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章魚,心智,演化:探尋大海及意識的起源
滿額折

章魚,心智,演化:探尋大海及意識的起源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20 元
優惠價
90378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頭足類和我們分處生命樹上遙遠的兩端,藉由牠們迥異於人類的演化故事,探索數億年來心智演變的奧祕。

「人類何以有主觀經驗?」
「章魚擁有高智能?」

最原始的生命,是以單細胞的形式,存在於海洋。單細胞生物獨自度過了一段非常漫長的時間,才因為基因突變,無法正常分裂成各奔東西的細胞,或其他未知原因,而有了多細胞生物相伴。這些彼此黏在一起的細胞,組合出各式各樣的生命形態,包括植物、動物,以及真菌。其中有些更離開海洋,上到了陸地。這些生命若要生存,功能各異的細胞便得依靠神經系統彼此協調,以應付外在環境變化,發展出所謂的智能。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是在六億年前,人類和頭足類分家了。在頭足類那一端,牠們放棄了外殼,擁有無拘無束的行動力。漸漸地,牠們演化出適應這種生活型態的各項本領,包括傑出的變色能力、擁有「感覺」的腕足,甚至是做出各式各樣調皮搗蛋行為的「高智商」,奇怪的是,牠們多數似乎異常短命?

一般認為除了人類以外,地球上擁有較高智能的是哺乳動物和鳥類。但我們越來越清楚知道,人類在生命樹上遙遠分枝的親戚──頭足類,也展現出驚人的心智能力。當我們在探討心智的奧祕時,或許應該納入其他動物也具有意識的事實,特別是頭足類。

身為科學家、哲學家與潛水員的作者,爬梳大量海洋科學、動物行為學、心理學、人腦科學以及哲學等等研究,藉由討論頭足類的心智演化,帶領讀者以更廣闊的角度探索「意識如何躍入生命」。

作者簡介

彼得‧戈弗雷史密斯Peter Godfrey-Smith

紐約城市大學研究所的哲學特聘教授,也在雪梨大學理學院教授歷史與哲學。他曾出版過四本書,包括《生物學中的哲學》(Philosophy of Biology)、《理論與現實: 科學哲學導論》(Theory and Realit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達爾文物種與天擇論》(Darwinian Populations and Natural Selection),此書在2010年獲得科學哲學界最富盛名的拉卡托斯獎(Lakatos Award)以及《自然界心智的複雜性與功能》(Complexity and the Function of Mind in Nature)。
除了研究工作之外,戈弗雷史密斯也熱愛潛水,對海洋生物情有獨鍾。本書是他集合工作和興趣的傑作。他多次潛入海底研究章魚,並拍下牠們互動的驚人影像,包括章魚互相攻擊。他的頭足類研究散見於《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與《新科學人》雜誌(New Scientist),以及各大廣播和電視節目。


譯者簡介 :

王惟芬

台大動物系、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科技醫療史碩士。目前在巴黎半工半讀,一邊於索邦法式文明課程修習法文,一邊翻譯寫作偶爾還兼中文家教。
曾經謀生處:中研院動物所與生物多樣性中心、葉子咖啡店、總統府、台大海洋所與台大醫學院。譯著以科普、科學史、藝術史、環境科學及傳記文學為主。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列)
王榮麟 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邵廣昭 台灣海洋大學講座教授
陳思廷 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
陳瑞麟 中正大學哲學系系主任
黃文山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主任

「這是一本像詩般的書,當你讀完全書時,會覺得自己的生命往前推四十億年,到最遠古的生命,最原始的感覺,同時你的生命往四面八方拓展,從細菌到節肢動物到章魚,都環繞著你的生命,和你共譜生命演化的大樂章。」──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東吳大學兼任客座教授 洪裕宏

