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透過本書作者對翻譯理論的介紹與思辨,讀者會發現譯文與原文之間存在的「差異」其實充滿趣味。
作者跳脫譯本的忠實對錯論述,透過生活譯例與流行文化闡釋譯論,並探究時下翻譯議題與譯觀的發展趨勢,如:「網路粉絲翻譯」與「超譯現象」。同時藉由不同理論的並述,建構對翻譯文化現象多重的思考框架,期待能為讀者開啟更寬闊的思辨視野。
作者簡介
廖佳慧
◎學歷:
英國University of Warwick翻譯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博士
英國University of Newcastle口筆譯(Translating & Interpreting)碩士
◎現職: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
◎經歷:
曾於中南部多所大學兼課,主要教授口筆譯課程。
◎研究專長:
翻譯理論與實務、網路粉絲翻譯、王維詩英譯
目次
第一章:翻譯理論的學習
為什麼需要認識「翻譯理論」?
翻譯與思辨能力
譯事.譯者
第二章:中西翻譯理論
佛經裡的翻譯原則
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鳩摩羅什的「刪繁就簡」
玄奘的「五不翻」音譯原則
翻譯三原則
嚴復
坎貝爾與泰特勒
直譯與意譯之爭
原文導向與譯文導向
歸化與異化
語言學派
形式對等與動態對等
語意翻譯與溝通翻譯
功能學派
文本類型學
目的論
翻譯系統論
多元系統理論
文化轉向
語境
操縱
改寫
後殖民理論觀點
「食人主義」翻譯觀
第三章:當代翻譯議題
語內翻譯與符際翻譯
網路粉絲翻譯
「誤譯」的意外驚喜
「超譯」現象
「超譯」案例探討:佛經譯師鳩摩羅什在當代的譯寫與改作
緣起
接受理論
史籍裡的鳩摩羅什
現代傳記譯寫後的鳩摩羅什
譯寫考量
小說改作後的鳩摩羅什
結論
後 記
書摘/試閱
我們為什麼需要學翻譯?在大學裡開設翻譯課的價值是什麼?學生又可以從翻譯課上帶走什麼?在新學年開始的第一堂翻譯課上,我總喜歡問學生三個問題:
“What does ‘translation’ mean?”
「什麼是『翻譯』?」
“What makes a translator?”
「譯者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What do you expect to learn from this course?”
「你們希望從這堂課學到什麼?」
這三個問題當然不會也不應該有標準答案,但是,大家可以藉著這三個問題「開始習慣」共同討論各自對翻譯的見解,提出對翻譯課程的期待,學著陳述自己觀點,同時也聆聽他人的看法。
在翻譯課程裡,主動表達與主動回應彼此的意見很值得鼓勵,甚至必要。學生向來習慣默默地抄寫筆記、安靜地被餵食答案,可能是羞於說出心裡想法,擔心「答案」遭到老師或同儕的否決,也可能是根本不願意開口。無論何者,對於他人的意見,特別是象徵權威的師長意見,我們真的可以毫無疑問地全盤接受嗎?還是不習慣、不善於、不勇於在課堂上思考?即使是這本書裡提及的翻譯理論、觀點、議題,我們也都需要主動思索、思辨,想想有沒有不合理或能夠反駁之處。
學習對許多人而言,就是「習慣」接受教導、背下內容,對單一的看法照單全收。但是,我們是否也該「習慣」在課堂上彼此互動,聆聽不同的聲音,自在地交換意見?我們是否願意嘗試懷疑、反駁?
現實中的翻譯不是試卷上的題目,從來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傳說中的翻譯公式可以套用,更不會有完美的版本。每個人的翻譯決定都會受到各自接觸環境的影響,所以,同一篇原文交給一百個譯者,很自然會有一百篇不同的譯文。如果我們能以開放的心態去聆聽、探索各式各樣譯作裡的不同觀點,自然可以促進自我重新思考。當然,聆聽、了解並不代表會全盤接收,甚至可能聽完了,選擇不相信。就像孟子說過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學習裡的思辨能力與獨立思考是很寶貴的事,與其對書裡的內容囫圇吞棗,我們可以學會如何依據知識與經驗,形成屬於自己的判斷。即使在面對權威的時候,都能夠勇敢自信地提出懷疑,避免遭受有心誤導。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