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傑‧費德勒:無可取代的網球之王
商品資訊
系列名:入魂
ISBN13:9789860693515
替代書名:Roger Federer - Die Biografie
出版社:堡壘文化
作者:雷恩‧史道佛
譯者:陳珮榆
出版日:2021/09/01
裝訂/頁數:平裝/384頁
規格:21cm*14.8cm*2.2cm (高/寬/厚)
重量:633克
版次:1
商品簡介
「瑞士特快車」羅傑‧費德勒
稱霸網壇20座大滿貫冠軍的GOAT
第一本充滿傳奇色彩的生涯傳記
●特別收錄:16張極為稀有的珍貴彩照、From 0 to 20邁向巔峰賽事記錄●
◎第一本完整記錄球王費德勒生涯的詳細傳記
◎德國AMAZON甫上市便榮登分類榜暢銷冠軍
◎由與費德勒相當熟識與親近的瑞士專業體育記者多次採訪球王本人與其親友、教練、對手的深入書寫
◎經由同是瑞士人的作者本人採訪,除了球員生涯的心路歷程,費德勒更卸下心防詳述許多不為人知的私人事件與心情
◎大滿貫賽的賽事記錄完整收藏,隨時回顧
如果說,在籃球場上最讓人拜服的名字是麥可‧喬丹,
那麼在網球場上,最令人無法遺忘的名字,絕對是──羅傑‧費德勒!
曾經他是一位脾氣火爆、時而摔拍的求勝者,
如今已是一位優雅揮灑、接發回反皆紳士的網壇神話。
從1998年以16歲拿下溫布頓青少年組冠軍,
到2018年奪下生涯第20座大滿貫,
一次又一次,他讓自己的名字出現在冠軍獎盃上,
劃下讓所有人難以跨越的紀錄高牆,
他的名字,已經成為傳奇。
2001年,從他在溫布頓拍落球王山普拉斯的那一刻,
他的未來已逐漸開始發光發熱,
從2003年到2007年,18個大滿貫賽中,
他輕而易舉地奪下了12個冠軍頭銜,
樹立了無法動搖的世界第一寶座。
我們能在有生之年見證這位當代網球傳奇,何其有幸!
如今,我們更能透過這本書,瞭解這位球王,如何一步一步登上王座的不凡一生!
作者簡介
史道佛出版了兩本關於羅傑‧費德勒的書籍,他自一九九六年以來一直密切關注費德勒的職業生涯,如此長期且密切的追蹤報導無人能及。第一本傳記於二〇〇六年出版,並已翻譯成十多種語言,原文書名為《Das Tennisgenie》,英文版為《追求完美》(Quest for Perfection)。
新版傳記《羅傑‧費德勒》已於二〇一九年四月以德文出版,連續數週蟬聯瑞士暢銷書榜冠軍。
名人/編輯推薦
熱血作家/HBK
「網球場的路上」FB 版主/KC
球評、詩人、社會觀察家/石明謹
報導文學作家/房慧真
人氣體育粉專【我只想寫寫體育】版主/飛鳥
2020東京奧運舉重金牌/郭婞淳
暢銷作家/陳宏宜
FOX體育台主播/運動專欄作家/許乃仁
跨界編輯人/黃威融
運動視界主編/楊東遠
五屆奧運網球選手/盧彥勳
鬼才導演/盧建彰
(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推薦序1
風度翩翩,當然費德勒/鬼才導演 盧建彰
主動的水刑
戴上口罩,我心情緊張地去跑步。
因為沒有過,不知道會不會喘不過來。
溫度來到了四十度,有點炎熱,我戴上帽子,上面有隻水獺,是德國嬸嬸之前去金門玩時帶回來的,很可愛,我很喜歡,儘管水獺表情有點嚴肅。
疫情以來我有兩個多月沒有跑步,本來每天跑五公里的,要回到過去的日常,感到一種奇幻的不自在。
那明明是我的習慣,為何面對習慣,卻不太習慣呢?
