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永恆在我心:記少數族群的宣教腳踪
滿額折
永恆在我心:記少數族群的宣教腳踪
永恆在我心:記少數族群的宣教腳踪
永恆在我心:記少數族群的宣教腳踪
永恆在我心:記少數族群的宣教腳踪
永恆在我心:記少數族群的宣教腳踪

永恆在我心:記少數族群的宣教腳踪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30 元
優惠價
90207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6 點
商品簡介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這是用生命換寫成的書。

您知道那些前僕後繼進入少數族群中的宣教士背後的血淚嗎?
您知道這些少數族群又是如何在神的保守中秉持著一顆單純的心追求真理?

不論您是關心宣教事工亦或直接對宣教有負擔者,都必須自研讀此書。
這是一部多數歷史學家遺漏的精彩記載,更可說它是神透過這些先驅者遺留給我們的一種動力,好叫我們繼續運轉這份動力去祝福世上每位尚未蒙恩的人。

你也來寫書吧

研究夢,很專業,你得K一屋子的書。
研究夢,很有趣,當你不必K一屋子的書時。讀鈺我的寫夢書鉦會有這樣的樂趣,精簡扼要、五臟俱全。而且,你也可能成為本書的作者。

就像玩電腦,你可以快速搜尋「夢的簡史」,迅即掌握過去現在、國內國外,代表性的夢學觀點。你會恍然大悟,原來史上的解夢學,這麼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同時,夢,很久很久以前,就跟生活那麼密切相關。

讀這本書,不妨為了好玩,檢查自己的腦袋裡,裝了什麼東西?
更為了實用,作者歸納夢有五種特異功能。是:

藝術與創造的靈感泉源
發現與解決生命問題
宣洩壓力,安撫情緒,鼓舞人生
發現內在真正的自己
探觸物理現象以外的另一個世界

這些都跟生命直接關連,也實際影響日常大大小小的瑣事。其實,醒著的時候,我們忙著生活、工作,雜事太多了,內在反而睡著了。而睡夢時,心靈卻動起來了,它趁著「主人」不在,偷偷地想自己的事情,過自己的生活。

夢,好玩、有趣,很有學問,也能幫助我們瞭解人生,解決實際問題。可是,我們總是睡夢後,「就忘了」,「就算了」,或者「不知道要怎麼辦」。
如果讀者也會這麼問,那表示,這本書會對你很有用。作者以他多年做夢、捕夢、記錄夢、解夢的心得,寫成這本小小書。他希望讀者不僅看書,更要實際使用這本書。因此,他提供如何記錄夢、解夢的範例,實際操演。並附有筆記頁,邀請讀者一定要動手寫。

