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如是說
滿額折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如是說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如是說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如是說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如是說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如是說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如是說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如是說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如是說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如是說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如是說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如是說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如是說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如是說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如是說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如是說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如是說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如是說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如是說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如是說

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如是說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30 元
優惠價
90297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意想不到的三人組合,笑談人生老問題,人生智慧×佛學×科學相互激盪,火花四射!
★將正念、佛學、科學、演化、心智與情緒運作等複雜難解知識原理,以輕鬆好懂幽默對話呈現。
★郎祖筠、理科太太、陳德中、許瑞云、?宗?、熊仁謙、劉軒、謝盈萱、謝伯讓、蘇益賢、喬‧卡巴金、丹尼爾‧席格、尼爾‧蓋曼、史帝芬‧佛萊……國內外文藝圈、心理科學界、正念靜心領域,重磅推薦!

人類本該成為地球上最幸福快樂的物種,
為什麼我們卻老是覺得不開心?

一位笑果十足的喜劇演員,也是現代人心靈瘟疫──憂鬱症的倖存者;
一位滿身佛味的藏傳僧侶,也是英倫男神BC的正念指導老師;
一位高智商大腦專家,也是愛用實驗精神探尋一切情商問題的科學控;
3人經歷迥異,齊聚一書,暢談你我都想知道的人生大哉問!

助你有意識地幫大腦心智軟體升級,
就能讓想法更貼近人性,
活出美好的?人樣?!

人生好難、不開心,到底哪裡出問題?
★喜劇演員如是說──
這全都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看得更像機器,而不像人!你以為心情不好、遇到難題時,只要像換支iPhone一樣,換得更新更好,就能解決?

★僧侶如是說──
人們往往把糾纏著你的想法與念頭,看得比你自己更大更重要。西藏古諺說:「當你追著念頭跑,你就像在追逐棍子的一隻狗。相反地,要像隻獅子:轉身面對丟擲棍子的人。擲棍的人只敢朝獅子丟一次棍子。」

★科學家如是說──
從想法衍生而出的更多想法,也就是大腦慣性的反芻式思考,會讓我們一再陷入情緒糾結。

關於人生一切不解與困擾:
不論是情緒與身體、愛與人我關係、如何同理與原諒、上癮、教養、未來何去何從……
一本書回答你所有疑問!

★喜劇演員如是說──
我還邀請了一位僧侶與一位科學家
在這本書裡跟我一起暢談
僧侶可以解釋
心智如何影響我們
科學家則可以解釋
心智都在大腦當中什麼部位運作
在每一章最後,我都會放他們出籠小玩一下,聊一聊
讓大家輕鬆讀懂難解的情緒問題與人生課題~

★「僧侶」格隆圖登(Gelong Thubten)
牛津大學文學系肄業。當過爵士鋼琴鼓手、演員,最後因為對佛教與正念的熱情,而出家成為僧侶,師承阿貢仁波切。為Google、LinkedIn、西門子等跨國大企業的正念老師,日前受迪士尼之邀,在《奇異博士》劇組拍攝過程中擔任正念顧問,貼身教授奧斯卡金獎演員蒂妲‧史雲頓與「英倫男神BC」班尼迪克‧康柏拜區正念的練習。

★「科學家」艾許‧藍布拉(Ash Ranpura)
神經內科醫師與腦科學家。耶魯大學分子神經生物學學士,於俄亥俄州醫學院取得臨床醫學學位,於倫敦大學取得認知神經科學博士,現於倫敦大學任教。

◎國內外好評推薦!
郎祖筠 表演工作者
理科太太
陳德中 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許瑞云 身心靈醫師、作家
溫宗? 台灣正念發展協會理事長
熊仁謙 大鼻子哲人
劉 軒 哈佛心理學者、知名作家
謝盈萱 表演工作者
謝伯讓 腦科學家、《大腦簡史》作者
蘇益賢 臉書「心理師想對你說」共同創辦者、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喬‧卡巴金 正念減壓之父
丹尼爾‧席格 兒童心理暨腦神經科學專家
尼爾‧蓋曼 《睡魔》《美國眾神》當代奇幻大師,好評推薦
史帝芬‧佛萊 英國知名演員

◎讓你一邊笑著讀、一邊療癒並轉化人生。──喬‧卡巴金,正念減壓之父
◎準備好又哭又笑、深入探索「成為一個人」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了嗎?──丹尼爾‧席格,兒童心理暨腦神經科學專家
◎這本不凡作品確立了作者地位,她絕對是個人心理健康、幸福與自我實現領域最具可讀性、激勵人心、魅力十足的作家之一。──史蒂芬‧佛萊,英國知名演員
◎演化、思考、情緒、身體、慈悲心、愛與關係、性、孩子、上癮、未來、原諒等,都是跟現代人密切相關的人生議題……融合了非常實用的正念練習,可直接用來處理前述這些面向的人生課題,可謂理論與實務兼具、幽默與深度相容的作品。──陳德中,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這也許是現今我所讀過眾多正念書籍裡,最詼諧令人莞爾,也是最口無遮攔的一部佳作。──?宗?,臺灣正念發展協會理事長
◎從懷疑到實踐,作者與她的兩名好友,試著以正念的不同元素為經、人生的各種難題為緯,編織出一張人生使用說明與導引地圖。──蘇益賢,臨床諮商師/臉書「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者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茹比‧韋克斯(Ruby Wax)
演藝資歷超過25年的英國喜劇演員、電視劇作家。牛津大學正念認知療法碩士。
十年前被診斷患有憂鬱症,並以令人欽佩的精力和幽默感,敦促我們結束對精神疾病的汙名。而後因其致力於推廣心理健康領域的貢獻,獲頒大英帝國勳章。著有《精神問題有什麼可笑的》(Sane New World)、《全新六週正念練習法》(A Mindfulness Guide for the Frazzled)。

