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025新年快樂!買書領券省荷包
讀水滸:不能明說的人生出路,社會走闖該明白的人性刻度
79折

讀水滸:不能明說的人生出路,社會走闖該明白的人性刻度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90 元
優惠價
79308
促銷優惠
任性出版全書系
庫存:4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偉大的文學,不是讓你變單純,而是讓你變複雜。」
水滸傳,單純嗎?

◎ 林?是官逼民反的正派人物,還是舉棋不定的社畜?
◎ 花和尚魯智深愛幫人出氣,是為了他人正義,還是無腦的只想做自己?
◎ 讀宋江,你會不會想到哪個朋友的表裡不一?看武松,你可曾悲憫起自己的遭遇?

《水滸傳》被譽為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
作者施耐庵生於元末明初,因深感朝政腐敗,決定寫下《水滸傳》──
以宋江為首的108位梁山好漢,起義造反的忠義故事。

本書作者是知名歷史專欄作家押沙龍,
他說,「偉大的文學,不是讓你變單純,而是讓你變複雜。」
他就是用如此思辨的觀點來讀《水滸傳》。
因為細讀之後,你會發現,梁山並非講義氣的樂土,更多的是利益盤算。

他從人性角度出發,在《水滸傳》108位梁山好漢中,
選了林?、魯智深、宋江……等13位人物,細膩而深入的解析,
掀開他們的陰暗面。原來,人性的善與惡,很多是你看不清也猜不透的。

.中產階級的歲月靜好──豹子頭林?
林?淪為綠林強盜,不單是因妻子被高層調戲、自己被朋友和主管陷害追殺,
更多是為了追求安穩生活,而選擇裝作什麼事都沒發生所造成的結果。
你的人生,也發生過這種明明知道不好、但就是不想面對的處境嗎?

.世間最難得的東西,還是善良──花和尚魯智深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救林?、劫獄救史進、
替金翠蓮出氣,不小心打死人而被官府通緝……
這些行為其實不是演給別人看,也無關正義,
因為魯智深很做自己,心裡怎麼想,就怎麼行動。

.奮鬥了20年,我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及時雨宋江
 宋江重情重義,如送錢送衣服給武松;樂善好施,搶到錢財分給百姓,
 但故事情節卻一再告訴你,其實他沒有那麼「白」:
 他為騙秦明加入梁山,派人假扮秦明去殺人放火;指示李逵殺害孩童……
宋江在《水滸傳》裡,到底算邪還是正?
你的朋友裡,有沒有人跟宋江一樣如此表裡不一?

.世界以痛吻我,我則報之以刀──行者武松
 武松和他哥從小被人欺負,卻沒人幫他們,只能靠自己抵抗惡意。
 漸漸的,他不奢望別人能幫他,同時鄙視弱者
因為他開始懂得,老被人欺負是你沒本事,別人憑什麼要幫你。

.梁山上的狗鎮少女──一丈青扈三娘
 被林?劫到梁山、家人被李逵殺光、在宋江的指示下,只能和猥瑣強盜結婚,
 扈三娘卻毫無反抗,這不是她冷漠,而是太過害怕了。
 當人面對無法抵禦的恐怖力量時,就會認同它,找到了讓自己活下去的理由。

《水滸傳》展現給我們的,
不是一個「正確的世界」,而是一個豐富多樣的世界。
當你看懂了、讀透了,你對世界與人心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作者簡介

押沙龍
生於197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現自由寫作者。
曾任職於摩托羅拉(Motorola)、諾基亞(Nokia),在《財新週刊》、騰訊平臺「大家」、雜誌《國家人文歷史》等寫過專欄。
已出版《出軌的王朝》、《寫給上班族的世界史》、《奧威爾傳》等書。
公號:「押沙龍yashl」。

