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有些人活該被殺
滿額折
有些人活該被殺
有些人活該被殺
有些人活該被殺
有些人活該被殺
有些人活該被殺
有些人活該被殺
有些人活該被殺

有些人活該被殺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60 元
優惠價
90324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我把你的書單完成了一半。《火車怪客》──搞定。《ABC謀殺案》──終於完成。《雙重保險》──完全征服。《死亡陷阱》──看了電影。等我完成整個書單(不會很久),我就會跟你聯絡。還是你已經知道我是誰?」

★Best Books of 2020 Mystery/Thriller 出版人週刊年度選書!
★日本《這本推理小說最厲害》海外排行榜大推──暢銷四十萬冊《有些人就是該死》作者 彼得‧史汪森 最新作品!
★已授權美、英、法、義、比、挪、韓......等多國語言!
★美國獨立書商協會、Library Reads選為三月選書!
★媒體好評推薦
「才華洋溢的彼得‧史汪森再次交出全新的心理懸疑傑作,足讓引頸企盼的書迷大呼過癮:一位書店老板遭聯邦調查局盯上,因為聰明無比的凶手正大開殺戒,照他所列推理小說中的詭計掀起腥風血雨。」──《亞馬遜網路書店》

「《有些人活該被殺》的故事峰迴路轉,情節一再推翻,疑犯一再改變,以獨特方式運用犯罪小說的各種元素。」──《華爾街郵報》

「一部曲折離奇的推理小說。」──《紐約時報書評》

「引人入勝,新穎獨特……故事一層又一層,交織著欺騙、背叛與報復,漸漸浮現……作者非常擅長描寫報復與謀殺,絕對不會讓書迷失望。」──《今日美國報》

「實在讚到不行。」──安東尼‧霍洛維茨,紐約時報暢銷小說家,著有《絲之屋》

「《有些人活該被殺》的情節曲折萬變…… 馬爾康常向讀者吐露心聲,似乎有些事瞞著不讓聯邦調查局知道,但他到底知道什麼,又在歉疚什麼?這些疑問會一路糾纏讀者直至故事結尾。」──《舊金山紀事報》

「這本書的情節環環相扣……婚姻暗藏隱情,朋友不若表面……故事令人緊張不已,愈繃愈緊,結尾完全出乎意料,筆法簡直神乎其技。」──麗莎‧嘉德納,暢銷懸疑小說家,著有《尋找消失的女孩》

「才華洋溢之作,經典犯罪小說的愛好者絕對不能錯過。」──《西雅圖時報》

「你現在最想看的大概是一本好推理小說。炫學賣弄,引人入勝,不會太過血腥,不會無從推理。《有些人活該被殺》完全符合這個需求……作者埋下許多精采線索,等你破解出來。」──《明尼蘇達明星論壇報》

「精采非凡,令人讀得大呼過癮……隨情節發展,推理小說迷會讀到手不釋卷,想贏過這個不可靠的敘事者……作者寫得絕佳,交出一部向經典推理小說致敬的出色大作,結尾出人意料,必令讀者連聲叫絕。」──《書目雜誌》星級評論

「當敘事者反覆推翻自己,對周遭眾人百般猜疑,故事也就饒富趣味,格外燒腦,吸引你一直看下去……情節錯綜複雜,高潮迭起,如同浮誇的魔術秀,你不禁希望這本書永遠也讀不完。」──《科克斯書評》星級評論

【故事簡介】
「妳認為有人看到我列出的書單,決定模仿裡頭的手法?而且凶手想確保殺害對象被殺了也是活該?」

幾年前,熱愛推理小說的書店老板馬爾康‧克蕭一時興起,在部落格列出心目中最難破解的犯罪手法,標題取為「八起完美謀殺案」,其中包括阿嘉莎.克莉絲蒂《ABC謀殺案》、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火車怪客》等共八本經典作品……

然而二月某個下雪的日子,當馬爾康待在店裡,一位聯邦調查局探員赫然找上門,令他大感訝異。對方在調查一連串未解的案件,這些案子跟馬爾康列的書單手法莫名神似。同時對這位幾乎夜夜窩在家讀書的書店老板感興趣的,可不只調查局探員而已──一則詭異的留言出現在他的部落格,凶手似乎潛伏周遭,還對馬爾康的過往人生瞭若指掌,包括他從沒跟任何人說過的祕密。為了保護自己,馬爾康開始展開調查……這八起完美謀殺案與凶手究竟隱藏著甚麼樣的關連?

