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280 元優惠價
:90 折 252 元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在最後的平成歲月裡,追尋璀璨的東京昭和風景!
為了迎接2020東京奧運,東京那曾令人驚豔的街景正不斷消逝中……
日本雜誌總編輯大叔深入採訪,感性記錄這座變動城市的當下時刻,
最急切&最接地氣、富有歷史感的東京10區散策!
◎殘留戰後至今、飽滿高度經濟成長光與影的昭和東京,令人難忘的華麗年代!
為了迎接二○二○年奧運,整個東京進入再開發期,保留著昭和氛圍的街景也逐漸消失中。喜愛日本戰前戰後與昭和年代的雜誌總編輯、街道漫步作家Fleet橫田,為此走遍東京各個角落,與超過百位的當地居民採訪詳談、把酒言歡,深入研究在地歷史,只想將還能看得到或只有現在才能欣賞的「昭和時代東京風情」,透過本書與你分享。
◎黑市酒場、歌舞、行商小販……充滿傳奇色彩的東京真實黑歷史!
你印象中的東京是什麼模樣?樓宇競高的巍然天際線?乾淨俐落的街景與街道?不,東京比你以為的更張牙舞爪、更混亂繽紛、更有人味!
新新橋大樓所潛伏的低俗混亂、洋溢大建築師熱情所建造結構奇特的中銀膠囊塔、索尼大樓散發出的經典與創新活力、築地市場的熱鬧喧嘩、落寞佇立的晴海倉庫聚落、今川小路的貓與昏暗氛圍、大型歌舞廳的熟悉懷舊風情……這些從昭和四十年代至今,一直撫慰大叔心靈的老舊大樓與地景,因為城市再開發,以及建物老朽、不符現況使用的緣故,陷入即將消逝的危機。
Fleet橫田一邊記錄屬於昭和華麗年代的歷史時,也勾勒出另一不為人知的東京面貌:哪個區域曾混住著戰爭孤兒的擦鞋童、賣花人、藝妓情人?在歌舞廳侍女、客人與日本菓子店老闆間,謎樣的餅乾盒創下什麼樣的騙局?日本最古老的地下街,竟是以二次大戰空襲後的殘瓦剩礫,埋填三十間堀川運河所建造而成?這些真實發生於東京的庶民曾經,在Fleet橫田筆下,整座城市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有機體。在感傷於懷舊街景的消失之餘,也串聯起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東京樣貌。
你是否也著迷於老建築與街景?現在就出發!因為書中那些充滿昭和年代特色的街景,正以無法預計的速度崩塌、消逝,無法等待……
1.富有設計風格的圖文編排,搭配幽微囈語般的詩句標題,喜愛東京的讀者絕對要擁有。
2.書中每個景觀名稱旁,以圓形記號○標示紅、黃兩種顏色,藉以區分該建築物即將或已經銷聲匿跡,或是原地留存可供探尋。
3.三道速寫企劃:築地市場、澀谷站前、都營國宅,搭配珍貴照片,深深勾起讀者的懷舊之情。
為了迎接2020東京奧運,東京那曾令人驚豔的街景正不斷消逝中……
日本雜誌總編輯大叔深入採訪,感性記錄這座變動城市的當下時刻,
最急切&最接地氣、富有歷史感的東京10區散策!
◎殘留戰後至今、飽滿高度經濟成長光與影的昭和東京,令人難忘的華麗年代!
為了迎接二○二○年奧運,整個東京進入再開發期,保留著昭和氛圍的街景也逐漸消失中。喜愛日本戰前戰後與昭和年代的雜誌總編輯、街道漫步作家Fleet橫田,為此走遍東京各個角落,與超過百位的當地居民採訪詳談、把酒言歡,深入研究在地歷史,只想將還能看得到或只有現在才能欣賞的「昭和時代東京風情」,透過本書與你分享。
◎黑市酒場、歌舞、行商小販……充滿傳奇色彩的東京真實黑歷史!
你印象中的東京是什麼模樣?樓宇競高的巍然天際線?乾淨俐落的街景與街道?不,東京比你以為的更張牙舞爪、更混亂繽紛、更有人味!
