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水返腳:汐止老街人,老街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90 元優惠價
:90 折 351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我記憶中的汐止,許多的人與事,景與物,都在腦袋中留下了鮮明的烙印,迄今清晰如昔,彷彿我不曾離開它太久……★作者乘著留存年少時對故鄉水返腳(汐止古稱)的記憶,以平實無華、沁人肺腑的筆調,書寫下50篇珍貴的憶往。
★生動文筆重現台灣光復前後、二二八事件、汐止的今與昔(牛稠頭碼頭、三根鼓風爐、「汐止第一街」……)。【推薦序】毅力,主導她的一生
楊芳芷,堅守新聞崗位四十年,退休時,她說:她不算是傑出的記者,但可以問心無愧、坦蕩蕩地說,是個敬業、有職業道德的新聞從業人員,「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她的自我肯定,也是我認識的楊芳芷,堅毅、豁達、平實、坦直。
我們在中央通訊社共事十一年,很長一段時間,是國內新聞部僅有的兩個女記者,都是剛從大學新聞系組畢業的「菜鳥」,男記者也不多。一九六○年代的中央社,採精兵制,嚴格培養每一個記者都能獨立作戰,國內外發生重大新聞,新聞媒體可能派一組人採訪,中央社還是採訪記者和攝影記者各一,在「每分鐘都是截稿時間」的壓力下,採訪告一段落,立即回社(那個年代沒有電腦)撰寫新聞,力求正確、完整、迅速,提供給國內外各新聞媒體。
中央通訊社,是中華民國國家通訊社,也是唯一能和世界各國通訊社,簽訂合約,互相交換新聞,並派駐記者的通訊社,備受國內外媒體尊重。
芳芷和我,很幸運在中央社的輝煌年代,加入這個既有家的溫馨,又有高水準工作要求的新聞園地,我們都見證了多多少少歷史事件,留下深刻的人生印記。
走過漫長的新聞路之後,楊芳芷毅然退出職場、開始過她逍遙自在的生活,她喜歡歷史,旅遊各地,以報導文學紀錄下她走過的名山,古城的所見、所聞、所思,這一系列脫出新聞報導的作品,流暢、生動,也呈現出她生命中的豁達和愉悅。
邁進人生另一階段,她沉澱下來,有了思考空間,「尋根」的意念慢慢浮現,她回到久別的故鄉,到台北平溪看「天燈」,徘徊汐止老街,尋找記憶中的街景風貌,過往的人與事,融入少年的記憶,芳芷開始動筆寫自己。
做為礦工的女兒,不是宿命,也不一定悲慘。芳芷成長的這個礦工家庭,除了貧苦,還背負著那個年代的台灣傳統習俗。父親入贅顏家,很早就失去語言權,不過問家務事,沉默盡到養家的責任,在他女兒成長的過程中,他扮演的是一個旁觀者。「我很少想起老爸,生前或死後。」芳芷驀然發現對父親是如此陌生,她試探從親友敘述中,拼出父親的身世,或因年代相隔久遠,識者多已凋零,既無法追根慎遠,楊家的「族譜」僅始於住在台灣北部的父母這一代,對芳芷來說,也許有點遺憾,但也達成她的心願:留下這本「回憶錄」,給旅居美國與故鄉已漸行漸遠的失根兒孫們。
芳芷的母親出生在台北平溪,十三天後送給汐止顏家當養女,她剛毅、果斷,急燥。十六歲被迫結婚,當礦工的丈夫收入有限,她從一個受寵的養女,一下子掉入精神與物質都極度貧乏的痛苦深淵中。大半生需要打工協助家計,她無法了解,這個排行老二的女兒,如此不顧家計艱難,死要念書,完全不能體諒父母的無力與無奈!
