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秋末獻禮,精選書展75折起
南北韓:東亞和平的新樞紐
滿額折

南北韓:東亞和平的新樞紐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00 元
優惠價
90360
庫存:2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兩韓統一的結果?一起發大財,或是一方經濟被拖垮?
北韓有可能撤除核武,創造亞洲新和平嗎?
市面上唯一由部長級官員撰寫的兩韓關係史,親北部長在文在寅的期待下,
對兩韓、對美中,對整體東北亞局勢,將帶來何種影響?


一九五○年韓戰開打後,南北韓已分裂對立將近七十年,位於北緯三十八度線的板門店可說是冷戰最後的活遺跡。南韓過去依靠著美方支持而強大,而北韓過去的主要支持者蘇聯已經退場,中國取而代之。因此南韓的每任總統,面臨的不只是國內的統一/反統聲浪,背後更有著美蘇、美中的角力,可以說,兩韓的統一之路,正代表東亞的緊張情勢,更是當今美中貿易戰裡最讓人玩味的一步棋。

朴正熙為強硬派,認為北韓不放棄強大軍武,是不友善的祖國,要對方投降只有對決或令其崩潰。有別於此,近期的總統李明博則強調,兩韓統一會造成南韓經濟危機,希望北韓可以先想辦法提高所得,或是讓南韓民眾繳交「統一稅」。

現任領導人文在寅則為陽光派,主張以務實態度、經濟考量為主,力求達成實質統一。陽光派的支持者相信,只要能夠開啟對話、解決北韓經濟問題,使其回到國際談判桌上,徹底解決冷戰以來的兩韓對決態勢。如此一來,就有機會完成「北方經濟」的願景,由南韓提供資金與技術、北韓提供勞動力與土地,一起實現韓半島連接歐亞大陸的繁榮夢想。

本書作者金鍊鐵二○一九年四月獲聘為統一部長,他所主張的統一、開放、溫暖對北政策,能否弭平兩韓各方面的矛盾,帶來東亞和平的新契機?從他書寫的南韓歷史評論與展望,便可預測文在寅政府的外交政策走向,進而了解東亞未來的發展。

南北韓對話/衝突大事記

1950年 北韓軍隊越過三十八度線邊境線,韓戰開始。
1953年 韓戰結束,南北韓簽下朝鮮停戰協定。
1968年 北韓派游擊隊跨越南韓意圖刺殺朴正熙,結果失敗。
1972年 北韓採取和平攻勢,推動南韓一起發表《七‧四南北共同宣言》。
1976年 板門店邊境發生美軍遭北韓士兵砍殺事件,美軍派出戰機與船艦備戰,北韓道歉。
1985年 在KBS電視台策畫下,南北韓首次舉行離散家族重聚。
1991年 在盧泰愚總統推動下,南韓與蘇聯建交,並與北韓一同加入聯合國。
1994年 KBS播出專題節目「北韓的核武」,南韓民眾陷入戰爭的恐慌中。
2000年 金大中與金正日會面,發表南北共同宣言,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2004年 北韓提供人力,南韓提供設備,共同於邊境成立「開城工業區」。
2006年 北韓第一次進行核武試爆。
2007年 李明博政府要求北韓放棄核武,並且提議北韓向國際貸款以提高人均收入。
2010年 李明博政府建議對南韓民眾抽取「統一稅」,確保統一實國家經濟不會崩潰。
2010年 日韓共同舉辦世足賽前夕,南韓天安艦疑似遭到北韓魚雷攻擊,南韓停止開城工業區投資。
2012年 朴槿惠上台,提出「統一大論」,認為只要北韓一崩潰,全韓國的經濟就會快速成長。
2016年 朴槿惠關閉開城工業區。
2017年 北韓持續試射長程飛彈,遭到美國經濟制裁。
2018年 文在寅首次踏上北韓土地,努力推動朝鮮半島無核化。
2019年 第二次川金會談破局,北韓重啟核武設備。

 

