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國新笑史
商品資訊
系列名:麥田人文
ISBN13:9789863445524
替代書名:The Age of Irreverence: A New History of Laughter in China
出版社:麥田
作者:雷勤風
譯者:許暉林
出版日:2018/05/29
裝訂/頁數:平裝/432頁
規格:21cm*14.8cm*2cm (高/寬/厚)
版次:1
適性閱讀分級:713【十二年級】
商品簡介
第一本全面爬梳中國近代幽默、諷刺、辛辣語言的笑料大全
=========================================
《大不敬的年代》一書為解讀近代中國文化史與文學史提供了全新的角度。晚清以降,近代中國歷史中充斥著苦難、悲痛和無盡的動盪,然而《大不敬的年代》卻告訴我們,晚清民國也可以眾聲喧譁,以笑來書寫。笑話、遊戲、詬罵、滑稽、幽默,各色笑聲各安其位,在中國面臨現代性的焦慮之時,「笑」提供一種了解中國的不同路徑和敘述方式。
本書關注的是笑的整個譜系,不僅是嚴肅文學的,還包括大眾文化和通俗文化,從識字之人到菁英、教授,還有劇作家等。全書廣徵博採各式圖片、報刊、文獻材料,展現了那個時代的多種幽默形式,這項研究也成了一場笑料的發現之旅。書中討論了「好笑的罵人法」,以及為何清末民初會掀起一波「罵人熱」。報刊文化興起,文人在刊物上發表公開信,公然諷刺謾罵,結果越吵越熱。這種筆戰頗得編輯賞愛,因為讀者會踴躍購買雜誌。笑話與幽默確實進入了知識分子及普通讀者的生活中,絕非「小道」而已。書中也提出了「娛樂可能性」的說法,幽默文化的未來會如何,我們並不知道,但痛苦的部分也能引發荒謬感,帶來許多反諷的樂趣。
《大不敬的年代》的歷史觀,不只往過去看,也看向未來。一般人會把笑當作對已經發生的事情的反應,但笑也是一種想像未來可能性的方法。我們可以將本書視為一種娛樂、一本教材,作為對那個時代乃至於現代喜劇文化研究的起點。笑料百出,笑話連篇,看盡人生酸甜。
作者簡介
雷勤風Christopher Rea
達特茅斯學院畢業,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碩博士,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非論文不寫,非廢話不說,居下臨高,好不幽默。
相關著作:《從摩羅到諾貝爾:文學‧經典‧現代意識》
譯者:許暉林
臺灣大學中文系專任副教授,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博士。
序
豪華版序言
恭喜您購買了豪華版的《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國新笑史》!您做了明智的選擇,請容我恭維您絕佳的鑑賞力──僅僅多付幾毛錢便換得真材實料的好東西。本書每個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只為滿足您天生的高標需求:品質保證的內容帶給您最精緻的閱讀樂趣、紙張來自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最高級的軟木、文字用加州最精湛的工藝方正地鉛印在書頁(或電子書)上。本書幾乎不含任何討人厭的學術行話,除了四個後設批判性的干預、兩個闡釋性註解和一個典範性的(重新)題詞。這些也只會出現在序言中,所以您已經順利通過了。
「一個百無禁忌的時代,愉快地瓦解著既有禮俗。」歷史學家尼爾.哈里斯(Neil Harris)如此描述內戰前美國的文化氛圍:專家威望在傑克遜年代衰頹,人民對當權者的信任蕩然無存,開始歌頌以一般百姓作為真實與謊言的仲裁者,並以揭穿、挖苦、嘲諷陳腔濫調與虛偽知識為樂。不過,這雄心勃勃的新懷疑論風向帶來了意料之外的結果,其中包括為新一代的創業家創造許多機會,尤其是大眾娛樂家兼哄騙高手巴納姆(P. T. Barnum)這樣的謊言製造家。
在二十世紀初期,對當權者類似的持疑態度為中國文化注入了一股新活力。那是最動盪的時代:從1890年代起歷經數次改革失敗的晚清與被1911年革命匆忙趕上架的民國。帝制時期的中國不論是朝廷還是民間都被各種禮制所滲透,儒家經典是學習與政治升遷的基石;然而,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敲響了警鐘,社會信心崩盤,中國的知識分子漸漸感到清廷的落後,同時又欣羨於日本與西方世界的現代化。他們開始攻擊傳統制度、挑戰文化權威,這種情形自十九世紀末一路延燒,到1919年訴求打倒傳統的五四運動時達到巔峰。看似無窮無盡的危機以令人措手不及的速度摧毀了過去的信念,燃起對中國未來的焦慮。革命烈士終於在1912年推翻滿清──不過取而代之的共和政權無論在制度或觀念上都並沒讓人放心。
