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日本戰後經濟史:精闢解讀戰後復興、高速成長、泡沫經濟到安倍經濟學
滿額折
日本戰後經濟史:精闢解讀戰後復興、高速成長、泡沫經濟到安倍經濟學
日本戰後經濟史:精闢解讀戰後復興、高速成長、泡沫經濟到安倍經濟學
日本戰後經濟史:精闢解讀戰後復興、高速成長、泡沫經濟到安倍經濟學
日本戰後經濟史:精闢解讀戰後復興、高速成長、泡沫經濟到安倍經濟學
日本戰後經濟史:精闢解讀戰後復興、高速成長、泡沫經濟到安倍經濟學
日本戰後經濟史:精闢解讀戰後復興、高速成長、泡沫經濟到安倍經濟學
日本戰後經濟史:精闢解讀戰後復興、高速成長、泡沫經濟到安倍經濟學
日本戰後經濟史:精闢解讀戰後復興、高速成長、泡沫經濟到安倍經濟學
日本戰後經濟史:精闢解讀戰後復興、高速成長、泡沫經濟到安倍經濟學
日本戰後經濟史:精闢解讀戰後復興、高速成長、泡沫經濟到安倍經濟學
日本戰後經濟史:精闢解讀戰後復興、高速成長、泡沫經濟到安倍經濟學
日本戰後經濟史:精闢解讀戰後復興、高速成長、泡沫經濟到安倍經濟學
日本戰後經濟史:精闢解讀戰後復興、高速成長、泡沫經濟到安倍經濟學
日本戰後經濟史:精闢解讀戰後復興、高速成長、泡沫經濟到安倍經濟學
日本戰後經濟史:精闢解讀戰後復興、高速成長、泡沫經濟到安倍經濟學

日本戰後經濟史:精闢解讀戰後復興、高速成長、泡沫經濟到安倍經濟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60 元
優惠價
90414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日本究竟錯在哪裡?
身處何方?該往哪裡去?
率先對「房地產泡沫」提出警告的重量級經濟學者,
與教科書完全不同觀點的日本經濟興衰最佳導讀。


日本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廢墟中迅速實現了經濟復興?是什麼力量推動日本經濟走上了高速發展之路?曾經喧囂一時的「泡沫經濟」到底是如何產生,又終究歸於破滅?在經歷了失落的三十年之後,日本的未來,路在何方?

在八○年代日本舉國上下都沉浸在輝煌盛世的狂熱氣氛中時,野口悠紀雄率先對「房地產泡沫」提出了公開警告。針對日本戰後經濟的基本結構,他在本書中提出了與以往觀點截然不同的「一九四○年體制史觀」,為讀者理解日本經濟史的崛起和發展、泡沫的形成和崩潰,以及後來長期停滯,甚至如今「安倍經濟學」成效不彰的根本原因,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啟發。

犀利剖析深層機制,解開日本經濟成長和停滯背後的秘密。
回顧戰後七十年境遇變遷,生動描繪出大時代下的日本社會面貌。

本書論述經濟發展歷程及其深層機制的同時,還穿插介紹了野口悠紀雄本人及其好友、同事的大量真實經歷,為讀者還原出一幅幅生動、立體的戰後日本社會經濟圖景。相信無論是野口悠紀雄對經濟問題冷峻犀利的剖析,還是他對往昔經歷滿含深情的回望,都會為讀者帶來不同凡響的閱讀體驗。

◆本書將從以下兩個視角來研究戰後的日本經濟──

一、以「狗眼」看社會:
所謂「狗眼」,就是從「地面的視角」,即野口悠紀雄親身經歷的戰後日本社會和經濟的變遷。也是自傳式的編年史。

二、以「鳥眼」觀天下:
所謂「鳥眼」,是以「俯瞰的視角」來掌握戰後日本的社會與經濟發展。本書的「鳥眼」即「一九四○年體制史觀」。它與教科書那種人們普遍接受的歷史觀截然不同,對「日本如今身處何方」這個問題,帶來大不相同的解釋。



