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85折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定  價:NT$ 360 元
優惠價:85306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從文學中省視飲食,從飲食中發現文學
那些藏於字裡行間的,風土、回憶、歷史、情愛……
不是別的,是我們生命中的點點滴滴。
二十餘道料理,或小菜、或甜點、或飲品,
是洗滌心靈的佳餚,也是激盪腦力的甘泉。
難以言傳的味覺,難以訴說的經歷,
透過細膩的文字,以及令人食指大動的照片,
召喚出深埋的情感與無邊的想像。
且讓名家筆尖化成的鍋鏟,
為你獻上一道道美妙滋味吧!

本書選文有別於一般飲食文學讀本,特別兼顧抒情以及理性議題的探討,遴選觸角廣及飲食的諸多面向。書中收錄飲食散文與小說,主題包含食材探源、回憶過往、歷史脈絡、地方踏查、情愛欲望等;而在個人的品味與抒情之外,更收入飲食相關專題報導,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探討食安問題、社區總體營造成果。
本書特邀洪淑苓教授撰寫飲食文學導論,引領讀者進入飲食文學的世界。書中將選文分為八大單元:「探索食物天堂」探索市集生態及庶民文化精神;「食材與風土」藉由地方特色小吃回味臺灣這片土地;「異國飲食文化」通過異國料理挖掘該地風俗民情;「獨家料理」開拓讀者視野及想像,將熟悉食材翻出新滋味;「飲食之情感與記憶」幽幽帶出人的情感及回憶;「飲食面面觀」反思飲食習慣並檢視健康與安全;「小說中的飲食與想像」則通過飲食編織故事,訴說生命悲歡;「飲品與人文意義」在茶與酒中,照會更深層的生命內涵。
飲食文學,並不只是單純的味覺享受,這些文字中還蘊含地域文化、情感記憶及社會觀察。本書一一解開這些文字中隱藏的密碼,帶領各位讀者細細品味,一起探尋及發掘那些駐足於感官之中,深埋於記憶底層的真滋味。

作者簡介

主編

洪淑苓

1962年生於臺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曾任國語日報社《古今文選》特約主編、臺大藝文中心創制主任、美國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訪問教授、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暨合聘教授。研究專長為民俗學、臺灣民間文學、臺灣文學、現代詩。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臺大現代詩獎、教育部青年研究著作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臺北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詩歌藝術創作獎等。

在教學與研究之外,並有散文與新詩創作。曾出版詩集《合婚》、《預約的幸福》、《洪淑苓短詩選》,散文集《深情記事》、《傅鐘下的歌唱》、《扛一棵樹回家》、《誰寵我,像十七歲的女生》,以及學術專著《思想的裙角────臺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現代詩新版圖》等多部。2016年同步出版散文集《騎在雲的背脊上》、詩集《尋覓,在世界的裂縫》、童詩集《魚缸裡的貓》及詩論集《孤獨與美────台灣現代詩九家論》。

 

編著

江明明、吳慕雅、李玉華、許芳菁、黃健綸、葉家伶、劉宸芳

名人/編輯推薦

「飲食文學」是以文學的形式,撰寫與飲食相關的經驗及想像,並自飲食出發,連結至情感、文化、歷史、自然環境等方面。飲食書寫不再止於透過文字傳達美味,而是更進一步思索飲食之於自身以及人類的意義。

本書選文有別於一般飲食文學讀本,特別兼顧抒情以及理性議題的探討,遴選觸角廣及飲食的諸多面向。書中收錄飲食散文與小說,主題包含食材探源、回憶過往、歷史脈絡、地方踏查、情愛欲望等;而在個人的品味與抒情之外,更收入飲食相關專題報導,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探討食安問題、社區總體營造成果。
本書特邀洪淑苓教授撰寫飲食文學導論,引領讀者進入飲食文學的世界。書中將選文分為八大單元:「探索食物天堂」探索市集生態及庶民文化精神;「食材與風土」藉由地方特色小吃回味臺灣這片土地;「異國飲食文化」通過異國料理挖掘該地風俗民情;「獨家料理」開拓讀者視野及想像,將熟悉食材翻出新滋味;「飲食之情感與記憶」幽幽帶出人的情感及回憶;「飲食面面觀」反思飲食習慣並檢視健康與安全;「小說中的飲食與想像」則通過飲食編織故事,訴說生命悲歡;「飲品與人文意義」在茶與酒中,照會更深層的生命內涵。
飲食文學,並不只是單純的味覺享受,這些文字中還蘊含地域文化、情感記憶及社會觀察。本書一一解開這些文字中隱藏的密碼,帶領各位讀者細細品味,一起探尋及發掘那些駐足於感官之中,深埋於記憶底層的真滋味。

