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民主式經濟的誕生:終結經濟榨取,解構勞資框架,創造繁榮永續的共好新生活
滿額折

民主式經濟的誕生:終結經濟榨取,解構勞資框架,創造繁榮永續的共好新生活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9034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除非能建立經濟上的民主,否則不會有真正政治上的民主。
―美國前總統 西奧多‧羅斯福
 
▶ 人類消耗的自然資源是地球再生能力的1.5倍以上;
▶ 土壤持續衰竭,已經摧毀了地球上1/3的可耕地;
▶ 1970年以來,將近2/3的脊椎動物已經從地球上消失;
▶ 我們的社會早已經政治民主化,卻還沒有經濟民主化。
 
我們現有的經濟制度設計來自1%的菁英,為1%的人服務。在追求「利潤最大化」並鼓勵「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結果――租金高漲、零工經濟當道、更多碳排放……不僅讓我們絕大多數人失望,而且還切實地在摧毀我們的星球。
 
但是,我們並非「別無選擇」――
共享經濟,再生經濟,影響力投資者,合作社,B型企業,S型企業,公益公司
……這些「世界上最棒的公司」,正在美國三十四洲、全世界六十多個國家興起。
 
 
★現有的體制源於我們「對於現實世界的社會共識」
 
當今的經濟現實:投資者是老闆,員工是手下;公司是一個可以任意擁有和出售的東西;金融財富的增長是無限的;國內生產總值和資產負債表代表一切;勞動收入是一項需要削減的支出;人們貧窮是他們自己的錯。
 
我們可以想像一種不同的典範、一種不是以「資本」為中心的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中:世界上只有一個系統,那就是地球。它的珍貴價值無法估量;成長是有極限的;公司是人類生活的系統,員工自然而然作為成員參與其中,擁有人性的尊嚴和基本權利,共同管理資產和追求共同的福祉;每個人都享有成功的機會,因此,長期被排除在外、被體制剝削的人,都應該獲得更多的幫助。
 
 
★從「榨取式經濟」邁向「民主式經濟」的轉變已經開始
 
榨取式經濟是一個由菁英階層打造,由1%的人擁有、1%的人治理、1%的人享用的經濟體制,為的是讓他們的財務利潤最大化。而在「民主式經濟」架構下成立的企業,是讓所有權從「最大化利潤」演化成「永續管理」的觀念。
 
「我們幫助在地社區創造財富,讓這些財富保存在當地並且分享給當地民眾。這樣的經濟發展主要是透過「錨定機構」(anchor institution)的力量來推動,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建立了在地勞工的資產所有權。我們透過政策制訂,讓現存的經濟制度在環境保護、金融財務和資產所有權等方面,能有大規模的變化。」
 
這些企業把「公共利益」和「分享所有權」兩個特點結合在一起,在尊重地球生態極限的同時,滿足所有地球公民的基本需要,並且在不分種族、性別、國籍的情況下,一同分享經濟的果實。
 
 
★公共利益優先/員工所有權制度:創造多數人的繁榮,而非少數人的利益
 
本書提出了一個對新世代全球經濟體制轉型相當獨到且大膽的提案,透過「民主式經濟的七個原則」:社群、包容、地方(保持當地財富)、好工作(將資本投入資本)、民主所有權、道德金融和可持續性,每個原則都以一個實際運作的成功案例來具體說明,提供了一條明確的道路給想要徹底改變體制的人。如今世界各地都在仿效本書所提到的新經濟模式,使我們更加確信,這樣的設計,將會是未來企業的預設架構,也是民主所有權原則的典範。
 
這本希望之書,
寫給所有關心地球和人類文明的人,
面對未來的可能解答。

作者簡介

瑪喬麗‧凱莉 Marjorie Kelly
 
瑪喬麗‧凱莉是民主合作組織(Democracy collaborative)的執行副會長,也是該組織的資深研究員。她是《商業道德》雜誌的共同創辦人,曾為《哈佛商業評論》《執行長》《史丹佛社會創新評論》和《舊金山紀事報》等刊物撰稿。作品有《資本的神聖權利》(此書被評為2001年十本最佳商業書籍之一)以及《擁有未來:正在興起的所有權革命》。
 