【各章重點】

序章
一九四五年的東京大空襲,造成十萬人喪命,時年五歲的作者與家人僥倖活下來,並自此造成他「不信任國家」。

第一章│戰時體制延續到戰後│1945~1959年
官僚們當然不會向佔領軍匯報對自己不利的資訊。日本官僚透過操縱訊息來誘導佔領軍,巧妙利用佔領軍的權力來實現自己制定的改革計畫。

第二章│高速成長是如何達成的?│1960年~1970年
「收入倍增計畫」宣稱,使國民收入在十年內倍翻。以現在的感覺來看,這是一個難以置信的狂妄計畫,但考慮到當時日本經濟的潛力,不如說這個計畫還保守了點。

第三章│企業大家庭戰勝了石油危機│1971年~1979年
隨著石油危機的到來,日本人的認識發生了急遽轉折,人們轉而認為只有經濟和生產才是日本的命脈。而如果經濟下滑,日本也會隨之沉沒。

第四章│金光閃閃的80年代│1980年~1989年
認為「價格引發了泡沫」,實際上意謂著「市場的判斷錯誤」。對於經濟學家來說,這是難以接受的觀點。承認泡沫的存在就等於是經濟學家們的集體自殺。

第五章│泡沫與1940年體制同時破滅│1990年~1999年
大藏省的醜聞就像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其中最具代表性意義的象徵是銀行用來招待大藏省官僚的情色火鍋店。大藏省正是被這件事徹底擊垮的。

第六章│前進中的世界把日本拋在腦後│1980年~
日本的出口產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日本股票價格暴跌,呈現宛如垂直下降的自由落體狀態。

終章│我們應該何去何從
安倍內閣聲稱以「擺脫戰後體制」為目標。但是僅從經濟政策來看,他實際推動的政策卻是在恢復1940年體制。


【名人推薦】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歷史學家╱吳密察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許育銘
鄭重推薦(推薦人依姓名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野口悠紀雄(Noguchi Yukio)
1940年出生於東京。東京大學工學部畢業後,進入大藏省工作。1972年在美國耶魯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曾先後擔任一橋大學、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教授,以及美國史丹佛大學客座教授,自2017年起擔任早稻田大學金融研究所顧問。專業為金融理論、日本經濟論。
著有《資訊的經濟理論》《財政危機的結構》(以上東洋經濟新報社)、《土地經濟學》《泡沫經濟學》(以上日本經濟新聞社)、《經濟危機的根源》(東洋經濟新報社)、《金融政策之死》(日本經濟新聞社)等數十本書。

野口悠紀雄Online:www.noguchi.co.jp

張玲

貴州大學畢,之後赴日本留學,現任職於日本愛知大學。

前言
我對日本的社會和經濟,有一種不可思議的感覺。過去我好像只是模糊地意識到的那些問題,之後歷經各式各樣的事件,它們才逐漸具備了讓人無法否認的清晰輪廓。

本書關於戰後日本經濟的基本結構等觀點,是我以前就已經存在的。但是,應該如何評價它的基本結構,之前我並沒有確定的看法。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五十週年的一九九五年,面對「我們應該肯定日本到目前為止的經濟結構,還是應該否定它」的這個問題,我可能還無法提出毫無矛盾的答案。

但是現在,我則可以提出明確的答案。因為我已經清楚看到問題的核心所在,所以現在我必須把這個問題的核心說出來才行。

這就是我寫作本書的理由。

我們在一九四○年左右出生的這一代,在生活和工作中,親身經歷了日本經濟的潮起潮落。我們從學校走向社會時,日本經濟剛開始高速發展,發展的速度在世界上也屬罕見。我們每個人在各自工作領域的最前線,都曾經肩負起發展經濟的重任。同時,我們也目睹了日本產品橫掃世界市場的榮景,但是,當我們面臨退休之際,卻又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日本經濟走向衰落,覺得前途茫茫。換句話說,我們這代人見證了戰後日本經濟漲落起伏的整個週期。因此只要把我們的經歷彙整起來,大概就能寫成一部日本戰後經濟史。