飲食文學導論 洪淑苓  

一、何謂飲食文學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無論是富豪還是平民,一日三餐都是不可或缺。各色餐點不僅填充我們的肚皮,也帶給我們愉快的感官享受和記憶。飲食也和人生經驗、思想情感有著密切的關連,如同英文諺語所說“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和飲食有關的一切,在在反應了我們的人生觀、人格特質。

飲食是日常生活重要的環節,把有關「飲食」的種種記錄下來,也就具備「飲食文學」的基本形式。廣義的飲食文學,可包含食譜、有關飲食的紀錄報導、歷史考證、論述,以及文學創作。狹義的飲食文學,則必須具備文學創作的特質,不僅寫下飲食的內容、形式,還必須蘊藏作者的情感與思想,傳達情境、美感或文化的意涵,也必須具有創意。而既然稱為飲食文學,「飲食」的描述也得在其中占有一定的份量,否則就和一般文學創作沒有太大的區別。換言之,必須兼顧「飲食」與「文學」兩個元素,而其中的比重,則看作者巧妙的搭配。

因此,何謂飲食文學?我們試著結合「飲食」與「文學」兩個元素來看,飲食文學指的是—以「文學」的形式,撰寫和飲食相關的內容、經驗與想像,藉此表現對飲食的印象與記憶,並寄託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所謂文學的形式,包含詩、散文、小說、評論等創作形式,其筆法可能是寫實或是想像,或者兩者穿插運用;敘述方式則有敘事、抒情或是議論。所謂飲食,指涉的範圍有菜餚(各種美食、料理、餐點)、食材、飲品以及和飲食有關的空間,如廚房、市場、餐廳、產地等。

二、飲食文學之興起與流變

飲食文學自古有之,然而,「飲食文學」這個名詞與概念的出現,卻是現代才有的。

一九九八年,林文月出版《飲膳札記》,同年,焦桐、林水福主辦第一屆飲食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這兩件事,可說正式帶出了「飲食文學」的概念。此後,各種飲食文學創作集、選集、雜誌等紛紛出版,形成寫作的風潮,每年的「年度飲食文選」更可說是文壇盛事,也標記著當年度飲食文學的成果。

「飲食文學」在九○年代開始受到重視,但卻可以上溯到五○年代的現代文學,從一些老作家的懷舊、懷鄉書寫中,讀到飲食文學的味道。以下就以戰後臺灣現代文學為範圍,介紹飲食文學的流變。

()一九五○—六○年代 懷鄉的飲食書寫

一九四九年以後,臺海兩岸分治,大批中國大陸的居民隨政府遷移到臺灣。這些外省族群把對於故鄉的懷念形諸文字,於是產生懷鄉文學,其中對家鄉飲食的回憶,也佔有重要的份量。

一九五○年代起,報刊雜誌經常可見藉飲食來懷鄉的作品。朱介凡主編《閒話吃的藝術》、《閒話吃的藝術續集》就是蒐集了一九五○—六○年代的此類文章。而中央日報副刊在一九六○年代起,也開闢「家鄉味」專欄,廣徵各界稿件,後來結集出版為《家鄉味》兩冊共八百篇文章,涉及的家鄉飲食遍及大江南北,很多文章在最後都會感嘆何時能夠再嘗家鄉味,可見飲食足以勾起鄉愁,也只能藉飲食書寫來慰解鄉愁。

()一九七○—八○年代 憶舊、品賞與考證式的飲食書寫

七○—八○年代的飲食文學,有憶舊、品賞和考證式的寫作方式。憶舊,指的是廣泛地書寫昔日在大陸生活的各種飲食經驗,除了懷鄉,也增加了紀錄、品賞的作用。而這種對美食的喜好,也延伸到對當下臺灣飲食的探索,於是尋訪各地小吃,品評優劣的文章也會浮出檯面。考證式的書寫,指的是在個人飲食經驗與記憶之外,加上對某個食物的典故、歷史、文化的引用和考據,為飲食文學增加知識的面向。

