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商品資訊
商品簡介
女生要順利長大是非常不容易的。
獻給所有「非典型」、與這世道扞格不入的你;
動搖陽剛與陰柔的對立,我們只需要成為自己。
江鵝、連俞涵、湯舒雯、黃麗群、謝盈萱——熱情加蓋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如果沒有柔軟的內裡,人其實看不見旁人蒙遭的對待哪裡出了錯,越在細微處污損的正義,越需要幽深的受痛點,才偵測得出來。⋯⋯
李屏瑤是什麼樣的女生?是非常柔軟的女生。柔軟,所以強韌。」——江鵝
◎ 本書特色
★ 台北文學年金、台北文學獎劇本獎得主李屏瑤最新創作,Okapi破萬點閱率專欄「台北家族,違章女生」結集,新增多篇文章。
★ 作者第一部深度自剖成長散文,撕下禁錮台灣女生的性別標籤,書寫當代「非典型」年輕人身陷的難題與處境。
★ 與父親訣別、向媽媽出櫃,透過反覆磕碰挫傷的成長痛,在疾速社會移徙下重新定義並構築自我。
◎ 本書內容
「身分證數字開頭為2,非典型女生樣,
過30歲不婚不嫁,其他人都以譴責的目光望向你,
這樣的我,感覺像是大家族裡的違章建築,
容我以鐵皮加蓋的角度,寫冷暖分明的成長觀察。」——李屏瑤
女生該是什麼樣子?女生該怎麼穿、怎麼吃、怎麼生活?
為什麼有個「典型」女生中央伍,必須時刻對齊?
從裙子的尺度到頭髮的長度、走路的弧度到坐姿的角度,
就連胸部到底該收該放,該擠該束,時時刻刻都需要留心。
最難的不是做不到,而是差一點!
三代同堂大家族,孩子們便當一字排開,
最大、最多汁的雞腿始終落在表弟飯盒裡;
同樣偷吃冰箱切片西瓜,男孩就是頑皮可被原諒,
女孩則特別有事,被打被罵被罰跪,她們總是先被問罪的一群⋯⋯
當場景定焦於校園,走出長髮馬尾溫柔樣、細弱蚊蠅女孩嗓,
球場厲聲還擊的被笑「男人婆」,
終當不成父權主旋律下的花瓶襯底;
再說那進一步、退兩步的同志出櫃歷程,
彷彿綿延一千集的恐怖鄉土劇,
穿過質疑與嘲弄聲不斷的地獄森林,
必須吃過很多頓飯、過上很多平凡的日子,
才有一點點情節推進⋯⋯
本書呈現作者的成長切面、生活感思及各種創作和閱讀軌跡。從家族和校園順著生理男運轉的烏托邦,自便當、躲避球等細微物件與故事,直擊性別被標籤定義的現場。那些上不了主桌、沒有菜色選擇權且必須時時背負罪惡感的女孩與女人,從文字泛出成為你我周遭一張張寫實臉孔。作者以「大家族中的違章建築」定義自己、質問社會並勇於衝撞出答案,那每一回的微小堅持,是那麼費力,又如此真心。
▍到底,是父親節還是兒童節?
三十歲左右我才體認到,有些父親從來沒準備好要當父親,他們比較適合過兒童節。只是父母要活得夠久,我們才有和解的可能。但我願意單方面發出原諒的訊息,往某個浩瀚無垠之處。父親節快樂,以及兒童節快樂。
▍關於制服,我們有無選擇?
我已經不太記得了。成長期間有過太多標籤跟綽號,不一定來自同學,可能還是師長帶頭的,許多事都不是國小的我有能力理解的。只是我當時還是長頭髮,綁著馬尾、雙馬尾,甚至公主頭去上學,穿著跟其他女生一樣的吊帶裙制服,戴著女生款的黃色小圓帽。雖然我覺得男生的棒球帽款式好看多了,只是一開始就沒有選擇的餘地。
▍被罵是沒有原因的?!
