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臥底經濟學家耗時五年完成
★《經濟學人》盛讚「爐火純青之作!」
★Amazon評選2016年度百大好書、商業理財20大好書
★TED演說超過3,850,000點閱人次
TED演說影片:goo.gl/nE7JDE
How frustration can make us more creative
你認為手中拿的是張爛牌嗎?它可能是你此生最大機會!
當你被迫從某處重新開始,老套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魔幻時刻!
亂,但是更好——
.爵士樂大師Keith Jarrett的顛峰之作,竟來自一架琴鍵有問題、踏板卡住、音不準的鋼琴
.MIT的20號館看起來亂七八糟,有如迷宮般,但它不僅是駭客發源地,還孕育出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和新科技先驅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團隊成員愈同質愈容易卡在同一處,自我感覺太良好,實際績效卻很差;但一個令人尷尬的陌生人,就能讓團隊更易突破困境,表現更優異
.Amazon、Google與許多一再成功者有個共通點,正是「亂中取勝」……
但,為什麼遇到突發事件、不同意見的人,總是讓我們驚慌失措?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哈福特從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腦科學研究中發現:
人一遇亂,大腦直覺反應就是盡快把混亂整理成我們熟知或任何讓人感到舒服的形式。
但如此一來,反而更看不清事情真正樣貌,也因此錯失人生中的許多機會。
跳脫舒適圈,才能把握意外!
本書每一章都針對一種亂象,讓你知道何以「亂」也能激發創意、生出韌性。
下次當你又想要「撥亂反正」,回到那個一切盡在掌控中的熟悉世界時,告訴自己:正視亂的優點,管它什麼調,跟上來就行了!
如果你能應付混亂,就沒有什麼不能應付的了!
從亂中求勝,必須練習——
.「把握意外」,即使一手爛牌,也能玩轉人生
.「包容不一樣的人」,因為弱連結遠比同溫層更能幫助你
.「接受隨機衝撞」,比按計畫行事更能把事做成、做大
.「有黏著力與橋接力」,冠軍團隊最愛用這種人才
.「力用工餘」,人生無限寬廣,一生只做對一件事太可惜
.「擴展視野」,太專注反而邊際效益遞減
書中舉出許多「亂有道理的」研究與實例,不僅解開現代人最迫切的焦慮,也幫助我們找到擁抱混亂的最有效方法,以及當對手發動混亂策略,又該如何反制。
他們覺得亂有道理的
林大涵 貝殼放大共同創辦人
洪震宇 作家/創意教學工作者
程世嘉 iKal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熊瑞梅 政大社會系教授
劉 軒 知名作家、哈佛心理學者
龔大中 台灣奧美集團執行創意總監
(依姓名筆畫序)
紐約時報、時代雜誌、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 各大媒體專文報導
‧哈福特以生花妙筆帶我們用新的眼光來看世界。──《紐約時報》
‧令人大開眼界。哈福特告訴我們,如果你想要有創造力和韌性,就得讓自己的世界容得下一點雜亂。本書可謂不整理的人生魔法。──華頓商學院教授 格蘭特(Adam Grant)
‧本書超越老套,告訴我們為何僵化的目標容易失敗,不按牌理出牌的領導人如何勝出,以及為何訓練靈活應變和即興發揮更重要。──《華盛頓郵報》
‧本書要旨不在批評近藤麻理惠及其整理術,也不是為了替囤積雜物辯解。與其說作者歌頌混亂,不如說他找出真正的創意來源。──《時代》
‧本書跟教人整理、收納的書截然不同,它告訴我們勇敢迎向未知,也能帶來成功。──《圖書館期刊》
‧本書旁徵博引,自歷史、科技、社會學與科學研究取材,書中觀點有助個人和企業保有創造力,對社會也有深遠影響。──《出版家週刊》
‧哈福特的策略十分獨特,別具巧思,啟發我們的思想,教我們擁抱混亂,不要淪為收納與整理的俘虜。──柯克斯書評
‧本書是反體制,展現洞察力的絕佳好書。──伊諾(Brian Eno)
‧哈福特寫得最棒、也最深刻的一本書。──經濟學家 柯文(Tyler Cowen)
‧這本書來的正是時候!──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
‧哈福特是文筆最令人驚豔的經濟學家。──《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 杜伯納(Stephen Dubner)
‧我們熱愛學習方法,卻很難創造獨特魔法,因為我們都被人生慣性綁架了。──作家/創意教學工作者 洪震宇
‧放下對混亂的罪惡感,哈福特的這本新作,將帶你一起將雜亂無章轉化成最具爆發力的創意!──知名作家、哈佛心理學者 劉軒
