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國際書展現場活動搶先看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滿額折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
庫存:4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請確定您所選購之期刊正確無誤,本期為2025年01月號 冬季號 NO.117 ※
※因雜誌到貨日期不一,請於下單時在備註欄填上您欲購買之期號(過期雜誌恕不接受訂購)※
※本期號上架時間至2025/04/22※

近幾年因為工作的關係,有幸參與教育部所推動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簡稱「學美.美學」),在實際執行計畫的過程中,與學校的師長、參與計劃的設計團隊及來自建築、設計及教育背景的委員等不同體系的專業者有了大量對話與意見交流的機會,在彼此不同的視角與觀點之下,試圖找出「理想的校園空間」的最大交集。而在這樣的辯證過程中,讓我也開始回想並思考過往學習歷程的印象裡,一間間模矩、均質化的教室、操場中央的司令台等等,這類的空間形式從何演變而來?而這樣的環境是否還能支持日益多元的教學模式?是否有機會提供在課堂以外的美感養成?在既定的法令限制之下,空間改造是否還有機會進行不同的嘗試與突破?
去年恰好在籌備《美的進化論─2023教育部美感教育計畫聯展》之時,規劃辦理一場關於校園空間美學的延伸講座,邀請長期關注「學美.美學」的媒體人吳宜晏擔任主持,在籌備初期的討論就以因921大地震所展開的「新校園運動」為起點,特別邀請賴人碩、林欣億及魏子鈞等三組長期投入校園建築空間新建或改建的團隊進行分享,在講座討論的過程中得以瞭解到中、青世代建築師在「新校園運動」以後,面對校園空間議題上的設計觀點與差異性。本期《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即以此場講座所設定的時序基礎下,擴大邀請諸位教育者、建築及空間設計者透過側寫、觀察及作品與各項重大計畫的成果回顧等方式,約略以「新校園運動」後每10年為一個切面,窺探台灣的校園空間在不同時期所呈現的樣態,新一代的「新校園運動」也持續不斷地定義我們對於新教育現場的想像。
「重建到重塑」
1960年代起,適逢台灣經濟快速發展,同時為了滿足戰後嬰兒潮孩子的入學需求,在強調經濟效益及實用性的訴求下,開始興建大量標準化的校舍,也是大多數人對於校園的既定印象。這些大量起造的校園建築隨著時序的推進,因為教育改革、降低班級人數的政策與開始出現少子化等現象,出現不同的使用需求。有的學校開始改建、增建甚至是新建,部分的校舍因耐震不足,需要進行結構補強工程等,也因為多數RC造的校舍即將達其使用年限,在1990年代末期,可預知臺灣的校園建築即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
就在1999年9月21日,在南投集集發生了芮氏規模7.3級的大地震,史稱「九二一大地震」。由於地震的影響,不僅造成了大量的傷亡,許多建築物也都傾倒受損,受災範圍十分廣大,而這其中也包含了293棟的學校校舍需要進行重建。在迫切的重建需求之下,在教育部的推動下,引入環保訴求、開放校園精神並強調參與式設計的
「新校園運動」於災後隔年五月展開,最後在這一波校園建築的重建中,「新校園運動」雖然只佔其中39所學校,不過在採用最有利標、公開評審團名單及尊重建築專業的機制之下,也讓建築圈與教育界首次有了交集及對話的平台。無牆的開放校園、少了司令台的操場,老師與學生的教學空間也更具彈性,校園內更增添了一種家的感覺,雖然也因為這樣的突破,在學校復學初期導致管理端的不適應,例如有學校因為無牆校園的規劃而希望另外設置欄杆,抑或是美學及維管觀念上的落差等問題,不過在長期陷入僵化且一成不變環境中,偶發的天災卻加速推進了校園空間的重建,甚至促使建築與教育界開始互動,進而重塑了下一代校園建築的藍圖。
「演化及挑戰」
「九二一大地震」的災後重建可視為近代首次由中央發起的重建計畫,從教育部、地方政府及各級學校,連動至建築專業者及民間單位的投入,啟動了這一波從公共工程採購體制的改革,也帶動了校園空間導入美學及教學方法的契機。而這次的運動成果充分顯現了只要政策的目標能夠清晰透明,儘管資源不足以一次到位,還是能吸引各方面的專業人才直擊問題核心。不過就在災後重建的「迫切性」結束後,校園空間的建設似乎又回到了公共工程採購法的迴圈中,尤其在基層學校教育工程預算偏低加上普遍以「最低價標」進行發包採購的流程,看似單純化行政程序、減少帳面上數字的支出,實質則是交換了整體空間規畫及營造的品質,換言之,「新校園運動」所建立各種機制的彈性做法並未有效地延續,「參與式」的校園規劃也因回歸政府採購程序的限制,而難以實踐,尤其對於年輕一代的建築師而言,甫點燃的校園空間改革之火看似無法持續的蔓延。
回顧教育制度的變革,也是影響校園空間轉變的重要契機,2014年《實驗教育三法》通過,隨著政策的鬆綁,實驗教育開始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由於實驗教育強調學生的個別需求及多元的學習方式,促使規劃者需要思考空間的彈性,例如開放式的教學空間及能夠適應不同教學需求的多功能場地。此外,實驗教育大多鼓勵學校根據當地文化和自然環境設計課程,需因地制宜的校園規劃也形成具地方特色的校園建築,這些改變反映了教育應強調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並使校園建築從傳統走向多元與人性化的方向。與此同時,各地方縣市也開始逐步延續「新校園運動」之精神及模式來推動地方校園空間改革,諸如強調校園整體規劃融入情境教學設計的「高雄新校園運動5.0版」、以「學校為核心」作為主軸的「新竹市新校園運動校園」及延續參與式設計精神為核心的「基隆美力校園運動計畫:美力圓舞曲」等,上述計畫皆以擴大參與為訴求,引動校方及教師投入校園改造的意願,促使建築及教育專業者得以在公共工程的基礎之下,深化彼此瞭解、達到溝通妥協之目的,進而完成更加合宜的校園空間及環境改造。
「教學及共創」
儘管九二一後加速了校園建築的重建,高齡化的校舍依然是校園內普遍存在的問題,尤其在發展較早、人口較集中,早期興建的學校較多直轄市等地區,高齡化校舍的占比更顯嚴重,尤其因近年建築成本上升、資源分配等因素,校園空間要進行所謂的「重建」,也就是一次調整翻新實屬不易,加上近年少子化的議題開始浮現,原先擁擠的校園空間釋出,開始出現閒置教室,甚至許多偏鄉面臨整併或廢校的危機,校園空間的規劃從原先較大規模的老舊校舍改建,轉而開始出現許多單一空間的增、改建案,此項趨勢也可以從教育部近年來所推行之「校園社區化改造計畫」、「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及「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等計畫得以驗證。
自2019年教育部開始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簡稱「108課綱」)以來,各級學校能夠發展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與專屬的特色課程,更在高中階段增加興趣選修和自主學習等多樣化選項,也因此,相比以往固定的科目安排與教學方式,當今的課程更加多元,且不再侷限於統一標準的教學模式,過往的教育空間也已無法滿足日益多元的授課情境。而在某些偏鄉的校園,透過校長及師生們的創造力,積極面對因少子化而可能閉校的危機,善用地方自然環境及結合社區資源,讓校園生機重現。因為教育現場的開放及新型態教育觀念的普及,以「使用者為核心」的理念,逐漸取代傳統以好管理、均質化的教育思維,讓校園空間的有了更多樣態的可能性。
「小結」
本期「新.新校園建築」的企劃試圖以三個大時序的進程,企圖勾勒出「新校園建築」運動後,校園空間改變及發展的脈絡,本期邀請的撰稿者們也以觀察、參與及建築實務等不同的角度,進行經驗的闡述與觀點的分享。若這二十年間的校園建築發展能夠因教育與環境的變革進而推動學習空間的優化與改造,在此也邀請讀者共同思考,在這個科技與資訊更加蓬勃發展的時代,更新的一代的校園空間與環境教育還可以以何種樣態發展。

