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共享金融:由中國掀起的共享創新
滿額折

共享金融:由中國掀起的共享創新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99 元
優惠價
7923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以前我們總是沒有顧忌地分享所有公共資源,如教室、運動場、公共交通工具等,但對於像卧室、家具、衣服等私人財產,卻總是和其他人劃清了界限。隨著社會經濟逐步發展,環境由短缺經濟開始過渡到過剩經濟,當人們對其所擁有的私有物品並不能充分使用時,「共享」意識便出現了。人們開始通過媒介交換,讓生活中的大部分閒置物品得到較充分使用。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勢頭,共享經濟已經得到全球各界專家、精英和市場共同關注,成為討論的焦點議題。
在共享經濟的時代,共享金融到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何種影響?共享金融將以哪些金融模式運用到金融行業中去?共享金融如何才能在未來金融行業中擔負起巨任?基於以上問題,本書系統性地闡述了共享金融的方方面面:首先結合共享金融模式的發展現狀與企業經典案例提煉分析其潛在風險;其次結合國外監管經驗提出建議;最後總結未來發展趨勢。

作者簡介

周婧玥,金融專家,著有《共享金融 由中國掀起的共享創新》。

共享改變我們的生活
早在1978年,美國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Marcus Felson)和瓊.斯潘思(Joe L.Spaeth) 所撰寫的論文《社區結構與協同消費:一個常規方法》中就首次提出「共享經濟」這一概念。以前我們總是沒有顧忌地分享所有公共資源,如教室、運動場、公共交通工具等,但對於像卧室、家具、衣服等私人財產,卻總是和其他人劃清了界限。隨著社會經濟逐步發展,環境由短缺經濟開始過渡到過剩經濟,當人們對其所擁有的私有物品並不能充分使用時,「共享」意識便出現了。人們開始通過媒介交換,讓生活中的大部分閒置物品得到較充分使用。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勢頭,共享經濟已經得到全球各界專家、精英和市場共同關注,成為討論的焦點議題。
經歷過爆發式增長和市場選擇、國家政策調控之後,目前中國「共享經濟」模式正在以更加合理的速度向各領域逐步滲透。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和就業依然保持了較快增長,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為29.420億元, 比上年增長41.6%;平臺員工數為598萬人,比上年增長7.5%;共享經濟參與者人數約7.6億人,其中提供服務者人數約7500萬人,同比增長7.1%。
同時,上市企業財報的數據分析顯示,在共享出行、共享金融、共享住宿、共享醫療、共享物流和共享知識技能這六大方面形成的經濟價值鏈中,金融領域的排名僅次於共享出行,淨利率超過20.0%。由此,伴隨共享經濟發展而延伸出的「共享金融」這一概念變得備受關注。
共享金融是一種通過雲端計算、大數據、互聯網、行動互聯網等構築的現代資訊技術平臺,是將閒置金融資源進行重新分配、交易的創新金融模式,其概念中「主要是由技術驅動」的特徵比較明顯。儘管一直以來金融行業都屬於傳統行業,但不同的時代,技術革命創新依然賦予其不同時代的生命力特徵。例如在電報發明以後,可用電報來做交易,出現了電報金融;在電話出現以後,又有過電話金融,比如買賣股票可以通過電話的方式下單。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出現,納斯達克場外市場不再通過喊單的方式來交易,而是採用電子清算的方式,金融業務也不再局限於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電子金融業務。如今,在共享經濟不斷滲透金融領域的背景下, 金融又被賦予了共享的特徵,例如代表性的「Lending Club」、 「Prosper」和「Zopa」 這一類,以及「Kickstarter眾籌」等眾籌平臺,其實都是共享金融這個概念的體現。
目前所被人熟知的互聯網金融只是共享金融在當前網絡與資訊技術發展中植入的一種更有利於其發展的具體手段。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中國消費金融也迅速發展,互聯網金融這種將線下融資單純平移到線上融資的模式已經無法涵蓋金融共享理念所及範圍。共享金融模式因為涵蓋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居民、非金融企業、機構等金融資源個體之間的共享; 第二個層面是金融資源個體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共享;第三個層面是金融機構之間的共享)而使其具備更加深入與長期的特徵。
