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分散投資才正確?看新聞就能選到飆股?
基金投資最適合理財小白?長期持有就是價值投資?
掌握「財富逆思考」,打破常識,更快財務自由!
全面破解理財迷思,不論景氣好壞都能賺!
不敗外匯交易、穩健指數投資、精準房市眼光,一次掌握!
▍不想陷入「怎麼投資怎麼賠」的惡性循環,你需要5種能力!
在資訊氾濫的網路時代,許多人單純透過網上資訊,根據別人的價值觀,選擇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揹著沉重的貸款買嶄新的房子;在資金不多時急著投資、期待短期回報,卻忘了先投資自己……
對金錢的狹隘視野,只會導致理財上的惡性循環。日本暢銷作家、自身也是億萬富翁的午堂登紀雄,曾在短短一年之內,將70萬日圓(約新台幣20萬)的積蓄,轉化為3億日圓(約新台幣8000萬)的資產。他將在書中用親身經歷,分享幫助他賺進千萬財富的5種關鍵能力:
1. 存錢的能力
2. 解讀訊息、掌握財富的能力
3. 有效增加資產的能力
4. 聰明用錢的能力
5. 賺大錢的能力
▍跟別人一樣就要付出更高的代價,如何避開陷阱、穩健獲利?
投資市場過熱的現在,隨處可以聽到各種看似很有道理的理財常識,「分散投資才能分散風險」、「長期持有就是價值投資」、「基金投資最適合理財小白」……
然而,這些「常識」真的正確嗎?它們真的有助於我們的理財決策,還是會變成我們投資路上的陷阱呢?午堂登紀雄將在書中活用他的會計專長與資訊統合能力,為你一一破除理財迷思,幫助你在財富自由之路上,走得更順風順水!你將在本書中了解到:
$想提早財務自由,重點在打造「低成本體質」
$為什麼證券公司會鼓勵你「長期持有」
$真正的投資專家,沒有分散投資的必要
$通貨膨脹或緊縮,不是小老百姓需要考慮的事情
$一張不賣奇蹟自來?就怕要用錢時,奇蹟還沒來
$房子該買還是該租?各自有何利弊?
$家庭支出中最不能省的,竟是給爸爸的零用錢?
$當周遭都在討論某投資標的,最好趁早獲利了結?
$如何根據生活型態,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
$壽險真的是必需品嗎?什麼情況下不必投保?
$對不想努力的人來說,金融產品反而很難幫你賺到錢?
$想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你有比花大錢更好的選擇!
【適讀對象】
✓嚮往財富自由,卻不知從何開始做起的理財小白。
✓剛開始學習投資,對於各類投資標的還不熟悉的投資新人。
✓明明做足功課,卻還是怎麼買怎麼賠的股海苦主。
基金投資最適合理財小白?長期持有就是價值投資?
掌握「財富逆思考」,打破常識,更快財務自由!
全面破解理財迷思,不論景氣好壞都能賺!
不敗外匯交易、穩健指數投資、精準房市眼光,一次掌握!
▍不想陷入「怎麼投資怎麼賠」的惡性循環,你需要5種能力!
在資訊氾濫的網路時代,許多人單純透過網上資訊,根據別人的價值觀,選擇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揹著沉重的貸款買嶄新的房子;在資金不多時急著投資、期待短期回報,卻忘了先投資自己……
對金錢的狹隘視野,只會導致理財上的惡性循環。日本暢銷作家、自身也是億萬富翁的午堂登紀雄,曾在短短一年之內,將70萬日圓(約新台幣20萬)的積蓄,轉化為3億日圓(約新台幣8000萬)的資產。他將在書中用親身經歷,分享幫助他賺進千萬財富的5種關鍵能力:
1. 存錢的能力
2. 解讀訊息、掌握財富的能力
3. 有效增加資產的能力
4. 聰明用錢的能力
5. 賺大錢的能力
▍跟別人一樣就要付出更高的代價,如何避開陷阱、穩健獲利?
投資市場過熱的現在,隨處可以聽到各種看似很有道理的理財常識,「分散投資才能分散風險」、「長期持有就是價值投資」、「基金投資最適合理財小白」……
然而,這些「常識」真的正確嗎?它們真的有助於我們的理財決策,還是會變成我們投資路上的陷阱呢?午堂登紀雄將在書中活用他的會計專長與資訊統合能力,為你一一破除理財迷思,幫助你在財富自由之路上,走得更順風順水!你將在本書中了解到:
$想提早財務自由,重點在打造「低成本體質」
$為什麼證券公司會鼓勵你「長期持有」
$真正的投資專家,沒有分散投資的必要
$通貨膨脹或緊縮,不是小老百姓需要考慮的事情
$一張不賣奇蹟自來?就怕要用錢時,奇蹟還沒來
$房子該買還是該租?各自有何利弊?
$家庭支出中最不能省的,竟是給爸爸的零用錢?
$當周遭都在討論某投資標的,最好趁早獲利了結?
$如何根據生活型態,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
$壽險真的是必需品嗎?什麼情況下不必投保?
$對不想努力的人來說,金融產品反而很難幫你賺到錢?
$想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你有比花大錢更好的選擇!