「任何人若是有機會在潛水時看到章魚或烏賊,一定會對牠們不斷變換的體色嘖嘖稱奇,即便沒有機會遇到本尊,光是在電視或網路上觀看影片,也一定會對牠們的偽裝絕技佩服不已。本書作者彼得‧戈弗雷史密斯就是在潛水近身觀察章魚與烏賊的行為時,得到許多靈感與啟發,並以哲學的角度思考這些行為對動物心智演化起源的意義。
因此,無論你是海洋生物學家,或只是對動物行為有興趣,甚至僅僅是對『動物有多聰明?』或『動物有沒有意識?』這類問題感到好奇的人,這本書都能提供許多線索讓你思考,可能因此對動物的心智能力大吃一驚。」──清華大學系統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焦傳金


【國際讚譽】

★美國Amazon 4.4星好評推薦!

★《紐約時報書評》、《洛杉磯時報》、《衛報》、《經濟學人》、《科學》雜誌(Scientific)、《今日心理學》雜誌(Psychology Today)、《書單》雜誌(Booklist)、《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佳評如潮!

「我愛這本書!這本書傑出地結合自然史、哲學和令人驚奇的事情,讓我們以超乎尋常的方式『潛水』,不僅深入海底探討章魚神祕的高智商,也探討智力的本質以及其幾億年來的演變脈絡。這個故事令人著迷。彼得‧戈弗雷史密斯用優雅的文字讓故事活影活現,每頁都可以感受到他對章魚強烈且仁慈的愛。任何對章魚以及對心智演化有興趣的人,必讀本書。」──《鳥的天賦》作者珍妮佛.艾克曼

「生命最大的謎底之一是,為什麼特定動物具有意識,又如何具有意識。彼得‧戈弗雷史密斯以章魚為出發點,非常謹慎地運用第一手知識以及自身的敏感性,探討非人的意識。」──《黑猩猩政治學》、《猿形畢露》作者法蘭斯.德瓦爾

「它巧妙地融合哲學以及生物演化學……彼得‧戈弗雷史密斯結合自己哲學和科學的脈絡、豐富又引人入勝的趣事,以及他在潛水時拍下的驚人照片。他所呈現的頭足類,彷彿是我們概念裡的某種外星人,值得我們好好了解。讀起來非常享受,知識性十足!」──《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目次

導讀‧作為章魚的感覺像什麼?意識如何源於大海?/洪裕宏
導讀‧獨立演化出來的心智/焦傳金

第一章‧生命樹上的相遇
人類和章魚在海裡相遇了。想要了解這些交會,我們得追溯到六億年前與頭足類分道揚鑣的時刻……

第二章‧動物史
動物的演化始於共同生活的細胞交出「自我」。它們之間是怎麼溝通的?最早的神經系統又是怎麼出現的?

第三章‧調皮的章魚
章魚的祖先放棄外殼,行動更加自由了。章魚的「聰明」傳聞頻頻出現,腕足可能幫了大忙,那麼牠的大腦與腕足如何互動?

第四章‧從白噪聲到意識
主觀經驗始於一團莫名難辨的嗡嗡聲,之後開始出現享樂、痛苦等原始感覺。而感覺來自動物本身和外在環境,後來才進入意識……

第五章‧色彩多變的頭足類
目前認為,頭足類幾乎全是色盲。然而,如果牠們對顏色沒有概念,為何要「轉換體色」?是偽裝,還是為了傳遞訊號?

第六章‧我們及其他生物的心智
我們向內心探索,會發現充滿叨叨絮語。這些鮮活的內在語言,起初是如何成為基本的意識,進而形成溝通迴路?

