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一部「羅曼史」,憑什麼贏得崇高的「布克獎」?
這是可與《百年孤寂》比肩的偉大小說。
——《華盛頓郵報》
譯本特色:完整譯本首度上市,精準詮釋英文原作精神
+前言:拜雅特
+題辭: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題詩:羅伯.布朗寧(Robert Browning)
紀錄
1990年英國布克獎(The Booker Prize)得獎名作,80種版本風靡全球
2002年改編電影《無可救藥愛上你》,2012年改編BBC廣播劇
2003年英國BBC「大閱讀」(The Big Read):全民票選最受歡迎小說前200大
2005年美國《時代》雜誌:1923~2005年最佳英文小說之一
2008年英國《泰晤士報》:1945年以來最偉大的50位英國作家之一
入選英國《衛報》「生命不可缺少的100部書」清單
盛讚
一部完美的作品,從頭到尾都是大師手筆。拜雅特的文筆充滿了智慧、才氣與人性,《佔有》勢必成為 1990 年代最值得紀念的經典作。 ——《泰晤士報》 (The Times)
再怎麽讚譽都不為過,《佔有》是一部令人永難忘懷的傑作,它的懸念手法,它的情感尋幽,它的荒涼與惆悵,都令人嘆為觀止。 ——《出版家周刊》 (Publishers Weekly)
拜雅特是英國才智最高(intelligent)的小說家。——《蘇格蘭人報》(Scotsman)
拜雅特所傳遞的對文字的熱情、對文字差異性的享受與喜愛,有時到了令人眼花撩亂的地步。結合高度的精神和博學,她的作品既有挑戰性又令人興奮……——《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拜雅特是我們當前時代最好的小說家之一,她成功地挑動你,同時滿足你對智力和想像力的要求……儘管如此,她的作品可讀性非常高。——《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佔有,
是著魔一樣的執迷,
而語言,是最極致的佔有
一八五九年夏天,在開往約克郡偏遠海濱小鎮的火車上,詩人艾許準備了一枚戒指給坐在他對面的女子佩戴。她不會是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她永遠不可能屬於他,但是他並不知道,這個女人將佔有他的一生。他追著這個女人,從英國到法國,從信件到詩句,有如被魔鬼附身一樣……
「佔有」是愛的必然渴望,「著魔」是愛的最高級形容。
「我不能任由自己在你煽起的大火裡受煎熬……
沒有人能夠置身火焰裡而不被吞噬。」
——克莉史塔伯.勒摩特
一九八六年,為了揭開暗藏在維多利亞時代詩人艾許信件中的疑點,女性主義專家茉德.貝力博士和魯蛇文學研究員羅蘭.米契爾來到約克郡這個偏遠的海濱小鎮,想找出一百多年前、艾許人生中那段長達一個月的「研究之旅」背後的真相,以及,女同性戀詩人克莉史塔伯.勒摩特,真的也來過這裡嗎?火車上,收下戒指的那名女子,真有可能是她嗎?