新新橋大樓所潛伏的低俗混亂、洋溢大建築師熱情所建造結構奇特的中銀膠囊塔、索尼大樓散發出的經典與創新活力、築地市場的熱鬧喧嘩、落寞佇立的晴海倉庫聚落、今川小路的貓與昏暗氛圍、大型歌舞廳的熟悉懷舊風情……這些從昭和四十年代至今,一直撫慰大叔心靈的老舊大樓與地景,因為城市再開發,以及建物老朽、不符現況使用的緣故,陷入即將消逝的危機。
Fleet橫田一邊記錄屬於昭和華麗年代的歷史時,也勾勒出另一不為人知的東京面貌:哪個區域曾混住著戰爭孤兒的擦鞋童、賣花人、藝妓情人?在歌舞廳侍女、客人與日本菓子店老闆間,謎樣的餅乾盒創下什麼樣的騙局?日本最古老的地下街,竟是以二次大戰空襲後的殘瓦剩礫,埋填三十間堀川運河所建造而成?這些真實發生於東京的庶民曾經,在Fleet橫田筆下,整座城市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有機體。在感傷於懷舊街景的消失之餘,也串聯起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東京樣貌。
你是否也著迷於老建築與街景?現在就出發!因為書中那些充滿昭和年代特色的街景,正以無法預計的速度崩塌、消逝,無法等待……
1.富有設計風格的圖文編排,搭配幽微囈語般的詩句標題,喜愛東京的讀者絕對要擁有。
2.書中每個景觀名稱旁,以圓形記號○標示紅、黃兩種顏色,藉以區分該建築物即將或已經銷聲匿跡,或是原地留存可供探尋。
3.三道速寫企劃:築地市場、澀谷站前、都營國宅,搭配珍貴照片,深深勾起讀者的懷舊之情。
作者簡介
Fleet橫田
編輯、街道漫步作家。曾任職於出版社,TOWN誌總編輯、街道漫步系列MOOK或雜誌的企畫兼編輯,工作經驗豐富。獨立後,擔任Fleet株式會社編輯集團執行長。到目前為止,媒體企畫、編輯的作品超過一百冊。同時以作家身分,以「戰前戰後、昭和、橫丁、立吞屋、大眾食堂」等為主題,為街道漫步相關記事執筆撰文。
編輯、街道漫步作家。曾任職於出版社,TOWN誌總編輯、街道漫步系列MOOK或雜誌的企畫兼編輯,工作經驗豐富。獨立後,擔任Fleet株式會社編輯集團執行長。到目前為止,媒體企畫、編輯的作品超過一百冊。同時以作家身分,以「戰前戰後、昭和、橫丁、立吞屋、大眾食堂」等為主題,為街道漫步相關記事執筆撰文。
名人/編輯推薦
【誠摯推薦】
Megumi╱旅遊作家、「日本旅人塾」粉專主
Triplan.東京景點筆記
李昀蓁╱東京建築女子
吳東龍╱日本設計觀察家
阿蘇卡╱深度日本旅遊部落客
熱血威爾&熱血P╱日本歷史旅遊達人
(依姓氏筆畫排序)
「散步,素來是感受城市魅力最好的速率。儘管憂喜摻半的相逢,總是交織著各種當代建築巧思的讚嘆與時代景觀消失的惆悵,那懷著「還想抓住些許時間遺痕」的急切,卻在送走平成年代的當下,更令人也忍不住心慌起來。還好,訴說日本經濟成長期最重要的昭和年代,還有尚未消逝的餘味化為文字與攝影,得以憑藉而想像、跟隨而相會。」
──Megumi╱旅遊作家、「日本旅人塾」粉專主
「一起進入那個令人懷念的昭和時期吧!當時被建造的建築物,被畫上的風景,被述說的故事……別於一般光鮮亮麗的東京印象,有點雜亂,卻是充滿溫度及故事的另一面的東京樣貌。」
──李昀蓁╱東京建築女子
「電影《幸福的三丁目》、日本晨間劇《鬼太郎之妻》、《小梅醫生》,故事背景都在描述……『昭和時代精神』。『昭和』一詞,代表著鵝黃色澤的復古與懷舊、人與人間的溫暖互動、一個時代的起伏更迭,想要了解昭和的懷舊美感,答案就在這本書裡。」
──熱血威爾&熱血P╱日本歷史旅遊達人
Megumi╱旅遊作家、「日本旅人塾」粉專主
Triplan.東京景點筆記
李昀蓁╱東京建築女子
吳東龍╱日本設計觀察家
阿蘇卡╱深度日本旅遊部落客
熱血威爾&熱血P╱日本歷史旅遊達人
(依姓氏筆畫排序)
「散步,素來是感受城市魅力最好的速率。儘管憂喜摻半的相逢,總是交織著各種當代建築巧思的讚嘆與時代景觀消失的惆悵,那懷著「還想抓住些許時間遺痕」的急切,卻在送走平成年代的當下,更令人也忍不住心慌起來。還好,訴說日本經濟成長期最重要的昭和年代,還有尚未消逝的餘味化為文字與攝影,得以憑藉而想像、跟隨而相會。」
──Megumi╱旅遊作家、「日本旅人塾」粉專主
「一起進入那個令人懷念的昭和時期吧!當時被建造的建築物,被畫上的風景,被述說的故事……別於一般光鮮亮麗的東京印象,有點雜亂,卻是充滿溫度及故事的另一面的東京樣貌。」
──李昀蓁╱東京建築女子
「電影《幸福的三丁目》、日本晨間劇《鬼太郎之妻》、《小梅醫生》,故事背景都在描述……『昭和時代精神』。『昭和』一詞,代表著鵝黃色澤的復古與懷舊、人與人間的溫暖互動、一個時代的起伏更迭,想要了解昭和的懷舊美感,答案就在這本書裡。」
──熱血威爾&熱血P╱日本歷史旅遊達人
序
前言
●改變中的東京依舊保留熱情。
最近日本媒體經常討論這個話題:「在二○二○年奧運開辦之前,東京會如何改變呢?」
當我漫步東京街頭進行採訪時,發現這幾年,尤其是這一兩年裡,開發得非常頻繁。是否也有許多人跟我一樣,走在路上突然發現某個街角的老房子被剷平,仔細一看,多了好幾棟嶄新發亮的新大樓?大家看到這番景象時,心中難免有點落寞,但是馬上就忘了難過的感覺,繼續往前走──這樣的反應是理所當然的,街景本來就是會不斷地改變,註定歷經無數的破壞與創新。