進入七○年代,飲食文學的懷鄉表現逐漸淡化,而以憶舊的情感模式出現。譬如梁實秋的《雅舍談吃》,書中各篇寫於七○—八○年代,但內容大多是從前在中國大陸品嚐美食的記憶。梁實秋以暢快幽默的文字寫下往事回憶,但也詳細記錄食物的作法,顯現他精通飲食藝術。其中的〈芙蓉雞片〉、〈水晶蝦餅〉、〈獅子頭〉、〈醋熘魚〉等篇,最是膾炙人口。

另一位美食家唐魯孫,由於出身滿清貴族後裔,加上人生閱歷豐富,他的《唐魯孫談吃》對於北京名菜以及中國各省佳餚,都能品其精華,如數家珍。他是個嗜吃、好吃、懂得吃的人,因此來到臺灣以後,對於臺灣小吃也都能賞愛,如萬巒豬腳、臺南棺材板、四臣(神)湯、新竹貢丸等,在他書中也都有一席之地。唐魯孫可說是個善用舌頭品味食物的高手,才能寫出各種飲食的獨特滋味。

憶舊、品賞之外,另有關於飲食歷史的考證文章,以逯耀東為代表。逯耀東為歷史學家,他最早出版的飲食散文集《祇剩下蛋炒飯》結合個人飲食經驗、名人軼聞舊事與飲食歷史,以信實順暢的文字、開闊的視野,將中國歷史、社會變遷與飲食之道銜接在一起,為飲食文學開拓的新面向。由於他的文筆質樸厚實,對歷史典故娓娓道來,使得這種考證式的寫法,不會流於枯燥,反而在感官印象之外,具有人文觀照的意義。

()一九九○年以後 繽紛多元的飲食書寫

九○年代以後,飲食文學的類型增多,作家在創作時更有超越前人的創意,使得飲食文學更加多采多姿。從書寫的視角與筆調,可分為四個類型:記事與抒情、尋訪與品評、知性與論述、創意與實踐等。

1.記事與抒情

記事、抒情是文學兩大主軸,和飲食結合在一起,更凸顯飲食與人生的互動關係。人們因為和某些人一起吃飯,或者品嚐特殊的食物而留下深刻印象,日後回想起來,更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林文月《飲膳札記》便是此類型的經典之作。此書共十九篇,紀錄和師長、友人宴飲的往事,也記載家鄉與家族食物的作法,將「飲食」與「文學」兩大元素綰合得恰到好處。

張曼娟《黃魚聽雷》以春、夏、秋、冬分卷,藉食物寫下與父親、母親、友朋、學生的相處記憶,也寫下自己對於愛情的盼望與失落,涵蓋了飲食的記事與抒情的面向。

方梓《采采卷耳》、《野有蔓草:野菜書寫》以故鄉花蓮為背景,探索野菜的滋味,也寫下阿美族和客家族群的飲食特色。她筆下的飲食記憶,充滿親情回憶和花蓮風情。

2.尋訪與品評

飲食文學作家通常就是美食家,他們秉著對「吃」的喜好,到處尋訪美食,也樂意提供這方面的資訊和經驗,和讀者分享。而既然是親身體驗,往往也有品評高下的用意,藉文章寫出哪一家餐廳、哪一道菜值得推薦。有時甚至特地在小巷弄裡尋找家鄉味、媽媽的味道、阿嬤的滋味、古早味等。

這樣的寫作模式,可用舒國治《臺北小吃札記》為代表。他以行雲流水、愜意瀟灑的筆調,介紹貌不起眼的小吃,卻能勾勒出小吃的獨特風情。

焦桐的「臺灣味道三部曲」—《臺灣味道》、《臺灣肚皮》、《臺灣舌頭》,也可看到這樣的寫作模式。這三本書共寫了一百二十八種食物,但其實已不限於個人和家庭的回憶,而是他費盡十年功夫,對臺灣各地美食進行田野調查的結果。