她的生命就以此刻為轉捩點。
從前的一切只為了到達這裡,
日後的一切也都將從這裡不斷遠離。
文學研究助理羅蘭.米契爾在圖書館發掘了兩封出自艾許之手、從不曾寄出的書信。專門研究艾許的羅蘭不經意發現了信裡的艾許不像目前所有史料和作品中所呈現的一貫冷靜與溫文節制,反而透著一股羅蘭前所未見的熱切。這封信的背後,是否隱藏著什麼故事?而當遁世的維多利亞女詩人克莉史塔伯.勒摩特的名字出現在他追索的資料當中,他不禁開始想像:或許這將成為英國文學史上的一大發現,可以讓身為卑微小研究員的自己在學術界翻身……
羅蘭找上茉德.貝力博士合作,一起追索維多利亞時代這兩位詩人的祕密軌跡。一百多年前這兩位詩人之間不尋常的通信和詩文,成了茉德和羅蘭致力解碼的懸案線索。而隨著研究的深入,一開始互看不順眼、位階懸殊的茉德和羅蘭之間也出現了糾纏不清的情感和權力糾葛。
拜雅特在《佔有》中寫活了維多利亞詩人的文藝風采與創作能量,同時巧妙地將愛情故事融入歷史懸案與偵探小說的氛圍,讓《佔有》成為一部充滿文學美感卻又平易近人的經典之作。書中所有文字皆出自她一人之手,包括詩作、散文、文獻資料、傳記、日記等不同文體,無一不可亂真,使讀者不時錯覺兩位詩人是真有其人,分不清虛構與史實。
《佔有》讓拜雅特展現了同時作為詩人、散文家、學者、傳記與日記作者的寫作功力,技驚四座,不僅一舉奪下英語小說界大獎「布克獎」,也以它扣人心弦的結構與故事,成為當年最暢銷的小說之一。
她以兩對不同時代的戀人情感發展為雙主線,透過維多利亞體詩歌、激情洋溢的情書、隱晦的日記,以及其他各種不同文體起承轉合,並在小說裡注入莎士比亞式的戲劇色彩,完美融合懸疑解謎與高超文學性,成就了這部晉身英國文學史殿堂的「偵探推理羅曼史」,引領讀者一起從兩封信開始抽絲剝繭,揭露一段埋葬多年的烈火狂愛——在那個保守的年代,他們比現代自由的男女更奮不顧身,被愛全面佔有。
一部「羅曼史」,憑什麼贏得崇高的「布克獎」?
用後現代小說寫就一部當代「傳奇」(Romance)
Romance,在成為現代的言情「羅曼史」之前,本來是源自歐洲中世紀騎士文學的「傳奇」,謳歌騎士遠征歷險與浪漫愛情事蹟,例如法國的《羅蘭之歌》、《玫瑰傳奇》、英國的《圓桌武士》。
在拜雅特的《佔有》裡,不論是情人之間的愛情「佔有」,抑或學者之間爭搶珍稀研究資料的「佔有」,這種在生命裡對任何事物鍥而不捨、有如附魔一般的追索,正如同「傳奇」文學的主人翁踏上一場改變人生的遠征、為達某一目的而冒險犯難時,那種身不由己的狂熱追尋(quest)……
「語言」的佔有與揭發
詩歌、信件、日記、文獻,乃至於腦海裡的想法、念頭,全都是「語言」。
拜雅特大量玩弄「語言」,讓這個故事「被語言佔有」,而透過這些「語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兩位詩人的祕密人生,在現代兩名研究者的追索之下被逐一揭露。
在拜雅特的筆下,詩人生活在「語言」之中。「語言」實質地「佔有」他們的世界,也以詩文的形式「佔有」愛人的思緒一生一世。
羅蘭、茉德踏上這一趟「解鎖語言」的遠征後,不只變得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更發現自己正在重複並延續前人的生命歷程,有如歷史輪迴的宿命。他們這一趟追尋,不只改寫了兩位維多利亞時代詩人的個人歷史,也改變了自己的生命。
用神話傳說隱喻顛覆女性地位
曼露西娜(Melusine)是法國民間傳說的女妖,上半身像人類,下半身為魚尾或蛇尾,經常出沒在水邊或水中。在拜雅特的筆下,維多利亞時代女詩人克莉史塔伯.勒摩特,就如同集毒蛇、仙女、女巫於一身的曼露西娜,在那年夏天佔有了詩人艾許的身心之後,毫不回頭地離開他身邊,又讓艾許像著了魔一樣,從英國一路追到法國布列塔尼……