【序】
推薦序 跨界的智慧火花 
陳德中
大約二十年前,我曾看過一本書《僧侶與哲學家》,內容是一對父子的思辨與對話。父親是法國知名哲學教授,有著典型西方文明背景;兒子則是在喜馬拉雅山區向西藏大師修學數十年的僧侶,有著來自東方的傳承。這本書激盪了東西方的智慧火花,對當時尚年輕的我影響很大,而該書後來在法國暢銷了三十多萬冊,台灣也再版超過四十刷,深獲好評!
二十年後的今天,同為東西方智慧結合的正念(Mindfulness)在全球蔚為風潮,很高興此時又有一本跨界對話的書籍即將出版。本書更為特別,主角是歐美知名的喜劇女演員,她在書中也邀請兩位特別來賓,一位是神經科學家,另一位則是藏傳僧侶,他們在各自領域中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傑出人才,三人齊聚對談。全書探討的面向十分廣泛,包括了演化、思考、情緒、身體、慈悲心、愛與關係、性、孩子、上癮、未來、原諒等,都是跟現代人密切相關的人生議題。更重要的是,該書第十一章介紹並融合了非常實用的正念練習,可直接用來處理前述這些面向的人生課題,可謂理論與實務兼具、幽默與深度相容的作品。
邀請我撰寫本書推薦序的編輯,過去曾和我在另一間出版社有過正念書籍的合作,想不到她轉換新單位之後,又跟我因這本正念新書而有了連結;此外,她服務的新單位,剛好就是二十年前出版《僧侶與哲學家》一書的同一間出版社。想想因緣也是很奇妙,希望這些善的因緣,能帶給更多讀者豐盛的心靈、深度的智慧,與涵容的慈愛。
(本文作者為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推薦序 活得更像個人
溫宗堃
「老師,你自己練習正念的收穫是什麼?」
有時候,正念課的學員會在課堂上或私底下,問我這麼一個問題。這是難以三言兩語回答的問題。最初被問及時,我沉思了一會兒,然後才答說:「活得更像個人」。於是,這成為我對這個問題最典型的回應。有人一聽便了解,有些人是過了一陣子後跟我說,現在他懂了。
是的,人本應該活得像人,而不是像機器,或者更糟,像其他動物,或草木無情物,或者像個鬼,無論是討厭鬼,或吝嗇鬼、勢利鬼……。然而,事實是,人常被內在的想法、態度或外在環境因素制約,而不自覺地活得人不像人,不過人應有的生活,不做人應做的事,丟失了做人本有的快樂和應有的溫度,也忽略了做人可有的高度與深度。
因此,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原名「How To Be Human: The Manual」(可以直譯為「如何活得更像人樣的手冊」),我便對這本書產生了好感。當然,看了之後,更覺得如此。
此書作者英國喜劇演員茹比.韋克斯以幽默風趣的口吻,描寫正念相關的人生哲理、神經科學以及正念覺察練習。這也許是現今我所讀過眾多正念書籍裡,最詼諧令人莞爾,也是最口無遮攔的一部佳作(也許,除了她的第一本著作之外)。
(本文作者為臺灣正念發展協會理事長、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助理教授、正念減壓創始人卡巴金博士親自認證之正念減壓課程老師)

推薦序 逗趣、好笑,卻也認真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蘇益賢
「老天真是不公平啊!」
「怎麼說?」
「祂都沒問過我願不願意,就讓我來到地球上了!」
是的,沒簽過同意書,也沒做過意願調查,我們就這樣呱呱落地,來到世上。更糟的是,在此之前,我們也沒拿到一本名為《人生使用說明書》的手冊,告訴我們可以怎樣好好度過這一輩子。
為什麼頭腦總愛鑽牛角尖? 為什麼青春這麼苦澀、青春期這麼失控? 我該跟他走下去嗎? 失戀為何這麼痛苦? 親人去世的痛,我何時才能走出來、為什麼是我生病⋯⋯各種貫穿人生的難題,其實正構成我們的人生。
除了大嘆「活著好難」之外,本書作者韋克斯再次「化悲憤為力量」,找來了兩個朋友,一位僧侶與一位神經科學家,透過彼此不同的經歷,試著解開「我們該如何在不同人生階段好好過生活」的謎題。
如果你讀過作者的上一本書《全新六週正念練習法》,你大概會記得作者在書裡的詼諧幽默,外加一點人來瘋。她有時自顧不暇地陷入沮喪與愁雲慘霧中,其他時候,又化身為引導大家認識正念的嚮導,並且樂意成為白老鼠,和讀者分享自己實踐正念「改變前」與「改變後」的對照。
兩年後,作者的第二本書《人生好難,到底哪裡出問題?》出版了,帶著一樣幽默的調性;但在閱讀書稿時,我總感覺哪邊不一樣了。啊! 原來,相較於上一本書,這本書讓人感覺更「沉穩」了。這種沉穩,並不是一種刻意為之的安排,而是一種散發在字裡行間的轉變。
雖然無法親口詢問作者,但我大膽臆測,這隱微的轉變,可能是因為作者長期而規律練習正念後所帶來的成果。
從懷疑到實踐,作者與她的兩名好友,試著以正念的不同元素為經、人生的各種難題為緯,編織出一張人生使用說明與導引地圖。
(本文作者為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臉書粉絲團「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者;著有《練習不快樂?!不快樂是一種本能,快樂是一種選擇》、《練習不壓抑》等心理自助書籍)