序 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

在我看來,中國的四大名著各有代表色。
《三國演義》的主題是權力和戰爭,就像一場宏大的戰略遊戲。它的顏色是黃色,帝王的顏色。
《西遊記》是藍色,因為它是一本幻想之書,洋溢著孩童般的自由想像。
《紅樓夢》則是紅色與白色。紅色是現實的萬丈紅塵,白色則是理想的永恆之境。它被困在現實之中,卻堅守著理想主義的超越精神。就這一點而言,《紅樓夢》在古典小說裡是獨一無二的。
而《水滸傳》是紅色與黑色。它就像叢林裡的一把刀,劈開了黑暗中的一腔血。中國小說裡,再沒有誰像它這樣殘酷,又這樣濃烈。
四大名著裡,除了《水滸傳》,其他三本都對現實有所修飾。羅貫中對現實的修飾,是為了他的正統理念;吳承恩的修飾,單純為了好玩;曹雪芹的修飾,更多是由於不忍。我一直猜想《紅樓夢》原本已經寫完了,曹雪芹只是出於不忍之心,才隱掉滿目狼藉的後四十回。
跟它們比起來,《水滸傳》顯得更加自然。施耐庵生動而細緻的描寫種種暴行,比如武松血濺鴛鴦樓、李逵活剮黃文炳、楊雄怒殺潘巧雲……作者寫下這些血腥文字時,沒有任何心理負擔,也沒什麼道德批判。在他看來,這是世界的真相。至少在某些角落裡,世界確實就是這個樣子,刀光凜利,血汙滿面。所以,作者也就這麼寫下來了。
當然,施耐庵也給作品蒙上一層薄薄的倫理薄紗,但是這些薄紗都經不起推敲,更像是作家為了講故事而豎起的一個幌子。
比如《水滸傳》曾被稱為《忠義水滸傳》,核心價值看似是 「忠義」,但這些價值真的很不可靠。就拿「忠」來說,書中角色真的忠於君主或國家嗎?宋江臨死時,李逵建議他再次造反,他並沒有說「要忠於大宋」,而是說:「軍馬盡都沒了,兄弟們又各分散,如何反得成?」
造反也好,招安也好,都是基於很現實的利益考量。吳用甚至建議大家背叛宋朝,投靠遼國。
那麼,他們的「忠」到底表現在哪裡呢?至於 「義」,書中確實有不少講義氣的人,比如說魯智深對林?,朱對雷橫,都很仗義。但通觀全書,更多的還是利害盤算,一地雞毛。
秦明全家都被宋江設計害死,妻子的頭顱高高掛在城頭上,他真的和宋江有情義嗎?再比如扈三娘,她全家被李逵殺個精光,自己被逼著嫁給了矮腳虎王英,她對梁山這幫人又能有多少義氣?梁山好漢結拜時,念的誓詞是:「若是各人存心不仁,削絕大義,萬望天地行誅,神人共戮。萬世不得人身,億載永沉末劫!」這種刻毒的詛咒背後,到底是對「義」的信任,還是對「義」的不信任?
整本書讀下來,真的很難相信梁山是個講義氣的江湖樂土。
但是,這種主題價值的缺失不是作者的失敗,反而是他的成功。按照施耐庵的本意,也許想呈現忠義故事,但是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忠於自我感受。他眼裡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他就只能那樣去寫。就這樣,他沒能寫出一本弘揚忠義的小說,而是寫出了一本偉大的小說。
現代讀者對此往往不太能理解。大家現在過於看重角色設定好不好、故事三觀正不正,在道德上很有警惕性。這麼一來,讀《水滸傳》就很麻煩。有的讀者覺得《水滸傳》是經典名著,不敢去否定它,就只能忽略那些刺目的情節,刻意的誤讀。他們一廂情願的相信梁山好漢都在行俠仗義,豪氣干雲。
其實在《水滸傳》裡,行俠仗義的事情極少見,更多的反而是濫殺無辜。
我們可以看一下歷來的《水滸傳》電視劇。最早的版本還敢表現一些人物的凶悍殘忍,可隨著觀眾的道德感越來越強,電視劇的改動就越來越大。情節越來越柔和,人物越來越正義,但整個故事也越來越平庸。