拜雅特在《佔有》裡大量改寫神話與傳說,並藉由「傳奇」的虛構形式,勾勒出維多利亞時代一位獨立女性堅不從俗的獨特身影,讓她透過性、愛與寫作展現女性的力量。
作者簡介
A.S.拜雅特(Antonia Susan Byatt)
拜雅特(1936~),英國當代知名小說家,也是詩人、評論家。2008年《泰晤士報》評選1945年以來最偉大50位英國作家之一,2010年英國最古老文學獎「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獎」(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得主。就讀劍橋大學紐罕學院、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曾在倫敦大學學院、中央藝術學院授課,1983年成為英國皇家文學協會會員,1990年獲頒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 B. E.)。
拜雅特著有多部小說,除了榮獲1990年布克獎的大作《佔有》,尚有《日影》(The Shadow of the Sun, 1964)、《遊戲》(The Game, 1967)、《花園處女》(The Virgin in the Garden, 1978)、《靜物》(Still Life, 1985)、《天使與昆蟲》(Angels and Insects, 1992 )、《巴別塔》(Babel Tower, 1997)、《傳記作家的故事》(The Biographer's Tale, 2000)、《童書》(The Children's Book, 2009)、《諸神的黃昏》(Ragnarok: The End of the Gods, 2011),以及《馬諦斯故事》(The Matisse Stories, 1993)、《夜鶯眼中的惡靈》(The Djinn in the Nightingale's Eye, 1994)、《元素:冰火同融》(Elementals: Stories of Fire and Ice, 1998)、等短篇小說集。
譯者簡介
于宥均(第1-17章)
于宥均,一九七○年生。時空的穿越者。文字聲音影像的創作者。
宋瑛堂(第18-28章、後記)
台大外文系畢業,台大新聞碩士﹐曾獲加拿大班夫國際文學翻譯中心駐村研究獎﹐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文學譯作包括《分手去旅行》、《霧中的曼哈頓灘》、《該隱與亞伯》、《世仇的女兒》、《情,敵》、《苦甜曼哈頓》、《絕處逢山》、《消失的費茲傑羅》、《重生》三部曲、《往事不曾離去》、《修正》、《全權秒殺令》、《單身》、《大騙局》、《數位密碼》、《歡樂之家》、《永遠的園丁》、《斷背山》等。非小說譯作包括《被消除的男孩》、《黑暗中的希望》、《走音天后》、《在世界與我之間》、《間諜橋上的陌生人》、《永遠的麥田捕手》、《怒海劫》、《賴瑞金傳奇》、《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蘭花賊》、《宙斯的女兒》等。
序
前言
——拜雅特
對我而言,書寫《佔有》這本書是一件很幸運的事,儘管一開始看似相反。這本書在我剛放棄在倫敦大學學院任教了十一年的教職後,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寫成的。結果發現,這是我唯一一部不受其他問題、計畫、疾病、人生責任干擾的小說。