泰德‧霍華德 Ted Howard
 
泰德‧霍華德是民主合作組織(Democracy collaborative)的會長。該組織是新型經濟模式的研究發展實驗室,致力於建立一個新的經濟體系,也就是民主式經濟。在這個體系中,公共所有權和公共控制權將會創造更公平和包容的社會,也會強化生態永續性,最終促進繁榮的民主社會和社群生活。


楊理然
 
「時代一點都不溫柔,所以才反過來追求溫柔。」
加拿大亞伯達大學哲學博士,臺大博士後研究,陽明大學兼任教師。偏愛哲學、文學、美學、倫理學和社會政治議題,翻譯是本職也是副業。真心認為在末日來臨之前,還是有一些值得做的事。

名人/編輯推薦

■共好推薦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
吳啓禎│經濟民主連合經濟組召集人/英國倫敦大學經濟學博士
林立青│作家
林以涵│社企流執行長
洪敬舒│台灣勞工陣線主任、貧窮經濟研究者
陳孟凱│合樸農學市集理事長
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曾旭正│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教授、前國發會副主委
葉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廖怡雯│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
鄭宇庭│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理事主席
顏擇雅│作家
 
 
■各界好評
 
「過去瑪喬麗‧凱莉所寫的《資本的神聖權利》激發了B型企業運動。如今她和泰德‧霍華德共同寫作,再次為我們的下一步指引方向。《民主式經濟的誕生》是當代人必讀之書。因為書中的一切都太令人震驚了。」
——傑‧科恩‧吉伯特(Jay Coen Gilbert),B型企業實驗室(推行B型企業運動的非營利組織)共同創辦人
 
 
「要建立一個新世界,光想像它的可能性無法讓人滿意。我們還要能夠真正感受它、品嘗它。凱莉和霍華德在本書中,給了我們具體的故事,讓我們能真切地相信一個有希望的新世界。」
——娜歐蜜‧克萊恩,《不能光說NO》《天翻地覆》和《NO LOGO》作家
 
 
「本書來得即時,作者嚴正地提醒為什麼我們迫切需要民主化現存的經濟體系。對社會運動人士和政治人物來說,書中討論的經濟和社會實驗提供了寶貴的思想養分。」
——約翰‧麥克唐奈(John McDonnel),英國工黨下議院議員,影子內閣首相
 
 
「一本飽富洞察力、感人肺腑、充滿活力的書。比起過去任何時候,這本書絕對是美國現在最需要的。凱莉和霍華德讓我們看到,在現今殘酷的資本主義之外,美好生活確實存在,而且這種生活已經開始出現。太棒了!」
——法朗西絲‧摩爾‧拉沛(Frances Moore Lappé),《一座小行星的飲食方式》(Diet for a Small Planet)作者、《大膽民主》(Daring Democracy)共同作者
 
 
「當今世界中,氣候危機加劇,社會不平等的程度已達危險級,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程度更無法想像,面對這一切隨之而生的是《民主式經濟的誕生》。這是一本重要而關鍵的希望之書,裡頭包含各種面對未來的可能解答。本書內容全面、縝密、見解深刻。對所有關心美好未來的人來說,這本即時的指南是必讀之選。」
——傑佛瑞‧荷倫德(Jeffrey Hollender),代代淨公司(Seventh Generation)共同創辦人,美國永續企業協會(American Sustainable Business Council)執行長