作者簡介

南韓統一部長 金鍊鐵
仁濟大學統一學部教授,北韓與南北韓關係的專家,曾擔任青瓦台國家安保室諮詢委員、民主和平統一諮詢會議國民溝通組委員長。於三星經濟研究所北韓研究小組任職時,實際參與南北經濟合作事業;在盧武鉉政府時期也以統一部長的輔佐官身分,參與了南北協商與六方會談工作。其他著書還有《協商的策略》、《冷戰的記憶》與《北韓的產業化與經濟政策》(以上書名均為暫譯)。二○一九年四月獲聘為南韓統一部部長。

譯者 蕭素菁
韓國漢陽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目前為專職韓文翻譯/口譯,並擔任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韓語教師。譯著包括《不可思議的世界文化遺產》、《上哈佛真正學到的事》、《離開後留下的東西:遺物整理師從逝者背影領悟到的生命意義》、《韓國飲食的素顏:從泡菜到蔘雞湯,形塑韓國飲食文化的100個事典》、《戀人》(韓國國民詩人鄭浩承著)等近五十本。目前最大心願為「核電歸零」。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文在寅的劃時代契機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李明

朝鮮半島一直是亞洲陸權與海權國家短兵相接交會處,自十九世紀末以來就極不平靜。上個世紀後半,南北韓關係受到冷戰氣氛影響,尖銳敵對長期存在,不時出現邊境衝突。此外,雙方也進行外交戰、宣傳戰、顛覆戰、甚至出現恐怖攻擊,可謂東亞、甚至全球的火藥庫,幾次衝突幾乎再度爆發大戰。惟半島周邊幾個強國皆為核武國家,自然不願半島軍事衝突失控,因此千瘡百孔的一九五三年停戰協定才得以勉強維繫。
南北韓關係經常反映著特定時空的國際情勢,主要仍受強國意志的左右,南北韓少有自主的空間。但比較突出的事例,應該是朴正熙總統(任期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九年)在第一任任期為因應國際緩和氣氛,與北韓在一九七二年共同發布的「七‧四南北共同宣言」。「七‧四共同宣言」為南北韓帶來一絲改善關係的曙光,但也因朴正熙治理走向獨裁壓制和他日後遇刺,南北韓少見的和緩關係終究曇花一現。
金大中總統(任期一九九八至二○○三年)曾提出對北韓的「陽光政策」,且在二○○○年六月十五日首度出訪平壤,與當時的北韓領導人金正日會晤。盧武鉉總統(任期二○○三至二○○八年)則提出「和平與繁榮政策」,並且在二○○七赴平壤與金正日舉行峰會,在當時都是石破天驚的國際大事。
經過多年,南韓現任總統文在寅以他兩位自由派導師、前任總統金大中和盧武鉉的繼承者自居,為致力改善兩韓關係、和最終自主和平統一,做出積極的籌畫與實踐。他在二○一七年五月就職之後,便努力開展半島和平和解合作進程。
二○一八年四月二十七日,文在寅與金正恩在板門店的南韓和平之家進行首次峰會,雙方達成「為促進半島和平、繁榮、統一的板門店宣言」,宣言指出,南北韓將全面改善並發展雙邊關係,連結民族血脈,提前迎接共同繁榮和自主統一的未來,據此雙方將儘快促成高層級的會談、設法落實峰會所達成的共識、雙方在開城設置雙方官員常駐的共同聯絡事務所、增進各層級的交流和聯繫、恢復舉辦雙方離散親人團聚活動、以及實現民族經濟的平衡發展和共同繁榮、採取切實措施連結東海線及京義線鐵公路。