這部小說,在我腦中構思十五年之久。這段期間,這部小說的面貌也在我腦中改變很多。不像我所寫的其他作品,這部作品是從書名開始的。我坐在大英博物館的老式圓桌閱覽室,看著研究柯立芝的偉大學者凱瑟琳.柯本(Kathleen Coburn)在圓形目錄區走來走去,一圈又一圈。我突然意識到,她這一生都獻給了這位死去的詩人。我心想:「是他『佔有』她,還是她『佔有』他?」然後我想,這應該可以寫成一部小說,關於生者與死者之間的「佔有」關係。這會是有如被附身一樣、著魔執迷的故事。然後,我也意識到,佔有/擁有(possession)這個字,也有一個很直接的利益層面可以探討:「誰『擁有』死去作家的手稿?」我在腦子裡翻來覆去地想這個問題。很長一段時間後,我才意識到:「佔有/擁有」也適用於性關係。當時,我正在研究羅伯.布朗寧(Robert Browning)和妻子伊麗莎白.巴雷特.布朗寧間的精采信件,想到了兩對戀人,一對是現代人,另一對是古代人──維多利亞時代的人,讓他們在這些意義上體現「佔有/擁有」。
我最初的計劃是寫一本實驗性小說,一本關於文學理論、被複寫的文本,以及頗具侵略性的傳記文字,你可以從當中瞥見情人與詩人的身影,但不是非常清晰。改變這一切的,是我對艾柯《玫瑰的名字》的閱讀經驗,以及它具有諷刺意味的中世紀偵探故事。我丈夫在紐約的朋友都對這本書非常投入,也對當中包含的中世紀神學很感興趣。我在當中發現的祕訣是:一個精彩的故事,可以放進任何你需要放進去的內容。
於是,我開始創作像我小時候讀過的那些偵探故事。我發現偵探故事必須回溯構成,必須設計情節,最終達成一個獲得解決的結局。為了在關鍵時刻「被發現」,你必須先把事物隱藏起來。在心理小說中,當角色的情感變得清晰,就會成為情節。這種新形式是一種解放。我發現自己在戲仿(parody)D.H.勞倫斯(D.H. Lawrence),以及英國作家暨翻譯家多蘿西.塞耶斯(Sayers)和羅曼史暨推理小說作家喬潔.黑爾(Georgette Heyer)作品中的場景。
於是,我開始創作像我小時候讀過的那些偵探故事。我發現偵探故事必須回溯構成,必須設計情節,最終達成一個獲得解決的結局。為了在關鍵時刻「被發現」,你必須先把事物隱藏起來。在心理小說中,當角色的情感變得清晰,就會成為情節。這種新形式是一種解放。我發現自己在戲仿(parody)D.H.勞倫斯(D.H. Lawrence),以及英國作家暨翻譯家多蘿西.塞耶斯(Sayers)和羅曼史暨推理小說作家喬潔.黑爾(Georgette Heyer)作品中的場景。 這部小說的「概念」是:詩歌和詩人,比那些過著他人二手生活的文學理論家、傳記作家,還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我常在讀過與詩人有關的作品之後,再回到詩人本身的作品時,感到震驚。這本小說在形式上需要真正的詩,但是我不寫詩。羅伯森・戴維斯(Robertson Davies)寫了一本與歌劇有關的小說,並以托馬斯.洛弗爾.貝多斯(Thomas Lovell Beddoes)的詩作為一種背景幻影的歌詞。當時我的編輯是那位非常優秀(而且被低估的)英國學者暨詩人、小說家、評論家:安賴特(D. J. Enright)。我告訴他,我在考慮用龐德(Ezra Pound)早期的「維多利亞」韻文來寫。丹尼斯說:「別開玩笑了。」妳自己來寫。於是,我回家寫了一首和蜘蛛有關的維多利亞詩歌。我發現寫這些詩並不難;作為文字表達的一部分,它們是按照小說的形式寫成的。我認為一本小說就像編織,一針到底。人們總愛問我我做了哪些「研究」,言下之意在說這是一件很繁瑣的事,而非發現未知事物的喜悅。但是對我來說,過去我也一直被丁尼生和布朗寧的詩迷住。我小時候就讀過它們,因為我母親是一位布朗寧專家。它們的韻律在我的腦海中吟唱,而且在我的小說並不需要它們的段落裡突兀地冒出來。
