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如貓傲嬌,如蕨柔韌
在腐植富裕的人間土壤,緩慢生長
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得主、
空靈系貓眼少女李筱涵,以微物直觀命運的悲喜哀歡
廖玉蕙(散文作家)
童偉格(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專任講師)
專文盛讚
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言叔夏(作家)
林予晞(演員.攝影家)
馬翊航(《幼獅文藝》主編)
連俞涵(演員.作家)
陳思宏(作家)
陳柏言(小說家)
陳育萱(作家)
楊佳嫻(作家)
楊富閔(小說家)
楊隸亞(作家)
蔣亞妮(作家)
韓良憶(作家)
顏訥(作家)
貓手推薦
每株如貓的蕨草得以成形生長,都是因為人生實在好難,
好難抵抗掌紋上的巫術——
長不大的么妹,長姊不可承受之輕的重責,家族女身串結難解的命運DNA……
人生好難,是帶著無法忘卻的童年五官記憶成長,同步為生存、為社會捏挪自己的形狀。
人生好難,搭上七年級末班車,坐二奔三,時而是青春女孩,時而是成熟女子,卻常常覺得自己跑得比較慢。
人生好難,忙於在城市尋一處呼吸,吸書,吸貓,吸小物,吸咖啡,吸甜點,吸任一能短暫沉澱心靈的貪歡癖愛。
既然天將降大任、降考驗、降磨鍊於人身,苦己心志、勞己筋骨之餘,百媚女子時動時靜,溫柔也堅強,偶爾尋覓點小小療癒更無妨。
作者簡介
李筱涵
一摩羯女子,文字打工仔。
在腐植富裕的人間土壤,緩慢生長。
曾獲林榮三文學獎。
詩、散文與人物專訪稿散見各種報紙文藝副刊與文學雜誌。
著有《廖玉蕙老師的經典文學:聽說書人講故事》,散文集《貓蕨漫生掌紋》。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命運非關注定——《貓蕨漫生掌紋》讀後
◎廖玉蕙(散文作家)
自稱一直「在世故與羞澀間徘徊,寫與不寫間游移」的筱涵,也許正如她自己所觀察到的,寫作是從讀字的時刻抽離觀看,「無端在意起周遭的空間。角落的陰影擴張成巢居罩住一個人,它就變成一則故事的開端。」屬於她的魔幻時刻就是這樣開啟的嗎?一字一句,緩慢生長,如藤蔓……。身為她的老師,從大一開始,一路看著她緩步慢移,在學術和創作間優雅顧盼、迴身,然後完成。這本《貓蕨漫生掌紋》的出版和她每一回的學術進程叩關成功,都讓我感到無比的快慰。
本書的結構很有意思,第一輯從〈膠卷〉開篇,記憶裡蛛網交錯的家庭脈絡一點一點顯影。裡頭所涵納,大至南洋華人的歷史場景,小到台灣老公寓裡窩藏的緬甸佛堂;焦點鎖定為女性量身打造的牢籠及性別剝削、甚至長輩瑣碎的情緒勒索;另有對老家仰光的追尋,從吃食、氣味、直到現場踏查吉隆坡、檳城的聯想。所有的人性枷鎖,都寄望在〈膠卷〉中意在言外的一句:「迎接一個不再需要膠卷的時代。」
第二輯〈人間土壤〉看似以動植物為書寫對象,其實藉物抒情、說理,談人生的所有涵養沃土。譬如:寫樹洞常承受人們現實無法言宣的祕密,看似穩定的存在,實則樹有洞,必然表示某處已被蛀成空心。祕密的話語仰賴樹的創傷去承載。每多承擔一次重量,創口邊緣的皮屑就多剝落一層:「這是個看似以傷養傷的過程,但無法再生的空心,卻穿透眾人的慾望。」意在言外的指涉,頗引人深思;又譬如:〈蛙與芭蕉〉裡以為大家都愛圓滿,芭蕉卻獨愛破碎。可是易碎才直指人生現實的核心。這樣的觀察、比喻,既精準且新鮮;而更有意思的是結論:「你往前追,遠端的地平線永遠在後退,會跨過你的,永遠只有日光。踩過你的,永遠只有歲月。」整輯裡的文字,類似的豐盈意象,比比皆是,讓人目不暇給。
第三輯〈緩慢生長〉終於點題。由〈貓〉而〈過貓〉到〈掌〉,提到自己愛貓的緣由。她覺得和貓相處有讓人舒適的空間感,且接近與遠離都仰賴自由,有足夠的空白讓生命透過適宜的疏離,好好被時間梳理:「太密集的愛讓人卻步,貓步的遲緩卻給我餘裕。」她追求的不多,只是像過貓一樣有一點「葉片之間舒展無礙的距離」即可。點題之後,她續談穿鞋與智齒與不合適愛情的類比;老去卻存活於缸內的魚兒屢次躍出於缸外,莫非猶如老病人類之尋求解脫?……在在都有屬於自己相當獨特的視角。