有一天我發現,表弟即使在沙發上跳都不會有事,都被輕輕放過,永遠都是表姊們、表妹、我會被罵。我問「為什麼」,那當然是沒有答案的。大家開始乖乖坐著了,甚至把腳合攏了。但是只要表弟站了、跳了,我就跟著做一樣的動作。表弟沒事,我去找牆角罰跪,跪的次數多了,還練就一邊跪一邊寫作業的特殊能力。但我純粹想要一個答案,找不到,只好反覆去跑跳,去撞鐵絲網,直到撞破一個洞。
▍女生樣到底是怎樣?!
女生是怕體育課的,女生是數學不好的,女生是愛哭柔弱的⋯⋯那些關於女生的規範,如同《惡靈古堡》裡的雷射切割線,妳即便躲過一道又一道,最後還是會鋪天蓋地向妳而來,躲都躲不掉。女生面臨的不是玻璃天花板,而是玻璃棺材,言行舉止皆被束縛。看似要等到一個戀屍癖王子救援,逃進婚姻,變成已婚婦女或媽媽之後,這些束縛才會自動降低門檻。接著,又馬上為妳套上新的枷鎖,又有新的規則得去對抗、或是打破。
作者簡介
李屏瑤
一九八四年出生,台北蘆洲人,文字工作者。中山女高、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北藝大劇本藝術創作研究所畢業。劇本《無眠》入選牯嶺街小劇場二○一五年為你朗讀新銳劇本;二○一六年二月出版首部小說《向光植物》;二○一七年出版劇本書《無眠》,並以舞台劇本《家族排列》獲台北文學獎優等獎;二○一八年以《同志百工圖》入選台北文學年金。
相關著作:《台北家族,違章女生(博客來獨家限量親簽版)》《台北家族,違章女生(誠品限量特別版獨家書衣)》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李屏瑤是什麼樣的女生? / 江鵝
最初認識李屏瑤的時候,她是採訪者。她盯著我說話的臉,隨句讀點頭,說嗯,嗯嗯。抓到關鍵字寫進筆記本,再抬起頭對上我的瞬間,眼裡露出即時的體貼,和劑量微薄的拘謹。
拘謹的人不是沒有熱情,而是太能察覺旁人的起伏,所以盡量避免在舉止上帶來擾動,即使看似定靜,其實身處忙碌的訊息處理狀態,內在消化量極為龐大。身在採訪現場的她和我,各以最專業的開朗大方遮覆本命的拘謹,完成工作,但我嗅出一絲熟悉,她也是纖細敏感的同類。所以後來看到她一再站在正義失衡事件的入口處,手舉旗幟,讓大家留意高處的那個誰或什麼不妥當的時候,我不無驚訝她竟然願意挺在那樣消耗精神的位置。不能想像面色平靜的她,鎮定自己的力氣從哪裡來。
專欄《台北家族,違章女生》開始刊載後,疑問終於得以解答。能站在箭靶處主張公平,當然因為強韌,但我未能意料的是,原來這股強韌來自她內裡錯綜而多面的柔軟。如果沒有柔軟的內裡,人其實看不見旁人蒙遭的對待哪裡出了錯,越在細微處污損的正義,越需要幽深的受痛點,才偵測得出來。
可能早在懂得拘謹以前,她已經開始蒐集自己與旁人遭逢的痛點。從表弟的雞腿便當、紙山上的養樂多女孩、市場裡的雞爪攤老闆娘、緊追公車黑煙確認稚女學會搭乘的母親、讓女兒到工廠領取零花的父親,在新公園裡要求女生保護的建中男生、甚至是凌晨超市貨架上的那些凹罐,一個一個,都是人生躲避球場上的凌厲殺球,而且以鍛鍊身體強壯意志為名,在人間偽居正當。
