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高行健:徘徊靈山的人生
滿額折

高行健:徘徊靈山的人生

定  價:NT$ 760 元
優惠價:7960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66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1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只有在逃亡時,才感到我活着,才得到言而無忌的自由。逃亡也就是我們寫作的目的。」

高行健,法籍華人作家。為追求創作自由離開了國土,定居法國;在他那可以自由表述的世界裏,完成了一部部銳利而具啟發性的作品。他的小說《靈山》,有着強烈的流亡意識,是他寫照內心的一場修行,也是他追尋的心靈國度。

本書並非傳統的傳記體裁,作者以「我」的視角出發,以「你」稱呼高行健,於書中與高行健之間形成一種 「對話」;並記錄了與高行健親友及高行健本人的訪談,及大量運用其詩作、小說、散文和劇作內容,探討高行健作品中對語言、繪畫、兩性、家庭等諸多主題的思想,同時着墨於描繪高行健對「自由」的嚮往和對「逃亡」的執着,帶領讀者探進高行健的文學世界,也藉以向讀者呈現作者眼中的高行健。

書中同時引用西方哲學家與中國文學家的作品與高行健的思想作比較,豐富讀者的思考。游走在字裏行間,讀者將徘徊於理性批判的論述與敏感細膩的思緒,隨作者前赴高行健心中的「靈山」。

作者簡介

沈衛威,1962生,河南省內鄉縣人。河南大學學士、碩士(1985、1988),南京大學文學博士(1991)。1991年至2001年執教於河南大學,2002年始為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南京大學中文系是高行健岳父王氣中(氣鍾)、妻子王學昀工作過的地方。作者與高行健的弟弟高行素一家、高行健的兒子高杭皆為朋友。這是他寫作此書的機緣。

十多年來,作者先後採訪了高行健、高行素、高杭、郭長慧、惲宗瀛等五十多人;追尋了高行健生活過的贛州、湘西、玉屏、南昌、九江、南京、北京等地;走訪了高行健「文革」期間下放過安徽寧國縣明港中學;遊歷了高行健在四川、貴州、雲南足行過的「靈山」之路。

主要著作有:《胡適傳》、《茅盾傳》、《吳宓傳》、《東北流亡文學史論》、《自由守望—胡適派文人引論》、《胡適周圍》、《回眸「學衡派」—文化保守主義的現代命運》、《「學衡派」譜系—歷史與敍事》、《大學之大》、《大河之旁必有大城—現代思潮與人物》、《民國大學的文脈》等。

名人/編輯推薦

對中國文學有興趣人士。

高行健,法籍華裔劇作家、小說家、畫家。200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並因此成為首位獲得此獎的華人作家。

1940年1月4日(農曆己卯年11月25日,屬兔),高行健出生於江西贛州,祖籍江蘇省泰州縣(今泰州市)。此時,其父高運同(號異之,1946年後用此名)為南昌中國銀行(抗戰遷移至贛州)會計。母親顧家騮基督教教會中學畢業,曾短期在南昌基督教青年會服務部任小學教師,業餘話劇演員。

1950年,高行健一家經「表伯父」袁序幫助遷至南京(抗戰時袁序在江西景德鎮參加新四軍,1949年以後任華東軍區後勤衛生部秘書處長,曾代表軍方負責接收國民政府南京市醫療衛生系統),高行健的父母被分配到南京兩家醫院擔任會計。

1951年9月,高行健入南京市第十中學(原美國在華教會所辦的匯文書院、匯文中學,後為金陵大學附屬金陵中學,今仍名為金陵中學)。由於從小喜愛繪畫,高行健師從惲宗瀛(中央大學畢業,徐悲鴻、傅抱石的弟子)學習繪畫,並產生了報考中央美術學院的願望。但後來聽從母親的建議,1957年放棄報考中央美術學院,選擇了北京外語學院法文系。其主要原因是高考前,高行健在金陵中學圖書館裏,看到了捷克雜誌《國際展望》中文版中摘錄蘇聯作家愛倫堡(Ilya Ehrenburg)《人.歲月.生活》的片段,愛倫堡對自己當年流亡巴黎的那種自由生活的回味,使高行健產生了對自由的法蘭西的神往。

同年3月,其父高運同主動向醫院的黨組織交代:1940年在贛州中國銀行工作時,代同事鍾天石保管左輪手槍一支,子彈四十粒。1946年將此手槍賣給了江西省政府保安處熊光裕。此事高行健在長篇小說《一個人的聖經》第21、25節中也有寫到。高運同還向組織交代,1942年在江西泰和認識王萍,王萍欲將他介紹給江西省國民黨黨部官員馮琦(中國共產黨的叛黨分子,國民黨中統局專員,特務室主任),但被他拒絕,隨後斷絕了與王萍的來往。9月12日,由於南京市主要領導在大會上,把高異之(高運同)作為主動交代後新挖出的「特嫌」(國民黨特務嫌疑分子)向與會者傳達,南京市衛生局審幹小組隨即做出《保留高異之特務嫌疑等問題的審查報告》,把高異之定為「特嫌」,「作長期考察」(即長期監控)。

1961年7月1日,其母顧家騮從南京華東精神病防治院到南京市棲霞區農場的養雞場下放勞動時,溺水身亡。高行健為此寫有短篇小說《母親》。

1962年,高行健從北京外語學院法語系畢業,在中國國際書店從事翻譯工作。1970年,因北京「文革」內鬥升級,高行健自願到安徽寧國縣港口中學任教。197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港口鎮中學期間得到了鎮「革命委員會」主任、同樣是「下放幹部」的胡明策的信任和器重。高行健以他為人物原型寫了短篇小說《河那邊》(人物化名「方書記」)。長篇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中皖南農村「老幹部」的人物原型也是胡明策。