【適讀對象】
✓嚮往財富自由,卻不知從何開始做起的理財小白。
✓剛開始學習投資,對於各類投資標的還不熟悉的投資新人。
✓明明做足功課,卻還是怎麼買怎麼賠的股海苦主。
作者簡介
午堂登紀雄
1971年生於日本岡山縣,日本中央大學經濟學系畢業,美國註冊會計師。
曾於理特咨詢公司(Arthur D. Little)擔任經營顧問,幫助國內外公司,針對IT、資訊通信、流通、金融等經營上面臨的問題,提出解決和事業戰略的方案,經手過多起企業併購與再生的案件。公務之餘,也不斷磨練自已的投資理論,曾在一年之內將70萬日圓的積蓄,轉化為3億日圓的資產。
2006年成立Premium Investment & Partners股份有限公司,從事不動產投資顧問工作。2011年後獨立營業,積極舉辦提升職場與商務技能的講座和演講。平日熱衷於企業研修和筆耕,也對許多事業領域進行投資。
著有《打造有錢腦》、《沒錢更要買套好西裝》、《好習慣,害死你》、《可以善良,但你要有底線不當好人》等書。
個人官網:http://www.drivin-yourlife.net/
1971年生於日本岡山縣,日本中央大學經濟學系畢業,美國註冊會計師。
曾於理特咨詢公司(Arthur D. Little)擔任經營顧問,幫助國內外公司,針對IT、資訊通信、流通、金融等經營上面臨的問題,提出解決和事業戰略的方案,經手過多起企業併購與再生的案件。公務之餘,也不斷磨練自已的投資理論,曾在一年之內將70萬日圓的積蓄,轉化為3億日圓的資產。
2006年成立Premium Investment & Partners股份有限公司,從事不動產投資顧問工作。2011年後獨立營業,積極舉辦提升職場與商務技能的講座和演講。平日熱衷於企業研修和筆耕,也對許多事業領域進行投資。
著有《打造有錢腦》、《沒錢更要買套好西裝》、《好習慣,害死你》、《可以善良,但你要有底線不當好人》等書。
個人官網:http://www.drivin-yourlife.net/
名人/編輯推薦
聰明推薦
阿斯匹靈/台股籌碼專家
游庭皓/【財經皓角】主持人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邱愛莉/House123執行長
懶錢包Lazy Wallet/理財系YouTuber
地產秘密客Ting & Sam/《地產好學聲》Podcaster
阿斯匹靈/台股籌碼專家
游庭皓/【財經皓角】主持人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邱愛莉/House123執行長
懶錢包Lazy Wallet/理財系YouTuber
地產秘密客Ting & Sam/《地產好學聲》Podcaster
序
中文版序 和錢打好交道,不被疫情擊倒
本書最早出版於二〇〇九年,時光荏苒,那已經是十二年前的事了。
書籍出版後,我的生活在公、私兩方面都發生了很巨大的改變,用錢的方式當然也和過去不一樣了。
二〇一一年三月時,因東日本大震災所引發的核能發電廠事故,促使我開始思考「通勤到公司上班,會讓自己的行動受到限制」這件事。之後我把公司收了,以「一人公司」的方式來繼續自己的工作。
與此同時,我還把重心轉移到能在網上解決的工作上,如此一來,不論何時、何地,我都能辦公,成為像我在本書中所提到的「游牧式」工作型態。
在本書出版的年代,一美元可兌換八十日圓,我利用這個「日圓匯價超高」的機會,在海外購置了不動產,作為分散投資的一種手段。
除了不動產外,我還進一步把錢投資在太陽能發電站這類備受世人矚目的再生能源上。
私生活方面,我在結了婚也有了孩子後,舉家離開了活動空間少、又有許多「待機兒童」的東京都,搬到了郊區。在這裡,我既不租屋也不買房,而是蓋了一棟可供租用的獨棟公寓,自己和家人也住在其中一戶裡。
這在日本稱為「賃貸併用住宅」,由於房客的租金可以拿來支付貸款,因此在居住這方面我不用額外花錢。這也源自我在本書中所提到的想法,要讓自己隨時都能處在行動自如的狀態。
在寫這篇中文版序文的當下,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波及,我的社會生活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因為自己的理財方法得當,所以收入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另一方面,在日本政府呼籲人民要避免「三密」(密閉空間、密集場所、密切接觸),並希望餐廳能配合不要提供酒精飲料的大環境下,我變得很少外食。不能和好朋友相聚把酒言歡,真的是很無奈啊!
儘管環境上有這麼多變化,但當我重新回去閱讀本書之後,能夠很有自信地宣稱,書中的內容一點也不落伍,裡頭的觀念仍可應用於當今的社會。
若想實現豐富多彩的人生,就得學會如何和錢好好地打交道才行。而想要讓自己和錢好好打交道的話,我們需要拋掉既定觀念以順應時代,活絡思考方式、增加知識儲備,並採取具有策略的行動。
肺炎疫情雖然讓整個社會氣氛變得很抑鬱,但我們沒有必要受到環境的影響而限縮自己。反而應該利用此時,去思考更具發展的未來,你說是不是?
希望本書能為你帶來靈感,這是筆者所最樂見的事。
二〇二一年九月
前言 為學會一生不為錢所困的技術(節錄)
什麼是「金錢的才能」呢?
當你們聽到「金錢的才能」一詞時,心裡有什麼想法呢?
「說的是節省支出嗎」、「那是什麼?我身上可沒有那種東西喔」、「好像很難懂耶」。相信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樣吧。
本書想和你分享的「才能」,並非「要省錢」、「要存錢」這麼單純的事情。當然,也不是什麼高深的內容,而是每個人都能學會的事物。
所謂「金錢的才能」,我認為應該是:「養成能擺脫僵化『常識』的習慣,能自由地使用金錢這種道具,讓自己過上充實人生的能力」。
舉例來說,你認為以下哪一句話是正確的呢?
「不景氣的時候應該要節省開支。」
「長期分散投資是正確的做法。」
「不懂理財,年紀大了以後會很辛苦喔!」
「基金適合投資小白。」
其實這幾句話都有問題。
詳細的理由待我在後文中再向各位一一道來,但以上幾點,不論哪一句,都是社會上所謂的常識。
另外,我們之所以會碰到像是「買了一個自己其實不常用的東西」、「購入被大家吹捧的金融商品,結果現在變成壁紙」、「為了公司盡心盡力,最終卻被解僱」、「從一流名校畢業,薪資收入卻越來越差」之類的事,其實也和我們一味遵守他人所創造出來的常識,以及生活在由其他人所制定出來的系統中,脫離不了關係。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要讓自己從被社會常識所束縛住的狀態中,解放出來才行。
最近幾年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零加班,以及輕鬆工作就能交出好成績等概念,備受世人推崇。從這股風潮中我們可以發現到,有許多人想從認真打拚中逃離出來,不想努力了。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正是我們彎道超車其他人的最佳時機。
