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全譯本)
商品資訊
系列名:FOCUS
ISBN13:9789869753401
替代書名: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出版社:行路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
譯者:張瓊懿
出版日:2019/03/27
裝訂/頁數:平裝/380頁
規格:22.5cm*16cm*2.5cm (高/寬/厚)
重量:508克
版次:1
適性閱讀分級:732【高於十二年級】
商品簡介
啟發《刻意練習》、《異數》與《深度工作力》等著作的心理學經典。
「羅輯思維」、「得到App」萬為綱老師:「過去三十年最引人入勝的心理學概念。」
------------------------
心流,一個人全神貫注於某件事而渾然忘我的境界,
這經驗是那麼美好,以致有人為了擁有它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建基於十數萬筆經驗取樣研究,
提出「心流」概念並以科學方法探索的開創之作。
啟發心理學、神經醫學、社會學、運動學、人類學、宗教學……眾多研究,
影響近四十年個人生活優化與文化建構的經典。
契克森米哈伊,
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汀.塞利格曼譽為全球正向心理學研究的領航者。
40年前,他觀察到超過需求門檻以上的物質條件,再多也不會讓人感到快樂。
於是,他開始研究擁有創造力或卓越表現的人們,
像是藝術家、科學家、運動員等,
試圖理解是什麼驅使他們不以獲取名聲或財富為目的,
而為生命意義與價值感行動。
研究中發現,當他們在從事為人稱頌的事務時,
都進入了另一種現實,一種有別於日常活動的精神狀態,
在這種狀態中,時間感、存在感皆彷彿暫時消失了,
人們專注並從中獲得喜悅與滿足感,
如同進入了一種「自動運轉」的模式中;
這種體驗像是自動流發而來,故稱之「心流」。
在心流中,人們擁有最佳的內在感受。
專注,讓他暫時忘卻其它事情,藉以建立意識秩序,
自身技能與行動契機得以互相配合;
而努力克服挑戰,更往往是最充滿樂趣之刻。
本書將帶領讀者走一趟心靈之旅,
認識意識的運作,並學會駕馭之;
控制經驗反應在大腦裡的資訊,進而決定自我人生的模樣;
最終結合所有經驗,打造一個有意義的模式,
讓一個人可以駕馭生命,並感受到它的意義。
最美好的幸福時刻,
發生在一個人有意地將身體或心智能力發揮到極限,
進而完成某件具有難度或有價值的事的時候;
而真正能夠滿足人心的,是對自己的生命真實感到滿意。
最優體驗需要個人的努力與創造力,以及隨時隨地掌控意識的能力。
讓更多日常生活進入「心流」,你將擁有更快樂的人生。
〔各章內容簡介可參見目次的引文〕
作者簡介
1934年生於匈牙利;1956年移居美國;1965年取得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曾任芝加哥大學心理系教授與系主任。現為加州克萊蒙研究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杜拉克管理學院心理系與管理系教授,也是杜拉克管理學院生活品質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即人類樂觀、創造力、內在動機與責任感的力量。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稱譽契克森米哈伊為全球正向心理學研究的領航者。
大約四十年前,契克森米哈伊開始研究「心流」概念,興趣也擴及學術界外,曾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芝加哥論壇報》、《Omni科學雜誌》與《新聞週刊》等撰寫文章,著作則包括了《創造力》(時報出版)、《生命的心流:追求忘我專注的圓融生活》(天下文化)等書,其論著廣為全球心理學研究者與應用通俗寫作所引用。
契克森米哈伊教授是美國文理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美國國家教育研究院,以及美國休閒科學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Leisure Sciences)的成員;同時也是傅爾布萊特計畫(Fulbright)的資深學者並擔任數個委員會委員,其中包括《大英百科全書》的顧問委員。