不過本書並不打算以流水帳方式,記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件,也不打算寫成我的私人回憶錄。我希望將這些事件當成一個連貫的大綱,在書中呈現出來,根據從中得出的體會來正確面對「我們現在身處何方」的問題。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將開頭提到的觀點作為本書的核心。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就是提出一個日本經濟結構的模式,由此來評價日本戰後七十年的經濟發展。

此外,也希望透過這個模式來找出日本在構築未來時的線索。不過我想事先提醒大家,我們由此獲得的展望並非五彩繽紛的未來。希望這本書能夠揭開多年以來,人們一直被灌輸的那些令人充滿期待的假象,為日本的未來敲響警鐘。

本書在附錄「戰後七十年回顧年表」中,特別設計了一個「個人歷史記錄欄」,希望讀者也能把自己的戰後史記錄下來。如果將個人的生活和工作經歷,與表格前一欄中的世界和日本大事加以對照,一定可以讓各位讀者更清晰地想起當時的回憶。

本書在出版之際,獲得東洋經濟新報社出版局長山崎豪敏先生、週刊東洋經濟編輯委員長谷川隆先生,以及該社出版局伊東桃子女士的鼎力相助,在此謹向他們表達衷心的感謝。

目次

前言

序章
三月十日,我僥倖活了下來╱從此不再信任「國家」╱一九四○年左右,改革派官僚改變了日本╱金融財政制度大改革╱戰後的日本企業在戰爭時期成形╱我們如今身處何方

第一章、戰時體制延續到戰後│1945~1959年
1 廢墟中再次出發
2 傾斜生產方式與通貨膨脹
3 經濟高速成長前的助跑
4 告別戰後
5 戰後史觀與一九四○年體制史觀

第二章、高速成長是如何達成的?│1960~1970年
1 正式開始高速成長
2 在大藏省看到一九四○年體制的真相
3 高速成長的機制
4 從美國看日本

第三章、企業大家庭戰勝了石油危機│1971~1979年
1 尼克森震撼與轉向浮動匯率制
2 爆發石油危機
3 石油危機與浮動匯率制的意義

第四章、金光閃閃的八○年代│1980~1989年
1 日本第一
2 自由主義思想再度盛行
3 泡沫形成
4 強烈感覺到時代在偏離軌道

第五章、泡沫與一九四○年體制同時破滅│1990~1999年
1 泡沫破滅
2 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問題
3 陷入混亂的大藏省

第六章、前進中的世界把日本拋在腦後│1980年~
1 社會主義國家的滅亡
2 中國成功實現工業化
3 IT革命為經濟活動帶來重大變化
4 九○年代以後,日本逆風而行
5 日本陷入長期停滯
6 二十一世紀,日本的歷史停下了腳步

終章、我們應該何去何從
對泡沫感到不對勁╱對人們歡迎日圓貶值感到不對勁╱日本人變成了綠魔嗎?╱「不對勁」是因為「勞動致富」的原則不再成立╱解決照護問題必須依靠高生產率產業╱用竹槍和水桶迎接超高齡社會╱安倍內閣的經濟政策還是抓住戰後體制不放

後記 能夠擺脫「腦中的一九四○年體制」嗎

附錄:戰後七十年回顧年表

書摘/試閱

【試閱1】一九四○年左右,改革派官僚改變了日本

就在我們差點死於防空洞那年的五年前,一群被稱作「改革派官僚」的人正在試圖改變日本。

為了確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得勝利,他們建立了「國家總動員體制」,將全國所有資源都用來為戰爭服務。他們為此制定的經濟制度,在戰後幾乎原封不動地被繼承下來,成為戰後日本的基礎。

關於這個經濟制度,本書在後文會多次提及,這裡姑且簡單介紹一下。

所謂改革派官僚,是指被派到偽滿洲國參與「國家管理」的一群官僚,其中的一位中心人物是岸信介。他於一九三九年從偽滿洲國回到日本擔任商工省次官,一九四一年又在東條內閣擔任商工大臣,積極拉攏親信掃除異己。以岸信介為中心的「統制派」將商工省的大權緊握在手中。根據岸信介,以及他的心腹,也就是主導「統制派」的椎名悅三郎的姓氏,這群官僚也被稱為「岸-椎名陣線」。