3.知性與論述

逯耀東以歷史考證的筆觸書寫飲食,開啟後來作者飲食書寫的知性模式,在飲食文章中加入知識介紹、歷史典故、生態意識以及社會議題思考等。這類著作顯現了作者知性的一面,也使我們對於食物與社會、歷史、乃至於人類的文明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蔡珠兒《南方絳雪》鎔鑄知性與感性的筆調,以介紹博物學的姿態,為讀者爬梳了蘋果、甜菜、荔枝和多種香料的產地與流傳歷史,令人感到新奇。書寫此書時,她正居於香港,所以也寫下了對香港飲食文化與風土人情的深刻看法。

劉克襄的創作一向以自然生態書寫見長,他涉足飲食文學,也和自然環保問題有關。《失落的蔬果》、《男人的菜市場》對於臺灣野菜、菜市場,都有具體而微的觀察,形成具有民族誌風格的飲食風土筆記。

4.創意與實踐

對某些作家而言,飲食不是案頭文章,而是可以實踐,或者說是可以試驗的一件事。也因此,若能兼有廚藝與飲食作家的雙重身分,似乎是頗為完美的事。譬如韓良露自小受到外婆、父親和母親的影響,擁有臺南、外省和西餐三種不同品味的薰陶。她居住在英國時期,也經常和外國友人交流美食經驗。當她回到臺灣,便創辦了「南村落」這個實驗飲食創意的地方,而她的著作如《臺北回味》、《良露家之味》等,也都盈滿對食物、家人、地方的情感。韓良憶則擅長以音樂搭配美食,並且加上自己的創意,做出一道道可口的料理,《廚房裡的音樂會》、《韓良憶的音樂廚房》等書,都是她的創意料理書。

5.詩意與虛構

就目前出版的著作來看,飲食文學雖以散文類的著作為多,但新詩、小說仍有相關著作。

詩是精練的語言,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內寫出飲食的精髓和象徵精神,在在考驗詩人的功力。焦桐《完全壯陽食譜》屬實驗之作,以詩的文字書寫「食譜」,大膽而有創意的料理方式,把感官的享受和情欲的想像交織在一起,成為飲食詩的特殊代表。無獨有偶,江文瑜《阿媽的料理》則以女性的視角,藉飲食投射女性獨立意識以及對性別文化的評議。

小說注重虛構與想像,一個動人的故事底下,可能反映了國族、時代、性別或是作者的奇思妙想。以飲食為主題的小說,顯然需要更多飲食的橋段來鋪陳上述的主題,才能成功傳達作者的思想。李昂的《鴛鴦春膳》是一部以飲食為主題的小說集,全書共六篇,從怪奇的野味到純然的素齋,彷彿一趟探索食物、自我與歷史的旅程。此書大大開拓了飲食文學的類型,以小說撰寫,讓作者更有發揮的空間。

以飲食元素注入小說,另兩部小說集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宇文正《微鹽年代‧微糖年代》展現新的意圖,以微鹽、微糖兩個系列,分別寫出甜蜜與悲傷的故事,而每一篇也都以一種食物來貫串。楊明《別人的愛情怎麼開始》的十一篇小說作品,也是以食物穿插在故事中,由此探討人與人的關係。

三、飲食文學的特色

飲食文學是「飲食」與「文學」的結合,在創作藝術上,自然也有其獨特的表現,以便和其他文學區隔。換言之,除了極力描寫飲食的滋味和樂趣,也需有主題深度,才能產生精彩傑出的經典之作。飲食文學的特色可從五方面來看:

()突出感官印象的描繪

就創作技巧來看,食物講究色香味俱全,寫作飲食文學也需要凸顯各種感官味蕾,細膩的描寫食物的外形、擺盤、口感、香氣等,才能夠吸引讀者「望梅止渴」,一邊閱讀一邊想像食物的滋味,甚至忍不住「流口水」。

()融入食譜或烹飪方法

飲食書寫刺激讀者的想像,有如「畫餅充飢」,但作者也不能含糊籠統,實際的作法也必須交代一二,方才顯得作者是真正的行家。因此,「融入食譜或烹飪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創作技巧。但所謂附上食譜,並不是將食譜照單全抄,而是附上自家的「小祕訣」,使讀者讀來更感到親切、實用。