這本書完成時,大西洋兩岸的出版商都覺得困擾,抱持懷疑的態度。他們求我減少詩歌,減少維多利亞時代的書寫,唯一勇敢接受它的美國出版商還不忘告訴我:「妳這些累贅多餘的文字,毀了所有的懸疑趣味。」我哭了。後來,這部作品贏得愛爾蘭時報的愛爾蘭航空獎(Irish Times Aer Lingus prize)和布克獎(Booker prize),而且讓所有人都很驚訝地(包括我本人)成了一部暢銷書,還有些人用我想像出來的詩人來寫論文。這本小說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我欠艾柯很大的人情。
目次
前言——拜雅特
題辭——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題詩——羅伯.布朗寧(Robert Browning)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後記:一八六八年
書摘/試閱
這個男的和這個女的,彼此對坐在火車的客車廂裡。他們的樣子很安詳很端莊,兩人的膝上都攤放著書本,只要火車搖動的狀況不是太嚴重,他們便會轉而看書。更確切地說,他其實是很慵懶地偎在他的角落裡,腳踝交錯相疊,顯出十分輕鬆的模樣。而她呢,大多時候都認真地讓目光停留在她的書上,不過偶有些時候,她會抬起尖尖的下巴,專注地望向外頭,看著變化連連的鄉村風景。看到這幅光景的人很可能得猜上好些時候,才能推斷出他們到底是結伴旅行的兩個人,抑或是各走各路,因為他們的目光很難得碰在一起,就算碰在一起了,兩人的目光也都極其小心,而且毫無表情。像這樣的一位人士,他很可能會在觀察一段時間過後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這位男士對這位女士,懷有仰慕之情,要不便是懷有相當高度的興趣。每當她毅然低下頭去看她的書,又或是看飛逝而過的田野、漸漸消失的牛群時,他的目光就會停留在她身上,只是那目光究竟是在推敲著什麼,抑或單純就是好奇,這又實在很難分辨得出來。
他長得相當英俊,一頭平滑的深褐色頭髮,深得近乎黑色,只不過,鬈髮之中仍可見到些黃褐色的光澤;至於亮光光的褐色小鬍,色澤則又更深了一點,相當於七葉樹的果實的顏色。他的額頭相當寬闊,智能器官發展得很好,不過他天生也極富熱情與同情。他有著黑色的眉毛,毛茸茸亂糟糟的,底下一雙大得不得了的眼睛,總是從容不迫地看向外面這個世界,大膽無畏,但又帶著幾分含蓄。鼻子的線條分明,嘴型堅定沉穩——這麼一張臉,可能會讓人覺得,它非常瞭解自己,而且早已打定主意要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他看的書是查爾斯.萊爾爵士的《地質學原理》,這本書,在他全神貫注之時,讀取的速度相當快速。他的衣裝很高雅,卻絲毫不顯浮誇。假想中的那位人士很可能會無法判定,究竟他觀察的這位男士,追求的生活是活躍積極,抑或沉思冥想:他看起來似乎果斷明快,可是,卻又像是個「思考良久、深沉」的人。
