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理論的探索與爭鳴(簡體書)
商品資訊
系列名:東方編譯所譯叢
ISBN13:9787208153219
替代書名:Exploration and Contestation in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彼得‧卡贊斯坦; (美)羅伯特‧基歐漢
譯者:秦亞青
出版日:2018/07/01
裝訂/頁數:平裝/484頁
規格:26cm*19cm (高/寬)
版次:二版
商品簡介
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和建構主義的理論家們提出了許多富有創造力的研究綱領,為我們認識紛繁複雜的國際政治領域(例如衝突與合作的互動,國內政治結構對外交政策的影響,制度的作用,世界觀和因果信念對策的影響等)提供了許多真知灼見。本書對這些國際政治領域的發展進行了探究,同時還從安全研究、組織理論和經濟學角度對其做了詳細的考察。
序
英文版序
《國際組織》輝煌五十年
彼得·卡贊斯坦、羅伯特·基歐漢、斯蒂芬·克拉斯納
本期《國際組織》特刊回顧了這本雜誌五十年的歷程,尤其是過去三十年走過的道路。我們曾是《國際組織》編委會成員,故編輯部在1996年約我們三人創辦一期五十周年特刊。大家會注意到這一特刊是第52期,1998年出版,而《國際組織》創刊是在1947年。這是因為學術思想的生成難以一蹴而就,所以特刊也就耽擱了一年的時間。過去幾十年裏,許多研究生的論文為求品質而一再拖延,如今我們也像他們一樣,希望我們這一產品的品質能夠彌補長時間“拖延”的過失。
三十年來,《國際組織》重點討論了這樣一些主題:國際政治經濟(這一領域的開創性研究成果主要發表在20世紀70年代的《國際組織》雜誌中);國內政治經濟與國際政治經濟的關聯;國際制度的運作與變化方式等。不過,《國際組織》從來沒有宣稱何門何派為世界政治研究之正統。現實主義、理性制度主義、建構主義,不同派別,各有千秋;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經濟所產生的壓力與國內不同政治體制之間的相互作用、安全問題與政治經濟問題之間的相關關係,不同問題,五彩紛呈。思想的交鋒促進了學術問題研究的繁榮。
在本期特刊中,我們試圖再現這種研究主題相似而學理思想紛爭的情景,突出討論幾十年來《國際組織》認為是最重要的研究問題。我們並非試圖縱覽國際政治學的整個“領域”,更不會對諸多研究議題(無論是發展成長的議題還是萎縮消逝的議題)的孰是孰非妄加評論。對於有些議題,比如理性和戰爭、“民主和平”、威懾戰略的成敗、對外政策的決策、國際關係研究中的定量方法和模型建立等,雖然十分重要,但我們採取了知而不議的做法,因為《國際組織》雜誌沒有著重討論這些問題。關於這些議題的研究文獻甚多,不乏富有啟示意義的重要成果,但是,它們很少由《國際組織》雜誌率先刊發。同樣,我們自己的文章也沒有討論美國之外的學者所發表的、但沒有在《國際組織》雜誌中有所反映的大量成果。不過,我們意識到這些成果相當重要,而美國學者的研究也有著相當大的局限性。因此,我們在本期中選載了奧利·維弗爾(Ole Wver)的文章。這一論文根據歐洲傳統,批判性地分析了美國的學術研究。總體上說,我們是依照《國際組織》重點討論的議題,確定了本期的內容。這樣做自然有得有失,但畢竟是遵循了《國際組織》的發展軌跡。
我們三人的文章《〈國際組織〉與世界政治研究》反映的是我們自己的“聲音”。我們不是作為《國際組織》編輯委員會成員發表這些看法,而是作為學者,回顧過去幾十年、尤其是過去三十年自己親身經歷的學術歷程。在撰寫這一論文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一個無法完全擺脫的困境。我們一方面試圖坦誠直白地再現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歷程,一方面又希望客觀公正地表述不同的研究傳統。但是,我們知道自己不可能是不偏不倚的局外之人。我們親身體驗了這一學術發展的歷程,且各有自己的學術觀點。我們三人在某些學術論戰上的觀點是明確的,因為我們在這些論戰中各領一派;對於另外一些論戰,我們的觀點則是模糊的。雖然後一類論戰同樣重要,也產生了大量學術成果,增進了人們對世界的瞭解,但我們沒有直接參與,觀點自然難以清晰明確。根據大家對這篇論文初稿的反應,我們三人的文章似更易引發爭論,而不是得到贊同。但畢竟我們三人所講述的內容是別人無法講述的,即便是我們三人分開來寫,也無法與三人合寫的論文完全一致。所以,我們謹希望這篇論文能夠引起大家的興趣,啟迪大家的思考。