2009年榮獲表彰心理學研究、教育與運用的「克利夫頓天賦獎」(Clifton Strengths Prize);2011年獲得匈牙利最高科學技術獎――「塞切尼獎」(Széchenyi Prize);並於2014年獲頒「匈牙利共和國大十字勳章」。
張瓊懿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醫學生理學博士,喜歡藉閱讀來開拓視野,更樂於與人分享所聞、所學,因而熱衷於翻譯工作。
譯有《我發瘋的那段日子:抗NMDA受體腦炎倖存者自傳》、《羅絲瑪麗:啟發身障人權、特殊教育和醫療倫理的甘迺迪家族悲劇》、《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品嚐的科學》(合譯)、《癌症探祕》、《生命的關鍵決定:從醫生決定到病人決定的時代》、《不願面對的真相》等書,並長期擔任《BBC知識》、《孤獨星球》等雜誌譯者。
名人/編輯推薦
各界盛讚
至關重要……照亮通往幸福的道路。——《紐約時報》書評
探索處於快樂的心理狀態——心流,沉浸在充滿創造力或樂趣的活動中,渾然忘我的感受。——《時代雜誌》
「心流狀態」的研究先驅……契克森米哈伊重新審思激勵人心的方法。——《新聞週刊》(Newsweek)
激勵人心。——《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Times)
契克森米哈伊提出了一個大多數人都可以不假思索領受地見解,儘管我們不斷的(並受到文化支持)否認這項事實,那就是決定我們是否幸福的,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而是我們如何解讀現實狀態……對文化深切的批判……契克森米哈伊這本書一舉整合了意識、個人心理學與心靈研究,內容充滿了啟發性。——《洛杉磯時報》
目次
第一章 重新詮釋幸福
略爾說之︱概觀︱不滿的根源︱文化的神話盾牌︱改造經驗︱邁向自由之路
-----------------
四十多年前,身上沒有多少錢的契克森米哈伊為了打發時間,去聽了場關於幽浮飛碟與人類經驗心理的免費演講,講者是他當時仍不識得的榮格,這場演講促發了他理解並進入心理學領域。而後,他研究起了人們進入一種有別於日常活動的精神狀態,即是後來影響許多跨界學科的「心流」。本章由初探最優體驗與心流開始,按照理論架構述說心流的基本條件,並以讓更多的日常生活時刻進入「心流」、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為目的,展開讀閱本書的這趟心靈之旅。
第二章解析意識
意識的極限︱精神能量︱進入自我︱意識失序:精神熵︱意識秩序:心流︱自我的複雜性與成長
-----------------
掌控意識便可影響人生品質,能夠掌握自我意識的人也比較快樂。意識就像是個演算中心,將外來與內在的資訊提供給個體,讓個體進行評估做出反應。本章由認識意識的運作方式開始,進而理解如何引導它們的方向。另一方面,注意力是進入意識的重要管道,支配注意力的方式常可以決定生活的樣貌與內涵,塑造出截然不同的現實狀態。而經常用來描述個人性格的形容,像是內向、積極、偏執等,其實講的就是一個人建構注意力的模式,我們也要認識注意力如何篩選進入意識的資訊,理解這個改善經驗品質最重要的工具。
第三章 樂趣與生活品質
享樂與樂趣︱樂趣的元素︱自成目標的經驗
-----------------
改善生活品質有兩個策略,一是改變外在環境,另一個是改變我們體驗外在環境的方式。享樂或許是讓生活美好的最簡單手段,然而與真正的滿足和價值有著不小的差距,想要掌控經驗品質,得要學習如何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製造樂趣。本章深入探討每一個樂趣的元素,好更明白這些活動何以讓人如此嚮往,有了這樣的理解,可以更懂得控制自己的意識,進而讓日常生活中即使再枯燥不過的時刻,都可成為自我成長的契機。而在討論明確的目標與回饋的同時,也將一一耙梳心流中暫時消失的存在感、時間感等等特別現象。
第四章 心流的條件
心流活動︱心流與文化︱自得其樂的性格︱擅長感受心流的人
-----------------
心流是怎麼發生的呢?有時是運氣好,內在與外在條件剛好配合上了,然而研究也發現,利用具有結構的活動或是倚賴個人的能力也能誘導心流發生。如果我們的目的是了解心流體驗如何形成,進而改善生活品質,那麼就來探討哪些活動特別可以帶來最優體驗,以及什麼樣的人格特質會讓心流更容易發生。首先由提供樂趣的所有活動(即廣義的「遊戲」)開始解析,經由分類來理解心流活動的性質;接著也由文化、環境差異的角度來探討心流活動,全面性地論述觸發心流的條件。
