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全面解析,台灣「地方創生的現在與未來」
4種模式 × 9個案例
讓你看見「地方」與「人生」的無限可能
地方創生不是文青的專利,
歸巢的倦鳥、叱吒商場的企業家……,
只要有心,人人都能為振興地域盡一己之力;
可以回去的「地方」,不只有出生的家鄉,
當兵去過的小鎮、出差時造訪過的鄉村……,
只要建立起人與地方之間的連結,處處都能是心之所向;
想為地方貢獻心力,卻又無法放棄都市裡的生計,
兩地工作也兩地生活,一城一鄉,引動乘數效應,
將是有志者兼顧夢想與現實的最佳解方。
在高齡化、少子化、城鄉差距日益擴大的此刻,「地方消滅」已經不只是國際新聞中才會看到的名詞,更非專家學者的危言聳聽,而是一個真實的危機。
過去透過增加觀光客以促進消費的思維,長期來說不足以創造永續發展,然而想吸引外來者長期定居又談何容易,本書作者聚焦於「觀光客以上,居住者未滿」的族群,提出人、地建立新關係的四種模式:
模式一:關係人口
模式二:流動創生
模式三:二地居
模式四:移居/定居
四種模式可能是線性發展,也可能是迴圈式的關係,不僅可解決地方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也讓實踐者得以保有彈性,兼顧在地思維與城市做法。當流動成為日常,看似缺乏生機的地方,將因而重現活力光彩。
※二地居光譜中不同的模式案例專訪: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流動創生
「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劉育育→二地居
誠美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陳百棟→二地居
叁捌地方生活負責人邱承漢→二地居
金魚厝邊創辦人彭仁鴻→返鄉定居
練習曲書店創辦人胡文偉→移居入鄉
邸TaiDang團隊創辦人 劉誥洋→移居入鄉
馬祖青年→二地居、返鄉定居、關係人口
台東卑南鄉公所祕書閻志瑋及團隊→返鄉定居、移居入鄉
地方創生需要長期耕耘,速成的作法,是不可能真正深入在地、發掘在地的DNA,本書提出了「二地居」的概念,可以視為「深耕」的前置演練。先從一週一天、數天的頻率,跟地方建立關係,更能夠水到渠成。
——龔明鑫(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台灣國土面積不大,高鐵、公路運輸系統早已實踐一日生活圈,透過二地居的概念,吸引更多熱愛鄉土又有才能的人去到鄉村,擾動地方、刺激發展,或許能自然形成台灣獨特的創生模式。
——林峻丞(甘樂文創執行長)
作者簡介
林承毅
林 事務所執行長&服務設計師,國立政治大學兼任講師,優游於人文、社科、商業、藝術與設計等專業領域,倡導問題覺察及多元學習之必要性,長於運用人類學家獨到的洞察能力,在城鄉及時空的不同脈絡之間抽絲剝繭,帶著好奇心進行趨勢覺察,並透過人本設計,體驗創新為武器,多年來投入教學、論述、工作方引導、輔導、審查、企劃等多元性創新整合工作。
有著地域活化傳道士的稱號,也是一位典型風の人,視「移動」為日常,住在台北天龍城,但號稱可到全台各地上九點的課,習慣在捷運上發文,在南來北往的高鐵上工作,在飛機上閱讀,在U-bike上思考,每年看顧全台超過十五組在地青年團隊進行在地實踐行動。
謝其濬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英國史特靈大學出版碩士、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視覺傳播碩士,現從事文字工作。
序
看見地方改變,自信迎向未來
每年的十二月十二日,是日本的「漢字之日」,國民會選出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字,作為對過去一年的反思及回顧。當京都清水寺住持在眾人眼前大筆揮毫,寫下這個大字,確實讓人感受到「一字入魂」的魅力。
回到台灣,如果也要向這個有意義的模式致敬,俐落的用一個字來定義二○二○這一年,容我大膽假設,會不會就是「生」字?年初突如其來的世紀大瘟疫,讓全球人心恐慌,沒人知道疫情何時畫上句點。許多我們熟知的名人、甚至身邊的朋友,先後離世,生命的脆弱流露無遺。無獨有偶,台灣的生育率持續探底,在今年七月正式來到死亡交叉,「生不如死」的年代正式來臨,因此「生」字確實足以收納台灣這段時間的集體意識。
