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香港.1960年代
滿額折

香港.1960年代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00 元
優惠價
9036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要了解現在的香港,要回到 1960 年代!

六年代是一個複雜的年代,香港本身經歷了由難民心態為主導的五年代,來到這個階段,戰後在本地出生的一代開始逐漸成長。世界各地出現了戰後以來重要的變化;香港也發生了動亂。雖然社會動盪,各地文化藝術的發展卻異常精彩,香港本土身分正式啟航。本書分為四個部份:文學、電影、藝術及社會,題材多樣和豐富,展示了香港六年代的文化特色。這段六年代之旅, 絕對不是懷舊。面對眼前香港巨大的變化,我們想明白更多過去的種種。回到六年代的場景,是一條很重要的線索讓我們探索未來。

如果香港能夠從頭再來一次,閉上眼睛,讓我們回到六年代。(黃淑嫻)

一九六年代的香港,是今天香港的「前世今生」;若沒有好好研究「六年代」,我們將無法好好理解當下。(梁淑雯)

時代在此翻了新一頁,新的聲音響起。(鄭政恆)

純真而反叛的一代,都市港青湧現之時代。 (魏艷)

六年代騷動?的批判與前衛,原來早就寫入你我的 DNA 中。(須文蔚)

那時人們願意相信聲音和符號,會用文字建構想像,在書頁?擁抱未來。(吳國坤)

那是一個時尚優雅、年青而躁動的年代。(麥欣恩)

從 1960 到 2020,一個甲子形成一個循環。 (蕭欣浩)

文學翻譯的黃金年代 (宋子江)

作者簡介

黃淑嫻
作家、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現任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研究範疇包括文學與電影、香港文學與文化。 出版散文集《理性的游藝:從卡夫卡談起》(2015),及與攝影師合作的散文攝影集《亂世破讀》(2017)。 短篇小說集《中環人》(2013) 獲第25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十本好書。論文集有《女性書寫:電影、文學與生活》(2014)及《香港影像書寫:作家、文學與電影》(2013)。主編「一九五O年代香港文學與文化叢書」六冊 (2013)、《香港文學與電影》(合編,2012)、《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合編,2010) 等。曾任「他們在島嶼寫作」紀錄片系列之《1918:劉以鬯》(2015)及《東西:也斯》(2015)的文學顧問及聯合監製。

前言
◎黃淑嫻
天色開始暗沉了,雨從山上衝下來,很久沒有見過陽光了,人們在稀爛的土地上奔跑,我沒料到會在這樣變色的天氣下,開始寫這本書的前言。
我想起我們開始的時候是這樣的。那一年是 2009 年,梁秉鈞教授(也斯)帶領我們研究一九五○年代文學與文化,那時感到一切都是新鮮的,原來半世紀前黑白的香港是這個樣子,是一個生活艱辛,但不乏優雅的年代。無論是樸素的中聯粵語電影,或者是西化的電懋國語片,它們都是戰後華人的不同演繹,開展了本土的多義性。因為這個研究,我們舉辦了幾個國際學術會議,認識了來自大陸、臺灣和海外對此有興趣的朋友, 用五○年代香港文化連起了不同城市的發展。
然後,也斯逝世了。我們決定繼續下去,開展香港一九六○年代的研究。幸運地,這計劃同樣得到 RGC GRF(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LU 13401114)的資助。那一年是 2015 年,雨傘運動結束了。在這幾年間,我們開始搜集六○年代的資料,包括文學、電影及不同藝術範疇。
為何選擇六○年代?請容我引用也斯的〈六○年代的香港文化與香港小說〉一文,因為這可以幫助我們解釋其中一個重要的面向。他寫道:

六○年代是一個複雜的年代,香港本身經歷了由難民心態為主導的五○年代,來到這個階段,戰後在本地出生的一代開始逐漸成長。在六○年代的民生中,傳統的價值觀念仍佔主導地位,但西方的影響也逐漸加強,帶來了顯著的衝擊。外緣的政治變化對香港帶來了影響,中國在六○年代中展開了文化大革命,六○年代的歐美爆發了學生運動和人權運動,非洲國家經歷了獨立和解放運動,連香港本身亦因種種民生問題與累積的不滿情緒而在六七年爆發了動亂。身處在六○年代的香港,既放眼世界的新變,亦關懷國家民族的命運,這種種態度彼此既相輔又矛盾。而在原來偏向保守與嚴肅的文化體制內也開始更分明地感到了青年文化的形成、商品文化的衝擊。這種種政經、社會和文化現象形成了六○年代的文化生態,也當然影響及改變了文學和藝術的創作、流傳、接收與評論。(註)