東京並非是這一次為了迎接國際性大活動,才讓街景有了大改變。上一次的東京奧運會(一九六四年),建造了橫跨日本橋的首都高速公路,當時作家開高健先生在盛會前夕看到了這番景象,心中也是落寞不已。
──這裡沒有「藍天」,也沒有「流水」。沒有寬闊的感覺,也沒有流動的氛圍。有的只是淤積不動的黑色廢水,以及正在上方動工、鋼筋外露的高速公路。為了這座城市的需求,這座橋不能再以橋的身分自居。曾因東京無限活力而飛揚傳遍的詠歎詩歌也被這氛圍所箝制,再也吐不出一字一句。每次經過那個地方,不覺得我們是從這裡「穿越」至對面,總覺得像是「蟄伏前進」。因鋼造高速公路遮蔽了天空的日本橋,就像是白晝下綿延十數公尺的一道昏暗陰影。這不是在渡橋,而是在鐵橋下鑽動前進。──
(摘自開高健作品《我眼中的東京》。)
我也跟開高先生一樣,是對於這樣的改變感到困惑的其中一人。不過,對於一出生就只看到首都高速公路如男子髮髻般佇立於日本橋上空的人們而言,他們的感受一定跟出生於個位數昭和年份的作家大相逕庭,當他們看到高速公路下的「昏暗陰影」之描述,只會覺得像在吟詩,毫無真實感受。
戰後過了十幾年,狹窄的都心圈地區已沒有空地,在預算及時間都有限的情況下,已經無計可施,只好祭出在河川上方架設高架橋的設計方案,一群現場男工日以繼夜地工作,要一氣呵成地完工,讓高架橋順利通車。這些現象譜成的故事,就這樣刻印於橋下的昏暗陰影中。
因為情勢所逼,架設高架橋是必要的,也沒有多餘的心思考慮是否與周邊景觀配襯,高架橋的設計稱不上精緻,經過長年的使用,至今依舊覺得這座高架橋保留著濃濃的現實主義氣息。對於高架橋下的「昏暗陰影處」,每個人評價不同,有人覺得邪惡,也許有人覺得能給人沉穩的感覺,不過,各位是否察覺到,在那樣的陰影處蘊藏著二次大戰結束後的社會上,一股只往前看的積極進取的熱情呢?
本書介紹的街景就如上述,二次大戰結束後至高度經濟成長期所建設,並奇蹟似地保留至今的景物。若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或許會覺得土裡土氣、庸俗不堪、稱不上精緻高雅,可是,我的心卻被那股狂熱的氣勢所感動,雖然並非一開始就有此打算,還是把那個時代的東西挑選出來,想跟各位分享。
從昭和四十年代到現在,一直扮演撫慰大叔心靈角色的老舊大樓、被夕陽染紅的生鏽倉庫、洋溢大建築師熱情所建造的結構奇特的大樓、戰後沒多久就完成的高架橋下橫丁陰影中所蘊藏的那股熱情。這些景物因偶爾或現實的理由交織成形,還能奇蹟地保留至今,想到這裡,就讓人有股莫名的感動。
不過,現在對於真實情況(包含老舊等問題)所造成的困擾,也必須深入了解才行。
●艱辛過往及失敗經驗,造就了今日的城市樣貌。
基本上本書在撰寫編排時,盡量避免成為只是介紹採訪當時地方風景,佐以照片說明,類似隨筆的作品。在踏入採訪的土地時,筆者當下的身分當然就是一名「觀察者」,可是,我會盡量找到在當地土生土長、並住在當地(或曾經居住過)的居民,近身採訪聽聽他們的故事。
不過,這番情景只能算是歷史形成的前面階段,因為相關人士都還在世。沒有探訪究竟,實在可惜。
而且,我喜歡跟生存在那個時代的人們閒話家常。那些在商店街餐飲店遇到的老闆或老闆娘,總是會幫我倒上一杯酒,以興奮開朗的語氣,把以前經歷過的辛苦事蹟或失敗經驗,當成笑話說給我聽。即使一開口就以說教的語氣說:「唉,現在的年輕人啊……」也不會讓人覺得討厭。一想到因為這些人努力認真地打拚,才能締造戰後的日本歷史,一股敬意油然而生。
●因為是現在才能看到的風景。
對於很遺憾,往後將消失匿跡的建築物(也包含在本書採訪時,就已經消失的建築物),本書會像交通號誌般,標上「紅色」;很難以當今姿態保存的部分,則標上「黃色」;依如此的方式,在每個景觀名稱的旁邊以圓形記號○標示區分。標黃色的當中,有的顏色非常接近綠色,表示這部分還會繼續保存著;不過紅色部分很遺憾,只有紅色而已。
在採訪期間,當地居民有時候會給予鼓勵,有時候則是責罵,還有人會端出小菜招待我,儘管如此,他們說的每句話都是活生生的事實,讓我充滿感激。這些人說的話不只是帶著懷念感性的心情來品味風景而已,全都是讓人光明磊落生存下來的激勵話語。如果各位能從本書內容解讀到這些點點滴滴,本人深感榮幸。
長篇大論地寫了撰寫本書的理由,不過,完全不帶有分析的眼光,只是純粹以感性為出發來敘述眼前所見的老街景象。另外,本書介紹的景點並沒有到一百個,請各位見諒。自古以來,在日本就有八百萬神、旗本八萬騎、百鬼夜行等,以大的數字來形容「很多」的名詞。本書書名之所以取百景,也是這個緣故。不過,我採訪過的人數確實超過百人。那麼,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改變中的東京依舊保留熱情。
最近日本媒體經常討論這個話題:「在二○二○年奧運開辦之前,東京會如何改變呢?」
當我漫步東京街頭進行採訪時,發現這幾年,尤其是這一兩年裡,開發得非常頻繁。是否也有許多人跟我一樣,走在路上突然發現某個街角的老房子被剷平,仔細一看,多了好幾棟嶄新發亮的新大樓?大家看到這番景象時,心中難免有點落寞,但是馬上就忘了難過的感覺,繼續往前走──這樣的反應是理所當然的,街景本來就是會不斷地改變,註定歷經無數的破壞與創新。