不管在任何領域,只要有人能打破工作與生活的界線、懷抱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情裡的話,那麼,沒有人會是他的對手。
這個概念套用在金錢方面也是相同的。有些人一聽到別人要他們試著思考有關錢的事情時,就會產生「好麻煩啊」、「這種話題真討厭」、「現在談這個也沒必要」的感覺。
事實上,這就造成了人們停止動腦思考,結果一聽到有人拍胸脯表示「欸,這個東西很划算」或「這個方法很棒喔」,就爭先恐後地撲上去買單。
當然,本書的內容也只是提供作為思考的材料,「對自己來說,什麼才是正確的呢」,這樣的問題,還得由你自己去尋找答案才行。
本書希望能讓你感受到:正是在這個資訊氾濫、令許多人覺得好好思考一件事情很麻煩的時代,想靠自己的力量去找出答案的人,才能真正手握人生的掌控權。
五種金錢的才能
本書中想要介紹五種有關金錢的才能,分別是「存錢的能力」、「藉由解讀資訊來掌握財富的能力」、「增加資產的能力」、「用錢的能力」以及「賺錢的能力」。
只要擁有「存錢的能力」,就能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有效率地存錢。如此一來,不但能在急需用錢時有所保障,在遇到投資良機時也不至於錯過,培養出能從容面對事物的心態。
「藉由解讀資訊來掌握財富的能力」,指的是能辨別社會上氾濫資訊的真偽,並做出如何正確用錢的決定。只要擁有這種能力,就不會被資訊牽著鼻子走,能夠做出合理的判斷。
擁有「增加資產的能力」,就能讓自己在睡覺或旅行時,也能透過用錢滾錢的「信用創造機制」,來增加自己的財富。
擁有「用錢的能力」,就能避免浪費。當你的每一筆錢都是投資,也就意味著你能以最少的支出,獲得最大的經濟效果和滿足度。
擁有「賺錢的能力」的話,就算時代和環境再怎麼改變,甚至遭到公司裁員,自己還是能好好地活下去。哪怕沒有任何存款,還是能有「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都能賺到錢」的強烈信心。
在現代社會裡,要說金錢是一種萬能的工具,一點也不為過。這是因為,對於生活在經濟體系全靠金流循環的我們而言,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所有大小事,幾乎都能用錢來解決。
若要想維持家人的生活品質、實現自己的夢想並掌控人生的方向盤,那麼就需要提高前述這五種「金錢的才能」,才能如願以償。
本書最早出版於二〇〇九年,時光荏苒,那已經是十二年前的事了。
書籍出版後,我的生活在公、私兩方面都發生了很巨大的改變,用錢的方式當然也和過去不一樣了。
二〇一一年三月時,因東日本大震災所引發的核能發電廠事故,促使我開始思考「通勤到公司上班,會讓自己的行動受到限制」這件事。之後我把公司收了,以「一人公司」的方式來繼續自己的工作。
與此同時,我還把重心轉移到能在網上解決的工作上,如此一來,不論何時、何地,我都能辦公,成為像我在本書中所提到的「游牧式」工作型態。
在本書出版的年代,一美元可兌換八十日圓,我利用這個「日圓匯價超高」的機會,在海外購置了不動產,作為分散投資的一種手段。
除了不動產外,我還進一步把錢投資在太陽能發電站這類備受世人矚目的再生能源上。
私生活方面,我在結了婚也有了孩子後,舉家離開了活動空間少、又有許多「待機兒童」的東京都,搬到了郊區。在這裡,我既不租屋也不買房,而是蓋了一棟可供租用的獨棟公寓,自己和家人也住在其中一戶裡。
這在日本稱為「賃貸併用住宅」,由於房客的租金可以拿來支付貸款,因此在居住這方面我不用額外花錢。這也源自我在本書中所提到的想法,要讓自己隨時都能處在行動自如的狀態。
在寫這篇中文版序文的當下,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波及,我的社會生活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因為自己的理財方法得當,所以收入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另一方面,在日本政府呼籲人民要避免「三密」(密閉空間、密集場所、密切接觸),並希望餐廳能配合不要提供酒精飲料的大環境下,我變得很少外食。不能和好朋友相聚把酒言歡,真的是很無奈啊!
儘管環境上有這麼多變化,但當我重新回去閱讀本書之後,能夠很有自信地宣稱,書中的內容一點也不落伍,裡頭的觀念仍可應用於當今的社會。
若想實現豐富多彩的人生,就得學會如何和錢好好地打交道才行。而想要讓自己和錢好好打交道的話,我們需要拋掉既定觀念以順應時代,活絡思考方式、增加知識儲備,並採取具有策略的行動。
肺炎疫情雖然讓整個社會氣氛變得很抑鬱,但我們沒有必要受到環境的影響而限縮自己。反而應該利用此時,去思考更具發展的未來,你說是不是?
希望本書能為你帶來靈感,這是筆者所最樂見的事。
二〇二一年九月
前言 為學會一生不為錢所困的技術(節錄)
什麼是「金錢的才能」呢?
當你們聽到「金錢的才能」一詞時,心裡有什麼想法呢?
「說的是節省支出嗎」、「那是什麼?我身上可沒有那種東西喔」、「好像很難懂耶」。相信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樣吧。
本書想和你分享的「才能」,並非「要省錢」、「要存錢」這麼單純的事情。當然,也不是什麼高深的內容,而是每個人都能學會的事物。
所謂「金錢的才能」,我認為應該是:「養成能擺脫僵化『常識』的習慣,能自由地使用金錢這種道具,讓自己過上充實人生的能力」。
舉例來說,你認為以下哪一句話是正確的呢?
「不景氣的時候應該要節省開支。」
「長期分散投資是正確的做法。」
「不懂理財,年紀大了以後會很辛苦喔!」
「基金適合投資小白。」
其實這幾句話都有問題。
詳細的理由待我在後文中再向各位一一道來,但以上幾點,不論哪一句,都是社會上所謂的常識。
另外,我們之所以會碰到像是「買了一個自己其實不常用的東西」、「購入被大家吹捧的金融商品,結果現在變成壁紙」、「為了公司盡心盡力,最終卻被解僱」、「從一流名校畢業,薪資收入卻越來越差」之類的事,其實也和我們一味遵守他人所創造出來的常識,以及生活在由其他人所制定出來的系統中,脫離不了關係。因此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要讓自己從被社會常識所束縛住的狀態中,解放出來才行。
最近幾年來,工作與生活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零加班,以及輕鬆工作就能交出好成績等概念,備受世人推崇。從這股風潮中我們可以發現到,有許多人想從認真打拚中逃離出來,不想努力了。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正是我們彎道超車其他人的最佳時機。
不管在任何領域,只要有人能打破工作與生活的界線、懷抱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情裡的話,那麼,沒有人會是他的對手。