能在幼年領悟優異成績等同生存保障的女孩,比誰都看得出如何才是成年女性最安全省力的道路,但她不在那些路上。熟諳人間賽則不等於欣求每一款獎盃,成人社會裡各種比躲避球更蠻橫的集體霸凌,她在看穿後萬不能隱入姑息的圍觀群眾,扮演默許雞腿應該留給男孩的大人。即使許多人已經在痛點磨出老繭以後,淡忘曾經的驚愕憤怒,她卻默默收存著每一個當時的柔軟,這個擅長讀書考試的女人打算用一生作答的測驗,是以平權為題的活體申論。坦然站上箭靶處的她,顯然已經為當年在雞腿便當前沒問出口的那句「這樣公平嗎?」找到答案:不公平。不可以。那些理由都不是理由。社會的公平的確路阻且長,但在抵達真正的公平以前,卻也沒有任何一個犧牲是活該。
「在人多的時候不能從眾,躲不掉的時候更不能逃跑,直球對決是非常痛的,但可能是唯一的生存之道。」我幾乎能夠想像,這句話如果不是靜默對著電腦打字,而是親身傳授給某個還在場上流淚閃躲的人,她開口時眼裡必然閃耀著理解與堅定的光,語畢浮現慰解的微笑,帶著我見過的那分拘謹體貼。
李屏瑤是什麼樣的女生?是非常柔軟的女生。柔軟,所以強韌。
目次
「Essay時代」前言 / 陳芳明
【推薦序】李屏瑤是什麼樣的女生? / 江鵝
【輯一】像我這樣的女生
不一樣的請舉手
歡王時代
雞腿飯
菜市場教我的事
捉迷藏
沒有聲音的躲避球
紙山
我也是女生樣的女生
安放胸部的法則
通往地獄之路是由玩笑鋪成的
【輯二】扮家家酒
最高的離婚
爸爸是豬八戒
我爸的車
父錄
換取的孩子
跟媽媽出櫃
恭喜啊!你是同性戀
母親與女兒,貓眼內外的窺視日記
【輯三】在失眠中晃蕩
沒有書的圖書館
後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
凝視黑暗的方法
橫越宇宙,以及羅斯福路
光
Fearless
偶爾的雨
當我們討論愛,或許要先討論愛無能
你有沒有看到劉子驥
【輯四】如果快樂你就喵喵叫
颱風預設值
在凌晨逛超市
給消失的淡水新店線
帶小黑狗的女人
如果快樂你就喵喵叫
夜貓
療癒記
黑貓白毛
奇奇布朗尼
寫稿前的貓尾準備
網球與爬山,當然還有貓
帶你媽去京都玩,有時還有阿姨
【後記】
書摘/試閱
父錄
在讀幼稚園的期間,我曾經以為消失的父親是跟唐三藏去取經了。因為所有人提起他,包括外公外婆,都說他是「豬八戒」,不可直稱其名諱。
關於童年場景,我最早的記憶是客廳裡的水晶吊燈,握起來有冰涼的觸感。我也還記得主臥房裡的巨型吧檯,懸掛式酒架上有各式洋酒,回想起來,應該是威士忌的顏色形狀。談起這些,母親總是疑惑,她不認為孩子的記憶可以追溯至那麼早。也許再快轉一些,兩歲或者三歲,我還記得擁有過一組折疊盪鞦韆。對,我在家裡有自己的盪鞦韆,金屬支架,座椅包著軟軟的泡棉,上頭有一些卡通圖樣,就擺在客廳中央,坐上去有個安全扣環,總有誰會一邊看電視一邊維持鞦韆的推動。以上是視覺與觸覺的。
語言我就不確定了,母親說比別人都早。兩歲的我已能說出十分完整的句子,印象最深的在高速公路上,父親不知為何又發怒,將車速飆至極快。當時還沒有安全座椅的規定,母親跟我坐在後座,可能連安全帶都沒有繫,後背緊貼椅背,生命掌握在他人翻來覆去的手,只能等待父親的怒意消退。如同被揀選的一刻,這片段的每個細節清晰的被母親所記憶。兩歲的我伸出手,握住母親的手,我對她說:「不要怕,我保護妳。」