芳芷是一個不肯輕易認輸的女孩子,在這樣艱困、婦女被歧視的環境中,她始終堅持一個意念,一個夢想:上學,讀書。她聰明、機靈,功課好,又懂得善用機會,躲過母親一次又一次的脅迫,縱使被打,也不屈服。她逃過賣做養女,淪入風塵討生活的命運。高中畢業那一年,是她人生的轉捩點,她仍運用過去的「升學戰術」,以考取學校,讓母親不得不接受既成的事實。她順利考取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這次母親堅決不放手,事先安排好當地一家公司,芳芷只好去工作。
命運之神,對芳芷很厚愛,就在政大開學前夕,她得了胃病,母親到處求神拜佛,找人算命,沒想到算命先生的一句話:「有才氣,唸書才會健康。」改變了母親的成見,讓一個貧苦礦工家庭出身的女兒,成為楊家第一位大學畢業生。
芳芷七十多年的人生歲月,一半在台灣,一半在美國。細讀《根在水返腳》各篇章,我發現她略過幾段她的人生際遇,譬如,如何熬過一段不美滿的婚姻?如何移居美國,獨力肩負起教養三個兒女的重任?她得了癌症、她動過手術,她如何走過又如何克服?她把這段椎心刺骨的心路歷程,淡淡回了一句話:「命運對我是慈悲的。」
楊芳芷,用她的毅力,主導了她的一生。
資深媒體人 黃肇珩楊芳芷成長於一九四○年代的汐止──古早以前被稱為「水返腳」的所在。現已移居美國的她,乘著留存年少時對故鄉的記憶,以平實無華、沁人肺腑的筆調,書寫下50篇珍貴的憶往──
▎職業礦工、業餘「乩童」的寡言阿爸,阻止了女兒差點成為養女的命運
▎母親是二二八事件見證者,曾助外省青年驚險逃脫軍隊的盤查
▎以生動文筆重現台灣光復前後已不復存在的景緻:汐止神社改為忠順廟後,成了作者徒步可達的教室!
▎返鄉尋根──汐止的今與昔
*曾被視為汐止重工業時代文化遺產的三根鼓風爐,竟淪為市公所拍賣的廢鐵……
*昔日「牛稠頭」碼頭光景:親戚曾划著小船運送種植的蔬果、飼養的雞鴨到岸邊作者家;如今現址僅存「水返腳圖騰」雕刻的三分仔車載土炭、過渡船、過港迎親來憑弔古人舊事。
*重返「汐止第一街」中正路,足跡踏遍汐止公園(清末石碇堡遺址)、公有市場(日治七星郡市場遺址)、農倉(汐止公學校遺址)、華南銀行(日治衙門遺址),並留連至今仍深具地方特色的蔘藥行、醫生館、香舖、打鐵店、冰廠等三代經營老店。
★生動文筆重現台灣光復前後、二二八事件、汐止的今與昔(牛稠頭碼頭、三根鼓風爐、「汐止第一街」……)。【推薦序】毅力,主導她的一生
楊芳芷,堅守新聞崗位四十年,退休時,她說:她不算是傑出的記者,但可以問心無愧、坦蕩蕩地說,是個敬業、有職業道德的新聞從業人員,「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她的自我肯定,也是我認識的楊芳芷,堅毅、豁達、平實、坦直。
我們在中央通訊社共事十一年,很長一段時間,是國內新聞部僅有的兩個女記者,都是剛從大學新聞系組畢業的「菜鳥」,男記者也不多。一九六○年代的中央社,採精兵制,嚴格培養每一個記者都能獨立作戰,國內外發生重大新聞,新聞媒體可能派一組人採訪,中央社還是採訪記者和攝影記者各一,在「每分鐘都是截稿時間」的壓力下,採訪告一段落,立即回社(那個年代沒有電腦)撰寫新聞,力求正確、完整、迅速,提供給國內外各新聞媒體。
中央通訊社,是中華民國國家通訊社,也是唯一能和世界各國通訊社,簽訂合約,互相交換新聞,並派駐記者的通訊社,備受國內外媒體尊重。
芳芷和我,很幸運在中央社的輝煌年代,加入這個既有家的溫馨,又有高水準工作要求的新聞園地,我們都見證了多多少少歷史事件,留下深刻的人生印記。
走過漫長的新聞路之後,楊芳芷毅然退出職場、開始過她逍遙自在的生活,她喜歡歷史,旅遊各地,以報導文學紀錄下她走過的名山,古城的所見、所聞、所思,這一系列脫出新聞報導的作品,流暢、生動,也呈現出她生命中的豁達和愉悅。
邁進人生另一階段,她沉澱下來,有了思考空間,「尋根」的意念慢慢浮現,她回到久別的故鄉,到台北平溪看「天燈」,徘徊汐止老街,尋找記憶中的街景風貌,過往的人與事,融入少年的記憶,芳芷開始動筆寫自己。
做為礦工的女兒,不是宿命,也不一定悲慘。芳芷成長的這個礦工家庭,除了貧苦,還背負著那個年代的台灣傳統習俗。父親入贅顏家,很早就失去語言權,不過問家務事,沉默盡到養家的責任,在他女兒成長的過程中,他扮演的是一個旁觀者。「我很少想起老爸,生前或死後。」芳芷驀然發現對父親是如此陌生,她試探從親友敘述中,拼出父親的身世,或因年代相隔久遠,識者多已凋零,既無法追根慎遠,楊家的「族譜」僅始於住在台灣北部的父母這一代,對芳芷來說,也許有點遺憾,但也達成她的心願:留下這本「回憶錄」,給旅居美國與故鄉已漸行漸遠的失根兒孫們。
芳芷的母親出生在台北平溪,十三天後送給汐止顏家當養女,她剛毅、果斷,急燥。十六歲被迫結婚,當礦工的丈夫收入有限,她從一個受寵的養女,一下子掉入精神與物質都極度貧乏的痛苦深淵中。大半生需要打工協助家計,她無法了解,這個排行老二的女兒,如此不顧家計艱難,死要念書,完全不能體諒父母的無力與無奈!