這位女士的打扮雖說不是最最時興的樣式,但卻十分高雅;她穿著灰色條紋的連身棉裙,外頭罩了件印第安式的披肩,那是件鴿子灰做底,搭配海水藍和孔雀藍渦紋圖案的毛織品;她戴著一頂小小灰灰的絲綢軟帽,帽沿底下,則可見得幾朵白絲結成的玫瑰花蕾。她長得很秀麗,白蒼蒼的肌膚,一雙眼睛,大得恰如其分,光線變動之時,會有特異的綠色閃現其中。她其實不能算美——她的臉太長,這就不夠完美,而且離青春已有一段距離,不過身量倒很標準,嘴型彎彎的十分高雅,不會鼓得像朵玫瑰花蕾突在那兒似地。真要挑剔的話,她的牙齒稍嫌大了點,不過很堅實、很潔白。到底她是已婚,抑或未婚的小姐,這點很難看得出來;還有,到底她的家境如何,這點也不易判定。她的東西,看起來都是整整齊齊、精心挑選,雖然不見有豪奢的氣度,但看在好奇的人眼裡,也看不出有任何貧窮、儉省的地方。她白色的羔皮手套十分柔軟,看起來不像是用了很久。火車移動時,她那一雙因著大蓬裙移位而不時出現的小腳,則藏匿在一雙結著緞帶亮閃閃的翡翠綠皮靴裡。她是否有察覺到她這位旅伴對她的興趣,她的表現也讓人無從知起,若真說有,那便是她的眼睛會很刻意地不去看他這個人,可這種表現不也就只是一種體統上該有的端莊。
一直到過了約克郡相當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倆的關係才終於能大致敲定,因為這位男士傾身向前問說,她是否還覺舒服,不會太累,態度十分誠懇。而那個時候,車上已不見有其他乘客,大部分都是在約克郡那一站就轉車或下車,沒有人坐超過莫頓和匹克林這兩站,所以,現在車廂裡就只剩下這兩個人了。她於是直視著他,說她不累,她一點都不覺累;她想了一會兒,然後又斬釘截鐵地說,她現在的心情是不容許疲累的,她很確定。因此,他們相視而笑,然後他傾身向前,著魔般地望著那小小的戴著手套的手,而那靜靜躺著的手,接著便緊緊握住了他的手。有些事情,他說,他們得趕快趁著目的地還沒到達之前討論一下,這些事情在他們匆忙混亂出發之際,一直找不著時間、也沒法平心靜氣地說清楚,這些事情,說起來有點尷尬,但他希望,憑著一股決心,他們終能克服。
她說她很專心在聽,小手放在他彎彎的弧線裡,被他緊緊地握著。
「我們正在一起旅行。」他說。「我們決定——妳決定了——要來。我不明白的是,在這個決定之後,妳是否會希望——妳是否會選擇——和我分開,自己單獨住宿,自己打理一切——或者說,妳是否——妳會否希望以我的妻子的名義一起旅行?這等於是往前跨出一大步,也同時會出現各種的不便、風險,以及——尷尬。我已經在斯卡伯勒訂了房間,是和『妻子』一起入住。但我也可以再訂別的房間——用個假名來訂。還是說,妳不想走到這一步——為了妳的名聲,也許妳想自己單獨地在其他地方落腳。原諒我這麼直接。我只是真心想知道妳會希望怎麼做。我們出門的時候是那麼地開心,我希望所有決定都能順其自然—不過還是看妳怎麼決定。」
「我要跟你在一起。」她說:「我已跨出很大的一步。既然走了,那就走吧。我很高興你叫我作你的妻子,就這段時間裡,無論你要在哪兒這麼叫我都成。我很清楚我——我們所作的決定是什麼。」
她的話說得很急、很清楚,只是那雙戴著手套的手,裹在溫暖的羔皮裡,始終在他手裡轉呀轉的。他開了口,口吻仍如他們之前所表現的那般平靜安詳,他說:
「世界上竟然有像妳這樣的女人。這種大方——」
「不是大方,而是必然。」
「可是妳沒表現出傷感,沒有一絲遲疑。妳沒有——」
「我不需要。因為這是必然的,你也知道。」她轉開了臉,向外望去,穿過一流細小的火山熔漿,看著平淡乏味的田野。「我會怕,這是當然的,可是那似乎沒什麼意義。之前的顧慮——之前的憂心——其實好像都沒什麼意義。它們不是薄薄的棉紙,只是看起來如此。」
「妳一定不會後悔的,親愛的。」
「你不需要說這種話。想當然,我是一定會後悔的。你也會後悔,不是嗎?只不過,在此時此刻,那也一樣沒什麼意義。」
他們沉默了好一會兒。然後他小心斟酌著用詞,說道:
「如果妳願意作我的妻子,跟著我一起——那我希望妳能接受這枚戒指。這是我們家傳的戒指——是我母親留下來的。這是一枚很平凡的金指環,上頭刻有雛菊花。」
「我也帶了一枚戒指來,是我姨婆留下來的,蘇菲.德.蓋赫考茲。是綠色的玉石——看——翡翠——很簡單的一塊玉石,上頭刻了一個S。」
「妳是不是不願接受我的戒指?」
