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丁正傳:新沙皇的崛起與統治(好評增訂版)
商品資訊
系列名:view
ISBN13:9786269576180
替代書名:The New Tsar: The Rise and Reign of Vladimir Putin
出版社:好優文化
作者:史蒂文‧李‧梅耶斯
譯者:陳珮榆
出版日:2022/04/08
裝訂/頁數:平裝/536頁
規格:21cm*14.8cm*3.2cm (高/寬/厚)
版次:2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最完整的普丁傳記★俄烏戰爭的起點
=全面剖析俄烏戰爭=
AMAZON 4.5星熱銷好書,至今迴響不斷!
兩大報盛讚:
• 一本綜觀全面、敘述詳盡,迄今為止內容最豐富的全新傳記。
──《紐約時報書評》
• 審慎且綜觀全局,本書揭開了這位世界上最神秘領導人的面紗。
──《華盛頓郵報》
★克里米亞‧頓涅茨克 ‧盧甘斯克,為什麼直接或間接引發俄烏戰爭?
★為什麼普丁能用天然氣掐住歐洲命脈?
◎強人普丁──與他統治下的俄羅斯,是什麼樣的面貌?
佛拉迪米爾‧普丁,出身國家安全局特務。冷靜的頭腦、靈活且俐落的政治手腕,讓他在政界中運籌帷幄,走向總統大位。他以強權鐵腕的行事作風掌舵俄羅斯逾廿年,並在經濟、政治層面上都重塑俄羅斯。
普丁不採用西式民主。因為他視民主為社會動亂之源:「若民主意味著國家解體,那我們不需要這種民主。」特別是在蘇聯解體後,經歷過民主洗禮的人民,對於民主的看法,就是提高社會犯罪、擴大貧富差距、造成社會動盪的罪魁禍首。普丁反對自由主義,推動了國內多項改革,開啟俄羅斯新政治時代。
◎俄烏戰爭的源起──不只是天然氣!還有普丁這個人,以及他理想中的「俄羅斯」
俄羅斯為什麼出兵烏克蘭?只為了天然氣的利益嗎?或是其他的政治需求?透過本書可以了解到:普丁之所以對烏克蘭、甚至舊蘇聯原來的成員國產生許多想法,是因為他的成長經歷使然。
本書作者史蒂文‧李‧梅耶斯除了是《紐約時報》駐北京記者,也先後擔任過莫斯科、巴格達及華盛頓等地的特派員,報導巴爾幹、阿富汗、車臣和伊拉克等地衝突。在本書中,他以扣人心弦的敘事手法,詳述普丁由崛起到掌權的整個過程;包括普丁的出身,從他在列寧格勒的赤貧童年、在KGB的步步高升,到最終鞏固了在克里姆林宮的統治權。作者以前所未有的角度,講述在這過程中讀者早已知之甚詳的國際事件,諸如俄羅斯在喬治亞的戰爭、併吞克里米亞以及現在烏克蘭正發展中的衝突等等。書中充分展現了他如何從默默無聞和貧困匱乏的環境中嶄露頭角,進而成為現代歷史上最重要也最不可測的領導人之一。
◎身在台灣的我們,為什麼需要了解普丁?
這個問題──或者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已經獲得解答。不管是各種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的變局也好,或者大國博弈之後的暗潮洶湧也罷,俄烏戰爭已經證明: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置身事外。而要談到未來將可能如何發展?這個問題,就必須從當代俄羅斯的領導人,也就是普丁身上去找尋解答。
梅耶斯的《普丁正傳》是一部故事體鉅作,研究極為深入。對崇拜普丁、熱愛普丁的人來說,這部重要的傳記會讓你看見一個強人總統,與俄羅斯的帝國宏圖;而對厭憎他開啟戰端的人來說,這樣一位「人物」的冷酷統治,已經與俄羅斯可預見的未來密不可分!
=全面剖析俄烏戰爭=
AMAZON 4.5星熱銷好書,至今迴響不斷!
兩大報盛讚:
• 一本綜觀全面、敘述詳盡,迄今為止內容最豐富的全新傳記。
──《紐約時報書評》
• 審慎且綜觀全局,本書揭開了這位世界上最神秘領導人的面紗。
──《華盛頓郵報》
★克里米亞‧頓涅茨克 ‧盧甘斯克,為什麼直接或間接引發俄烏戰爭?
★為什麼普丁能用天然氣掐住歐洲命脈?
◎強人普丁──與他統治下的俄羅斯,是什麼樣的面貌?
佛拉迪米爾‧普丁,出身國家安全局特務。冷靜的頭腦、靈活且俐落的政治手腕,讓他在政界中運籌帷幄,走向總統大位。他以強權鐵腕的行事作風掌舵俄羅斯逾廿年,並在經濟、政治層面上都重塑俄羅斯。
普丁不採用西式民主。因為他視民主為社會動亂之源:「若民主意味著國家解體,那我們不需要這種民主。」特別是在蘇聯解體後,經歷過民主洗禮的人民,對於民主的看法,就是提高社會犯罪、擴大貧富差距、造成社會動盪的罪魁禍首。普丁反對自由主義,推動了國內多項改革,開啟俄羅斯新政治時代。
◎俄烏戰爭的源起──不只是天然氣!還有普丁這個人,以及他理想中的「俄羅斯」
俄羅斯為什麼出兵烏克蘭?只為了天然氣的利益嗎?或是其他的政治需求?透過本書可以了解到:普丁之所以對烏克蘭、甚至舊蘇聯原來的成員國產生許多想法,是因為他的成長經歷使然。
本書作者史蒂文‧李‧梅耶斯除了是《紐約時報》駐北京記者,也先後擔任過莫斯科、巴格達及華盛頓等地的特派員,報導巴爾幹、阿富汗、車臣和伊拉克等地衝突。在本書中,他以扣人心弦的敘事手法,詳述普丁由崛起到掌權的整個過程;包括普丁的出身,從他在列寧格勒的赤貧童年、在KGB的步步高升,到最終鞏固了在克里姆林宮的統治權。作者以前所未有的角度,講述在這過程中讀者早已知之甚詳的國際事件,諸如俄羅斯在喬治亞的戰爭、併吞克里米亞以及現在烏克蘭正發展中的衝突等等。書中充分展現了他如何從默默無聞和貧困匱乏的環境中嶄露頭角,進而成為現代歷史上最重要也最不可測的領導人之一。
◎身在台灣的我們,為什麼需要了解普丁?