如果進一步選一個單詞,我想「創生」兩字應該毫無懸念的雀屏中選。這個從日本飄洋過來的觀念,原是不易理解的和製漢語,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席捲全台,書報架上陳列著各種相關書籍與媒體報導,在Google上甚至還能找到超過一億七千萬筆的搜尋結果?我想,這個現象的背後,就隱含著一場時代微革命,不是偶然,或者單純抄襲或模仿日本的潮流,而是一個如同水到渠成般的堅定必然。
二十幾年前,從日本迎來了「社區總體營造」的思維,從此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展開了一場現代公民賦權及社區意識養成的啟蒙運動,讓人民敢於發聲,展開吾愛吾鄉的行動,讓台灣社會加速揮別過往威權時代的陰霾,重建人與社區的關係及主題性,成為更健全的公民社會。加上一九九九年突如其來的九二一大地震,震垮了許多在地農村及社區,在人心徬徨無助的當下,社區總體營造的思維與做法彷如一帖良藥,得以凝聚人心,在有形的硬體重建之外支撐人的心靈,並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社區能成為地方的寄託。
二十多年過去了,台灣整體社會發展已步入另一階段,讓人不禁反思過往的發展邏輯,是否還適合當代。許多前所未見的現象--比如,高齡化、少子化引發台灣人口危機;十年前的行政區調整,看似從區域角度思考,事實上卻助長了城鄉間的人、資源單向流動。而發生在二○一四年三月的太陽花學運,也讓年輕世代重新找回國族的認同、建立起地方意識,彷如加速器,讓青年返鄉、地方活化的行動,在全台遍地開花。
因為躬逢其盛,長年擔任中央政府相關部會專案審查委員,我有幸看到數百件從台灣土地長出的精彩提案,每每在審查現場與來自全台各地的熱血團隊面對面,並在計畫通過後,轉身成為顧問,陪伴他們為土地努力,看到屬於台灣的創生謳歌一步步真實上演,我深受感動。
身為推動創生實踐的業師及顧問,念茲在茲的是如何成為在地夥伴的堅強支持系統,透過論述建構、策略引導及方法論教學,協助團隊更扎實的落地展開,讓我所信仰的地方創生終極目標「安居樂業」真正在地方實踐。我認為,面對時空改變及外部條件成長,確實應該與時俱進的發展出更多新的想法及做法,如何善用台灣的區域優勢、文化多樣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尤其關鍵。
移居地方確實是對區域平衡、地方發展最速效的作法,但是,回歸到實際面,「三就」(就醫、就學、就業)是人們對於居住不容妥協的現實考量,因此「旅人以上,住民未滿」的關係人口,更顯重要,無論你住不住在那裡,但你的心在那裡,就可以透過購買,透過倡議,透過實際行動來守護你深愛的地方。而後行有餘力,可以展開為創生而行的「移動」,透過台灣便捷的交通進行區域串連,找回交陪關係,讓自己能為深愛的地方所用。透過假日,透過不同人地模式,尤其Covid-19之後,我們看到遠距工作的可行性,再加上自由工作者比例持續成長,年輕世代對於人生價值的不同追求,最終,「二地居」似乎可以成為台灣面對區域失衡、人口問題的解法。
相對於日本投注大筆資源推動「移住計畫」,土地面積相對小、人與人關係緊密的台灣,似乎更適合優先推行二地居的概念,讓每一位台灣人,都能愛著兩個以上的地方,並為這兩地付出行動,帶入知識、經驗及技能。當這一天來臨,相信台灣每一處土地都能長出新的生態系,建構屬於在地的支持系統,讓人們得以依照特色風格選擇自己心之所向的地方。
而透過建構對地方的理解,爬梳在地的獨特性及魅力,讓在地的人充滿自信及光榮感,讓外地的人嚮往並期待,無論在何處,每一個地方都將成為一個有生命力、讓人憧憬的品牌。因為,沒有魅力的地方未來終將被時代拋棄。
日前向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請益時,他在言談中多次提到「耐心」,他也期盼能讓台灣建立起嶄新而健康的地方文化。確實,要迎向這樣的未來,無論官方及民間都應該心手相連,展開如同日本大力倡議的官民連攜精神,一起透過行動來面對這個世紀大變局。
請樂觀看待這一系列的轉變,地方創生將是台灣展現小國優勢的發展契機,而二地居則是過程中重要的折衷發展策略。請讓我們從這裡出發,一起迎向屬於台灣的未來時代。
最後,我想邀請大家在敞頁閱讀之前,與我一起深呼吸並閉上雙眼,帶著你的想像力在天空飛翔,讓思緒肆意來到二○三○、二○四○,甚至二○五○年,某處你依戀的台灣地方角落,也許那裡已然發展出超乎你想像的活力,每個人都能過著想要的生活,即使不若都市般繁華,但充實的公共建設與科技,確保每一個國民不論選擇住在什麼樣的地方的都能享受到城市般的便利性,以及極高的生活品質。在聚落之間,許多的流動持續產生,人們藉由科技與便利交通重新創造鏈結,彼此更為靠近,這不就是我們心之所向並引頸期盼的地方創生精彩大結局?