東京並非是這一次為了迎接國際性大活動,才讓街景有了大改變。上一次的東京奧運會(一九六四年),建造了橫跨日本橋的首都高速公路,當時作家開高健先生在盛會前夕看到了這番景象,心中也是落寞不已。
──這裡沒有「藍天」,也沒有「流水」。沒有寬闊的感覺,也沒有流動的氛圍。有的只是淤積不動的黑色廢水,以及正在上方動工、鋼筋外露的高速公路。為了這座城市的需求,這座橋不能再以橋的身分自居。曾因東京無限活力而飛揚傳遍的詠歎詩歌也被這氛圍所箝制,再也吐不出一字一句。每次經過那個地方,不覺得我們是從這裡「穿越」至對面,總覺得像是「蟄伏前進」。因鋼造高速公路遮蔽了天空的日本橋,就像是白晝下綿延十數公尺的一道昏暗陰影。這不是在渡橋,而是在鐵橋下鑽動前進。──
(摘自開高健作品《我眼中的東京》。)
我也跟開高先生一樣,是對於這樣的改變感到困惑的其中一人。不過,對於一出生就只看到首都高速公路如男子髮髻般佇立於日本橋上空的人們而言,他們的感受一定跟出生於個位數昭和年份的作家大相逕庭,當他們看到高速公路下的「昏暗陰影」之描述,只會覺得像在吟詩,毫無真實感受。
戰後過了十幾年,狹窄的都心圈地區已沒有空地,在預算及時間都有限的情況下,已經無計可施,只好祭出在河川上方架設高架橋的設計方案,一群現場男工日以繼夜地工作,要一氣呵成地完工,讓高架橋順利通車。這些現象譜成的故事,就這樣刻印於橋下的昏暗陰影中。
因為情勢所逼,架設高架橋是必要的,也沒有多餘的心思考慮是否與周邊景觀配襯,高架橋的設計稱不上精緻,經過長年的使用,至今依舊覺得這座高架橋保留著濃濃的現實主義氣息。對於高架橋下的「昏暗陰影處」,每個人評價不同,有人覺得邪惡,也許有人覺得能給人沉穩的感覺,不過,各位是否察覺到,在那樣的陰影處蘊藏著二次大戰結束後的社會上,一股只往前看的積極進取的熱情呢?
本書介紹的街景就如上述,二次大戰結束後至高度經濟成長期所建設,並奇蹟似地保留至今的景物。若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或許會覺得土裡土氣、庸俗不堪、稱不上精緻高雅,可是,我的心卻被那股狂熱的氣勢所感動,雖然並非一開始就有此打算,還是把那個時代的東西挑選出來,想跟各位分享。
從昭和四十年代到現在,一直扮演撫慰大叔心靈角色的老舊大樓、被夕陽染紅的生鏽倉庫、洋溢大建築師熱情所建造的結構奇特的大樓、戰後沒多久就完成的高架橋下橫丁陰影中所蘊藏的那股熱情。這些景物因偶爾或現實的理由交織成形,還能奇蹟地保留至今,想到這裡,就讓人有股莫名的感動。
不過,現在對於真實情況(包含老舊等問題)所造成的困擾,也必須深入了解才行。
●艱辛過往及失敗經驗,造就了今日的城市樣貌。
基本上本書在撰寫編排時,盡量避免成為只是介紹採訪當時地方風景,佐以照片說明,類似隨筆的作品。在踏入採訪的土地時,筆者當下的身分當然就是一名「觀察者」,可是,我會盡量找到在當地土生土長、並住在當地(或曾經居住過)的居民,近身採訪聽聽他們的故事。
不過,這番情景只能算是歷史形成的前面階段,因為相關人士都還在世。沒有探訪究竟,實在可惜。
而且,我喜歡跟生存在那個時代的人們閒話家常。那些在商店街餐飲店遇到的老闆或老闆娘,總是會幫我倒上一杯酒,以興奮開朗的語氣,把以前經歷過的辛苦事蹟或失敗經驗,當成笑話說給我聽。即使一開口就以說教的語氣說:「唉,現在的年輕人啊……」也不會讓人覺得討厭。一想到因為這些人努力認真地打拚,才能締造戰後的日本歷史,一股敬意油然而生。
●因為是現在才能看到的風景。
對於很遺憾,往後將消失匿跡的建築物(也包含在本書採訪時,就已經消失的建築物),本書會像交通號誌般,標上「紅色」;很難以當今姿態保存的部分,則標上「黃色」;依如此的方式,在每個景觀名稱的旁邊以圓形記號○標示區分。標黃色的當中,有的顏色非常接近綠色,表示這部分還會繼續保存著;不過紅色部分很遺憾,只有紅色而已。
在採訪期間,當地居民有時候會給予鼓勵,有時候則是責罵,還有人會端出小菜招待我,儘管如此,他們說的每句話都是活生生的事實,讓我充滿感激。這些人說的話不只是帶著懷念感性的心情來品味風景而已,全都是讓人光明磊落生存下來的激勵話語。如果各位能從本書內容解讀到這些點點滴滴,本人深感榮幸。
長篇大論地寫了撰寫本書的理由,不過,完全不帶有分析的眼光,只是純粹以感性為出發來敘述眼前所見的老街景象。另外,本書介紹的景點並沒有到一百個,請各位見諒。自古以來,在日本就有八百萬神、旗本八萬騎、百鬼夜行等,以大的數字來形容「很多」的名詞。本書書名之所以取百景,也是這個緣故。不過,我採訪過的人數確實超過百人。那麼,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目次
序
第一章 港區.中央區.千代田區
001新新橋大樓
002中銀膠囊塔
003索尼大樓
004三原橋橫丁
005舊電通本社大樓
006晴海倉庫群
007今川小路
008神田小路
009丸三橫丁
010西銀座JR中心╱國際商場
column戰後史片段 路邊生意1擦鞋匠
東京懷舊速寫之築地市場
第二章 豐島區.新宿區
011大塚三業地
012美久仁小路╱黑市酒場橫丁
013Subaru大樓╱新宿之眼
014脫衣舞劇場TS音樂
column戰後史片段 路邊生意2行商小販
東京懷舊速寫之澀谷站前
第三章 台東區.江東區.葛飾區
015淺草地下街
016淺草花屋敷.Bee塔摩天輪