二○一八年五月二十六日文在寅和金正恩在板門店北韓境內的統一閣舉行第二次峰會,主要目的在於加強和平自主統一的共識,商討進一步降低敵意與合作,期待板門店宣言的具體實施。文在寅也為了川普與金正恩的高峰會提供橋樑角色,避免川普原先宣布即將在新加坡和金正恩舉行的峰會生變。
文在寅和金正恩的第三次峰會,在二○一八年九月十九日平壤舉行,雙方簽署了「平壤共同宣言」,文在寅宣稱北韓承諾,在相關國家專家的見證下,願意永久廢棄東倉里飛彈發動機試驗場和發射架,也同意拆除寧邊核武製造廠等新的無核化措施。文在寅表示朝鮮半島無核化已不再遙遠,兩韓也在當天商定在半島全境消除一切可能引發戰爭的風險。
這三次文金峰會是一九五○年韓戰爆發以來,兩韓所展現的最大善意與和平意念,也彰顯兩韓領導人之間建立的互信。基於這樣的互信,雙方可以推動全面的進一步合作。正如文在寅所說,兩韓關係進入劃時代的轉機,可望以兩韓歷次會談作為基礎,推動北韓與國際、特別是美國,重啟真誠有效的對話。文在寅也證實,將在繼續推動無核化的同時,也增進兩韓的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特別是在二○一九年之內舉行連接東西海岸鐵公路的動工儀式,也儘快重啟開城工業園區和金剛山旅遊項目、以及推進雙方在醫療衛生領域的合作。
文在寅原本寄望美國解除對北韓的經濟制裁,加速兩韓合作計畫,包括重啟開城工業區、金剛山旅遊事業和早經同意的兩韓鐵路銜接。今年二月底川普和金正恩在越南河內的第二次峰會乏善可陳,金正恩更是空手而歸。為此,北韓還曾關閉了兩韓設於開城的聯絡辦事處,讓文在寅覺得深受挫折。
在這個緊要過程中,文在寅總統必須找到理念相同、完全信任、又可貫徹其意志的高級官員作為他的左右手。文在寅換下原來的統一部長趙明均,改由曾任仁濟大學統一學部教授、原任統一研究院院長的金鍊鐵接任部長。
金鍊鐵曾經擔任盧武鉉總統時期的統一部長輔佐官,曾經歷南北韓協商和六方會談的現場,可謂經驗豐富。青瓦台發言人金宜謙就指出,金鍊鐵是新任統一部長的「適當人選」,他「能透過順利執行統一部主要政策任務迅速實行兩韓協議、積極體現總統對一個新的朝鮮半島、新的和平與合作共同體的願景」。
金鍊鐵已在二○一九年四月八日就職,他說他將運用多管道全力推動「文金四會」,並稱南韓將優先著力於促成文金峰會以打破僵局,並且「懷著自己掌握朝鮮半島命運的主人翁意識,主導根本解決北韓核武問題、和實現半島可持續性和平的進程」。
金鍊鐵正是本書的作者,本書貫穿了一九五三年停戰協定以來、直至二十一世紀前十幾年南北韓關係發展和幾次重大事件的經過和意義。他娓娓道來,並抒發自己的評論。本書對於我們瞭解南韓朝野關於改善兩韓關係的論戰、北韓發展核武的歷程和戰略策略、半島周邊大國的朝鮮半島政策和未來兩韓關係走向,都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和寶貴的見解。
金鍊鐵正意氣風發、期待大刀闊斧施展他的抱負。這位統一部長,也是這個特殊階段主導兩韓關係的關鍵人物!至於金鍊鐵怎麼說和怎麼做,就請讀者詳細閱讀和深入領會了。
是以本人樂為之序。