我一邊跑一邊想,試圖適應臉上的口罩,但其實無法適應。
我想起水刑。
以前的警備總部,在刑求人犯時,用的一種方式,非常有效,執行的人甚至不必動手毆打犯人,就能達到極高的痛苦。作法很簡單,就是把條毛巾蓋在人的臉上,緩緩地澆水,對方就會因為吸不到氣而用力呼吸,可是,當你喘氣越大,那已經完全濕透的毛巾就會更加緊密地貼著你的口鼻,你就更加吸不到空氣,於是你越用力喘氣,越吸不到空氣。
小時候,我在書上讀到,在洗澡時,試著自己做看看,瞬間吸不到空氣的恐懼襲來,身體自然的反應就是想摘下臉上的濕毛巾,不由自主的恐怖感,即刻包圍你。我試著要自己延長時間,不要去拿下,但沒有辦法,因為那是生理反應,生物的求生本能。
於是,可以想見,那些被刑求者,手腳被綁住,那恐懼感是加倍的,於是,為了擺脫眼前的可怕狀態,什麼都招認,就算是莫須有的。
後來,美國在古巴的關達那摩監獄,也以類似的手法嚴刑訊問恐怖份子,被國會嚴厲譴責,毫無人道。
我跑了五公里,臉上的口罩被汗水浸濕,我原本吸吸呼的規律運動呼吸方式,在我沒有察覺的時候,已經改變,本來是以鼻子輕盈快速地吸氣,再以口部大口吐氣,不知道在第幾公里,就已經變成艱難且用力的用口吸氣,再用口吐氣,我已經變成氣喘吁吁的跑步了,而不是自在享受的慢跑。
我彷彿在一種水刑裡。
我壓抑著自己的手臂,抑制它去把口罩摘下,我鼓勵它們,左手右手,高舉擺動,並用力地往下揮動,跑步教科書告訴你,當你跑到腳步蹣跚時,你要讓你的手去帶動腳,當你的手臂更用力地擺動時,你的腳會自然的因為那韻律,舉起,放下,緩步前進。
我想著,我只是在四十度底下,用自己可以忍受的方式,自己可以決定的方式,以每公里五分中的速度前進,我不必快速變換腳步,我也不必專注於變化多端的球,好立刻改變自己的姿態好去迎合它,我也不必把手臂延展到不行後猛力揮出時速一百五十公里的球,對,而且等一下,在不到幾秒鐘,那球還會以時速一百五十公里甚至到兩百五十公里,相當於高鐵的速度衝回來。
並且,維持這個不斷地快速來回狀態,在四十度高溫下,達四、五個小時。
那或許已經超越主動的水刑了。
而那就是,頂尖網球選手費德勒的比賽日常。
噢,我還漏了提,比賽時間外數萬倍的練習。
費德勒曾是爆躁小子?
我想,在當代,當你想起網球,也許有人偏愛西班牙蠻牛納達爾,有人傾心喬科維奇,但,如果你要說起網球紳士,絕對是費德勒。
費爸,之所以叫費爸,除了,他用毅力擊敗了職業場上的年紀外,當然,還包含他在比賽場上的冷靜自持,極少暴躁失控舉動,就像位令人尊敬的父執輩,展現著運動比賽中相對高尚的德行。
我對費德勒的觀賞經驗,當然是在他成名後,因此,似乎從來沒想過,也從來沒有印象,費德勒球拍亂摔到地上,把球拍往場外亂丟。
我記得,只有那麼一次,費德勒一個失誤,把球拍往地上一甩,而這變成了大新聞,媒體說他難得展露了情緒。
沒想到,原來他在青少年時期,卻是以亂摔球拍、大吼大叫,甚至會到破壞場地著稱,他甚至曾經因為在練習場地裡亂摔球拍把球場的窗簾給弄破,而被罰要去打掃廁所。連著名的「火爆小子」馬克安諾,有次看到年輕的費德勒比賽,竟然還說「這小子得好好站起來證明自己。」
哈哈哈。我讀到的時候,心想,馬克安諾耶,連他都覺得火爆的火爆,真的是超火爆吧,哈哈哈。
原來,有些大滿貫,不是本來就大滿貫。
我深深感到,巨大的震撼。
從費德勒的成熟過程裡,可以看到他是怎麼開始要求自己不要再情緒失控,不要再亂摔球拍,尋求心理專家的協助,逐漸長成如今世人熟悉的紳士樣貌。某種程度,我甚至敢說,如今他是網球運動的優雅代名詞,在最具傳統的英國溫布敦的中央球場,以技術和風度,拿下一盤又一盤,讓世人仰望。
他有過的掙扎,讓我更理解他,並喜愛他。
原來,翩翩君子,不是天生。
我好像對自己多了點期待。
現場縮影
因為好友胡慧玲是真正的網球迷,她跟我們一家分享,四大公開賽,現場氣氛十分熱烈精彩,而且她推薦澳網非常適合入門,所以我們一家在她的教戰攻略中,就到澳網的所在地墨爾本去了。
墨爾本作為承辦城市,真的把澳洲網球公開賽AO做到了極致,整個城市都為了澳網而做準備,不只處處可以看到戴著藍色帽子上面大大的白色字寫著AO,身上藍色衣服鮮明無比的義工,隨時在路上給大家諮詢,而且捷運在市中心是完全免費,讓來看球的外國旅客隨時可以輕鬆地跳上任何一班捷運車廂前往會場,非常適合家庭前往。
我們聽從胡慧玲的建議,除了買男子冠軍賽的票外,也買了PASS,就可以進到澳網的園區,看所有的會外賽。
我們可以隨意地走進一個球場,觀看世界排名前幾名的青少年比賽,或者是雙打的六十四強賽,我推著嬰兒推車進去,和妻在看台上抱著女兒,指著場上的哥哥姊姊們說,這就是以後的費德勒。