作者簡介

彼得‧史汪森Peter Swanson

詩作、小說、書評散見各雜誌,為得獎詩人。目前著手將希區考克的53部電影改寫成十四行詩。畢業於美國麻州愛默生學院,擁有寫作、教育,與文學學位。現與妻子、貓兒住在麻州。
他的第二本小說《有些人就是該死》(The Kind Worth Killing,寂寞出版)翻譯版權授權28個國家地區,同時也授權電影版權。

譯者
甘鎮隴

從事翻譯多年,工作內容涵蓋各種領域。小說譯作包括:《星河方舟》、《完美世界》、《闇黑之心》、《玻璃王座》、《魔獸世界》、《星際大戰》、《骸骨季節》系列,《魔獸:崛起》電影小說等。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前門打開,我聽見聯調局探員腳踩在門墊上的聲響。現在才剛開始下雪,湧進店裡的空氣既沉重又凜冽。探員把門在身後關上;她剛剛打電話給我的時候,人想必就在外頭,因為我答應見她還不到五分鐘,她就出現了。
這間店裡除了我以外空無一人,我也搞不懂我今天為何開店。氣象預報說暴雪會從早上開始下,一直下到隔天下午,深度將超過兩呎。波士頓的公立學校已宣布提早放學,隔天也會停課一天。我打給了原本要來上班的兩名員工──負責早上和上午的艾蜜莉,還有負責下午和傍晚的布蘭登──叫他們倆都待在家裡,然後我登入「老惡魔書店」的推特帳戶,準備發文說我們將在暴雪期間打烊,但我出於某種原因而改變心意,也許因為我不想一整天都獨自待在公寓,況且我住的地方離書店不到半哩。
我決定去店裡,這樣至少能跟尼祿相處一段時間,整理一些書架,甚至打包一些線上訂單的書本。
我來到燈塔山的貝瑞街,解開店鋪的門鎖,這時天色宛如花崗岩,大雪顯然即將降下。老惡魔書店的地點雖然不算繁忙,但以書店來說算是「專賣店」──專賣懸疑作品,無論中古還是全新──大多數的顧客如果不是主動上門,就是透過我們的網站訂購。在二月的任何一個星期四,除非我們事先安排了什麼活動,否則來店裡的客人大概連二位數都不到。
話雖如此,店裡還是有工作要忙,而且名叫尼祿的店貓很討厭一整天無人陪伴,加上我實在記不得昨晚有沒有多給牠準備一些飼料,看來應該沒有,因為我走進前門的時候,牠快步跑過實木地板來迎接我。
牠是隻年齡不詳的橘貓,非常適合這間店,因為牠願意忍受(其實算是渴望)來自陌生人的熱情對待。我打開店裡的燈,餵了尼祿,然後給自己煮了一壺咖啡。十一點的時候,瑪格麗特‧拉姆這位常客走進店裡。
「你開店做什麼?」她問。
「妳出門做什麼?」
她捧起懷裡兩個購物袋,是查爾斯街上一家高級雜貨店的袋子。「買日常用品。」她用貴族般的嗓音答覆。
我們討論了路易絲‧佩尼最新出版的小說。講話的大多是瑪格麗特‧拉姆,我則是裝作已經讀過這本書。這年頭,我假裝讀過很多作品。當然,我有讀過幾本重要的業界雜誌裡的評論,也看過幾個部落格的書評。其中一本雜誌叫做《扶手椅劇透》,裡頭會評論最近出版的一些作品,並討論結局。我已經沒辦法忍受當代的懸疑小說──有時候我會重讀我小時候最喜歡的作品──而且部落格書評對我來說已變得不可或缺。我是應該老實承認,我對懸疑小說已經不再感興趣,我在睡前大多改看歷史和詩句,但我寧可撒謊。聽過我告知真相的少數幾人很想知道我為何不再閱讀犯罪小說,但這不是我能討論的話題。
我用一本二手小說──露絲‧倫德爾的《永遠握手》──打發走了瑪格麗特‧拉姆,她有九成確定從沒讀過這本書。
我吃了自備的雞肉沙拉三明治,解決了午餐,正打算關店回家的時候,電話響起。
「老惡魔書店。」我接聽。
「請問馬爾康‧克蕭在嗎?」是個女性嗓聲。
「我就是。」我說。
「噢,太好了。我是聯邦調查局的特別探員葛雯‧莫維,希望你能撥點時間給我,讓我問你幾個問題。」
「行。」我說。
「現在方便嗎?」
「當然。」我以為她想在電話上談話,她卻說現在就過來,然後她結束通話。
我站在原地片刻,手裡拿著電話,想像名叫「葛雯」的聯調局探員會是什麼模樣。她在電話上的嗓音十分沙啞,所以我想像她接近退休年齡,身穿棕色雨衣,臉色不怒而威,而且缺乏幽默感。