第七章‧壓縮的生命經驗
頭足類大多只有一、兩年的短暫生命。關於老化的演化推論顯示,這也許是牠們放棄外殼、行動自由、變聰明的代價……

第八章‧心智演化源於海洋
在澳洲,生性孤獨的章魚竟然會群居?我們對頭足類還有許多未知,唯一可以比較確定的是,心智的演化源於海洋。

謝辭
附注

書摘/試閱

第七章
壓縮的生命經驗

不可思議的短命
我大約是在二○○八年,開始仔細觀察頭足類:首先是巨型烏賊,然後才是章魚(當然牠們一直都圍繞在我身邊)。我也開始閱讀頭足類的資料,而我學到的第一件事就讓我震驚不已。這些巨大而複雜的巨型烏賊壽命非常短暫,僅有一、兩年。章魚一般也就活個一、兩年。體型最大的巨型太平洋章魚在野外約可活上四年。
我幾乎不敢相信。我過去認為那隻和我互動的烏賊年紀很大,經常遇到人類,早已摸清楚我們的行為,也見識過許多季節輪轉。我之所以這樣想,部分是因為牠們看起來很蒼老,長得很世故。而且牠們通常有八、九十公分長,這麼大隻讓人覺得應當有些年歲。那年我才明白,我在繁殖季初期遇見的那些烏賊以及其他動物,不久後都將死去。
後來,也真的發生了。在南半球的冬季接近尾聲時,烏賊的數量開始驟降。我在幾個星期內,甚至是幾天內,就親眼目睹這種情況;那時我已經有辦法跟隨一個個體。牠們開始自然分解,有些個體失去腕足和一團團的肉塊,也開始失去那張神奇的皮膚。起初我以為是某些個體在展示白色色塊,但仔細一看,其實是皮膚上那片鮮活的螢幕正在脫落,留下純白色的肉身。牠們的眼睛出現霧狀物。到這個過程的末了,烏賊無法再控制其在水中的高度。一旦開始衰退,一切就發生得非常迅速。牠們的健康狀況似乎直落而下。
當我知道這個階段即將到來,與這些動物的互動就變得很難受,特別是幾隻很友善的。牠們的時間所剩無幾。這項發現也讓牠們的大腦謎團更令人困惑。如果生命只有一、兩年,沒事長出這樣龐大的神經系統要做什麼? 不論是打造還是維持智能結構,都非常耗費能量。大腦讓學習成為可能,但學習的效用似乎取決於生命週期。若是幾乎沒有時間應用這些資訊,為何還要投資精力來學習認識這世界?
除了脊椎動物之外,頭足類是演化唯一嘗試過大型大腦實驗的動物。多數的哺乳動物、鳥類和魚類的壽命都比頭足類長很多。更精確的說法是,若是哺乳動物和鳥類沒有被吃掉,或遭逢其他變故,可以活得相當長。狗和黑猩猩等體型較大的物種尤其如此,不過也有老鼠一般大的猴子可以活個十五年,就連蜂鳥也能活上十來歲。多數的頭足類似乎得和生命賽跑,才能長到這樣大,發展出這樣的聰明才智。但是從卵中孵化出來不到兩年就死去,到底要這樣的智力做什麼?
是因為海洋裡有什麼特殊狀況,促成這樣短暫的生命嗎? 我很快就發現不是這麼回事。在我觀察頭足類的那片海域,竟然有可以活到兩百歲的魚類。兩百歲耶! 這真的非常不公平。一隻看來無趣的魚能活上幾世紀,而燦爛斑斕的烏賊以及高深莫測的章魚卻活不過兩年?
關於短命的另一種可能解釋是軟體動物的身體結構,或是頭足類的某些特徵導致牠們只能擁有短暫的生命。我有時會聽到上面這樣的說法,但這不可能是答案。鸚鵡螺這種姿態優雅,但心智比較沒有特色的頭足類可以像潛水艇一樣,乘著牠們的殼在太平洋中巡航,一活就是二十多年。那是好幾個無趣的十年,生物學家毫不恭維地稱牠們是「靠著嗅覺摸索的清道夫」。這些章魚和烏賊的親戚,一派輕鬆地悠閒度日。
章魚和烏賊擁有豐富經驗壽命卻短得不可思議的事實,讓這些生命具有非常不同的意義。關於牠們為何會有顆能夠獲得種種經驗的大腦,令人更感困惑。