芳芷是一個不肯輕易認輸的女孩子,在這樣艱困、婦女被歧視的環境中,她始終堅持一個意念,一個夢想:上學,讀書。她聰明、機靈,功課好,又懂得善用機會,躲過母親一次又一次的脅迫,縱使被打,也不屈服。她逃過賣做養女,淪入風塵討生活的命運。高中畢業那一年,是她人生的轉捩點,她仍運用過去的「升學戰術」,以考取學校,讓母親不得不接受既成的事實。她順利考取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這次母親堅決不放手,事先安排好當地一家公司,芳芷只好去工作。
命運之神,對芳芷很厚愛,就在政大開學前夕,她得了胃病,母親到處求神拜佛,找人算命,沒想到算命先生的一句話:「有才氣,唸書才會健康。」改變了母親的成見,讓一個貧苦礦工家庭出身的女兒,成為楊家第一位大學畢業生。
芳芷七十多年的人生歲月,一半在台灣,一半在美國。細讀《根在水返腳》各篇章,我發現她略過幾段她的人生際遇,譬如,如何熬過一段不美滿的婚姻?如何移居美國,獨力肩負起教養三個兒女的重任?她得了癌症、她動過手術,她如何走過又如何克服?她把這段椎心刺骨的心路歷程,淡淡回了一句話:「命運對我是慈悲的。」
楊芳芷,用她的毅力,主導了她的一生。
資深媒體人 黃肇珩楊芳芷成長於一九四○年代的汐止──古早以前被稱為「水返腳」的所在。現已移居美國的她,乘著留存年少時對故鄉的記憶,以平實無華、沁人肺腑的筆調,書寫下50篇珍貴的憶往──
▎職業礦工、業餘「乩童」的寡言阿爸,阻止了女兒差點成為養女的命運
▎母親是二二八事件見證者,曾助外省青年驚險逃脫軍隊的盤查
▎以生動文筆重現台灣光復前後已不復存在的景緻:汐止神社改為忠順廟後,成了作者徒步可達的教室!
▎返鄉尋根──汐止的今與昔
*曾被視為汐止重工業時代文化遺產的三根鼓風爐,竟淪為市公所拍賣的廢鐵……
*昔日「牛稠頭」碼頭光景:親戚曾划著小船運送種植的蔬果、飼養的雞鴨到岸邊作者家;如今現址僅存「水返腳圖騰」雕刻的三分仔車載土炭、過渡船、過港迎親來憑弔古人舊事。
*重返「汐止第一街」中正路,足跡踏遍汐止公園(清末石碇堡遺址)、公有市場(日治七星郡市場遺址)、農倉(汐止公學校遺址)、華南銀行(日治衙門遺址),並留連至今仍深具地方特色的蔘藥行、醫生館、香舖、打鐵店、冰廠等三代經營老店。
作者簡介
楊芳芷,台灣新北市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中央通訊社記者、聯合報系民生報記者、美國舊金山世界日報採訪組副主任、北加州華文作家協會會長等職。
著作:
《紫禁城夜總會》、《一個讓人留心的城市》、《天空不盡是彩虹》、《畫出新世界──美國華人藝術家》等。
得獎紀錄:
《畫出新世界──美國華人藝術家》一書,榮獲2013年華僑救國聯合總會華文著述獎第三名
《紫禁城夜總會》,獲1998年第一屆「新美國傳媒」(前稱「新加州傳媒」)最佳專題報導獎
《嬉皮運動三十周年》獲1998年「北加州華文傳媒」最佳專題報導獎
《樂居─美國最後的鄉下中國城》獲1998年聯合文學與長榮航空合辦的「長榮環宇文學獎」佳作
著作:
《紫禁城夜總會》、《一個讓人留心的城市》、《天空不盡是彩虹》、《畫出新世界──美國華人藝術家》等。
得獎紀錄:
《畫出新世界──美國華人藝術家》一書,榮獲2013年華僑救國聯合總會華文著述獎第三名
