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全書以企劃專書的形式出版,首列王偉勇教授、蔣寅教授兩篇分論明清的特稿,前文論詠蘭詩,是「物」(客體)的主軸;後文論詩學,則是「我」(主體)的主軸,兩者恰恰扣合中文系「古物文學的『物』與『我』」團隊的研究主題。其後,依次分為三輯:一是「物的回眸」,除了植物的蘭,也包括礦物的石,還有外銷畫和老照片。二是「物的流播」,包括籤詩的演變、白居易詩書跡的圖像化傳播、雕橋莊的建構題詠等。三是「詩的凝視」,包括詩選、詩論和詞學研究。經由詩、詞、曲、文、文化藝術等各項主題的回眸與凝視,為明清學術研究開拓出新方向和新領域。
作者簡介
李瑞騰
臺灣南投人,現任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中央大學圖書館館長、文訊雜誌總編輯、臺灣詩學季刊社長等。研究專長為中國古典詩、晚清文學、臺灣現代文學、東南亞華語文學、出版學。主編《歌哭紅塵間:詩人張夢機教授紀念文集》等多本專書,著有論著、散文集、詩集等二十餘冊。
卓清芬
臺北市人,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明清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宋詞、清詞、晚清民國詞學、清代女性詩詞等。著有《納蘭性德文學研究》、《清末四大家詞學及詞作研究》,注說龍沐勛編選《唐宋名家詞選》。單篇論文有〈自我呈現與他人型塑──湯貽汾〈吟釵圖〉詩卷題詠析論〉等。
李宜學
彰化鹿港人,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李商隱詩、唐詩、中國文學批評。著有單篇論文:〈論西域物質文化在中晚唐詩中的投影──以瑪瑙器皿為例〉、〈論李商隱流寓桂林時期詩作的空間書寫〉、〈從〈無題〉詩論程夢星《重訂李義山詩集箋注》對朱鶴齡《李義山詩集注》的接受〉等。
序
序
李瑞騰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明清研究中心在去年出版了一本《物我交會:古典文學中的物質性與主體性》,今年又將出版《回眸‧凝視:明清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這速度的背後有一種學術的積極性所形成的動能,沒有追求知識的熱情是做不到的。
我在博士班階段主要的研究領域是晚清文學,處理外來的沖擊和內部的衝突,對於當時知識分子已能通過傳媒和文字文本回應時代的呼喚,甚至於用行動踐履思想信念,總懷抱著探索的興趣。完成博士論文以後,本有一些後續研究想開展,終敵不過強烈的現實感,轉到了臺灣文學領域從事基礎建設,深耕人文鄉土,晚清部分,只寫了一本探討劉鶚《老殘遊記》的專書和零星的幾篇論文。
我當然知道,晚清的課題,必須往上追溯,蒙古帝國的興滅、滿人政權的盛衰,乃至於漢人及其文化在其中的起伏動盪,這裡面有很多歷史和文化,我的理解都只是一般程度,可想見我的晚清文學思想之研究必然有所局限。因之,多少年來,只要有接觸和學習的機會,我通常會珍惜。
我很高興我所側身的文學院,有很多同事在明清領域有所鑽研,他們分布在文史哲和藝術領域,因此而有了一個跨領域的學術社群,平常在各自的單位從事教研,有月會或學術會議的時候,他們就會聚在一起,和外來的朋友們,交流對話,相互切磋。
《回眸‧凝視:明清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正是他們結合同道的產品之一。因為主要是文學,我就其目次,從更根本的主題意涵上延伸思索:「詠蘭詩」是以「蘭」為對象的詠物詩,不論古今,在我與物的相對關係上,還是物動心搖、體物寫志的模式;蘭如此,而石呢?明之張岱寫「石」,怎麼看怎麼寫?和唐代韓愈、清代鄭燮、當代臺灣詩人洛夫有何不同?「籤詩」是神與人之間的求應關係,不同的神,籤詩或有其系統性差異,但解籤者在人,不管代解或自解,應有普遍性;而雖然也具宗教性,「僧詩」是僧人寫詩,歷代多得是,是佛教文學史上最重要的篇章,民國以後的高僧,能詩者不乏其人。另外,學者們亦論及詩之跨代的圖象化傳播、版本流傳,回看過去的老照片,甚至藉由從中國到英國的「外銷畫」看「戲劇」,既跨國,又跨藝術類別。
這些研究都很有價值,有其時代性,亦值得當代參照;有特殊性,也可以從中找到普遍的意義。我期盼這樣的學術活動能夠持續,成果可以再擴大且深化。
目次
序二 卓清芬 III
特稿
明代詠蘭詩及其相關問題考述 王偉勇 3
在中國發現批評史──清代詩學研究與中國文學理論和批評傳統的再認識 蔣 寅 41
【輯一 物的回眸】
張岱與石的物我關係再探 龍亞珍 85
域外之眼的跨文化觀照:《大英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中「戲劇組畫」的討論 李元皓 129