榨取式經濟的根源,以及解方
 
吳啓禎│經濟民主連合經濟組召集人,英國倫敦大學經濟學博士
 
構築現代經濟社會與物質文明的遊戲規則──追求無止盡的經濟成長與個人財富積累──已經將人類推向自我毀滅的邊緣,而且是雙重世界的毀滅:一是社會內部凝聚力量的崩解,主因是財富與所得分配嚴重不均,1%的富人占有極大比例的資源,而愈來愈多人,尤其是年輕世代,卻連堪稱溫飽、更遑論穩定的工作都很難獲得。
另一種毀滅則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例如溫室氣體所造成的地球暖化速度,已經來到除非全球經濟型態在短期內達到深度減碳目標,否則生態浩劫在所難免,屆時規模難以想像的氣候難民死傷與遷徙,可能包含你我,以及未來世代。
何以至此?人類號稱是地球無數生靈中最有智慧的動物,在生物學分類上自我冠上homo sapiens(拉丁文,英文意思為wise man)的標籤,有能力發展出各種超乎想像的科技文明,在地球上成功繁衍龐大族群、創造巨大財富,但同時卻將人類社會與複雜精細的地球生態系帶往瀕臨毀滅的境地?這個反智結果,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的一大部分,在於當「經濟人」(homo oeconomicus)的概念,透過主流社會的遊戲規則設定,成為人類自我定義的屬性、生命意義的追尋目標,乃至整體社會運作機制的核心;從那一刻鐘開始,自我毀滅的時鐘開始進入倒數。
 
 
……我們每天有得吃喝,並非由於肉商、酒商或麵包商的仁心善行,而是由於他們關心自己的利益──我們訴諸他們自利的心態而非人道精神──
每個人都會不斷催促自己,努力為他所能支配的資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他所關心的,沒錯,是他自己的利益,而非整體社會的利益──但研究他自己的利益所在,自然而然或者不如說是必然,會引導他為自己的資本挑選最有利於社會整體的用途……
既然每一個人都努力盡可能將他的資本……產出盡可能有最大價值……為的只是想盡可能增加他自己的利益;結果,……他宛如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增進了一個在其意圖之外的目的……經由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往往會比他真想增進社會利益時更有效地增進社會利益……
 