017辰巳新道
018吞兵衛橫丁
019駄菓子屋高橋商店
東京懷舊速寫之都營國宅
第四章 大田區.世田谷區
020大歌舞廳.Lady Town
021三角地帶
022下北澤站前食品市場
023The Suzunari
卷末column消失的昭和風光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一覽表
第一章 港區.中央區.千代田區
001新新橋大樓
002中銀膠囊塔
003索尼大樓
004三原橋橫丁
005舊電通本社大樓
006晴海倉庫群
007今川小路
008神田小路
009丸三橫丁
010西銀座JR中心╱國際商場
column戰後史片段 路邊生意1擦鞋匠
東京懷舊速寫之築地市場
第二章 豐島區.新宿區
011大塚三業地
012美久仁小路╱黑市酒場橫丁
013Subaru大樓╱新宿之眼
014脫衣舞劇場TS音樂
column戰後史片段 路邊生意2行商小販
東京懷舊速寫之澀谷站前
第三章 台東區.江東區.葛飾區
015淺草地下街
016淺草花屋敷.Bee塔摩天輪
017辰巳新道
018吞兵衛橫丁
019駄菓子屋高橋商店
東京懷舊速寫之都營國宅
第四章 大田區.世田谷區
020大歌舞廳.Lady Town
021三角地帶
022下北澤站前食品市場
023The Suzunari
卷末column消失的昭和風光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一覽表
書摘/試閱
◎002_Nakagin Capsule Tower Building
中銀膠囊塔
若對老朽化的現實情況故意視而不見,
表示你認為現在的老舊模樣
比剛竣工落成時還要美麗。
熱愛建築的正統人士,看到這棟建築物一定會大發雷霆吧?可能生氣地說:「這根本不像是建築物應有的樣子!」當你凝視著「中銀膠囊塔」的建築體,一定會被它的佇立角度所吸引。上圖是中銀膠囊塔設計師黑川紀章先生與大樓照片交疊拍攝的黑白照片,當你凝視這張照片時,會不會覺得很有壓迫感呢?
中銀膠囊塔於昭和四十七年(一九七二)完工,是代表日本的建築師黑川紀章先生作品中最知名的作品,也是建築運動代謝派的代表作品。當時黑川紀章提出不受土地束縛的「移動人」(Homo Movens)概念,中銀膠囊塔就是為了生活在都市裡且移動頻繁的現代人(高度經濟成長時期的現代人)所建造。每個房間形似細胞體(膠囊),可以簡單地貼合、拆解,乃是可以因應經常在遷移的人們之需求的集合住宅。因為可以簡單貼合、拆解,就像細胞在新陳代謝一般。
對建築革新派而言,有這樣的建築物出現就算改革成功嗎?還有,在現代的時空裡,這棟建築物又具備什麼意義呢?說真的,我不知道答案是什麼。雖然不知箇中意義為何,但看到了寫著「中銀」兩字,△形的紅鐵條頂樓看板,總讓人覺得好像把一九七○年代前半期、黑川紀章先生的熾熱理念直接塗抹於這塊看板上,然後歷經歲月的洗刷,而逐漸老朽,確實會讓人看到入神沉醉呢!各位,是不是跟我有著一樣的感覺呢?
●四十五年前最前衛的大樓裡,竟是能讓人感到心安的極小空間。
在距離新橋站十分鐘腳程的地方,從首都高都心環狀線高架橋往下看並不是特別寬敞的腹地上,矗立著一棟與周遭大樓觀感截然不同的大樓,這棟大樓就是中銀膠囊塔。基於前述的建築概念,這棟大樓是以A棟與B棟兩座建築物為芯軸,再於四周使用螺栓裝上大約一百四十個膠囊體,所有的膠囊體都可以拆掉重裝。
§§§
這棟建築物外觀確實也很吸引人,但更想一窺內部!負責這棟大樓保存與再造的前田達之先生,讓我入內參觀他名下的一間房間。前田達之先生名下的房間內部空間只有十平方公尺大。在建造時,由在滋賀縣的貨櫃工廠製造膠囊殼,連家具也安裝完畢,幾乎可以說是完成品,再使用卡車運送過來。這個膠囊殼的尺寸,就是卡車能承載的最大規格。
前田先生在這棟大樓附近工作,之前每次經過這棟大樓時,總會停下腳步眺望,直到六年前才買了一個房間,現在擁有的房間已超過十間!索尼(SONY)製的音響、盤式錄音機、電話全都是特製品。前田先生說,為了不破壞完工時的原有樣子,自己親手慢慢裝潢,連油漆也是自己漆,雖然辛苦了一些,卻樂在其中。
不過,這棟屋齡超過四十年的大樓,難免也有著無法修補的困擾。第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膠囊屋的下雨漏水狀況,連管線、外牆、結構部分也因為日益老舊,讓問題越來越嚴重。
前田先生說:「曾經討論過要拆掉。」平成十九年(二○○七)時管理委員會曾決定改建,可是因為發生雷曼兄弟金融風暴,大樓的經濟狀況因此有了變化,一切又變成空談。不過,問題當然不會因此消失。從外表看,那讓人擔憂的老化問題,也因內部大樓安全性日益劣化的緣故,變得更嚴重。在不久的將來勢必要做出結論,必須統合大約一百位持有人的意見,討論是要整個拆毀、重建,或是進行大規模修繕。不過,現在還是處於一切都是空談的階段。
§§§
不過在決定拆毀的理事會會議上,曾發生這樣的事。針對老化問題,某位持有人提議:「試著只換膠囊殼看看。」若是經費考量,這個提議實現的可能性很高。發言者就是本身也是膠囊房所有人黑川紀章先生,這是他在生前的提議。
不過,結果並未獲得同意,這棟膠囊塔從未換過膠囊殼,就這樣存在至今日。
◎東京懷舊速寫之
往上或往下走,
讓我們漫步築地市場吧!