名人推薦語

朱立熙(知韓文化協會執行長)、沈旭暉(香港國際關係學者)、李明(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林秋山(中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胡忠信(歷史學者、政治評論家)、董思齊(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劉德海(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蔡東杰(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盧業中(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副教授)____眾聲推薦

「韓國,一個既近又遠的國家,近的是地理,遠的則是我們對它的真正理解。擁有著跟台灣高度類似的內、外部政治挑戰(民主化與分裂國家),源於同樣的歷史背景(美蘇冷戰),目前更彼此是新興經濟體中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從某個角度看來,韓國與台灣既針鋒相對又同病相憐,何嘗不是台灣可以藉此自視自省的一面鏡子?由此,當知本書的重要性所在。」蔡東杰/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以『民族自主』與『民族自決』的共識,來處理南北韓的國族前途,是二○一八年南北韓局勢能如破竹之勢大幅改善的主因。儘管南北雙方都有如此意願,但是雙方背後都『老大哥』在操控,南北韓想要獨當一面『做自己』的可能性其實極其渺茫,更遑論南北韓分裂了七十多年,不僅社會文化差異極大,雙方根本沒有互信。在此情況下,韓半島想要成為東北亞和平新的中心樞紐,嘎嘎呼其難也!二○一九年一月下旬才與本書作者在臺北一起開過研討會,三個月後就當上了南韓統一部長,不得不讓我為他捏把冷汗,這個任務真的沒有那麼簡單,抱讀此書之際,讓我們一起來祝福他吧!」朱立熙/知韓文化協會執行長