()挖掘飲食與人生的關聯

在內容上,飲食之道,不只是滿足口腹之欲而已,食物也帶給人們心理上的快慰,令人身心舒暢。作家書寫飲食經驗,正是透過聯想、記憶、思考飲食與人生的關係。喜好的食物、烹煮食物的人、用餐的情境……都會引發人們回溯童年或是人生特殊的階段,也會和親情、友情、愛情等連結在一起,透過飲食去挖掘內在的記憶和飲食的象徵意義,都能夠使飲食文學更具有深度。

()深度體察本土與異國文化

在題材的拓展上,對於文化的觀察和體驗,也是飲食文學可以展現思想深度的地方。無論是陌生新奇的異國飲食,或是親切有味的臺灣本土飲食,經由作家的接觸和用心觀察,都可以引導讀者認識某一類文化的內涵。飲食是體認文化的最佳途徑,飲食文學當然也要寫出本土文化或異國文化的精髓。

()以實踐帶動飲食文學新風潮

近年來飲食文學最突出的現象是,作家把創作和烹飪結合為一,一本飲食文學的誕生,也代表作家多年來投入廚房工作的成果。莊祖宜《簡單‧豐盛‧美好:祖宜的中西家常菜》、王宣一《國宴與家宴》等都是最佳範例,近來效法的作家尤多,而且作菜的方式更有創意和變化。親身實踐之後的飲食文學,開創了寫作的新風潮,更具有說服力,也符合文學必須具有創意的精神。

四、總結

透過前文可知,飲食文學從零散的作品,進入專集、選集、主題書的出版,創作形式與內容迭迭創新。本書即是根據這樣的觀察,編選八大主題與代表篇目,希望藉此和讀者一同踏入飲食文學的秘境,分享精采的飲食、人生與日常生活體驗。也期待更多創作者投入飲食文學的書寫,讓飲食文學繼續茁壯,不斷推出文學的盛宴。

目次

01飲食文學導論

02探索食物天堂
---大溪菜市場 劉克襄
---二十四張祕密菜單 蔡珠兒 
 
03食材與風土
---臺灣肉粽 林文月
---鹹湯圓 焦 桐
---歷史的味道 方 梓
---驕傲的內本鹿之歌—獵人的舒跑,會行走的樹 洪震宇 

04異國飲食文化
---驚喜的晚餐 詹宏志
---「月舞」餐車 張北海

05獨家料理
---嚐一嚐陽光的滋味 韓良憶
---沙漠中的飯店 三 毛

06飲食之情感與記憶
---阿嬤的盛宴 韓良露
---家鄉味—爸爸教我的飲食事 田運良
---剝開我,你只會流淚 張曼娟 
---出門訪古早 逯耀東 

07飲食面面觀
---富貴食堂 從社區營造到一碗割稻飯 陳怡伶
---飲憂 臺灣手搖茶的杯底乾坤 潘美玲

08小說中的飲食與想像
---夏綠蒂的修養 宇文正
---珍珠奶茶 李 昂 

09飲品與人文意義
---茗仙子 周芬伶
---慢慢等待一瓶葡萄酒 楊子葆

書摘/試閱

 

 夏綠蒂的修養  ◎宇文正

 