這個問題──或者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已經獲得解答。不管是各種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的變局也好,或者大國博弈之後的暗潮洶湧也罷,俄烏戰爭已經證明: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置身事外。而要談到未來將可能如何發展?這個問題,就必須從當代俄羅斯的領導人,也就是普丁身上去找尋解答。
梅耶斯的《普丁正傳》是一部故事體鉅作,研究極為深入。對崇拜普丁、熱愛普丁的人來說,這部重要的傳記會讓你看見一個強人總統,與俄羅斯的帝國宏圖;而對厭憎他開啟戰端的人來說,這樣一位「人物」的冷酷統治,已經與俄羅斯可預見的未來密不可分!
作者簡介
史蒂文‧李‧梅耶斯 Steven Lee Myers
資深外交及國安記者,《紐約時報》駐北京記者。
一九八九年進入《紐約時報》,主要負責國際事務方面報導,也曾在三任總統任參與國務院、五角大廈及白宮新聞事務。先後擔任過莫斯科、巴格達及華盛頓等地的特派員,報導巴爾幹、阿富汗、車臣和伊拉克等地衝突;二○○三年美國入侵伊拉克期間,他是美國陸軍第三步兵師隨軍記者,全程觀察美伊戰爭的發展,於二○○九年至二○一一年美伊戰爭漸入尾聲期間返回巴格達,擔任駐地特派員和新聞辦事處主任。目前主要負責美國國家安全議題報導。
他於一九九八年首次前往俄羅斯,從二○○二年開始派駐俄羅斯,在莫斯科工作了七年多。他親眼見證了佛拉迪米爾‧普丁的崛起,在整個過程中,報導了許多重大事件:從車臣戰爭到烏克蘭的橙色革命,再到索契冬季奧運以及二○一四年併吞克里米亞。史蒂文目前住在華盛頓特區,《普丁正傳》是這是他的處女作。
譯者簡介 陳珮榆
東海大學政治系畢業,任職海外媒體編譯多年,負責國際政經、科技時事新聞。
翻譯作品:《能源大騙局》、《狂妄而務實 川普要什麼?》、《杜特蒂要什麼?:菲律賓的烈焰與怒火》等書。(均由好優文化出版)
資深外交及國安記者,《紐約時報》駐北京記者。
一九八九年進入《紐約時報》,主要負責國際事務方面報導,也曾在三任總統任參與國務院、五角大廈及白宮新聞事務。先後擔任過莫斯科、巴格達及華盛頓等地的特派員,報導巴爾幹、阿富汗、車臣和伊拉克等地衝突;二○○三年美國入侵伊拉克期間,他是美國陸軍第三步兵師隨軍記者,全程觀察美伊戰爭的發展,於二○○九年至二○一一年美伊戰爭漸入尾聲期間返回巴格達,擔任駐地特派員和新聞辦事處主任。目前主要負責美國國家安全議題報導。
他於一九九八年首次前往俄羅斯,從二○○二年開始派駐俄羅斯,在莫斯科工作了七年多。他親眼見證了佛拉迪米爾‧普丁的崛起,在整個過程中,報導了許多重大事件:從車臣戰爭到烏克蘭的橙色革命,再到索契冬季奧運以及二○一四年併吞克里米亞。史蒂文目前住在華盛頓特區,《普丁正傳》是這是他的處女作。
譯者簡介 陳珮榆
東海大學政治系畢業,任職海外媒體編譯多年,負責國際政經、科技時事新聞。
翻譯作品:《能源大騙局》、《狂妄而務實 川普要什麼?》、《杜特蒂要什麼?:菲律賓的烈焰與怒火》等書。(均由好優文化出版)
目次
第一部分
第一章:蘇聯佬
第二章:溫暖的心、冷靜的腦、乾淨的手
第三章:垂死帝國的忠誠軍官
第四章:當民主遇上饑饉寒冬
第二部分
第五章:冷戰諜魂
第六章:管理不善的民主
第七章:意想不到的權力之路
第八章:回鍋KGB
第九章:「黑材料」
第十章:弄死在馬桶裡
第三部分
第十一章:二○○○年的俄羅斯
第十二章:普丁的靈魂
第十三章:不要惹毛普丁
第十四章:災難之年
第十五章:橙色革命
第十六章:克里姆林宮公司
第十七章:毒藥
第十八章:○八年問題
第四部分
第十九章:攝政時期
第二十章:普丁化身「行動硬漢」
第二十一章:普丁回歸
第五部分
第二十二章:普丁復辟?
第二十三章:普丁的孤獨
第二十四章:普丁堡
第二十五章:沒有普丁,就沒有俄羅斯
致謝
第一章:蘇聯佬
第二章:溫暖的心、冷靜的腦、乾淨的手
第三章:垂死帝國的忠誠軍官
第四章:當民主遇上饑饉寒冬
第二部分
第五章:冷戰諜魂
第六章:管理不善的民主
第七章:意想不到的權力之路
第八章:回鍋KGB
第九章:「黑材料」
第十章:弄死在馬桶裡
第三部分
第十一章:二○○○年的俄羅斯
第十二章:普丁的靈魂
第十三章:不要惹毛普丁
第十四章:災難之年
第十五章:橙色革命
第十六章:克里姆林宮公司
第十七章:毒藥
第十八章:○八年問題
第四部分
第十九章:攝政時期
第二十章:普丁化身「行動硬漢」
第二十一章:普丁回歸
第五部分
第二十二章:普丁復辟?