「南北韓之間自五十年代起長久對峙,似乎永遠處於敵對狀態。平壤政府多番以軍事手段要脅南方政權,烽煙似乎難以消弭。事實果真如此?兩韓關係撲朔迷離,由全斗煥南北協議,到近代朴槿惠政府全力抗北,南韓政權更替可謂對雙方關係對立或合作之間作出定義。朝鮮半島的局勢並不如外界所述,全由外界或平壤政府主導。此書不只是一部當代韓國概論:作者由小見大,由南韓內部察看南、北韓之間互動,再延展至國際局勢,即其對中美角力的影響及價值,相當具國際視野。」沈旭暉/香港國際關係學者


 

目次

目次
推薦序 展望兩韓和平 中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林秋山
推薦序 文在寅的劃時代契機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 李明
導讀 南韓進步派視角的「韓半島政策」提案 董思齊/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
前言 觀察南北韓關係的視角
第一節 先行動吧:主動途徑
第二節 看得更寬廣:整體途徑
第三節 看得更長久:歷史途徑
第四節 面對鏡子
第一章 戰後:一九五○年代與日內瓦會議
第一節 從板門店到日內瓦
第二節 和平共處論:中國的戰後構想
第三節 美國的戰後構想與韓美衝突
第四節 日內瓦的南北關係:相競提出統一方案
第五節 日內瓦會議後的東北亞冷戰秩序
第二章 對決的時代:一九六○年代有限戰爭與普韋布洛號事件
第一節 南韓對北韓:「有限戰爭」的時代
第二節 北韓對中國:戰略性的理解與復原
第三節 蘇聯對北韓:局勢緩和外交
第四節 北韓對美國:板門店協商
第五節 韓國對美國:衝突協調的外交/對決體制的教訓
第三章 開啟對話的對決時代:一九七○年代與七‧四南北共同宣言
第一節 邁向七‧四南北共同宣言之路
第二節 在對決的時代開啟南北對話:七‧四南北共同宣言
第三節 緩和危機論與韓美衝突
第四節 國內政治的對北政策
第五節 再次從對話到對決
第四章 協議的時代:北方政策與南北基本協議書
第一節 最初的人道援助與離散家族的重逢
第二節 全斗煥政府的南北對話
第三節 從全斗煥到盧泰愚:北方政策的形成
第四節 對北政策與韓美關係:當事者主導原則
第五節 南北基本協議書的意義與挫敗
第五章 空白的五年:金泳三政府的南北關係
第一節 製造的恐怖:一九九四年六月的戰爭危機
第二節 弔問風波:對北政策的國內政治化
第三節 通美封南:對南北韓與美國三角關係的誤解
第四節 隨媒體起舞的對北政策
第五節 消失的五年
第六章 接觸的時代:兩次的南北高峰會談
第一節 陽光政策:接觸帶來的變化
第二節 二○○○年,南北韓與美國三角關係的良性循環
第三節 盧武鉉政府和九‧一九共同宣言
第四節 二○○七年高峰會談與韓半島和平穩定
第五節 金剛山、開城、鐵路:三大經濟合作事業
第六節 接觸時代所留下的功課
第七章 制裁的時代:李明博・朴槿惠政府的南北關係
第一節 對北關係的斷絕與否定
第二節 前功盡棄:金剛山觀光的中斷與五‧二四措施
第三節 製造不信任的「韓半島信任進程」
第四節 朴槿惠政府的統一大成功論
第五節 失敗的制裁
第六節 跳脫制裁與核開發的惡循環
後言
第一節 和平與統一都是過程
第二節 統一是過程:「實質的統一」
第三節 地平線的願景與北方經濟
註釋