他們的理念是對產業實行國家統制。他們認為企業必須奉獻給公共利益,而不得追求私利。此外,也不允許不勞而獲的特權階級存在。

事實上,岸的目標是建設日本式的社會主義經濟。對此,阪急電鐵公司的創辦者――戰前日本企業家的代表人物――時任商工大臣的小林一三曾毫不客氣地批判商工省次官岸信介為「赤色分子(共產主義者)」。

岸信介他們所信奉的思想,當時正在全世界不斷擴張。德國是「德國社會主義勞動黨(納粹)」獲得政權。就連資本主義大本營的美國,羅斯福政權的新政派也接二連三地拋出了政府主導型政策。

【試閱2】金融財政制度大改革

岸信介等人在對產業實行國家統制的同時,對金融領域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

戰前的日本,企業主要依靠發行股票或公司債券的直接金融方式來籌措資金。利用銀行貸款來獲得資金的間接金融所占比例較小。對此,改革派官僚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排除股東對企業的控制,確立了「銀行中心主義」,改由日本興業銀行等銀行為企業提供資金。

一九四二年制定的《日本銀行法》可以說就是這種統制式金融改革的成果。該法第二條「日本銀行必須以達成國家目標為使命來經營」,明確規定了戰時經濟體制的基本理念。

一九四○年,稅收財政制度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透過導入源泉徵收制度,強化了對個人所得稅的徵收。日本是繼德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導入源泉徵收制度的國家。同時,法人稅也被確立為一個獨立的稅種,從而改變了日本過去以間接稅為主的稅收體系,開始直接向製造業等現代的經濟產業領域徵稅。按照新的制度,稅收不經過地方政府直接交給國家,再由國家撥款給地方的模式初步成形。

此外,農地改革的準備工作也獲得很大的進展。地主是造成戰前日本農村極端貧困的主要原因。佃農租用地主的土地,用收成來繳付地租,地租平均高達收成的一半。所以農村的生活狀態,一直停留在一百多年前的江戶時代水準。

中央政府的很多官僚早已深感農村改革的必要。特別是農政官僚中有些人的改革意識更為強烈。他們於一九四二年制定了《糧食管理法》。該法規定,佃農將糧食繳納到國家,國家付款給農民,農民再用其中的一部分向地主繳付地租。透過這項法令,地租由實物支付變為現金支付,農村的狀況大為改觀。

由於地租為政府規定的固定金額,不隨物價變動,因此隨著戰後的通貨膨脹,農民的實際負擔大幅減少。一九四○年的時候,高達農民總收成五十點五%的地租,到了一九四五年已經實質上將到了十八點三%,租地制度成了虛有其表的存在。此外,政府還制定了「雙重米價制度」。也就是在收購糧食時,對農民和地主採用雙重標準。政府以高價收購農民的糧食,但是對從地主手中收購的糧食卻設定低價,這個制度也降低了地主的地位。透過這一系列措施,江戶時代以來一直未見起色的日本農村,在戰時體制下發生了巨大改變。

上述這些改革,均以贏得戰爭勝利為最終目的。岸信介他們對企業實行的改革,是把企業當作國家的工具,使企業的生產活動以滿足戰爭需求為重心。將直接金融改革為間接金融,則是為了利用產業的資金來支援和強化上述的機制。而租稅改革的目的,毫無疑問就是為了籌措軍費。

推行農村改革的農政官僚們或許受到社會主義式的扶貧思想影響。不過,從軍事角度來看,也很有必要使農村脫離貧困。因為農村是供給軍隊士兵的源頭,沒有強大的農村就沒有強大的軍隊。所以軍部(特別是陸軍)十分贊同農村改革。