第五章 身體的心流
更高、更快、更強︱動感的樂趣︱性愛中的心流︱掌控的最高境界:瑜伽與武術︱經由感官獲得新流:視覺樂趣︱音樂中的心流︱美味中的心流
-----------------
現代人知道身體健康與體適能的重要性,卻少有人去開發身體提供樂趣的潛力;但是從來不探索身體提供心流經驗的能力,等於白白浪費了這個完美的生理設備。如果能好好發揮身體的功能,學會強化身體感官的秩序,就可以不受精神熵影響,恣意於意識的和諧感受裡;然而光是身體動作並無法帶來心流,心思也得跟著投入才行。本章將探討怎麼善用身體來提高體驗品質,包括運動、舞蹈、性愛技巧的培養等生理活動,以及東方文化中藉由訓練身體來控制心靈的各種方式,還會談到具有鑑別力的視覺、聽覺與味覺。改善生活品質最簡單的方式,就從學習控制身體與感官做起。
第六章 思想的心流
科學之母︱心靈遊戲的規則︱文字遊戲︱親近歷史︱科學中的喜悅︱愛上智慧︱業餘與專業︱終生學習的挑戰
-----------------
生命的美好並不全由感官而來,有時候挑戰的是思考能力,帶出由內而發的美好體驗。就像生理機能各有潛能一樣,不同心理運作提供樂趣的方式也各不相同。硬要將心流活動劃分成生理的與心理的顯得牽強,任何生理活動要有樂趣,多少得有心理元素參與其中;反之亦然,大部分的心理活動也有賴生理層面的協助,從心理活動獲得樂趣的條件與生理活動是一樣的。討論有助於建立心理秩序的條件,先要探討記憶的角色,接著看看語言文字如何製造心流體驗,最後再對歷史、科學與哲學這三個符號象徵體系進一步的挖掘,一旦了解它們的運作規則就可以掌握樂趣。只要願意,任何人都可以加入這些心理「遊戲」。
第七章 工作中的心流
自得其樂的工作者︱自成目標的工作︱工作與心流的悖論︱虛度的空閒時間
-----------------
我們生命中有大半時間花在求生存上,對近代人而言就是「工作」了;一個人得花多少時間在工作上沒有什麼標準可言,然而如果在工作上、與他人的關係上都能擁有心流,那麼生命品質絕對能獲得提升。本章將探討工作如何引發心流,就從幾個研究案例開始解析。想要透過工作來提升生活品質,有兩個互補的策略,一方面要調整工作,讓它盡可能貼近心流活動的樣式;另一方面要調整個人,培養自得其樂的個性,學習尋找行動機會、重視自己的技能、設定可行的目標;這兩個策略單獨存在無法讓工作變得更有樂趣,一旦互相結合就可以締造意想不到的最優體驗。此外,還要探討究竟人們在工作過程還是在休閒時間比較容易體會心流?
第八章 獨處和與他人相處的樂趣
獨處和與他人相處間的衝突︱獨處的痛苦︱馴服孤獨︱心流與家庭︱來自友誼的樂趣︱更大的群體
-----------------
生活的品質取決於兩個因素:工作體驗,以及我們與他人的關係。自我就是由與我們互動的人,以及我們成就工作的方式這兩種情境所定義的。接續前章的工作討論,就來探討與家人朋友的關係,檢視他們是否也是樂趣的來源吧!「陪伴」對體驗品質有很大的影響,與他人的互動則是決定幸福與否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一個人也必須學習獨處,否則難以完成需要注意力集中的事,我們必須學會不藉助任何外物,就可以控制意識的能力。
第九章 翻轉渾沌
改造悲劇︱適應壓力︱耗散結構的力量︱自得其樂的自我:總結
-----------------
若是說知道如何控制意識的人,不管發生什麼都能保持愉快,也太過天真爛漫了;但是懂得尋找心流的人,即使在絕望中也能夠感受到樂趣。主觀體驗不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它是生活的全部;物質條件是次要的,因為它們是透過體驗帶來間接影響的。健康、財富等物質上的優勢不一定會提升生命,但心流卻可以直接影響生活品質。然而,一個人除非學會掌控精神能量,否則這些優勢就無法揮作用。許多吃盡苦頭的人不僅撐過來了,甚至還能澈底享受生命;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在難以想像的惡劣環境中,不但內心和諧,甚至在複雜性上有所成長呢?本章要討論的就是這個非常直接的問題。另外也將探究遭逢逆境時如何度過難關,以及能夠自得其樂的人怎麼樣在一片混沌中製造秩序。
第十章 創造意義
定義意義︱尋找終極目標︱尋求解決之道︱重獲內在和諧︱意義一致的人生主題
-----------------
如果可以在工作與情感上都找到樂趣,也懂得把每個挑戰都視為培養新技能的契機,生活上獲得到的獎賞就足已超過一般人的標準了;然而即使如此,還是無法確保可以擁有最優體驗。如果這些樂趣都是片段的,缺少一個有意義的管道將它們串連起來,在面對變幻莫測的混沌時,我們依舊是脆弱的。要是我們能做好意識控制的最後一個步驟,要達到最優體驗並非不可能,最後的這個步驟,就是將人生整合成一場心流體驗。我們將會提到如何結合所有經驗,打造一個有意義的模式,讓你以駕馭生命,並因為感受到它的意義。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一章 重新詮釋幸福〉節錄