因此,共享金融在未來會有更加多樣與廣泛的方式並成為常態。同時,由於共享金融的核心內涵是通過現代資訊技術手段將資金所有權與使用權多渠道分離,構建出多層次金融供給機制, 把社會金融資源及時有效地進行供求匹配,最終成為社會拉動經濟增長的新方式。
如今,在互聯網和資訊技術革命的推動下,涉及共享經濟概念行業的經營者已達8000萬人。即便是這樣的市場體量,中國的「共享」概念市場仍舊有很大的潛力。而由共享經濟發展孕育出的共享金融這一分支,同樣成為金融業態的大勢所趨,這一創新模式正逐步登上風口。已經出現的P2P網絡借貸、眾籌等模式為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平臺如何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完成共享金融的佈局扮演著先驅的角色。儘管存在著共享金融還處於發展的初步階段, 經營企業由於缺少自律而出現部分違規操作;國家的行業監管以及相關法律法規還沒有徹底完善;行業的專業知識教育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等一系列的不足,導致共享金融領域的供、需和監管三方面出現資訊不對稱,不合規P2P問題平臺逐步離場。但我們也需要認識到共享金融作為一種新型金融創新模式,在實現社會的金融普惠性、破解社會主要矛盾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均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向著「良性金融」和「社會經濟穩中向好」的美好目標邁進的重要路徑。
在共享經濟的時代,共享金融到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何種影響?共享金融將以哪些金融模式運用到金融行業中去?共享金融如何才能在未來金融行業中擔負起巨任?基於以上問題,本書系統性地闡述了共享金融的方方面面:首先結合共享金融模式的發展現狀與企業經典案例提煉分析其潛在風險;其次結合國外監管經驗提出建議;最後總結未來發展趨勢。
本書內容分為三大部分共六章內容,既回顧了過去,總結了現狀,也展望了未來。
第一章主要是針對那些在過去幾年裡對「為什麼共享金融這個概念會出現」存在疑問的讀者,主要論述了共享經濟衍生出共享金融的基礎,對於共享金融觀點的發展過程及其發展存在的重要意義進行了討論。
第二章主要闡述共享金融這一理念及其屬性,同時為了更好地讓讀者去理解什麼是「共享金融」, 還將同為熱點的互聯網金融、普惠金融和共享金融進行了對比,從社會發展需求特徵的視角去探討發展共享金融的可行性。
第三章深入探析了基於不同目的產生的主要共享金融模式,其中包括「共享+P2P網絡借貸」、「共享+眾籌」、「共享+消費金融」、「共享+保險」、「共享+供應鏈金融」五大模式,讓讀者瞭解金融行業的發展趨勢。
第四章通過對目前國內最具代表性的共享金融企業案例進行分析,從當前金融機構、企業的經營中去瞭解共享金融具體各模式的運行情況。
第五章主要闡述共享金融作為一種金融新業態,在發展過程中與創新相伴相生所存在的風險, 通過分析國外監管經驗,給出與相關監管有關的針對性建議。
第六章主要是對共享金融的未來發展趨勢提出展望。
本書雖然做了大量基礎性研究工作,但面對共享金融這樣一個還處於初始發展階段、伴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新事物,現階段成果依然不夠全面且存在不足。希望本書能給讀者帶來啓發, 為今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個基礎。歡迎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周婧玥

目次

第一部分 共享金融——共享經濟滲透下的全新領域
第一章 從共享經濟到共享金融
第一節 什麼是共享經濟
第二節 共享經濟的實現
第三節 從共享經濟到共享金融
第二章 共享金融, 新金融的崛起
第一節互聯網的誕生、金融市場的變遷
第二節何為共享金融
第三節「微、眾、簡」時代
第四節共享金融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 共享金融——未來金融業將如何發展
第三章 「共享+金融」, 重塑金融生態圈
第一節共享金融的構建基礎
第二節 「共享+P2P 網絡借貸」
第三節 「共享+眾籌」
第四節 「共享+消費金融」
第五節 「共享+保險」
第六節 「共享+供應鏈金融」
第四章 共享金融典型企業案例
第一節 案例一:「積木盒子」——著力打造用戶體驗的網絡借貸平臺
第二節 案例二:「多彩投」——眾籌也有大空間
