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200 元優惠價
:79 折 158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4 點
商品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西方歷史依照時間線分成上古、中古、近古與近世,中國歷史也以此畫分,將兩千多年的歷史分成四個部分。作者依照時間序列討論不同朝代的官制設置制度與人才選拔措施,詳細描述官名、職務、薪俸等前後變化,範圍涵蓋行政、軍事、中央與地方,內容豐富縝密。
第一部分〈上古時期,選賢薦能〉描述春秋戰國的紛亂。在多國林立的時代,世卿制度逐漸被官僚體制取而代之,各諸侯國求才若渴的態度演變成百家爭鳴的局面,進而影響官制、選拔、監察與考核等更廣大的面向。
第二部分〈中古時期,科舉制度〉的時間上至秦朝下及唐朝,從中國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講到在各方面都達到極高成就的唐朝,不失為一段漫長歲月。作者耐心地一一梳理其中變化,傳遞心態與文化的不同,三公九卿、九品官人、三省六部各自代表什麼意義,又對後世產生什麼影響,其實都是環環相扣。
第三部分〈近古時期,德才兼備〉討論五代十國到宋元。相較之下,在歷史課本中缺乏顯著筆墨的五代十國沒有因為混亂而損失存在的篇幅;它是如何承接前朝,又是怎麼與後來的宋元連接,其中的外族混亂時期,官員體制與選拔又有怎樣的變化,都有詳細的陳述。
第四部份〈近世時期,量才錄用〉只論述明清,卻已足夠與前面三個部分抗衡,而為整個中國帶來得影響力甚至勝於其他朝代。在這個時期,君權受到前所未有的強化,中央集權也到達極限,與此對應的是怎樣的體制?帝王將相又是怎麼與文武百官共處?這樣的問題都能在書中一一得到解答。
第一部分〈上古時期,選賢薦能〉描述春秋戰國的紛亂。在多國林立的時代,世卿制度逐漸被官僚體制取而代之,各諸侯國求才若渴的態度演變成百家爭鳴的局面,進而影響官制、選拔、監察與考核等更廣大的面向。
第二部分〈中古時期,科舉制度〉的時間上至秦朝下及唐朝,從中國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講到在各方面都達到極高成就的唐朝,不失為一段漫長歲月。作者耐心地一一梳理其中變化,傳遞心態與文化的不同,三公九卿、九品官人、三省六部各自代表什麼意義,又對後世產生什麼影響,其實都是環環相扣。
第三部分〈近古時期,德才兼備〉討論五代十國到宋元。相較之下,在歷史課本中缺乏顯著筆墨的五代十國沒有因為混亂而損失存在的篇幅;它是如何承接前朝,又是怎麼與後來的宋元連接,其中的外族混亂時期,官員體制與選拔又有怎樣的變化,都有詳細的陳述。
第四部份〈近世時期,量才錄用〉只論述明清,卻已足夠與前面三個部分抗衡,而為整個中國帶來得影響力甚至勝於其他朝代。在這個時期,君權受到前所未有的強化,中央集權也到達極限,與此對應的是怎樣的體制?帝王將相又是怎麼與文武百官共處?這樣的問題都能在書中一一得到解答。
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文化是立國之根,最終體現在文化的發展繁榮。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我們要認識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自信。
面對世界各國形形色色的文化現象,面對各種眼花繚亂的現代傳媒,要堅持文化自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傳承和昇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浩浩歷史長河,熊熊文明薪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滾滾黃河、滔滔長江,是最直接源頭,這兩大文化浪濤經過千百年沖刷洗禮和不斷交流、融合以及沉澱,最終形成了求同存異、兼收並蓄的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而從沒中斷的古老文化,並始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中華文化曾是東方文化搖籃,也是推動世界文明不斷前行的動力之一。早在五百年前,中華文化的四大發明催生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地理大發現。中國四大發明先後傳到西方,對於促進西方工業社會發展和形成,曾造成了重要作用。