 
在西元一七七六年出版的《國富論》一書寫下上述文字的蘇格蘭學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由於此等「真知灼見」為當時英國崛起中的工業資本階級之自利與牟利行為提供了倫理道德基礎,同時也奠立了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市場經濟政策的優越性,因而占擁現代經濟學之父的神壇地位。其所揭櫫的「經濟人」屬性,只要專心追求自利,便能對社會做出比利他主義者更大的貢獻。此一思想系譜,傳承到十九世紀經過英國功利主義思想家的演繹,為「理性」更進一步賦予了追求效益/利益極大化原則的定義。
以追求自利與利益極大化的「經濟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英美世界具有主導性地位的倫理道德基礎,還有一個更深層的文化信仰因素,那就是從十七世紀中葉開始流行於該地區的基督新教喀爾文教派。該教派有個獨特主張,那就是「上帝預定論」(predestination),認為上帝已經事先挑選哪些人死後上天堂得永生,其他非選民則注定下地獄。雖然這是一件死後才能驗證(所以根本無從驗證起)的主張,但是被預先選中的幸運兒既然蒙主恩寵,生前也定然享有傲人的世俗成就,方能彰顯上帝、互為輝映。同樣的邏輯形成對貧窮者的歧視,認為貧窮本身是罪惡,是懶惰的化身,貧窮說明了自己是上帝的棄兒。
喀爾文教派這項獨特的信仰主張,為「經濟人」(以及貧富社會階級)論點鋪設了價值的溫床。此一「宗教性」基礎,加上亞當斯密所賦予的完美「社會性」(利我主義者比利他主義者對社會更有貢獻),等於是為「經濟人」打造了一雙暢行無阻的雙腳,成為英美哲學與公共政策的重要基底。
在自由放任的市場環境下,個人/企業追求自身利益極大化,造就了野蠻資本主義,也就是本書所說的「榨取式經濟」型態,其所產生的危害,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是一個明顯的事例,但是真正可怕的地方,在於它無所不在,在於它已經成為我們(台灣人哪)的文化基因與價值信仰,在於它把社會徹底地「原子化」(見諸柴契爾夫人的名言:「他們把問題歸諸給社會,但是,你知道的,沒有社會這種東西,只有個別的男男女女,以及他們的家庭。……」),人的社群感與生命共同體於焉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極端的個人英雄主義。
在商業領域,極端的個人英雄主義表現在老闆與高階管理階層的獨大與獨裁。然而我們崇拜富人與金錢,不僅僅是因為認同的投射,還有迫切的現實需要。圍繞著「經濟人」概念所形成的國家公共政策,基本上是藉由人們對於貧窮的恐懼在鞭策工作動力,殘補式的社會政策讓人唯有落入貧窮線以下才得以領取微薄福利金。雖說教育是階級翻身的機會,但是教育商品化的結果,通常帶來的是階級固化與債務陷阱。
本書作者的分析充滿洞見,直指這一切不幸的根源:「資本偏見的核心根植於人類的心中,也根植於一直以來人類對於虛榮與地位的追求。」沒錯,在一個強調階級地位高低差別的社會當中,古今中外的差異只有劃分階級的標準不同而已,從血統、戰功、考取功名學位、土地、金銀貨幣等等一路演變,總是要透過這些準尺來判別人與人之間的價值高低與社會地位。榨取式經濟「這種價值體系透過有利於富人的制度和政策來體現。最後,價值觀和制度結合在一起,於是在資本家和其他普通人之間形成了資源、權力和特權的不平等分配。」
所幸的是,以美國為首的英語系國家在當代的影響力固然巨大,但是地表上還有其他地區擁抱著不同的價值觀與相應的國家制度,崇尚平等與自由的北歐就是一個重要典範。北歐式的自由主義強調唯有國家強力介入方能保障所有人享有發展機會的自由(否則自由只是富人的特權),因此在二戰後打造了民主式經濟,建構了完整的福利國家。北歐這套通稱為社會民主的體制,在歷經全球化時代至今,以整體國民的強大創新力作為國家競爭力的基礎,解決了一般國家經濟發展經常面臨的兩難困境:公平vs.效率,綠色生態vs.經濟成長,與產業規模過小不利國際競爭與研發。北歐的發展成就,已經受到國際學界與媒體的肯定,當今美國國內一些重視公平正義與永續發展的政治人物也掀起一股北歐學熱潮。
我們不知道動見觀瞻的美國政權何時向左轉(希冀屆時可以牽動執拗的台灣右派政治),但是這本書的作者們,已經和案例中的所有人與相關單位一起協力,在草根基層實踐著民主式經濟。誠如作者所言,對這股力量來說美國脈絡無異於一片荒漠,大環境非常不利。但是,人類自我毀滅的倒數時間所剩無幾,我們必須盡最大能力盡快地終止榨取式經濟繼續蔓延。
我衷心推薦這本書!透過這本書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命運的前世今生,了解潛藏在我們個人行為、社會價值文化乃至國家公共政策深處的影武者,進而開啟知識─行動的正向循環,打造社群共同體,建立自己的認同與歸屬。