園區裡,也有許多啤酒攤、果汁攤,並佈置成一個公園,大家可以席地而坐,在場外觀看著大螢幕,享用餐點,看著選手在烈日下奮戰,興奮吶喊,大聲哭泣。
瞇著眼睛,我喝著氣泡沁涼的白酒,喝得很快,因為高溫很快會奪去涼感,也許是酒精的催化,也許是運動大神的點化,我視線模糊,卻又清晰。
我在那一瞬間,意識到,我在看的不只是一場比賽,而是一個個的人生。
他們場下的練習、孤獨、痛苦和期盼,都被濃縮起來,用一場比賽呈現,說起來,也像是攝影的小小正片,你看它也許小小張,只是個畫面,但當你放在燈箱上,用放大鏡仔細看時,一個個的細節顯露出來,那些皮膚上的汗水,那些因為豎立的汗毛,那些專注不容鬆懈的眼神,還有跪地仰天的解脫。
此刻,我在讀這本書時,一如正站在燈箱,把眼睛貼近那放大鏡,細看那正片,從場邊到場中,從腳底直到握拍的手腕,細細的凝視著,正片裡的紳士,以一種優雅的姿態,向我們展現球技,也展露一個人,也許,我可以用更精確的字眼──君子,一個君子如何被養成,並且堅持那卓容,以一記正拍穿越球,穿越過時間。
球風或許是技術,風度卻是生命。
風度翩翩,當然費德勒。
推薦序2
那一年,我曾親眼見證的網壇傳奇/FOX體育台主播/運動專欄作家 許乃仁
一九九八年美網最後一天,時序雖已邁入初秋,但紐約的天氣仍然十分溼熱。這一年公開組的焦點是派屈克‧拉夫特(Pat Rafter),這位擅於發球上網的澳洲戰士以他渾重的上旋發球和積極侵略性的底線壓迫打法在這兩年達到了生涯的高峰。同時他剛在準決賽以五盤逆轉了賽會第一種子皮特‧山普拉斯(Pete Sampras),並準備在決賽中對決同胞馬克‧菲利普西斯(Mark Philippoussis),嘗試衛冕冠軍。
而就在單打決賽之前,在紐約國家網球中心的外圍球場,一場青少年球王的對決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這一年,來自阿根廷十六歲的大衛.納爾班迪安(David Nalbandian)碰上剛滿十七歲的羅傑‧費德勒(Roger Federer)。 賽會第三種子費德勒剛在兩個月前的全英俱樂部贏得溫布頓青少年的單打冠軍。有關於他的讚美和評價早在國際媒體中時有所聞。
觀眾把球場四週擠得水洩不通,這也是筆者首度親眼欣賞這位將於未來統治男子網壇的瑞士小將比賽。眼前十七歲的羅傑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他的正拍。他在執行正拍擊球時整個身體拉拍相當放鬆,同時擊球點抓得非常靠前。另一個最大特點是,費德勒 在打正拍時右手臂幾乎是打直與身體形成九十度;同時頭部會很安定地停留在球的後面,並用眼神「凝視」著這記正拍出手。也因為這個動作持續的比一般人更久,讓人彷彿有種週遭的時間都瞬間「暫停」的錯覺。同時,天才橫溢的費德勒 打法非常即興多變化,而且球質又沉又重,但感覺打起來卻非常輕鬆優雅而不費力氣。
雖然這場決賽費德勒最終以三比六、五比七輸給納爾班迪安,但卻讓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年底,費德勒也在美國贏得了「橘子盃」青少年大賽,順利登上ITF青少年世界第一的位置。並在年底正式轉職業。
在那之後,筆者再次親眼見證費德勒的比賽要來到二○○一年的溫布頓。當時,費德勒已經是公開組單打的第十五種子。髮型也從當年的一頭金色短髮變成深棕色的小馬尾,並且綁上了頭帶。同時,經過兩年多的巡迴賽洗禮,身體也變得更為結實強壯。十九歲的費德勒在這一年男單第四輪對上了美國的七屆冠軍、第一種子皮特‧山普拉斯。 這也是費德勒 生涯首度(也是唯一的一次)跟自己兒時崇拜的偶像對決。這場對決也堪稱是草地之王「世代交替」的經典比賽。兩位相差十歲的名將拿著同款球拍,在打法上節奏相似。彼此都具有高超多變的發球技巧、無堅不摧的正拍、犀利的單手反拍和草地上移位敏捷的步伐。
彷彿就像命中註定一般的遭遇,兩人在草地上都展現技藝高超的全面球技和精準兇猛的爆發力。同時過程中來回拉鋸的張力更令現場觀眾看得屏氣凝神。面對從兒時在電視上觀看過無數次、並且刻意模仿他打法的一代球王,費德勒在中央球場以臨場沉穩精湛的發揮,最終於決勝盤第十二局一記正拍直線的致勝回發球,正式終結了山普拉斯在草地上的王朝。並於兩年後也開啟了屬於自己的時代。現在回顧來看,這場經典比賽真的是現代男子網球重要的分水嶺。