第二十三章:普丁的孤獨
第二十四章:普丁堡
第二十五章:沒有普丁,就沒有俄羅斯
致謝
書摘/試閱
第一章:蘇聯佬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七日,蘇聯紅軍正在列寧格勒的酷寒中抵抗納粹德軍的圍攻。城裡最後的幾輛坦克,已經在一周前越過了涅瓦河。本書的主角普丁的父親,佛拉迪米爾‧斯皮里多諾維奇‧普丁,當時正奉命從距離列寧格勒約三十英里的涅瓦河旁、布滿彈孔的戰場推進。老普丁的指揮官下令,要突破這個擁有五萬四千名德國步兵固守的陣地,還要設法從已殺紅了眼的德軍中留下活口來,審問一番。
那道軍令彷彿是讓他去送死。老普丁和另一名士兵沿著彈痕累累、血跡斑斑的戰壕,潛近一個散兵據點。忽然,一個德軍步兵站了起來!現場三人都大吃一驚。德軍步兵率先發難,拿出手榴彈、拔掉插銷丟了出來。手榴彈落在離老普丁不遠處,炸死了他的同袍。德軍步兵逃走了。留下了奄奄一息的老普丁,雙腿扎滿了碎裂的彈片。
「生命真的非常脆弱。」
幾十年後,有人重述了這個故事。
當年,三十歲的老普丁倒在涅瓦河東岸的橋頭堡上。蘇聯紅軍為突破列寧格勒的重圍,派遣千軍萬馬橫渡涅瓦河,但失敗了。德軍圍城持續了八百七十二天,一百萬平民因轟炸、飢餓或疾病而死亡。
「你們輸夠了嗎?」約瑟夫‧史達林在開始圍城的隔天,怒打了一通電報給城市的守軍。「還是你們打算放棄列寧格勒了?」史達林從未想過棄守列寧格勒。他派參謀總長格奧爾基‧朱可夫負責指揮。朱可夫的手段極其殘酷。九月十九日那晚,俄軍首次進攻突圍,卻被德軍以壓倒性的火力擊退。十月,俄軍第八十六師再被派赴至前線,其中,就包括老普丁所服役的第三三○步槍團。這些部隊在涅瓦河東岸建立的橋頭堡家喻戶曉。因為它極小,最寬的一處不過一英里,縱深不到半英里。對戰鬥的士兵來說,無疑是一個殘酷的死亡陷阱。
老普丁是一個沒受過教育的工人,是普丁祖父的四個兒子之一。在革命爆發前,普丁的祖父曾在城裡著名的「阿斯托利亞」酒店做廚師是「布爾什維克」共產黨的擁護者,一九九三年後輾轉進到莫斯科市黨委員會的休養所工作,據說,他還曾在阿斯托利亞酒店為「妖僧」格里戈里‧拉斯普丁下廚;某次史達林拜訪列寧遺孀時,也曾做飯給史達林吃,就此展開了受政治菁英奴役的家族傳統。
然而,當整個國家都在為生存戰鬥之際,普丁的祖父即使貼近權貴也無法保護自己愛子免於納粹的傷害。
一九四一年六月納粹入侵蘇聯時,老普丁已是經驗豐富的老兵。納粹入侵之後,他跟蘇聯其他百姓一樣,急著加入保衛國家的志願軍。起初,他被分配到內務人民委員會的特別爆破部隊,或稱「內衛部隊」,也就是令人生畏的秘密警察機構,後來國家安全委員會(KGB)的前身。內衛部隊培育出兩千兩百二十二個襲擊分隊,並快速發展。老普丁和二十七名游擊隊員空降到德軍後方,從鄰近愛沙尼亞邊境的金吉謝普鎮往列寧格勒推進。據報導,老普丁的分隊成功炸毀了一個軍火庫,但彈藥和糧食很快就耗盡。當地愛沙尼亞居民為他們送來食物,但也把他們出賣了,因為被蘇聯占領的波羅的海三小國,許多人歡迎德國來解放他們。德軍逼近對老普丁的分隊開火,迫使他們一路退回蘇聯防線。老普丁脫隊了,德軍軍犬在後頭追趕,於是藏身沼澤,沉入水中,靠一根蘆葦呼吸,躲到巡邏兵離開 。
老普丁的第一項任務是一場災難。該分隊只有他和其他三名隊員倖存,他究竟是如何脫險的至今仍是個謎。老普丁脫險後接受內衛部隊審問,但他極力辯解自己並未怯戰或擅離職守,於是很快就又被派駐前線。
儘管蘇聯當局努力維持列寧格勒圍城裡的生活秩序,但情勢快速惡化。學校照常在九月一日開學,但三天後,德國第一批砲彈落在了城裡。老普丁在城外作戰,妻子瑪麗亞和襁褓中的兒子困在城裡。在開戰前一年,他們有了第二個兒子維克多。
瑪麗亞和維克多只能盡量避開納粹控制的地區。起初她拒絕離開彼得宮城區,但當德軍日日進逼時,其兄弟伊凡‧謝勒莫夫非要她撤離不可。謝勒莫夫是波羅的海艦隊首任艦長,掌有軍權,即使在這個受困的城裡仍有一些特權。 謝勒莫夫上校在「槍林彈雨」中救出了他們母子。冬天來臨時情況更加惡化,政府開放眾多避難所,收容湧入的難民,瑪麗亞和維克多搬進其中一戶,謝勒莫夫把自己的糧食配給也拿去資助瑪麗亞,但她的身體逐漸衰弱。某天她昏倒了,路人把她跟堆在街上的凍屍擺在一塊,此時她的丈夫在前線打仗。後來不知為何,居然有人在這個露天太平間發現了瑪麗亞,是她的呻吟引起了旁人注意。
老普丁能倖存下來,同樣令人不可思議。他受傷倒在涅瓦河旁幾個小時,其他蘇聯部隊發現後,將他帶回河堤旁的軍團碉堡。老普丁本來可能已經跟其他三十萬士兵一樣,命喪「涅瓦河立錐之地」的橋頭堡,所幸,一位老鄰居在簡易戰地醫院的一個擔架上發現了他。老鄰居一肩背起他,帶著他穿過結冰的河面,送到另一頭的醫院。