中華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到我們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們民族的基因。中華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於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是我們的精神家園。
總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各族人民五千年來創造、傳承下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其內容包羅萬象,浩若星漢,具有很強文化縱深,蘊含豐富寶藏。我們要實現中華文化偉大復興,首先要站在傳統文化前沿,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弘揚和發展五千年來優秀的、光明的、先進的、科學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現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華,構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現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來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價值、文化形態與文化風采。
為此,在有關專家指導下,我們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資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別編撰了本套大型書系。主要包括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名揚世界的科技工藝、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中國哲學、完備而深刻的倫理道德、古風古韻的建築遺存、深具內涵的自然名勝、悠久傳承的歷史文明,還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文化底蘊和強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極強系統性、廣博性和規模性。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採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並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文化是立國之根,最終體現在文化的發展繁榮。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我們要認識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自信。
面對世界各國形形色色的文化現象,面對各種眼花繚亂的現代傳媒,要堅持文化自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傳承和昇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浩浩歷史長河,熊熊文明薪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滾滾黃河、滔滔長江,是最直接源頭,這兩大文化浪濤經過千百年沖刷洗禮和不斷交流、融合以及沉澱,最終形成了求同存異、兼收並蓄的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而從沒中斷的古老文化,並始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中華文化曾是東方文化搖籃,也是推動世界文明不斷前行的動力之一。早在五百年前,中華文化的四大發明催生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地理大發現。中國四大發明先後傳到西方,對於促進西方工業社會發展和形成,曾造成了重要作用。
中華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到我們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們民族的基因。中華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於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是我們的精神家園。
