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行善的誘惑
滿額折

行善的誘惑

定  價:NT$ 340 元
優惠價:90306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4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以基督信仰與企業管理為出發點,來探討人性的小說。看杜拉克如何用虛構的情節來闡述人性的管理關鍵,如何在道德、人性和管理上得到平衡?

一所天主教大學,一件平凡的小事,一位校長偶發的善行,卻在人性的複雜下,惹出軒然大波,導致整個組織動盪不安,最後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故事圍繞在聖葉理諾這所天主教大學裡一位有遠見又充滿活力的校長──海因茲.齊瑪曼神父身上。海因茲神父因支持大學系上的決定,不再續聘學校裡的某位教授,而遭到教授妻子的黑函攻擊,更因出於善心的一個舉動,最後引發了茶壺裡的風暴。

作者簡介

彼得‧杜拉克
彼得‧杜拉克生長於一個文化環境優越的家庭,薰陶於猶太–基督教信仰傳統。1937 年移居美國,2002 年6 月20 日榮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

杜拉克一生好學、敏思、善察、能析;筆耕不輟,以逾40 部著作享譽世界;治學精進、不拘框條,觸類旁通、不落窠臼。他早年學金融,1931 年獲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經濟學上,他尊敬凱因斯(John M. Keynes 1883-1946),但跟隨熊彼德(Joseph A. Schumpeter 1883-1950)。政治學上,他主張多元化和去中心化,對極權主義持嚴肅的批判態度。他對存在主義哲學與生存神學,特別是齊克果(S. Kierkegaard 1813-1855)的思想研究,造詣頗深。

杜拉克自稱為「旁觀者」,始終持守立場清醒、思維冷靜、人格獨立、思想自由以及責任意識。做為「社會生態學家」,他具有明心慧眼、洞察力強,為世人的社會與組織守望的美德、正直與良知,勇於在批判中追求創新。他創立了「現代管理學」,主張管理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走「知信行」合一之路,因此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和「管理大師中的大師」。

杜拉克在世近一個世紀。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見證從科學技術變革到思想理念革新的過程;目睹從工業時代進入智識(知識)時代、資訊時代的變化;親歷從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後現代知識型社會的變遷;對所有經歷的變化以及21 世紀的人類發展,他都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今天,我們能夠深切感知到他的貢獻永不止於20 世紀,對未來世界的發展與變化,杜拉克的思想必定會產生更加積極且深遠的影響。


陳耀宗
馬來西亞檳城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班畢業。2000年開始專職從事翻譯與校訂工作,曾在學院擔任翻譯課兼任講師。譯作以文史類專書與論文為主,兼及小說與詩。

名人/編輯推薦

【導讀】
現代管理學之父Peter Drucker,被公認為「當代最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師」。他所創發的概念,至今仍被廣泛引用,舉凡目標管理、顧客導向,或知識工作者等。他的思想不只影響了管理學的肇建,舉凡對經濟學、行政學,乃至於社會學等,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對非營利組織的研究,更具催生者的地位。

他的學養與創見,讓他在跨領域的學術與實務界,都有無可替代的成就;然而,他不只以學術影響社會,令人震驚地,在文學領域也有發人深省的作品,《行善的誘惑》這本小說,不僅是以教會大學內「茶壺裡的風暴」為主軸鋪陳,更重要的是,其對人性面的檢視。當面對偽善等「假道學實鬥爭」議題時,人們會如何抉擇或偏執?善心或善行為何會引發系統性的集體霸凌、懦弱、連鎖謠言?甚或危及大學的定位與無力喚回神職人員的初心?對於長年生活於大學的我而言,確實從此小說情節中,看到不少人性困境與亂象,對其雷同性,不免常升起「於我心有戚戚焉」的反思。

這本小說也告訴我們,不是有善心就可以任意「行事」(書中稱為「誘惑」、「野心」),因為行善真的需要有智慧與毅力,不然,很容易掉入所謂「威尼斯的眼淚」的信心崩盤與脆弱困局中,誠如小說裡的主教所言:「一旦有人攻擊他們的動機,他們可能會深受打擊,並突然意識到自己跟其他人一樣是有缺陷的,就只是平凡人而已,不完全值得敬佩。」

