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蕩時代的抒情: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530 元優惠價
:90 折 477 元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抗戰時期的香港與文學,在人物、刊物、理念、空間四個基本因素上,構成從未出現過的文化面貌。本書基於原始文學史料的考掘,講述抗戰爆發後的香港如何成為抗戰文藝的「據點」以及當中的意義。本書具文學史角度,分述不同流派、不同藝術取向的作家,介紹其主要作品,追溯文學觀念的淵源和發展,如國防文學、抗戰文學在香港的討論,也考掘、整理作家的經歷,所論及之人物、刊物和作品,包括新文學範圍內之主要體裁即新詩、小說、散文、戲劇、評論,也包括舊體文學、兒童文學和電影。
本書論及的作家,既包括南來作家如戴望舒、徐遲、陳殘雲、茅盾、夏衍、葉靈鳳、柳亞子等,也包括本土成長的文藝青年如李育中、望雲(張吻冰)、鷗外鷗、侶倫、舒巷城、劉火子、古卓崙等。在「板蕩」的歲月中,他們共同譜寫了一段香港文學史上可貴的「抒情記憶」。
本書論及的作家,既包括南來作家如戴望舒、徐遲、陳殘雲、茅盾、夏衍、葉靈鳳、柳亞子等,也包括本土成長的文藝青年如李育中、望雲(張吻冰)、鷗外鷗、侶倫、舒巷城、劉火子、古卓崙等。在「板蕩」的歲月中,他們共同譜寫了一段香港文學史上可貴的「抒情記憶」。
作者簡介
陳智德,台灣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古文獻資料庫研究計劃」助理編輯、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系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網站計劃」副研究員等職,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香港文學、中國新詩、中國現代文學,亦從事文學創作,2012年獲選為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之香港作家,2009年起參與陳國球教授主持之「香港文學大系編纂計劃」,擔任副總主編,2015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藝術家獎(藝術評論)」。著作有《地文誌: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愔齋讀書錄》、《抗世詩話》、《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另編有《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文學史料卷》、《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葉靈鳳卷》、《三四○年代香港新詩論集》等等。
名人/編輯推薦
“本書寫的是一段以戰爭銘刻的文學與文化史,是「戰爭詩學」的立體模塑之剖析。……陳智德為我們復刻的,是一段轟動世界的歷史,卻同時是一段早被遺忘的文學時光。”
──陳國球(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講座教授)
──陳國球(香港教育大學中國文學講座教授)
目次
「文化香港」叢書總序 2
第一章 序論 15
「遺忘」的歷史
香港的「新文藝大爆炸」
抗戰與「文化據點」
香港與文學
第二章 香港的「據點」位置 35
抗戰局勢的變化
國、共兩黨及其他黨派的文化工作
「皖南事變」的影響
突破封鎖的文化中心
據點的意義
第三章 抗戰時期的香港報刊 59
獨立言論傳統
香港報刊與抗戰文藝
抗戰時期香港報刊要述
戰時報刊檢查
第四章 抗戰與「和平」 109
國防文學與抗戰文藝
國防戲劇與香港戲劇
國防電影與香港電影
望雲及其小說《人海淚痕》
鷗外鷗及其「香港的照相冊」系列詩作
「和平文藝」的端倪爭議
第五章 寫實與抒情 141
抒情的放逐
徐遲的思想轉折事件
李育中的報告文學〈四月的香港〉
劉火子、《不死的榮譽》與微光出版社
陳殘雲:抒情和鬥爭的寫實
第六章 文藝青年大召集 189
「文通」與「八月文藝通訊競賽」
香港的一日
七月文藝通訊競賽
文藝講習班與「香港青年文藝研究社」
反新式風花雪月論戰
反殖詩人彭耀芬
第七章 香江雅聲 209
舊體文學源流
戰時香港古典文壇
詩與憂患:何曼叔、楊鐵夫、柳亞子等人的作品
香港角度詩史:古卓崙〈香江曲〉
被遺忘的記錄:黃偉伯未刊稿
第八章 人物與刊物 229
戴望舒與《星島日報.星座》
馬國亮、曹克安與《大地畫報》
楊奇、麥烽與《文藝青年》
曾昭森、黃慶雲與《新兒童》
第九章 轟炸與銷毀 247
空襲下的文學:侶倫、劉火子
動員起來,香港:徐遲、淵魚
燒書焚稿:侶倫、劉火子、舒巷城
無可挽回的損失:《大地畫報》及其他
第十章 淪陷與逃亡 265
淪陷前的堅守
「歸鄉」與逃亡
秘密大營救
話劇《再會吧,香港!》的演出與被禁
歌曲〈再會吧,香港!〉的歷史意識
第十一章 矛盾與抵抗 291
日治時期香港文學的幾種取向
作家的矛盾與內在抵抗
陳君葆、葉靈鳳與留港作家處境
戴望舒〈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
第十二章 結論:板蕩時代的抒情 313
邊陲位置的喊話
地方、空間與文學社群
時代與思想的轉折
憂時傷國的情志
第一章 序論 15
「遺忘」的歷史
香港的「新文藝大爆炸」
抗戰與「文化據點」
香港與文學
第二章 香港的「據點」位置 35
抗戰局勢的變化
國、共兩黨及其他黨派的文化工作
「皖南事變」的影響
突破封鎖的文化中心
據點的意義
第三章 抗戰時期的香港報刊 59
獨立言論傳統
香港報刊與抗戰文藝
抗戰時期香港報刊要述
戰時報刊檢查
第四章 抗戰與「和平」 109
國防文學與抗戰文藝
國防戲劇與香港戲劇
國防電影與香港電影
望雲及其小說《人海淚痕》
鷗外鷗及其「香港的照相冊」系列詩作
「和平文藝」的端倪爭議
第五章 寫實與抒情 141
抒情的放逐
徐遲的思想轉折事件
李育中的報告文學〈四月的香港〉
劉火子、《不死的榮譽》與微光出版社
陳殘雲:抒情和鬥爭的寫實
第六章 文藝青年大召集 189
「文通」與「八月文藝通訊競賽」
香港的一日
七月文藝通訊競賽
文藝講習班與「香港青年文藝研究社」
反新式風花雪月論戰
反殖詩人彭耀芬
第七章 香江雅聲 209
舊體文學源流
戰時香港古典文壇
詩與憂患:何曼叔、楊鐵夫、柳亞子等人的作品
香港角度詩史:古卓崙〈香江曲〉
被遺忘的記錄:黃偉伯未刊稿
第八章 人物與刊物 229
戴望舒與《星島日報.星座》
馬國亮、曹克安與《大地畫報》
楊奇、麥烽與《文藝青年》
曾昭森、黃慶雲與《新兒童》
第九章 轟炸與銷毀 247
空襲下的文學:侶倫、劉火子
動員起來,香港:徐遲、淵魚
燒書焚稿:侶倫、劉火子、舒巷城
無可挽回的損失:《大地畫報》及其他
第十章 淪陷與逃亡 265
淪陷前的堅守
「歸鄉」與逃亡
秘密大營救
話劇《再會吧,香港!》的演出與被禁
歌曲〈再會吧,香港!〉的歷史意識
第十一章 矛盾與抵抗 291
日治時期香港文學的幾種取向
作家的矛盾與內在抵抗
陳君葆、葉靈鳳與留港作家處境
戴望舒〈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
第十二章 結論:板蕩時代的抒情 313
邊陲位置的喊話
地方、空間與文學社群
時代與思想的轉折
憂時傷國的情志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