第三節 案例三:「京東消費金融」——場景為王
第四節 案例四:「眾安保險」——「雲上」的保險公司
第五節 案例五:「信美相互」——從「相互保」迴歸互助
第六節 案例六:「蘇寧」供應鏈金融——全維度打造「產業+金融」產品
第三部分 未來依然任重而道遠
第五章 共享金融的風險與監管
第一節 共享金融的主要風險
第二節 來自國外的監管經驗
第三節 共享金融的監管建議
第六章 共享金融的未來發展
第一節 金融數據共享程度不斷提高
第二節 金融科技助推共享金融發展
第三節 共享金融愈加場景化且垂直細分化
第四節 線上線下的融合日益緊密
主要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從工業時代發展到如今的「互聯網+」時代,互聯網與行動設備應用經歷了爆發式的成長和普及,從使用的黏著度來看,其絕對人數和利用時間已經遠遠超過電視、廣播、書籍和報紙雜誌等傳統媒介,人們生活中的消費行為也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革新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
媒體傳播諮詢公司「We are social」和「Hootsuite」共同在2019年年初發布了針對全球互聯網、數字和行動設備使用的統計數據報告——《2019年全球數字報告》表示,在過去一年裡,互聯網用戶人數激增,每天首次有超過一百萬人新用戶上網。
所示,自2018年1月以來,截至2019年1月,全球獨立行動用戶總計51.1億,相較去年增加了2%(1億用戶);全球互聯網用戶的總人數為43.9億,比2018年1月增加9%,已經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57.9%;當中又有總計34.8億的社交媒體用戶,並且其中有32.6億用戶是在行動設備上使用社交媒體。同時,報告還提到,自2014年報告以來,全球互聯網用戶數量增長了19億多,僅僅5年就增長了75%以上。如果同2012年1月首次發布的《全球數字報告》中20.8億用戶來對比,當前全球互聯網用戶總數也已經增長了兩倍多。從地域分佈上來看,到2019年1月,全球依然是北美洲的互聯網普及率最高,達到95%,亞洲地區也依然是位於東亞地區的中國、日本和韓國互聯網普及率最高,達到60%。在互聯網的使用人數上,東亞地區占比最高,有60%的用戶來自這裡。
互聯網的誕生、金融市場的變遷在過去一百年時間裡,人類獲取資訊的方式隨著技術革命的不斷進步,已經從最初的牆貼公告欄、報紙雜誌到廣播、無線電臺、電視,再轉變為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如今的地鐵、公車站、商場或者餐廳等公共場合,我們總能看到大多數人要麼對著筆記本電腦,要麼是在低頭看手機,他們有的在上網購物,有的在學習,有的在聊天,還有的在消遣娛樂,等等。人們對現在的智慧型電子產品依賴近乎接近痴迷的程度,而數量變得越來越龐大的「低頭族」,他們的生活也由此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一切都源於互聯網資訊技術、行動端設備的誕生與發展。
互聯網技術是指在電腦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建立的一種資訊技術,通過這種技術可以將網路與網樂之間以一組通用的協定相連,串聯形成邏輯上的全球龐大網絡。可以說互聯網技術的普遍應用,是進入資訊社會的標誌。由互聯網技術為我們搭建起來的互聯網,本質上是一個大型數據庫,在這裡可以傳遞和傳輸所有不同類型的資訊,它可以以非交互式網站和部落格的形式被動傳播;它還可以通過文件共享和文件加載的形式主動傳遞。
一方面,互聯網資訊技術的誕生與發展為社會帶來了一次資訊傳播效率的提高,並以超出預想的速度由一個小小的區域網,指數級成倍爆發變為一個全球規模的大網,並開始持續自由連接, 變成萬物互聯的狀態。成為最大媒體的互聯網本身,擁有了自由連接的通道和載體,也擁有了無數的內容,這些內容包括人、資訊、情感、商品和金融資源,而且遵循摩爾定律的基本邏輯, 這種萬物萬聯,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硬成本和軟成本上都呈現著邊際成本遞減的效果,更是加速了這種技術進步帶來的互聯網世界的運行效率,也在更大範圍地去擴大連接的波及面。
另一方面,這種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提高資訊傳播效率的技術,已經顛覆了人們以往的思維模式和生活觀念。前所未有的方便與快捷,讓人們越來越依賴於把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構建在互聯網之上。
伴隨這兩大核心內容帶來的轉變,國家政府已經意識到該「顛覆性技術」的重要性,多次在重大會議上提及相關內容。