本期的目的是回顧過去的發展歷程,開創未來的研究方向。本期收入的論文探討了廣義的國際政治經濟學(IPE)的學術研究主線,展示了這一學科的發展過程,表現了不同學術思想之間的爭鳴,顯示了不同觀點的學者相互切磋,從不同側面詮釋了諸如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權力與財富、觀念因素與物質因素等一系列極其複雜的現象。我們作為政治學研究者,深知權力在學術界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希望能以開放的心態表述各種不同觀點。
本期圍繞三組內容展開討論。我們收入的論文根據《國際組織》歷年所發重要論文的不同實質性觀點或理論性思考問題,深入闡述了這些問題現時的“前沿研究狀況”,這是本期的核心內容。為編好特刊,我們先請20餘位元多年為《國際組織》撰稿的知名學者提交自己的論文意向,其中16人提交了論文意向稿件。經過篩選,我們決定發表既創意新穎但又連理相關的論文。為了避免僅僅收入經常在《國際組織》發表論文的作者的文章,我們還特意選登了奧利·維弗爾、詹姆斯·馬奇(James March)、約翰·奧爾森(Johan Olson)、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羅伯特·傑維斯(Robert Jervis)等學者的論文。
我們將這些論文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歷史回顧,其中第一篇文章是美國學者的觀點,第二篇文章是歐洲學者批判性的論述,與美國學者的觀點相去甚遠。第一篇就是我們三人合寫的論文,試圖統述《國際組織》多年來發表的論文的主要學理思想,也希望辯證地分析這一學科多年來在不同觀點的競爭中發展成長的歷程。這些爭論在具有原創性的觀點之間展開,雖然從未達到完全消除分歧的地步,但卻豐富了我們關於世界政治的知識。第二篇是奧利·維弗爾的論文。他從歐洲學者的視角,提出了對整個國際關係學理辯論的看法,有助於我們理解國際政治學中一些含蓄的假定和內在的偏見。正是這些假定和偏見,使國際政治學成為“美國的社會科學”。1
第二部分的四篇論文反映了“理性主義”思想,當然,這裏指的是廣義的理性主義。其中兩篇論文分別探討了《國際組織》重點討論的兩個內容:麗莎·馬丁(Lisa Martin)和貝思·西蒙斯(Beth Simmons)的論文討論了對國際制度的研究;海倫·米爾納(Helen Milner)的論文分析了國際政治經濟和國內政治經濟的關係。另外兩篇論文,一篇是傑佛瑞·加勒特(Geoffrey Garrett)對全球市場與國家政策之間關係的討論,另一篇是邁克爾·馬斯坦多諾(Michael Mastanduno)對經濟和安全之間關係的研究。
第三部分包含了從“建構主義”視角所撰寫的論文。約翰·魯傑(John Ruggie)的論文和瑪莎·芬尼莫爾(Martha Finnemore)與凱薩琳·斯金克(Kathryn Sikkink)合寫的論文表現了作者與理性主義的分道揚鑣,他們試圖說明理性主義為什麼不能充分解釋世界政治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
第四部分的兩篇論文以不同的方式將理性主義和建構主義進行了比較分析。邁爾斯·卡勒(Miles Kahler)探討了理性在國際關係研究中的作用,這正是目前理性主義和建構主義爭論的焦點問題。詹姆斯·馬奇和約翰·奧爾森重點討論了“適當性邏輯”(logic of appropriateness)和“結果性邏輯”(logic of consequences),並對歷史有效性(historical efficiency)趨向平衡的假定提出了質疑。
最後一部分,也就是第五部分,包括兩篇論文,是從現實主義和經濟學角度提出的批評。羅伯特·傑維斯闡述了為什麼現實主義在世界政治研究中仍然具有意義。我們三人合寫的文章認為現實主義的意義已不是那樣重要,所以,傑維斯的文章與我們的文章形成了對照。巴里·艾肯格林對經濟學和國際政治學進行了比較。他是經濟學家,論文更具褒獎經濟學的意思。