文章從追溯先人到直視當下,詩意盎然,引人低迴。除了祖母、外婆及父母……等直系血親外,早逝的大伯身影隱隱綽綽穿梭文中,是非常溫暖的存在;而最令人動容的,莫過於勇奪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的〈童仔仙〉。描寫家有罕病兒的徒勞掙扎與無盡的煎熬。筱涵六歲成為一位特殊兒童的姊姊,出生的妹妹注定體毛繁茂、智力停滯、語素缺席,與眾不同。自幼及長,悠悠歲月,作者與母親四處尋醫問卜,但問天、天不語,求醫、醫束手。寫父親的難以接受;母親不時的追溯、不停地自責;身為姊姊的,雖百般護衛,但一回妹妹失足落水,筱涵卻驚覺自己竟萌生片刻慶幸的念頭,其後常為那一時的暗黑心驚。文章中誠懇道出內心幽微的愛、憾矛盾;人生的酷烈、人性的試煉盡在其中,可以和前一篇的〈女兒結〉相互參看,更了然人生(尤其是女性)的困境。這也許是筱涵將書名題為《貓蕨漫生掌紋》的用心所在——命運非關注定,或仍有人類可施展掌控處,藉由心念和行動,或能在掌紋中漫生出貓蕨般適度的獨立自主空間。
推薦序 對視「命運」:讀《貓蕨漫生掌紋》
◎童偉格(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專任講師)
很久以前,當馬克思.韋伯用「除魅」一詞,描述現代化與世俗化社會的基本狀態時,他大概並未預期,一個更愈加速的世界,將會促使記憶重新「復魅」。那並不因為我們心智退轉,而僅是因為時間快速奔流,無數事景就地拋遠、無可重歷,於是「重新觀看」這種素樸行為本身,竟總使我們像要望進不可能的魔魅那樣,心生一種近於鄉愁的情感。
這種情感,李筱涵以〈膠卷〉篇章來抒明:往昔的底片攝影年代,「一卷底片的張數教會我,物質其實很有限」;因為意識到記憶載體有其限度,所以人總是慎謹面對自己將取之景,也鄭重地,走入將由他人提記的場景裡。因為是這般在今日看來,竟已顯得不合時宜的慎重,所以,「記憶」自身,在多年以後,總為我們,寄存了一種超越記憶景窗所限的廣袤奇異。
由〈膠卷〉起始,《貓蕨漫生掌紋》一書嘗試追探的,也許正是這種奇異的廣袤:以一部散文集,李筱涵涓滴聚成許多個人記憶格窗裡的此曾在,而所有這些此曾在,毋寧更是為了從格窗外,指認那一切促成「我」之為「我」的昔往作用力。這種作用力,李筱涵指稱為「命運」。這一指稱之古典,一如「我」之記憶念想的必然時地不宜——它既是凡人皆「無法抵抗」的,亦是個人隱惻隨身的最親熟指南。如我們自備的「掌紋」。
解讀「掌紋」:解讀昔往龐然事景,如何只在它們將要即臨「我」、隱沒於「我」之周遭前,在最近一刻,對「我」現形為「我」童年唯能親驗的。像神祕的眨眼。像「命運」自身,已是一種重複近掠「我」的快門。於是,諸如本書中重複再現的烘爐地,華新街,緬甸或廣義的「南方」,凡此種種,皆牽引「我」重新出發,習練自己,為反向掠影、果敢對視「命運」之人。
這是說,一方面也許必然,如李筱涵所言,「所有啟蒙都從反抗開始」(〈女兒結〉):這位由時間下游重新逆溯之人,必將以個人視角,重新辨識往昔親者的「迷信」,解構他們的神祇;明瞭如何,「從上個世代以來,他們是從風吹草動便驚擾軍法的肅殺氛圍底下,逐漸成為這樣的大人」(〈繁花〉)。明瞭「命運」賦予他們的格限,抗逆這種格限,從而自我成長。然而,另一方面,本書所描摹的,更是在「啟蒙」之後,「我」對這般所謂「格限」的更寬闊認納。
只因亦正是他們啟迪「我」,使得終究,在「無法相信任何神的時候,我只選擇善良」(〈掌〉)。像記憶裡的他們之中,猶有無法由「我」解構的神祇。也像所有的啟蒙,都在重新認納了「我」亦必有其格限之時,才能真確地完成。從此,一個人得以「有絕對的自由去選擇,去蝸居在最好的地方」(〈咖啡圖書館〉)。
而這,正是《貓蕨漫生掌紋》,對一種奇異「命運」的溫煦寄存。
序
【自序】
浮光錯影
每日陽光散成我們各自的來時路。
命運在各種界與界的交會處,牽引著不同的我們。
寫,還是不寫呢?