這個概念套用在金錢方面也是相同的。有些人一聽到別人要他們試著思考有關錢的事情時,就會產生「好麻煩啊」、「這種話題真討厭」、「現在談這個也沒必要」的感覺。
事實上,這就造成了人們停止動腦思考,結果一聽到有人拍胸脯表示「欸,這個東西很划算」或「這個方法很棒喔」,就爭先恐後地撲上去買單。
當然,本書的內容也只是提供作為思考的材料,「對自己來說,什麼才是正確的呢」,這樣的問題,還得由你自己去尋找答案才行。
本書希望能讓你感受到:正是在這個資訊氾濫、令許多人覺得好好思考一件事情很麻煩的時代,想靠自己的力量去找出答案的人,才能真正手握人生的掌控權。
五種金錢的才能
本書中想要介紹五種有關金錢的才能,分別是「存錢的能力」、「藉由解讀資訊來掌握財富的能力」、「增加資產的能力」、「用錢的能力」以及「賺錢的能力」。
只要擁有「存錢的能力」,就能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有效率地存錢。如此一來,不但能在急需用錢時有所保障,在遇到投資良機時也不至於錯過,培養出能從容面對事物的心態。
「藉由解讀資訊來掌握財富的能力」,指的是能辨別社會上氾濫資訊的真偽,並做出如何正確用錢的決定。只要擁有這種能力,就不會被資訊牽著鼻子走,能夠做出合理的判斷。
擁有「增加資產的能力」,就能讓自己在睡覺或旅行時,也能透過用錢滾錢的「信用創造機制」,來增加自己的財富。
擁有「用錢的能力」,就能避免浪費。當你的每一筆錢都是投資,也就意味著你能以最少的支出,獲得最大的經濟效果和滿足度。
擁有「賺錢的能力」的話,就算時代和環境再怎麼改變,甚至遭到公司裁員,自己還是能好好地活下去。哪怕沒有任何存款,還是能有「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都能賺到錢」的強烈信心。
在現代社會裡,要說金錢是一種萬能的工具,一點也不為過。這是因為,對於生活在經濟體系全靠金流循環的我們而言,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所有大小事,幾乎都能用錢來解決。
若要想維持家人的生活品質、實現自己的夢想並掌控人生的方向盤,那麼就需要提高前述這五種「金錢的才能」,才能如願以償。
目次
中文版序 和錢打好交道,不被疫情擊倒
前言 學會一生不為錢所困的技術
▎第一章 存錢的能力
存錢力就是「以較低成本獲得相同滿足」
選擇,永遠不只一種/別做無謂的節省,重點是「滿足」!/自己的「時薪」不可不知/只用薪水過生活,獎金請分文不動/帳戶用途「系統化」,幫你存到頭期款/面子就是成本/打造低成本體質/把固定費用化為變動費用
壽險不是必需品
與其「預防萬一」,不如直接儲蓄/買壽險,和賭博沒兩樣?/別急著解約!風險管理評估有必要/不買壽險也活得好好的人
孩子的教育沒必要砸大錢
父母對成功的追求,就是最好的教育/給爸爸的零用錢,應該多一點/你的話語,形塑了孩子的世界觀
重新審視最大成本──居住費用
到底要買房還是租房?/選擇租房就是選擇自由/把不動產變成有金流的資產/地段好壞,比房子本身更重要/有歷史且都市機能完備的,才是好地段/與其買新房,不如挑中古屋/有房之後,應該思考的資產重組/活用自己的房子來累積資產/留意租屋淡旺季,有效降低成本
別和大家一樣,要做聰明的選擇
高價品或高級品,找價值鏈上游購買/提高生活中的「租借係數」/從商品和服務中,解讀企業的市場戰略/用計程車取代家用車/思考一下賣方在想些什麼/和別人一樣,就得付出更高的代價/別為了紓壓而花錢
▎第二章 解讀資訊、掌握財富的能力
鍛鍊資訊意識,培養洞察力
別被資訊牽著走,要會借力使力/煽動人心的預測,往往是謊言/領先他人十步之外的預判訓練/世上所有資訊都存在著偏差
重點不在「投資什麼」,而是「什麼績效最佳」
根據生活方式,決定最佳資產型態/配合景氣循環,調整資產配置/比較收益率,其實沒意義?/看線不看點,從字裡行間讀出獲利關鍵
什麼樣的投資顧問才可靠?
別請沒賺到錢的人給意見/好的老師和不好的老師,怎麼分辨?/誰能幫助你成為有錢人?
通貨膨脹或緊縮的應對方法
你真的需要考慮通膨或通縮嗎?/通貨緊縮時,把錢存銀行就賺到了?
透過多元角度,敏銳解讀資訊
全球暖化還是寒化?正反觀點都要看/橫向比較不同媒體的資訊/觀點完全相反的新聞中,存在「失落的環節」/藉由新聞來綜觀國際局勢
▎第三章 有效增加資產的能力
贏在起跑點的「致富心態」
捨棄那些有關金錢的常識吧!/打造「多元收入」的思考法/正是「不勞」才有意義/累積財富的路上,沒人能穩賺不賠/遠離賭局!投資和投機是兩回事
讓資產不減反增的標的選擇法
選擇容易理解的標的/選擇容易取得資訊的標的/選擇能開槓桿的標的/投資可控制的資產
想賺到錢,有何祕密?
找出規律性,打造交易勝局/如何找出事物根本的「價值」?/羅伯特.清崎如何察覺次貸危機的逼近?/分散投資也難守住資產的時代/集中投資,一口氣直上專家級的方法/真正的投資家,沒有分散投資的必要
投資常識,真的都正確嗎?
長期投資能讓資產增加嗎?/證券公司話術背後的心理學/成為下一個巴菲特,可能嗎?
為什麼你買基金總是賠?
基金不想讓你知道的事/世界成長的中心,新興市場勝率高?/抓住必定重複出現的趨勢良機
投資金融商品的不敗思考法
想贏就要學習(反覆學習、實踐與驗證)/研究投資,就像做實驗/能夠「等待」,才是強者/市場大崩潰,投資大良機/運用五感來確認的生活投資學/投資新興市場前,請記得「眼見為憑」/開槓桿前要三思,別只讓有錢人笑到最後/透過商品期貨,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未來
股海茫茫,怎麼買才賺?
業餘投資人也能看出市場扭曲嗎?/買的不只是股票,更是企業的價值/要買就買「想把孩子送進去工作」的公司/選股好困擾?不如選日經二二五指數期貨/投資外幣,要有不換回的打算/幾乎百分之百獲利的外匯交易法
有土斯有財,不動產的投資法
不動產是財富積累的新標準/不靠運氣和才能也有得賺/精於當沖的神祕股神,也在投資不動產?/不要看輕自己的判斷/重視安定勝過收益的投資策略/不動產中可沒有「挖到寶」這種事/因為有上班,想當房東更簡單
▎第四章 聰明用錢的能力
學會有價值的用錢方式
懂得花錢,就不會被錢擺弄/聰明消費,讓你的世界動起來/錢是種不容易使用的工具/反正金額相同,就要把錢用「活」!/不景氣,更該把錢花出去/花錢就是投資
最好的投資,是投資自己
你信得過「自己」這個「投資對象」嗎?/經驗是最重要的自我投資
讓自己更上一層樓的用錢方式
把錢花在一流的體驗上/在高級飯店喝杯咖啡吧
為自己花錢,更要懂為別人花錢
謹記,你的存在來自他人的投資/讓對方賺錢,自己也有得賺/約會時要去吃飯的理由
樹立價值觀,用錢有標準
要買之前先想像:我真的有需要嗎?/為價值買單,而不是價格/培養自己的「計畫性」和「自制力」/打造好形象,也是重要的投資
▎第五章 賺大錢的能力
孤身一人也能三年賺一億的氣魄
哪怕沒存款也不要緊/有賺大錢的自信,過得自由安穩/勞逸結合更能豐富人生
越是不景氣,越是要創業
名為「證照」的陷阱/「腦力收入」時代來臨/從儲蓄到投資,從投資到創業/不景氣時的自我磨練,讓未來一飛沖天/游牧式自由工作者的活躍時代
想在未來賺大錢,需要什麼能力?