申言之,大凡我們如果有良善的動機,卻沒有足夠的智慧去判斷或行善,可能適得其反,引起更多的紛擾。另外,所謂的善行,往往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場、利益所持,都可能有不同的解讀,或引起不同的誤會。所以,當我們興起行善的慾望(或誘惑)時,我們更應該事前有更充分的認識,與更周全的準備,甚至應與相關的利害關係人,有更全面性的溝通與相互理解。不然,只空有善心,卻無法圓滿善行!

今天,檢視台灣的大學校園中,大部分的大學都已經是世俗化了,即使是具有宗教背景的大學,也似乎並不全是非常的「宗教價值為先」,跟一般「績效經營導向」的教育機構相比,並沒有十分的不同。在此小說中所引述的那些謠言、毀謗、黑函等衝突的現象,在我們的各色大學中,也常見相仿的情節。所以,行善的誘惑,在西方的大學,或許是「必要的惡」,但是,在我們以技術掛帥的校園中,行善何曾是被高舉的核心價值呢?事實上,我們很難做跨文化式的判定,對許多大學領導人而言,標榜善心善行,並不見得是試煉,然而,當面臨人性的惡質考驗時,我們從這本小說中,可以讀出很多我們所處的文化生態的相似度。當我們思考行善的課題時,我們對書中的神父校長的處境,也難免會有深深的同情與理解!

這本小說內容涉及大學的使命、人性的枷鎖、宗教與現代的折衝,以及領導與管理等課題,均深值各界人士,一睹為快!

 

目次

總序 功能正常的社會和博雅管理 邵明路
總序 向一位跨世紀的大師致敬 許士軍
導讀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書摘/試閱