以上簡單的綜述表明,本期特刊的編纂目的在於將研究主題的趨同性與理論思想的多元性結合起來。理論思想的多元性可能比研究議題的趨同性更加顯而易見,但存在一致的研究議題也是一個事實。作者們在討論理論、方法、實體性知識、不同的原生性理論取向和具體的研究議程的時候,所強調的問題反復出現,就證明了研究議題具有趨同性質。有些問題在本期收入的論文中反復出現,比如理性的作用、不均衡權力對國際關係的影響、經濟與政治之間的關聯、全球政治經濟與國內政治經濟之間的關係、以國內制度與國際制度為特徵的進程等等。我們希望並期待讀者,尤其是研究生讀者,能夠發現這些議題之間的新的關聯,能夠對本期中的具體論點提出新的批評。
我們開始準備這一特刊的時候,希望能夠將《國際組織》討論的學理世界與現實的政策世界結合起來。但是,成輯之時,這樣的結合卻未能實現。雖然本期作者之中有的(比如約翰·魯傑)已是聯合國的高級官員,但他並沒有試圖將自己的學理研究(他在第三部分中的論文對此做了總結)與他在世界政治中的實際工作結合起來。《國際組織》所發表的論文越來越呈現學理化狀態,也越來越有意識地強調研究方法。最初這本雜誌強調的是學理研究與現實政策的結合,現在這樣的結合則是極其微弱,甚至全然沒有,與政策相關的文章也越來越少。不過,在許多中心問題上面,學術界和政策界的觀點分歧卻是相似的。比如,有人強調權力政治,有人則強調雙贏機會;有人強調改變信念和目標的可能性,有人則強調物質性收益或更大的自我安全等。這可能反映了學理和政策兩個領域中有著同步的思想發展,甚至還可能是學者落後于決策者。但是,更加可能的情況是,決策者面對無數的問題和緊迫的時間,往往會借用在高等學府中產生的知識資本,造就這些知識資本的恰恰是超脫現實政策問題而進行的學理研究。
在1997年8月召開的本期特刊作者研討會上,大家對論文的初稿進行了討論。我們三人作為編者對所有論文做出了評論。《國際組織》評審委員會的另外兩位成員裘蒂絲·戈爾茨坦(Judith Goldstein)和亞瑟·斯坦(Arthur Stein)在1997—1998年冬季也對一些論文做出了很有價值的點評。我們在此還要感謝對我們三人合寫的論文提出建議的許多同事們,在論文的注釋裏,我們將對他們一一致謝。
對於我們三人來說,準備這一特刊的過程是一個極好的學習過程。對別人的論文做出評論、對大家就論文的評論做出評論——這實在是令人振奮的事情。要想寫出一篇脈絡清楚的綜述絕非易事,其成敗只能留給讀者評說。但是,我們可以說,我們之間的友誼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得以繼續,而且得到了加強。我們三人的年齡加起來已逾百歲,世界政治學是我們一直為之傾注智力和視為專業的領域。編完此書,我們卻更加意識到,我們對於自己終生為之奮鬥的領域是何等地缺乏理解,想到此時,仍不免汗顏。
目次
譯者前言國際關係理論的爭鳴、融合與創新
秦亞青 /1
英文版序《國際組織》輝煌五十年
彼得·卡贊斯坦羅伯特·基歐漢斯蒂芬·克拉斯納 /24
第一部分美國和歐洲的視角
《國際組織》雜誌與世界政治研究
彼得·卡贊斯坦、羅伯特·基歐漢、斯蒂芬·克拉斯納/3
國際關係學科的社會學:美國與歐洲國際關係研究的發展
奧利·維弗爾 /53
第二部分理性主義方法
國際制度的理論與經驗研究
莉莎·馬丁貝思·西蒙斯 /107
政治的理性化:正在顯現的國際政治、美國政治與比較政治研究的綜合
海倫·米爾納 /140
全球市場與國家政治:碰撞的過程還是有效的迴圈?
傑佛瑞·加勒特 /175
學術與治術中的經濟與安全
邁克爾·馬斯坦多諾 /218
第三部分建構主義方法
什麼因素將世界維繫在一起?新功利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的挑戰
約翰·吉羅德·魯傑 /255
國際規範的動力與政治變革
瑪莎·芬尼莫爾凱薩琳·斯金克 /295
第四部分理性主義和建構主義的比較與借鑒
國際關係中的理性
邁爾斯·卡勒 /335
國際政治秩序的制度動力
詹姆斯·G.馬奇約翰·奧爾森 /361
第五部分批評性評述
世界政治研究中的現實主義
羅伯特·傑維斯 /393
牙齒衛生與核戰爭:國際關係的經濟學視角
巴里·艾肯格林 /418
參考文獻 /441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