哈姆雷特式的探問來自內心深沉的自我懷疑,我曾以為在寫作這條路上,是不能的。寫作需要調度內在極大的情感記憶,這個舉動對敏感的我而言,潛藏未知的風險;重遊創傷經驗,時而沒入悲傷,時而卻能重生。經驗過於切身灼痛,需要足夠的時間來沉澱,等待此起彼落的記憶傷痕紛紛褪去。要等到能以文字細數記憶的時刻,才曉得療癒原來可能。
我總暗自欽羨那些義無反顧、愛恨分明,而勇於赤膽前行的散文創作者,懊惱於過度謹慎膽怯的自己,長年裹足不前。悔之社長向我邀稿的時候,我還只是一個仰賴採訪維生的文字打工仔,訪完李昂談新書《睡美男》的餐會上;紅酒杯內光暈交錯聚散,令人眩目,懷著踩在雲端上的浮動與恍然,應允邀約。我的書寫之路,才真正開啟。想像自己第一本書,如此微不足道的我,說不定那些我曾感受過的扭曲視線,與他人一般如常,且索然無味。這樣的我與文,會有讀者嗎?成書前,那些深夜敲鍵盤的日子,無一時刻不自我懷疑。
當然第一本書不免還是先得對自己有意義。
放任書寫行經的狀態,我從思維中裂解成複數「我」;故事聲音持續前進,「我」卻從事主退位到旁觀者。記憶時間斷裂成許多切片,「我」與過去不同階段的我不斷對話著。以自己所能想到的語言和方式去逼近那些過往時空的記憶碎片,以虛擬的身軀感受過去歷經的真實感受,以詮釋聲音覆寫過去;在不斷自我反照的歷程裡形塑「我」的語調和樣貌。在語感的旋律召喚中,我強烈意識到這不僅是經驗的再現,也可能是取巧詭辯;私我為緩解某些情緒傷痛而為他人賦形,語言遂成為「我」的延伸介質,其實也是另一個我的樣貌。而我最終都接受他們如實存在。
身為文學研究者和創作者,我很清楚自己深受文學抽象特質吸引,這常與通俗易讀形成兩套美學價值觀而產生衝突。並非特意營造過於纏繞的敘述拒絕人群;而是我認為,創作者應坦誠面對自己現階段的書寫腔調。節制與隱微的話語背後,欲包藏那個沒有安全感的我。個性使然,這樣難以定義的雜揉風格,是我現在對於我的文學所能做到的最好實踐;無論在他人眼裡評價如何,我都盡量對自己和文學做最好的交代。既然寫不成別人,那就坦然接受自己的語言,任它自由生長;以書做為成長紀錄,體認文學對於我的意義。
命運可能凶險,但它終究良善。它始終為我帶來許多跨足不同領域和生活經驗的可愛朋友們,他們讓我相信,這些被記下的記憶都將有存在的意義。人際交流之於大都會時代,關係或許轉瞬即逝,然而在合則留不合則離的默許裡,仍時不時給予我許多歡樂與驚奇。友人的笑語漫談如風鈴聲響,多好的人生,雖然我們都抓不住時間,但卻在青春正盛的時刻分享了彼此。我不禁想著,不斷與他人生命交錯的人生,是否也可能成為別人生命記憶裡的流光負片?又或者,有些畫面已無意間被我偷偷藏進記憶的皺褶裡,一格也未曾溜走。
交換使人豐盈,我們自以為不足為外人道的一切經驗,原來在他人眼裡都變成一種收穫。
這樣的體悟來自於林榮三得獎散文見報後幾日,我陸續收到友人與陌生讀者來訊,有來自特教老師、罕病兒的母親,以及社工親人的回饋;我意識到,透過書寫,個體生命史不僅體現於自己,更在於透顯一種共同經驗的共感可能。而療癒,就可能從自身擴及到共同命運的他者,這或許是我走向書寫能為自己和他人做出一些微小的生命實踐的時刻。
通過文字與故事,我們對話,理解和紓解。
從中獲得力量,然後懷抱勇氣,繼續迎向我們命運倖存者的日常練習。
目次
推薦序 命運非關注定——《貓蕨漫生掌紋》讀後◎廖玉蕙(散文作家)
推薦序 對視「命運」:讀《貓蕨漫生掌紋》◎童偉格(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專任講師)
自序 浮光錯影
輯一、女兒結
膠卷
女兒結
童仔仙
花露水
寺與願
長年鴨
仰光
南方
輯二、人間土壤
多肉
樹洞
無憂樹