第一部
一看到郵件仍捆綁整齊躺在還未打開的辦公室門口,她就直覺有很不對勁的事情發生了。她當然有鑰匙;有時候她是最早進辦公室的人,但也只限於神父校長病倒或出差的日子。而昨日是星期日,當她把神父校長要看的幾份潛在捐款人檔案送過去時,他看來健康良好,也沒說今天會出遠門或大清早有約。神父校長甚至還把她留下來,和他、李特神父及新上任的法學院院長邁耶霍夫博士一起共進午餐。
不,海因茲神父沒有出遠門,也沒有生病,卻也沒有比她早進辦公室。這樣的情況不曾發生過。當她彎腰撿起郵件然後摸索鑰匙時,她發現自己焦慮不安,渾身發抖。打開門時,她還有點期盼能一如往常那樣,聽到海因茲神父以輕快的男中音歌唱似的說:「早安,艾格妮絲,過來幫我把這些郵件分類一下吧。」但校長室裡毫無動靜,只是一片空洞與沉寂。
她發抖得太厲害,以致連大衣、厚手套和皮草帽都還未及脫下,就必須先到座位上坐下來。她剛才是穿著這一身禦寒衣物,頂著一月寒流的冰風,從她位於學校大門邊的小房子走到培蓮思聖瑪麗教堂望完彌撒之後,再穿越遼闊的校園來到她的辦公室。
她知道自己未免愚蠢和迷信了。應該不會有什麼要緊的事情發生。海因茲神父只是睡過頭,或者一早就接到電話而被拖延,畢竟今天是工作日,在東部時區,不論是紐約還是華盛頓,這時候人們早已全力投入工作了。也有可能是他在大學教堂主持完彌撒之後,在路上被某個院長或系主任攔住了。
可是,雖然明知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她心裡卻充滿了揮之不去的恐懼。她很久沒有這樣惶恐不安了,上一次是她接到電話的那頭說:「傑克出事了」─當下她立刻就知道,她丈夫死了。
艾格妮絲在培蓮思聖瑪麗女子中學上祕書課程時就被教導:稱職的祕書總是比老闆早進辦公室。她當年以全班第一名畢業,
副校長希德嘉修女甚至在她畢業之前就已決定聘用她。希德嘉修女很清楚明白的告訴她,希望每天早上8 點進到辦公室時,祕書已經在辦公桌前就位,準備展開一天的工作。所以,當她在20年前開始為齊瑪曼神父工作時(早在那時候,其他人就已習慣稱他為海因茲神父,或乾脆直接叫他海因茲),她就格外謹慎的確保每天比他早15 分鐘進辦公室。然而過了不久她就發現,海因茲神父對此感到不快─他其實想要獨自處理那些郵件,只是他什麼也不說。兩人共事三、四個星期之後,當艾格妮絲問他:「您會不會寧願我晚一點才進辦公室?」他頓時鬆了一口氣,臉上立刻綻放笑容,並欣然點頭同意。於是她另排時間,讓自己每天剛好比他晚20 分鐘到班。
才不過幾個月,他們就磨合出一套日常工作模式,從此不曾改變或中斷,直到今天。
海因茲神父如同許多獨居的男性,有固定的習慣;艾格妮絲對他的習慣瞭如指掌,彷彿已經跟他同床多年似的。他每天早上6 點30 分起床,先做十分鐘的激烈運動,接著刮鬍子和淋浴,然後7 點正準時走路前往大學教堂主持彌撒。主持彌撒時他喜歡徐緩進行─「我討厭那些借助時間與動作研究讓彌撒進行得更有效率的神父」,有一次他這麼說,讓那位最強調效率的歐馬利主教深感不悅。但無論如何,他都會在7 點45 分以前結束彌撒,然後換下神父袍,在8 點01 分或02 分進到辦公室。
艾格妮絲也是6 點30 分起床。但她一起床就得做早餐─以前給孩子們做了許多年,如今就只需做給還跟她一起住的老母親。如此一來,她7 點15 分才能出門,剛好趕得上培蓮思聖瑪麗教堂7 點30 分的彌撒,然後在8 點20 到25 分之間抵達辦公室。這時候,磨砂玻璃上刻著「亨利.齊瑪曼神父─ 博士、CSH、校長」及其底下以較小字體刻著「艾格妮絲.穆勒太太─校長助理」的辦公室大門已經打開,裡面的四個房間,包括神父位於角落的大辦公室、她自己的比較靠外面的辦公室、神父的會議室和她(小得多)的會議室,都已是燈火通明。那間小會議室的一個角落,經她改裝之後成了廚房兼餐具間,有煤氣爐、廚櫃、小冰箱和流理台。
海因茲神父會站在他的大辦公桌前,背對著窗把郵件一一打開。當艾格妮絲還沒走到門邊,他就已經感覺到她的到來,並歌唱似的說:「早安,艾格妮絲,過來幫我把這些郵件分類一下吧。」在她掛好大衣之前,他還會說一些讚美或好聽的話,例如:「你今天氣色很好呢。」或者:「你今天穿的這件連衣裙很適合你。」又或者:「快來看看,我們收到了一大筆捐款。這可要完全歸功於你那封寫得很出色的募款信呢。」