想不到,老普丁的傷勢幾乎可說是挽救了他的性命。他所屬的部隊,第三三○步槍團,從一九四一到四二年的整個冬天,都在橋頭堡作戰,戰役的規模和屠殺程度,堪稱「駭人絞肉機」,埋下了翌年對史達林格勒恐怖圍攻的伏筆。在那裡的蘇聯軍隊遭受德軍無情砲擊,新兵每天都以數百人的驚人速度穿越涅瓦河,取代那些死傷兵員,直到一九四二年春天橋頭堡淪陷。第三三○步槍團全遭殲滅,除了指揮部一名重要人物亞歷山大‧索柯洛夫,他雖然傷勢嚴重,仍設法游到了安全地方。這是德蘇戰爭中最致命的戰役,對於蘇聯軍事指揮部來說,更是犧牲數萬士兵性命的愚蠢行為,原想突圍的想法反而使圍攻時間延長。
老普丁在軍事醫院裡住了幾個月逐漸康復。最後一條連外道路被切斷後,仍有三百萬軍人和平民受困於城內,瑪麗亞在還有機會撤離時拒絕離開,最後在醫院找到自己丈夫。顧不得醫院規定,老普丁和瑪麗亞分享醫院的糧食配給,將護士送來的食物都藏起來。城市的生活機能被破壞了,隨著糧食供應短缺,基本公共設施也跟著惡化,屍體在街道上橫躺成堆。一九四二年一月跟二月,死亡人數超過十萬。能前往未遭德軍占領區的唯一路徑,是那條臨時的「生命之路」,即拉多加湖一連串冰凍水域上的危險路線。直到一九四三年一月蘇聯軍隊突破東邊包圍以前,這些路徑為這座城市提供了極少量的救濟;接著過了整整一年,這座城市才完全擺脫納粹的控制,蘇聯軍隊開始朝柏林展開殘酷無情的進攻。
總之,老普丁和瑪麗亞活了下來,但老普丁的傷勢讓他此後餘生都痛苦地跛行。一九四二年四月,老普丁出院後,被派往一家製造砲彈和反坦克地雷的兵工廠工作。 但他們兒子維克多沒有撐過去,一九四二年六月死於白喉病,與其他四十七萬平民和軍人一起安葬在皮斯卡廖夫墓園,老普丁和瑪麗亞不知道確切位置,顯然也沒有試圖找尋下落。 瑪麗亞的母親伊麗莎白‧謝爾莫瓦死於一九四一年十月莫斯科西部的前線地區,不清楚她是死於己方還是敵方的炮火下;她的兄弟伊凡倖免於難,但另一名兄弟皮歐特在戰爭初期,由於怠忽職守,遭前線軍事法庭判刑,最後下落不明。老普丁的兩名兄弟同樣死於戰爭,米哈伊爾於一九四二年七月下落不明,阿勒克塞則於一九四三年二月命喪佛洛尼斯前線。
老普丁和瑪麗亞第三個兒子,在公用住宅裡的餐桌上,聽著這些「偉大的衛國戰爭」故事長大,並對他一生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象。他從那些無意間聽到的「零碎片段」談話中,拼湊出自己的家族史,有些內容可能是杜撰而來,且肯定不完整。老普丁一家只是普通老百姓,不太清楚戰爭的黑暗面,例如:史達林在戰前發動肅反行動「大清洗」摧毀了軍隊,縱容希特勒征服歐洲,一九三九年波蘭分裂,併吞波羅的海三小國,納粹入侵後防禦行動雜亂無章,官員瀆職造成列寧格勒饑荒,蘇聯軍隊向柏林進攻時實施了報復性行動。即便如此,在一九五三年史達林去世後,除非竊竊私語,否則任何貶低國家的言論都會引來風險。對曾參與一小部分的老普丁一家來說,這場「勝利」是畢生的驕傲。還能有什麼?小男孩後來說,沒人想到犯下的錯誤,只想到「勝利」。
第三個兒子,即本書主角普丁,一九五二年十月七日出生在一個仍被恐懼吞噬而傷痕累累的城市裡。儘管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史達林的狂妄自大最後成了偏執與報復。一九四○年後期,城裡戰時菁英,無論是平民或軍人,全都因「列寧格勒案件」清洗行動而死。數十名黨內官員及其親屬遭逮捕、監禁、流放或槍殺。國內忠誠的公民出於對所犯罪行的恐懼或串通,而克制不語,即使是曾替史達林下廚或是心腹手下的後代也不例外。很少人能夠「安然無恙」從史達林的生活中解脫,普丁後來回憶道,「但我祖父是其中一個。」他沒有提到太多細節。「我祖父很少談論他過去的生活。我父母也不怎麼談論過去,那時候的人通常不談過去。」普丁的父親嚴肅且沉默寡言,連熟識他的人也會感到恐懼。這位父親的戰時經歷(造成他終生瘸腳,天冷時會更嚴重),顯然給兒子烙下了深刻印象。戰後老普丁繼續在莫斯科大道上的耶格羅夫工廠工作,這裡專為國家的鐵路和地鐵製造車廂。身為共產黨員,老普丁成為工廠的黨代表,一個確保嚴格、忠誠、紀律的藍領共黨官員。
這份工作讓他得以在一棟破舊公寓裡的五樓,擁有一間約五坪大的單人房;這是一座建於十九世紀的典雅公寓,位於巴斯科夫巷十二號,距離列寧格勒的中央大道「涅瓦大街」和格里博耶多夫運河不遠。老普丁一家人於一九四四年搬進來,戰後與另外兩個家庭共享這塊狹小空間。他們將在這裡生活二十多年,公寓沒有熱水、沒有浴缸,一個沒有窗戶的走廊充當公共廚房,水槽對面有瓦斯爐;廁所設在樓梯下方擁擠的小空間;整棟公寓靠燒木頭的爐子來取暖。
瑪麗亞跟丈夫一樣,沒受過什麼教育。普丁出生時,她再過十天就滿四十一歲。經歷了這麼多的苦難和喪親之痛,她宛如看待奇蹟般寵愛這個兒子。 她做各種卑微的工作,打掃建築物、在實驗室清洗試管、運送麵包等,這些工作能讓她有更多時間照顧兒子。一對年邁的夫婦分住公寓內的一間房,另一間房則住著一個虔誠的猶太家庭,有一名年紀稍長的女兒哈瓦。年幼的普丁是三個家庭中唯一的孩童,他深情地懷念那對老夫婦,因為他和他們相處的時間跟自己父母一樣多。這對老夫婦代理了普丁祖父母角色,普丁稱她安雅婆婆。她和普丁母親一樣都有虔誠的宗教信仰。遭蘇聯政權打壓的俄羅斯正教會,曾於戰爭期間獲准公開運作,以幫助凝聚民心,但戰爭消停後,教會再度受到嚴厲鎮壓。如同普丁後來講到的故事,十一月二十一日那時普丁才七周大,安雅婆婆和瑪麗亞在寒冬下走過三個街區,抵達「主顯聖容大教堂」,這是一棟黃色外牆、建於十八世紀的歷史建築。她們在那裡偷偷幫孩子洗禮。