中國的「互聯網+」是在早先相關互聯網企業提出的「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基礎上有了進一步地深入和發展。
人類社會的演變離不開金融的發展,或者說是金融的變革見證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縱觀人類發展歷史,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生產的東西在滿足自身物質需求以後仍留有剩餘;同時人們也對他人所持有的物品有所需求。於是,人與人之間的物物交換行為就在社會中出現了。我們把這樣的物物交換工具稱為商品貨幣,它的價值是根據商品自身所決定的。此後在人類繁衍人口增加過程中,也因為商品貨幣本身種類繁多,存在體積笨重、不易分割、容易磨損消耗和難以確定價值等問題,這種形式給人們的交易帶來了困擾。隨著之後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以及商品經濟市場的發展,出現了一種更加方便交易和攜帶且能夠保值的一般等價物,也就是金屬貨幣漸漸代替了物物交換形式。金屬貨幣主要是以金、銀、銅作為貨幣材料,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足值貨幣,由於它價值比較高且易於分割和保存,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作為各國交易中的主要表現形式。直到貴金屬類的金屬貨幣數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經濟市場中商品流通的交易需要,同時攜帶金屬貨幣進行遠距離的大宗商品交易相對不便之時,人們的交易形式終於進化到了下一個階段,也就是現階段的信用貨幣。貨幣、資本作為實體財富的表徵符號與實體財富分離。貨幣成為財富之本,資本成為財富之源。資本擴張催生信用制度建立,而金融這個從物物交換到貴金屬作為一般等價物,再到信用貨幣這個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產物,成為資源配置的手段、財富運動的載體。
現代社會的金融往往指資金融通,它是貨幣流通、信用活動及與之相關的經濟行為的總稱,一般包括貨幣的發行與回籠、銀行的存款與貸款、有價證券的發行與流通、外匯買賣、保險與信託、國內與國際的貨幣支付與結算等。而金融的核心問題是在於資金融通過程中如何進行有效配置,從整體經濟角度來講,這個過程就意味著市場稀缺資金如何流向最能產生價值的地方;從個體經濟角度來看,也就是市場經濟參與者如何投資他們所擁有的資金,最優地來滿足他們的經濟需要。
傳統的融資方式通常包括兩類:一類為直接融資,是指資金供給者與資金需求者雙方直接進行市場交易,完成最終的資金融通,交易過程當中不通過任何金融仲介機構的融資方式,一般包括我們所熟知的首次公開發行上市(IPO)、定向增發、私募股權、融資租賃、私募股權基金等; 另一類為間接融資,即資金供給者通過金融仲介機構來完成向資金需求者融出資金的過程,這就好比我們去銀行貸款或是去基金公司購買基金等行為都屬於市場的間接融資。
當社會為了更好地完成以上資金融通行為,常常希望能夠將供給者和需求者聚集起來,這樣既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資金流動性管理,同時還可以及時發現風險,轉移風險,最終實現資金的有效配置,於是金融市場就有了其存在的必要性。
正如人們想要喝咖啡的時候可能會選擇去「星巴克」,需要添置衣物的時候會選擇去商場,需要找工作的時候會去人才中心,生病的時候知道要去醫院,等等,總有一個場所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同理,當有人手裡持有多餘資金想要投資,又有人計劃創業需要一筆啓動資金的時候,金融市場就如同燈塔一樣給他們指引方向。因此,金融市場通常是指通過各種交易方式,金融資產的供求雙方運用市場和機制,通過交易進行融資活動的流通領域。
在金融市場中,可以需要固定場所,執行組織管理制度採用公開競價、雙向拍賣的交易方式,如商業銀行、證券交易所、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也可以不需要固定場所,雙方協商完成交易。不管有無固定場所,參與者也就是進行金融交易活動的主體,都會使用金融工具,且按照雙方接受的價格完成有效的融資活動。這個過程中,金融資產盈餘單位是資金供給者,為了賺取利息差價或者股息,實現自己的資金利益最大化而在金融市場上購買各種金融工具;金融資產赤字單位則是資金需求者,通過提供能夠產生法律效力的金融工具來獲得資金,是傳統意義上最典型的金融市場。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3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