二十年過去,網壇見證到費德勒 如從一個脾氣暴躁、動不動摔拍的小男孩,隨著時間慢慢褪變成為一位優雅紳士。是他將男子網球的整體質感提升到一個嶄新的層次。並且以領袖的姿態在巡迴賽裡創造了一股尊重與團結的氛圍。在他之前,男子網壇頂尖好手彼此之間各自為政,甚至在早期像伊利耶.納斯塔塞(Ilie Năstase)、吉米.康諾斯(Jimmy Connors)、約翰.馬克安諾(John McEnroe)等那個年代選手還會去揶揄、嘲諷對手。由於他的人品與信譽,在吸引新的球迷參與網球運動方面起到了巨大的迴響。許多人因他而開始觀賞、參與網球。觀看費德勒打球是一種像欣賞藝術般的體驗。除了高超的球藝之外,費德勒在場上從容不迫的優雅,以及所散發出來的人格特質,深深吸引球迷的心。從二○○三年到二○二○年度,ATP票選年度最受歡迎的球員獲獎者都是同一位,有幾次費德勒還獲得將近一半的選票。
費德勒 也被許多的後進視為學習模仿的對象。即便從小擁有過人的天賦,但總是保持認真不懈的積極心態。他也重新定義網球運動員能夠保持巔峰狀態的時間長度。擔任費德勒多年私人體能教練的皮爾.帕格尼尼(Pierre Paganini)曾經說過:「他沒有虧欠任何人什麼,但他每天都像虧欠別人一樣努力鍛鍊。他練得非常認真、密集,但又表現得輕鬆自在,每天都面帶微笑進行訓練。」費德勒永不妥協的性格是貫穿其職業網球生涯的主軸。也造就了自己今天傳奇的歷史定位。在漫長的職業生涯裡,費德勒總是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總是心無旁鶩地專注在自己當下所做的事情,每場比賽、每一局、每一分。
在場外的費德勒 總是坦率、幽默且平易近人。同時積極把握行善的機會。即使在埸上如此驕傲自信,但他從來沒有把自己看得過重。當費德勒被要求在自己基金會網站上用三個字來形容自己時,他選擇了:真實 (Authentic)、謙虛(modest)、忠誠(loyal)。「成為重要人物固然很好,但成為好人更加重要。」這句話對他來說也是他深信並努力實踐的座右銘。他認為推廣網球運動是個人使命,並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聲望來提升這項運動。他對網球和歷史的熱愛讓自己產生一種責任感,將自己視為保護網球文化遺產的守門人。同時,費德勒在生活方面一向保持謙虛節制。生活品質對他而言比物質財富更重要。生涯他透過比賽勝利獲得巨大財富,但真正令他感興趣的事情還是盡量把網球打到最好。「一些很小的事情就能讓我心滿意足。可能是跟朋友共進晚餐、與我喜歡的人團聚、或是給我的孩子唸本書。可能是最簡單的小事。」費德勒最難能可貴的是能夠在繁忙的巡迴賽和日常生活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
本書的作者,同樣來自瑞士的資深記者雷恩‧史道佛(Rene Stauffer)擁有超過二十年採訪費德勒 的經驗,以其細膩的筆觸,深刻描繪了費德勒如何從一個調皮搗蛋的小男孩蛻變成一位當代的傳奇的過程。事實上,這是作者為費德勒 所寫的第二本傳記。本書詳盡的介紹羅傑從小出生成長的完整故事,包括費德勒 出生那一天他的父親還在進行地方俱樂部的雙打比賽,以及如何與太太米爾卡相識相戀、還有她如何做為費德勒 的後盾,一步步的幫助自己丈夫成為當代傳奇、能有如此成就的許多不為人知的小故事。是網球迷不能錯過的一本好書。
最後,關於誰是史上最偉大的網球選手(GOAT: the Greatest Of All Time)這點,我想每個人的觀點可能都有所不同,也很難以實質的數據去量化作比較。 或許費德勒賽場上的成績將來會被超越,但是他所留給世人的精神遺產肯定遠遠超過這二十座大滿貫冠軍(截至二○二一溫布頓為止)的成就。費德勒對於網球的熱愛,讓他努力的去鑽研網球歷史,拉沃盃就是他對網球歷史致敬的代表作。另外,他在場外的言行舉止都足以作為後世的最佳典範。除了在場上的成就跟迷人的優雅風采之外;費德勒 還是一位心地善良、灰諧風趣、表裡如一的人道主義者、慈善家和純然的運動愛好者。這一切都歸功於他有一對完美的父母、完美的賢內助,同時也深受 上帝的祝福。當代球迷能夠身處在費德勒 的時代,能與這位網球傳奇共同見證他生涯的每一個經典的時刻,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啊!
序
在我小的時候,網球還只是我的第二愛好。因為我起初喜歡的是冰上曲棍球,不過,那是早在我發現瑞士東北部韋因費爾登鎮(Weinfelden)有家網球俱樂部以前的事了,那裡是我長大的地方。這家網球俱樂部有三個球場,位於啤酒工廠和名為吉森(Giessen)的小溪旁邊。它隱身在圍牆與籬笆後方,周圍瀰漫一股複雜、神秘的氣氛。在當時(一九七○年代初期),網球是富豪與權貴階層的運動,但我敢肯定,網球會因其超凡脫俗的特質而日益盛行。由於那個時候我已經是當地冰上曲棍球隊的一員,父母不准我再加入其它運動俱樂部,所以我跟我哥庫爾特(Kurt)打冰球,我姊珍妮(Jeannine)則加入韋因費爾登網球俱樂部(Tennis Club Weinfelden)。