書摘/試閱

前言 觀察南北韓關係的視角

橫亙在南北韓之間的非武裝地帶是一片海,受冷戰浪潮拍打的海上有一座橋。這座橋舖上了道路與鐵路,人們往來,物資流通,橋樑也跟著拓寬,曾經處於敵對的海,變身為合作的空間。不過在南北韓關係中,晴朗平和的日子並不多,大部分的時候是風雨交加、打雷閃電,交流中斷而橋樑消失,最後非武裝地帶又再變回了海。韓國人被無法跨越的海包圍,住在不是島的島裡面。
有橋樑時的南北韓關係,與沒有橋樑時很不一樣。橋為什麼消失?有人認為這是北韓單方面切斷關係的結果。不過所謂的關係,向來都是由互動所產生,非單方面造成的。南北韓之外的第三者,也不可能把橋當做禮物送給韓國人,韓國人必須靠自己的力量把橋架起來。只要跨過非武裝地帶的這片海,北韓就能成為更大的一座橋,讓韓國與歐亞大陸接軌。
韓戰過後,連接南北韓的橋斷開又重啟,之後再度突然消失。戰爭結束已經過了六十四年,南北韓關係卻仍在戰爭與和平間、在誤解與理解間、在過去與未來間迷惘徘徊。南北韓關係一直走走停停,總是步履蹣跚。南北韓兩國該走的路還很長,但卻風雨交加。回首來時路,也應當同時展望未來該前進的路。想起消失的橋,於是寫下了這本書。
本書試圖從三個視角切入,解讀南北韓關係,這三個視角分別是:非被動跟隨北韓、而是由南韓主導的「主動性視角」;同時切入東北亞區域秩序及南北韓關係的「整體性視角」;以及從南北韓關係史中尋找智慧的「歷史性視角」。

第一節 先行動吧:主動途徑

二○一六年五月北韓召開第七屆黨代表大會。在大會召開前一天,某位專家在電視上預測北韓將發射長程導彈,為了要維持內部的團結,北韓這麼做是有必要的。不過長程導彈並非政治禮砲,它還必須完成技術上的準備後才能發射。雖然北韓的核子試爆或長程導彈發射,都是北韓在國內為了政治操作所為,但是僅從這個角度說明並不夠。我們在分析北韓核子試爆及長程導彈問題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大部分的韓國輿論都報導「球在北韓那一邊」,不過南北韓關係的發展,果真是「北韓說對峙就對峙、說對話就對話」嗎?歷史並不是那樣,也不可能會那樣發展。
只觀察北韓,這種視角是一種被動性的分析;反過來如果是以積極解決問題的視角切入,就是主動性的分析。被動性分析常見於南北韓關係惡化的時期,主動性分析則是出現於南北韓關係改善的時期。一九七二年的《七.四南北共同宣言》發表,是從前一年朴正熙政府提議舉行紅十字會會談而開始啟動;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二年簽訂的《南北基本協議書》,也是始自於盧泰愚的北方政策。二○○○年及二○○七年的兩次高峰會談,同樣是由南韓先營造出氣氛說服北韓,而非由北韓先行提議。
若是無法主導雙方關係,就會被情勢牽著走。採用被動性視角分析的結果,經常都是南北韓關係惡化。若採用被動性分析,就會主張要對北韓施壓,直到北韓態度改變為止,這代表只能在杮子樹下等待杮子掉落,問題是在杮子還沒掉落之前,南韓政權通常已經輪替。如果只是等待,就會無事可做,什麼都改變不了。有人開始提被動性分析的那段期間,一定不會缺席的老生常談就是「北韓崩潰論」。一九九四年北韓的金日成主席死亡時,某位專家就預測「最快三日,最慢三年」內,北韓將會垮台,金泳三政府也向北韓崩潰論傾斜。美國柯林頓政府出訪進行弔唁外交時,金泳三政府採取國安規格對應,就是因為「崩潰論」發揮了作用。
南北韓關係是互動的結果。無論是對話還是對峙,都需要對方呼應,並不是南韓希望和北韓對話,雙方就能夠對話。反過來說,即使北韓有所挑釁,南韓還是可以藉由不同的對應,來阻止爭端擴大。正如同一個巴掌拍不響,對話和對峙也不會突然間形成,所以為了理解雙方關係,必須要掌握長久的背景脈絡才行。
北韓的對南政策在冷戰時期帶有攻勢,但是到了後冷戰時期卻開始轉為守勢。在危機狀況下北韓能選擇的手段有限,對應的方式也相對單純。關係惡化時,常會依賴助長危機升高的「懸崖戰術」;但是當關係改善時,就會採取對話。從這個觀點來看,一九九○年代以後的北韓對南政策已經不再是「變數」,而是接近「常數」。南北韓關係會隨著南韓所選擇的對北政策,或後退或前進。如果是採用主動性分析的觀點去看南北韓關係史,就會看到完全不同的事實。
對北政策的目標並非要批評北韓,而是要解決韓半島的問題。雖然韓戰結束已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分裂的傷痕一再復發,一直沒有痊癒。問題複雜時,解決的方法會變得困難;時間久的老問題,解決過程當然也會拉長。在風雨交加的南北韓關係中,我們必須從悲觀的海裡找尋樂觀的窄門,而主動性分析就是一個起始點。本書將呈現南北韓關係中,被動性分析與主動性分析一路交錯的命運。為了解決問題,不能只是採取「北韓行動、南韓接招」的被動性分析,還需要採取「南韓行動引導北韓接招」的主動性分析。