總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各族人民五千年來創造、傳承下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其內容包羅萬象,浩若星漢,具有很強文化縱深,蘊含豐富寶藏。我們要實現中華文化偉大復興,首先要站在傳統文化前沿,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弘揚和發展五千年來優秀的、光明的、先進的、科學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現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華,構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現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來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價值、文化形態與文化風采。
為此,在有關專家指導下,我們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資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別編撰了本套大型書系。主要包括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名揚世界的科技工藝、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中國哲學、完備而深刻的倫理道德、古風古韻的建築遺存、深具內涵的自然名勝、悠久傳承的歷史文明,還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文化底蘊和強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極強系統性、廣博性和規模性。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採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並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目次
序言 選賢任能
上古時期 舉賢薦能
春秋時期的職官制度
春秋時官吏選拔與考核
戰國時期官制的形成
戰國時官吏選拔與考核
中古時期 科舉選拔
秦代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
兩漢對三公九卿制的完善
三國職官設置及其官吏選拔
晉朝職官構架及官吏選拔
北朝職官及官秩和勛爵
隋朝三省六部制與科舉制
唐朝完備的官吏制度體制
近古時期 德才兼備
五代十國時期的官制
宋朝官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遼夏金官制各具特色
元朝行省制與分等選官
近世時期 量才錄用
明朝任官制和選官制
清朝對舊制稍加改革
上古時期 舉賢薦能
春秋時期的職官制度
春秋時官吏選拔與考核
戰國時期官制的形成
戰國時官吏選拔與考核
中古時期 科舉選拔
秦代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
兩漢對三公九卿制的完善
三國職官設置及其官吏選拔
晉朝職官構架及官吏選拔
北朝職官及官秩和勛爵
隋朝三省六部制與科舉制
唐朝完備的官吏制度體制
近古時期 德才兼備
五代十國時期的官制
宋朝官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遼夏金官制各具特色
元朝行省制與分等選官
近世時期 量才錄用
明朝任官制和選官制
清朝對舊制稍加改革
書摘/試閱
上古時期 舉賢薦能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的上古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由統一進入分裂的時代,是社會轉變的時代,也是經濟、文化發展的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的君主雖然運用禮法、刑德、賞罰和誅殺來控制群臣,群臣雖然在名分上還是按等級擁有不同的特權,但他們已經不再是以貴族身分來行使權力,而是以君主臣僕的資格來進行治理。
因此,各個政權對官制進行某些變革,已成為歷史的必然。而正是這些變革,使中國的官僚制度從簡單走向完善。
春秋時期的職官制度
春秋時期各國是一個個獨立的國家,擁有各自的官制體系,因而使這一時期的職官變得紛繁複雜。不過整體來說,中原國家與西周王室關係密切,基本上是承襲西周設置而有所取捨。