有一些讀者比較老實。他們沒辦法逼自己誤讀,於是就走上了另外一個極端,認為《水滸傳》是一本三觀不正的垃圾書。我能理解這種想法,但完全不贊成。我們不能這樣解讀文學。作者當然可以有自己的道德判斷,但是偉大的作者會和這種判斷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他才可以用好奇的目光去審視這個世界。他要像體驗善一樣,去體驗惡;像體驗光明一樣,去體驗黑暗。他必須有強大的洞察力,同時心腸還不能太軟。
最重要的是,他要忠於自我的感受,勝過世間的一切。
如果把施耐庵當作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人,我估計不會喜歡他。但是作為一個作家,我對他充滿了敬仰。《水滸傳》展現給我們的,不是一個「正確的世界」,而是一個豐富多樣的世界。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入它,觀察到世界不同的側面。有善,有惡,也有善與惡之間的種種不得已;有光明,有黑暗,也有光明與黑暗之間的灰暗幽深。
偉大的文學,不是讓你變得單純,而是讓你變得複雜。
只有在認識到世界的複雜之後,我們的道德也才有真正的意義。
在不同的讀者眼裡,當然會有不同的《水滸傳》。而在我的眼裡,《水滸傳》是一本關於人性的小說。書裡面有各種人物,宋江、武松、魯智深、林?……作者把他們放在非常極端的環境裡,然後冷靜的描寫他們的反應。寫到最後,這本書就成了一個宏大的人性博物館。這有點讓我想起中學裡見過的解剖青蛙。在電流的刺激下,青蛙發出種種悸動,最終暴露出生理的祕密。
作為一本小說,這樣做確實很殘酷,但也很偉大。
中國古典小說跟西方文學不一樣,它很少大篇幅的描寫心理。人物的心理主要透過語言和行動來表現,而且語言和行動還不會寫得太滿,要有很大的「留白」。說起來,這有點符合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很多東西隱藏在文字之下。
我舉一個例子。晁蓋和宋江的關係到後來有點緊張,作者不會直接說,而是安排很多細節來暗示這一點。比如:金毛犬段景住送一匹寶馬給梁山,結果半路上被曾頭市的人搶走了。這匹馬不是送給晁蓋,而是送給宋江的,因為段景住曾說:「江湖上只聞及時雨大名」。這個時候,晁蓋的反應非常激烈,破口大罵:「這畜生怎敢如此無禮!」表面上看他罵的是曾頭市,實際上罵誰,很難講。
極少下山作戰的晁蓋,這次非要帶兵打仗。宋江勸他別去,晁蓋說:「不是我要奪你的功勞!你下山多遍了,廝殺勞困。我今替你走一遭!」寨主和副寨主之間談到「搶功勞」的話題,已經是一種強烈的暗示了。
最後,晁蓋在曾頭市中箭身亡,臨死前他又留下那個著名的遺囑: 「若那個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這又是對兩人關係的一種暗示。
除此之外,書中其實對此還有幾處暗示,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如果我們只看正面描寫的文字,晁蓋和宋江的關係始終非常好,情深義重、情同手足。只有把這些暗示聚攏來,我們才會看到隱藏在文字下面的東西。
那麼,作者為何要這樣「留白」?為何不正面交代:晁蓋和宋江關係惡化了!從藝術創作的角度看,我們可以為此找出很多原因。但對於作者來說,可能有個
最簡單也最現實的理由:真實世界就是這樣。沒有人能開啟上帝視角,洞察別人的心理活動。也沒有人會在你耳邊提醒:「看,晁蓋和宋江有矛盾了。」你只能從對話和行動中領悟。
這就給讀者留下了巨大的解讀空間,而這種解讀需要一定的生活閱歷,需要體會人情世故。我們在二十歲跟四十歲時讀《水滸傳》,感受完全不同。年輕時候,我們多感受到快意恩仇、慷慨激昂。可是,等我們在人生這個大染缸裡浸泡多年後,就會從《水滸傳》裡讀出種種的無奈、掙扎、隱忍、妥協。幾條猩紅的血路,一地破碎的妄想,還有消逝在風中的深深嘆息。