時代的需求,已從專家轉移到超級通才/串連不同技能,打造多元智慧/先把一招練到頂尖再說/接著拓展周邊領域/未來必備素養!對社會問題要有自己的觀點/厲害的亞洲人正在急起直追
找到更進一步的生存能力
透過「市場」角度,找出強化方向/時間寶貴,有「差異」才有優勢/致力提升不靠公司的賺錢能力/搞清楚自己的獲利模式/用個人名片來一決勝負!/每道金流都是一聲感謝/「不投資」行嗎?當然可以!
▎附錄 守住財產的能力
活用稅制,打好資產防衛戰
認識課稅的原理/會計上的赤字,是創造大量現金流的祕密武器/在合法與非法之間,廣大的灰色地帶/打造屬於個人的「避稅港」/利用副業,取得通往特權世界的護照/讓不動產成為你的節稅機器/開賓士接送孩子的人,竟然不用付托兒所費用?/年收超過千萬日圓,就不該付稅金了/別被遺產稅趁火打劫
結語
參考書目
前言 學會一生不為錢所困的技術
▎第一章 存錢的能力
存錢力就是「以較低成本獲得相同滿足」
選擇,永遠不只一種/別做無謂的節省,重點是「滿足」!/自己的「時薪」不可不知/只用薪水過生活,獎金請分文不動/帳戶用途「系統化」,幫你存到頭期款/面子就是成本/打造低成本體質/把固定費用化為變動費用
壽險不是必需品
與其「預防萬一」,不如直接儲蓄/買壽險,和賭博沒兩樣?/別急著解約!風險管理評估有必要/不買壽險也活得好好的人
孩子的教育沒必要砸大錢
父母對成功的追求,就是最好的教育/給爸爸的零用錢,應該多一點/你的話語,形塑了孩子的世界觀
重新審視最大成本──居住費用
到底要買房還是租房?/選擇租房就是選擇自由/把不動產變成有金流的資產/地段好壞,比房子本身更重要/有歷史且都市機能完備的,才是好地段/與其買新房,不如挑中古屋/有房之後,應該思考的資產重組/活用自己的房子來累積資產/留意租屋淡旺季,有效降低成本
別和大家一樣,要做聰明的選擇
高價品或高級品,找價值鏈上游購買/提高生活中的「租借係數」/從商品和服務中,解讀企業的市場戰略/用計程車取代家用車/思考一下賣方在想些什麼/和別人一樣,就得付出更高的代價/別為了紓壓而花錢
▎第二章 解讀資訊、掌握財富的能力
鍛鍊資訊意識,培養洞察力
別被資訊牽著走,要會借力使力/煽動人心的預測,往往是謊言/領先他人十步之外的預判訓練/世上所有資訊都存在著偏差
重點不在「投資什麼」,而是「什麼績效最佳」
根據生活方式,決定最佳資產型態/配合景氣循環,調整資產配置/比較收益率,其實沒意義?/看線不看點,從字裡行間讀出獲利關鍵
什麼樣的投資顧問才可靠?
別請沒賺到錢的人給意見/好的老師和不好的老師,怎麼分辨?/誰能幫助你成為有錢人?
通貨膨脹或緊縮的應對方法
你真的需要考慮通膨或通縮嗎?/通貨緊縮時,把錢存銀行就賺到了?
透過多元角度,敏銳解讀資訊
全球暖化還是寒化?正反觀點都要看/橫向比較不同媒體的資訊/觀點完全相反的新聞中,存在「失落的環節」/藉由新聞來綜觀國際局勢
▎第三章 有效增加資產的能力
贏在起跑點的「致富心態」
捨棄那些有關金錢的常識吧!/打造「多元收入」的思考法/正是「不勞」才有意義/累積財富的路上,沒人能穩賺不賠/遠離賭局!投資和投機是兩回事
讓資產不減反增的標的選擇法
選擇容易理解的標的/選擇容易取得資訊的標的/選擇能開槓桿的標的/投資可控制的資產
想賺到錢,有何祕密?
找出規律性,打造交易勝局/如何找出事物根本的「價值」?/羅伯特.清崎如何察覺次貸危機的逼近?/分散投資也難守住資產的時代/集中投資,一口氣直上專家級的方法/真正的投資家,沒有分散投資的必要
投資常識,真的都正確嗎?
長期投資能讓資產增加嗎?/證券公司話術背後的心理學/成為下一個巴菲特,可能嗎?
為什麼你買基金總是賠?
基金不想讓你知道的事/世界成長的中心,新興市場勝率高?/抓住必定重複出現的趨勢良機
投資金融商品的不敗思考法
想贏就要學習(反覆學習、實踐與驗證)/研究投資,就像做實驗/能夠「等待」,才是強者/市場大崩潰,投資大良機/運用五感來確認的生活投資學/投資新興市場前,請記得「眼見為憑」/開槓桿前要三思,別只讓有錢人笑到最後/透過商品期貨,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未來
股海茫茫,怎麼買才賺?
業餘投資人也能看出市場扭曲嗎?/買的不只是股票,更是企業的價值/要買就買「想把孩子送進去工作」的公司/選股好困擾?不如選日經二二五指數期貨/投資外幣,要有不換回的打算/幾乎百分之百獲利的外匯交易法
有土斯有財,不動產的投資法
不動產是財富積累的新標準/不靠運氣和才能也有得賺/精於當沖的神祕股神,也在投資不動產?/不要看輕自己的判斷/重視安定勝過收益的投資策略/不動產中可沒有「挖到寶」這種事/因為有上班,想當房東更簡單
▎第四章 聰明用錢的能力
學會有價值的用錢方式
懂得花錢,就不會被錢擺弄/聰明消費,讓你的世界動起來/錢是種不容易使用的工具/反正金額相同,就要把錢用「活」!/不景氣,更該把錢花出去/花錢就是投資
最好的投資,是投資自己
你信得過「自己」這個「投資對象」嗎?/經驗是最重要的自我投資
讓自己更上一層樓的用錢方式
把錢花在一流的體驗上/在高級飯店喝杯咖啡吧
為自己花錢,更要懂為別人花錢
謹記,你的存在來自他人的投資/讓對方賺錢,自己也有得賺/約會時要去吃飯的理由
樹立價值觀,用錢有標準
要買之前先想像:我真的有需要嗎?/為價值買單,而不是價格/培養自己的「計畫性」和「自制力」/打造好形象,也是重要的投資
▎第五章 賺大錢的能力
孤身一人也能三年賺一億的氣魄
哪怕沒存款也不要緊/有賺大錢的自信,過得自由安穩/勞逸結合更能豐富人生
越是不景氣,越是要創業
名為「證照」的陷阱/「腦力收入」時代來臨/從儲蓄到投資,從投資到創業/不景氣時的自我磨練,讓未來一飛沖天/游牧式自由工作者的活躍時代
想在未來賺大錢,需要什麼能力?