作者簡介

本會於民國48年(西元1959年),正式成立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本會於100年(西元2011年) 8月正式更名為臺灣建築學會。
本會自成立以來,歷經二十二任理事長、理監事會及全體會員之共同努力,已成為我國建築及相關學術領域中,歷史最久且相當具有影響力的學術研究團體。目前會員近二千人,遍及各學校、各級政府、建築師界、各建築相關產業界等。本會成就深獲各界肯定,並於民國78、81、83、85、86、89、90、91、98、100、102、104年度多次獲內政部頒給全國性社會團體考核績優獎,本會榮獲105年度全國性社會團體公益貢獻獎金獎、108年全國性社會團體公益貢獻獎金質獎、110年全國性社會團體公益貢獻獎銀質獎。
本會歷年完成之研究甚多,涵蓋建築科技與材料、建築資訊、建築計劃、建築環境控制、建築發展規劃、建築管理與法規、建築技術與規範、建築經濟與生產、建築文化、建築教育、都市發展與環境等研究領域;未來將繼續探討建築相關之研究方向及研擬研究課題,以資建立完整之研究體系,促進全方位之建築發展。
本學會每年舉辦研究成果發表會,同時也兼辦新建築材料、新建築設備的攤位展覽,青壯建築師的作品發表,分別由各大學建築系輪流主辦。
本學會以季刊方式出版﹝建築學報﹞及﹝會刊雜誌﹞,前者以學術論文為主,後者則以建築相關的時事議題為主,流通在產、官、學以及本會會員,同時也接受企業界的廣告贊助。
會刊雜誌經由理事長、出版委員會主委及各期特約主編精心策劃出版的「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每期各有主題,內容豐富精闢,是一本茶餘飯後適合闔家閱讀的一本好雜誌。