前言:
散布各地的民主式經濟實驗之間往往沒有連結,實驗者也不知道彼此。但是在這些實驗中,一群默默無聞的領導人,正在為我們許多人渴望但又幾乎無法想像的生活打下基礎,那就是一個可能讓所有人都過上美好生活的經濟模式。他們正在為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經濟體制鋪路,而這個體制甚至可以推廣到全球各地。本書中,透過訪問這些社會實驗的領導人,我們提出了新體制的基本原則。而在探索的過程中,一個有條有理的新典範也開始成形,人們也因此知道如何打造新的經濟體制。這個新體制能讓我們超越企業資本主義和國家社會主義的二元對立,讓我們進入全新的世界。
新體制的基本道德原則,包括了社群原則和永續性原則。就像北美原住民一直以來所知道的那樣,這兩項原則其實是一體兩面。其他基本原則還包括:勞動先於資本、資產大眾持有、投資大眾和在地、包容受到排斥的少數族群、讓利潤成為附帶結果而非主要目標、重新打造重視平等和永續的新一代企業,並讓所有權從原始的「最大化利潤」觀念,演化成進步的「永續管理」觀念。
這種新興的民主式經濟與當今的榨取式經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榨取式經濟是由菁英階層打造的體制,為的是讓他們的財務利潤最大化。榨取式經濟是一個由百分之一的人擁有、百分之一的人治理、百分之一的人享用的經濟體制。很早以前,我們的社會就讓政府民主化了,但我們卻從來沒有讓經濟民主化。這就是現在我們必須開始的歷史進程。為了打造這個充滿潛力的下一代體制,所有人都應該起身參與其中。
這本書是寫給所有關心地球以及人類文明未來命運的人。對社會運動人士來說,這本書將極具價值;對那些發現維持現狀不可行的兩黨人士來說也同等重要。此外,對許多基金會的領導高層、非營利醫院系統、大專院校、政府、非營利經濟發展、影響力投資、有進步價值的公司、員工所有權公司、工會、市長和其他公民領袖來說,這本書都會非常有用。雖然本書不是一本學術著作,但是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也可能會發現它的價值所在。
這些潛在的讀者將會來自世界各地。本書的故事主要來自美國和英國,也就是資本主義的中心點和誕生地。但本書分享的經驗同時適用於許多其他國家,因為榨取式經濟已經在全球各地盛行,同時民主式經濟也在世界各地相應而起。在本書的每一章中,我們將分別訪問各個民主式經濟正在崛起的地方。讀者可以直接跳到你最感興趣的章節。
我們是本書的兩位共同作者瑪喬麗‧凱莉和泰德‧霍華德,也都是「民主合作組織」(The Democracy Collaborative)的執行主管。民主合作組織是一個成立十九年的非營利機構,也是一個民主式經濟的研究發展實驗室。我們總共有四十多名主要來自華盛頓特區、俄亥俄州克里夫蘭、比利時布魯塞爾、英國普雷斯頓的工作者和研究人員,以及其他來自世界各地的員工。我們的工作包含理論和實踐面向,總是一起努力醞釀經濟改革的想法。此外,我們的工作會處理整體層面的問題,也會處理地方層面的問題。在我們深入地方時,我們幫助在地社區創造財富,讓這些財富保存在當地並且分享給當地民眾。這樣的經濟發展主要是透過「錨定機構」(anchor institution)的力量來推動,而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建立了在地勞工的資產所有權。我們希望透過理論研究和政策制訂,讓現存的經濟制度在環境保護、金融財務和資產所有權等方面,能有大規模的變化。
近年來,隨著合作需求的增加,我們的員工增加到了三倍之多。之所以出現這種成長,是因為人們越來越渴望改變。此外,也是因為有一群遠見卓識的投資者分享了這種渴望。現在的我們,已經忙碌到無法滿足每一個前來尋求合作的社區、組織或政治領導人。這也是我們寫了這本書的主要原因:我們想把學到的東西開放給大家使用。
這本書是我們兩個人合寫的,所以你會看到我們用第三人稱「瑪喬麗」和「泰德」來互稱。瑪喬麗‧凱莉是民主合作組織的執行副會長,也是本書的主要作者。她是《商業道德》(Business Ethics)雜誌的共同創辦人,曾擔任該雜誌負責人兼記者的角色。在本書中,她會帶入商業進步價值與投資的相關經驗,那是她在辦雜誌時所接觸到的。她寫過兩本相關書籍,也從事公司設計和規劃,其中主要客戶是以社會公益和擴大所有權為目標的公司。另一位作者泰德‧霍華德是民主合作組織的共同創辦人和會長。他曾幫助克里夫蘭基金會(Cleveland Foundation)的運作,並幫助建立了員工持有的長青合作社(Evergreen Cooperatives)。他經常和各種錨定機構(例如非營利醫院系統和大專院校)合作,近期也越來越常與美國和歐洲的政治領導人合作。
我們是腳踏實地的基進分子(radicals),而此書的目的在於幫助讀者理解一個正在成形的新型經濟體系。在訪問時,我們認識了各種不同的經濟模式、不同的經濟方法和意識形態,也就是在其中我們看到一個正在成形、有條有理的新體系典範。我們希望讀者能理解這條潛在的進步道路,並且學習如何加入我們的行列。
 