「我沒這麼說啊!這證明了我有先見之明,而且很有決心。我很樂意戴上你的戒指。」
他褪去一只小小的白手套,然後將他的戒指推向她那枚細緻的綠石戒指,於是,兩枚戒指疊在了一起。戒指和她很稱,只是有點鬆。他很想說些話——我以這枚戒指,娶妳為妻,我以我的身軀,敬妳愛妳——只是,這些真誠動人的話語,同時說給兩個女人聽,就等於是兩倍的背叛。未曾說出的話語迴盪在空中。他執起那小小的手,放往他的唇邊。然後他坐回去,若有所思地將手中那只手套自內至外地翻出,然後將軟軟的皮囊一個個地給鼓出來,並把細小的皺褶一一撫平。
打自倫敦出發,一路上,她那存在於他對面難以企及的角落裡的活生生的身影,一直讓他感到萬分困惑。幾個月來,他著了魔似地想像著她。她一直是那麼地遙不可及,是那麼一位高塔裡的公主,而他,則努力地靠著想像,使她的風采完完整整地貼近他的內心、他的感覺,想像她的敏銳,想像她的神祕、她的白皙,這些只是她極盡誘人的一部分,還有就是,那雙穿透人心、幾近密合的雙眼所透出的綠色的神彩。她的風采一直讓人難以想像,說得更貼切一點,其實是只能付諸想像。可是,她現在人就在這裡,而他,則全神貫注地打量著她的一舉一動,看著她,時而相像、時而不同於那名他夢寐以求、唯在睡夢中得以親近、且讓他願意放手一搏的女子。
年少的時候,他曾經讓華茲華斯和那孤獨的蘇格蘭高地女孩的故事感動得不知所以;這位詩人曾聽過迷人的歌聲,歌聲之美,讓他寫下了不朽的詩篇,從此拒絕再聽其他的歌聲。那他自己呢,他發現,他並不是這樣。身為詩人的他,強烈想要的是知識、是真相、是詳細的狀況。沒有什麼事會因太過瑣碎而讓他失去興致;沒有什麼事會渺小得不足重視;如果可以的話,他還真想標示出潮泥灘上的每一道波紋,並且仔細勘察風和潮到此一遊來去無影的痕跡。因此,眼下他對這名女子的愛戀,便讓他極盡所能地想知悉一切,因為他對這名女子雖已熟悉,但畢竟仍非徹底。他在熟習她的一切。他端詳她鬢角上一圈圈淡色的頭髮。它們銀亮的金光看在他眼裡,似乎帶著一絲綠色的味道,那不是銅器鏽蝕時的那種綠,那是一種植物初生淡淡的新綠,一條條地沒入髮間,就像是小樹苗上銀亮的樹皮,也像是藏匿在一束束新鮮乾草中的綠色暗影。而她的雙眼就是綠的,透亮的綠,孔雀石般的綠,挾雜著大量沙土的海水的雲紋的綠。眼上的睫毛雖是銀灰色的,但色澤卻濃得教人看得非常分明。面孔並不和善,臉上見不到有和善的面容。這張臉勻淨俐落,但並不精緻——而且骨架的線條很不柔和,因此明顯可見其鬢角,以及下削的臉頰,並且疊生暗影,暗影微滲著藍,這一部分在他的想像中,經常也都是現出綠的顏色,不過事實卻非如此。
如果他愛這張臉,這張不怎麼和善的臉,那便是因為這張臉清晰、敏銳、鮮明。
他看到,也或者,是他以為他看到,那些特質是如何地蒙蔽、遮掩在那些傳統拘泥的表情裡——佯裝出來的端莊、權宜之下的忍耐、遮掩著不屑的沉靜。她最糟的便是——噢!他簡直把她看得一清二楚,雖說他對她有如著魔般地癡迷——她最糟的便是,她會垂下雙眼,然後將目光移向旁邊,裝得很端莊地微微一笑,而這笑,幾乎可說是一種機械化的假笑,因為那代表著一種假象,代表著一種慣性,代表著她暫時勉強願意認同這個世界的期待。他就曾經看過,本質上真正的她,他覺得應是這樣沒錯,那時在克雷博.羅賓森的早餐會上她坐在桌邊,聽著男士們的爭辯,自認為自己在觀察別人而不是別人觀察的對象。他敢斷定,絕大多數的男士,若是真看到了那個表情之下的嚴苛、厭惡,以及專制,對,就是專制,那他們鐵定會離她離得遠遠地。她這種人就注定只能讓怯懦膽小的人來愛,因為這種人會暗暗地希望她來懲治、控管他們;要不就是讓些笨蛋來愛,因為這些人會把她嬌弱退縮的冷淡表情,看作是一種女人特有的純潔,而這種特質,在以前就是大家慾想的對象,至少表面上是如此。不過,他很快就明白,她是來讓他愛的,她是需要他的,就本質的她而言,又或是其他可能的她,又或是甩開包袱後原本可能的她。