蘿西平常是不讀小說的,經過學校旁的小書店買下這本《The Rosie Project》,只是因為書名。她的英文名字叫Rosie,況且她來念MBA,跑去修一門under(大學部)的課,專門就教怎麼寫Project。但什麼是Rosie Project?好奇,買下這本英文小說。
男主角Don,是個讀來本身就很有心理問題的心理系遺傳學教授。簡直有強迫症,生活完全規格化,連吃飯都有標準化的「備餐系統」。女主角Rosie到他家吃飯,那天星期二,他從浴缸裡撿起一隻龍蝦—牠本來在裡面爬來爬去,準備按每週二的計畫做龍蝦和芒果酪梨沙拉。她讀到這裡笑了出來,小說家真會掰,哪有人每個禮拜吃一隻龍蝦的?
她邊笑邊把小說讀完了,是個有趣的浪漫喜劇。真的有趣嗎?她想,在小說、電影裡,人格特徵突出的人物會讓人覺得好玩,但若在現實生活中相處,那種人肯定很討厭吧。
小說看完,書不知塞哪去了。那時候,蘿西不會知道這書種下的暗示,冥冥中影響了她的命運。
她喜歡的那個男孩子,剛從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轉來念生物的阿傑,說這個禮拜有同學從伊利諾過來看他,問可不可以介紹她認識?那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她腦子發脹,捉摸不清這話的語意,是因為她在他心目中很重要,想讓自己的好朋友也認識她?還是要做媒,把她介紹給他的好朋友?
她不知道該歡喜還是生氣,但不能問啊。她學的管理,在這裡唯一派得上用場的,也許就是管理自己的情緒?
她不是浪漫而容易墜入情網的人,身邊的女孩子們一向不是在戀愛、失戀,就是在暗戀中,只有她覺得莫名其妙。她曾經問過一位懂命理的學姊:「我從來沒有感覺過『愛情』,是不是我一輩子都不會擁有這個東西?」學姊笑說,斷情根,那是上輩子有修啊!把她的八字拿來一看,學姊沉吟半晌,意味深長地說:「妳只有一次機會,來了就好好握牢吧。」
「錯過了,這輩子就嫁不出去嗎?」
「妳不會嫁不出去,像夏綠蒂那樣嫁個條件合宜的人,妳會做這種事。」
「夏綠蒂,誰?」她的朋友中沒有夏綠蒂。
「《傲慢與偏見》裡的夏綠蒂啊。」
喔,是書裡的人。小時候讀過簡譯本,只記得好多女生想嫁人,一直在跳舞,男女主角一個是傲慢,一個是偏見,其他全忘了。對了,還記得一句對白,因為讀到的時候大笑出來。女主角那個愚蠢的媽媽對她老公嘮嘮叨叨,細數大女兒在舞會上跟誰誰誰誰跳了舞,她老公嘆口氣說:「珍如果知道我得聽到那麼多名字,她不會一直跳個不停的!」
想到這,不覺莞爾。男女主角是怎麼樣峰迴路轉成就了愛情喜劇,全不記得,卻記得這種對話,可見自己真的是極不浪漫也不嚮往。但是啊,遇見阿傑,為什麼竟然心慌意亂呢?
當年蘿西一頭霧水聽學姊說到夏綠蒂,那個春假,她便去買了本《傲慢與偏見》來讀。這回當然不是看少年簡譯版,是志文出版的精裝本呢。為了弄清楚「像夏綠蒂那樣」是什麼意思,她一口氣讀完。第十三章,荒謬、滔滔不絕、又言必稱「凱莎琳夫人」的柯林斯先生出現了。連續幾章的描述,都在表現他的天生蠢相。到第二十二章,夏綠蒂,女主角伊麗莎白的手帕交,為了生活的保障、勉強升格的社經地位,決定嫁給蠢人柯林斯。
原來學姊說「妳會做這種事」指的是這個!她恨不得跟學姊絕交,她哪是要仰仗男人才能活的呢!
如今回想,不氣憤了,卻覺得悲涼起來。夏綠蒂是悲涼的,她在安穩庸俗的現實中,偷偷建立自己的小世界;發覺柯林斯「最高尚的娛樂」就是收拾花園,她刻意鼓勵他多在花園裡待著。蘿西想起自己的母親,若有所悟。父親退休後,幾乎得憂鬱症的是媽媽,還好,媽媽從儲藏室裡挖出爸爸年輕時代一時興起買下的一整套木工器具,鑽頭、線鋸機、修邊機什麼都有。媽媽引導爸爸建立起木工DIY新生活,解救了全家。現在他們家連面紙盒都是木做的。
她已經不害怕成為夏綠蒂了,甚至覺得,女人年紀大了之後,都應該有點夏綠蒂的修養。