幾分鐘後,莫維探員推門而入,模樣跟我想像得完全不一樣。她看起來搞不好不到三十歲,下半身是牛仔褲,褲管紮進森林綠的靴子裡,上半身是蓬鬆的冬季外套,頭上是帶有絨球的白色針織帽。她把鞋底在寫著「歡迎光臨」的門墊上跺兩下,摘掉帽子,然後來到收銀臺前。我繞過收銀臺來到她面前,她伸來一手。她的握手很有力,但掌心濕潤。
「莫維探員?」我問。
「是的,嗨。」她的綠外套上的雪花融化,留下深色水漬。她甩幾下頭,薄薄的金髮末梢潮濕。「沒想到你今天有開門。」
「其實我正準備打烊。」
「噢。」她一邊肩上掛著一只皮包,她把肩帶拉過頭頂,然後解開外套的拉鏈。「不過你現在有些時間?」
「有,而且我很好奇。我們是不是去後面、在我的辦公室裡談比較好?」
她轉過身,瞥向正門,白皙的頸部浮現筋腱輪廓。「如果有客人進來,你聽得見嗎?」
「應該不會有客人進來,不過,是的,我聽得見。辦公室往這兒走。」
我的辦公室其實只是店面後側的一個小角落。我給莫維探員拉了一張椅子,然後我繞過桌子,在皮革躺椅坐下,坐墊的填料已經從縫合處冒出來。我調整坐姿,以便從兩堆書之間看著她。「抱歉,」我說:「我忘了問妳要不要喝些什麼?壺裡還有一點咖啡。」
「不用了,謝謝。」她脫下外套,把皮包──其實比較像公事包──放在腳邊的地板上。她的外套底下是黑色高領毛衣。在近距離觀察下,我意識到她不只是肌膚白皙,而是整個人,無論是頭髮、嘴脣還是眼瞼,都近乎透明,就連眼鏡也是細框,細得幾乎消失在臉上。我很難判斷她究竟是什麼模樣,簡直就像有個藝術家用拇指抹過她的臉龐,將她的五官模糊化。「在我們開始之前,我想請你避免把我們接下來的話題洩漏給任何人知道。其中一些是公眾紀錄,但有些不是。」
「這下我真的好奇了。」我注意到自己心跳加速。「而且,當然,我不會說出去。」
「好極了,謝謝你。」她似乎終於在椅子上坐定,肩膀下垂,腦袋對準我的臉。
「你有沒有聽說過羅賓‧卡拉罕?」她問。
羅賓‧卡拉罕是個新聞播報員,兩年半前被發現中槍身亡,死在康科特市的住家,大約在波士頓的西北方二十五哩處。該事件一直是最引人討論的本地新聞,警方雖曾懷疑她的前夫,但沒逮捕任何人。「關於那起謀殺?」我說:「當然聽說過。」
「傑伊‧布萊德肖呢?」
我思索片刻,搖搖頭。「應該沒有。」
「他生前住在科德角的丹尼斯鎮。八月時,他的遺體在家中車庫被發現,是被毆打致死。」
「沒聽說過。」我說。
「你確定?」
「確定。」
「伊森‧伯德呢?」
「這個名字有點印象。」
「他是麻省大學洛厄爾分校的學生,在一年多前失蹤。」
「噢,對喔。」我確實記得這起案子,只是想不起任何細節。
「有人發現他被埋在老家阿什蘭市的國家公園,死亡時間大約是他被宣告失蹤的三星期後。」
「嗯,當然,這個案子是大新聞。這三起謀殺案之間有關聯嗎?」
她在木椅上俯身向前,一手伸進包包,接著突然抽手,彷彿臨時改變心意。「我們一開始以為沒有,只以為這三件都是懸案,直到注意到他們的姓名。」她停頓幾秒,彷彿給我機會打岔,然後說下去:「羅賓‧卡拉罕。傑伊‧布萊德肖。伊森‧伯德。」
我思索幾秒。「我覺得這像在考試,而且我沒及格。」
「你可以慢慢想,」她說:「不然我也可以直接告訴你答案。」
「他們的名字跟鳥類有關?」我問。
她點頭。「沒錯。羅賓(Robin)是知更鳥,傑伊(Jay)是樫鳥,而伯德(Byrd)其實就是『鳥』(Bird)的異體字。我知道這有點牽強,不過……我雖然不能提到太多細節,但每起謀殺案發生後,最靠近現場的警局都會收到……似乎是來自凶手的訊息。」
「所以這些案子之間有關聯?」
「是的,看起來是這樣,但這些案子也可能是以別的方式有所相關。這三起命案有讓你想到什麼嗎?我問你這個問題,是因為你精通推理小說。」
我凝視辦公室的天花板片刻,然後說道:「我覺得這聽起來像虛構情節,就像出自連續殺人狂的小說,或是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作品。」