瑪麗亞隱瞞兒子受洗一事,不知道是出於對嚴厲丈夫的恐懼,還是出於對當局譴責的擔憂,但普丁後來暗示她,事情並沒有如她料想中的保密。蘇聯向來沒什麼秘密可言。她偶爾帶著普丁去參加禮拜,但在公寓隻字不提,因為這裡沒有隱私,所以不放置聖像。 她也沒有明確跟兒子談論過信仰。四十年後,瑪麗亞將普丁受洗的十字架交給他,要他首度造訪以色列的時候,帶到耶路撒冷聖墓教堂祈福。儘管如此,隨著父親信奉共產主義的世俗正統,信仰一直圍繞在這位男孩的生命裡。普丁對兩者都沒有特別好感,但某些認識他的人多年後堅稱,普丁與猶太鄰國的關係流露出一種非比尋常的寬容,他鄙視長期困擾俄羅斯文化的反猶太主義。
巴斯科夫巷裡的那棟破舊公寓,就是少年普丁的全世界。俄羅斯帝國時代金碧輝煌的指標性建築,如隱士廬博物館、海軍部大廈、彼得保羅大教堂就在附近,但這些不過是城市景觀中久遠的古蹟罷了。普丁是無產階級的後代,並非蘇維埃知識份子或政治菁英;只是到後來才意識到自己的童年遭剝奪。走到五樓的階梯,到處坑坑洞洞、充滿惡臭難聞的氣味且光線昏暗,還混雜著汗臭味與烹煮捲心菜的味道。公寓裡四處都是老鼠,普丁和友人會拿棍子驅趕老鼠,當成玩遊戲一樣,把老鼠追趕到走廊盡頭的角落,普丁回憶說:「突然間,牠朝我猛撲過來,讓我驚嚇不已。」
普丁那時一直很瘦弱。一九五九年或六○年的五月勞動節,發生了一場普丁童年隱居的記憶中最早的大冒險,他發現自己害怕馬雅科夫斯基街大角落上的喧鬧。幾年後,他和朋友們乘坐通勤火車,到城市一處不知名的地方探險。天氣很冷,他們沒有東西吃,自己生火取暖,最後沮喪地回來,被老普丁拿皮帶抽了一頓。
這棟公寓圍繞著一個內部庭院,與鄰近建築的庭院連在一起,形成一個凌亂、沒有樹木的空間,只比通風井的底部好一點。酒鬼和惡棍聚集在庭院抽菸、喝酒。根據普丁和友人的說法,庭院與後來的校園生活讓他變得粗暴,成為能夠快速反擊的鬥士,但普丁體型瘦弱,遭欺負的可能性更大。普丁備受父母寵愛,不讓他擅自離開院子。他成長在一個過度保護的環境下,即使不是外表上的愛,也是那對奇蹟般倖存下來的父母,懷抱著竭盡全力保護兒子平安長大的念頭。與這家人關係密切的教師維拉‧古洛維奇回憶說:「沒有親吻,他們家裡沒有這種肉麻的事。」
一九六○年九月一日,普丁就讀第一九三小學,跟他住的地方是同一條街。也許出於過度謹慎,瑪麗亞一直到普丁快八歲了還沒讓他上過幼兒園,所以普丁缺少其他孩童的社交技巧。普丁上學第一天,沒有按照慣例送花給自己的老師,而是帶了盆栽。在學校裡,他個性冷漠,脾氣暴躁且衝動,或許有點被寵壞了。古洛維奇稱他「陀螺」,因為他走進教室就開始轉圈圈,在課堂內外都非常調皮搗蛋,經常跟那些古洛維奇認為會有負面影響的男孩往來,例如科夫斯霍夫兄弟倆。他在學校拿著刀被抓到,一度因犯罪遭鄰近黨委會指控,威脅要將他送進孤兒院。早年的行為讓普丁無法加入「少年先鋒隊」,這是共產黨的青年組織,是成為黨員前的必經階段;等普丁升上三年級,他是班上四十五個同學中唯一沒有加入的學生。普丁的父親是黨職人員,對於如此明顯的失敗感到沮喪,普丁後來形容,這是一種對父親和其周圍制度的反叛,「我是流氓,不是少年先鋒隊。」普丁到四年級時與古洛維奇相識,她最後還是跟老普丁抱怨,這個男孩雖然天資聰穎,但缺乏條理,對事物漠不關心。
古洛維奇在巴斯科夫巷的公寓跟老普丁說得很駭人:「他(普丁)沒有發揮出全部的潛力,真是糟透了。」
「嗯,那我能做什麼?殺了他還是?」老普丁回答。
儘管如此,老普丁和瑪麗亞仍向老師古洛維奇保證,會好好管教兒子。老普丁強迫兒子去練拳擊,但這個瘦弱的男孩很快就打退堂鼓,沒多久就被別人一拳打傷鼻子。後來他轉而學武術,顯然違背了父母期望,開始練打「桑搏」,這是一種融合柔道與摔角的蘇聯武術,更適合普丁的矮個頭和「好鬥本性」。有位教練深深影響了普丁的一生,就是阿納托‧拉赫林。他在巴斯科夫巷不遠的「特魯德俱樂部」(勞工俱樂部)工作;一九六五年,五年級的普丁加入了俱樂部。拉赫林不得不向普丁父母掛保證,「絕不會讓孩子學壞。」桑搏的紀律與嚴謹,與後來的柔道,吸引這個男孩一頭栽入,武術改變了他的生活,讓他在面對比自己高大強悍的男孩時,有捍衛自己的手段。他說:「這是在團體中表現自己的工具。」普丁也因此有了新的朋友圈,尤其是羅滕貝格兄弟阿爾卡季和鮑里斯,普丁生命中都有他們的相守。武術給了普丁一種宗教和政治中都找不到的正統理念,他相信,武術不單單是運動,而是哲學。普丁曾說過:「這項運動將我帶離街頭。老實說,庭院生活對孩子來說不是很好的環境。」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七日,蘇聯紅軍正在列寧格勒的酷寒中抵抗納粹德軍的圍攻。城裡最後的幾輛坦克,已經在一周前越過了涅瓦河。本書的主角普丁的父親,佛拉迪米爾‧斯皮里多諾維奇‧普丁,當時正奉命從距離列寧格勒約三十英里的涅瓦河旁、布滿彈孔的戰場推進。老普丁的指揮官下令,要突破這個擁有五萬四千名德國步兵固守的陣地,還要設法從已殺紅了眼的德軍中留下活口來,審問一番。