《紫禁城夜總會》,獲1998年第一屆「新美國傳媒」(前稱「新加州傳媒」)最佳專題報導獎
《嬉皮運動三十周年》獲1998年「北加州華文傳媒」最佳專題報導獎
《樂居─美國最後的鄉下中國城》獲1998年聯合文學與長榮航空合辦的「長榮環宇文學獎」佳作
目次
推薦序 毅力,主導她的一生/黃肇珩
自序 我父母及我這一代的故事
【輯一】礦工的女兒
礦工的女兒
寡言的阿爸
八卦項鍊
鐵齒
天燈下的故鄉
摩登原始人
一日嬉皮
夕陽無限好
【輯二】根在「水返腳」
汐止老街人,老街事
汐止初中師恩難忘
【輯三】在旅途中嚐新
漫步在雲端
我曾是一架空巴客機唯一旅客
遠離文明:亞馬遜雨林之旅
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祕魯「馬丘比丘」
阿根廷探戈:教宗方濟各家鄉
艾薇塔的長眠之地:阿根廷的貴族墓園
揮灑烈愛話藍屋
世界屋頂,朱顏已改
法國洗衣館
艋舺「剝皮寮」
金門―褪下戰地軍衣,蛻變觀光島嶼
消失中的草原―內蒙古
武當山傳奇
五台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平遙」古城,舊貌尚存
雲南和順―中國第一魅力名鎮
滇緬邊境憑弔抗日史蹟
走訪黎錦揚工作過的土司府
蘇州獅子林―建築大師貝聿銘的故居
【輯四】碎碎唸集
輪到「我說」了
第一課
錯失成為「名嘴」機會
大師教我如何遺忘
哈金:是英文「選擇」了他!
偶然與楊德昌、蔡琴一起宵夜
馬英九與沈君山
「街頭小霸王」林正杰
「黑蝙蝠」中隊―未能報導的獨家
「胡士托」風波再起
憶「新聞人」馬星野
中央社憶往―之一
中央社憶往―之二
放下
瞬間抉擇的膽識與勇氣
大衛卡拉定與李小龍
豁達的老廚師
誤闖天體營
吃孔雀?
大救駕和大薄片
自序 我父母及我這一代的故事
【輯一】礦工的女兒
礦工的女兒
寡言的阿爸
八卦項鍊
鐵齒
天燈下的故鄉
摩登原始人
一日嬉皮
夕陽無限好
【輯二】根在「水返腳」
汐止老街人,老街事
汐止初中師恩難忘
【輯三】在旅途中嚐新
漫步在雲端
我曾是一架空巴客機唯一旅客
遠離文明:亞馬遜雨林之旅
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祕魯「馬丘比丘」
阿根廷探戈:教宗方濟各家鄉
艾薇塔的長眠之地:阿根廷的貴族墓園
揮灑烈愛話藍屋
世界屋頂,朱顏已改
法國洗衣館
艋舺「剝皮寮」
金門―褪下戰地軍衣,蛻變觀光島嶼
消失中的草原―內蒙古
武當山傳奇
五台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平遙」古城,舊貌尚存
雲南和順―中國第一魅力名鎮
滇緬邊境憑弔抗日史蹟
走訪黎錦揚工作過的土司府
蘇州獅子林―建築大師貝聿銘的故居
【輯四】碎碎唸集
輪到「我說」了
第一課
錯失成為「名嘴」機會
大師教我如何遺忘
哈金:是英文「選擇」了他!
偶然與楊德昌、蔡琴一起宵夜
馬英九與沈君山
「街頭小霸王」林正杰
「黑蝙蝠」中隊―未能報導的獨家
「胡士托」風波再起
憶「新聞人」馬星野
中央社憶往―之一
中央社憶往―之二
放下
瞬間抉擇的膽識與勇氣
大衛卡拉定與李小龍
豁達的老廚師
誤闖天體營
吃孔雀?
大救駕和大薄片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