各國還在人事管理上,制定了爵位、俸祿、考核和退休等制度。齊桓公因用管子之謀,透過改革立法使邦國日漸強盛,成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春秋時期,各國職官大概可以分成三類,治事類職官、事務類職官和地方政權職官。
治事類職官即行政官,主要有司徒、司馬、司空和司寇這四個部門。司徒、司馬、司空在西周金文中稱為「三司」,地位不甚顯耀,到春秋時才開始突出。
司寇是西周時王宮大臣及臣僕式的官吏,向治事職官轉變,即職官成為國家官吏而不是君王的僕從。
司徒的職責是治理民事。「司」是掌管,「徒」指徒役,即民眾服勞役及軍役,百姓的戶口簿等由司徒掌管。《周禮》中司徒可分成各級行政長官與各種經濟部門長官兩類。魯國的司徒一官長期由「三桓」之首的季孫氏擔任,而季孫氏又是三卿中的總領全國大政。可見司徒一職的重要。
司馬是掌握軍事的職官。古代重車戰,兵車用馬牽引,所以掌軍隊的職官稱為「司馬」。軍賦的徵收由司馬負責,所以司馬還兼掌土地,以確保軍賦的供給。
楚國的蒍掩為司馬,分別按照不同土地條件如平原、丘陵、山林、沼澤等進行測量,規定出產量標準,作為徵收軍賦的依據,徹底重整了田制和軍制。楚國這一重大賦稅制度的改革,是由司馬進行的。
司空掌管工程建築和百工。西周金文中稱「司空」為「司工」,宋國則改「司空」為「司城」。雖然是為避宋武公的名諱而改,但改司空為司城,也反映司空與土木工程的關係。
司寇掌理刑罰獄訟案及糾察之責,孔子在魯國就曾擔任過司寇。司寇一名在當時還有不同的名稱,比如晉國稱為士、理、大士,周王室稱為尉氏,楚國稱為司敗等。
司徒、司馬、司空、司寇是中央的四大部門,在這四部門職官之上,有一人總領全國大政,當時有的國家稱宰相,有的稱執政,有的稱當國,名稱不同,實質一樣。如楚國稱令尹。
東周王室初由卿士擔任,後由太宰居此位。但太宰這一職在西周地位很高,是王室總管,也是國事總管。到春秋後期,各國太宰職權下降,有的甚至徒有其名而無多大的實權,地位不僅比相位低,甚至在「四司」之下。
太宰地位的下降,反映出政事職官地位的上升和家臣僕役性職官地位的下降,是國家體制走向成熟的展現。
職官中的事務性職官,實指宮廷官吏,專為國君私人服役。包括太師、太傅、太保,宗人或稱宗伯,占卜之人,史官,僕大夫等。
太師、太傅、太保本是教育太子的老師和照顧生活的師傅、保,在太子即位後他們就被尊為太師、太傅、太保。這三「太」在西周時被稱為「三公」,執掌國政,像周朝初年的周公、太公就處在師保的地位。
春秋時太保一職已不見,太師、太傅多屬美稱,例如晉國陽處父和士會都曾授太傅銜,陽處父位在中軍元帥趙盾下,士會則全是美稱性質;楚穆王的太師潘崇,因擁立穆王有功,楚穆王令他負責警衛王宮,太師卻沒有什麼職權。
宗伯是主管君王或國君宗族事務的。西周時天子地位尊貴,既是宗族長,又是人君,故宗伯地位重要。春秋時只有魯國還有宗伯職官名,其他國家則稱「宗人」,職權是主管祭祀,向神禱告,所以又稱為「祝宗」,地位不高。
掌管占卜的人稱為卜,如魯國有「卜楚丘」,秦國有「卜徒父」,梁國有「卜招父」,晉國有「卜偃」等。「卜」是職名,即掌占卜和卜筮事務。一般稱為「卜人」,楚國稱為「卜尹」。
占卜系統的職事之人很多,如有整治龜殼備用的,有在龜骨上鑽鑿孔隙的,有在上面刻字的,有做記錄的如「開卜」、「卜史」之類。他們皆屬卜師下的從役人員。
史官是在國君身邊,記錄國君言行的人。古時國君言行有專門史官記載,不只記錄國君舉止,也有一定的監督作用。
中國古代史官具有追求真實的優良史德。如晉國趙穿殺了國君晉靈公,當時為中軍元帥執晉國政的趙盾,聽到趙穿發難就往國外逃,還沒走出國境,晉靈公就被殺死,趙盾於是回到國都。
對於這件事,晉國史官卻記下「趙盾弒其君」。
趙盾說:「你記得不對。」
史官說:「你是正卿,逃亡沒有出國境,回來後又不討伐殺死國君的兇手,殺死國君的罪責不是你,又會是誰?」
孔子讀到這一段史實後說:「董狐,是以前的優良史官,記事不隱瞞實情。」
董狐就是記下此事的晉國大史。董狐不畏權勢,記下歷史真實,所以後世稱為「董狐直筆」。
史官為記下真實史事,有時要遭殺身之禍。齊國的權臣崔杼殺死齊莊公,齊國的大史記載道:「崔杼弒其君。」崔杼害怕留下殺君的惡名,就將大史殺死。
大史的兩個弟弟接替哥哥的職事,同樣記下「崔杼弒其君」的事實,崔杼又把兩個弟弟先後殺掉。大史的第三個弟弟接替前三位兄長的職事,同樣一字不改地記下「崔杼弒其君」的字樣。崔杼只得讓他寫下,沒有再殺。
南史氏聽說大史氏兄弟全被殺死,就在竹簡上寫下「崔杼弒其君」的事實,拿著竹簡前往大史官署。走到半道聽說已記下來了,才折返回去。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的上古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由統一進入分裂的時代,是社會轉變的時代,也是經濟、文化發展的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的君主雖然運用禮法、刑德、賞罰和誅殺來控制群臣,群臣雖然在名分上還是按等級擁有不同的特權,但他們已經不再是以貴族身分來行使權力,而是以君主臣僕的資格來進行治理。