前言 在人工智慧時代,活得更像人

我常跟人說,寫書就像生孩子,寫完上一本書後,我告訴自己,絕不重來一次,因為實在太痛苦;生產的痛讓我只想斷尾求生,而寫書的產道擴張期甚至拉長到一年之久!
然而,當最後作品完成,還大獲好評、登上暢銷排行榜第一時,天啊!妳只想趕快懷孕,然後再來一次。於是就有了這本書,我的下一個孩子。
一開始僅有隻字片語,然後才有了我的書。這次我將從所有人類的起源開始,回到渾沌未明的沼澤之地,以一把細密的齒梳來爬梳清楚,看看人類演化之初究竟發生什麼事,才造就今日的我們(我在上一本書提過一些,這回會更深入挖掘)。
現在的人類已符合演化對我們的期待了嗎?如果沒有,又該怪罪於誰?我指的並非人類能夠改變什麼,而是如果其他星球上有生命體的話,外星人可以從我們身上學到什麼。
就拿生存這件事來說,人類物種得以存活至今,可謂奇蹟。如果你還活著,而且碰巧讀到本書,那你在名為「演化」的飢餓遊戲中,已是一位貨真價實的金牌得主,並且擁有將近一兆分之一的超低機率不會生而為青蛙。
照理說,這般罕見又難得的幸運,應該會讓我們成為活在地球上最開心得意的物種,但事實並非如此。人類反而不斷追求滿足感,日復一日,曠日費時,又在獲得滿足感一事上,保持觀望。究竟人類的未來將會如何?又該何去何從?
無論你嗑了什麼藥,都無法阻止人工智慧的高科技未來到來。不過即使人體的每一部分幾乎都機械化了,我們仍保有獨一無二的大腦心智,嗯⋯⋯但願如此啦。
比起在硬體方面追求越來越高科技,我希望我們能更有意識地升級軟體,也就是讓我們的大腦心智升級,讓想法更貼近人性,一言一行能表現得比較不那麼像機器人。
好消息是,只要你有顆大腦,就可以練習正念,以及培養惻隱之心的心智訓練技巧,連手指或腳趾都用不上;透過練習得來的這些美好特質,是世上最高科技的鈦金屬也給不了你的。雖然正念這套靜心冥想方法不見得人人受用,但從我個人的經驗以及科學上的證據來看,正念真是棒透了。
也許不久的將來,有人真能發明一種可穿戴式大腦智能手錶,幫助我們獲得真知灼見與覺察能力,但可惜目前這項發明尚未問世。
自從我開始寫作上一本書《全新六週正念練習法》,我就每天練習正念。即使忙亂的生活裡總可以找到各式各樣不練習的藉口,我也不斷掙扎,不過最後還是做到了。結果是,我變得更快樂、更平靜―除了被開罰單以外,那當下我肯定會發飆!我的大腦更能隨時隨地保持專注,而這也是使我感到快樂的重大來源。
最重要的是,正念練習幫助我在沮喪來襲前,就能覺察它的到來。這不代表我能躲過情緒問題的侵擾,而是我得以正視它。當我察覺到絕望感從老遠那頭發出微弱的腳步聲響時,我就能及早做好準備,從世俗誘惑中快速抽身,包括從電腦螢幕或網路上與實際事務中抽身,好給我自己一個機會,戒斷各種上癮症狀。好比反覆查看電郵,企求每一個人、甚至是我不喜歡的人都能喜歡我。接下來還得擔心什麼―是擔心北韓發射核彈,還是這餐吃太鹹了?
自從寫了上一本書後,我覺得自己變得不一樣了,但仍保有想盡悉萬事萬物那份貪得無饜的求知欲,而我不認為這欲望是什麼壞事。
好在,我找到一位優秀的神經科學家和一位佛教僧侶,為我解答內心困惑。這位僧侶可以解釋,心智如何影響我們,而這位神經科學家則可以解釋,心智都在大腦當中的什麼部位運作。
在跟僧侶和神經科學家相處了像是一輩子這麼長的時間後,我們感覺就像老夫老妻三人組,彼此戲謔、嘮叨、發牢騷,但關係益發活躍,因為我們都知道該如何讓彼此抓狂。
我可能對僧侶說:「這聽起來太佛系了。我今晚不想再聽你從嘴裡吐出一個『佛』字。」而他會回我:「那可是兩千年的智慧呢,好生學著點吧,親愛的。」
有一次,我們打算結合我們個別的智慧,來寫另一本書叫做《行如佛陀,思如猶太》,而神經科學家便開始對我們賣弄他的高智商,僧侶和我便要他「請說人話」,否則就把他從書裡踢出去。
我從他們倆身上壓榨好料已超過一年,差不多全被我給擠乾榨光了,而我從他們身上生出了一本書,這才是最重要的。在每一章最後,我都放他們出籠小玩一下,聊一聊。
各章主題內容大致如下:

第一章:關於演化
正如同我稍早提到,你大腦裡那些古老的叨叨絮語,會令我們生出一種動能,要我們成為各領域的頂尖人士,或至少也要緊抓著頂尖這標準而活。這些叨叨絮語,確實能讓我們做為一個物種而得以存活下來,但卻也會讓我們過上悲慘人生。這感覺就好像我們明明正參與一場重大賽事,卻不知為何而比。透過讓你知道人類是如何與為何演化成今天這副模樣,你將了解到,你之所以為你,並不是你的錯,其實都是演化幹的好事。這真是讓人鬆一口氣啊!