時代的需求,已從專家轉移到超級通才/串連不同技能,打造多元智慧/先把一招練到頂尖再說/接著拓展周邊領域/未來必備素養!對社會問題要有自己的觀點/厲害的亞洲人正在急起直追
找到更進一步的生存能力
透過「市場」角度,找出強化方向/時間寶貴,有「差異」才有優勢/致力提升不靠公司的賺錢能力/搞清楚自己的獲利模式/用個人名片來一決勝負!/每道金流都是一聲感謝/「不投資」行嗎?當然可以!
▎附錄 守住財產的能力
活用稅制,打好資產防衛戰
認識課稅的原理/會計上的赤字,是創造大量現金流的祕密武器/在合法與非法之間,廣大的灰色地帶/打造屬於個人的「避稅港」/利用副業,取得通往特權世界的護照/讓不動產成為你的節稅機器/開賓士接送孩子的人,竟然不用付托兒所費用?/年收超過千萬日圓,就不該付稅金了/別被遺產稅趁火打劫
結語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摘文1:想賺到錢,有何祕密?(節錄)
找出規律性,打造交易勝局
打個比方,下雨天時,到便利商店的客人會減少,業績也會下降。因此有些便利商店的店長一看到明天的氣象預報是雨天時,就會少進一些便當或小菜等容易過期的食物;另一方面,則會追加雨傘和熱飲的數量。
另外,如果在中午十二點到餐廳的話,肯定會碰到洶湧的人潮。因此有些上班族和OL會避開混亂的正午,在十一點四十五分或下午一點過後才去用餐。
像這樣,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挖掘出事物的規律性,然後採取對自己來說最合適的行動。
這個道理放在金融商品上也是一樣的,只要找出背後的規律性,然後借力使力或出其不意,就能使自己獲利。
舉例來說,黃金期貨過去存在一種現象,「很多人都會賣在一早,造成金價下滑,到了傍晚時價格才會恢復」。於是有人就在金價較低的上午買進,然後在傍晚時結算,因為這樣的操作能賺到一點錢,於是大家無不趨之若鶩。結果不久後,竟出現了中午之前金價較高,傍晚時反而便宜的反轉現象。
像這樣,只要一個規律被發現後,因為大家就會開始跟風,結果使得這個規律遭到破壞(之後出現進行反向操作的人,他們把黃金賣在中午之前,然後等傍晚時再做結算)。
由此可以知道,因為規律性會改變而非一成不變,所以人們若想在投資上得到穩定的獲利,平常就得努力找出事物的規律性才行。
為什麼有些人照著投資書上傳授的操作模式執行,卻無法賺到錢呢?那是因為他們參考的,是已經成為過去式的規律。
然而出現這樣的結果,並不能怪罪於書籍的內容或作者不好,因為該書作者在寫作的當下,他所提到的原則和方程式依然有效,也確實因為這樣而讓作者在投資上獲益。
身為一名讀者,我們只能透過「從做中學」來挖掘出規律性。不斷在交易過程中累積經驗,進而掌握住訣竅。
羅伯特.清崎如何察覺次貸危機的逼近?
在做投資時,應該避開那些話題正熱的熱門股票、人氣商品,以及突然受到關注的東西。
原因很簡單,因為容易存在暴跌的風險。
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的父親,曾在經濟恐慌前賣掉自己所有的股票,因而成為大富豪,這則故事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
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天甘迺迪的父親去給人擦鞋子時,發現連擦鞋的少年都在談論股票的話題,他感到,「連這麼年輕的孩子都不專心於自己的工作,而是熱衷於股票,這樣實在太不正常了」,就把自己的所有持股都賣掉了。
至於為什麼羅伯特.清崎知道要在次貸危機發生前,賣掉手上的不動產呢?那是因為羅伯特從餐廳的女服務員那兒聽到,她正高興地談到自己通過了不動產經紀人的證照考試。他心想,「連餐廳裡的員工都想進入不動產市場,看來恐怕有大事要發生了」。
當你感到周圍的人都熱中於某件事時,哪怕覺得有點為時尚早,我建議還是提早獲利了結,觀望一下狀況會比較好。
就算要留在場上,也至少要減少自己持有的部位。
分散投資也難守住資產的時代
分散投資指的是,把彼此沒有關聯性的資產,用適當的方式來做投資組合,藉此達到規避風險的效果。
然而這種想法只適用於「平時」,也就是世界經濟處於穩定成長,且相對安定的時期。
雖然有不少人認為自己已經做到分散投資,但事實上他所投資的仍都是「證券」這種與市場連動的金融商品。因此,我們才會時常見到一些實際上完全沒做到分散的案例。
經濟學上的「脫鉤理論」(Decoupling)認為,世界經濟並沒有完全連動在一起,若有某個國家經濟不景氣,則會有另一個景氣正熱的國家。換句話說,就是市場上始終存在著可以投資的對象。
另一方面,「掛鉤理論」(Coupling)則認為,隨著世界上金融技術的不斷進化和拓展,只要有某個大國陷入了經濟危機,那麼其他國家自然也會受到波及。這個理論強調,世界經濟是連動的。
現實層面上能夠撼動世界經濟的國家,其實並不多。不論是英國的英鎊、俄羅斯的盧布或韓國的韓元發生暴跌,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好像也沒有帶來太大的影響。
但二○○八年發生於美國的金融風暴,卻因證券化技術,導致了一連串骨牌倒塌的連鎖反應。有人認為,這件事應該視作例外。持此觀點的人,認為像這樣規模的恐慌十分罕見,所以覺得分散投資基本上還是有效。
但今後伴隨金融技術的日新月異,新的金融商品也會隨之問世、販售。金錢越過國境流通的情形,只會越來越頻繁。
想到今後將會是一個全球化的社會,單純去分散投資雖然很簡單,但要做「有意義」的分散投資,還是相當困難。
摘文2:投資常識,真的都正確嗎?(節錄)
「只要長期持有,有一天價格一定會上去」,這種想法只是一廂情願罷了。雖然價格的確可能上漲,但可不一定是漲在你真正需要用錢的時候。
二○○八年的秋天,當雷曼兄弟事件造成日經平均指數降至七千點時,新聞報導曾指出,這是日本自一九八二年以來的股市新低。這意味著,對於那些一九八二年後才進入市場並長期持有股票的人來說,他們這二十六年來所積攢下來的獲利,全部都灰飛煙滅了。
對於那些相信長期投資的效果而購買股票和基金的人來說,他們原本預期當自己老了,遇到真正需要用錢的時候,以前所投入的資金一定會增長,然而現實卻是,有些人連老本都賠掉了。
因為景氣是循環的,所以當需要用錢、得賣掉手上的基金或股票時,唯有景氣剛好也處於上揚的狀態,才有可能獲利。
但如果遇到的是像○七、○八年的這樣大崩盤的狀況呢?我們不可能有能力預測二、三十年後的景氣和市場走向,要說這不是賭博的話,還能說是什麼呢?