海因茲神父很喜歡郵件,簡直是為之痴迷。每當有郵件送進來,他都會立刻衝上前去,把它們分類並一一開啟,就連附近小吃店的三明治菜單也不放過。「這是戰爭年代留下來的後遺症,」有一次他解釋道。當時艾格妮絲說他入錯行了,應該去當郵務員的。「不管需不需要上戰場打仗,當兵比做任何其他事情都更加單調無聊,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就被迫當了整整三年的兵。我在安濟奧(Anzio)戰役1 中被槍彈打傷時,簡直鬆了一口氣,覺得至少終於發生一些事情了。唯一能暫時打破這種讓人腦袋空空、無窮無盡的單調狀態的,就是發放郵件的時刻:既有名字會不會被叫到的懸念,也有真的收到信件時的狂喜,不管那是誰寄的或寫些什麼。」他接著說,「據說長期遭受飢荒之苦的人一旦看到桌上有食物,不管多少都會狼吞虎嚥全部吃光光。對我來說,當兵比我想像得到的任何飢荒都更可怕,持續的時間更長,而在那段期間,郵件之於我就像是食物之於飢民。沒收到信的時候會夢到信,一旦收到信,就會狼吞虎嚥般一口氣讀完。直到今天我還是會這樣。」
處理完郵件之後,艾格妮絲會去準備早餐。她會給神父弄一杯濃咖啡、兩顆半熟水煮蛋、幾片像她過去為傑克烘烤的德國黑麵包,以及分量十足的果醬和果凍,那是她每年夏天裝罐自製的。他們會在她會議室角落的桌子上一起吃早餐。在那歷時十分鐘的早餐時間裡,兩人絕口不談公事。
接著兩人就移步到校長室,隔著大辦公桌面對面而坐,展開一天的工作。他們會先處理郵件,然後處理當天的日程安排。首先,海因茲神父會針對他當天的約會和會議,徵求艾格妮絲的建議;接著他會跟艾格妮絲討論她要處理的工作和案子,尤其是需要他做決定的那些事項。如果海因茲神父需要發表演說,尤其是關於比較不尋常的議題,或是他需要就募款事宜向政府機構或基金會做簡報,或是寫一篇文章或一份年度報告書(給董事、教師、校友或學生),艾格妮絲就會先草擬初稿,然後兩人一起加以潤飾。在上午時段,他們也會就艾格妮絲事先研究並擬好的關於捐款人的資料,即神父所謂的「捐款人檔案」,討論如何和那些捐款人接洽。
接下來,通常是10 點或11 點左右,他們就會各自分頭展開工作。以今天來說,神父已預定上午11 點在市區跟一位潛在捐款人見面,對方是當地的石油大亨,艾格妮絲星期六晚上已經在家做好他的捐款人檔案,並在昨天午飯時間之前送到了神父的寓所。今天下午3 點30 分,他要跟教務長和終身教職評定委員開會,針對明年度教師終身聘任事宜做最後的決定。至於艾格妮絲,上午10 點30 分直到午餐時間,她在自己的會議室裡有一場會議,對象是11 個系所的主任,他們在所有非關教學與非關財務的事務上都向她匯報。這是針對下一個學年,也就是1980 至1981 年度預算的第一輪會議,她負責的這些系所在大學全年總支出中占了一半。
這就是他們的工作日程,每週五天或六天,因為星期六他們多半也會來辦公室。儘管她的工作和職稱已有變動,這樣的工作日程多年來沒有改變。兩人共事之初,神父剛受委任為當時健康不佳的校長助理,而喪夫不久的她則受神父聘請為速記員兼電話接聽員。但才不過幾個月,神父就把兩個重要的部門:人事部和校舍場地管理部,都交由她負責。「從那以後,」艾格妮絲暗自思量,「我參與了每一個重大事項:創立工程學院,與培蓮思聖瑪麗女子學院合併,開辦文理研究學院和管理研究學院,設立牙醫、藥劑、護理等健康照護學院,成立理論物理高等研究院,去年還擴建了法學院。這一連串的行動,把原本只以熱羅尼莫雄獅籃球隊知名的鄉下小學院,改造成了全國知名的大學。
「現在,海因茲神父已是著名的大學校長。我雖然沒有上過大學,只持有高中祕書課程證書,卻是大學行政委員會的成員。三年前神父重組大學的最高管理層時,他甚至有意讓我擔任行政委員會副主席。
「我深愛傑克,」她想,「在我們結婚的那些年裡,直到他意外過世,我都一直愛著他。可是我想,在那六年裡,我從來不曾像現在每天在這單調的辦公室工作時那樣開心過。而跟神父隔著辦公桌面對面一起工作,也才不過是兩天前的事。難道這一切都結束了嗎?」
「都還不到9 點啊,」她比較理性的那一半反駁說。「幹嘛那麼歇斯底里呢?他現在隨時都會出現,而且會給予完全合理的解釋。」幾分鐘後他果然進來了,但他帶來的不是合理的解釋,而是比想像中更糟糕的夢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06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