我不知道這句話在她心中起過多大的波瀾,在我成長的經歷中,曾經反覆聽母親提起後座的片段。我只知道,如果一個兩歲孩子的鼓勵,能對二十四歲的年輕女性起這麼大的作用,那麼,這個人的生活勢必過得很慘。
再過兩年,她終於決定離婚了。那個年代,離婚是少見的大事,母親帶著我,在阿姨家裡客廳打了一陣子地舖。母親先去朋友的洗車場工作,我從幼稚園小班放學,就直接去洗車場等她下班。雖然有電動洗車機,但進口車仍舊依靠手工洗車與打蠟,是勞力吃重的工作,下班後的母親通常是力氣耗盡的。我跟場內幾個年紀相近的孩子最喜歡搶空氣噴槍,輕輕一按就能把車燈縫隙處的水珠逼出來,是最適合小孩身高做的事。清潔完一台車的孩子,可以得到五塊的酬勞,剛好跑去附近的雜貨店買一瓶養樂多。
似乎受到外公的勸說影響,母親離開洗車場,去離家較遠的公司當行政助理,並不是走路可以到的地方。母親教我認清公車頂端的數字,用力舉高招手的角度,上車投錢,看到某個地標,便拉鈴下車,到辦公室等她晚點下班一起回家。第一次練習坐公車的那天,母親騎著摩托車跟在公車的黑煙後頭,我太害怕了,頻頻回頭張望,母親全程緊緊跟著。我順利到站,她稱讚我做得好。上小學就好多了,能夠自己在家,我學會站在板凳上炒飯,只是蛋始終打得很爛。後來母親跟阿姨在菜市場合開服飾店,從小學的側門就可以走到的距離,然後是國中,高中,大學,接下來的事就順利多了。
父親的死訊我是看Line才知道的。
那是研究所的第二年,我跟同學在咖啡館準備某堂課的上台報告。母親傳了訊息來,說父親走了,早上的事。我盯著手機螢幕好幾秒,推開店家的玻璃門,跟母親通了短短的電話。當時父親已經在醫院躺了好幾個月,沒有知覺的幾個月。母親說這樣也好。我說是啊,這樣滿好的。我回到店裡,沒有跟朋友說發生的事。等到晚餐時間,我說我想吃好一點的,我們找間餐廳吃了,各自回家。路上下起斷斷續續的雨,我突然想到,我是沒有爸爸的人了。
死去的父親比活著的父親更有存在感。那陣子剛好學校網站更新,需要填學生資料,我差一點要填下那個名字,接著意識到,只需要在「歿」上面打勾就可以了。原來死者是不需要名字的。
告別式那天我抵達現場,發現訃聞上頭沒有我,姑姑在現場大發雷霆。葬儀社人員像被罰寫一樣,在幾百份訃聞的空白處補上我的名字。我跟年齡小我一段,完全不熟悉的孝子孝女們並肩站立,下跪,叩拜,鞠躬,答禮,現場的低聲討論聲幾乎要壓過誦經聲。儀式結束,我將外衣上的結解開,摺好放置,沒有跟任何人告別,我也沒有去見父親的最後一面。姑姑衝出場地,對著我的背影大喊,我沒有回頭,在烈日下走了非常久的路。
其實已經見過最後一面了,當時的他看起來已經像另一個人。我懷疑自己走錯病房,反覆看著床頭的名牌,反覆看著病人的臉。他躺在那裡,身邊沒有任何人,沒有家人,也沒有看護,我就站在病床旁,仔細研究那個先進的電動灌食器,還有不斷冒蒸氣的呼吸器材,周邊空氣溫暖而潮濕,他乾癟枯黃。我不知道自己站了多久,看護帶著晚餐回來,第一件事是打開電視,電視裡的名嘴正在尖聲吵架。看護終於把注意力轉回此刻,問:「妳是他親戚還是?」我答:「嗯,我是他親戚。」看護打開便當,配著電視吃了起來。
我沒有跟他或看護說再見,我跟父親應該有十年沒有講話了,我想要維持住這個紀錄。上一次最長的對話,是我們談到他每一次的謊話連篇,他在電話裡怒吼:「幹你娘!」他講完就掛斷電話。我立刻回撥,他一改剛剛的語氣,黏膩地喊:「寶貝女兒,怎麼了嗎?」我用更大的聲量,講完「幹你娘」就立刻掛掉。雖然心裡對奶奶感到有點抱歉。之後他怎麼回撥,我再也沒接過電話。