* * *

這是一本解讀《水滸傳》的書,更準確的說,是一本解讀《水滸傳》人物的書。因為我對人的興趣,遠遠大於對事件本身。
《水滸傳》有一百零八將,其中大多數都不值得去仔細分析,事實上也沒法分析,因為他們的形象太單薄了。畢竟人物如此眾多,施耐庵縱然才大如海,也無法個個都顧得到,所以很多好漢都面目模糊。誰知道龔旺是什麼性格?丁得孫又是什麼個性?至於什麼鄒淵、鄒潤、孟康、侯健,也無非都是一些人名符號。施耐庵拿他們去湊齊一百零八這個數字而已。
所以,我只選了十幾個最立體、最鮮活的人物。怎麼取捨,當然也有困難之處。
宋江、吳用、林?、武松,這些人物肯定要寫,沒有任何問題。但也有一些人物雖然有點意思,為他們專門寫一篇似乎又犯不上。比如說柴進、戴宗、公孫勝、花榮,都是這種情況。寫到後來,我一度有點猶豫,打算把最後一篇留給盧俊義。曾任職廈門大學的易中天教授看了我以前的幾篇文章,建議我把盧俊義換成史進。後來我仔細想了一下,覺得很有道理。
易老師對人物確實看得很準。盧俊義雖然位置重要,出場次數也多,但從本質上來說,他就是《水滸傳》裡的工具人。而史進卻有強烈的個性,符合成長的邏輯,富於少年的魅力。所以,我最後選擇史進。從寫作時間上來說,「史進:十八歲的少年血」就成了本書的最後一篇。
這十幾個人物,每個都有很獨特的地方,我對他們也有不同的感受。當然,我有偏好的角色。比如我最敬愛魯智深,最同情林?,最悲憫武松,最厭憎石秀,最好奇宋江︙︙每個人物,我都有自己的感情投射。就像寫到朱時,我心情激蕩,有一種巨大的悲傷感,覺得事情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在我的眼裡,他們有血有肉,是活生生的人。我努力理解他們的心理,推敲他們的行為,分析他們的性格,搞清楚他們何以會如此行事。
但是這裡就牽涉到一個問題:施耐庵寫《水滸傳》時,真想那麼多了嗎?
我覺得沒有。
我相信他是憑著直覺去寫的。不過作為超一流的作家,施耐庵對世情和人心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所以他會本能的讓人物這麼說話,這麼行事,讓他們有自己的性格和行為邏輯,至於為什麼要這麼寫,他可能並沒有仔細推敲過。
在中國,小說寫作課程會告訴人們應該這麼寫、那樣寫,好像每一段話都要有明確的意圖,每一段情節都該起到具體的作用。實際上,頂級作家不可能如此寫作。如果每寫一段話,都明確知道自己這麼寫的目的,那他最多是個二流作家。
我們解讀的東西,往往是作者無意識的直覺產物。有時候,冰山理論不僅對讀者成立,也對作者成立。解讀,並不是還原作者的想法,而是盡可能的揭示這座冰山。
但是這並不代表可以隨心所欲解讀。
有人在分析《紅樓夢》、《水滸傳》等經典小說時,特別熱衷於陰謀論。他們喜歡腦補書中沒有的情節,編造出一個個驚人的陰謀,好像越是駭人聽聞,越能顯得自己獨具慧眼。在我看來,這種解讀方式非常糟糕。經典小說有多重性,我們確實不能傻乎乎的相信書中的字面資訊,但也不能像創作同人小說一樣,天馬行空,無中生有。
就像有人在「解讀」晁蓋之死時,就認為林?受宋江指使,毒死晁蓋。因為書中說晁蓋中箭後,「林?叫取金槍藥敷貼上,原來卻是一枝藥箭」。不久晁蓋就死了。可見金槍藥裡大有問題,必定是林?下的毒手。
要按這種解讀方式,我們可以隨便腦補,可是,這樣信口開河有什麼意義?
我認為,還是要保持一份謙卑。解讀不能脫離原著,也不能違背人情之常。在各種各樣的解讀裡,最貼近文本、最符合常識的解讀,往往也就是最好的。
解讀不是獵奇。它是對文學的一種認知。而對文學的認知,也就是對世界與人心的認知。

