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清代隸書名家經典:鄧石如 張子東銘(簡體書)
滿額折

清代隸書名家經典:鄧石如 張子東銘(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2 元
定價
:NT$ 252 元
優惠價
87219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商品簡介

鄧石如(一七四三-一八○五),初名琰,字石如,取『人如頑石』不阿之意。後因避清仁宗頤琰名諱,遂以字行,後又更字頑伯。安徽懷寧人。鄧石如出身貧寒,九歲隨父讀書,十四歲尚『采樵販餅餌』。受家庭影響,他自幼喜好書法、篆刻,十七歲時便負笈遠遊,以鬻書刻印自給。後至壽州,時為循理書院諸生刻印和以小篆書寫扇面,深獲書院主講梁巘賞識,遂薦其至金陵(今南京)梅鏗家學習。梅家為江左望族,家中秦漢碑版拓本甚眾。鄧石如客居梅家八年,遍觀梅家所藏,每日勤習,寒暑不輟,曾『臨《史晨前後碑》《華山碑》《白石神君》《張遷》《潘校官》《孔羨》《受禪》《大饗》各五十本』。經過系統臨習,鄧石如的書藝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客居梅家八年也使其交遊範圍擴展了許多,當時的顯宦名流和文人學者,包括經學家程瑤田、戶部尚書曹文埴、翰林院修撰金榜,以及姚鼐、李兆洛、張惠言諸儒都對其不拘一格、獨辟蹊徑的書法風格十分讚賞。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曹文埴邀其入京,鄧石如到京後,劉墉、陸錫熊等人見到其作品,皆大馬嘆服,曰:『千數百年無此作矣。』鄧石如離京後被曹文埴薦至武昌兩湖總督畢沅家中做幕友。三年後他向畢沅辭行,畢沅留之不可,乃為鄧石如制作精鐵硯一方,又贈其千金買田購屋,資其頤養天年。
鄧石如是清代碑學興起後全面實踐碑學主張的書法家,他在篆隸楷三體和篆刻藝術領域的探索及所取得的成就,不僅在當時具有扭轉風氣的作用,而且對後來碑派書法和篆刻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此處所選鄧石如隸書作品大多為其晚年所寫,他在領悟、把握漢隸的基礎上,又從篆書中汲取營養,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用筆鋪毫直入、裹鋒絞轉,筆畫遒勁爽利又不失沉厚樸茂。結字上則重心上移、下部舒展,既嚴密緊結而又不落刻板。通篇開張縱逸,豪邁灑脫,出入漢碑,另辟蹊徑。方履評價其隸書『寓奇於平,囿巧於樸,因之以起意,信筆以賦形,左右不能易其位,初終不能改其步。體方而神圓,毫剛而墨柔,枯潤相生,精微莫測』,可謂貼切至極。
《張子東銘》,嘉慶十年(一八○五)年所書,八幅屏,界格分明,每屏兩列,每列八字,共計一百二十二字。此作品是鄧石如晚年篆隸技法高度合一的代表作,雖為刻本,筆畫仍不失其飽滿綿密。與漢隸的高古蒼茫和澀勢相比,該帖將筆墨的書寫性體現得淋漓盡致。結字上張弛有度,章法上排列有序,左右遷相呼應,氣息安靜祥和,是鄧石如充分灌注其書法理念的書寫實踐,正如鄧氏所云:『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