兩千三百年前,亞里斯多德曾下了這樣的結論:「不論男女,對幸福的渴望都勝過一切。」除了對幸福本身的嚮往之外,人們對其他目標,包括健康、美貌、財富與權勢等的追求,也多半因為我們期待幸福而隨之現前。亞里斯多德的年代和今日的世界天差地遠,我們對星系、對原子的認識都超出了自身的想像。曾經叱吒風雲的希臘眾神與現今人類的能力相比,也判若雲泥。然而,人類從古至今始終追求幸福。只是,我們對幸福的了解並不比亞里斯多德高明到哪裡去,對於要如何達到幸福的境界,也沒有多大進展。
雖然我們的壽命更長、身體也更健壯了,生活中充斥著幾十年前的人意想不到的奢侈品(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宮裡沒有像樣的浴室,中古世紀最富有的人家裡找不到椅子,即使貴為羅馬皇帝,也沒有隨手一開就可以解悶的電視機),然而,縱使龐大的科學知識唾手可得,人們仍舊感嘆生命空虛,我們的年日非但沒有因此快樂似神仙,反倒是在焦慮與無趣中打轉。
這是因為貪婪的人類始終欲求不滿嗎?抑或是,我們其實一直在錯誤的地方找答案,以致於總是和最美好的那一刻擦肩而過,才落得抑鬱寡歡呢?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用現代心理學的工具來探討這個亙古的問題:人在什麼時候最感快樂呢?如果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我們就可以調整生活,讓快樂隨時充滿在其中。
二十五年前,我有了一個發現,接著傾盡了所有時間鑽研它,最後寫了這本書。說那是「發現」或許不完全正確,畢竟人類自古以來就知道它的存在。但是要說它是發現也可以,因為就算大家都知道它存在,卻始終沒有人以現代科學的相關學科,也就是心理學的角度來描述或闡述它。於是,我花了二十五年探究這個難以捉摸的現象。
我「發現」幸福不是突然發生的,它不是運氣好或隨機出現的,也不能用金錢購買或以權力換取。幸福無關乎外在條件,而是取決於我們如何詮釋它。事實上,幸福是需要憑個人的力量去醞釀、培養與捍衛的。能掌控內在經歷的人,就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一個人是不是感到幸福,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了。
不過,幸福並不是我們可以憑意識去尋找的。「問問自己幸福嗎?」英國哲學家暨經濟學家約翰.史都華.彌爾(John Stuart Mill)說道,「一旦你花心思去想這件事,幸福就成過眼雲煙了。」唯有不管在順境或逆境,都全心投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我們才能感到幸福,打著燈直接尋找幸福,反而會遍尋不著。奧地利心理學家維克特.法蘭克爾(Viktor Frankl)在他的著作《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的前言中,用優美的文字寫下了他的總結:「別以成功為目標─―當你愈是針對它、以它為標的,就愈容易錯過它。成功,就像幸福一樣,不是追求而來的;它是一個人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而忘卻自我的副產物。」
那麼,要怎麼在不刻意尋求它的狀況下,達成這個捉摸不定的目標呢?過去二十五年來的研究讓我深信這是可行的。這條路蜿蜒曲折,而學會操控我們的意識內容是它的起點。
我們認識的生命,是塑造經驗的各種力量匯集後的結果,每一股力量不管是好是壞,都有它的影響力。這些力量大多不是我們可以掌控的,我們很難在自己的外表、脾氣、體質上施力,沒辦法決定自己要長多高或多聰明。我們也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或是誕生的時間點,更無力控制戰爭是否會爆發、經濟什麼時候會不景氣。基因的組成、重力的拉扯、散布在空氣中的花粉、出生的年代
環境等無數的狀況,都影響著我們的所見所聞,決定我們的行為。沒有人會否認,主宰我們命運的幾乎都是外來的力量。
然而,我們一定也有過這樣的經驗,雖然置身各種不知名的力量,但是我們仍感受到事情都在掌控中,自己就是生命的主宰。在那種偶發的情況下,我們會感到一陣心曠神怡,那種深沉的喜悅,讓人久久不能忘懷,並在記憶中留下重要指標,認為人生理當如此。