蛙與芭蕉
山櫻
不凋花
鹿與山羌
輯三、緩慢生長
貓
過貓
掌
繁花
万年筆
格子
吃土
肉身之餘
鞋
智齒
魚缸
介殼
雨都
舒芙蕾
咖啡圖書館
是日
書摘/試閱
貓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是一隻貓,或者,其實上輩子是貓。
喜歡獨自漫步在街頭,讓自己隱身在街與街之間交疊出的暗影,從熟悉的地景出走,自我放逐。想像自己變成晃悠於城市街角那些眼神發亮的生物,義無反顧去追逐某些輕如塵埃的事物。
中學以前的我,未曾在生活經驗裡與這種神祕生物接觸。對於「貓」的印象不外乎是畫在卡通與童書裡慣常刻板的反派角色,狡獪、邪惡、詭譎,都來自於未知的神祕。直到生命中第一隻貓撞進我的生活,我才開始真正認識此一族類。
終日困守大廈門戶的都市小孩,對這種瞳孔隨光影變幻莫測的生物存有太多好奇。咪咪原是一隻流浪貓,在大雨滂沱的夜晚路倒在泥濘,奄奄一息。正巧被回家的大伯遇上,一時心軟,把牠撈回家。伯母用溫水清洗這團毛球,毛色在水流下一點一滴回復,黑色之下裹有一絲米白,原來是隻黑背白腹的長毛貓。興許是沖刷力道過於刺激,這隻驀然被驚醒的貓,狠狠反咬人類一口。這一咬,人貓兩驚,往後各跳一步,溫馨梳洗瞬間變成緊張對峙。
原來貓是野的。
我這麼想。可有趣的是,大門敞開,牠暫且也不離去,只等著人類遠離,才訕訕趨近小碗吃食,飲水與奶,小心觀察人類一舉一動。倒是伯母緊閉門窗的時候,牠偏要想盡辦法從縫隙遁逃。貓可馴,但要看牠的意願。
我不斷觀察咪咪,時而拱背,處於高度警戒;偶或蹲伏於家具邊角,留一雙靈動瞳孔,閃爍在暗處,蟄伏等待,像重溫野獵生涯。過了一些時日,她開始會向人類柔軟討食。幾聲嗚咪吳儂軟語,配合側身翻滾,袒腹撒嬌,雙眸杏圓無害,一掃日前凌厲。貓與人總算干戈暫緩,尋得相處之道。
牠常在午後縱身一躍,以絕佳平衡立身於鐵窗平台,向遠處眺望。幾個小時,如如不動,化為一座塑像。我意識到,這種動物所隱藏的情緒十分複雜。不像狗,喜怒形於色。順著牠的目光看去,除了侷限的窗框風景,難道還有什麼?在一個寒冬,牠窩在我身上取暖,喵了一聲,我們四目相對,我確信歷經十多年人間歲月的咪咪有牠環抱的祕密。在那個總座落相同位置凝視遠方的絨毛背影裡,必定承載某些生命記憶,以至於牠必須持續跳躍遠望,回應召喚。不斷重覆迴旋的姿態,如走過歲月歷練的老者,期盼從循環的動作中贖回記憶。每一個跳、躍的律動,都指向往昔流金歲月。
從那時起,我深信每隻貓在目光流眄間,都暗藏故事。對一個閱讀狂熱者來說,故事,是多迷人的存在。大學時期,我開始著魔似地四處搜尋每條大街小巷裡的貓咪咖啡館,想從各種或坐或臥、花紋虎斑、黑白黃灰的身影中,追索每雙澄澈眼眸中的心事。
日復一日,我終於成為一個無可救藥的「貓奴」。
這「奴」字說起來,對我而言不算對於寵物的情感依賴,但我無法克制自己不去注意各式各樣經過身邊的貓,甚至包含給我「貓類」感覺的人。這類人,不善於言詞,但你曉得他的眼神隱藏很多故事,並流露更多無聲訊息。他不與人群聚,對周遭充滿漠然與警戒,卻是最怕寂寞且易於受傷的靈魂。那樣的複雜吸引我去讀懂。
好幾次,我常去的咖啡館裡,有隻灰色虎斑貓總愛在距離我兩三步的地方盯著我,而當我起身向牠靠近,便一溜煙躲到沙發區。當我回到座位時,牠則慢慢踱回那固定的老位置,坐定,然後繼續盯著我。後來我偶然和身為業餘畫家老闆娘聊天,才從她口中得知,這原來是送養貓的女孩每來必坐的位置。剛開始,她常常帶著貓罐頭,在牠還小的時候前來餵食,但不曉得為什麼,女孩有一天就不再出現。我這才從牠凝視我的翠綠眼珠裡讀到期待與落寞交錯的訊息,並懊惱於自己無知的越界,侵擾了某些真空的純粹。
在貓眼中的我,是什麼樣的存在?