出版前夕,作者曾耐人尋味地說,一旦讀者把筆記頁寫滿了,作者就要退位,而這本鈺我的寫夢書鉦,將改成鈺你的寫夢書鉦。
讀者,去買一枝筆吧。

--新路出版總監郭定宇

書摘/試閱

第二章 相信「失落聖書」的民族―緬甸的卡倫人

一七九五年,在緬甸的仰光附近發生了下列的事
「如果那村莊的居民不是緬甸人」一位戴著防曬顏盔的英國外交官問道:「那麼他們叫作什麼?」
「卡倫(Karen)」這位緬甸的外交人員回答。
「卡倫昂」那英國人發著不正確的音,但嚮導並沒有矯正他,蘇格蘭人雖能學習發出亞洲人短促的舌音”r”,但是嚮導早就放棄說服英國人糾正發音的念頭。
「很好,」英國人說:「讓我們去瞧瞧那些『卡倫昂人』的模樣。」震憾了村中的卡倫人;就像飛蛾被燭火吸引住般,朝著外交官圍攏而來,有些害羞地伸出細長棕色的手,觸摸他的手臂和臉頰。
這時,緬甸嚮導以輕蔑卡倫人的口吻說:「小心!他們是野蠻人,只知偷竊和打鬥!」他嘲笑著。
其實這話未盡真實。卡倫原是緬甸許多種族中最進步的民族,然而幾世紀來,緬甸卻虐待和削奪卡倫人,因為緬甸人不斷企圖塑造他們為佛教徒,但是他們卻固執地堅守自己的宗教信仰!
無論如何,英國人不再聽嚮導的話,他的兩耳沈醉在卡倫人歡愉的聲音中,周圍每位男女老少都熱切歡迎他,他感覺這一切與一般緬甸群眾避外國人的個性,有多麼新奇且令人興的差距呀!
一位能說緬甸話的卡倫人向嚮導解了一番。
「的確太有趣了,」嚮導說:「這些族人認為你也許就是他們自古一直期待的那位『白人弟兄』。」
「多奇怪呀?」外交官回答:「問問他們位『白人弟兄』該來作什麼?」
「他應該給他們帶來一本聖書。」響導說:「這聖書是他們的祖先早先所失落的。他們―屏住氣息―地問:『他沒有帶來嗎?』」
「哈!哈!」英國人捧腹大哭:「那一位神通的作者竟有那麼大的本領吸引這群目不識丁的人對他此狂熱?」
「他們說作者是耶華(Y'wa)―至高之神。他們也說…這位給他們帶來失落聖書的白人弟兄,會因如此而他們從壓迫中得著釋放。」
緬甸響導愈來愈感覺不安,心想,這些卡倫人真大膽!此位英國外交官原是被派來仲裁英國和緬甸之間糾紛的小組委員之一―緬甸擔心這項糾紛將成為英國統治緬甸王國的藉口,而現在狡詐的卡倫人竟正式地邀請這英國人來管轄他們。他氣憤地想。誰料這群頭腦簡單的族人竟作出那麼詭譎的事?
英國人已直覺到響導的不悅,他也開始侷促不安,只要響導傳一句話,緬甸官方即可能以刀劍槍矛來攻擊這些謙卑的村民。
「告訴他們弄錯了」他下令道,只盼望能因此緩衝―響導的情緒,「我對耶華不熟悉,對他們的『白人弟兄』之事也一無所知。」
外交官跟著響導闊步地邁出村莊,數百卡倫人望著他的離去,蒙上了一層失望,他們對政治毫無意圖,只是誠懇的述說自古來就縈繞在他們心中的傳統。
「會不會是我們的祖先弄錯了?」一位年輕的卡倫人嘆道。
「不要憂慮」一年長的卻帶著盼望的微笑回答:「有一天他會來。別的預言可能會落空,但這預言絕不落空!」
外交官回到了仰光新建的英國大使館後,向上級陸軍中校席敏斯報告了卡倫村奇妙的經正。席敏斯照例記錄於「一七九五年大使館於阿弗王國記事」的手稿中,直至三十二年後,才在蘇格蘭愛丁堡出版。
此後一百七十五年,偶爾有人瀏覽席敏斯的報告,但對卡倫傳統的記載並不注意,其中軼事的本質遮蓋了歷史的意義。且十九世紀,普遍而論,英國人對亞洲人通常並無負起「白人弟兄」之責的興趣,白人更愛當他們的主人。的確自一八二四年始,英國人對緬甸發動了一聯串侵略,且後來將近一整世紀都作他們的統治者。
然而,遠在英國人第一次攻打緬甸前,歷史記載已有第二位外國人與卡倫人失落聖書的傳統有所關連。
一八一六年,一位回教旅遊者,偶然進入仰光以南二百五十哩一偏遠的卡倫村莊。卡倫人照例仔細端詳每位路過的外國人―特別是白皮膚的―以尋找他們的「白人弟兄」。這位回教徒雖非白人,但他卻擁有一本經典,且他說這部經典含有真神的著作。
回教徒見他們對那本書非常的著迷,就贈給一位賢明的卡倫長者。後來當地人傳說他曾告訴他們要拜那本書。但這不太可能出於回教徒的忠告;也許他只鼓勵他們妥善的保藏這書,盼望有一天能有位教師來教導他們。
回教徒繼續他的行程,且始終未再返回。
那位獲得小本經書的長者,就用棉布將書包起來,放進這特製的籃子裏。漸漸地,當地人又發展出一套儀式來敬拜那本神聖的經典。長者又用華貴的服飾裝飾自己,以配合藏書者的身份。他還常帶著一根特製的短杖,以作為屬靈的權威象徵。最令人痛心的,是他和他的百姓仍不斷晝夜祈求至終會有一位教師來教導他們明白聖書的內容。
但尚僅如此,緬甸的卡倫村有一千或多於一千的人,稱為布克斯人,他們並非魔鬼的化身;而是教導人認識真神耶華的特別教師―是的,卡倫人的確視布克斯為真神的先知―他們不斷提醒卡倫人,耶華的意念與邪靈的意念不同。所有布克斯人都斷言,有一天卡倫人將會完全回到耶華的面前。
卡倫先知實際上用口傳的方法,一代又一代的教導百姓詩歌,就像帕奇寇弟為威拉庫加所寫的詩歌般,卡倫人獻給耶華的詩歌,顯出神能將衪獨一性的意念啟示在民間宗教中,是何等令人驚奇!藉著這些詩歌卡倫人向真神耶華的敬畏與尊崇得以繼續持守在心中,使他們不至失落於佛教和其偶像當中,其中有一首詩歌是頌讚耶華位格的永恆屬性。
