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520 元優惠價
:90 折 468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縣人,哲學家兼哲學史家。本書以馮友蘭一生的學術活動為基本線索,按照歷史與邏輯統一的原則,對馮友蘭早期活動、留學生涯、教書生涯、著述生涯,進行了客觀詳實的介紹和評價,從而揭示出馮友蘭作為一位學貫中西、融通新舊的學者,對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作出的不朽貢獻。
作者簡介
李中華
祖籍山東臨淄,1944年3月出生,196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2年獲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碩士學位。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儒藏》編纂領導小組及工作小組成員、北京大學中國哲學暨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書院副院長等職。研究方向:中國哲學及中國文化、儒家哲學與道家哲學。著有《中國文化概論》、《緯書與漢代文化》、《魏晉玄學史》(合著)、《馮友蘭評傳》、《人學大辭典》(主編及撰寫)等多種,發表論文近百篇。
祖籍山東臨淄,1944年3月出生,196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2年獲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碩士學位。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儒藏》編纂領導小組及工作小組成員、北京大學中國哲學暨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書院副院長等職。研究方向:中國哲學及中國文化、儒家哲學與道家哲學。著有《中國文化概論》、《緯書與漢代文化》、《魏晉玄學史》(合著)、《馮友蘭評傳》、《人學大辭典》(主編及撰寫)等多種,發表論文近百篇。
目次
目錄
總序 張岱年 001
重寫近代諸子春秋 錢宏(執筆) 001
自序 001
英文提要 001
第一章 傳統的啟蒙與時代的薰陶 001
1.1 童年與家世 002
1.2 新舊兼備的啟蒙教育 005
1.3 外部世界 008
1.4 對邏輯的興趣 012
1.5 考進北京大學 016
1.6 結婚 022
第二章 莘莘學子天涯路 027
2.1 「五四」的迴響 028
2.2 在東西文化碰撞的激流中 033
2.3 負笈西游―入哥大研究院 038
2.4 嶄露哲學家頭角 044
2.5 博士論文 050
第三章 桃李之下自成蹊 057
3.1 燕京大學 058
3.2 任教清華 063
3.3 遊學歐洲 069
3.4 西南聯大 077
3.5 迎接解放 086
3.6 重返北大 094
3.7 「文革」浩劫 104
第四章 兩卷本《中國哲學史》 115
4.1 時代的課題 116
4.2 經學時代與子學時代 122
4.3 信古、疑古與釋古 127
4.4 陳寅恪、金嶽霖的評價 134
4.5 胡適的批評 141
第五章 「貞元六書」及新理學體系 147
5.1 民族戰爭與民族哲學 148
5.2 「照著講」與「接著講」 154
5.3 「新理學」的形上學 160
5.4 共相先於殊相 170
5.5 辨名析理與烘雲托月 177
第六章 新理學的終極關懷―境界說 187
6.1 人禽之別新辨―覺解與境界 188
6.2 自然境界 194
6.3 功利境界 201
6.4 道德境界 207
6.5 天地境界 214
6.6 境界說之得失 222
第七章 對東西文化之爭的超越 231
7.1 訪問泰戈爾 232
7.2 「文化意欲」說與「地域差異」論 238
7.3 「文化古今」說與「時代差異」論 245
7.4 「文化類型」說與「社會差異」論 251
第八章 一部被譯成十種語言的書 259
8.1 《小史》與《簡史》 260
8.2 以哲學代宗教 263
8.3 儒道互補 267
8.4 對文化的普遍關切 273
第九章 五十年代的一樁公案 281
9.1 「抽象繼承法」的由來 282
9.2 「抽象繼承法」的內容 287
9.3 「抽象繼承法」的遭遇 294
9.4 「抽象繼承法」的得失 301
第十章 晚年定論― 《中國哲學史新編》 311
10.1 中國哲學史三部曲 312
10.2 「不為餘子學邯鄲」 316
10.3 「請向興亡事裡尋」 323
10.4 「完全從頭開始重寫」 328
10.5 對春秋公羊學的表彰 336
10.6 「非常可怪」之論 344
10.7 向傳統文化的復歸 352
附錄一 馮友蘭學術行年簡譜 362
附錄二 參考文獻 369
(一)馮友蘭著作要錄 369
(二)研究文獻要目 371
後記 372
總序 張岱年 001
重寫近代諸子春秋 錢宏(執筆) 001
自序 001
英文提要 001
第一章 傳統的啟蒙與時代的薰陶 001
1.1 童年與家世 002
1.2 新舊兼備的啟蒙教育 005
1.3 外部世界 008
1.4 對邏輯的興趣 012
1.5 考進北京大學 016
1.6 結婚 022
第二章 莘莘學子天涯路 027
2.1 「五四」的迴響 028
2.2 在東西文化碰撞的激流中 033
2.3 負笈西游―入哥大研究院 038
2.4 嶄露哲學家頭角 044
2.5 博士論文 050
第三章 桃李之下自成蹊 057
3.1 燕京大學 058
3.2 任教清華 063
3.3 遊學歐洲 069
3.4 西南聯大 077
3.5 迎接解放 086
3.6 重返北大 094
3.7 「文革」浩劫 104
第四章 兩卷本《中國哲學史》 115
4.1 時代的課題 116
4.2 經學時代與子學時代 122
4.3 信古、疑古與釋古 127
4.4 陳寅恪、金嶽霖的評價 134
4.5 胡適的批評 141
第五章 「貞元六書」及新理學體系 147
5.1 民族戰爭與民族哲學 148
5.2 「照著講」與「接著講」 154
5.3 「新理學」的形上學 160
5.4 共相先於殊相 170
5.5 辨名析理與烘雲托月 177
第六章 新理學的終極關懷―境界說 187
6.1 人禽之別新辨―覺解與境界 188
6.2 自然境界 194
6.3 功利境界 201
6.4 道德境界 207
6.5 天地境界 214
6.6 境界說之得失 222
第七章 對東西文化之爭的超越 231
7.1 訪問泰戈爾 232
7.2 「文化意欲」說與「地域差異」論 238
7.3 「文化古今」說與「時代差異」論 245
7.4 「文化類型」說與「社會差異」論 251
第八章 一部被譯成十種語言的書 259
8.1 《小史》與《簡史》 260
8.2 以哲學代宗教 263
8.3 儒道互補 267
8.4 對文化的普遍關切 273
第九章 五十年代的一樁公案 281
9.1 「抽象繼承法」的由來 282
9.2 「抽象繼承法」的內容 287
9.3 「抽象繼承法」的遭遇 294
9.4 「抽象繼承法」的得失 301
第十章 晚年定論― 《中國哲學史新編》 311
10.1 中國哲學史三部曲 312
10.2 「不為餘子學邯鄲」 316
10.3 「請向興亡事裡尋」 323
10.4 「完全從頭開始重寫」 328
10.5 對春秋公羊學的表彰 336
10.6 「非常可怪」之論 344
10.7 向傳統文化的復歸 352
附錄一 馮友蘭學術行年簡譜 362
附錄二 參考文獻 369
(一)馮友蘭著作要錄 369
(二)研究文獻要目 371
後記 372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