篆書演變為隸書古稱『隸變』,這是『古今文字』的分界綫。篆書是古文字,小篆仍帶有較強的象形性,而作為今文字的隸書則更加趨向筆畫化。『隸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戰國中後期初顯端倪,至東漢時已十分成熟,其標志是大量出現的漢代碑刻,如『漢三頌』『孔廟三碑』,《張遷》《曹全》《鮮於璜》等,不下百餘品,所謂『一碑一奇』,風格多樣,足為學隸圭臬,故隸書宗法漢碑幾成後世學書者共識。
隸書是一種過渡性字體,它的成熟意味著又要向新的字體演變。漢末楷書的出現預示著隸書的沒落。楷書逐漸取代隸書成為應用最廣泛的字體後,以『初唐四家』為代表,再經顏真卿、柳公權及元人趙孟頫等大家,楷書發展幾至極致。隸書在唐代曾有過短暫的中興與輝煌,出現了以唐明皇、徐浩、韓擇木為代表的『唐隸』,風格肥厚甜媚,格調不高,為識者所譏,但畢竟維系了隸書一脈。自宋至清初,隸書應用場景減少,能隸書者鮮,習隸者又多獵奇,即使如趙孟頫、文徵明等擅隸者,堪為後世取法者了了,此時的隸書已無復大漢威儀。
清代『碑學』興起,書風復歸於樸,在書史上大纛彪炳,而『碑學』之嚆矢,實始於篆隸之復興。就隸書而言,清初鄭籃浸淫漢碑三十餘載,取法《曹全》《史晨》,雖『妄自挑超』,有失漢人之沉雄偉岸,但遒媚、飄逸、奇宕之處毫無做作,為後世取徑漢碑開辟了方便之門。時王時敏、朱彝尊、傅山等亦能隸,但或失於拘,或失於怪,鄭籃誠為開一代風氣者,對後世金農、高鳳翰、鄭板橋等影響甚大,故樸學大師閻若璩曾以『聖人』目之。乾嘉以來,隨著訪碑、著錄、研究的深入,涌現出一批長於隸書的大家,如丁敬、黃易、桂馥、鄧石如、伊秉綬等,其中『四體書皆為國朝第一』的鄧石如、『集隸書之大成』的伊秉綬貢獻尤巨,堪稱一代巨匠。晚清執隸書牛耳者為何紹基、趙之謙,二人諸體皆精,並能融會貫通,何氏引行草筆意人隸書,縱逸超邁,其『神龍變化』處令人不可端倪;趟氏則以北碑之法融於隸書,夸張起筆頓轉和收筆波挑,緒字飄逸飛揚,變態多方。清末昊昌碩的隸書以氣勢取勝,粗壯堅實,氣息渾厚,非篆非隸,亦篆亦隸,古意盎然。
總之,清人隸書取得的成就遠超前人,達到足以與漢人相比肩的地步,並與漢碑一起,成為後世學習隸書不可忽視的兩座高峰。清人何以取得如此地位?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學習清人隸書?這裡試分析如下。
一、清人馬我們樹立了學習漢碑的典範。學習隸書,漢碑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這是清人給我們的啟示與經驗。面對千餘年前歷經凰蝕日曬的漢代碑刻以及殘破不堪的漢碑拓本,如何從那些斑駁、漫漶之間窺出漢人書法的博大沉雄,並藉助柔軟的毛筆在洇墨的宣紙上表現出來,這是清人與今人學習漢碑都要面對的問題,而清人作為開拓者率先交卷,以近乎完美的成績為我們學習隸書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參考。他們首先以『自我作古空群雄』的豪邁與自信,深人體會,於摩挲漢碑中自出機杼,創出自己的藝術風格,這似乎是清代隸書大家們不約而同的做法。其次,是對漢代碑刻的深入研究。自宋代洪適《隸釋》《隸績》、婁機《漢隸字源》就已開始關注漢碑,清代除顧炎武、王昶、翁方綱、黃易等學者的金石著述外,還有顧靄吉《隸辨》等專著,更有書家的專門研究。我們感到,清代樸學的發展是清人隸書成就的基石。
二、『不究於篆,無由得隸。』清人並沒有對漢隸亦步亦趨,他們經常深入思考隸書的由來,如我們經常能從用筆、結體上看到篆書的影響,這與清代隸書家多能篆、通篆直接相關,或其本人就是小學家,深通《說文》,明曉文字演變,如『《說文》四大家』之一的桂馥是著名小學家,又以隸書名擅一時,其『不究於篆,無由得隸』之語堪稱清代隸書家的共識。書法學習強調『取法乎上』,強調師前人之所師,隸書演自篆書,參照篆書遂為通則。且漢隸字數較少,清人在創作中對結體的構架自然藉鑒篆書的結構,以『隸變』的方式完成。這樣不僅氣息高古,又創造了新的寫法。
本叢帖集中了清代眾多隸書名家的經典之作,讀者在學習過程中若能參考以上兩點,或對理解清人隸書有些幫助。讀者亦盡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各家隸書範本臨摹學習。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1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