第二章:關於思考
為什麼我們會有這麼多想法和念頭?以及,喔!它們為什麼這麼壞?關於這點,我希望你能明白一個重點,那就是,你腦中的種種想法與念頭,並不代表真正的你。如果它們真能代表你這個人,那又是誰在觀察並審視你的想法呢?
一旦明白這點,你便可以更有意識地揀選你想要的思維,以及應該捨棄的思維。這種辨別力就是通往快樂的黃磚路(注:典故出自《綠野仙蹤》,代表通往成功的輝煌大道)。

第三章:關於情緒
情緒就像一則關於另一半的老掉牙笑話:「你受不了他/她,卻不能沒有他/她。」我們之所以擁有情緒,是為了幫人生導航,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以及為什麼你會在一片書海當中選擇購買這本書(為此我要大大感謝你)。要是我們沒有情緒,就跟活屍沒兩樣了。從這觀點看來,人之所以為人,其實並非「我思,故我在」,而更像是「我感覺,故我在」。

第四章:關於身體
很多人不認為大腦與身體之間有任何關連,以致於這兩者到了夜裡總是各過各的。有些人(像我)認為,身體只是脖子下方一塊有待拉提的惱人皮膚,就像一片老派婚紗的裙襬。
事實上,大腦與身體是個雙向道,一直不斷在溝通,彼此影響。如果你有快樂的想法,身體就會快樂,反之亦然。

第五章:關於慈悲心
社群媒體多不勝數,人際關係卻更加孤立,有部分原因出自於人們只面對螢幕,而沒有面對面彼此交流。
現代人忙於緊湊日程,少有時間發展悲憫之心,但我們做為一個物種,若想生存下去,就需要同理心。別忘了,同理心是讓生命富有價值的一帖黏著劑。

第六章:關於愛與關係
試問,有誰找到了生命中的真命天子?究竟該選性感男神,還是打安全牌?你我都曾陷入這般矛盾欲望中,左右為難,選哪一方都痛苦。
在壞男人與好男人之間抉擇(看看《咆哮山莊》或《飄》或《六人行》任何一集),一直是女性擇偶的兩難課題。尤其很多人從小到大都有種錯覺,以為有一天王子會來到你家門口。這正好解釋了為什麼我的許多女性友人如今都活得悲慘,因為她們從來沒找到白馬王子。
不斷更新早成了現代人的一大習慣,iPhone 手機舊了,就換新的,毫不猶豫丟棄。就像我認識的許多人,已經更新另一半到太太第四代或老公第八代。座右銘是「越新越好」。

第七章:關於性
你肯定會愛上這一章。

第八章:關於孩子
你就是你孩子的心智雕塑家。你的每一個眼神、每一種反應,以及從嘴裡吐出的長篇大論,都會影響他們最終成為的樣子。在教養過程不順、滿心恐慌、想一口吞下鎮靜劑之前,你可以學著改變你的行為、思想與情緒,給孩子一次更好的機會,成為充滿韌性、身心平衡、從本質變成更好的人。要相信自己,老狗還是學得會新把戲。

第九章:關於上癮
綜觀歷史,總有些東西會使人上癮,大都是可以咬、抽或吸,也就是實體物質的癮頭。
現代人也對飲食、賭博、購物、性、手機這一切上了癮,世界儼然成了充滿無盡誘惑的吃到飽餐廳。如今不只是實體的東西,我們也對強迫性的念頭上癮。在此你該知道一個重要觀念:如果能改變念頭,就能戒掉癮頭。

第十章:關於未來
我只希望,無論將來得仰賴哪一種應用程式或機器人等附屬物,人類才活得下去,我們仍不忘往內觀照自己,並對身心的種種想法與感受有所自覺。
未來的走向令人感到不安之處在於,人們很可能會從一個歡愉之處漂流到下一個,好比從體驗水底性行為到讀懂樹木心思,這種種欲求只會讓人想得到更多,而世上永遠沒有足夠的玩具滿足無窮盡的欲望。

第十一章:關於解決人生難題的簡單正念練習
針對前十章各別提到的人生難題,僧侶與我會提供相應的正念練習。就像靠重訓用槓鈴幫助你強化身體肌肉,這些正念練習也會強化你的心智肌肉,使你變得更專注、不易分心、富有彈性、充滿覺知、不易上癮、更高效、更健康,還有最重要的,會更加慈悲。

第十二章:原諒
我們都能做到寬恕,可問題是這世界有那麼多事等著我們去做,有這麼多人要贏過,往往很難顧及寬恕這點。
唯有寬恕自己,才能寬恕他人。與其總是為了人生的種種不滿找個人來怪罪,我們也許可以透過將「不像我們」的人們視為「如同我們」的人,而最終與所有人產生連結並和解。

目次

【目錄】
推薦序 跨界的智慧火花 陳德中
推薦序 活得更像個人 温宗堃
推薦序 逗趣、好笑,卻也認真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蘇益賢
前 言 在人工智慧時代,活得更像人

CH1關於演化
──「為什麼得到再多,也不滿足?」
人類演化得更適應環境,卻沒有變得更幸福,究竟哪裡出問題?

CH2關於思考
──「為什麼做再多,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你腦中的想法和念頭,不代表真正的你。廢棄壞思維,專注在有助於你的好思維。