她稍微坐得更直。「例如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哪本小說?」
「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最先想到的是《黑麥奇案》。這本有提到鳥類嗎?」
「我不知道,但我想到的不是這本。」
「這個情節也有點像《ABC謀殺案》。」我說。
莫維探員面露微笑,彷彿贏了什麼大獎。「沒錯,我也想到這本。」
「因為受害者之間唯一的關聯就是名字。」
「一點也沒錯,另外就是留訊息給警局的方式。書中的偵探白羅收到凶手的信件上,凶手的署名就是『ABC』。」
「看來妳讀過這本小說?」
「當然,在我十四歲那年。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作品我幾乎都看過,所以這本我大概也讀過。」
我沉默幾秒後說道:「這是她的傑作之一。」我一直沒忘掉克莉絲蒂這條劇情線:發生了一連串謀殺案,彼此間的關聯是受害者的名字,第一個受害者的姓名簡寫是AA,在字母A開頭的城鎮遇害,第二個受害者的姓名簡寫是BB,在字母B開頭的城鎮遇害……以此類推。真相水落石出:凶手其實只是想殺掉其中一個受害者,但故意安排得就像瘋狂的連續殺人狂做出一系列犯罪活動。
「你這麼認為?」探員問道。
「是的,這絕對是她筆下最棒的情節之一。」
「我原本打算把這本再讀一遍,但我得承認,我只是查了一下維基百科,複習了一下劇情大綱。這本書裡有第四起謀殺案。」
「是的,我也這麼想,」我說:「最後一個受害者的名字是D開頭。凶手刻意把案子搞得像是瘋子犯下,但其實只是想殺掉其中一人,所以另外三起命案都是幌子。」
「維基百科上的劇情大綱也是這麼說。在書裡,凶手真正想殺的對象,其實從頭到尾只是C開頭的那人。」
「嗯。」我開始納悶她來找我做什麼,就因為我經營一家專精懸疑小說的書店?她需要這本小說?如果是這樣,她又何必在電話上指明要找我?如果她只是想詢問在懸疑小說書店工作的人,那她大可進店裡找任何人談話。
「你能不能跟我說說關於這本書的任何特點?」她沉默幾秒後補充一句:「畢竟你是專家。」
「我是嗎?」我說:「我不算是專家,不過妳想知道什麼?」
「我也不知道,什麼都行,我原本希望你能告訴我。」
「嗯……除了天天都有個怪人進我這間店、買本新的《ABC謀殺案》之外,我不知道還能跟妳說什麼。」她挑眉片刻,然後才意識到我開了玩笑──至少該說我如此嘗試。她淺淺一笑,表示明白。我接著問她:「妳認為這幾起案子都跟這本書有關?」
「我是這麼認為,」她說:「否則沒辦法解釋這件案子為何這麼離奇。」
「妳懷疑有人為了擺脫嫌疑而模仿書中的犯罪手法?例如,有人想謀殺羅賓‧卡拉罕,但後來另外殺害了其他人,為了讓事件看起來就像有個連續殺人狂執著於鳥類?」
「也許吧。」莫維探員用一根手指揉揉鼻緣,靠近左眼的部位。就連她的一雙小手也很白皙,指甲沒抹指甲油。她又一次安靜下來。這場訪談走走停停,真的頗為怪異。她八成希望我能填補沉默,但我決定閉口不言。
她終於開口:「你一定很納悶,我為什麼來找你談話。」
「我是很納悶。」我說。
「在我告訴你之前,我想先問你關於最近另一起案子。」
「行。」
「你大概沒聽說過這件案子,受害者是個名叫比爾‧曼索的男子。今年春季,有人在康乃狄克州諾沃克市的鐵軌附近發現他的遺體。他平時都固定搭乘一班列車通勤,現場乍看像跳軌自殺,但我們現在懷疑,他是在其他地點遇害後被拖到鐵軌處。」
「不,」我搖頭。「我沒聽說過這件案子。」
「它有沒有讓你聯想到什麼?」
「什麼有沒有讓我聯想到什麼?」
「他這起命案的本質。」
「沒有。」我雖然嘴上這麼說,但這不完全算是事實。這件案子確實讓我有所聯想,但我想不起來究竟是什麼。「應該沒有。」我補充道。
她又一次等候時,我問:「妳能不能告訴我,妳為何質詢我?」
她解開皮包的拉鏈,從中拿出一張紙。「你記不記得在二○○四年的時候,你在這間店的部落格上寫下一份書單?叫作《八起完美謀殺案》?」