多虧有她,我終於有理由以訪客身分踏進俱樂部,也開始愛上了網球。我會慢慢地爬上俱樂部頂樓看台的水泥階梯看我姊打球,打完後繼續留下來看其他人上場,我在試圖理解他們的戰術與技巧時沉醉其中,夢想著自己也能在那裡打球。
我姊很快察覺到我的渴望,有時會把她的舊球拍借給我,讓我在家門前院子裡對著牆壁打球─雖然只是一小段距離,但我揮擊著球拍一遍又一遍,打到脈搏加速、汗水從身上滴下來、媽媽不得不叫我進屋吃飯為止。那支球拍十分精美,它使用具光澤的木材製作,上面有個叫史丹.史密斯(Stan Smith)的名人簽名。
史丹.史密斯? 對當時的我來說不過是個名字,但這個名字卻激發了我的想像。我對網球領域瞭解多少? 一無所知。那時候我們只有五個頻道的黑白電視機,而且很少播放運動賽事,即便有,也通常是足球、滑雪或拳擊。全家人大半夜擠在客廳,頂著睡意觀看拳王阿里(Muhammad Ali)能否保住世界拳王的頭銜,那是多麼棒的經驗! 那個年代報紙對於網球的報導也不多,它們似乎只報足球、冰球、滑雪或一級方程式(F1)賽車。
我忘記自己是哪一年首次在電視看到溫網,但我記得我立刻被爬滿常春藤的中央球場(Centre Court),有雨遮的看臺、如詩如畫的宏偉球場設計及整體氛圍所吸引。電視上播放的畫面讓我大開眼界:網球的意義、大批的追隨者,以及在我看來彷如大教堂般的溫網賽事,有數以千計的群眾觀賞球賽,他們就像當時在韋因費爾登網球俱樂部的我,看著網球飛快移動和兩位單打選手對戰,渾然忘我。這是一個我從未見過的世界。我想,如果我能親身體驗溫布頓網賽的魅力,哪怕只有一次,我也死而無憾。在我多年以後成為體育記者,我的首篇溫網賽前報導的標題便下「網球之神正移駕至祂們的聖殿」。
韋因費爾登網球俱樂部現已遷至城鎮的外圍地區,原址改建成住宅區。當我獨自坐在水泥階梯看台,怎麼想像得到有天我的工作會讓我在場外報導世界上最偉大的網球賽事呢? 又怎麼想像得到瑞士網球會順勢崛起長達二十年呢?
我從一九八○年代早期開始撰寫關於網球的文章,對於約翰.馬克安諾(John McEnroe)、鮑里斯.貝克(Boris Becker)和史特凡.艾柏格(Stefan Edberg)等人極感興趣,他們都在溫布頓草皮上高舉過金盃。亨茲.根達特(Heinz Günthardt)於一九八五年打進溫網八強─即貝克締造神話的那一年─對瑞士來說是個重要的時刻,對我這個網球記者而言亦是重大的事件。
這也是瑞士網球奇蹟的開始。雖然根達特後來因髖關節問題不得不在二十七歲退役,但他是將瑞士網球運動從沉睡中喚醒的先鋒。接著是雅各布.赫拉塞克(Jakob Hlasek),在八○年代末,他是第一位打入前十名,取得在紐約網球大師盃賽(the Masters,譯註:年終ATP世界巡迴賽總決賽的舊稱)參賽資格的瑞士球員,並在那年大師盃賽挺進準決賽。繼他之後是一九九二年拿下奧運網球金牌的馬克.羅塞特(Marc Rosset),羅塞特與赫拉塞克攜手打進台維斯盃(Davis Cup)決賽,並成為第一位闖入大滿貫四強的瑞士球員。後來瑪蒂娜.辛吉絲(Martina Hingis)在十六歲時成為大滿貫冠軍,完全奠定了瑞士作為備受敬重的網球國家地位。辛吉絲贏得五大賽事的單打冠軍,成為網球史上最年輕的世界第一。
不過,日後網壇出現了一位新的男球員─羅傑.費德勒。一九八五年亨茲.根達特闖進八強的那個年代,人們期盼將來有位瑞士球員進入前十名和/或大滿貫決賽的念頭,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那時候只有一人,他甚至連贏都不必贏……。
那時候的我怎麼想像得到自己國家的球員有一天會以冠軍身分站在中央球場,然後打破一個又一個的紀錄,一次又一次地含淚抱回勝利呢? 不僅如此,他還成為這項運動史上最偉大的代表之一。連已經坐擁三座大滿貫的史坦.瓦林卡(Stan Wawrinka)都會被同袍選手的光芒所掩蓋,簡直是超乎想像的事情。
本書是我撰寫關於費德勒故事的第二本傳記。第一本是二○○六年出版的《追求完美》(The Quest for Perfection,原始德語版書名為《Das Tennisgenie﹝網球天才﹞》),已經翻譯成多國語言並再版多次。第一本的最新版停留在他於二○一二年溫網奪得第十七座大滿貫冠軍。隨著時間過去,他的生涯下一篇章退役,似乎越來越清晰。