CH3關於情緒
──「為什麼別人可以過得快樂又積極?我真是魯蛇。」
情緒就像你的另一半,你不能忍受他/她,但又不能沒有他/她。

CH4關於身體
──「為什麼別人都長得比我高、比我漂亮、身材又好?」
大腦與身體其實是不停溝通的雙向道,想法會影響身體,做出反應,生理也會回頭影響心理。

CH5關於慈悲心
──「為什麼在別人成功時,我也該感到開心?」
我們忙於工作生活,卻忘了發展悲憫之心。但人做為一個物種,要想生存下去,就需要慈悲心。

CH6關於愛與關係
──「為什麼我老是受到爛男人的吸引?」
痴痴等待總有一天會到的王子,人生可能變得更悲慘。

CH7關於性
──「如何一次講完神祕的性事?」
本書最幽默的一章,你看了就知道。

CH8關於孩子
──「如何把孩子塞回子宮裡去?」
你就是孩子心智的最佳建築師。

CH9關於上癮
──「好想砍掉我那滑個不停的手指!怎麼辦?」
這世界是場充滿誘惑的自助盛宴,唯有改變念頭,才能戒掉癮頭。

CH10關於未來
──「機器人是人嗎?以後機器人會取代我們嗎?」
不管外在環境如何變化,我們都需要看見自己內心在想什麼。

CH11關於解決人生難題的正念練習
──「我老是分心,事情都做不完,怎麼辦?」
為前面各章提到的人生難題,提供實用的正念練習。

CH12關於寬恕
──「我無法原諒傷害我的那些人,怎麼辦?」
這是人生最難的一門課,所以放在最後一章。唯有先原諒自己,才能原諒別人。

書摘/試閱

【內容連載】
第三章 關於情緒

美國女性社會運動家史坦能曾寫道:「真相能讓你自由,但此之前你會先被惹毛。」

【比起身體的痛,情緒更讓人受苦】
如果人不會為情緒所苦,我們永遠也不需要看心理師或吃藥。有時較之身體的疼痛,情緒更讓人受苦,也因此人們花費許多清醒時間,試圖埋葬或逃離各種情緒。
情緒自內在起兵,劫持了大腦,直到情緒自己決定離開。人類可以打造超厲害望遠鏡,看到三千四百五十六億七千八百八十萬三千九百四十光年(我不是這方面專家,所以數字可能有誤)之外的一顆星星,但對於愛上小我們二十歲、腦袋卻只有果蠅大的小鮮肉,我們有什麼克制力嗎?不,我們沒有。
對許多人來說,想不出如何才能感到快樂的這個事實,就代表自身的失敗。如果你不相信我說的,就去任何書店心理勵志書區看看。將所有關於如何快樂的書籍排列起來,足以繞赤道五十七圈。
你甚至必須在自己生日感到快樂,明明對老了一歲的我來說,那是月曆上最悲慘的一個日子。還有新年(快樂?),有啥好高興的呢?為我們所有人都更快地呼嘯迎上滅絕而慶祝嗎?
讓我深深感到不快樂的,是其他人好像都想明白了,不像我仍如此困惑。這種無助感營造出令人心生不滿的背景噪音,還有一抹嫉妒。

【情緒為何難以言說】
情緒與人類相伴的時間已經有一億年了,然而,若你從演化時程表來看來,人類使用語言的時間,可能只有短短十分鐘左右。我對於一些瘋狂人類學家以二十四小時為基準,創造出讓人類對於自己存在地球到底多久的概念時間表,總是深感興趣。
時間表通常如斯展開:「如果宇宙大爆炸發生在午夜十二點,那麼恐龍大約在早上十一點四十分時出現在地球上。十一點四十一分時,牠們就離開了。十一點五十六分,類人猿出現。十一點五十八分,人類進場,然後接下來幾分鐘,隨著不同時代流行風格來來去去(水牛皮、遮羞布、扇子、尖角摺疊帽、男人帶假髮、迷你車、瑪莎百貨的內褲),充分打了好幾場時尚戰爭。接著,在午夜一奈米秒之前,川普當上美國總統,正如我們所知,這差不多就完結了人類的命運。而現在,人類正等著黑洞把大家吸回去砍掉重練⋯⋯但這次可不能再搞砸了。」

【為情緒發聲】
許多人尚未明白,情緒被創造出來,是為了確保人類物種的存續,出發點其實是良善的。當情緒一來,我們首先會在生理上察覺到,由不同化學混合物打造出來的情緒蹤跡,時時提供大腦該避開哪裡、該趨向什麼的反饋訊息。就如同許多生物為了避開危險會有的反應,像是鼬鼠會嗅聞風中氣味,蝸牛會升起天線,章魚會伸展觸角,而我們人類則是使用情緒來試水溫。那些感受告訴我們,什麼是安全的以及什麼是不安全的。不過,我們一直都有好好聆聽嗎?不,我們沒有。
當情緒一來,大腦大約在兩百毫秒之後會轉換成想法。人的感覺之所以快過思維,是因為如果發生緊急情況,而你還傻傻待在原地、等到想出「我應該離開這裡!」才逃走,那你早就被烤熟了。所以當人在生死攸關之際,是情緒解救了我們,而不是思維,甚至在我們去思考並且標記一份感受之前,情緒便讓我們知道這是什麼感覺。比如說,當你感到腸胃緊縮,便是有害怕的事情發生;如果你感到整顆心揪在一起,傷心不已,那大概是看到迪士尼卡通裡,有隻在樹林中的可愛大眼生物死掉了。
我們所思所想,無法像情緒那般如實透過身體表達所有體驗,這是因為人類使用的語彙有限;相較於情緒那樣的尼加拉瓜大瀑布,語言只是一條涓涓細流。情緒有數千種,而在言詞表達上卻頂多只有數十種。除非你是詩人,否則在用語言表達情緒方面的能力可說是完全不足。
從另一方面來說,人人都需要透過語言談論內心感受;如果做不到,情緒表達就會受阻。我們需要為情緒發聲,否則有一天會像維蘇威火山一樣,爆發出來。好比在某個聖誕假期的早晨,你突然想拿起通馬桶的吸把,朝你岳母頭上敲下去,而你甚至不知為何如此。
在現代社會的氛圍公開談論情緒,尤其是發自內心的情緒,總被視為是耽溺而且令人反胃的行為。但是情緒不是什麼女孩子氣、賀爾蒙失調、曇花一現的東西,而是由給予身體感官的複雜神經化學物質系統調配而成。是情緒讓我們與外在世界以及他人產生連結。
其他的哺乳動物,也能感受到對牠們同類的愛以及分離的痛,但人類同情共感的能力遠在動物之上,因為我們可以思考這些感受,並將之編織到文學、藝術與英國歌唱選秀節目「X音素」上無聊到令人麻木的口水歌當中。唯一擁有情緒豁免權的是活死人、某些大財團執行長,以及大腦失調的人。否則,你免不了有情緒。你可以眼盲、耳聾、缺肢斷腿,但是當你少了情緒,在某種程度上,你就不再保有人性。
我曾讀過有個叫蓋吉的傢伙,有天在鐵軌上工作,意外遭到一支金屬鐵棍穿透他的頭蓋骨(天知道事發當時他在做什麼)。事故發生之後,他的認知功能完好,可以說話、思考、記得事情,但當他見到家人朋友時,對他們完全沒有感覺。他知道他們是誰,但就是沒有任何感受。他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很難過,但是他說他相當快樂。這表示,如果你對家人感到厭煩,拿根棍子插進腦袋瓜這方法還挺值得一試的。