為什麼會老死?
為什麼頭足類不能活得久一點?為什麼我們都不能活得更長一些?在美國加洲和內華達州的山區,有群老松樹在凱撒大帝馳騁於羅馬的時代就存在了。為什麼有些生物能夠存活幾十年、幾百年,甚至是幾千年,但其他生物在順應自然歷程下難以活過一年? 死於意外或傳染病並不是什麼謎題,真正莫名難解的是「老死」。為什麼活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會衰敗分解? 這樣的問題總會在生日時縈繞心頭,而頭足類短暫的生命更凸顯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會老化?
我們會很直覺地認為,是身體逐漸衰退。有人可能會說:最終我們必定會損耗殆盡,就像汽車一樣。但以汽車來比喻其實並不恰當,汽車的原始零件確實會耗損,但是成年人所用的並不是原始的組件。我們是由不斷吸收營養和分裂的細胞所組成的,身體會不斷汰舊換新。即使有細胞可以長時間保持活力,其大部分的組成材料也會不斷翻新。若是你持續更換汽車的零件,那就沒什麼故障壞掉的理由。
下面是看待這謎題的另一個方式。我們的身體是由細胞組成。這些細胞聚集在一起,相互協調運作,但它們只是細胞。大多數組成我們的細胞會不斷一分為二。假設基於某種原因,這些分裂的細胞注定會變「老」,即使現在的細胞才剛出現沒多久。也就是說,即使是新分裂出來的細胞,也會展現出其血脈的年歲,正是這個年齡造成身體的衰老。但若真是如此,為何細菌和其他單細胞生物仍然存在? 目前我們周遭的個別細菌都是近期細胞分裂的產物,但這細胞的祖譜可是長達數十億年。
試想把大批特定種類的細菌(例如大腸桿菌)聚集成團。當這些細胞分裂時,其後代細胞會待在同一團細菌中。所以儘管細胞生來死去,這團細菌都會持續存在。若是條件有利成長,這團細菌可能會持續數百萬年。這團細菌也可以是一種「身體」,是一大群細胞的組合,沒有理由會因為耗損或分解而老化。同樣地,現在存在的都不是古老的細菌,而是全新的細胞。照這樣看來,細胞能夠不斷汰舊換新,永遠活著;那為什麼組成我們身體的這群細胞不是這樣呢?
你也許會說:這是因為身體細胞的排列方式讓我們和細菌不同。我們不只是一團細胞,即使不斷有新細胞生成,這樣的排列有可能會崩解。但為什麼新細胞不能再製造出正確的排列?從受孕、出生、嬰兒到成年人的這段發育過程,細胞可以產生正確的排列。為什麼這種維持生存必要的排列,不能由新生成的細胞重新產生?
「零件耗損」的說法不足以解釋這個問題。即使能提出比較合理的版本,還是與所觀察到的動物壽命對應不起來。倘若問題真的來自於「耗損」,那麼新陳代謝率較高的,也就是能量燃燒較多的動物,應該老化得更快。這確實有一定的預測力,但大部分時候都不成立。比方說袋鼠等有袋類動物的代謝率低於我們這類有「胎盤」的哺乳動物,卻老化得比較快。蝙蝠的新陳代謝率非常高,但是老化得很慢。
細胞確實有可能不斷更新。但是我們這類生物細胞組合的方式,讓我們的老化方式不同於其他種類的生物。要思考這個問題得讓我們回到好幾章之前關於動物演化的討論。動物的生與死標誌了個體生命的邊界,儘管細胞來來去去,即使細胞的譜系延伸超越個體的存在時間。所以我們再次碰到這個問題:為什麼蜂鳥可以活到十歲,石斑魚活到兩百歲,刺松長達兩千歲,而章魚只有兩歲?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