只有鑒真緩緩開口說:只要是為了弘揚佛法,我自己的這一條命又算得了什麼呢。鑒真這一段斬釘截鐵的話,開啟了六次東渡的序幕,也用自己剩下的生命見證了一個『誠』字。
西元742年冬,鑒真和二十一位弟子、四名日本僧人開始了第一次東渡的準備。他們到揚州附近的東河既濟寺建造船隻,因為穿越大海的船建造起來十分複雜,所以需要地方官員的支援。幸好當時日本僧人手中有李林宗寫的信,李林宗是宰相李林甫的堂兄,有了這一層關係,揚州倉曹李湊也來幫助他們準備東渡的事情。剛纔說過『誠』字從『言』,與言語有關。鑒真大師的東渡是為了踐行自己的話,也因為話語的緣故受到了阻礙。鑒真有一位弟子叫道航,他平時就好詼諧,在準備東渡的時候,他與一名師弟如海開玩笑說:『人皆高德行業肅清。如如海等少學可停卻矣。』如海聽了這話,以為真的要把自己扔下,一氣之下竟然跑到官府,向地方官舉報說鑒真等人造船是要和海盜勾結在一起攻打揚州。揚州是著名的海港,海上貿易發達,因此海盜也十分猖獗。淮南採訪使班景倩聽到如海這樣說,大吃一驚,派人把參與東渡的所有僧人都抓了起來,雖然沒有多久事情就弄清楚了,鑒真等人也被釋放,但班景倩還是勒令日本僧人立刻回國。鑒真大師第一次東渡還沒有出發就失敗了。
西元744年,經過更加周密的籌備,鑒真帶領著十六位僧人,還有僱傭的各種工匠,一共一百多人再次出發。結果他們尚未到達大海,便在長江口的狼溝浦被風浪打沉了船。在當地漁民的幫助下修好了船,剛一出海,又遇到了大風暴,風把他們的船一直吹到了舟山群島,他們好不容易靠上了一座小島,在島上待了五天纔獲救,被安置到浙江寧波阿育王寺。轉眼已經是春天了,紹興、杭州、湖州、宣城各地寺院都來邀請鑒真去講法,第二次東渡又不得不結束了。
結束在各地的巡迴講法之後,鑒真回到阿育王寺,準備第三次東渡。越州的僧人知道這件事情之後,他們擔心鑒真的安危,認為日本的僧人榮睿應該對此負責。因此他們向官府控告榮睿潛伏在中國,是為了引誘鑒真去日本。官府不問青紅皂白,將榮睿抓了起來,送往杭州。榮睿在押解的途中用裝病的辦法逃離。鑒真的第三次東渡之行也就沒法繼續下去了。
經過第三次的教訓,鑒真的決心並未動搖,他發現從江浙一帶出海十分困難,於是決定從另一個大港口福州買船出海。鑒真帶領三十多人從阿育王寺向福州進發。他在大明寺的弟子靈佑擔心自己老師年紀大了,受不了渡海的奔波,當時的鑒真已經快六十歲了。靈佑懇求揚州官府阻攔鑒真去福州,淮南採訪使聽了靈佑的話之後,派人將鑒真一行人接回了揚州。鑒真第四次東渡也同樣失敗了。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