【壞情緒也有好處】
在人類演化發展史上,沒有什麼是意外,一切皆有因,即使是負面情緒,也有其存在的意義,否則不會出現在演化摸彩袋裡。
我們被創造出來的一切,無論是身體上或情緒上,皆有用途。有些情緒表現在現今看來是種負擔,會害人胃潰瘍和胃食道逆流,但卻是這些情緒反應讓我們存活至今(參見演化的代價)。
‧恐懼
如果過去未曾感受過恐懼,人類物種可能在演化中途就被生吞活剝了。
‧憤怒
我們需要憤怒來嚇跑敵人。從前的人類不會將憤怒轉向自己。
‧焦慮
焦慮確保我們為突來的襲擊做好準備,並牢牢記得以往在類似情境中做過的事,以確保未來無憂。
‧厭惡
厭惡是必要的,它可以找出哪些食物有毒,並皺起鼻頭噘起嘴,以不悅的表情警告他人別吃那些食物。
‧羞愧
在過去,部落就是一切,是否被部落接受,決定你是生是死。如果讓部落其他成員失望了,我們會感到羞愧。胃部一陣劇痛,則激發我們表現得更好、更努力。這是健康的羞愧感,促使我們為團體利益而奮鬥。
然而,我們如今擁有的卻是不健康的羞愧感,像是覺得自己不夠有吸引力,或是平庸無奇,這與健康的羞愧感大不相同,對於增進群體利益毫無用處。麻煩告訴我,長得「漂亮」到底如何能對其他人有益處?而我們現在竟會因為某人在交友網頁上拒絕我們,或是不為我們發布的午餐照片按讚而感到羞愧。
我們執著於自身的成功,而非想著全體的成功,正是今日全人類的問題。當凡事越來越與「我」而非與「我們」相關,我們的一言一行便失去了準繩。我很想知道人類演化史上,究竟是誰率先體驗過自戀型的羞愧感?也許曾有一個穴居男人,看著洞穴牆上他的刻蝕畫像,想著:「哎,糟透了。」也或許在某處有塊化石,有個看著自己臀部的穴居女人心想,這臀部是否太大?
當動物受到威脅時,可以感受到近似羞愧的感受,但並不會因此認為自己是魯蛇。牠們才不管別人怎麼想,甚至可以毫無羞恥心的在宴會上當眾小便。
‧罪惡感
罪惡感的來源則完全不同。罪惡感與羞愧感之間的區別在於,你之所以感到罪惡,並非因為覺得自己是個怪人或技不如人,而是因為它驅使你去改變現況、修補過錯。羞愧感則通常與自我厭惡一起出現。同樣的,動物不覺得牠們有罪,只覺得該做什麼就做什麼。這大概是為什麼沒那麼多猶太教或天主教壁虎的原因了。
‧哀傷
哀傷是失落情緒的反應,而且一直都是如此,從我們在樹林間盪來盪去那時就開始。動物也會哀傷,但不會為此鬱悶;哀傷過一陣子就會消退,而牠們會繼續過日子。
大腦會讓悲傷情緒在記憶中、在「如果」中、在「為什麼」中疲於奔命,從來不許它自自然然地走過悲傷期。在不同文化中有隨著時間發展而出的儀式,允許人們共同哀悼,這有助於個體更能承受痛苦。當有人因嚎啕大哭或流淚而筋疲力盡時,團體中的其他人可以接手協助。
然而在現今的文化當中,有很多人並沒有這些儀式協助,必須以孤軍奮戰的方式來處理悲傷,又因為某種原因,大多數人羞於公開表達哀傷。我們都該向愛爾蘭為亡者舉行的守靈儀式學習,所有人喝得爛醉,甚至不記得有人死去,但大家仍聚在一起,保有社群意識,上帝保佑他們。
‧愛
我們需要愛,來與年輕一輩、伴侶、友人,以及社群連結,以確保我們每年都能收到生日卡片。

【留意情緒的生理反應】
當人感受到驚恐氛圍時,這可以從身體反應辨認出來,如汗毛豎起、起雞皮疙瘩、心臟噗通噗通跳,代表你緊繃到極點、準備落跑、起身反擊或呆若木雞。如果你長期處在這種緊張狀態,首先會衰退的就是你的記憶力,然後是你的免疫力、消化和生殖能力。到那時,由於記憶力喪失的緣故,你甚至記不清有什麼應對方式可選。
這一切都不易察覺,所以你不會知道身體機能正在退化,或是為何腦細胞停止生長。我們每一個神經細胞(神經元)都有髓鞘包覆,以加速神經細胞彼此之間的信息傳遞。如果髓鞘受損,連接大腦不同部位的神經元會衰弱,結果便是,你不再能整合思維,理性思考的能力消失無蹤。也就是你的能力被簡化了。
如果不能清醒或理性思考,就會備感威脅,即使周遭沒有什麼事物可以傷害我們。我們會開始怪罪讓我們感到偏執的人們,於是開始有了區分「他們」和「我們」的症狀,不再認為「他們」是同類人。
神經元停止生長的另一個結果是,我們的思考變得偏狹固執,而且開始將每一個與我們不同的人看成是敵人。我們全都有深植於記憶之中的恐懼誘發物,在不明所以之下,會引發情緒的過程反應,尤其是感到壓力時。我們都受到事物舊有聯想的擺佈。
如果我們成長過程當中,就遇過那麼一個令我們感到害怕的蓄鬍男子,在往後的人生裡,我們可能會害怕整個蓄鬍族群。這可能還包括穆斯林和穿得像是聖誕老人的人們。即使只是讀過有關蓄鬍壞蛋的故事,也會產生偏見(我想我不用說得這麼清楚,你也會懂,當我見到鼻子下留著短鬍鬚、頭髮旁分的男子,我會拔腿衝上閣樓⋯⋯)。透過正念,或是自己也開始留鬍子,加入「他們」的陣營,壓力多少可以得到紓解。