那道軍令彷彿是讓他去送死。老普丁和另一名士兵沿著彈痕累累、血跡斑斑的戰壕,潛近一個散兵據點。忽然,一個德軍步兵站了起來!現場三人都大吃一驚。德軍步兵率先發難,拿出手榴彈、拔掉插銷丟了出來。手榴彈落在離老普丁不遠處,炸死了他的同袍。德軍步兵逃走了。留下了奄奄一息的老普丁,雙腿扎滿了碎裂的彈片。
「生命真的非常脆弱。」
幾十年後,有人重述了這個故事。
當年,三十歲的老普丁倒在涅瓦河東岸的橋頭堡上。蘇聯紅軍為突破列寧格勒的重圍,派遣千軍萬馬橫渡涅瓦河,但失敗了。德軍圍城持續了八百七十二天,一百萬平民因轟炸、飢餓或疾病而死亡。
「你們輸夠了嗎?」約瑟夫‧史達林在開始圍城的隔天,怒打了一通電報給城市的守軍。「還是你們打算放棄列寧格勒了?」史達林從未想過棄守列寧格勒。他派參謀總長格奧爾基‧朱可夫負責指揮。朱可夫的手段極其殘酷。九月十九日那晚,俄軍首次進攻突圍,卻被德軍以壓倒性的火力擊退。十月,俄軍第八十六師再被派赴至前線,其中,就包括老普丁所服役的第三三○步槍團。這些部隊在涅瓦河東岸建立的橋頭堡家喻戶曉。因為它極小,最寬的一處不過一英里,縱深不到半英里。對戰鬥的士兵來說,無疑是一個殘酷的死亡陷阱。
老普丁是一個沒受過教育的工人,是普丁祖父的四個兒子之一。在革命爆發前,普丁的祖父曾在城裡著名的「阿斯托利亞」酒店做廚師是「布爾什維克」共產黨的擁護者,一九九三年後輾轉進到莫斯科市黨委員會的休養所工作,據說,他還曾在阿斯托利亞酒店為「妖僧」格里戈里‧拉斯普丁下廚;某次史達林拜訪列寧遺孀時,也曾做飯給史達林吃,就此展開了受政治菁英奴役的家族傳統。
然而,當整個國家都在為生存戰鬥之際,普丁的祖父即使貼近權貴也無法保護自己愛子免於納粹的傷害。
一九四一年六月納粹入侵蘇聯時,老普丁已是經驗豐富的老兵。納粹入侵之後,他跟蘇聯其他百姓一樣,急著加入保衛國家的志願軍。起初,他被分配到內務人民委員會的特別爆破部隊,或稱「內衛部隊」,也就是令人生畏的秘密警察機構,後來國家安全委員會(KGB)的前身。內衛部隊培育出兩千兩百二十二個襲擊分隊,並快速發展。老普丁和二十七名游擊隊員空降到德軍後方,從鄰近愛沙尼亞邊境的金吉謝普鎮往列寧格勒推進。據報導,老普丁的分隊成功炸毀了一個軍火庫,但彈藥和糧食很快就耗盡。當地愛沙尼亞居民為他們送來食物,但也把他們出賣了,因為被蘇聯占領的波羅的海三小國,許多人歡迎德國來解放他們。德軍逼近對老普丁的分隊開火,迫使他們一路退回蘇聯防線。老普丁脫隊了,德軍軍犬在後頭追趕,於是藏身沼澤,沉入水中,靠一根蘆葦呼吸,躲到巡邏兵離開 。
老普丁的第一項任務是一場災難。該分隊只有他和其他三名隊員倖存,他究竟是如何脫險的至今仍是個謎。老普丁脫險後接受內衛部隊審問,但他極力辯解自己並未怯戰或擅離職守,於是很快就又被派駐前線。
儘管蘇聯當局努力維持列寧格勒圍城裡的生活秩序,但情勢快速惡化。學校照常在九月一日開學,但三天後,德國第一批砲彈落在了城裡。老普丁在城外作戰,妻子瑪麗亞和襁褓中的兒子困在城裡。在開戰前一年,他們有了第二個兒子維克多。
瑪麗亞和維克多只能盡量避開納粹控制的地區。起初她拒絕離開彼得宮城區,但當德軍日日進逼時,其兄弟伊凡‧謝勒莫夫非要她撤離不可。謝勒莫夫是波羅的海艦隊首任艦長,掌有軍權,即使在這個受困的城裡仍有一些特權。 謝勒莫夫上校在「槍林彈雨」中救出了他們母子。冬天來臨時情況更加惡化,政府開放眾多避難所,收容湧入的難民,瑪麗亞和維克多搬進其中一戶,謝勒莫夫把自己的糧食配給也拿去資助瑪麗亞,但她的身體逐漸衰弱。某天她昏倒了,路人把她跟堆在街上的凍屍擺在一塊,此時她的丈夫在前線打仗。後來不知為何,居然有人在這個露天太平間發現了瑪麗亞,是她的呻吟引起了旁人注意。
老普丁能倖存下來,同樣令人不可思議。他受傷倒在涅瓦河旁幾個小時,其他蘇聯部隊發現後,將他帶回河堤旁的軍團碉堡。老普丁本來可能已經跟其他三十萬士兵一樣,命喪「涅瓦河立錐之地」的橋頭堡,所幸,一位老鄰居在簡易戰地醫院的一個擔架上發現了他。老鄰居一肩背起他,帶著他穿過結冰的河面,送到另一頭的醫院。
想不到,老普丁的傷勢幾乎可說是挽救了他的性命。他所屬的部隊,第三三○步槍團,從一九四一到四二年的整個冬天,都在橋頭堡作戰,戰役的規模和屠殺程度,堪稱「駭人絞肉機」,埋下了翌年對史達林格勒恐怖圍攻的伏筆。在那裡的蘇聯軍隊遭受德軍無情砲擊,新兵每天都以數百人的驚人速度穿越涅瓦河,取代那些死傷兵員,直到一九四二年春天橋頭堡淪陷。第三三○步槍團全遭殲滅,除了指揮部一名重要人物亞歷山大‧索柯洛夫,他雖然傷勢嚴重,仍設法游到了安全地方。這是德蘇戰爭中最致命的戰役,對於蘇聯軍事指揮部來說,更是犧牲數萬士兵性命的愚蠢行為,原想突圍的想法反而使圍攻時間延長。