可是啊,為什麼阿傑看她的眼神,讓她連路都走不穩呢?阿傑說要她認識他的好朋友,雖然困惑,她卻沒辦法拒絕他。她說,帶他一起來吃飯吧。她不想要約在餐廳、咖啡廳,俗氣地一邊喝咖啡,一邊聽對方洋洋灑灑promote他自己,或是質詢、等待她的presentation。到她家,她可以觀察,至不濟,可以躲進廚房。廚房裡,神隱的藉口可多著呢。 
該做什麼招待他們呢?她不是廚藝高超的女生,何況報告都寫不完了。有什麼做法簡單、卻顯得慎重,不會讓阿傑沒面子的食物呢?—儼然自己跟阿傑是男女主人了呀,這想法令她臉紅心跳。啊,她想起不久前讀過的小說,龍蝦!
她開車到漁人碼頭,找到同學說的可以幫忙處理新鮮龍蝦的攤子。她可不想讓幾隻活龍蝦在她的浴缸裡爬來爬去。老闆幫她把蝦身和頭分裝兩個袋子,撒上碎冰。她恐怖地指著那三個龍蝦頭:「那個,我不要!」老闆不解:「你們,不是最喜歡拿龍蝦頭煮味噌豆腐湯嗎?」
「你們」大概指的是什麼都吃的華人吧,他還知道味噌豆腐湯哩!不要,看到那個頭,會覺得自己把海龍王吃掉了,沒有頭的龍蝦,就只是比較大、比較胖的蝦。
她要做碼頭老闆教她的奶油焗龍蝦,他說龍蝦不要過度繁複烹調,正合她意。按著老闆教她的,小心翼翼剪開龍蝦腹部的殼,把肉翻出來,灑一點點白酒、鹽、黑胡椒。放軟的牛油和百里香碎葉濃濃塗裹龍蝦肉,再把肉塞回蝦殼裡,送進烤箱。還記得老闆挑挑眉毛,唱歌似地對她說:「十五分鐘以後拿出來,我保證,妳的客人會大叫:我愛妳!」
* * *
阿傑這名字,是從他的英文名字Alger演化來的。
阿傑老是三心兩意,他大學讀生物,雖然是喜歡的領域,科系也是自己選的,卻總覺得前途暗淡。出國時,也試著申請CS(computer science)。他托福、GRE都考了高分,意外拿到Urbana Champaign的入學許可。夏天來到這個美麗的雙子城,學校四周是青青農田,每日騎車十分愜意。一有空,就跟一起從臺灣來的室友菲利普輪流開車,到處兜風,好像他們就是為了開車才來美國的。
在第三個週末,他們開到一個城市公園下車走走。菲利普去找投幣飲料,阿傑倚靠著車發呆,一縷白煙倏地竄入竄出他的視線。那是什麼?抬頭看樹,天哪!白松鼠!除了頭上兩抹淡灰色的毛,全身那麼潔白、那麼美,尾巴像穿了白色大蓬裙。他和牠對望了好久,菲利普一回來,白松鼠迅捷跳到別棵樹去了。他扭開菲利普丟給他的礦泉水,忽然說:「阿菲,我決定去舊金山。」他還保留著柏克萊的Amission。下禮拜就要開學了,一切變得倉皇窘迫。
他真的是個三心兩意的人。寒假,菲利普過來玩,說伊利諾太無聊,還是舊金山好玩啊。Urbana的緯度只比舊金山高一點點,卻常大雪,一下雪,世界白茫茫,「剛看很美,看久了,無聊死了!阿傑,你可能真的來對了。你一開始就應該依照自己的直覺,不要想太多。」然而阿傑告訴他,還有更打不定主意的事。他在臺北有個追了兩年多的女朋友,那女孩子若即若離的,最近卻積極了起來。
「為什麼?」
「女生第六感都很準。」
「你移情別戀了?」
「我也不知道。」
「我不相信那種『自己也不知道』的說法。你其實一定知道。」
他開始講述跟蘿西認識的過程。蘿西在停車場開車門時 A 到了他的車,她給他留了字條貼在車窗上。所以,他們是從一張便利貼開始交往的。
菲利普笑說:「這個女生很誠實,是我就落跑了。」
對,她很誠實,不會玩許多女孩子欲擒故縱的把戲。她「喜歡他」的訊息清楚明白,有時他靠近她說幾句話,能察覺她額上微微地沁汗,像緊張的小動物輕顫的反應。她的額頭很美很飽滿,高智商的感覺,跟她感情上的稚拙有很大的反差。
比起來,臺北女友狡黠活潑得多。他之前追得那麼辛苦,竟然離開不到半年就變了,好像自己是個爛人。他必須明快抉擇,這種模糊狀況持續下去,就真的是擺爛了。菲利普淡淡地說:「想怎麼做,其實你心裡已經決定了。」
「我決定了什麼?」
「我們男人啊,」菲利普說:「就像想吃龍蝦的人,你在他面前講一堆什麼節儉、什麼膽固醇,拿起菜單,考慮半天,最後還是會點龍蝦。」
「她們是人,又不是蝦!」
阿傑停好車,「到她面前不要亂講話。回去再給我意見。」
菲利普說:「你不需要我的意見……啊,好香啊!」空氣中瀰漫一股濃烈欲望的香氣,菲利普說:「你的新歡在煮什麼?」
蘿西戴著大手套,從烤箱裡捧出深藍色北歐風烤盤。一放上餐桌,兩個男孩子異口同聲大叫:「龍蝦!」 
 