【情緒與記憶的聯想,因人而異】
這麼說來,沒人知道我們為什麼對特定人事物如此反應。我們從未曾看清任何一件事物真正的樣貌,而只是透過自己的記憶來理解。
舉例來說,當我們見到一條雪茄時,不是像佛洛伊德說的那樣,全部的人都會想成是陰莖。很抱歉,佛洛伊德,我見到陰莖時也不會想成雪茄,或是相反。我第一個見過的裸體男人是約翰.藍儂,他和長髮有如地毯鋪地的洋子出現在他專輯封面上。從那時起,當我看見陰莖時,我就會想起披頭四。我們對所見之物的理解,往往來自於人生早期經驗的聯想。
人們有時說,他們對於某件事擁有像是從身體腸道發出的直覺,然後依此採取行動,就好像他們的腸道是某位來自西藏的智者一般。有時直覺非常準確,但通常不準。如果直覺總是正確,那麼賭城會有更多贏家。腸道有五億個神經元,而大腦有一千億個,相較之下,大腦的管理地位明顯較高。我們擁有的每一份經驗都在中央記憶車站被標記,而每一種感覺都會透過那些火車路線傳送。所以,除非你意識到那段記憶,否則你不會知道你是如何獲得直覺。對於記憶的這份了解,有助於我們做出更好的決定。

◎我的故事:不快的記憶會誘發負面情緒
不久之前,當我在賽爾弗里奇百貨閒逛時,我突然感到一陣強烈恐慌,必須逃到商店外頭罩著紙袋呼吸,差點喘不過氣來。事後回想起來,我記得大約八歲或十四歲時(其中一年)被大麥町犬咬過,而那就是我情緒異常激動的原因:我那時正在試穿圓點褲襪。啊哈!我心想,我想通我的恐懼了,於是我回到店裡大喊:「把那些大麥町色的褲襪全都打包起來!我不再害怕了。」