第二節 看得更寬廣:整體途徑

在盧武鉉政府時期,我曾經以統一部部長的輔佐官身分拜訪中國。當時媒體正在密集報導中國不希望韓半島統一。在一次輕鬆的晚宴場合上,韓方人士問中國的高層:「中國支持韓半島統一嗎?」,結果對方笑著回答:「如果符合中國的利益,就支持;如果與中國的利益有衝突,就反對。」給了一個四兩撥千金的答案。
周邊國家會依照自身的利害關係決定韓半島政策。關於到底是支持或反對韓半島統一,以及到底希望南北韓關係改善或緊張,向來都是取決於自身的利益。追求國家利益一直是外交的中心思維,也是國際政治的出發點,南韓也一樣。南韓的對北政策或是對周邊國家政策,都是以南韓的利益為基本考量,希望能行使對國家命運的自主決定權。每當海洋勢力與大陸勢力發生衝突時,韓半島就變成戰場,到了近代也是如此。韓戰以後的韓半島歷史,一直隨著東北亞秩序的變化而起舞。
正是基於這個理由,所以必須從更寬廣的角度來解讀南北韓關係。韓戰結束一年後召開的一九五四年日內瓦會議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處理韓半島統一問題的國際會議,同時也是美國、中國、蘇聯的東北亞區域戰略折衝的空間。一九七一年美國尼克森總統突然宣布訪問中國,韓戰時原本敵對的美國及中國一旦握手,東北亞的區域秩序將隨之動搖,韓國政府也無法沈默以待,最後朴正熙政府便提議要與北韓對話。盧泰愚政府能夠推動北方政策,也是因為有柏林圍牆倒塌,以及社會主義陣營急遽的意識變化等因素。本書注目的焦點,即在於東北亞區域秩序與南北韓關係的關聯性。如果採取較廣泛的分析,隨時都可能有不同的解讀。運動場愈寬敞,可以採用的戰術就愈多,同樣地南北韓關係改善的契機,也必須從東北亞區域秩序的變化裡去尋找。不只是南北韓與美國的三角關係,還有南北韓與中國、南北韓與俄羅斯、韓國與美、中等各種三角關係,韓國都可以在這當中創造出運作的空間,尋找可以應用的手段。
在東北亞與韓半島的交會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南韓、北韓與美國的關係。所謂的三角關係,是由上述三種雙方關係—南韓與北韓、南韓與美國(以下簡稱「韓美」)、美國與北韓(以下簡稱「美朝」)所形成。由於美國與北韓在冷戰時期未建立雙方關係,使得韓美關係與南北韓關係經常產生衝突。南韓對北韓採取的強硬政策,有時與美國的戰略不一致,美國曾經想換掉反對停戰的李承晚政權,也曾與主張軍事報復的朴正熙政權衝突。北韓與美國的關係於1990年開始建立,從那時候起南韓與美國就經常在對北政策上有所矛盾。韓美兩國不同調的歷史由來已久,而且不斷反覆發生。
過去曾經發生過兩次,南北韓、韓美、美朝的個別雙方關係互有正面影響,進而形成良性循環,分別是在二○○○年與二○○七年——也就是南北高峰會談舉行的時候。當時的美朝關係緩和,韓美兩國的對北政策也具有一致性。只不過二○○○年夏天與二○○七年秋天實在太短暫,因為三方的雙邊關係中若有任一方中斷,其他的雙邊關係也會受到負面影響。二○○○年南北高峰會談時的良好氣氛,因為美國大選由小布希獲勝執政而無法持續;二○○七年南北高峰會談所創造的韓半島和解氣氛,也因為李明博政府否決了高峰會談的結論而立即中斷。
南韓、北韓、美國三角關係的良好氣氛,就像仲夏夜之夢一樣短暫,然而惡性循環卻是司空見慣。韓美兩國常因對北政策問題而起衝突,像是柯林頓政府想透過朝美關係解決北韓核武問題時,金泳三政府卻給予掣肘;布希政府對金大中政府時期的南北韓關係也多所不滿。不過當時韓美兩國仍會持續溝通,縮小雙方的歧見,關鍵是要由誰來主導,將三角關係從惡性循環轉為良性循環。韓國需要從主導並創出良性循環的經驗中獲得智慧。
南北韓關係的歷史如果從安保的概念來看,可以區分為只強調傳統軍事安保的時期與包含政治、經濟、環境、人權等各種領域的整體安保時期。在主張傳統安保的時期裡,政治軍事與經濟合作會產生連結;而在整體安保時期裡,這兩者便會保持平行。連結論大致上是失敗的,想以中斷經濟合作的手法來對北韓施壓,結果總是事與願違,最後反而導致南北韓關係更加惡化,緊張升高,問題糾結不清。連結論往往無法改變北韓的態度,徒然浪費了經濟合作手段。
南北韓關係長久惡化,對經濟也會帶來負面影響。我們常說安保是「生死問題」,經濟是「吃飯問題」,就像沒得吃會死一樣,安保與經濟一直互有關聯。走訪一趟江原道或京畿道北部邊境,就能親身感受到南北韓關係良好時與惡化時的不同。當南北韓關係惡化時,觀光客會隨之減少,生意衰退,地價也會下跌。其他地區即使不是親身體驗,多少也會受到間接影響。因此在韓半島「和平即是飯,和平即是民生」。
提出經濟合作,和平當然並不會因此到來。「功能論」的假設是,如果擴大經濟合作,提高相互的依存性,和平就會降臨,但這套理論不適用於南北韓關係。北韓重視政治軍事更甚於經濟合作,南北韓的經濟合作只能達到初步的水準。不過若以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南北韓關係,政府有政府的任務,民間也有民間該做的事。雖然政府應當解決政治及軍事上的未決問題,但在這之外的經濟與社會、文化,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特別是社會文化交流,在南北韓的接觸過程中更是重要,在增進彼此的了解上也有其必要性。自韓戰以後,南北韓最早的接觸契機是紅十字會會談,其中離散家族的重聚問題一直都是南北韓關係中最重要的未決問題。就如同一九九一年世界桌球錦標賽中南北韓組成聯隊一樣,體育交流也成為建立民族認同的機會。