費德勒的決心肯定令網球眾神們印象深刻,所以在大多數人早已退役的年紀,祂們給了他一個連他自己都想像不到的復出,讓他再次締造神話般的成功,改寫網球歷史。祂們也給予我從頭開始撰寫他傳記的動力。現在很明顯,只是增加一、兩個章節也不足以完整說明他的職業生涯後期、他的人生以及他對網球的重要性。自從我第一本傳記出版以來的十多年裡發生過太多事情,
現在可以更清楚地分析和歸納這些新的素材。
費德勒總是坦率且平易近人,讓記者的採訪工作輕鬆許多。我要感謝他─即使他最終沒有主動參與這本傳記。我完全能夠理解,因為他做事情要不是全力以赴,不然就不做。這種直率的個性讓人跟他工作起來非常愉快。我也要感謝他的父母,琳娜(Lynette)與羅比(Robbie),以及他的團隊;感謝塞弗林.盧希(Severin Lüthi)、皮爾.帕格尼尼(Pierre Paganini)和湯尼.葛錫(Tony Godsick),他們和費德勒一樣,知道如何用幽默看待一切。我感謝無數位接受採訪的夥伴,願意跟我分享他們的經驗和知識,讓網球巡迴賽中那幾週、幾月和幾年成為難忘的旅程。非常感謝Polaris Publishing出版社的Peter Burns,促成這本書的翻譯;感謝我的好友Alix Ramsay,以她優異能力、知識和技能為這本英文版進行潤色;感謝慕尼黑Piper Verlag出版團隊,特別是Anne Stadler、Angela Gsell、Elisabeth Wiedemann以及Steffen Geier。最後,我由衷感
謝我的家人,感謝艾妮(Eni)和潔西卡(Jessica),我經常才清理完行李箱,又打包好行李準備去紀錄費德勒的下一段旅程,她們總是毫無怨言包容我。
雷恩.史道佛
慕爾海姆,瑞士
二○二一年三月
目次
推薦序 風度翩翩,當然費德勒 /盧建彰
推薦序 那一年,我曾親眼見證的網壇傳奇 /許乃仁
作者序
前言:從高處殞落
第一部分:成長與崛起
一、 球是他的世界
二、 生命中的摯友
三、 人在異鄉
四、 追求完美
五、 漸入佳境
六、 「您好!費德勒先生」
七、 穿梭大人物之間的大男孩
八、 奧運初體驗
九、 費德勒的體能訓練師
十、 從脾氣暴躁到優雅紳士
十一、 危機與悲劇
十二、 向世人證明自己
第二部分:登上球王寶座
十三、 德州戰役
十四、 巔峰時期
十五、 草地球王
十六、 瑞士特快車前進紐約
十七、 被低估的紅土好手
十八、 巴塞爾的披薩派對
十九、 率領瑞士隊摘下「沙拉碗」
二十、 群雄對決
二十一、 永不妥協
二十二、 神秘的蒙娜麗莎
二十三、 時尚穿搭
二十四、 打造個人品牌
二十五、 家庭生活
二十六、 世界公民
二十七、 網球界的慈善家代表
二十八、 教練大風吹
二十九、 強大的心理素質
三十、 留給後世的精神遺產
三十一、 鎂光燈下的球員
三十二、 費迷
第三部分:意義非凡的生涯第十八冠
三十三、 終點?
三十四、 休兵養息
三十五、 奇蹟般復出
三十六、 拉沃盃與傳奇人物
三十七、 漫長的等待
三十八、 新魔杖
三十九、 費納對決前的寧靜
四十、 難忘的三十分鐘
四十一、 雪山上的諾曼布魯克斯挑戰盃
第四部分:史上偉大的網球選手
四十二、 生涯第三度達成「陽光雙冠」
四十三、 網球冠軍晚宴
四十四、 淚灑球場
四十五、 G.O.A.T史上之最
四十六、 縱橫網壇屢獲殊榮
後記 網壇名人對費德勒的評價
費德勒生涯統計
重要的戰績、里程碑和連勝紀錄
參考來源
書摘/試閱
儘管教練對他信心十足,但費德勒的大滿貫魔咒依然存在。他在墨爾本的十六強賽遭敏捷、防守反擊出色的納爾班迪安淘汰出局,這是他十個月內第三次敗給阿根廷選手。
但逃離備感壓力的大滿貫賽事後,他又能在馬賽和杜拜重拾勝果,將第五和第六個ATP冠軍收入自己囊中。在慕尼黑的紅土賽場,他贏得本賽季的第三個冠軍,首度闖進在羅馬的義大利網球公開賽(Italian Open,又稱羅馬大師賽)決賽。憑藉這些戰果,他再次躋身法網公開賽最具冠軍相的少數人選之列。
「我今年的感覺比去年好多了,那時我第一次打進前十名。」在比賽開始前,他重新找回信心,「如果想要打敗我,就必須努力打。我不想再次敗在羅蘭加洛斯的首輪比賽上。」
他第一輪對手是默默無聞的祕魯人叫路易斯‧奧爾納(Luis Horna),從未贏過大滿貫賽事,世界排名第八十八位。費德勒在首盤以5比3領先後,比賽開始風雲變色。他的心情似乎越來越差,有時漫不經心,簡單的球也沒打好,三盤比賽中送出了八十二次非受迫性失誤。他以7比6(6)、6比2、7比6(3)輸掉比賽。這可能是他到目前為止最糟的一場失敗。
最受看好的選手比賽敗陣,垂頭喪氣地走進採訪室。「我不知道我需要多久才能克服這場失敗,」他難為情地說。「是一天,一週,一年,還是我一整個職業生涯。」他讓自己成了比賽的笑柄。