耶華是永遠的,衪的生命長久!
一千萬代―衪活著!
兩千萬代―衪活著!
衪的良善純全,
千萬代至千萬代―衪活著!
另一首詩是頌讚耶華是創造主;
誰自起初創造世界?
耶華自起初創造世界!
耶華設計萬物
耶華無可測度!
此外,還有一首詩歌是對耶華之無所不在和無所不知的屬性表達了至誠的頌
讚,也融合了人與創造主的關係之屬靈知識:
耶華是無所不在;是過於我們所能相信的。
耶華是遠創造人類;
衪對萬物無所不知;
耶華從起初創造人;
衪知道今世萬物!
哦!我的子子孫孫們,
世界是耶華的腳凳,
天是衪的座位,
衪鑑察萬物,識透我們的心。
卡倫有關人墮落遠離神的故事,與創世記第一章對照之下,其相處足以令人
目瞪口呆:
耶華起初創造世界。
衪定規了食物,
衪命定了「試驗之果」,
衪頒賜了詳盡的命令。
然,穆寇厲欺騙了倆人,
衪使他們吃了試驗樹的果子;
他們因此不聽從耶華,不相信耶華―
當他們吃了試驗之果,
就開始經歷疾病,蒼老和死亡…
一位名叫旁克(Alonzo Bunder)的作家,於十九世紀末,住在卡倫人當中長達三十年之久。他曾描述緬甸通固(Toungoo)叢林裏,一席傳統的,由卡倫布克斯帶領的晚間課程: 「…我實在無法形容那份嚴肅和敬虔的態度來聆聽白髮的長老教導有關耶華的屬性,即便是孩童都專心傾聽…。他們就像磁鐵般受到長老講題的吸引。此時林中除了竹片和柴火在營火中發出★啪聲外,四周寂靜的無聲。然後村中的老先知…站起來,展開雙,如同祝禱般說:
「哦,子孫們,先前耶華愛卡倫族甚於其他的族人,但是卡倫祖先違反了衪的命令,結果……,耶華咒詛我們,使我們至今日仍在痛苦的光景中,且遺失了聖書。」
「然後,他的臉龐上閃耀出極大的盼望,舉目望著星辰呼喊道:「但耶華要再次向我們施憐憫,且衪必再次愛我們超過所有的人。(只因我們曾聽從)穆寇厲(Mu-Kaw-Lee)(撒但)的話,而受苦,然而耶華要再次拯救我們。」
「接著…那老人又充滿激情的背誦祖宗傳下的詩詞……,……他用一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土著腔調說:
「耶華造了泰奈(Tha-Nai)和伊娃(Ee-U)後,把他們安置在園中…說:『我為你們在這個園中造了七種不同的果樹,結七種…不同的果子。但這七種果子中,有一種不能吃……如果你們吃了,將會變老,生病和死亡…所以你們要謹慎吃喝。每七天中之一日,我們來看你們…』
「不久,穆寇厲來到男人和女人面前說:『你們在這裏作什麼?』
『我們的天父將我們安置於此』他們回答。
『你們在這裏吃什麼』穆寇厲問。
『我們的主耶華為我們創造食物,無限制的食物。』
『給我看你們的食物』穆寇厲說。
『…他們就將果樹指給他看,說:『這是甜的,這是酸的,這是苦的,這是香的,這是味道濃烈的。但至於這棵樹,我們不知道是酸或甜的。我們的父,主耶華對我們說:『不要吃這樹上的果子,如果你們吃了,就會死。』
「…穆寇厲回答:「我的孩子,你們必不至於受咒詛,因為你們的父耶華的心不與你們同在。其實這是最馥鬱、最甜美的果子……如果你們吃了,就會有神奇的能力,可以升上天去……。我愛你們,所以告訴你們真象,並不隱瞞。如果你不信我,就不要吃那果子,但假如你們願意嘗這果子,你們就必知道一切……』
然而,男人泰奈拒絕了誘惑,並掉頭離去了,但女人伊卻留留戀不捨,終於屈從試探,吃了那果子,且又誘惑她的丈夫也吃了。」旁克繼續譯寫:「…女人回到穆寇厲面前,並說:『我的丈夫也吃下了果子。』
「穆寇厲放聲大笑,並且說:『現在你們已是被我征服的人了,因為你們聽了我的聲音且順服我。』
「次晨,耶華來看他們,他們卻不像往常般以頌讚的歌聲跟隨衪。衪走近他們說:『你們為什麼吃我吩咐們不可吃的果子?…為此你們要漸老,並有病痛隨著,且你們必要死。』
「…耶華咒詛了人後,就離去了。當泰奈和伊娃的孩子遭遇病痛時,他們彼此說:『耶華棄絕了我們,我們不知該怎麼辦,還是必須去求問穆寇厲。』
「因此……他們到穆寇厲面前,說:『我們聽從了你的話,且吃了果子。現在我們的孩子病了……你將如何幫助我們呢?』
「穆寇厲回答:『你們不聽從你們的父,主耶華;卻聽從了我,現在你們既已順服了我一次,就要始終都順服我。』
「然後,老先知繼續用古老的經文敘述著:穆寇厲教導他們對不同的疾病,所當獻上不同的祭物的原則。這些祭物是獻給專門管理某些疾病和意外災禍的魔鬼之差役。」
「他也告訴他們穆寇厲如何教導他們以禽獸的骨頭成聖,而那些骨頭就成為山地人生活中每一項行為的指引。」
旁克也引用一首卡倫的「盼望之歌」,表達卡倫人渴望耶華至終轉向他們:
在那命定的時候,耶華會再回來,
…枯槁的樹會再盛開花朵,
腐朽之木會再怒放花朵,耶華將再來,
並站在偉大的濤立(Thau-Thee)上「濤立」似是指一座聖山之名」
讓我們同來攀登,好敬拜衪。