本書介紹了難再以現有風貌繼續保存的東京景觀,有時也會告訴各位無法繼續保存的理由。關於築地市場,雖然已經有各式各樣的報導出籠,但如果讀者想知道拍賣場和中盤商們喊價時的喧囂情景,以及拍賣場外的市場美食街魅力,本書絕對是首選!
這次除了參訪築地市場場內的上方結構,還想一邊漫步一邊欣賞地面景況,也就是想要來一趟鉅細靡遺之旅。光在裡面走著,當然就很有趣,但是如果把之前的認知拿出來比對,會更耐人尋味。不過,如果你來這裡逛逛時,請提高警覺(!),不要干擾在市場裡工作的人,我偷偷地拜託各位。
●築地市場的腹地面積是三萬平方公尺,於昭和十年開始營業。
市場這棟建築物是第一個必須造訪的地方。抬頭仰望於昭和八年(一九三三)(全部竣工是昭和十年)完工的主要部分內部結構,雖然現在鋼骨都已經剝落,但在戰爭期間很幸運地免於空襲,且經海風長年吹襲依舊堅固不移,這股堅定的志氣讓人懾服。想參觀築地市場的話,平日的上午十一點左右可能是最佳時機。因為景象如戰場的中盤商商店人潮已退,所有的工具也收拾得非常整齊,就像打完一場勝仗般。在如此寧靜的空間裡,來自隅田川的風吹拂著身體,可以專注地欣賞場內市場的景觀。
關於築地市場的報導常會附上空拍的照片,所以應該有許多人知道這棟建築物的形狀是「扇形」。會蓋成扇形是有原因的。原本是為了容納來自隅田川沿岸棧橋與來自汐留站鐵道線的貨物,才蓋了這棟建築物。當初的計算是以十公噸的貨車為基準,魚類和蔬果類的貨車共有八十部,一天可以在此卸貨二至三次,為了讓這麼多的貨車進出,通道長度必須在兩千公尺以上。然而,想在有限的腹地蓋一條這麼長的通道,根本不可能,為了處理相同份量的貨物,將路線設計成弧形,並拉開距離,這樣就能收納所有貨物。因此,這棟建築物也可以說是沿著運貨路線而建造的一個「驛站」。
●魚市場老闆的築地市場內部情況點滴告白。
「市場內有四條軌道,每當貨車一到,打開後面的貨廂門,一股魚腥味立刻彌漫整個空氣中。當時的作業方式跟現在不一樣,只把魚泡在冰塊裡,就從很遠的地方載送過來。」鮪魚中盤商「鈴與」的第二代老闆生田良勝先生,以江戶人的腔調及開心急促的語氣告訴我這些事。在最盛時期,這條鐵路路線每天有一百五十輛的貨車通過(後來送貨的工作被貨車取代,這條鐵路路線於昭和六十二年廢除)。
聽了生田先生這番話,我連忙對他說,請你帶我進去參觀──不愧是魚市場的男人。走路速度好快,我根本跟不上。生田先生邁開大步往前疾走,我則在後面領受著眼前這位猛將所颳起的風速,這真是一場高速觀摩會。「你看一下那邊,在戰前,近衛文麿和希特勒青年團(於昭和十三年來到日本)都曾在那個鐘台下面拍紀念照呢!」鐘台的時鐘很久以前就撤掉了,現在只留下「時計台通」這個名字。
生田先生指著疊石地面,對我說:「你看看這個。」「這些四方石,可是一個個用人工鋪成的。」這些石塊的配置頗耐人尋味,排列的線條就像是花朵盛開的曲線。大家都知道,現在築地市場是使用平板小貨車來載送貨品,不過在以前則是將車輪的金屬殼拔掉,用拉的方式把超重的貨車拉進來,每次拉就會發出喀哩喀哩的聲音,這些疊石也幾乎因此被削平。因為這個關係,後來才在車輪裝橡膠。在堆高機卡車(主流是電動式小型貨車)登場之前,都是以這樣的人力方式在搬魚。「這裡有許多人都以蠻力自豪。許多老闆力氣都很大,可以一下子就舉起十貫樽(約三十七.五公斤)的貨,平板小貨車可以專載五十公斤的鮪魚二十尾。」生田先生再次邁開步伐,往前疾走,這次他指著排水溝給我看。「豐洲的排水溝土管是小的,但是這裡下面的排水溝土管是很大的,什麼東西都能沖走。」生田先生告訴我許多旅遊指南書沒有記載的事情,因為他是相關人士,才能知道這麼多事情。關於這座市場的建設過程,還有各種小工具的使用方法,這位魚河岸的老闆都詳細地為我解說。沒有收錄在本書內容中,並不是內容不有趣,而是因為他的說話速度很快,短短時間裡就告訴我許多小故事,礙於篇幅無法一一詳述,只能寫到這裡。
●從日本橋遷來築地,然後再遷往豐島?雖然現在百家爭鳴,但最後結局又是如何?