【試閱3】神秘的蘆之湖

從二戰結束到五○年代初期,日本的交通條件非常惡劣。雖然一九五○年三月開通了從東京到沼津的「湘南列車」,但一開始的時候,列車故障頻傳,人們將之戲稱為「遇難列車」。就在這一時期,我們全家去了箱根旅行,這是我家戰後第一次的全家旅行。我們乘坐剛開通不久的湘南列車到小田原,然後轉乘一種以木炭為燃料的公共汽車,一路顛簸到蘆之湖。湖的周圍什麼也沒有,那時的蘆之湖還是藏在深山裡的神秘之湖。

國小畢業旅行時,我們去了伊豆下田,列車只到伊東,剩下的路程還是要坐公共汽車。途中經過以險峻著稱的天城山,公共汽車轉過崖面的急轉彎時,車體的後半部分被甩出路面懸在空中。最後到達目的地石廊崎時,我幾乎有種到了世界盡頭的感覺。

我們的全家旅行,在之後還去了伊豆的片瀨和稻取、長野的湯田中等地。那時不用說千葉縣的稻毛海岸,就連東京的大森也可以享受海水浴。

現在的人們可能無法想像,當時的社會基礎設施是多麼貧乏。醫院和保健所總是人滿為患,停電也是家常便飯。道路上有拉著貨物在奔跑的馬車,沖水式廁所也尚未普及。屋外的垃圾桶裡堆滿亂七八糟的垃圾,總是引來許多蒼蠅嗡嗡亂飛,家裡也都掛著捕蠅紙。

那時日本人乘坐的汽車大都限於公共汽車、卡車和三輪車,所以美軍的吉普車極為引人注目,大一些的十字路口經常有美國憲兵在指揮交通。根本沒有國產汽車,街上跑的幾乎全是「美國製造」(國產小汽車的生產限制直到一九四九年才被解除)。所有的汽車品牌我都認識,現在偶爾聽到那些已經不復存在的汽車品牌,還會讓我感到懷念。有一次,我看見有個穿著長靴的男人英姿颯爽地邁下保時捷跑車,曾經羡慕地暗想「有一天我也要這樣」。

一九四九年十月,美國舊金山巨人隊來到日本,與日本職業棒球隊舉行了友誼賽。雖說日方組織起幾乎囊括所有大牌球星的豪華陣容,可還是被強大的美國隊打得落花流水、一敗塗地。就在那一天,我在後樂園球場,第一次品嘗到只限當天特價銷售的可口可樂,那不可思議的味道成為我最早的「美國印象」。

就連我家也請了保姆,可見當時的勞力需求是多麼疲軟。這一時期的某一天,我們收到了正式通知,得知父親於一九四五年六月在菲律賓民答那峨島陣亡。

可能是父親所在的輸送船遭到攻擊。接過據說是裝著父親遺骨的骨灰盒,搖晃時能聽到裡面發出喀啦喀啦的響聲。不過裡面不可能會有父親的遺骨,大概是一些石頭或者木片吧。

如果父親是六月陣亡的話,那麼他在三月時應該還在日本國內,得知東京大空襲的可能性很高。不知家人的安危如何,父親一定非常擔心吧!

到了國小高年級之後,我每個周日都會和同學一起去神田萬世橋的交通博物館,然後把我們在那裡待了一天查到的資料貼到教室裡。

我剛好在「六三三學制」開始的那年上了小學。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這代人看似是戰後教育的寵兒。不過,我並沒感覺到自己接受了民主主義教育或者和平教育。當時的公立學校,完全沒有民主主義氣氛。年級的班長、學生會會長、委員都是由老師委任,而不是由學生們選舉產生的。畢業典禮上朗讀歡送致辭或者答謝致辭的學生也是一樣。總之,學校裡沒有絲毫民主主義的跡象。

學校才藝表演會的表演者也由老師指定。如果是戲劇表演,當然有主角、配角等各種分工,不可能做到人人平等,可是在日本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學校的才藝表演會卻變成一齣人人都當主角的全員平等劇。

當時沒有補習班,公立國中堂而皇之地上著各種補習課。學生們按考試成績高低分班,如果放在現在,這種做法肯定要被視為重大問題,可是那時這種能力重視主義卻可以不受任何質疑地大行其道。這與其說是戰後教育,還不如說是「戰時教育」。

那時候,我看了很多電影。在東劇看完歐美電影的試映,回家時再到末廣餐廳吃一頓西餐,這是我一年僅能享受一兩次的奢侈。對小學生來說,在鋪著白桌布,擺放著刀叉的餐桌前坐下的那一刻真是令人雀躍的瞬間啊!