老唱片研究的「照著講」與「接著講」──吳小如先生的老唱片研究與戲曲唱片文獻學的構建 谷曙光 155
【輯二 物的流播】
玄天上帝籤詩演變管窺 陳煒舜、金玉琦 179
白居易詩歌的圖像化傳播──以明清時期〈琵琶行〉書跡著録與流傳為中心 陳才智 235
歸返風土與正名行樂──「雕橋莊」的建構、題詠與真定梁氏在明清易代的身心療護 王學玲 295
【輯三 詩的凝視】
論韋縠《才調集》及其於明清時期的版本流傳 李宜學 345
王漁洋宗宋論 白一瑾 407
《清詩別裁集》之僧詩創作情況與美學特色 潘筱蒨 439
論清代中期的集句詞 曹明升 467
書摘/試閱
序
卓清芬
自2016年8月接掌中央大學明清研究中心以來,到2018年12月卸任為止,已舉辦了12場關於明清歷史、儒學、文學、文化主題的月會演講。除例行的演講之外,2016年11月11-12日明清研究中心與中文系「古典文學的『物』與『我』」研究團隊聯合舉辦了「回眸‧凝視─2016年明清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邀集了海內外優秀的學者與會,期盼在學術研究環境劇變、典範轉移的二十一世紀,重新「回眸」、「凝視」明清文學與文化的各種面向,透過反思與觀照,為明清研究領域開展新的學術視野。
本次會議特別邀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蔡英俊教授進行第一場主題演講,為了呼應大會主題,題目訂為:「回眸與凝視─物我關係的解讀」。蔡英俊教授認為「回眸」是古典的語詞,而「凝視」則是當代的術語。蔡教授從「觀看」的字源(目、見、觀、看)說起,談到「視覺」的文化和「凝視」的理論,認為「物」、「我」之間的關係即是「主觀的情」和「客觀的物」、「觀看者」和「觀看對象」之間的關係。蔡英俊教授回溯視覺文化論述的歷史發展,舉王士禛〈秋柳詩〉四首為例,指出研究不能停留在符號化的詩的世界,而應看到研究對象所處的具體時空,思考人的可能性與複雜化所產生的影響。蔡教授認為「回眸與凝視」是一種觀看關係,也是一種「物」、「我」關係的解讀,若能把兩者放入中國文學的脈絡,特別是明清文學的脈絡,不但可以找到更多元更細膩的研究題目,亦有更深入探討的可能性。
第二場主題演講,特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胡曉明教授演講。題目為:「楊龍友《山水移》及其實景山水畫分析」。胡教授首先說明「移」字具有「移我情」、「移山水」、「移人心」、「移世界」、「不限法度」等五種豐厚的美學意涵,進而從楊龍友《山水移》的研究,提出「勢」的觀點,以及「我」從何處觀看、「我」為何回眸、「我」如何凝視的省思,認為最重要的是回歸人的研究,如精神史和心靈史,方能作出跨界的突破。此外,胡曉明教授也對近年來明清文學與文化的發展方向提出「文獻整理」、「地域/家族/女性文學」、「商業與明清文學」、「政治與制度」、「藝術史與文學文化」等綜合性的歸納與思索。
中央大學明清研究中心除了提供學術交流的平臺,也期盼集中學術能量,對當代明清文學文化研究產生正面而積極的影響。本書以企劃專書的形式出版,除收錄「回眸‧凝視─2016年明清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部分篇章之外,也邀集海內外不同年齡層的學者共同以「回眸‧凝視」為主題,呈現出不同主題面向的研究思考。編排方式是以王偉勇教授、蔣寅教授兩篇分論明清的特稿置首,詠蘭詩是「物」(客體)的主軸,詩學研究是「我」(主體)的主軸,恰恰扣合中文系「古典文學的『物』與『我』」團隊的研究主題。以下依次分為三輯,一是「物的回眸」,除了植物的蘭,也包括了礦物的石,還有外銷畫和老照片。二是「物的流播」,包括籤詩的演變、白居易詩書跡的圖像化傳播、雕橋莊的建構題詠等。三是「詩的凝視」,包括詩選、詩論和詞學研究。經由詩、詞、曲、文、文化藝術等各項主題的回眸與凝視,為明清學術研究開拓出新方向和新領域。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特別感謝中央大學周景揚校長、李光華副校長、文學院李瑞騰院長的支持,感謝主編之一的李宜學老師居中聯繫,並肩負起編輯的主要工作。感謝賜稿的海內外學者、審查專書與各單篇論文的諸位委員,還有玉成出版並負責實際編務的學生書局編輯人員。也要向協辦研討會的徐秀菁老師、李苑鳳助理,現任明清研究中心助理李亭昱致上最誠摯的謝意,沒有諸位的辛苦與付出,不會有目前的成果。相信未來的中央大學明清研究中心仍能持續保持豐沛的學術能量,為明清學術研究搭起國際交流的橋樑,在國際化、全球化的趨勢下,對學術的推展有所貢獻。
卓清芬 謹識於中央大學明清研究中心
2018年12月21日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