雖然不想探討遷移相關問題,但是在回程途中,還是多少會聽到與遷移有關的話題。一路上生田先生告訴我他的許多想法,不過,他最後以強而有力又急促的語調說出的那句話,最讓我印象深刻。「從日本橋遷移到這裡(築地)時,就已經很辛苦了。現在又要遷到豐州,相同的傻事要再做一次(話中充滿對夥伴的疼惜,當然也包括自己),這次要好好想想該如何做才行。就算硬體設施不一樣,在做事的人(軟體)並沒有變啊(笑)。就算到了豐州,還是會懷念這裡的。」
生田先生說完這些話,最後留下一句:「後會有期。」人就走掉了。我一直在思索他的這番饒富啟示的話,因此沒來得及回應。等我回過頭看他時,已經不見人影了。
中銀膠囊塔
若對老朽化的現實情況故意視而不見,
表示你認為現在的老舊模樣
比剛竣工落成時還要美麗。
熱愛建築的正統人士,看到這棟建築物一定會大發雷霆吧?可能生氣地說:「這根本不像是建築物應有的樣子!」當你凝視著「中銀膠囊塔」的建築體,一定會被它的佇立角度所吸引。上圖是中銀膠囊塔設計師黑川紀章先生與大樓照片交疊拍攝的黑白照片,當你凝視這張照片時,會不會覺得很有壓迫感呢?
中銀膠囊塔於昭和四十七年(一九七二)完工,是代表日本的建築師黑川紀章先生作品中最知名的作品,也是建築運動代謝派的代表作品。當時黑川紀章提出不受土地束縛的「移動人」(Homo Movens)概念,中銀膠囊塔就是為了生活在都市裡且移動頻繁的現代人(高度經濟成長時期的現代人)所建造。每個房間形似細胞體(膠囊),可以簡單地貼合、拆解,乃是可以因應經常在遷移的人們之需求的集合住宅。因為可以簡單貼合、拆解,就像細胞在新陳代謝一般。
對建築革新派而言,有這樣的建築物出現就算改革成功嗎?還有,在現代的時空裡,這棟建築物又具備什麼意義呢?說真的,我不知道答案是什麼。雖然不知箇中意義為何,但看到了寫著「中銀」兩字,△形的紅鐵條頂樓看板,總讓人覺得好像把一九七○年代前半期、黑川紀章先生的熾熱理念直接塗抹於這塊看板上,然後歷經歲月的洗刷,而逐漸老朽,確實會讓人看到入神沉醉呢!各位,是不是跟我有著一樣的感覺呢?
●四十五年前最前衛的大樓裡,竟是能讓人感到心安的極小空間。
在距離新橋站十分鐘腳程的地方,從首都高都心環狀線高架橋往下看並不是特別寬敞的腹地上,矗立著一棟與周遭大樓觀感截然不同的大樓,這棟大樓就是中銀膠囊塔。基於前述的建築概念,這棟大樓是以A棟與B棟兩座建築物為芯軸,再於四周使用螺栓裝上大約一百四十個膠囊體,所有的膠囊體都可以拆掉重裝。
§§§
這棟建築物外觀確實也很吸引人,但更想一窺內部!負責這棟大樓保存與再造的前田達之先生,讓我入內參觀他名下的一間房間。前田達之先生名下的房間內部空間只有十平方公尺大。在建造時,由在滋賀縣的貨櫃工廠製造膠囊殼,連家具也安裝完畢,幾乎可以說是完成品,再使用卡車運送過來。這個膠囊殼的尺寸,就是卡車能承載的最大規格。
前田先生在這棟大樓附近工作,之前每次經過這棟大樓時,總會停下腳步眺望,直到六年前才買了一個房間,現在擁有的房間已超過十間!索尼(SONY)製的音響、盤式錄音機、電話全都是特製品。前田先生說,為了不破壞完工時的原有樣子,自己親手慢慢裝潢,連油漆也是自己漆,雖然辛苦了一些,卻樂在其中。
不過,這棟屋齡超過四十年的大樓,難免也有著無法修補的困擾。第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膠囊屋的下雨漏水狀況,連管線、外牆、結構部分也因為日益老舊,讓問題越來越嚴重。
前田先生說:「曾經討論過要拆掉。」平成十九年(二○○七)時管理委員會曾決定改建,可是因為發生雷曼兄弟金融風暴,大樓的經濟狀況因此有了變化,一切又變成空談。不過,問題當然不會因此消失。從外表看,那讓人擔憂的老化問題,也因內部大樓安全性日益劣化的緣故,變得更嚴重。在不久的將來勢必要做出結論,必須統合大約一百位持有人的意見,討論是要整個拆毀、重建,或是進行大規模修繕。不過,現在還是處於一切都是空談的階段。
§§§
不過在決定拆毀的理事會會議上,曾發生這樣的事。針對老化問題,某位持有人提議:「試著只換膠囊殼看看。」若是經費考量,這個提議實現的可能性很高。發言者就是本身也是膠囊房所有人黑川紀章先生,這是他在生前的提議。
不過,結果並未獲得同意,這棟膠囊塔從未換過膠囊殼,就這樣存在至今日。
◎東京懷舊速寫之
往上或往下走,
讓我們漫步築地市場吧!