 

◆作者

 

宇文正,本名鄭瑜雯,生於一九六四年,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南加大東亞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曾任風尚雜誌主編、中國時報文化版記者、漢光文化編輯部主任等,現為聯合報副刊主編。
宇文正的文字感性且溫柔細膩,字裡行間常流露出淡淡的溫情與真情,其飲食文學創作,更帶有貼近庶民的親切俏皮與情趣。近作《微鹽年代‧微糖年代》,便是將飲食元素融入小說中,藉食物寫人生的悲歡,帶領讀者隨著食物的甜蜜與苦澀領略人生的滋味。
著有散文集《丁香一樣的顏色》、《庖廚食光》、《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等,小說《幽室裡的愛情》、《在月光下飛翔》等,傳記《永遠的童話—琦君傳》等。
 
 

◆賞析

 

本文選自《微鹽年代‧微糖年代》。全文以兩本書貫穿:一為《蘿西計畫》,一為《傲慢與偏見》。兩本書雖時隔兩百年,但書中所探討的問題,仍是令古今人們費心不已的大哉問—何謂完美伴侶?選擇伴侶,該看重的是愛情還是麵包,抑或其他。
文中女主角蘿西,受書名吸引買下《蘿西計畫》一書,此書成了一種讖言,冥冥之中影響了她的命運。同名的小說女主角Rosie是位女酒保,抽菸喝酒,不會做菜,不愛整理,激動時還口出髒話;男主角Don是遺傳學教授,三十九歲,不抽菸,小心謹慎,自信擁有優秀遺傳基因,標準化是Don的堅持,每週練三回合氣道,下午三點四十八分後不喝咖啡,每星期二吃龍蝦不喝酒,他要結婚,但沒有對象,精心擬定長達十六頁超完美「擇偶計畫」找老婆;但Rosie不在乎規則,凡事據理力爭,她有一天來到Don的辦公室,其實只想問一個遺傳學問題,卻勾動了一場轟烈的愛情。
〈夏綠蒂的修養〉中的蘿西在現實中也遇到了「擇偶問題」,戀上一名叫阿傑的男孩,這之前從未感受過「愛情」的她,請學姊算了八字,學姊落下一句「你會像夏綠蒂嫁個條件合宜的人」。夏綠蒂是《傲慢與偏見》中女主角伊麗莎白的好朋友,一個看完書便很容易被遺忘的角色。書中的主角們對愛情的嚮往、堅持,而生成各自的傲慢或偏見時,夏綠蒂直接越過這些「浪漫愛情」的橋段,在柯林斯先生向伊麗莎白求婚被拒後,柯林斯先生轉而向夏綠蒂求婚,夏綠蒂很快地答應,當夏綠蒂告訴伊麗莎白時,面對不可置信的伊麗莎白,夏綠蒂說:「我知道你一定很驚訝,非常的驚訝。但當你冷靜後,你會明白我從來都不是個浪漫的人,我要的只是一個安穩的家。」夏綠蒂以婚姻換取衣食無虞的家,放棄書中女主角們所追尋的理想愛情,婚後適時扮演好牧師夫人角色,在不受丈夫打擾的起居室,享受專屬的空間以及女主人的權力。
後來,蘿西在母親的身上,悟出了道理︰原來當愛情褪去後,真實的相處中,女人都該有點「夏綠蒂的修養」。
本文以第三人稱敘事,兩條故事情節並行,最後匯集一線︰一為女主角蘿西的思路和故事;一為男主角阿傑對愛情的迷惘與想像。行文輕巧闡述卻又巧妙地呼應兩本愛情經典作品,讀者需動腦想像彼此的連結。而於文末也能漸漸領悟,「龍蝦」象徵著愛情之外的「麵包」;「夏綠蒂的修養」則象徵著浪漫愛情外的務實!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306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