推薦序一
誰不想當仰光前行的英雄,只可惜現實總考驗著你的善意

作家、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

摘下世界是美善的濾鏡,《水滸傳》瀰漫著血腥、暴力、黑暗。作者施耐庵刻意用情和義的主色調,來美化小說裡的人物──稱兄道弟的英雄、滿嘴仁義道德的好漢,卻讓你時不時看到,梁山泊也像泯滅人性的生死競技場。
我喜歡作者押沙龍說的「偉大的文學,不是讓你變單純,而是讓你變複雜。」用如此思辨的觀點來讀《水滸傳》,讓我深層的理解:當你看清世界是極度複雜的,卻願意相信世間有單純的存在,那是內在強大的愛與希望。善意支持著你即便身處黑暗處,卻願意索光向前。
《水滸傳》裡人物栩栩如生,各有風情。作者從人性角度出發,情有獨鍾的選了林?、魯智深、宋江……十三位人物,並細膩又深入的解析。原來,人性的善與惡,是你看不清也猜不透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作者找出各種評析的說法,帶著讀者從善惡來思考:
宋江表面上是梁山好漢之首,情節卻一再刷新你的三觀,讓你像霧裡看花,真不懂這個擅用權謀、城府極深的角色是正亦邪?
莽撞的李逵,被貼上殺人狂魔的標籤,連四歲小娃都不放過,但他的嗜血貪嗔,卻隱隱透漏毫無矯飾的天真。
林?真的是官逼民反的正派人物,還是本身就是個舉棋不定的社畜?
花和尚魯智深的善良直率,為金翠蓮父女出氣,到底強出頭是為了他人的正義,還是自己的正義?但他的魯莽衝動,卻讓人不得不愛,你多希望偽善的世界,身邊有這樣的好朋友。他的「反」,不是困於走投無路,而是出自內在「做自己」的聲音。
善良的人性被現實逼到絕境就黑化了,囂張橫行的惡人,竟存有一絲純良的舉措?《水滸傳》本來就不是一部容易洞悉細節的曠世之作,但押沙龍從人性善惡去剖析,讓小說不論是濃墨重彩的情節,抑或是刻意留白的部分,都有了輕鬆切入的品讀角度。
金庸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本以為在這次的肉搏戰裡僥倖活下來是幸運,誰能想到,還沒好好舒口氣,又掉進下一場生死的關卡裡。押沙龍的文字劈面而來的,是讓你屏氣凝神卻忍不住往下深究的快意,於是你跟著作者的人設繼續讀下去。
所謂兄弟間的正義之旅,沒有宋江帶領兄弟殺出重圍,找到生命的桃花源的情節,他反而在這個橋段絕望不已;對宋江忠心不二的李逵,被騙而飲下毒酒……英雄們本該團結合作、盡情演出力抗惡勢力的忠義大戲,最後你竟驚覺:這不過是各懷鬼胎的組隊,甚至還常常喊著口號,自詡要仰光前進,人生走到最後本應翻身,卻落得越陷越深的劇本。
矛盾的人性是我們的生活,各種黑暗如暗流,消弭了你的善意,不同的暴力,讓你有苟活的無奈與痛苦,許多誘惑招使你墮落。我們讀著宋江,在讀自己的表裡不一;讀著武松,也在悲憫自己的遭遇,你會有些感傷他們怎麼把人生活成這樣,那麼,我們自己呢?
你終於懂了,文學是生命的解藥,水滸一百零八條好漢,你可能正在重演著誰的故事,也可能從他們的際遇,為自己的人生開拓出一條嶄新的坦道。你看穿的人生,不過就是善與惡的拉扯,你不是替天行道,你是在走自己的道。你以為循規蹈矩,當個乖乖牌,命運就會對你手軟,但,人生真的沒有你期待的快樂結局。
感謝那些討厭你的人,如果不是嫉妒你,就是希望這些磨難會讓你變得更好。忠義和善也好,奸巧狡詐也罷,如果我們可以活得簡單,誰想要活得複雜;你可以當個主角,誰想當討人厭的反派。如此看來,充滿心計的人生,正考驗著你對善與惡的堅持,這也是我在書裡邂逅的人生奧義。