1975年,高行健返回北京,任《中國建設》雜誌社法文組組長。1977年,調到中國作家協會對外聯絡委員會工作。1979年5月,作為翻譯,陪同巴金等中國作家訪問巴黎,回國後在巴金等人的幫助下,發表了中篇小說《寒夜的星辰》。

1981年6月,調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從事編劇工作。其戲劇創作得到兩任院長曹禺、于是之的充分肯定。論文集《現代小說技巧初探》出版,並引發文壇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的討論。1983年在「清除精神污染」的政治運動中,戲劇《車站》受到批判,被某官員視為1949年以來「最惡毒的一個戲」。那年春天,高行健被誤診患「肺癌」,虛驚一場後,他離京到大西南漫遊,開始長篇小說《靈山》的創作。

1987年底高行健定居法國巴黎。在寫作長篇小說《一個人的聖經》的同時,有《逃亡》、《生死界》、《夜遊神》、《對話與反詰》、《周末四重奏》等劇本刊出。期間,他以繪畫維持基本生計。1997年加入法國國籍。

2000年10月,高行健獲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的頒獎理由是:「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戲劇藝術開闢了新的道路。」

作為勤奮的畫家,他已經在世界各地舉辦過九十多場畫展,出版了五十多本畫冊。其戲劇也在世界各地多家劇院上演。

高行健的藝術創作,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和大氣恢宏的藝術品位。其融合東方西方、古典現代、雅言俗語的多藝術形式探索與實踐,展現出多方面的藝術成就。

高行健通過追憶、想像、象徵、隱喻,讓主體的無意識成為他者的話語,也讓自我的慾望成為他者的慾望。本書即是通過他建構的想像界和象徵界,還原實在界。而這個實在界又有我的主體介入。

這本書中有三個聲音隸屬三種鏡像,並形成對話與反詰:

高行健的個性言說及所屬文本中人物的文學敍事,我的個人話語及高行健親友的歷史追憶,再就是借助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也譯海德格爾)詩學的闡釋及批判的說文解義。我假借詞學的「無我之境、有我之境」,和臨濟義玄禪師所謂的「人境俱奪」,對應所示,形成全書的三重對話結構。同時,還引進一個靜明旁觀的禪者,偶爾在可入境、入鏡和可言說時,插入一句頌偈。

同時,本書着重強調了高行健的思想與藝術特性:

確立個體脆弱的自我審視,在對專制的批判和反思時,特別強調脆弱的個人尊嚴和思想力量。

強調個體與文學的自由,在林中路上,並由此創造了一個特立獨行的自我,同時也還原了一個「在場的完成」。寫小說成為一種直觀的在場和具有被給予的澄明的心像,一個特殊歷史時段記憶的還原性再現。在清風拂山,明月映江之時,禪給了平靜的內心,也給一個更大的天地。正如陸九淵所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思接千里,心繫宇宙。禪界無域,行者無疆。

擅長傳達寂靜之音。所謂寂靜之音就是不可也不用言說;是默照於心,聽內心的呼聲,是此在於良知中呼喚自身;是深度的無聊,是近於虛無,但不是無;是沒有主義時的主意;是存在向它敞開的禪。他要在寂靜之音中傳遞出「中國文化最純粹的精神」。

確立文學、藝術個體沒有主義的自我意識。這種在語言遊戲中所確立的自我和思想路徑,是他文學存在的理由和沒有主義的主意。恰如六祖慧能所言:「識心見性,自成佛道。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追求永恆的人性和文學的普世價值:自由、人性與創造。特別是用文字創新性地呈現出「說是給自己的聽」的言說方式,並保持禪在心中的靈動。以心觀心,依法觀法。澄明之中,得以自救。

開創了屬於自己的獨特戲劇觀念,並付諸舞台實踐。他在已有的人與上帝、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四種戲劇模式之外,創造出我與本我(自我是自我的地獄的戲劇觀)的第五種戲劇形式。

在繪畫實踐中他堅持「無相為體」的繪畫觀念。他要尋找和延伸水墨的可能性,溝通西方現代繪畫所追求的感覺和中國傳統水墨講究的精神。用水墨來追求西方油畫的深度,把油畫創作中「用光」的觀念帶到水墨畫裏。以自己的繪畫語言建構光影下的心理時空,力圖把這種靜遠空靈的禪的境界表現出來。在用語言無法表述的地方開始畫,不再求像寫實,回到守心寫意。創作出人與自然同在、富有禪意的大寫意山水。

目次

第一章 ■ 火中生蓮花 
第二章 ■ 風中的蘆葦
第三章 ■ 說是給自己的聽 
第四章 ■ 逃逸在林中路上 
第五章 ■ 自由之魂在異鄉 
第六章 ■ 思想是語言
第七章 ■ 自在的夢遊 
第八章 ■ 弄閒於才鋒 
第九章 ■ 傾聽孤獨 
第十章 ■ 中國在我身上 
第十一章 ■ 專制改變人性 
第十二章 ■ 存在、自由與文學 
第十三章 ■ 身體、愛慾與語言 
第十四章 ■ 奴役之路上的政治 
第十五章 ■ 革命的狂熱與虛無 
第十六章 ■ 尺短寸長 
第十七章 ■ 明心見性 
第十八章 ■ 大音無聲 
第十九章 ■ 敞開與遮蔽 
第二十章 ■ 無相為體 
第二十一章 ■ 倩影弄清風 
第二十二章 ■ 敞開的向死存在 
第二十三章 ■ 靈山路上的相遇 
第二十四章 ■ 因果機緣 
第二十五章 ■ 至法無法 
第二十六章 ■ 禪門徘徊 
參考文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600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