也斯點出了六○年代的特別之處―― 五○年代的那種左右對立的政治二元觀,不能繼續用來說明六○年代的變化了。他作為過來人,對此應該感同身受。我們想理解香港的變化,如何由服從的五○年代,走到六○年代那種反叛文化。
我們是一群研究文學、電影與藝術的研究者,文藝與社會的關係大概是這書的重點。一九六○年代是香港文化豐盛的時代,無論是文學創作、雜誌出版、評論、電影、繪畫及音樂等都有新的發展。隨?本土新一代文學家、電影導演和藝術家的成長,他們結合了上一代南來藝術家的經驗,本土文化鮮明啟航。另一方面,南來藝術家在香港落地生根,在殖民地社會發展出新的風格、新的關注。這是也斯那一代學者的文章給我們很寶貴的啟發。
然而,當我們開始走進六○年代的時光隧道時,眼前的世界發生了變化,我們這個六○之旅,絕對不是一種懷舊。2014 年,香港經歷了一場大型的社會運動,這是我們書中所有香港作者都從來沒有經驗過的事情。我相信不光是我,而是很多香港人都很想把事情搞清楚。回到六○年代的動亂場景,似乎是一條很重要的線索。雨傘運動後,不少大學生都開始對香港六○年代的歷史發生興趣,目的是希望藉?追溯過去,從而更明白現在的困局。我看到六○年代的後期,社會政治動盪,但這時期的作品,無論流行和嚴肅的作品都呈現了不一樣的狀態,有不少新的嘗試,很值得我們研究。
從 2015 年開始,我們在嶺南大學舉辦了多個講座,邀請校內校外的研究者主講,希望可以啟發同學對香港六○年代的興趣。例如羅卡先生談「60 風尚:《中國學生周報》影評十年」、林中偉先生談「1960 年代的香港城市景觀與建築保育」、麥欣恩博士談「『南洋三部曲』:香港電影中的南洋故事」及陳效能博
士談「從香港女警歷史發展看六○年代女性社會地位」等。對於同學來說,六○年代好像是很遙遠,我們希望借這些有趣的講座,讓更多大學生認識香港歷史與文化。
我們又與校外的團體合作舉辦了多個講座,邀請不同院校的學者和資深的民間研究者參與,反應熱烈。香港方面,我們在油麻地中華書局辦了四場公開講座,我和宋子江談「一水隔天涯:文學與電影的港澳緣」、鄭政恆和蕭欣浩談「香港文學、飲食與日常生活」、舒琪與曾肇弘談「六○年代粵語片,有種女人」及劉燕萍和羅劍創談「表演與說唱――五六○年代粵劇與南音」。還有一次,我們一群人到了香港炮台山一所 New Age 的場地,主講了一場一九六○年代電影,那天來的人很多呢。宋子江也安排了我們到澳門作一系列演講,之後還出版了書,收獲豐富。我們還到過廣州、臺北、臺中、溫哥華及首爾等等。這?要感謝不同機構和大學的邀請。
我們舉辦了兩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書內的文章都曾在會議中發表。第一次在 2016 年 3 月 12 日,第二次在12 月15―16 日。來自香港、臺灣、英國及大陸的學者前來嶺南大學發表論文。在這些講座和會議中,我們選擇的題目多樣而有趣,包括文學、電影、音樂及繪畫等等。這文集雖然是學術研究的成果,但我們希望推廣到大眾讀者群,讓更多人了解六○年代。
本論文集分為四個部份:「文學」、「電影」、「藝術」及「社會」。談文學的學者都一定會觸及社會面貌,談社會的學者都會以影像或文學作例子。我這樣劃分,主要是想指出文章的核心比較偏重的部份而已。
第一部份是「文學」,須文蔚以意識流文學手法,討論六○年代港臺的交流歷史,非常重要。我們都讀過劉以鬯的《酒徒》,但意識流作為一種現代主義的創作方法,這又如何影響兩地的創作?宋子江的文章指出另一種文學風格:新浪漫主義。他以翻譯問題切入,指出香港在接收外國文化時的「時差」與「功用」,值得細究。吳美筠有關文社的文章,點出六○年代香港「文青」的特點,這些文社同時兼容了文學性和社會性,的確是那時代的產物。蕭欣浩和鄭政恆的文章是作家研究,舒巷城和馬覺如何在轉變的六○年代中調整自己?兩位都是香港非常重要的作家,見證了時代的改變。
第二部份是「電影」,吳國坤以鬼魅的世界,帶出當時香港文化的特點,如何在神神怪怪的電影中,寫出對社會的看法?這是香港電影有異於當時大陸的嘗試。麥欣恩的文章把香港連起星馬,五、六○年代的香港電影沒有大陸市場,但在星馬一帶是非常受歡迎的。那些感人的通俗劇滲入了不少對華人的看法,是重要的研究課題。魏艷討論的偵探片是六○年代的重要電影類型,這明顯有西方文藝的影響,又帶有落地生根後的痕跡,非常有趣。曾肇弘的「阿飛」就不用提了,大家一提起就知道是六○年代的標誌性人物,作者為我們分析幾齣六○年代重要的「阿飛」電影。
第三個部份是「藝術」,兩位作者都是年輕研究者。盛虹研究周綠雲在傳統與現代畫風之中,在嶺南派與水墨之間建立自己的風格,與六○年代宣揚個性解放的年代接上。周綠雲的丈夫就是香港導演易文,他們兩位從上海來到香港,不光與香港文化接軌,更建立了自己的藝術世界。羅劍創的南音研究讓人眼前一亮,我知道他自己也懂得說唱,這篇研究資料豐富,帶出南音的藝術之外,更寫到盲人演唱者被香港都市邊緣化的慘況。
第四個部份是「社會」,此節的頭四篇文章都是關於六○年代後期的暴動事件。梁淑雯的文章研究香港六七暴動前一年,在澳門發生的「澳門一二三」事件,香港的《文匯報》文藝版如何書寫這次事件?這對我們理解六七暴動的論述有很大的幫助。黃淑嫻的文章寫香港小說如何呈現六六天星加價事件和六七暴動,所選的三篇小說都是六○年代創作的,它們如何面對殖民、國族及本土的三角關係?彭嘉林是年輕研究者,他的文章主要集中討論六○年代後的文本,討論它們如何呈現六七暴動,帶出新一代的看法。劉建華以影像出發,探討暴動時期的新聞攝影與圖解的曖昧關係。周亮的文章探討一個殖民地的核心問題―― 教育,我們如何在六○年代被打造成「香港人」?當中的得與失在哪
??
這些文章和研究領域都是帶有創新性的,不是傳統的文學、電影或藝術研究,嘗試跨越領域,希望看到更廣闊的文化板圖。這論文集能夠出版,首先我要多謝所有作者對我的信任,因為種種原因,這出版已拖延了一段時間,大家還是帶?耐性等待。我非常感謝封德屏老師和文訊雜誌社,感謝秀卿幫助我們解決印刷的種種問題。多謝須文蔚老師在出版上的幫忙。香港方面,我要多謝阮智謙一直以來在影像上的幫忙和啟發。他的封面與我們的文章有對話,非常難得。我還要多謝在最後階段全力幫忙校對的嶺南學生林禮勤(Jeffrey)和陳子叡(Jayden)。最後,要多謝蔡明俊、宋子江和周亮,沒有他們在不同階段的幫忙,這本書是不能面世的。
2019 年, 香港又再一次面對社會動亂,這次比 2014 年更嚴重。香港要繼續走下去,走向更好的未來,我們需要認識自己的歷史,明白我們的局限與自由。祝香港平安。