第二首說到有位君王要再來的盼望之歌:
良善的人
要往銀城、銀鎮
公義的人
要往新鎮、新城
敬重父母的人
要享受金宮的華美。
當卡倫王來到時
世上只有獨一的君王
當卡倫王來到時
世上不再分富人和窮人。

卡倫的先知,儘管一直受到緬甸佛教所瀰漫的拜偶像之影響,但他們不斷藉箴言強調百姓要抵擋拜偶像如:

哦,子孫們哪!不要拜
偶像或祭司!
你若拜偶像,非但一無所獲
且急急加增你們的罪過。
教敬父母也是一項聖職:
哦,子孫們哪!要尊崇並敬重
你們的母親和父親!
因為當你們年幼時,他們所承受的
豈同於蠅蟲叮咬你們那點苦楚!
抵擋父母之極為可憎。
卡倫人當中,神的先知也強調愛神及愛鄰舍的責任;
哦,子孫們哪!愛耶華,並
永不可輕意提衪的名。
若你們輕意提說衪的名,
衪將離我們愈來愈遠!
哦,子孫們哪!不要的
爭吵和辯論,乃要彼此相愛。
耶華從天上觀看我們,
倘若我們不能彼此相愛,
就如同我們不愛耶華一般。
犯了典章的卡倫人,就要呼求耶華的憐憫,並且悔改:
哦,子孫們哪!若是我們自罪中悔改
停止作惡――克制我們的念怒――
並向耶華祈求,衪必再次向我們顯出憐憫,
若耶華不向我們施憐憫,則無一人能施恩
衪是唯一拯救我們的――耶華!
祈禱的重要性亦未被忽:
哦,子孫們!要不停向
耶華祈禱
晝夜不停。