作者簡介
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
《金融時報》資深專欄作家、BBC廣播節目主持人,也是牛津大學納菲爾社會科學院訪問學者。著作《臥底經濟學家》(The Undercover Economist)全球銷售近百萬冊,授權近30種語言,「堪稱全球最受歡迎的經濟學作者」。
哈福特的專欄「臥底經濟學家」揭示日常生活經驗背後的種種經濟觀念,是《金融時報》最受關注的專欄之一。他也是全球唯一開設答客問專頁的經濟學家。
2006年、2016年兩度榮獲巴斯夏新聞獎(Bastiat Prize),廣播節目也曾連續三年獲得英國皇家統計學會優秀新聞推薦。
譯者簡介 廖月娟
1966年生,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曾獲誠品好讀報告2006年度最佳翻譯人、2007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2008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譯作繁多,包括《釣愚》、《旁觀者:管理大師杜拉克回憶錄》、《賈伯斯傳》、《貝佐斯傳》、《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文明的代價》、《凝視死亡》、《我的焦慮歲月》等數十冊。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一】
亂,但是更好
熊瑞梅/政大社會系教授
《不整理的人生魔法》點出了現代人的共同焦慮,也幫助我們找到面對混亂的最有效方法。書中舉出許多知名的研究與心理實驗,對處於快速變化環境下的我們與團隊運作都極有幫助。
例如工作空間設計會大大影響員工的工作效率,好的設計可以強化合作能力,但所謂好設計,老闆想的和員工並不相同,研究指出,在凌亂的「賦能辦公室」工作,三個人可抵在「精實辦公室」的四個人。能激發創意,比看起來優雅重要多了。最能激發創意的地方,往往不在會議室,而是能讓人經常不期而遇,可以自在交流的地方。
從政界、商場到戰場,有不少從亂中取勝且一再成功的人,哈福特提出許多亂是有道理的精采案例。隨著科技快速發展,我們的工作和組織的形式都出現快速變化,亂與創意同時成為我們生活的核心。
其實,人的潛力無限,保持神經認知功能機警的活動能量,加上社會網絡的多元豐富,就能讓我們有效又自在的駕馭混亂。
【推薦序二】
亂有故事的
洪震宇/作家、創意教學工作者
我們熱愛學習方法,卻很難創造獨特魔法,因為我們都被人生慣性綁架了。跳脫舒適圈,適度的讓自己處在不舒服的環境,擁抱多元開放,習慣面對不確定性,隨時洞察一切可能的機會,大膽嘗試,適時修正,反而能打破老套心態,創造屬於自己的魔法時刻。
這本書不是來亂的,亂,才有改變的機會。
【推薦序三】
心智開放,一切都有可能
程世嘉/iKal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這本書最讓我欣喜的是,作者常用演算法的角度切入去看待人們處理混亂的策略,以及解釋為什麼這樣的策略是有效的。人類如何學習的祕密已漸漸被解開,近來人工智慧當道,人類學習的能力已能夠用深度學習等技術來進行模擬,甚至超越,大家也驚訝的發現原來這些技術與人類的學習脈絡竟如此相似:透過餵進大量的資料來提升電腦的認知和解題能力;這與人類應該廣泛閱讀、廣泛學習才能不斷增進技能的狀況,不謀而合。
目次
【推薦序】
亂,但是更好/熊瑞梅
亂有故事的!/洪震宇
心智開放,一切都有可能/程世嘉
前言 這爛琴,根本不能彈!
第1章 創意哪裡來
第2章 合作不簡單
第3章 高生產力工作空間長什麼樣
第4章 即興發揮如何創造出經典神作
第5章 亂中取勝
第6章 誘因設計的巧妙
第7章 當機器愈來愈能深度思考
第8章 強韌來自多元
第9章 人生煥然一新
書摘/試閱
要有超強生產力,多元勝於能力
我們大多數人都害怕不同意見,因為不同觀點常讓人感到混亂又尷尬。
密西根大學教授佩吉(Scott Page)專門研究複雜系統,他在《差異》(The Difference )一書中指出,從很多問題解決的脈絡來看,「多元勝過能力」。
如果你已找了四位傑出的統計學家來解決重大政策問題,要再找一位,那麼與其找最厲害的統計學家,不如找一位社會學家;如果你是網球選手,希望增強實力,和網球教練、營養學家和健身教練一起合作,要比請三位網球教練來得好。
認知差異能擦出創意的火花,矯正群體思考的迷思。佩吉說:「如果一個組織裡每個人都用同樣的方式思考,每個人都會卡在同一處。」要是每個人解決問題的技巧不同,「就算一人卡住,還是可以藉由其他人的力量尋求突破。」
心理學家菲立普斯(Katherine Phillips)等人也設計一個團隊實驗,希望找出團隊成功的祕密,他們發現必須採納陌生人意見的團隊,解題率遠高於由好友組成的團隊。