本書介紹了難再以現有風貌繼續保存的東京景觀,有時也會告訴各位無法繼續保存的理由。關於築地市場,雖然已經有各式各樣的報導出籠,但如果讀者想知道拍賣場和中盤商們喊價時的喧囂情景,以及拍賣場外的市場美食街魅力,本書絕對是首選!
這次除了參訪築地市場場內的上方結構,還想一邊漫步一邊欣賞地面景況,也就是想要來一趟鉅細靡遺之旅。光在裡面走著,當然就很有趣,但是如果把之前的認知拿出來比對,會更耐人尋味。不過,如果你來這裡逛逛時,請提高警覺(!),不要干擾在市場裡工作的人,我偷偷地拜託各位。
●築地市場的腹地面積是三萬平方公尺,於昭和十年開始營業。
市場這棟建築物是第一個必須造訪的地方。抬頭仰望於昭和八年(一九三三)(全部竣工是昭和十年)完工的主要部分內部結構,雖然現在鋼骨都已經剝落,但在戰爭期間很幸運地免於空襲,且經海風長年吹襲依舊堅固不移,這股堅定的志氣讓人懾服。想參觀築地市場的話,平日的上午十一點左右可能是最佳時機。因為景象如戰場的中盤商商店人潮已退,所有的工具也收拾得非常整齊,就像打完一場勝仗般。在如此寧靜的空間裡,來自隅田川的風吹拂著身體,可以專注地欣賞場內市場的景觀。
關於築地市場的報導常會附上空拍的照片,所以應該有許多人知道這棟建築物的形狀是「扇形」。會蓋成扇形是有原因的。原本是為了容納來自隅田川沿岸棧橋與來自汐留站鐵道線的貨物,才蓋了這棟建築物。當初的計算是以十公噸的貨車為基準,魚類和蔬果類的貨車共有八十部,一天可以在此卸貨二至三次,為了讓這麼多的貨車進出,通道長度必須在兩千公尺以上。然而,想在有限的腹地蓋一條這麼長的通道,根本不可能,為了處理相同份量的貨物,將路線設計成弧形,並拉開距離,這樣就能收納所有貨物。因此,這棟建築物也可以說是沿著運貨路線而建造的一個「驛站」。
●魚市場老闆的築地市場內部情況點滴告白。
「市場內有四條軌道,每當貨車一到,打開後面的貨廂門,一股魚腥味立刻彌漫整個空氣中。當時的作業方式跟現在不一樣,只把魚泡在冰塊裡,就從很遠的地方載送過來。」鮪魚中盤商「鈴與」的第二代老闆生田良勝先生,以江戶人的腔調及開心急促的語氣告訴我這些事。在最盛時期,這條鐵路路線每天有一百五十輛的貨車通過(後來送貨的工作被貨車取代,這條鐵路路線於昭和六十二年廢除)。
聽了生田先生這番話,我連忙對他說,請你帶我進去參觀──不愧是魚市場的男人。走路速度好快,我根本跟不上。生田先生邁開大步往前疾走,我則在後面領受著眼前這位猛將所颳起的風速,這真是一場高速觀摩會。「你看一下那邊,在戰前,近衛文麿和希特勒青年團(於昭和十三年來到日本)都曾在那個鐘台下面拍紀念照呢!」鐘台的時鐘很久以前就撤掉了,現在只留下「時計台通」這個名字。
生田先生指著疊石地面,對我說:「你看看這個。」「這些四方石,可是一個個用人工鋪成的。」這些石塊的配置頗耐人尋味,排列的線條就像是花朵盛開的曲線。大家都知道,現在築地市場是使用平板小貨車來載送貨品,不過在以前則是將車輪的金屬殼拔掉,用拉的方式把超重的貨車拉進來,每次拉就會發出喀哩喀哩的聲音,這些疊石也幾乎因此被削平。因為這個關係,後來才在車輪裝橡膠。在堆高機卡車(主流是電動式小型貨車)登場之前,都是以這樣的人力方式在搬魚。「這裡有許多人都以蠻力自豪。許多老闆力氣都很大,可以一下子就舉起十貫樽(約三十七.五公斤)的貨,平板小貨車可以專載五十公斤的鮪魚二十尾。」生田先生再次邁開步伐,往前疾走,這次他指著排水溝給我看。「豐洲的排水溝土管是小的,但是這裡下面的排水溝土管是很大的,什麼東西都能沖走。」生田先生告訴我許多旅遊指南書沒有記載的事情,因為他是相關人士,才能知道這麼多事情。關於這座市場的建設過程,還有各種小工具的使用方法,這位魚河岸的老闆都詳細地為我解說。沒有收錄在本書內容中,並不是內容不有趣,而是因為他的說話速度很快,短短時間裡就告訴我許多小故事,礙於篇幅無法一一詳述,只能寫到這裡。
●從日本橋遷來築地,然後再遷往豐島?雖然現在百家爭鳴,但最後結局又是如何?
雖然不想探討遷移相關問題,但是在回程途中,還是多少會聽到與遷移有關的話題。一路上生田先生告訴我他的許多想法,不過,他最後以強而有力又急促的語調說出的那句話,最讓我印象深刻。「從日本橋遷移到這裡(築地)時,就已經很辛苦了。現在又要遷到豐州,相同的傻事要再做一次(話中充滿對夥伴的疼惜,當然也包括自己),這次要好好想想該如何做才行。就算硬體設施不一樣,在做事的人(軟體)並沒有變啊(笑)。就算到了豐州,還是會懷念這裡的。」
生田先生說完這些話,最後留下一句:「後會有期。」人就走掉了。我一直在思索他的這番饒富啟示的話,因此沒來得及回應。等我回過頭看他時,已經不見人影了。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