在那之前,應該有過其他的記憶吧?我卻連他清醒時候的聲音都想不起來。我不記得沒喝酒的父親是什麼樣子。可能要快轉到更久之前,也許僅有一次。
場景是洗車場,我想必還在讀幼稚園,我爬到客人的吉普車支架上方,踮腳想看隧道洗車機裡面的構造,頭卻卡在頂刷的軌道上。大人們都在冷氣房休息,我一個人半懸吊在隧道裡,父親不知道從哪裡出現,把我拔下來。當時的他應該三十出頭,還沒養成中午開始喝酒的習慣。那天凌晨家裡的電話響起,父親母親講了非常久的電話,我知道母親在哭,但她才是沒做錯任何事的人。
在婚姻走到盡頭前,我知道母親是給過他機會的,不止一次兩次,是難以計量的次數。有一次我在場並參與到的經典片段,是懷胎八月的母親,騎著摩托車一路追著父親的轎車,車上有別人,父親不願意停,拚命加速。他們飛車追逐如何收尾,我並不確知,可能是母親終究追不上父親的轎車,也有可能她受夠這個開快車的男人,於是轉動破舊摩托車的龍頭,回家待產,沒有繼續計較細節。
而聽過最有創意的一次,是母親約他去看《致命的吸引力》,已婚男子出軌,第三者糾纏不休的恐怖警世電影。我查證過電影上映時間,當時我大約三歲,距離他們的婚姻結束還有一年。我後來見過父親的再婚對象,臉上是熊貓樣的黑眼圈。
有些婚姻狀態,不是為了建立家庭,可能更像是抓交替。
我想起吊燈上我緊握不放的水晶顆粒,那是必須被懷抱著才能觸摸的高度,客廳必然發生了什麼事,才會讓奶奶急著把我抱離現場,但沒有人提,我也不問。
父親過世後幾年,我跟母親相約出門,母親已經學會開車許多年,放假的時候常常載著我到處走。她早已不是坐在後座發抖的年輕女生,卻喜歡去年輕女生熱愛的下午茶名店。高架橋上略微塞車的時段,車陣龜速移動,前方是一台年代久遠快要解體的轎車,後保險桿處貼著一張褪色的長形貼紙,來自父親曾經開設的汽車修理廠。工廠多年前早已關閉。我看見貼紙,我知道母親也是。廠名的其中一個字,取自父親的名字。於是她先打破沉默,她說廠名是她想的,是不是很好聽。我說是。
我記得父親貼貼紙的樣子,他也曾經讓我試著貼過。他傳授給我的訣竅,並非將貼紙貼得多整齊方正,而是絕對要蓋住別的工廠的貼紙。那張褪色的貼紙,也像是我生命中一直沒撕乾淨的殘膠。我們自然而然討論起剛剛去的咖啡店,她覺得我把她的照片拍胖了。車繼續走,我們遇上下一個交流道,跟前車轉往不同的道路。
某個夜裡我想起此事,拿出身分證,父親現在只存在身分證的雙親欄,不多不少,其實就跟從前一樣。我在網路查詢父親的名字,出現幾個同名之人,接著我查公司營業登記、公司負責人,找到顯示為歇業的工廠名稱,母親想出來的工廠名稱。工廠的設立日期,差不多在飛車追逐戰落幕後不久,是我出生前一個月。我猜想,彼時的浪蕩青年,已經準備好要當一個父親了。
不一樣的請舉手
在聽到莫文蔚〈愛我的請舉手〉之前,我學到的是「不一樣的請舉手」。
大概是國小三年級或四年級的班會課,導師要大家玩一個舉手的遊戲,條件不符的人可以放下。一開始是很簡單的問題,例如,會寫完作業才來上學的請舉手,睡前會收好書包的請舉手,每天都會刷牙的請舉手。後來問題變得比較特殊,那會是,爸爸或媽媽常常不在家的請舉手,常常自己顧家的請舉手,家裡只有你一個小孩的請舉手。導師跟大家解釋完「單親家庭」跟「父母離異」的意思後,問大家,單親家庭的請舉手。我記得非常清楚,接近五十個人的班級,只有五隻舉得筆直的手。