老普丁在軍事醫院裡住了幾個月逐漸康復。最後一條連外道路被切斷後,仍有三百萬軍人和平民受困於城內,瑪麗亞在還有機會撤離時拒絕離開,最後在醫院找到自己丈夫。顧不得醫院規定,老普丁和瑪麗亞分享醫院的糧食配給,將護士送來的食物都藏起來。城市的生活機能被破壞了,隨著糧食供應短缺,基本公共設施也跟著惡化,屍體在街道上橫躺成堆。一九四二年一月跟二月,死亡人數超過十萬。能前往未遭德軍占領區的唯一路徑,是那條臨時的「生命之路」,即拉多加湖一連串冰凍水域上的危險路線。直到一九四三年一月蘇聯軍隊突破東邊包圍以前,這些路徑為這座城市提供了極少量的救濟;接著過了整整一年,這座城市才完全擺脫納粹的控制,蘇聯軍隊開始朝柏林展開殘酷無情的進攻。
總之,老普丁和瑪麗亞活了下來,但老普丁的傷勢讓他此後餘生都痛苦地跛行。一九四二年四月,老普丁出院後,被派往一家製造砲彈和反坦克地雷的兵工廠工作。 但他們兒子維克多沒有撐過去,一九四二年六月死於白喉病,與其他四十七萬平民和軍人一起安葬在皮斯卡廖夫墓園,老普丁和瑪麗亞不知道確切位置,顯然也沒有試圖找尋下落。 瑪麗亞的母親伊麗莎白‧謝爾莫瓦死於一九四一年十月莫斯科西部的前線地區,不清楚她是死於己方還是敵方的炮火下;她的兄弟伊凡倖免於難,但另一名兄弟皮歐特在戰爭初期,由於怠忽職守,遭前線軍事法庭判刑,最後下落不明。老普丁的兩名兄弟同樣死於戰爭,米哈伊爾於一九四二年七月下落不明,阿勒克塞則於一九四三年二月命喪佛洛尼斯前線。
老普丁和瑪麗亞第三個兒子,在公用住宅裡的餐桌上,聽著這些「偉大的衛國戰爭」故事長大,並對他一生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象。他從那些無意間聽到的「零碎片段」談話中,拼湊出自己的家族史,有些內容可能是杜撰而來,且肯定不完整。老普丁一家只是普通老百姓,不太清楚戰爭的黑暗面,例如:史達林在戰前發動肅反行動「大清洗」摧毀了軍隊,縱容希特勒征服歐洲,一九三九年波蘭分裂,併吞波羅的海三小國,納粹入侵後防禦行動雜亂無章,官員瀆職造成列寧格勒饑荒,蘇聯軍隊向柏林進攻時實施了報復性行動。即便如此,在一九五三年史達林去世後,除非竊竊私語,否則任何貶低國家的言論都會引來風險。對曾參與一小部分的老普丁一家來說,這場「勝利」是畢生的驕傲。還能有什麼?小男孩後來說,沒人想到犯下的錯誤,只想到「勝利」。
第三個兒子,即本書主角普丁,一九五二年十月七日出生在一個仍被恐懼吞噬而傷痕累累的城市裡。儘管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史達林的狂妄自大最後成了偏執與報復。一九四○年後期,城裡戰時菁英,無論是平民或軍人,全都因「列寧格勒案件」清洗行動而死。數十名黨內官員及其親屬遭逮捕、監禁、流放或槍殺。國內忠誠的公民出於對所犯罪行的恐懼或串通,而克制不語,即使是曾替史達林下廚或是心腹手下的後代也不例外。很少人能夠「安然無恙」從史達林的生活中解脫,普丁後來回憶道,「但我祖父是其中一個。」他沒有提到太多細節。「我祖父很少談論他過去的生活。我父母也不怎麼談論過去,那時候的人通常不談過去。」普丁的父親嚴肅且沉默寡言,連熟識他的人也會感到恐懼。這位父親的戰時經歷(造成他終生瘸腳,天冷時會更嚴重),顯然給兒子烙下了深刻印象。戰後老普丁繼續在莫斯科大道上的耶格羅夫工廠工作,這裡專為國家的鐵路和地鐵製造車廂。身為共產黨員,老普丁成為工廠的黨代表,一個確保嚴格、忠誠、紀律的藍領共黨官員。
這份工作讓他得以在一棟破舊公寓裡的五樓,擁有一間約五坪大的單人房;這是一座建於十九世紀的典雅公寓,位於巴斯科夫巷十二號,距離列寧格勒的中央大道「涅瓦大街」和格里博耶多夫運河不遠。老普丁一家人於一九四四年搬進來,戰後與另外兩個家庭共享這塊狹小空間。他們將在這裡生活二十多年,公寓沒有熱水、沒有浴缸,一個沒有窗戶的走廊充當公共廚房,水槽對面有瓦斯爐;廁所設在樓梯下方擁擠的小空間;整棟公寓靠燒木頭的爐子來取暖。
瑪麗亞跟丈夫一樣,沒受過什麼教育。普丁出生時,她再過十天就滿四十一歲。經歷了這麼多的苦難和喪親之痛,她宛如看待奇蹟般寵愛這個兒子。 她做各種卑微的工作,打掃建築物、在實驗室清洗試管、運送麵包等,這些工作能讓她有更多時間照顧兒子。一對年邁的夫婦分住公寓內的一間房,另一間房則住著一個虔誠的猶太家庭,有一名年紀稍長的女兒哈瓦。年幼的普丁是三個家庭中唯一的孩童,他深情地懷念那對老夫婦,因為他和他們相處的時間跟自己父母一樣多。這對老夫婦代理了普丁祖父母角色,普丁稱她安雅婆婆。她和普丁母親一樣都有虔誠的宗教信仰。遭蘇聯政權打壓的俄羅斯正教會,曾於戰爭期間獲准公開運作,以幫助凝聚民心,但戰爭消停後,教會再度受到嚴厲鎮壓。如同普丁後來講到的故事,十一月二十一日那時普丁才七周大,安雅婆婆和瑪麗亞在寒冬下走過三個街區,抵達「主顯聖容大教堂」,這是一棟黃色外牆、建於十八世紀的歷史建築。她們在那裡偷偷幫孩子洗禮。