因此就神學家言,卡倫人是一引人注目的特殊例證。但按照福音書的記載,主耶穌也曾稱許外邦人的信心:羅馬的百夫長,敘利非尼基族的婦人,示巴的女王,敘利亞的乃縵,撒勒法的寡婦,尼尼微人等。同樣的,彼得亦未料到一位名叫哥尼流的外邦人,竟是如此的敬虔,使得他驚駭不已(參徒十34)。然而,我們所面對成千上萬的卡倫族,於基本屬靈的認識可能相等於歷史上普遍猶太人或基督徒的認識!
此外,聖經中所提及外邦人的敬虔皆可直接追溯至猶太人的影響,其中有兩個例子是自主耶穌的事工中得著幫助。但卡倫人距耶路撒冷四萬哩。姑且認為他們福神的名――耶華――是受猶太人耶和華的影響,但卡倫傳統編纂的報導,卻從未出現猶太習俗中像亞伯拉罕和摩西等第二位或第三位重要的人物。倘若受猶太人的影響,當然應該同時強調亞伯拉罕和摩西了。
同理,假設卡倫的傳統受到第八世紀★斯多留派的的影響,甚或是後來十六、十七或十八世紀與天主教宣教士的接觸,那麼必然有部份提及一位道成肉身或救贖主,衪為人的罪死,且從死裏復活。
我再強調,於卡倫傳統的研究報告中,從未有類似概念的發現。
再者,假設我們推理猶太和(或)基督徒的影響曾觸及卡倫人,不過卻是非常短暫且淺顯,只包括基本的神論,創造和墮落的觀念,那麼,我們就要面對另一項難題,既然只是非常淺顯的影響,加之佛教和部落間的巫術影響之下,經過長期以來極淚烈地抗衡,又何以能對整個民族留下如此深刻且持久的印象?
歷史教導我們,唯有在非常強烈或漫長的影響下,才能使新的宗教觀念超越文化的障礙,逐漸深入人心,更何況處於其他的衝突之下――當時周遭環境的佛教和巫術是――如此敵對的勢力。
卡倫人對耶和華的信仰,究竟會不會早於猶太基督徒的信仰?是否這些信仰皆源於早期族長所述的一神論?答案幾乎是完全肯定――是的!
卡倫―神論最令人驚歎的,是其觀點明確的認知尚未成就的一面。由於人類普世性自然的傾向是排斥且甚至不信任外國人―尤其膚色不相同者―卡倫人的盼望竟然是藉著「白色的外國人」來勾畫出含糊的部份,此點倍加使人驚奇。他們有一首詩歌說:

耶華的眾子,白種膚色的外國人,得著耶華的話。
白種膚色的外國人,耶華的兒女自古得著耶華的話。

一八三○年代,一位名叫散誇拉(Sau-qua-la)的卡倫人,在英國總督面前發表一篇演說。他說,歐洲人,即「白種膚色的外國人,原先是卡倫人的弟弟作兄長的卡倫人(因行為不檢),不慎遺失了耶華聖書的抄本。然而,白人弟弟們卻小心地保存了他們的抄本,故此白人成為「公義者」,並被差為「神的使者」,他們也學習以「白翅」乘舟,穿越海洋。
旁克自卡倫傳統,作了以下的摘:「(卡倫的)拯救者,將是一位「白膚色的外國人」,他會從西方乘著『白翅』(舟)越洋而來,且帶來耶華的『白色聖書』。」傳統中也有些看法認為聖書應是金色或銀色。
卡倫全國組合成八十萬人的歡迎隊伍,預備迎接第一位突然而來,帶著聖書和神的信息的宣教士。無論誰蒙召作這位宣教士,必要享受歷史上最盛大的殊榮!
在我們發現誰是那位具特權的人,又以何種方式進入他們當中之前,讓我們先來觀察緬甸境外及其周圍的國家,看看還有誰屏息地等候從至高者而來的信息……

卡琴人
在緬甸極北之處,另有五十萬左右,纏著紅頭巾,獨立且勇猛的族人,稱為卡琴人(Kachin)。他們也知道自己的創造主。在他們的宗教中,這位創造主稱為卡瑞卡森(Karai
Kasang)―是位仁慈,具超自然性格的神,「衪的形態或樣式都超越了人所能理解的。」有時,卡琴人稱他為朋瓦尼森(Hpan Wa
Ningsang)那榮耀的創造者,或奇瓦尼謙(Che Wa Ningchang)―那全知者。
泰津費特博士(Dr. Herman
Tegenfeldt)曾在卡琴人中住了二十年,並學習他們的語言。他曾記載:「卡琴的精靈教者並不向卡瑞卡森獻祭,正如一位卡琴人說:『我們為何要向衪獻祭?衪不曾傷害我們。』且也未有任何敬拜的習俗。然而一旦遇著非常的需要,且向其他精靈獻祭皆得不著幫助時,卡琴人就轉向那至高之靈呼求。」卡琴人也和卡倫人一樣,相信卡瑞卡森曾賜給他們的祖先一本聖書,但他們已遺失了。卡琴人的信仰中並沒有特別說明這本聖書將如何回到他們手中,但顯然的,他們相信有一天將尋回這書。
誰會為卡琴人尋回郼本聖書呢?