目次
序 深耕,才能發掘在地DNA ◎龔明鑫
序 實現雙城生活,引動地方新生力 ◎朱平
序 走進鄉鎮,打造另一個家 ◎陳郁敏
序 二地居,走出台灣獨特的創生路 ◎林峻丞
楔子
第一部 迎向未來創生
二地居 地方創生的未來式
打造地域品牌 擦亮地方未來
第二部 二地居的演化
突破困局 尋找人地新關係
模式一:關係人口
模式二:流動在兩地之間
模式三:二地生活,二地居
模式四:移居新故鄉
第三部 支持系統準備好了?
十六個挑戰
解方一:互補共創,建立夥伴關係
解方二:政府攜手民間,強化基礎建設
解方三:讓地方型企業引動活化
第四部 燦爛的交會點
從生態旅遊到林下經濟 讓山林和部落永續長存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 原鄉青年柯信雄、唐佳豐
歸屬感 掀動新能量
──「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劉育育
一週雙城,守備範圍更完整
──誠美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陳百棟
從深耕在地到串連兩地資源
──叁捌地方生活負責人邱承漢
蹲點夠久,就有機會被看見
──金魚厝邊創辦人彭仁鴻
熱血教練和他的後山練習曲
──練習曲書店創辦人胡文偉
台東除了慢活 也能共工、共創、共好
──邸TaiDang團隊創辦人 劉誥洋
移動是日常 馬祖青年的「候鳥」群像
──馬祖青年
用同溫層的力量 召喚遊子
──台東卑南鄉公所祕書閻志瑋及團隊
書摘/試閱
楔子
看見地方改變,自信迎向未來
每年的十二月十二日,是日本的「漢字之日」,國民會選出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字,作為對過去一年的反思及回顧。當京都清水寺住持在眾人眼前大筆揮毫,寫下這個大字,確實讓人感受到「一字入魂」的魅力。
回到台灣,如果也要向這個有意義的模式致敬,俐落的用一個字來定義二○二○這一年,容我大膽假設,會不會就是「生」字?年初突如其來的世紀大瘟疫,讓全球人心恐慌,沒人知道疫情何時畫上句點。許多我們熟知的名人、甚至身邊的朋友,先後離世,生命的脆弱流露無遺。無獨有偶,台灣的生育率持續探底,在今年七月正式來到死亡交叉,「生不如死」的年代正式來臨,因此「生」字確實足以收納台灣這段時間的集體意識。
如果進一步選一個單詞,我想「創生」兩字應該毫無懸念的雀屏中選。這個從日本飄洋過來的觀念,原是不易理解的和製漢語,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席捲全台,書報架上陳列著各種相關書籍與媒體報導,在Google上甚至還能找到超過一億七千萬筆的搜尋結果?我想,這個現象的背後,就隱含著一場時代微革命,不是偶然,或者單純抄襲或模仿日本的潮流,而是一個如同水到渠成般的堅定必然。
二十幾年前,從日本迎來了「社區總體營造」的思維,從此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展開了一場現代公民賦權及社區意識養成的啟蒙運動,讓人民敢於發聲,展開吾愛吾鄉的行動,讓台灣社會加速揮別過往威權時代的陰霾,重建人與社區的關係及主題性,成為更健
全的公民社會。加上一九九九年突如其來的九二一大地震,震垮了許多在地農村及社區,在人心徬徨無助的當下,社區總體營造的思維與做法彷如一帖良藥,得以凝聚人心,在有形的硬體重建之外支撐人的心靈,並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社區能成為地方的寄託。