法國體育大報《隊報》的標題是「風平浪靜的沉船意外」(Shipwreck in calm waters)。佛州的《棕櫚灘郵報》(The Palm Beach Post)稱他是「網球界的菲爾米克森」(Phil Mickelson of tennis),比喻他像美國這位擁有極高天賦,卻從未贏得高球四大賽的高爾夫球選手(米克森後來有拿到幾次)。「費德勒擁有所有的擊球機會,卻沒有大滿貫獎盃,」報導接著寫道:「他身上掛著『從未贏得大獎的最佳網球選手』的識別證。」
當費德勒抵達溫布頓,跟隆格搬進在湖濱路(Lake Road)上、距離全英網球俱樂部不遠的簡陋出租公寓時,他發現自己處於模糊不清的狀態。在巴黎和倫敦網賽的中間,他贏得了德國哈雷草地賽(Gerry Weber Open in Halle),世界排名第五名。但慘澹的大滿貫紀錄就像套在他脖子的包袱,歐洲最近三項大滿貫賽都是首輪就被淘汰出局。他輸給了阿拉齊和安希奇,而且四週前才輸給奧爾納。他已經參加十六次大滿貫賽事,卻從未打進八強――對於一個被視為網球運動的球王繼承者和或許是最具網球天賦的人來說,這樣的成績非常不理想。
與此同時,費德勒至少知道在巴黎與奧爾納的比賽出了什麼問題。「我的心智不夠堅強,我完全無法接受這樣的失敗。我只是還沒準備好,給自己太多的壓力。我對自己說,『如果通過這一輪比賽,還有其他六個對手等著要贏我』,這個想法快要把我逼瘋了。」
直覺來看他在巴黎過後做了正確的決定。他把注意力放在當下,給自己放幾天假,然後換到哈雷去他最喜歡的草地球場。這場比賽的勝利某程度上幫助他放下在羅蘭加洛斯的失敗。他開始明白一個重要的教訓:你不可能在前幾輪贏得大滿貫賽,而且很有可能輸掉。他必須把注意力擺在過程,而不是目標;專注當下,循序漸進,一球一球地打,一分一分地得,比賽一場接著一場。登山運動員必須一步步地攀爬才能抵達山頂、F1賽車手必須專注在每一公尺和每一個彎道,高爾夫球選手必須幾近完美地揮出每一桿。大滿貫賽事就像一場由幾段衝刺短跑組成的馬拉松,但網球運動員比登山運動員、賽車手和高爾夫球選手具優勢的地方,是他們個人失誤所造成的影響通常較小。
下一場重要賽事是溫網公開賽,這件事有助於費德勒提高他的注意力。打從孩童時期,這個一八七七年在倫敦西南成立的錦標賽就一直是他憧憬和夢想之地。當鮑里斯‧貝克在溫網的成功讓德國陷入網球狂熱潮時,他居住的地方離德國邊境只有幾公里遠,所以這股欣喜也感染到瑞士。貝克在一九八五年和一九八六年拿下他三座溫網冠軍的其中兩個時,費德勒還只是學齡前的孩子,但他也感受得到這份雀躍的心情。他崇拜的所有網球巨星都是溫網冠軍:貝克、艾伯格及山普拉斯。他在明興施泰因鎮的臥室裡還掛著一幅上面長滿常春藤的中央球場照片――莊嚴華麗,甚至帶點神祕氛圍。這裡是網球比賽的心靈歸宿。
費德勒知道草地網球已經融入他的血液,也知道天然的地面材質有其獨特的規律。比賽條件會隨著天氣、溼度、氣溫以及球對草地的磨損而不斷變化。球路越是呆板的球員在草地上就越難發揮,勤奮練球的伊凡‧藍道儘管全力以赴卻從未贏得溫網,絕非巧合之事。
在草地上,時時刻刻都需要即興發揮的技巧、眼明手快的協調性以及靈敏的反應,還要有極佳的步法,因為球往往會比其它地面材質彈跳來得低。無論是誰,只要球能打得果斷、積極進攻、富有創造力,而且能施展各種擊球招式,就越能在這種地面材質獲得回報,而其它地面材質,例如紅土則是速度較慢,適合更注重防守的球員。
費德勒一九九八年第一次以青少年選手身分參加溫網時,他非常緊張,以為球網太高還讓裁判檢查一下網子高度。儘管緊張,他還是以一盤未失贏得青少年組冠軍。溫布頓已經回報了他的愛。但從那之後,它就一直冷落這位年輕挑戰者。
一年後,費德勒第一次收到進入正規賽的外卡,然後第一次受挫隨之而來。費德勒在對戰經驗豐富的捷克選手吉里‧諾瓦克時,剛開始有控制住比賽,看似正在通往勝利的道路上。只是他的注意力開始下降,漸漸陷入他職業生涯第一場五盤比賽的苦戰。在決勝盤時刻,面對這位世界排名第五十九的選手,他表現出缺乏經驗與耐心的樣子,丟失八個破發點。最終他以6比3、3比6、4比6、6比3、6比3、6比4輸掉比賽。「我應該贏的,」他賽後如此說,表情盡是失望沮喪。
翌年他在世界排名第三十五,但由於運氣不好,他遇上了兩屆大滿貫冠軍葉夫蓋尼‧卡菲尼可夫。雖然在第一球場上他有很多機會可以打破世界第五名的紀錄,後來仍以7比5、7比5、7比6(6)吞敗。他賽後解釋:「我打得不是很好,但失分不多。」他還說,他相信自己有一天能成為溫布頓冠軍――當時有些記者只是搖搖頭,一笑置之。
接著隔年費德勒向世人證明自己也許是對的,他擊敗了山普拉斯打進八強賽。但在那場精彩的勝利之後,他輸掉了接下來的兩場溫網比賽,分別對上韓曼和一年後對上安希奇。