同學們發出驚訝的鼓噪聲,紛紛環顧著教室裡這五個人的臉。那是「單親家庭」這個詞彙,第一次在我的成長史中正式現身,我看見另外四個人,也看見自己。老師可能一時想不到下一個問題,我們的手徒然地舉著,沒人敢放下,或者其實只有短暫的空白,只是時間在回憶中被無限延長了。
我還記得導師的名字,那是個慈祥嚴厲並置,好媽媽形象的人,我相信她沒有惡意,只是想迅速做一個調查。我也記得後來某一次作文課,題目大概是「我的母親」,有個同學趴在桌上哭了。她的父母因為意外過世,從小由祖父母帶大。導師特地走到她身邊,蹲在旁邊跟她說了很久的話,後來還要全班同學給她的堅強一些掌聲鼓勵。在之前的調查中,她並不是五隻手之一,她是另一種沒被想到的特例,需要在其他狀況下才會顯現。
我在舉手比賽中獲得最後勝利,在獨生女、單親家庭的總總聯集中,我的手始終沒有放下的機會。為了抵抗旁邊的雜音,我努力把手舉得高高的,假裝沒聽到那些言語。最後老師想給我台階下吧,開玩笑說,全班第一名請舉手,我還是舉著,心情總算變得比較輕鬆。從小到大,成績一直是我的防護罩。
我知道自己還是受到導師信賴的。每個月會有一天,我跟第二名的同學可以外出去別班,我們可以大喊「報告」,無情地打斷別的正在上課的老師。老師會從皮包中掏出信封,我們沿途回收信封們,返回自己班上。導師的課程繼續上,我跟其他幾位前幾名的同學,會把那些信封打開,輪流點算鈔票的數量,有個同學的媽媽在農會之類的機構上班,她擅長把鈔票攤成一把扇子,俐落地算數,那是當時我們都非常羨慕的技能。幾年之後我才意識到,我們原來是一組徵收會錢的小隊。
導師對我的態度沒有改變,只不過下課的遊戲時間,有些事情變得不太一樣了。玩大風吹,有人會故意一直吹「單親家庭」的人,畢竟那是一個嶄新的詞彙,大家覺得有趣,我覺得疲於奔命。有個本來同一個路隊回家的同學,後來都不跟我邊走邊聊天了。某次我直接在教室裡問她,她說,媽媽說不可以跟單親家庭的同學玩,他們都會變壞。我回問,那妳覺得我是壞孩子嗎?她答不出來,趴在桌上假裝睡覺。
之後我選擇走別的路隊,下課後不直接回家,而是走菜市場的方向,先去媽媽的服飾店裡陪她顧店。那個同學有一天跑來示好,從家裡帶點心來請我吃,我問她不是不能跟單親家庭的人講話嗎?她笑得燦爛,說媽媽跟她講,是班上的第一名就沒關係。
我不記得是那之前還是之後,下課時間我再也不想跟大家一起玩了。還不到霸凌的程度,就是一種扎扎的不舒服,下課鐘聲一響,我就佯裝忙碌的衝往福利社,拿起每一個小小的擦布或是筆記本,天長地久地逛著,直到上課鐘響才走回教室。我依舊考第一名,只是我很清楚,如果功課不好,我可能什麼都不是。
我的手一直舉得高高的,單親家庭,獨生女,第一名,後來還有新的標籤貼上來,手很痠,但表情必須要笑。一直把手舉著,舉進中山女高,舉進台灣大學,舉到許多雜音都慢慢成為背景音樂,我開始習以為常,然後覺得,好像終於可以把手放下了吧。但是多數一定就是對的嗎?年長者說的話一定就是對的嗎?今日的家庭結構也跟從前不同,所謂家庭,又不是數學公式,難道還有「正確」的形式嗎?