打理這處住所的是凱米旭太太,她的身量很高,臉上有著貝葉掛毯(Bayeux Tapestry)上那些古北歐人糾結著濃眉的表情,這些古北歐人曾經,也乘著長長的船,落腳於這片海岸。她和她女兒提起大大小小的行李——帽盒、鐵製的行李箱、採集用的箱子、網子,以及寫字檯——這個物件是如此龐大,也因此讓這趟工程顯得相當浩大。裝修得十分堅固的臥房裡就剩他們兩人準備脫去旅行外衣,兩人都默不作聲,站在那兒,睜眼望著。他伸出雙手,於是她進入他的手中,但嘴裡卻說著:「現在不要,還不是時候!」「現在不要,還不是時候!」他附和著她說道,覺得她放輕鬆了些。他帶她走到窗邊,窗外的視野很棒,遠眺山崖,可看到綿長的沙地以及灰蒼蒼的大海。
「那兒,」他說:「就是北海。真像鋼鐵似地,裡頭湧著生命。」
「我一直都很想去看看布列塔尼的海岸,就某個層次來說,那裡等於是我的家鄉。」
「我從來沒看過那裡的海。」
「那裡非常地幻變。今天還藍藍的、很清澈,明天立刻就變成深褐色的狂浪,到處浮漲著海沙,一片混沌。」
「我——我們一定也要去那兒看看。」
「啊!別說了。這樣就夠了。也許這樣還太多了呢!」
他們有自己專用的餐廳,凱米旭太太供應了一大桌菜餚,大抵可以填飽十二個人的肚子,盛菜的盤子鑲著深藍色的框邊、浮染著大大的粉紅色玫瑰花蕾。有一大鍋奶油湯,有燙海鱈和馬鈴薯,有炸肉排和豌豆莢,有竹芋布丁和水果蜜餡餅。克莉史塔伯.勒摩特用叉子把她的食物掃進了她的盤子裡。凱米旭太太跟艾許說,他的夫人瘦骨嶙峋的,顯然很需要海邊的空氣以及營養的食物。當他們兩人再次獨處時,克莉史塔伯說:
「那樣根本沒好處,我們在我們自己家裡,食量都小得像小鳥一樣。」
他望著她瞧,發現到她惦記著她的家,有一時片刻他覺得很挫折,後來才從容地回說:
「妳不必讓房東弄得不自在。不過她說的是有理,妳是應該到海邊呼吸那兒的空氣的。」
他望著她瞧。他注意到她並不會刻意去做一些別人認為妻子該有的舉動。她沒夾菜給他。她沒親暱地傾身向前,她沒乖乖聽話。當她覺得沒有人在注意自己的時候,她便張起銳利的目光望他那兒瞧,可那並非出自關心,也無關情意,也不像他是因著內心難以按捺的熾烈的好奇心。她望著他,就像是一隻鳥睜眼望著那樣,是那種鍊在架台上的小鳥,有點像是那種來自熱帶森林羽翼艷麗的小東西,有點像是北方崖壁間那種兩眼發著金光的蒼鷹,繫著牠的腳帶,極盡所能地讓自己不失尊嚴,用著不經修飾的傲慢,忍受著人類出現在眼前,然後不時啄弄自己的羽毛,表示自己很尊重自己地在照顧自己,同時又可讓人知道牠的感覺不甚舒服。於是,她將戴著袖套的手腕向後一抽,於是,她挺直身子地坐進了她的椅子裡。他想改變這一切,他是能改變這一切的,他頗為肯定。他懂她,他確定。他想讓她明白,她並不是屬於他的物品,他想讓她知道,她完全是自主的,他想看她高展她的雙翼。他說:
「我有個靈感,是一首詩,和必然有關。就像妳在火車上所說的。在一生中,我們鮮少會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是那麼一件必然該做的事——完全由必然性在決定——我想死亡肯定就是那麼一回事。如果我們能有機會瞭解這個道理,肯定可以明白它現在已經完成了——妳明白嗎,親愛的——沒有其他勉強的選擇,也沒可能再拖拖拉拉推三阻四。就好像在平坦的坡面上一路下滑的球一樣。」
「毫無可能回頭。也像是向前行進的軍隊一樣,他們明明可以轉身而去,可他們沒辦法這麼想,他們一心一意、打定了主意——」
「妳還是隨時可以轉身而去,如果——」
「我說過了。我沒辦法。」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