到了二〇〇三年溫網公開賽,這裡總算成為冠軍得主羅傑‧費德勒的發源地。整個比賽只輸掉一盤(輸給馬帝‧費希Mardy Fish)。而他遇到最困難的情況是第四輪對上費利希安諾‧羅培茲的比賽,在他做暖身準備時發生的。原本上一輪比賽後就需要治療的背傷,到了第二球場突然劇烈疼痛起來。「我還以為我必須退休了,」他說。但這次命運站在他這邊。不久後他體力恢復,迅速打敗羅培茲,並將這股氣勢帶到準決賽,擊退了安迪‧羅迪克,接著闖進決賽,對上了不被看好的澳洲選手馬克‧菲利普西斯(Mark Philippoussis)。
隆格無比自豪地觀看費德勒以7比6、6比2、7比6橫掃菲利普西斯,但目睹他帶的球員贏得他第一座大滿貫冠軍,是個夾雜辛酸與喜悅的時刻。「與新生代網球選手合作向來不易,」他二〇二〇年表示,「我們第一次見面時羅傑是個很有天賦的年輕人,可是他很懶。他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體能狀況也不佳。跟他合作其實很困難,但他有一顆寬大的心,是善良的人,然後他成長很快。」
「每個人成長所需要的方式都不同,很難確切說明怎樣才能訓練出世界級的球員。你需要從技巧開始進行微調,接著轉移到心靈層面和鍛鍊體能的部分。然後,所有部分都需要整合起來,才能達到巔峰。」
「二〇〇三年羅傑第一次贏得溫網,對我們倆而言是非常特別的時刻,我們也都希望彼得‧卡特此時能與我們同在。羅傑是很有天賦的孩子,但他是一顆需要打磨的鑽石。彼得和我將他帶領到巔峰,從零開始到贏得溫網。就像做夢一樣。我只希望彼得能和我們經歷這一切。」
羅傑先前已向我們家報社承諾,下次我見到他的時候,他可以接受「鬼才訪談」(monster interview),這是會在《每日廣訊報》佔據兩頁版面的談話專欄。雖然他在溫網奪冠的第一天早上就必須在租住的公寓停車場接受無數的電視、電台和媒體採訪,但後來他還是按照米爾卡的約定抽出一些時間。坐在花園礫石小徑的圓型木桌旁,他再度讓我和我同事西蒙驚訝不已。幾小時以前,他才經歷過職業生涯中最激勵人心的時刻、沒睡好的一夜和繁忙的早晨,現在就能用智慧、敏銳和遠見來分析自己的突破性成功與其帶來的結果。
「現在是我向所有人證明的時刻。如果我的職業生涯在今天結束了,那也沒關係。」因為他知道:「只有當你在最後舉起獎盃時,你才是冠軍。這就是我所做的,現在我是冠軍了。」羅傑‧費德勒,第一位來自瑞士的大滿貫冠軍。
他顯然很同情被他擊敗的對手菲利普西斯,但他也坦率地評價職業運動的殘酷。「贏者留下,輸者離開。贏家和輸家是如此靠近卻又如此遙遠。真正的冠軍是要有能力贏得大型賽事,這話聽起來可能有點自大,因為我才剛贏得溫網,但事實就是這樣。」
費德勒知道他等待突破的時間有多久。「對我來說,找到自我、讓自己感到自在極其重要。我是那種必須經歷一番努力才能成功的球員。修威特和薩芬早期就是心智很強大的人,而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起初,他無法回應外界的高度期待。「除了打敗山普拉斯,我從來沒有真正打過一場精采的大滿貫比賽。而我在擊敗山普拉斯後似乎受到過多的讚賞。」
總歸一句,他承受了很多壓力。「我經常被描述成一個大輸家,這幾乎不正常。」由於意識到公眾往往偏好誇大的體育賽事,好像它們非黑即白,導致媒體後來報導關於他表現的興趣降低。「其實我不在乎他們寫了什麼內容,」那天早上他說,內心的滿足對他而言更重要。「當我打到賽末點時,那個落在我身上的重擔很大,我以前從未有過這種感覺。」他坐在椅子上仰望天空,大聲說道:「簡直難以置信!」頒獎典禮結束後到更衣室裡,他累到動彈不得,「我完全累壞了。」
費德勒也不會為自己的眼淚感到羞恥。蘇‧巴克(Sue Barker)在中央球場進行訪問時,他克制不了激動的情緒,開始泣不成聲。起初他想,「我為什麼會這樣對自己?」更重要的是,他還沒意識到大多數英國報紙會爭相刊登那些淚流滿面的照片,他原本希望報紙能用他跟獎盃的照片。「我只是偶爾會掉淚的人。但哭不哭真的無所謂,有些人贏了也不會笑,有些人一笑就笑好幾小時。關鍵在於我的夢想成真了。」
費德勒也解釋,這次沒把追求已久的冠軍獻給彼得‧卡特是有其意義的。「如果我那樣做了,我會覺得對其他人不公平。這是每個人的頭銜,但最重要的那也是我的頭銜。我不知道這會不會是我的最後一次。」
米爾卡亦表達她在這個大好日子的感受有多強烈。「第三盤5比5的時候,我的心跳幾乎停止了,我早就知道他有多想得到這個頭銜。他總是說那是他童年的夢想。決賽前他似乎並不緊張,我想他前一晚睡得比以往都好。」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