【喜劇演員、僧侶、科學家如是說】
切換到專家觀點。
茹比:那麼,情緒是什麼呢?這可是價值百萬的重要問題。
神經科學家:如果我回答出來,就能拿一百萬嗎?我想,情緒其實是身體方面的思考。
當人感覺承受了某種情緒時,幾乎總是可以指出身體的一個部位,像是愛是在胸口、恐懼是在胃腸、慍怒是在肩膀。我們只將這些用語想成一種比喻,然而情緒的確是大腦與身體溝通的方式。
茹比:如果我想指出情緒所在的位置,我該指向大腦哪個部位呢?我總是想知道一切東西位於哪裡,就好像在用 Google 地圖那樣。
神經科學家:妳要找的第一個地方是邊緣系統。那包括控制賀爾蒙的區塊,像是下視丘,還有控制記憶的區塊,像是海馬迴,還有情緒喚起的區塊,像是扣帶迴。從那裡出發,可以再找到與恐懼情緒相關的杏仁體、與獎賞機制相關的伏隔核,以及與抑制行為相關的眼眶額葉皮質。
茹比: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拜託,說得簡單一點。
僧侶:好吧!情緒只不過是滿懷熱情的思想。人為什麼需要情緒?有時候,情緒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誰,以及行為的動機,但其他時候,當情緒轉為負面而我們不知如何放手時,則使人受苦。如同看待大腦中的想法與念頭一樣,我們也可以學習觀察情緒,包括正面與負面情緒,而不用緊抓不放,或認為它們是實質或實體的存在。
茹比:有些身體表徵,像是感到胸口一陣痛楚時,如何得知那是因為墜入愛河,還是胃食道逆流(對我來說,感覺都一樣)。我不確定當我遇見艾德時,是因為他真的是真命天子,還是因為我吃了壞掉的酸黃瓜。腹部突如其來的痛感也同樣令人困惑,是擔心,還是脹氣?該叫警察,還是找廁所?所以說,當你胃灼熱或是心絞痛時,怎麼知道是情緒還是身體出了問題?兩者有何不同?
神經科學家:兩者對有重疊之處。情緒上的痛如同身體的痛,會刺激同樣的大腦部位做出反應。當你因情緒受苦時,腦子會像對待身體的傷那樣處理。當你情感受傷,感到胃部疼痛時,大腦會如同身體被刺了一刀那樣處理。
茹比:那麼,快樂時又是如何呢?
神經科學家:這個嘛,身體和大腦對負面情緒做出很多回應,但是對於快樂的回應比較少。真可惜,因為當你快樂時,你比較注意不到,但是當你受傷時,你卻無法顧及其他。
僧侶:我們把快樂的情緒狀態,當作原廠設定值般理所當然。所以一不快樂,就會接收到錯誤信號。也許情緒是在通知我們身心失衡了。當人感到不安時,傾向於在特定部位有所知覺,但是快樂就沒那麼容易察覺了,反而感覺更一般,就像是本來就該有的狀態。
茹比:我可以找出表現出快樂的身體部位。感覺像是我的胸口在喝香檳,不斷吹出很多泡泡。
神經科學家:什麼,妳的胸部美得冒泡?
茹比:為什麼你總是想得這麼低級下流?他們這種人,受的教育越高,就越是猥褻。你怎麼想呢,圖登,當我說「胸口」的時候?
僧侶:我還在想艾德給妳的那條壞掉的酸黃瓜。
茹比:圖登,快回過神來吧。你覺得快樂是什麼?不要再說什麼壞掉的酸黃瓜了。
僧侶:也許我們可以重新定義對於快樂的想法。很多人認為,快樂是受到某種觸動而引起的一時激動情感。但對快樂情緒的依賴與期望,會導致人貪婪地緊抓不放,然後又會帶來失望。與其如此,我反倒會追求不需誘發物、便能令內心知足少欲的穩定狀態。
茹比:真能做到不再緊抓不放嗎?
神經科學家:我們的社會不都獎勵貪得無厭?那會顯現你的雄心壯志與積極能幹。然而獎勵一種習慣,像是認為唯有高成就,才會帶來快樂,會讓這個習慣難以打破,這是一種迷思,還會讓人大大忽略了高成就無法帶來快樂的所有時光。
僧侶:人們想要獲得成功的原因,是想找到快樂,那麼為什麼不跳過這介於中間的所謂成功,直接得到快樂呢?
高成就是用極大代價換取而來。但有了正念,你可以找到真正穩定的滿足感。
茹比:讀這本書的人肯定會想,為什麼這個和尚老是在談正念?
神經科學家:他確實有點強迫症⋯⋯
茹比:而且他老是在做這件事。我有時走下樓梯,他就閉著眼睛坐在那裡,我還被他絆倒,還以為他是根消防栓呢。
艾許,如果你有機會可以選擇當一位神經科學家或是熟知正念的專家,你會選擇哪一條路?或者我這麼問好了,你寧願擁有內在智慧,還是內心平靜?
神經科學家:我想,我會選擇內心平靜。但這不容易,我在成長過程中,也是一路追求高成就走過來的。我和圖登第一次做正念時,便發現這整件事情十分困難。我原本做得還可以,但後來不知為何,我突然感到沮喪。接著,我的背部開始疼痛起來,我迫切地想挪動身體,才發現其實我是急著想停止正念練習。然後我開始覺得自己像個魯蛇,因為我不像圖登那樣,可以平靜地端坐在那兒,之後我又對於做為一個魯蛇而感到更像魯蛇,沒完沒了。後來,我向圖登問起原因,他說,那些難以承受的感覺,其實只是我的想法與念頭,不代表我是魯蛇。那一刻,我內心為之一亮,因為我也理解到,忘記買郵票之類的懊惱情緒與微小念頭,和我沒得諾貝爾獎的悲傷,其實沒什麼不同。了解到這兩者都只是大腦的正常活動,對我而言相當重要。
僧侶:確實,那只是滿懷熱情的思維。
茹比:圖登,我還想問你,關於我們試圖避免的情緒,像是生氣與恐懼之類難以消受的感覺。你曾經感到沮喪難過嗎?
僧侶:有喔。我在閉關修行時,心裡難受得厲害,而且閉關期間幾乎有一半的日子都是這樣。
茹比:那是多長時間?
僧侶:那次閉關期長達四年。我還記得自己常常在哭,又因為心裡難受而覺得很失敗。
有時感覺像是一把刀在心口上扭轉―那真的是身體上感受得到的痛。我想自我了斷,而且幾乎就要放棄閉關了。但是一部份的我又想把事情做好。我除了學著好好冥想之外,別無他想。我隨時可以離開,但是我不想。當我終於發現如何停止內心戲無止境的折磨,並以同理的方式去連結內在感受,就像你會陪著一個嚇壞了的朋友坐在一起那樣,從那時起,事情便有了改變。我胸口的痛起了變化,成為一種喜悅的感受。
茹比:你現在一直都有那種喜悅感嗎?
僧侶:我知道如何獲得。
神經科學家:有趣的是,當你不再將情緒拒於門外,身體的痛也跟著消除了。這是真正的解決之道。我們可以將情緒擱置一旁,但是身體仍會記得。
茹比:情緒在身體的什麼地方?比方說,你的手臂會心情不好嗎?或是你的左腳會感到不如意嗎?
神經科學家:情緒並非展現在身體的特定位置,而是源自於大腦與身體之間的溝通。想像你的大腦和身體之間,有一條雙向道,如果你感到心情沮喪,身體肌肉的運作方式也會不同於你心情好的時候。
舉例來說,姿勢確實會影響情緒。神經科學家強納森.米勒也是一位劇場導演,他說過一則故事,分享他如何與一位饒有天賦的女高音合作一齣歌劇。喬納森希望這位女高音表現出某種確切的悲傷情緒,但是他無法對她以言語描述。於是他頹坐在椅子上,四肢晃蕩在椅子外,接著他要求女高音模仿他的身體姿勢。而她立即明白如何正確唱出導演希望她表達的那種頹喪悲傷感受。她的身體理解了文字難以傳達的情緒。這個例子顯示出情緒與身體的關連,以及身體如何對大腦送出訊息。
茹比:就像你的身體打電話給大腦,說:「喂,我這裡慘兮兮呢。」這樣嗎?
神經科學家:對,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僧侶:如果你不抗拒情緒,就能允許身體與大腦進行對話,而不受你想法的干擾。如此一來,事情就有了轉變的可能。
茹比:我喜歡這個說法:「如果你落跑,怪獸會追你,但是如果你轉身面對牠,就換牠落跑。」

你可以在第十一章找到與情緒相關的正念練習。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97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