 
 
後言:
我當時做的事,似乎是一場小而魯莽又容易被人忽視的冒險。當時的新聞充斥著幾十年來最大的事件,例如川普當選、英國脫歐、歐洲法西斯主義的復興。而我,一名《衛報》的記者,卻在當時專注於一些最微小的事件。我決定在那一年裡,專心關注那些距離權力很遙遠的小社區,訪問當地的人、為了他們而寫作。我想訪問那些三十年前眼睜睜看著自己工廠倒閉的人,因為在過去的十年裡他們又看著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被前所未有的緊縮政策摧毀。這些地方往往離倫敦太遙遠,因而無法引起英國國會和媒體的關注。這些地方也不太知名,所以大多數英國人根本不在乎。普雷斯頓:離曼徹斯特一小時的車程;普利茅斯(Plymouth):鐵路的終點站;蘇格蘭東基爾布萊德(East Kilbride):輕工業園區。這樣你懂了吧?從新聞的角度來看,我大概就是現代的唐吉訶德,拿著長矛、用google查看最近的風車在哪,盡是在做些無意義的事。
但是吸引我來到這些地方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我想要找機會講更多悲傷的故事。而是因為我發現這些社區已經意識到,他們的問題無法透過來訪的政府官員解決,也無法透過跨國公司的合約簽訂解決。這些都沒用。所以,他們發現如果想解決問題,就必須自己動手。例如,住在利物浦的特蕾莎‧麥克德莫特(Theresa MacDermott)和埃莉諾‧李(Eleanor Lee)先是避免了自己的房屋被拆除,然後再把自己變成了社區房地產開發商,為當地人建造平價經濟住宅。又或者像是普利茅斯的市議會議員克里斯‧彭伯西(Chris Penberthy)。他以微薄的預算,致力於建立一個後工業時代的社會企業聯盟,目標是聘僱七千多位當地居民。還有格拉斯哥市郊的約翰•克拉克(John Clark)和阿利斯泰爾•米勒(Alistair Miller),他們想從自己的印刷公司退休,但又不想讓一些企業禿鷲看著資產負債表挑三揀四。所以他們冒著風險,把公司賣給了六十位員工。
當我在寫那些報導的時候,我知道這些人和他們的政治活動很吸引人,但當時我卻怎麼也沒辦法預期到讀者們激烈的反響。那些報導作品在社交媒體上被一遍又一遍地分享,信件和電子郵件源源不絕地湧入;我們錄製的podcast直到現在仍然吸引著大量的聽眾;地方和中央的政治人物和社會運動人士不斷聯繫,想要得到更多的資訊。讓我特別印象深刻的是,我曾經寫了一篇報導,講的是德國中部的一個小鎮。那裡的居民曾和一家大型能源公司對抗,最後成功奪回輸電網的控制權。然後我就收到了許多來自法羅群島(Faroe Islands)的熱情信件,那裡的人們想要知道他們要如何照做才能成功。後來,由於讀者的要求,我們延長了這整個系列報導,而我寫了比我原先預期還要多很多的文章。那時,我們在普雷斯頓舉辦了現場討論會,即使沒有特別宣傳,門票也在一瞬間賣光了。當我們搬到一個更大的場地舉辦討論會的時候,它又賣光了。而當討論晚會一結束,一些觀眾就走去對面的雜貨店。後來有人跟我說,觀眾在賣水果和蔬菜的走道之間繼續熱烈討論。
為什麼會這麼受歡迎呢?部分原因是因為這些都是了不起的故事(希望你們發現這件事了)。但當然不僅如此,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故事駁斥了四十年前瑪格麗特•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的那一句尖酸刻薄的話:別無選擇(There Is No Alternative)。這句話是她從當時主流正統的觀點中所提煉而來的。別無選擇,也就是除了把錢交給富人、侵入公共領域、給金融中心更多權力、讓金融成為你的金雞母之外,你別無其他選擇。好吧,但在金融危機摧毀了柴契爾世界觀的十年之後,這裡其實有一些替代方案,而讀者聽眾們顯然想知道更多。
當然,這些替代的選擇並不完美。畢竟故事中的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在真實世界的限制之下努力著,加上他們通常只有很少的錢(但攝取了很多咖啡因)。他們正在努力為自己、家人和社區創造一個值得美好生活的未來。就在你剛讀完的書中,瑪喬麗‧凱莉和泰德‧霍華德也講述了類似的故事。
就像凱莉和霍華德一樣,當我開始探索我們的經濟體系要如何重新結合民主這個概念時,我尋找的是實驗而不是模版。隨著時間的進展,我希望看到這些替代方案繼續成長茁壯。這不代表說大家一定要複製普雷斯頓或克里夫蘭的成功模式。民主式經濟應該是一個多樣化的模式,它必須反映在地人民的需要和想望。但是要讓民主式經濟萌芽,我們需要先解決凱莉和霍華德所提到的「資本偏見」。這樣的偏見讓替代方案沒有足夠的資源繼續運作,同時又讓當今金融界的資金源源不絕灌注到現有的經濟體制。但正是這個舊有經濟體制出現了問題:租金高漲、財富榨取、更多的二氧化碳被排放到空氣裡。
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節奏,並不像政治或媒體圈所要求的那樣極度快速。我們的生活並不是速報或最新頭條新聞。在英國,很少民意調查會去研究人們真正想從經濟中獲得什麼。不過極右派智庫列格坦研究機構(Legatum)倒是在二〇一七年發布了一份這類的調查報告。受訪者最關心的生活問題依序是:食物和水;警察和消防;全民健保;一間好的房屋;一份不錯的高薪工作;義務教育和免費教育。排在最後幾項的是擁有一輛汽車、社交媒體和平價航空。
讀著列格坦研究機構對這項調查的評語,你應該會感受到強烈的困惑。調查報告的最後,作者總結道:「這個國家中很大一部分的人民……強烈地反對資本主義。」當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流世界觀,還把公眾對食物和水等生活必需品的渴望當作意識形態上可疑的東西時,你就知道,這是起身尋找另一種選擇的時刻了。
 