瑪麗亞隱瞞兒子受洗一事,不知道是出於對嚴厲丈夫的恐懼,還是出於對當局譴責的擔憂,但普丁後來暗示她,事情並沒有如她料想中的保密。蘇聯向來沒什麼秘密可言。她偶爾帶著普丁去參加禮拜,但在公寓隻字不提,因為這裡沒有隱私,所以不放置聖像。 她也沒有明確跟兒子談論過信仰。四十年後,瑪麗亞將普丁受洗的十字架交給他,要他首度造訪以色列的時候,帶到耶路撒冷聖墓教堂祈福。儘管如此,隨著父親信奉共產主義的世俗正統,信仰一直圍繞在這位男孩的生命裡。普丁對兩者都沒有特別好感,但某些認識他的人多年後堅稱,普丁與猶太鄰國的關係流露出一種非比尋常的寬容,他鄙視長期困擾俄羅斯文化的反猶太主義。
巴斯科夫巷裡的那棟破舊公寓,就是少年普丁的全世界。俄羅斯帝國時代金碧輝煌的指標性建築,如隱士廬博物館、海軍部大廈、彼得保羅大教堂就在附近,但這些不過是城市景觀中久遠的古蹟罷了。普丁是無產階級的後代,並非蘇維埃知識份子或政治菁英;只是到後來才意識到自己的童年遭剝奪。走到五樓的階梯,到處坑坑洞洞、充滿惡臭難聞的氣味且光線昏暗,還混雜著汗臭味與烹煮捲心菜的味道。公寓裡四處都是老鼠,普丁和友人會拿棍子驅趕老鼠,當成玩遊戲一樣,把老鼠追趕到走廊盡頭的角落,普丁回憶說:「突然間,牠朝我猛撲過來,讓我驚嚇不已。」
普丁那時一直很瘦弱。一九五九年或六○年的五月勞動節,發生了一場普丁童年隱居的記憶中最早的大冒險,他發現自己害怕馬雅科夫斯基街大角落上的喧鬧。幾年後,他和朋友們乘坐通勤火車,到城市一處不知名的地方探險。天氣很冷,他們沒有東西吃,自己生火取暖,最後沮喪地回來,被老普丁拿皮帶抽了一頓。
這棟公寓圍繞著一個內部庭院,與鄰近建築的庭院連在一起,形成一個凌亂、沒有樹木的空間,只比通風井的底部好一點。酒鬼和惡棍聚集在庭院抽菸、喝酒。根據普丁和友人的說法,庭院與後來的校園生活讓他變得粗暴,成為能夠快速反擊的鬥士,但普丁體型瘦弱,遭欺負的可能性更大。普丁備受父母寵愛,不讓他擅自離開院子。他成長在一個過度保護的環境下,即使不是外表上的愛,也是那對奇蹟般倖存下來的父母,懷抱著竭盡全力保護兒子平安長大的念頭。與這家人關係密切的教師維拉‧古洛維奇回憶說:「沒有親吻,他們家裡沒有這種肉麻的事。」
一九六○年九月一日,普丁就讀第一九三小學,跟他住的地方是同一條街。也許出於過度謹慎,瑪麗亞一直到普丁快八歲了還沒讓他上過幼兒園,所以普丁缺少其他孩童的社交技巧。普丁上學第一天,沒有按照慣例送花給自己的老師,而是帶了盆栽。在學校裡,他個性冷漠,脾氣暴躁且衝動,或許有點被寵壞了。古洛維奇稱他「陀螺」,因為他走進教室就開始轉圈圈,在課堂內外都非常調皮搗蛋,經常跟那些古洛維奇認為會有負面影響的男孩往來,例如科夫斯霍夫兄弟倆。他在學校拿著刀被抓到,一度因犯罪遭鄰近黨委會指控,威脅要將他送進孤兒院。早年的行為讓普丁無法加入「少年先鋒隊」,這是共產黨的青年組織,是成為黨員前的必經階段;等普丁升上三年級,他是班上四十五個同學中唯一沒有加入的學生。普丁的父親是黨職人員,對於如此明顯的失敗感到沮喪,普丁後來形容,這是一種對父親和其周圍制度的反叛,「我是流氓,不是少年先鋒隊。」普丁到四年級時與古洛維奇相識,她最後還是跟老普丁抱怨,這個男孩雖然天資聰穎,但缺乏條理,對事物漠不關心。
古洛維奇在巴斯科夫巷的公寓跟老普丁說得很駭人:「他(普丁)沒有發揮出全部的潛力,真是糟透了。」
「嗯,那我能做什麼?殺了他還是?」老普丁回答。
儘管如此,老普丁和瑪麗亞仍向老師古洛維奇保證,會好好管教兒子。老普丁強迫兒子去練拳擊,但這個瘦弱的男孩很快就打退堂鼓,沒多久就被別人一拳打傷鼻子。後來他轉而學武術,顯然違背了父母期望,開始練打「桑搏」,這是一種融合柔道與摔角的蘇聯武術,更適合普丁的矮個頭和「好鬥本性」。有位教練深深影響了普丁的一生,就是阿納托‧拉赫林。他在巴斯科夫巷不遠的「特魯德俱樂部」(勞工俱樂部)工作;一九六五年,五年級的普丁加入了俱樂部。拉赫林不得不向普丁父母掛保證,「絕不會讓孩子學壞。」桑搏的紀律與嚴謹,與後來的柔道,吸引這個男孩一頭栽入,武術改變了他的生活,讓他在面對比自己高大強悍的男孩時,有捍衛自己的手段。他說:「這是在團體中表現自己的工具。」普丁也因此有了新的朋友圈,尤其是羅滕貝格兄弟阿爾卡季和鮑里斯,普丁生命中都有他們的相守。武術給了普丁一種宗教和政治中都找不到的正統理念,他相信,武術不單單是運動,而是哲學。普丁曾說過:「這項運動將我帶離街頭。老實說,庭院生活對孩子來說不是很好的環境。」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