註:也斯編《香港短篇小說選:六十年代》(香港:天地圖書,1998年),頁1。

目次

黃淑嫻 前言

(一)文學
須文蔚 一九六○年代臺港意識流理論建構源流研究
宋子江 浪漫何為?──論一九六○年代新浪漫主義在香港的評介
吳美筠 青年文社熱潮與文學發展
蕭欣浩 從個人到社會―― 論舒巷城一九六○年代新詩
鄭政恆 一九六○年代香港的現代主義詩歌──以馬覺為例

(二)電影
吳國坤 冷戰文化與香港中國鬼魅寓言
麥欣恩 從「賣豬仔」題材看新聯電影對「南洋華僑」的軟性統戰策略──《少小離家老大回》與秦牧小說改編
魏 艷 從鄉村的封建大家庭敘事到都市玉女的日常危險──談一九六○年代的三部香港偵探片改編
曾肇弘 沒有原因的反叛?──漫談一九六○年代粵語片的阿飛

(三)藝術
盛 虹 從嶺南派到水墨畫──周綠雲一九六○年代藝術追求的改變
羅劍創 一九六○年代的變革──關於地水南音於香港式微的思考

(四)社會
梁淑雯 香港《文匯報》文藝版中的「澳門一二三」事件書寫
黃淑嫻 六六天星、六七暴動與香港文學
彭嘉林 歷史如何再現──論六七暴動與文學書寫
劉建華 捲入「六七風暴」的攝影──以右派報章中的幾組身影為例
周 亮 一九六○年代殖民教育與「第一代香港人」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