本文作者為現任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聯合線上專欄作家,推動閱讀經歷豐厚完整,曾受邀臺灣各大報章雜誌及電視節目,專訪閱讀教育議題,被媒體譽為「閱讀傳道士」。著有《國學潮人誌,古人超有料》等書。

推薦序二
於人心無所不窺,於人性無所不見

媒體專訪歷史名師、《不宮鬥也能強大》作者╱陳啟鵬

人心其實很單純,但碰上人性之後,一切就變得複雜了。
像是我在課堂上很受學生歡迎,不只故事精采,而且性格率真,可是各位可能不知道,熱血率真的背後,也有我的小小心機,有時是故作天真,營造效果;有時是故作無知,導引學生;有時是故作姿態,希望學生收攝心神,好好聽課。為學生好的初心,也會需要因時制宜,如果是面對更複雜的人性,就有更多變通的空間了。
《水滸傳》,正是這麼一本充斥人心與人性角力的寫實小說。
在梁山泊一百零八條好漢中,宋江最耐人尋味,他重情重義、樂善好施,得了個「及時雨」的稱號,但他的大義一旦碰上私欲,立刻就會改弦易轍。
例如,他為了逼秦明上梁山,喬裝成秦明的兵團,犯下屠村的滔天大罪,不僅使秦明家破人亡,也讓青州城外幾百戶百姓無辜遭殃,但宋江為什麼要這麼做?無非是對兄弟負責,壯大梁山泊勢力。
然而我們要問,對兄弟們講義氣,真的非得用這麼極端的手段不可嗎?當然不,但宋江為什麼非得扭曲自己的大義?無非是參雜了私欲:要被朝廷招安,得先壯大;要夠壯大,得先把人逼上梁山。
很有趣的是,施耐庵在故事中,總不輕易點破這一點,他把人性與私欲藏在自成一格的講情重義之中,但卻遮遮掩掩,給人無數揣測的空間。
在本書中,作者押沙龍反其道而行,先把掩蔽的人性透析出來,再用行為反證人心,於是你重溫《水滸傳》時,會突然恍然大悟,這些人心與人性從沒真正消失過,只是換了個方式,以不同面貌呈現在我們生活之中,所以你有可能是一心想當官的宋江,也有可能是懷才不遇的吳用,更有可能是睚眥必報的武松,只是看有沒有這個場合,讓你重蹈梁山泊好漢的種種選擇。
武俠小說名家古龍,曾在著作中說:「世界上最難了解的,就是人心和人性,人性的複雜,遠在天下任何一種武功之上。」相信各位看了押沙龍的解析之後,你也會有類似的體會,而對複雜的人心與人性,有更多不同層次的領會。



本文作者為《商業周刊》歷史專欄作家、媒體專訪歷史名師,主持網路版《關鍵時刻》「陳啟鵬顛覆歷史」、播客「如果歷史是一隻鵬」,著有歷史、作文、社會科等方面書籍,並多次擔任大考解題分析老師。