面對政治社會的動盪,中國文人和藝術家以各種形式的嘲諷回應。他們諷刺地描繪濫權者,用笑話減輕(或至少彼此寬慰)惱人的最新消息,對新舊文化一視同仁地揶揄。他們為中國勾勒出荒謬又可笑的未來──我們不能將這種「歡樂」僅僅視為現代化的副作用,因為它確實影響了現代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笑話、游戲、詬駡、滑稽和幽默──本書探討的五種「笑」的文化表達方式──奠定了現代中國的調性、文法和詞彙。這些關於「好笑」的不同感知(各自有一當時具代表性的流行詞彙),既成為快速成長的出版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跨國現代報刊文化的重要特色。它們的精神和形式直到今日仍是中國文學表達的一部分,就連人們討論「什麼是好笑的」的方式都要歸功於這些二十世紀初的遺產。
本書調查若干種喜劇性娛樂的中國文化,展現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的蛻變,並探索作家、藝術家、創業家和觀眾如何在「不敬」這一更廣的文化層面塑造現代中國。本書也刻畫此時的報刊及其他媒體在中式幽默的民主化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前所未有的推廣成果。我們所看見的好笑感知的多樣性,應可推翻任何認為中國人的幽默感很有限、單調甚至死氣沉沉的想法。最重要的是,這是一份對「笑」的詩學與修辭學的研究,從全新的觀點探索中國語言史的一章。
幽默學──一門令人發噱的學問,如果有這種東西的話──受惠於各種老生常談,例如懷特(E. B. White)說的:「幽默像青蛙一樣,可以被解剖,但會在過程中死去;那些內臟令所有人沮喪,除了純粹科學的頭腦。」不過,如果收益遞減法則也適用於這裡的學術研究,我不太相信它如此立即致命。首先,懷特的前提很有問題:至少在一些美國高中,青蛙早在到達實驗室之前就死了。我也很想相信歷史學家都是有虐待傾向的魔術師,不過應該沒什麼人會讓青蛙死而復生只為了再殺牠們一次。至於要說科學家和藝術家之間彼此是打對臺的,則我們不難找到反例,譬如丁西林──將在第六章出現的物理學家兼喜劇作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在《笑之研究》裡有個譬喻更貼近我對這主題的研究方法。柏格森把喜劇詩人比喻成一個博物學者,為了定義一個物種而對它主要的變種進行估計與描述。一個好奇青蛙如何跟生態系中其他生物互動的人也是這個樣子吧──研究牠吃什麼、如何繁衍、位在食物鏈何處。
接受中國共產黨官方史觀的學者傾向將晚清和民國的文化環境視為充滿鱷魚的沼澤──掠奪者生死拼搏只為生存和統治。他們很少注意到青蛙。其中有些人,透過意識形態厚濁的眼鏡瞇著眼看1949年後上臺的共產黨口中的「舊社會」,因而誤把青蛙當作水蛭。這本書──配合這隱喻來說──試圖弄清楚那些呱呱聲正從形形色色的聲調中傳達些什麼,並展示此一時代喜劇文化的產物。不是所有青蛙都死於抗日戰爭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雖然文化生態系自從二十世紀初開始發生了數次劇變,但它的音質和音高有時也與這些章節探討的、更早的年代相呼應。
對於促成本研究的歷史與理論有興趣的讀者可直接翻至第一章。認為他們可能喜歡他人笑話勝過我的笑話的讀者請翻至第二章。第三章提供了不少盛行於二十世紀早期中國娛樂文化圈的戲仿和寓言。另外建議溫文儒雅的讀者直接跳過第四章的咒駡。如果您在序言中嗅到了《蒙提.派森的飛行馬戲團》(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的味道,那您可能會喜歡第五章討論的剽竊與騙局。道德家應該會喜歡第六章提及的爭論,看看作家、評論家和文化機構對我所說的「幽默的發明」做出怎麼樣的貢獻。後記簡短地討論了晚清和民國遺留的「笑」文化,包括後來數次死亡又重生的輪迴。但是在那之前,請先翻頁,認識一下促成本研究的重要人士。
目次
豪華版序言
誌謝
第一章 失笑
第二章 笑話百出
第三章 游戲大觀
第四章 罵人的藝術
第五章 滑稽魂
第六章 幽默年
尾聲 笑死
附錄一 中文幽默笑話文集選錄,1900-1937 年
附錄二 《何典》版本與副文本
參考書目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