如果「奴」在這樣的語境裡,是一種甘願奉獻主權的說法,或許不只人對貓,貓對人,也是一樣的。人與動物之間的契約仰賴眼神確定。人貓之間互相交付對方牽動自己情緒的權力,於是信賴得以建立。牠趴在你身上發出全然放鬆的呼嚕聲,與你在冬日陽光下膩在一起像親暱戀人。但即便如此,突然被反咬一口也在所難免,戀人也不過如此。莫測高深,多變而充滿吸引力,表面的漠然更透顯牠內在性格之深沉與複雜。複雜,意味著醞釀故事的空隙趨大,怎麼不惹人愛?所以說,貓是最可愛的生物。
本質內蘊的故事性,使得每隻貓、每個貓族的人,覺得自己內心深處有故事,無論完形與否,都有祕密在不斷醞釀。那些寂寞、失落、哀傷、憂鬱都嵌在眼底,深邃異常。我猛然發現從某個時期開始,許多友人不約而同孜孜矻矻在社群網站日日po起蝸居家宅的貓,有些錯身於巷弄,有些臥身於咖啡館。有些日日親近,有些則是遠行相逢的萍水伴侶,人們試圖用有限的言語猜測每雙貓眼隱藏的訊息,反射自我訴說的慾望。
各種囈語與象徵。在這豐富而神祕的物種身上得以發展,擺盪於馴化與桀傲不馴雙向邊界的性格,妥貼隱喻人類表象和善而潛藏獸性的矛盾綜合體。渴望離群索居、享受孤獨,兼及品嘗寂寞的幽微時刻,卻同時掩藏不住希望博取他人認同和關愛的情感需求。
既自尊又自卑。人們強烈的情感投射,讓貓的姿態更為迷人,盲目如我,對此敘事,甘之如飴。或說魅惑也無不可,當你對貓陷入一種鍾愛的情緒,你會曉得那有時是一種情感的極度陷溺。每到一個地方,目光便離不開貓的姿態,你狂想更貼近這個以身體說話的族類,詮釋每個喵嗚聲調背後的懸念。在多次追尋的過程中,我找到一種療癒的循環。
貓使我平靜。
我想起多年前隨研究所同學飛往名古屋發表論文的途中,我們不務正業繞往一間神社參拜。陽光下,一隻白底灰紋的花貓走向我們,喵喵幾聲,討摸。凝視你的金色雙眸,逗引著人毫無防備而伸手。在冬日暖陽照拂下,人與貓都恣意瞇起半眼,極為慵懶放鬆,彷彿輕柔的愛撫間,彼此能找回無條件信賴的初心。
與貓結緣後的人生,讓我變得柔軟,時間感也和緩下來。對貓族的追尋,使我發現日常早已有許多貓族存在。他們習於在謙和的距離中保存自我,在孤獨的身影裡尋找自己,低眉冷眼,靜靜觀察這個世界與他者之間運行的邏輯。每個貓族人在語言細節所深藏不語的情緒,讓我體察到適度予人空間與理解,是何其重要。
我甘願與之為類,尋此為族,溫柔而堅定,在光影內外,伸展自我。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