第二章

我在一九九九年從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在書店工作,一開始在波士頓市中心一家博德斯書店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來進了哈佛廣場少數幾家獨立書店之一,擔任副理兼高級經理。亞馬遜當時才剛贏得龍頭地位,大多數的獨立書店就像風暴中的薄弱帳篷般紛紛倒下,但「紅線書店」還能堅持下去,不僅因為他們的顧客年紀較大,還不懂得使用線上購物,更因為老闆摩特‧亞伯拉罕擁有書店那棟兩層樓的建築,不需要付租金。我在紅線書店待了五年,其中兩年擔任副理,後來三年擔任高級經理,偶爾也負責採購書籍。我專門負責虛構作品,尤其是犯罪小說。
我就是在那家書店遇到未來的妻子,克蕾兒‧瑪勒瑞。她原本在波士頓大學就讀,退學後很快就在這裡找到工作。我和她結婚的那年,摩特‧亞伯拉罕結縭三十五年的妻子死於乳癌。摩特和莎朗這對夫婦的住處離書店只有兩條街,他們倆成了我們的摯友,甚至算是父母,而莎朗的死給我們帶來了沉重打擊,摩特更是從此一蹶不振。
莎朗離世一年後,摩特跟我說他要收掉書店,除非我想買下來接手。我有考慮這個提議,但克蕾兒當時已經離開紅線書店、去本地一家有線電視臺工作,我也不喜歡經營書店所造成的長時間工作和財務風險。我聯絡了老惡魔書店,這家位於波士頓的書店專賣懸疑小說,當時的老闆約翰‧海利給了我工作,我成了負責安排活動的經理,但也為該店正在起步、以懸疑小說粉絲為目標讀者的部落格撰寫內容。
我在紅線書店的最後一天,也是這家書店營業的最後一天。我和摩特一起鎖上前門,然後我跟著他進入他在書店後側的辦公室,共飲一瓶沾滿灰塵的單一麥芽威士忌,這是葡萄酒名人羅伯特‧派克送給他的佳釀。我記得當時心想:摩特沒了老婆,這下也沒了書店,應該活不過今天冬天。結果我錯了──他活過了那年冬天和隔年的春天,卻在夏天時死在他在溫尼珀索基湖畔的別墅裡,就在我和克蕾兒打算去探望他的一星期前。
《八起完美謀殺案》是我為老惡魔書店的部落格撰寫的第一篇文章。新老闆約翰‧海利叫我列出我最喜歡的懸疑小說,但我向他推銷另一個構想:列出諸多犯罪小說中最完美的謀殺案。我自己其實也搞不懂,我當時為何不太願意分享自己最喜歡的著作,但我記得當時心想:寫些關於完美謀殺案的文章,就能增加部落格的瀏覽量。
當時有幾個部落格正處於起飛階段,它們的作者各個名利雙收。我記得有個部落格是每天按照名廚茱莉亞‧柴爾德的食譜做一道菜,這個部落格的內容後來被改編成書籍,好像還拍成了電影。那時候,我八成自以為我的部落格平臺能讓我成為家喻戶曉、人人信任的犯罪小說愛好者。克蕾兒也火上加油,一再說她認為這個部落格很可能會大受歡迎、我會找到自己的使命──成為犯罪小說的文學評論家。其實我已經找到了自己的使命,至少我以為找到了,而且我是賣書者,我滿足於這種身分每天經歷的幾百個小小互動。況且我最喜愛的活動就是看書,這才是我真正的使命。
出於某種原因,我開始發現我的《八起完美謀殺案》──當時還沒寫下──的功能其實比原本預定的更重要:我將決定部落格的語氣,把自己介紹給全世界。我希望部落格能完美無缺,不只在文字方面,更是在書單方面。我要選的書應該介於「知名」和「不知名」之間。我應該提到黃金時代的作品,但也應該提到當代小說。我花了好幾天的時間努力構思並安排書單,增添並移除書單,研究我還沒讀過的許多作品。我認為我之所以能完成這份書單,純粹因為約翰開始咕噥說我還沒在部落格上發表任何文章。「它只是個部落格,」他當時說:「你趕緊寫份書單出來、刊登上去就對了。又沒人給你打分數。」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24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