除了看各組實際表現為何,這個實驗還有個驚人發現,研究人員進一步詢問這些小組成員覺得自己的表現如何。結果,成員包括陌生人的小組團隊明顯比較謹慎,不確定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而成員都是好友的團隊,他們對自己的答案顯得胸有成竹——但他們提出的答案卻是錯的。
差異本身就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就算是最聰明的一群人,面對複雜難解的問題也可能卡住。從新的觀點或用新的技能切入,即使觀點很瘋狂,技能不是最高超,卻能讓人解套。
我們應該特別注意那些想法不同、有不同經驗和訓練背景的人,甚至看起來跟我們不一樣的人。這樣的人往往能帶來新鮮的觀點,或激發我們最好的一面。因為每個人都一樣,當觀點遭質疑,才會想得更多、更深入。
許多發明家、天才、我們眼中的成功人士,後來都領悟到「要不是那些混亂的刺激,人生恐怕就是一灘死水。」
換一件事來做,不要被眼前挫折卡住
我們不免碰到困境,走入死巷,這時,最好改做其他事,轉換思緒。
哲學家齊克果以「輪耕」來比喻,一塊土地如果老是種同一種作物,土壤養分很快消耗殆盡,但採用輪耕法,栽種新作物,反而可增加土壤養分。我們的心靈也是。
心理學家伊杜生(Bernice Eiduson)和同事以40位男性科學家為研究對象,長期追蹤他們的工作方式。在二十年間,有些科學家逐漸邁向生涯巔峰:這40位科學家中有4人後來成為諾貝爾獎得主,還有兩位是全世界公認諾貝爾獎級的科學家,另有幾位是國家科學院院士,其餘的則乏善可陳,沒有亮眼表現。
這項研究企圖找出成功模式:一個科學家在長達數十年的研究生涯中,能一再突破研究瓶頸,不斷發表重要研究結果的關鍵因素為何?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頂尖科學家有個共通點:他們不會獨沽一味,只鑽研一個題目,而是同時研究好幾個題目。一個題目有了初步成果之後,就去研究另一個題目,然後再回到原來的題目,就這樣不時轉換。
創意的敵人是無聊,機警才是創意的朋友。當你踏進一個陌生的境地,自然會全神貫注,步步為營,機警應變。
不只伊杜生的研究有這樣的結論,她的同事也發現科學史上有兩種天才,一種是長期皆有出色表現的科學家,例如發現青黴素的弗萊明、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另一種則有如曇花一現,像是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華生和研發出小兒麻痺疫苗的沙克。
第一種天才悠遊於多個領域,經常變換研究題目;另一種天才則否。
致力於創造力研究的心理學家索耶(Keith Sawyer)和提出「心流經驗」的齊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他們找來將近100位具有非凡創造力的奇才,深入研究他們的工作習慣,也有相同的發現,這些創造力豐沛的奇才,每一位都是一心多用的專家。
如果一個人可以同時進行好幾項工作,不斷展現豐沛的創造力,要他只專心做一件事,豈不是太可惜?
最有創造力的工作方式
美國偉大編舞家夏普(Twyla Tharp)提出一個好方法。過去五十年來,她獲得無數獎項。她善於跨界,舞作運用的音樂類型更是五花八門。在忙碌的創作和演出行程中,她還能擠出時間,寫出三本書。
夏普說:「你什麼都得做,為什麼要把某些事情排除?」
為了激發靈感,她為每一個工作計畫準備了一個箱子,把隨手記錄的紙條、錄影帶、表演節目單、書、雜誌文章等東西統統丟進去。如果一個箱子不夠,那就再加一個。萬一有項工作卡住,很簡單,就是把箱子的東西一樣一樣翻找出來看。她寫道:
「這樣的箱子讓我覺得我的心和工作計畫是相連的。這些箱子就是我的土壤,即使是次要工作也是。箱子上用黑色、粗大的字體寫的計畫名稱提醒我,我曾經有個點子,也許很快就能付諸實行。最重要的是,這些箱子讓我覺得很安心,不必擔心我會忘記。對創意人來說,最大的恐懼就是你沒把絕妙的點子放在一個妥善的地方,最後就不見了。我不必擔心這點。我知道我的點子在哪裡。」
我也有一個類似的做法。我在辦公室牆上釘了一塊金屬板子,上面貼滿用磁鐵吸附的小卡片。每一張卡片上面都寫了一項工作,有些比較費事,可能需要一天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在我提筆的這一刻,我的板子上貼有十五項以上的工作。
看來,我可能要忙得暈頭轉向,解決方式其實很簡單:我會把三項最重要的工作貼在板子上方,任意擇一進行。其他貼在板子中間和下方的,都是次要工作。我不必擔心會忘了做什麼,所有要做的事,都在板子上。這些工作不會讓我有壓力,也不會讓我分心,在工作過程中,有些絕妙的點子說不定已悄悄在我的潛意識滋生。
你可以用箱子或是可吸附卡片的板子來管理多個計畫。很多點子可以安全儲存在心靈的某個角落,在靈感的刺激下顯現出來。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