一九四七年在日本上映的一部名為《石之花》(蘇聯第一次採用特藝彩色法拍攝的電影)的蘇聯電影中,蜥蜴搖身變成銅山女王的那一幕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久以後這部影片被製成DVD,當我激動地再次回味時,卻發現當時的神秘感已經蕩然無存。科技的進步雖然使人得以重溫曾以為再也沒有機會看到的電影,但也使當年深埋心底的神秘憧憬灰飛煙滅。


【試閱4】重建基礎產業

為了使戰敗而荒廢的經濟得以復興,日本政府首先著手救助金融機構。一九四六年度一般財政預算的二十%被分配為產業經濟費,拿來補償因為政府停止發放「戰時補償」等而蒙受損失的銀行,以防銀行破產。

接下來,政府又採用「傾斜生產方式」重建國家基礎產業。「傾斜生產方式」就是將短缺的資源,盡量分配給煤炭和鋼鐵等重要的基礎產業,恢復生產設備,使基礎產業的生產能力得到復甦和發展。這項政策於一九四六年年底通過,一九四七年開始實施。

傾斜生產方式的機制是以價格差額補助和復興金融金庫的貸款為核心。所謂價格差額補助就是從一般財政預算中支出的補助金,先由政府制定公定的煤炭價格,接著政府再以財政支出來補償,因為上述原因而產生赤字的企業,一九四○年開始實施煤炭的價格調整補助金制度。

舉例來說,政府先抑制煤炭價格,讓鋼鐵公司以低價購買煤炭,接下來又抑制鋼鐵價格,讓加工廠商以低價購買鋼鐵。政府再透過補償方式,對產生赤字的煤炭公司和鋼鐵公司發放補助金。價格差額補助占政府預算相當大的比例,如一九四七年的價格差額補助就占當年預算的四分之一左右。

復興金融金庫是對國家基礎產業的設備進行投資,以及對企業提供營運資金的機構。一九四六年成立的日本興業銀行復興金融部於一九四七年一月從該銀行獨立出來,成為復興金融金庫。其資金來源主要依靠發行復興金融債券,復興金融債券的發行金額龐大,約占當時全國銀行貸款總額的四分之一,其中的七成由日本銀行購買。

復興金融金庫按照當時的中央銀行利率向基礎產業提供貸款,遠遠低於物價上漲率。所以名義上是貸款,其實就是政府要求日本銀行增印紙幣,為企業提供資金。

在資金分配的這個過程當中,戰爭時期形成的間接金融體系和政府對金融機構的融資管制系統都發揮了極大作用。依靠這些做法,政府完全掌控了資源配置。

這些體制的原本目的是向軍需產業集中資源,到了戰後則被用來幫助基礎產業集中資源。

傾斜生產方式帶動基礎產業迅速復甦與發展。煤炭、鋼鐵產量急遽增加,使煤礦產業進入高峰期。一九四六年日本的國民生產毛額為四千七百四十億日圓,一九四七年增長為一兆三千零九十億日圓,一九四八年達到兩兆六千六百六十億日圓。在戰爭中,日本的工廠及社會基礎設施被破壞殆盡,因此戰後重建不得不先從這些方面著手,這也具有促進日本經濟發展的一面。英國雖然也在空襲中受創,但是由於二戰前的陳舊設備和社會基礎設施仍然存在,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工廠生產設備的更新換代,也推遲了現代化社會基礎設施的導入時間。日本正是因為在戰爭中受到重創,工廠及社會基礎設施被破壞殆盡,所以才能在戰後迅速引進當時最先進的生產設備,並且修建了最新型的基礎設施,這也間接促使了日本的經濟快速成長。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14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