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思考未來經濟的潛在總統候選人都必讀此書!」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對於新科技將如何改變工作世界,極具開創性與發人深省」 ──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前英國首相 「為人工智慧時代工作的辯論,提供一套傑出、縝密的論述。本書通今博古、見多識廣,正是理解數位科技與人工智慧如何重塑經濟與勞動市場的不二之選。」 ──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聯合國永續發展中心主任 「本書參透人工智慧時代工作的未來。從經濟學角度來探討這個議題,本書內容可謂深思熟慮、見識卓越;不過本書真正的優越之處在於超越經濟學範疇。其貢獻無庸置疑。」 ──勞倫斯.桑默斯(Lawrence H. Summers)/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榮譽校長 「丹尼爾.薩斯金針對科技即將改變人類工作型態的趨勢提供一種值得信賴、毫不誇張的觀點。這本論點強而有力、體現人性的著作值得全世界讀者展閱,影響深遠。」 ──馬丁.芮斯(Martin Rees)/英國皇家天文學家、《論未來》(On the Future)作者 「這本引人入勝的著作探討至關重要的主題。行文優雅、充滿原創思想,而且分外吸睛。」 ──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The Undercover Economist)《亂,但是更好》(Messy)作者 「這是一本探討重量級議題的重要著作。薩斯金的結論是,最終我們將迎來一個有薪工作變少的世界,這股趨勢將會撼動我們的經濟和社會基礎。這將是令人望之生畏的艱難挑戰,我們必須立即開始認真思考。」 ──馬丁.沃夫(Martin Wolf)/《面對轉變與衝擊的年代》(The Shifts and the Shocks)作者
丹尼爾.薩斯金 Daniel Susskind 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Balliol College)經濟研究員,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客座教授。曾在英國政府中擔任過各種職務,包括英國首相策略單位的政策顧問、唐寧街十號政策單位的政策分析師,以及內閣辦公室的資深政策顧問。 薩斯金專門研究人工智慧與科技對社會、工作的影響。曾與同為經濟學家的父親理查.薩斯金(Richard Susskind)合著暢銷書《專業人士的未來》(The Future of the Professions),探討人工智慧對醫生、律師、會計師等傳統專業人士的衝擊。 此外,薩斯金在TED的演講〈未來工作的三大迷思〉引發熱烈討論,並創下超過150萬觀看人次的紀錄。
自動化焦慮 自動化將奪走工作機會的焦慮情緒不斷蔓延,終於引發反彈和異議。看看謙虛的珍妮紡紗機(Spinning Jenny)發明者詹姆士.哈格里夫斯(James Hargreaves)的遭遇就知道了。他是一個不識字的紡織工,退隱在蘭開夏郡的偏鄉小村內靜靜打造自己的機器。他的機器使棉花團中紡出紗線的速度比人工更快,當時將棉花原料轉變為紗線的需求日漸成長,因此這是非常有價值的創新發明。(事實上,截至十九世紀中葉,英國生產的布料高占全球生產量的一半。不過,當哈格里夫斯打算開始做些什麼事的風聲傳出去後,鄰居竟然破門而入拆毀機器,甚至無故搗毀他的家具。哈格里夫斯試圖到其他地方興建工廠時,他和他的生意伙伴還遭到一群暴民的襲擊。 和哈格里夫斯同時代的約翰.凱伊(John Kay)在一七三○年代發明自動飛梭機時,也面臨相同的命運。據說,他的住所遭到狂怒的織布工洗劫,「要不是兩名好友緊急把他塞進羊毛毯裡,運到安全的地方藏匿,恐怕早就命喪暴民手中。」曼徹斯特市政廳(Manchester Town Hall)有一幅壁畫就是在描繪他祕密逃離險境的過程。 前述實例都不是單一事件。工業革命期間,破壞科技產品的行為非常常見,這群像強盜的烏合之眾如今被稱為:盧德份子(Luddites)。這個名稱來自一名真實性有待商榷的織布工奈德.盧德(Ned Ludd),他住在東米德蘭(East Midlands),在工業革命剛開始時搗毀一整組紡織機。奈德這個人物可能是憑空杜撰出來的,不過有人率領群眾四處破壞機器卻是鐵錚錚的事實。一八一二年,英國國會被迫通過「破壞紡織機等物法案」(Destruction of Stocking Frames, etc. Act),明定破壞機器為犯罪行為,最高可判處死刑,數名罪犯很快就被起訴、處死。隔年,罰則放寬,改成放逐澳洲;但事實證明,這種程度的罰則恐怕無法達到懲戒效果,因此到了一八一七年又再度改回死刑。時至今日,我們依舊稱不情願採納新科技的人為「當代盧德份子」。 工業革命開始之前,國家並非總是站在發明者這一邊。事實上,有時候這些心生不滿或不甘願的勞工會帶來不少麻煩,試圖介入或阻止他們討厭的創新發明四處傳播。想想一五八○年代的兩則故事:其一是英國牧師威廉.李(William Lee)發明了一部不需要用雙手編織的機器。一五八九年,他啟程前往倫敦,希望向伊莉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展示他的發明,並獲得專利保護,可惜她一看到機器就直截了當的拒絕,並說:「大師,您的志向高遠,但請想想您的發明會對我可憐的國民產生什麼影響。這項發明肯定會剝奪他們的就業機會,毀掉他們的一生,甚至淪落街頭行乞。」其二是發生在波蘭人安東.莫勒(Anton Möller)身上的悲劇。這個不幸的人在一五八六年發明織帶機,之所以說他不幸,是因為他的家鄉格但斯克市(Danzig)議會不但駁回他申請專利的要求,還祭出絞死令回應他的請求。這一點和現今我們總是熱情回應企業家的反應完全不同。 然而,不只是勞工和國家焦慮,隨著時間流逝,經濟學家也開始認真看待自動化的威脅。正如前述,一九三○年,凱因斯讓「科技性失業」的說法就開始流行,不過,經濟學理論的其中一位奠基者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其實比他早一百多年開始研究這項議題。一八一七年,李嘉圖出版生平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四年後發表新版,納入全新章節<論機械>(On Machinery)。在新版中,他做出重大的學識讓步,宣稱他改變「科技進步是否有益勞工」這項議題的看法。李嘉圖原先一直假設:對勞工而言,機器是「一般商品」,但後來他認為這項假設是一個「錯誤」。或許是見識到當時工業革命在他的家鄉英國引起嚴峻的經濟變化,他認定這些機器實際上「多半非常有害」。 擔憂機器具有負面衝擊的思維貫穿整個二十世紀。近幾年來,我們看到關於自動化威脅的書籍、文章與報告傾巢而出,但其實早在一九四○年,關於科技性失業的辯論就已經很常見,以致於《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認為稱它為「舊論點」也很自然。這些論點確實經常重複出現,二○一六年,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告別演說中定調自動化是「下一波經濟位移」(the next wave of economic dislocation),而大約六十年前的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也是如此,當年他採用的詞彙幾乎和歐巴馬一樣,直指自動化帶來「產業位移的黑暗威脅」(the dark menace of industrial dislocation)。無獨有偶,二○一六年,英國物理學家史帝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描述自動化將如何「毀滅」藍領工作,並預言這種情況恐怕很快就會「外擴……深入中產階級。」然而早在一九三一年,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提出類似的威脅,警告世人那些原本用來幫助人類擺脫繁重勞動的「人造機器」,會泰然自若的反過來「征服」它們的創造者。事實上,自一九二○年以來,幾乎每十年就能在《紐約時報》上找到以不同方式談論科技性失業威脅的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