如果可以的話,我想回到那個教室,告訴那五個傻乎乎的孩子,不用這麼倔強,大人的話不一定是對的,只要假裝手痠跟耳背,你就可以放下了。
橫越宇宙,以及羅斯福路
我淺眠,高中三年尤甚,如果理想的睡眠是深海潛水,我的狀態大概是水母漂。住家外的馬路會有一奇怪名字的公車經過,乘坐的人少,班次也少,司機總是開得又急又猛,清晨的首班公車等同巨獸出巡,夾雜龐大車體的呼氣聲與煞車,經過時路面的震動便可以直接把我喚醒,比鬧鐘還早一個多小時。通常是睡不回去的,通常會殘存一點對夢的記憶,我乾脆出門,差不多也可以搭上空蕩的首班車。
是喜歡上什麼就會瘋狂陷落的十七歲,反覆聽著同一首歌,甚至擔心過CD上是不是會刻出明顯的凹痕。是的,CD,那時候什麼都是實的,實體唱片,紙本書籍,室內電話,紙條信件,需要接線的撥接網路。連心情都是實的,燙手的,什麼都藏不住的十幾歲年紀,一切看來都具體而天真。熱烈地去迷戀一些什麼,熱烈地失落,傷害,痛苦,憂鬱,踏實嵌進手寫的小紙條,每個筆畫都快要劃破紙頁。書桌旁放的是錄音帶、CD、電台多功能合一的手提小音響,手邊甚至還有幾卷卡帶。等到卡帶看似大勢已去,就開始存更多的零用錢來買一張扁扁的唱片。
高二那年,我存錢買到第一台CD隨身聽。吳爾芙說,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隨身聽就是青少年的房間,戴上耳機,等同關上了房門,你在裡頭再狂歡再自溺都無人侵擾。有了隨身聽,我就是自己的不睡DJ。
而早晨的第一首歌很重要,如果順利坐上五點多的首班公車,會出現兩種選項。一是車上空無一人,我會坐在前車門上來的第一個座位,眼前是大片擋風玻璃,通常不太會出現其他乘客,司機一路踩油門,尖峰時期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曾經在二十分鐘就抵達。這時候最適合反覆聽的是Beatles的〈Across The Universe〉,在那樣的早晨,我感覺自己能克服眼前的一切困難,大考,人際,未來,都被無重力的泡泡包覆。唯一的煩惱大概是,等下的早餐要點漢堡蛋還是起司蛋餅呢?如果車上有人,幾乎一半的機率,會是另一個不同校的高中女生,她喜歡坐在公車的最後一排。這種狀況很難進入宇宙的狀態,我會聽周杰倫,頭髮還捲捲的JAY,第一張同名專輯,老老實實按順序聽下去,通常聽到〈龍捲風〉,學校就差不多到了。
那個高中女生的制服比我多一道橫槓,我們同車兩年,聽著各自的專輯,建構起各自的世界觀。每天搭上首班公車,橫渡台北橋抵達台北市的我,真心很想逃離那個名為家鄉的地方,在首班車女生的臉上,我看到自己的表情。當時的她都聽什麼音樂呢?
心嚮往之的地方是公館,為了給自己更多前往的理由,我在那邊預購最新的唱片,週末去那裡的星巴克點一杯飲料坐一整天,一個人餓著肚子讀書,從大片窗戶看過去是亮晃晃的台大校園。忘記是哪個班上同學說的,在考試之前都不能踏進台大一步,否則會考不上。台大校園的面積到底延伸到哪裡呢,紅牆的範圍算不算?總之,配備著這個小小的迷信,我避開校園範圍走路,常常要穿越羅斯福路的地下道,裡頭多半有幾個酣睡的遊民,旁邊是他的整副家當,我會躡手躡腳地走,覺得自己正在經過一整排隔音不良的房間走廊。我喜歡一邊聽音樂一邊走,帶著自己的房間去滑行過他人的房間,覺得獨立而自由。
記得是拿到孫燕姿《風箏》專輯的那天,蹲在唱片行外拆開包裝,急急地開始聽,第一首是〈綠光〉,走進地下道,剛好播至第二首〈風箏〉,那個拖長音聲嘶力竭唱的「我~不~要~」好像在整個白色長廊上碰撞,我手足無措哭了出來,立刻擦掉眼淚。但為什麼而哭呢,到底不要什麼呢?再走出地下道,迎面撞上的是大考,暑假,放榜,我第一次踏進台大校園。羅斯福路後來加劃了斑馬線,我買了腳踏車,需要走地下道的機會愈來愈少,每次走下那些階梯,無論季節,我都還能感覺森冷的高三時期,孫燕姿的聲音始終迴響在那個長長的走廊。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