我們應該要有這樣的認知,「長期持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如果我們評估後判斷「今後的經濟預期仍會成長,還有上升的空間」,或者「和某個東西原本的價值相比,它當下的價格實在太便宜了」,那麼可以預期,隨著時間的推移,價格和價值之間的落差,一定會被補上。
換句話說,就是要「耐心等到這段落差填補上的那一天吧」,這是長期投資的基本思考模式。
因此,就算不是要做長期投資,短期內只要持有標的的價格已經起來了,就應該先賣掉,確定到手的獲利,絕非「只要長期投資,買了放著就安心」喔!
成為下一個巴菲特,可能嗎?
許多支持長期投資的人,都會舉著名的華倫.巴菲特,來做為長期投資能賺到錢的典範。
那麼讓我們來調查一下,巴菲特開始投資時,當時的時空背景為何吧。
我認為想要利用和巴菲特相同的方法來賺到錢的話,就需要有和他在資產增加時相同的狀況,作為前提條件。
就拿日本股市來說,如果某人在一九六○年代買入,然後到一九八九年為止,出清手上持股,應該能得到可觀的獲利。但在泡沫經濟後才進入日本股市的人,有多少是賺錢的呢?
此外,巴菲特所做的事情,可不只是單純的長期投資而已,他還布下了兩、三張安全網,所以很難讓自己蒙受損失。
舉例來說,在金融危機正在蔓延的二○○八年九月,由巴菲特領軍的波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以下簡稱波克夏),以五十億美元(相當於當時的五千億日圓)的金額,買下了由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所發行,每年領配息達百分之十的永久特別股。到了該年十月,又以三十億美元(相當於當時的三千億日圓)的金額,買下了由GE(奇異)公司所發行,同樣可以每年領配息達百分之十的永久特別股。
之後,兩家公司的股價仍然持續下跌,過了半年,波克夏從這兩間公司所蒙受的帳面損失,已超過了三千億日圓。
但只要這兩間公司沒有倒閉,波克夏就能從他們那裡持續獲得每年高達八億美元的(相當於當時的八百億日圓)股息。只要過了十年,就能回收當初所投入的資金,之後還能一直領配息。
能夠把握住這種好機會,除了巴菲特本人的功力,還有他所能動用的資金額度。
雖然筆者也覺得可以從巴菲特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但只是模仿他的投資風格,不一定就能有所收穫。原因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巴菲特和「單純的長期投資家」,根本就處在不同的量級上。
巴菲特是一位稀世罕見的投資家,如果有人想運用和巴菲特相同的投資手法來賺錢,這就好像只要創業,就希望自己能成為下一位比爾.蓋茲一樣。
我並不是要否定長期投資,也不是要否定巴菲特式的投資法。今後,世界上依然會有預期繼續成長的市場,針對這樣的標的進行長期投資,我認為一定是能獲利的。
然而另一方面,處在這個經濟是否持續成長仍不明朗的當代,我希望大家都要記住,「長期投資的本質」已經發生改變。
當代長期投資的本質,我認為是「在自己所認同的價值與市場感受到的價值之間,因認知差異所導致的價格落差獲得修正為止之前,就是不斷地等待。可是一但發現價格出現修正之後,就要立刻獲利了結」。因為如果不眼明手快的話,又會有遭遇暴跌的風險。
找出規律性,打造交易勝局
打個比方,下雨天時,到便利商店的客人會減少,業績也會下降。因此有些便利商店的店長一看到明天的氣象預報是雨天時,就會少進一些便當或小菜等容易過期的食物;另一方面,則會追加雨傘和熱飲的數量。
另外,如果在中午十二點到餐廳的話,肯定會碰到洶湧的人潮。因此有些上班族和OL會避開混亂的正午,在十一點四十五分或下午一點過後才去用餐。
像這樣,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挖掘出事物的規律性,然後採取對自己來說最合適的行動。
這個道理放在金融商品上也是一樣的,只要找出背後的規律性,然後借力使力或出其不意,就能使自己獲利。
舉例來說,黃金期貨過去存在一種現象,「很多人都會賣在一早,造成金價下滑,到了傍晚時價格才會恢復」。於是有人就在金價較低的上午買進,然後在傍晚時結算,因為這樣的操作能賺到一點錢,於是大家無不趨之若鶩。結果不久後,竟出現了中午之前金價較高,傍晚時反而便宜的反轉現象。
像這樣,只要一個規律被發現後,因為大家就會開始跟風,結果使得這個規律遭到破壞(之後出現進行反向操作的人,他們把黃金賣在中午之前,然後等傍晚時再做結算)。
由此可以知道,因為規律性會改變而非一成不變,所以人們若想在投資上得到穩定的獲利,平常就得努力找出事物的規律性才行。
為什麼有些人照著投資書上傳授的操作模式執行,卻無法賺到錢呢?那是因為他們參考的,是已經成為過去式的規律。
然而出現這樣的結果,並不能怪罪於書籍的內容或作者不好,因為該書作者在寫作的當下,他所提到的原則和方程式依然有效,也確實因為這樣而讓作者在投資上獲益。
身為一名讀者,我們只能透過「從做中學」來挖掘出規律性。不斷在交易過程中累積經驗,進而掌握住訣竅。
羅伯特.清崎如何察覺次貸危機的逼近?