拉胡人
住於卡琴的東南方,卡倫的東北方―緬甸夾於中國和泰國間,與國接壤的一百哩邊界―住有約二十五萬族人,稱為拉胡人(Lahu)。
多少世紀以來,拉胡人當也縈繞著一項傳統,稱為夏(Gui'sha)―萬物之創造主―曾頒給他們祖先律例,並寫在米糕上!後來發生了一次飢荒,他們的祖先為了求生存而吃了米糕。他們為了合理化這項行為,而因此認為奎夏的律例自那時起就內住在他們裏面!的確,拉胡人相信奎夏律例的意識仍在他們裏面,因為他們的祖先吃了聖潔的米糕。然而他們不知如何完全地遵從他們的創造主,直至他們能重新獲得奎夏精確書寫的律例。
就如卡倫人,拉胡人也有「奎夏的先知」。他們的任務―持守奎夏眷估的盼望,使之活在拉胡人的心中。先知們在結束背誦經典前,必說:「假如一個人有十捆手杖,每一根手杖都用斷了,仍不能找著奎夏(真神)。但等時候到了,奎夏自己會差遣一位白膚色的弟兄(雖然他們可能「憎恨白種人」,但如果屬實,歷史仍必須記載)帶著含有奎夏白色律法的白色聖書而來―也就是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宗遺失的話語!那位白色的弟兄會帶著失落的聖書到我們的家來!
有些拉胡人甚至在手腕上纏著繩索,象徵他們受魔鬼的捆綁,直等到那位特別差來,屬神的拯救者,從他們的手腕上斷那些繩索!
緬甸、中國、泰國之間的拉胡山脈間,有一齣令人敬畏的戲景已安置妥了,只是揭開序幕的白人弟兄在那裏呢?
不僅如此……

娃人
遍聳於卡琴和拉胡領土中間的山脈,另居住了十萬部落的民族,稱為娃人(Wa)。娃人是獵取人頭的野蠻民族―但卻不是混亂的一群!只是一年一次―撒種季節―娃族人認為他們被嗜殺的邪靈所迫,必須在田間將人頭與種籽同埋―請注意,只是為保全能有好收成!他們並非喜好傷人。
鄰近的部落雖希望能他們撒種期間去渡假,但不幸的,那段時間也正是他們的播種期。
然而,另有一股良善的影響力,不斷在娃人的宗教裏動工。娃人稱為賽耶(Siyeh)的真神,時而差派衪的先知起來,指責以獵人頭取悅邪靈的行為!其中有位先知於一八八○年興起,申人稱他為陳普(Pu Chan)(他的娃名至今不知)。陳普勸服蓬萊村及鄰近地區數千娃族人棄絕獻人頭祭。陳普究竟根據什麼理由?他說:真神賽耶即將差派一位我們長久以來等候的「白人弟兄和那本失落的聖書。」一旦他來到娃族邊界,聽到娃人所作的惡事,也許就認為娃人實在不配得著神的聖書,他會因此而再離開娃族!陳普警告:若此事果真發生了,娃族當然永遠不會再有機會復得失落的聖書。
某天早晨陳普套鞍在一匹娃族產的動駒上,「跟著這匹駒子走!」他對幾位門徒說:「賽耶昨夜告訴我,這位白人弟兄,就讓他騎上這駒,因為如果讓他徒步走到這裏,實在顯得我們不知感激!」
正當陳普的門徒還吃驚得口張目瞪時,小馬已開始往前走。他們跟隨著,希望小馬停在近一處的溪邊。牠是否真的會領他們找到「白人弟兄」?且那位白人是否正為神所差遣的?

申人和帕朗人
甚至一些東西亞的佛教徒也強烈的表現出對彌賽亞來臨的盼望。有些消息來源指稱他們的彌賽亞將以「第五次顯靈的佛祖」―稱為法拉―阿瑞亞―米退亞(Phra-Ariya-Metrai)―慈悲之主降臨。無論如何,他們對「慈悲之主」的渴望,顯示出人類基本需要的事實。縱然福音對「慈悲之主」的宣告絕非於第五次顯靈的佛祖,但是福音的確證實人類有這樣的需要。
顯然地,佛經中有一段釋迦牟尼論過:「在我之後,將有一位法拉―阿瑞亞―米退亞―慈悲之主要來。當他顯現時,我的徒都要跟隨他!」有關這一部份的經典說,已在寮國戰爭時被毀滅。然而口頭的傳不僅擴展至寮國和泰國北方,同時也廣傳至緬甸以東的中和帕朗族。根據麥克利施(Alexander
MacLeish)的記載,法拉―阿瑞亞―迷退亞,當地語稱之為阿瑞―米泰亞(Are-Metaya)。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07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