這就是最優體驗(optimal experience)。就像一位揚帆前進的水手任憑海風吹拂他的頭髮,駕著神駒般的船隻隨波浪奔騰─船帆、船身、海風與大海的輕聲哼唱聲合為一體,有如血液般在他的體內竄流。又像一位恣意在畫布上揮灑顏色的畫家,看著色彩間的交互作用,一幅帶著生命的作品就這麼在眼前誕生,讓創作者本身也驚艷不已。又好比初次和孩子相視而笑的新手父親。這樣的經驗
不只發生在外在條件一切順利時,歷經納粹集中營的生還者和從險境中逃生的人都表示,即使處境百般艱難,他們也都經歷過幸福湧流的一刻,或許是聽見枝頭的小鳥唱歌、完成了一項艱鉅的任務,或甚至只是和一位同伴分享一塊又乾又硬的麵包。
一般人總以為,生命最美好的時刻是發生在無牽無慮、隨心所欲、輕鬆自在的時候,如果我們願意付出努力追求,在這些時刻找到快樂的機會確實比較高。但是最美好的時刻,其實是發生在一個人有意地將身體或心智能力發揮到極限,去完成某件有難度或有價值的事時。最優體驗是需要靠我們去締造的。對孩子來說,可能是用顫抖的手把最後一塊積木擺上,完成一座他疊過最高的高
塔;對游泳選手來說,可能是盡全力創下紀錄那一刻;對於小提琴手,可能是練成了一段極困難的樂章時。每個人都有無數的機會可以挑戰並提升自己。
事發當下的感受不見得全然愉快。那場畢生難忘的比賽中,游泳選手的肌肉痠痛無比、肺腑彷彿要撕裂了、身體疲憊到頭眼昏花,然而,這很可能就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刻。掌控生命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時候痛苦更是無法避免。但是長遠來看,這些經驗的累積可以產生一種駕馭感,或說是一種得以參與決定生命內容的感受,這大概就是我們可以想像最貼近幸福的感受了。
研究過程中,我嘗試去了解人們什麼時候最感幸福,並探索背後的原因。一開始,我找了數百位各行各業的專家,其中包括藝術家、運動員、音樂家、西洋棋手和外科醫生等,也就是那些大半時間都在從事他們熱愛的事的人。明白他們做這些事的感受後,我發展出一套以心流概念為基礎的最優體驗理論。心流,就是一個人全神貫注於某件事而渾然忘我的境界,這經驗是那麼的美好,
以致於有人會為了擁有它不惜付出代價。
藉助這個理論模式,我和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團隊以及世界各地的同儕,訪問了數千個形形色色的人。我們的結果指出,不論男女老少、不管來自什麼樣的文化,大家對最優體驗的描述都是一樣的。心流體驗不是上流社會或菁英人士的特權,韓國老嫗、泰國和印度的成年人、東京少年、美國納瓦荷族(Navajo)原住民的牧羊人、義大利阿爾卑斯山上的農夫、芝加哥裝配線上的工人談起最優經驗時,用的都是相同的語言。
最初的研究資料是面試和問卷而來的。為了提高精確性,我們發展出一種測量個人經驗品質的方法,叫做「經驗取樣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在為期一週的測試時間中,受測者會配戴一個電子呼叫器,並在呼叫器發出訊號時,寫下當時的心情和心裡想的事。我們利用無線訊號,每天不定時啟動這個呼叫器八次。一個星期結束後,受測者必須提供一份摘錄表,以事件來記錄描述他這段時間的生活。截至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在世界各地收集了超過十萬份這樣的經驗紀錄,本書的結論就是以這些資料為依據完成的。
目前,這個從芝加哥大學開始的研究已經遍及全世界。在加拿大、德國、義大利、日本及澳洲都有研究人員投入心流研究。芝加哥以外,最龐大的資料收集是在義大利米蘭大學的心理研究中心。不論是研究幸福、生活滿意度、內在動機的心理學家,或是冀望改善社會秩序混亂、疏遠現象的社會學家,以及對集體亢奮與儀式有興趣的人類學家等,都認為心流概念為對他們的研究有幫助。有人甚至試著要用心流去了解人類的演化或解釋宗教經驗。
心流不單只是個學術主題而已。首度發表的幾年後,這個理論就開始被應用在各種實際問題上。只要是與促進生活品質相關的議題,心流理論都派得上用場。它啟發了實驗性的學校課程、商業主管的訓練,以及休閒產品與服務的設計,也在臨床心理學、青少年犯罪的感化教育、養老院的活動規劃、博物館的展覽設計,以及殘障人士的職能治療上,提供了新的想法與措施。這些都是繼心流理論首次在學術期刊發表後的十多年來發生的事,種種跡象都顯示,它在未來幾年會有更大的影響力。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