在做投資時,應該避開那些話題正熱的熱門股票、人氣商品,以及突然受到關注的東西。
原因很簡單,因為容易存在暴跌的風險。
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的父親,曾在經濟恐慌前賣掉自己所有的股票,因而成為大富豪,這則故事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
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天甘迺迪的父親去給人擦鞋子時,發現連擦鞋的少年都在談論股票的話題,他感到,「連這麼年輕的孩子都不專心於自己的工作,而是熱衷於股票,這樣實在太不正常了」,就把自己的所有持股都賣掉了。
至於為什麼羅伯特.清崎知道要在次貸危機發生前,賣掉手上的不動產呢?那是因為羅伯特從餐廳的女服務員那兒聽到,她正高興地談到自己通過了不動產經紀人的證照考試。他心想,「連餐廳裡的員工都想進入不動產市場,看來恐怕有大事要發生了」。
當你感到周圍的人都熱中於某件事時,哪怕覺得有點為時尚早,我建議還是提早獲利了結,觀望一下狀況會比較好。
就算要留在場上,也至少要減少自己持有的部位。
分散投資也難守住資產的時代
分散投資指的是,把彼此沒有關聯性的資產,用適當的方式來做投資組合,藉此達到規避風險的效果。
然而這種想法只適用於「平時」,也就是世界經濟處於穩定成長,且相對安定的時期。
雖然有不少人認為自己已經做到分散投資,但事實上他所投資的仍都是「證券」這種與市場連動的金融商品。因此,我們才會時常見到一些實際上完全沒做到分散的案例。
經濟學上的「脫鉤理論」(Decoupling)認為,世界經濟並沒有完全連動在一起,若有某個國家經濟不景氣,則會有另一個景氣正熱的國家。換句話說,就是市場上始終存在著可以投資的對象。
另一方面,「掛鉤理論」(Coupling)則認為,隨著世界上金融技術的不斷進化和拓展,只要有某個大國陷入了經濟危機,那麼其他國家自然也會受到波及。這個理論強調,世界經濟是連動的。
現實層面上能夠撼動世界經濟的國家,其實並不多。不論是英國的英鎊、俄羅斯的盧布或韓國的韓元發生暴跌,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好像也沒有帶來太大的影響。
但二○○八年發生於美國的金融風暴,卻因證券化技術,導致了一連串骨牌倒塌的連鎖反應。有人認為,這件事應該視作例外。持此觀點的人,認為像這樣規模的恐慌十分罕見,所以覺得分散投資基本上還是有效。
但今後伴隨金融技術的日新月異,新的金融商品也會隨之問世、販售。金錢越過國境流通的情形,只會越來越頻繁。
想到今後將會是一個全球化的社會,單純去分散投資雖然很簡單,但要做「有意義」的分散投資,還是相當困難。
摘文2:投資常識,真的都正確嗎?(節錄)
「只要長期持有,有一天價格一定會上去」,這種想法只是一廂情願罷了。雖然價格的確可能上漲,但可不一定是漲在你真正需要用錢的時候。
二○○八年的秋天,當雷曼兄弟事件造成日經平均指數降至七千點時,新聞報導曾指出,這是日本自一九八二年以來的股市新低。這意味著,對於那些一九八二年後才進入市場並長期持有股票的人來說,他們這二十六年來所積攢下來的獲利,全部都灰飛煙滅了。
對於那些相信長期投資的效果而購買股票和基金的人來說,他們原本預期當自己老了,遇到真正需要用錢的時候,以前所投入的資金一定會增長,然而現實卻是,有些人連老本都賠掉了。
因為景氣是循環的,所以當需要用錢、得賣掉手上的基金或股票時,唯有景氣剛好也處於上揚的狀態,才有可能獲利。
但如果遇到的是像○七、○八年的這樣大崩盤的狀況呢?我們不可能有能力預測二、三十年後的景氣和市場走向,要說這不是賭博的話,還能說是什麼呢?
我們應該要有這樣的認知,「長期持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如果我們評估後判斷「今後的經濟預期仍會成長,還有上升的空間」,或者「和某個東西原本的價值相比,它當下的價格實在太便宜了」,那麼可以預期,隨著時間的推移,價格和價值之間的落差,一定會被補上。
換句話說,就是要「耐心等到這段落差填補上的那一天吧」,這是長期投資的基本思考模式。
因此,就算不是要做長期投資,短期內只要持有標的的價格已經起來了,就應該先賣掉,確定到手的獲利,絕非「只要長期投資,買了放著就安心」喔!
成為下一個巴菲特,可能嗎?
許多支持長期投資的人,都會舉著名的華倫.巴菲特,來做為長期投資能賺到錢的典範。
那麼讓我們來調查一下,巴菲特開始投資時,當時的時空背景為何吧。
我認為想要利用和巴菲特相同的方法來賺到錢的話,就需要有和他在資產增加時相同的狀況,作為前提條件。
就拿日本股市來說,如果某人在一九六○年代買入,然後到一九八九年為止,出清手上持股,應該能得到可觀的獲利。但在泡沫經濟後才進入日本股市的人,有多少是賺錢的呢?
此外,巴菲特所做的事情,可不只是單純的長期投資而已,他還布下了兩、三張安全網,所以很難讓自己蒙受損失。
舉例來說,在金融危機正在蔓延的二○○八年九月,由巴菲特領軍的波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以下簡稱波克夏),以五十億美元(相當於當時的五千億日圓)的金額,買下了由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所發行,每年領配息達百分之十的永久特別股。到了該年十月,又以三十億美元(相當於當時的三千億日圓)的金額,買下了由GE(奇異)公司所發行,同樣可以每年領配息達百分之十的永久特別股。
之後,兩家公司的股價仍然持續下跌,過了半年,波克夏從這兩間公司所蒙受的帳面損失,已超過了三千億日圓。
但只要這兩間公司沒有倒閉,波克夏就能從他們那裡持續獲得每年高達八億美元的(相當於當時的八百億日圓)股息。只要過了十年,就能回收當初所投入的資金,之後還能一直領配息。
能夠把握住這種好機會,除了巴菲特本人的功力,還有他所能動用的資金額度。
雖然筆者也覺得可以從巴菲特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但只是模仿他的投資風格,不一定就能有所收穫。原因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巴菲特和「單純的長期投資家」,根本就處在不同的量級上。
巴菲特是一位稀世罕見的投資家,如果有人想運用和巴菲特相同的投資手法來賺錢,這就好像只要創業,就希望自己能成為下一位比爾.蓋茲一樣。
我並不是要否定長期投資,也不是要否定巴菲特式的投資法。今後,世界上依然會有預期繼續成長的市場,針對這樣的標的進行長期投資,我認為一定是能獲利的。
然而另一方面,處在這個經濟是否持續成長仍不明朗的當代,我希望大家都要記住,「長期投資的本質」已經發生改變。
當代長期投資的本質,我認為是「在自己所認同的價值與市場感受到的價值之間,因認知差異所導致的價格落差獲得修正為止之前,就是不斷地等待。可是一但發現價格出現修正之後,就要立刻獲利了結」。因為如果不眼明手快的話,又會有遭遇暴跌的風險。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