 
——阿迪第亞‧查克拉博蒂
《衛報》資深經濟評論員和專欄作家
 

目次

各界好評
推薦序/榨取式經濟的根源,以及解方―─吳啓禎
推薦序/娜歐蜜‧克萊恩
 
緒論
從克里夫蘭到普雷斯頓
經濟轉型的新典範
 
第一章 民有、民治、民享的經濟
大浪席捲全球
民主經濟原則 vs. 榨取式經濟原則
 
第二章 社群原則
公共利益優先
印地安人故鄉的再生社區
 
第三章 包容原則
為長期被排斥在外的人創造機會
在波特蘭經濟發展中創造平等
 
第四章 地方原則
創造回流在地的社群財富
一百三十億美元的克里夫蘭錨定任務
 
第五章 好工作原則
勞動先於資本
家庭護理夥伴合作社――以勞工為中心的經濟
 
第六章 民主所有權原則
為新時代設計新企業
員工持有所有權的公益公司――EA工程公司
 
第七章 永續性原則
保護生命的基礎――生態系
聯邦準備理事會為生態轉型的融資力量
 
第八章 道德金融原則
為民眾和地方來投資和貸款
英格蘭普雷斯頓――銀行和退休基金的在地投資
 
結論
從榨取式經濟到民主式經濟
思考前方道路的下一步 
 
後記/阿迪第亞‧查克拉博蒂
附錄 民主式經濟相關組織列表
致謝詞
關於作者
參考文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