第三節 看得更長久:歷史途徑

英國前總理佘契爾曾說:「絕望會帶來希望。」從南北韓的歷史來看,總會遇到該走的路和該繞的路,以及成功的路和失敗的路。過去,可以做為省思的對象,從成功的案例中尋找智慧,從失敗的案例中獲取教訓。如此才能解決現在的問題,開啟未來的門。
韓戰後環繞韓半島的國際局勢已有所改變。南北韓的力量產生差距時,南北韓問題的輕重程度也不同。不過有一點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南北韓關係的性質。承認對方時,雙方就會展開對話及接觸;不承認對方時,雙方就會產生對立和衝突。
只要北韓的核武問題轉趨緊張,主張「改變規則」的聲浪就會高漲。持這個主張的人認為,問題的結構既然有改變,因應的方案也應當改變──也就是說因為核武問題的本質進入了新階段,所以需要重新分析。確實核武問題的嚴重程度有加劇,強度也升高,但結構本身並沒有改變。核武問題歷時已久,所謂新的因應方案其實也不新,都是過去使用過的方法,而且大部分是失敗的舊策略。不了解核武問題的歷史,就難以找出答案,再度失敗的可能性也很高。
北韓想擁有核武的理由,和過去南韓朴正熙政權或台灣蔣經國政權想開發核武的動機沒什麼不同,都是因為可能遭到侵略而產生不安或恐懼。因此北韓的核武問題是韓半島冷戰體制的產物,並非其它原因。這裡的重點不在於核武,而是在於南北韓關係的屬性。如果不清算原本的敵對關係,北韓是不會放棄核武的。就像印度和巴基斯坦一樣,即使擁有核武,還是有可能引發傳統的有限戰爭。反過來說如果兩國的關係好轉,核武便不再構成威脅,就像阿根廷和巴西一樣,一旦成為朋友,就沒有理由要擁有核武。
想要靠力量消除北韓核武,這是單方面的想法,既缺乏根據,也不夠務實。以二○○三年利比亞或二○一五年伊朗放棄核武的過程為例,雖然一方面是強力制裁帶來的效果,但另一方面顯然還有其他層面的考量――也就是即便在放棄核武後,也要有存活的可能性。協商不是計較誰先屈服,也不是可以用金錢解決的。累積信任,消除恐懼,是協商過程的本質。南美洲或非洲的無核地帶,也都經歷過那樣的耐心及說服的過程。
在過去二十五年的北韓核武危機歷史中,協商的時間短,而制裁的時間長。協商經常閃爍不定,但制裁的燈火在韓半島卻不曾熄滅。在協商進行的過程中,北韓的核武開發就停止或往後退;當協商中斷或搖擺不定時,北韓的核武開發就一路疾走。回顧這段歷史,可以引導我們踏進解決北韓核武問題的大門。

第四節 面對鏡子

南韓與北韓正面對著鏡子。分裂阻撓了改變,而且有很長一段時間為國內政治所利用,面對這些過往,讓人覺得暗淡無望。南韓與北韓的經濟差距,已經大到難以相比,人權和民主化的程度也一樣。不過北韓仍舊利用「南風」為名義來維持體制,在南韓也是一到選舉期間,就會刮起「北風」。雙方握著拳頭站在鏡子前,對著鏡子生氣地互問為何挑釁,這段長久的過去像一場戲,而且是一場苦澀的悲劇。
北韓必須改變。要克服分裂的問題,並非只靠周邊環境改變就能水到渠成,一定還要加上自己的努力。除了決策結構必須改變,無可避免要將政策轉為發展永續經濟外,對於人權問題也必須主動回應,以期能得到國際社會的多數支持。
南韓也必須改變。看北韓的視角必須改變,同時交流雙方的認知,了解到克服分裂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課題。南北韓關係惡化的時間愈長,對北韓的憎惡以及對南北韓關係議題的偏見會愈深,而分裂第一代與第三代的看法差異也會隨之擴大。為了南北韓關係的未來,首先最重要的是我們內部的和平與協議。必須先克服我們內部的冷戰,南北韓的關係才會有未來。
兩個韓國應當要有更多接觸,加強雙方溝通,進而了解對方並接受彼此的差異,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我如果在鏡子前微笑,鏡子裡的對方也會微笑;如果我舉起拳頭,對方也會跟著舉起拳頭。不過主體和客體的角色是很清楚的,不是鏡子內的對方使我移動,而是我令鏡子裡的對方移動。
一九四八年韓半島建立了兩個政權,在過去的七十年裡兩個韓國互相對立、挑起戰爭,歷經長期的冷戰。對話一直在進行,戰爭期間舉行過停戰會談;冷戰期間則是面對面坐下,但卻各說各話。儘管對話經常中斷,有時甚至引發對決,不過還是有和平對話的時候。二○一八年平昌冬季奧運前夕,南北韓又重啟對話。這不是第一回了,南北韓一直都在「七十年的對話」上頭。
就算對話得上,阻礙也總是存在。越過一道關卡,就會出現另一座山。「七十年的對話」告訴我們,如果希望北韓改變,我們就要先改變;如果期待南北韓關係產生變化,我們就要先變化。這本書依照時間順序,整理出過去站在鏡子前的經驗。如果我們能以主動而非被動的智慧,用更寬廣而不狹隘的視角,考量歷史的連續性而非斷裂式的解讀南北韓關係,那我們就能更清楚自己的位置以及未來該往哪裡走。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