名人/編輯推薦

新 - 新校園運動
新校園運動起於921大地震之後,當時全台1546所學校受損,293 所學校須立刻重建。這場地震震出了財務、人命的損失,更震出了921前台灣的爛疽。政府一個連能夠建出好好保護人民安全的基礎設施的能力都有問題,這妥當地已成為嚴肅的統治信任問題。
新宿舍運動的推動很緊急,且這過程也十分顛簸,一方面校舍改造的問題不只是把校舍蓋起來的問題,而是校園建設這個議題已經被拉高到談論整個國民氣質、學習意識培養,以及如何面對轉變中的台灣如何面對未來的積極性企圖。
新校園運動推動後的數年,台灣開始進行門戶計畫、台灣地貌改造等相關計畫,以試圖進行翻轉過去的台灣,並在21世紀後將台灣帶入一個新的美好社會。目前類似的努力在許多機構、個人的努力下依舊持續進行中,例如進行中的校園美學計畫則試圖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教科書編輯、或是透過改變教室佈置,以期改變授課思維;而在大學端執行的新世代宿舍運動則期待改變傳統對待宿舍功能的方式,並使其能夠融合教育、學習及生活為一體。
「設計」是「新 – 新校園運動」的核心字眼,但和921之後的新校園運動又有何差異呢? 近來在面對 921校園運動校園的使用成果,不少檢討聲音已經浮現,例如許多當年興建的校舍維護成本極高,甚至多校空間已被刻意空置,或是因學校規模的縮減或是空間計畫的改變,但其原有的設施過於有特性,導致轉型不
易,難以活化。
「新 – 新校園運動」可以分成幾個部分來觀察;一為這20年來台灣持續的民主及多元化的發展,如許多教育政策的鬆綁、各級實驗教育的出現、學校自主、軟硬體的資源補助等等,校園所扮演的角色更趨多元化;此外,建築師在面對校園設計時,已能「順理成章」地提出積極以及未來性的看法;甚至建築師在有機會參與校園規劃及設計時,更加像是投射整個自己對於理想「台灣人格氣質」的觀點,尤其是針對
「美」這個氣質;這一代的教育空間,不論出現在校於中的教室、廁所、走廊、花園,似乎都傳達了設計者想像每一位台灣孩子都應享有的美感性。
感謝長期協助進行「學美.美學 — 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的彭裕奎先生的首肯,以協助了這一專題的規劃及書寫者的邀約。這一個主題並非展現某些特定計畫的成果,也非宣揚某種價值觀勝於其他價值觀的看法;而是透過教育設施的建設,一則看到過去改變的理由,以及再思考並能提出挑戰未來的新看法。未來的教育設施不是一件很容易說得清、看得透的狀態;科技變化太快,社會似已無力面對,而對於光譜一邊的需求者,由教育單位、老師、家長、學生,到光譜另一端的硬體提供者 – 建築師、教育學家等,其面對的未來的挑戰應是艱鉅到難以想像。

目次

4 主編的話 /褚瑞基
新.新校園建築
5 新.新校園建築/彭裕奎
8 建築與教育之間的距離 /曾光宗
13 我的校園設計經驗:回歸教育的本質 /姜樂靜
20 教育改革浪潮與參與式設計對校園建築的影響 /李綠枝
27 建築實務與教育的價值共創 /賴人碩
33 從新竹「以學校為核心」到基隆「美力圓舞曲」:「學美.美學」傳承新校園運動
「設計 x 參與 x 共創」發展思潮
談新校園運動後,各地縣市政府持續跟進的發展與觀察 /吳宜晏
38 擴延的建築元素 /林柏陽
44 天空的幾何 /魏子鈞
50 從時空脈絡談教學現場翻新 /凌天
55 從空間設計改變教學現場 /于沛廷
62 透過體驗找到校園空間的定律 /陳蔡青昔
68 從校園到社會
談新校園運動後,各地縣市政府持續跟進的發展與觀察 /黃瑋儒
下期預告
75 形式與知識的策展:建築書在設計中的關鍵角色 /漆志剛
會務要訊
76 本會主辦、協辦、贊助及參與之活動廣告索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定價:100 300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