因此,各個政權對官制進行某些變革,已成為歷史的必然。而正是這些變革,使中國的官僚制度從簡單走向完善。
春秋時期的職官制度
春秋時期各國是一個個獨立的國家,擁有各自的官制體系,因而使這一時期的職官變得紛繁複雜。不過整體來說,中原國家與西周王室關係密切,基本上是承襲西周設置而有所取捨。
各國還在人事管理上,制定了爵位、俸祿、考核和退休等制度。齊桓公因用管子之謀,透過改革立法使邦國日漸強盛,成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春秋時期,各國職官大概可以分成三類,治事類職官、事務類職官和地方政權職官。
治事類職官即行政官,主要有司徒、司馬、司空和司寇這四個部門。司徒、司馬、司空在西周金文中稱為「三司」,地位不甚顯耀,到春秋時才開始突出。
司寇是西周時王宮大臣及臣僕式的官吏,向治事職官轉變,即職官成為國家官吏而不是君王的僕從。
司徒的職責是治理民事。「司」是掌管,「徒」指徒役,即民眾服勞役及軍役,百姓的戶口簿等由司徒掌管。《周禮》中司徒可分成各級行政長官與各種經濟部門長官兩類。魯國的司徒一官長期由「三桓」之首的季孫氏擔任,而季孫氏又是三卿中的總領全國大政。可見司徒一職的重要。
司馬是掌握軍事的職官。古代重車戰,兵車用馬牽引,所以掌軍隊的職官稱為「司馬」。軍賦的徵收由司馬負責,所以司馬還兼掌土地,以確保軍賦的供給。
楚國的蒍掩為司馬,分別按照不同土地條件如平原、丘陵、山林、沼澤等進行測量,規定出產量標準,作為徵收軍賦的依據,徹底重整了田制和軍制。楚國這一重大賦稅制度的改革,是由司馬進行的。
司空掌管工程建築和百工。西周金文中稱「司空」為「司工」,宋國則改「司空」為「司城」。雖然是為避宋武公的名諱而改,但改司空為司城,也反映司空與土木工程的關係。
司寇掌理刑罰獄訟案及糾察之責,孔子在魯國就曾擔任過司寇。司寇一名在當時還有不同的名稱,比如晉國稱為士、理、大士,周王室稱為尉氏,楚國稱為司敗等。
司徒、司馬、司空、司寇是中央的四大部門,在這四部門職官之上,有一人總領全國大政,當時有的國家稱宰相,有的稱執政,有的稱當國,名稱不同,實質一樣。如楚國稱令尹。
東周王室初由卿士擔任,後由太宰居此位。但太宰這一職在西周地位很高,是王室總管,也是國事總管。到春秋後期,各國太宰職權下降,有的甚至徒有其名而無多大的實權,地位不僅比相位低,甚至在「四司」之下。
太宰地位的下降,反映出政事職官地位的上升和家臣僕役性職官地位的下降,是國家體制走向成熟的展現。
職官中的事務性職官,實指宮廷官吏,專為國君私人服役。包括太師、太傅、太保,宗人或稱宗伯,占卜之人,史官,僕大夫等。
太師、太傅、太保本是教育太子的老師和照顧生活的師傅、保,在太子即位後他們就被尊為太師、太傅、太保。這三「太」在西周時被稱為「三公」,執掌國政,像周朝初年的周公、太公就處在師保的地位。
春秋時太保一職已不見,太師、太傅多屬美稱,例如晉國陽處父和士會都曾授太傅銜,陽處父位在中軍元帥趙盾下,士會則全是美稱性質;楚穆王的太師潘崇,因擁立穆王有功,楚穆王令他負責警衛王宮,太師卻沒有什麼職權。
宗伯是主管君王或國君宗族事務的。西周時天子地位尊貴,既是宗族長,又是人君,故宗伯地位重要。春秋時只有魯國還有宗伯職官名,其他國家則稱「宗人」,職權是主管祭祀,向神禱告,所以又稱為「祝宗」,地位不高。
掌管占卜的人稱為卜,如魯國有「卜楚丘」,秦國有「卜徒父」,梁國有「卜招父」,晉國有「卜偃」等。「卜」是職名,即掌占卜和卜筮事務。一般稱為「卜人」,楚國稱為「卜尹」。
占卜系統的職事之人很多,如有整治龜殼備用的,有在龜骨上鑽鑿孔隙的,有在上面刻字的,有做記錄的如「開卜」、「卜史」之類。他們皆屬卜師下的從役人員。
史官是在國君身邊,記錄國君言行的人。古時國君言行有專門史官記載,不只記錄國君舉止,也有一定的監督作用。
中國古代史官具有追求真實的優良史德。如晉國趙穿殺了國君晉靈公,當時為中軍元帥執晉國政的趙盾,聽到趙穿發難就往國外逃,還沒走出國境,晉靈公就被殺死,趙盾於是回到國都。
對於這件事,晉國史官卻記下「趙盾弒其君」。
趙盾說:「你記得不對。」
史官說:「你是正卿,逃亡沒有出國境,回來後又不討伐殺死國君的兇手,殺死國君的罪責不是你,又會是誰?」
孔子讀到這一段史實後說:「董狐,是以前的優良史官,記事不隱瞞實情。」
董狐就是記下此事的晉國大史。董狐不畏權勢,記下歷史真實,所以後世稱為「董狐直筆」。
史官為記下真實史事,有時要遭殺身之禍。齊國的權臣崔杼殺死齊莊公,齊國的大史記載道:「崔杼弒其君。」崔杼害怕留下殺君的惡名,就將大史殺死。
大史的兩個弟弟接替哥哥的職事,同樣記下「崔杼弒其君」的事實,崔杼又把兩個弟弟先後殺掉。大史的第三個弟弟接替前三位兄長的職事,同樣一字不改地記下「崔杼弒其君」的字樣。崔杼只得讓他寫下,沒有再殺。
南史氏聽說大史氏兄弟全被殺死,就在竹簡上寫下「崔杼弒其君」的事實,拿著竹簡前往大史官署。走到半道聽說已記下來了,才折返回去。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