二十多年過去了,台灣整體社會發展已步入另一階段,讓人不禁反思過往的發展邏輯,是否還適合當代。許多前所未見的現象--比如,高齡化、少子化引發台灣人口危機;十年前的行政區調整,看似從區域角度思考,事實上卻助長了城鄉間的人、資源單向流動。而發生在二○一四年三月的太陽花學運,也讓年輕世代重新找回國族的認同、建立起地方意識,彷如加速器,讓青年返鄉、地方活化的行動,在全台遍地開花。
因為躬逢其盛,長年擔任中央政府相關部會專案審查委員,我有幸看到數百件從台灣土地長出的精彩提案,每每在審查現場與來自全台各地的熱血團隊面對面,並在計畫通過後,轉身成為顧問,陪伴他們為土地努力,看到屬於台灣的創生謳歌一步步真實上演,我深受感動。
身為推動創生實踐的業師及顧問,念茲在茲的是如何成為在地夥伴的堅強支持系統,透過論述建構、策略引導及方法論教學,協助團隊更扎實的落地展開,讓我所信仰的地方創生終極目標「安居樂業」真正在地方實踐。我認為,面對時空改變及外部條件成長,確實應該與時俱進的發展出更多新的想法及做法,如何善用台灣的區域優勢、文化多樣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尤其關鍵。
移居地方確實是對區域平衡、地方發展最速效的作法,但是,回歸到實際面,「三就」(就醫、就學、就業)是人們對於居住不容妥協的現實考量,因此「旅人以上,住民未滿」的關係人口,更顯重要,無論你住不住在那裡,但你的心在那裡,就可以透過購買,透過倡議,透過實際行動來守護你深愛的地方。而後行有餘力,可以展開為創生而行的「移動」,透過台灣便捷的交通進行區域串連,找回交陪關係,讓自己能為深愛的地方所用。透過假日,透過不同人地模式,尤其Covid-19之後,我們看到遠距工作的可行性,再加上自由工作者比例持續成長,年輕世代對於人生價值的不同追求,最終,「二地居」似乎可以成為台灣面對區域失衡、人口問題的解法。
相對於日本投注大筆資源推動「移住計畫」,土地面積相對小、人與人關係緊密的台灣,似乎更適合優先推行二地居的概念,讓每一位台灣人,都能愛著兩個以上的地方,並為這兩地付出行動,帶入知識、經驗及技能。當這一天來臨,相信台灣每一處土地都能長出新的生態系,建構屬於在地的支持系統,讓人們得以依照特色風格選擇自己心之所向的地方。
而透過建構對地方的理解,爬梳在地的獨特性及魅力,讓在地的人充滿自信及光榮感,讓外地的人嚮往並期待,無論在何處,每一個地方都將成為一個有生命力、讓人憧憬的品牌。因為,沒有魅力的地方未來終將被時代拋棄。
日前向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請益時,他在言談中多次提到「耐心」,他也期盼能讓台灣建立起嶄新而健康的地方文化。確實,要迎向這樣的未來,無論官方及民間都應該心手相連,展開如同日本大力倡議的官民連攜精神,一起透過行動來面對這個世紀大變局。
請樂觀看待這一系列的轉變,地方創生將是台灣展現小國優勢的發展契機,而二地居則是過程中重要的折衷發展策略。請讓我們從這裡出發,一起迎向屬於台灣的未來時代。
最後,我想邀請大家在敞頁閱讀之前,與我一起深呼吸並閉上雙眼,帶著你的想像力在天空飛翔,讓思緒肆意來到二○三○、二○四○,甚至二○五○年,某處你依戀的台灣地方角落,也許那裡已然發展出超乎你想像的活力,每個人都能過著想要的生活,即使不若都市般繁華,但充實的公共建設與科技,確保每一個國民不論選擇住在什麼樣的地方的都能享受到城市般的便利性,以及極高的生活品質。在聚落之間,許多的流動持續產生,人們藉由科技與便利交通重新創造鏈結,彼此更為靠近,這不就是我們心之所向並引頸期盼的地方創生精彩大結局?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