推薦序三
《水滸傳》裡的角色就存在你我身邊

歷史名師╱黑米

「各位同學,你們有讀過《水滸傳》嗎?」作為一位歷史科的教育現場工作者以及閱讀推動者,我總會希望將課程的視角廣度,在廣、近之間變化。而《水滸傳》、《紅樓夢》等作品,則成為我想聚焦當時背景,針對彼時人物最好用的放大鏡。
對於喜歡這些文學作品的讀者而言,確實是在繁忙的生活中,得以調劑心靈、值得重新反芻的作品。
但對多數學生來說,他們對這些名著無感,即便你說了這些著作裡面的故事有多慷慨激昂、賺人熱淚,這些被我們冠上「經典」兩字的傳世名著,卻沒有辦法真正走入學生的心裡。
給你一首歌的時間,如果你是一位很喜歡這些著作的人,你會用什麼樣的方法,讓一個對它完全無感的人願意翻開書籍,稍稍的看一下呢?我認為,最有效的方式,應該是拉近讀者與書籍之間的距離。
這些存在於過去或是書中的歷史人物、文學角色,他們與大眾讀者之間,往往存在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而拉近彼此距離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這些人物與我們之間的共通性,而《讀水滸》作者押沙龍,在書中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在押沙龍筆下,我才驚覺那些看似離我們十分遙遠的文學人物,他們面對問題的處理方式、對於未來的期許,都與我們生活周遭的人們極為相像。我們的身邊,總會有跟林?一樣,有點怕麻煩、追逐著歲月靜好的同僚;也有如魯智深般直率衝動,對情意執著萬分的友人。
林?溫而不熱、魯智深則是熱如焰火,你最想與哪位故事人物認識、深交?這項選擇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卻顯露了我們從什麼角度出發,對於這些人物們所投射出的喜好與評價。
當你翻開本書,你看見的不再只是單純的水滸故事講解,而是在看一篇洞察人性的深度探查報告。讀者與故事人物的距離,便在這些說明與比喻裡悄悄拉近。
我總會說,與其讓別人告訴你什麼是《古蘭經》,不如親自走訪一趟清真寺;與其讓他人講解什麼是文藝復興,不如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看當時的藝術精神;與其用考試來強迫你閱讀《水滸傳》,不如把這些故事情節與人物,當作我們生活周遭曾經出現的朋友、家人、同僚,甚至是競爭對手來認識。
而押沙龍的筆法,則讓這些文字成了我們與這些人物認識、深交時最有趣的導引。


本文作者為成大歷史系畢業,擔任中學歷史科老師。透過故事化的教學、加強梳理各時期重要歷史事件與因果關係、結合大量圖表的圖像式學習法等輕鬆生動的方式,幫助學生熟悉歷史。

目次

推薦序一 誰不想當仰光前行的英雄,只可惜現實總考驗著你的善意╱宋怡慧
推薦序二 於人心無所不窺,於人性無所不見╱陳啟鵬
推薦序三 《水滸傳》裡的角色就存自你我身邊╱黑米

序 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

1. 中產階級的歲月靜好──豹子頭林?
2. 世間最難得的東西,還是善良──花和尚魯智深
3. 奮鬥了20年,我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及時雨宋江
4. 纏繞在大樹上的一根藤蘿──智多星吳用
5. 權力的山峰上,沒有下山的道路──托塔天王晁蓋
6. 世界以痛吻我,我則報之以刀──行者武松
7. 野獸有野獸的價值──黑旋風李逵
8. 梁山上的狗鎮少女──一丈青扈三娘
9. 讓我來教你做個好男子──拚命三郎石秀
10. 一個浪子的成長──浪子燕青
11. 18歲的少年血──九紋龍史進
12. 我壓著你也要報了這個恩!──插翅虎雷橫與美髯公朱
13. 人生的路,為什麼越走越窄?──青面獸楊志

書摘/試閱

讀過《水滸傳》的人,大多對林?的印象比較好。有的說他是英雄,有的說他是暖男,以前網路上甚至還有一種說法,「嫁人當嫁林教頭,交友當交林教頭」。
林?確實較正派。他武功這麼高,卻不恃強凌弱,平時談吐斯文,做事低調,有點像現在受過教育的中產階級。放到梁山那個大環境裡看,林?肯定算好人。但是,你要是說嫁人該嫁給這樣的人,交朋友該交這樣的人,我不信。你要說他是暖男,我更不相信。
林?一點都不暖。金聖歎評點《水滸傳》時,說他是「毒人」,做事太狠。這說得有點過了。林?並不毒。他只是比較冷漠,對什麼事情都不會特別執著。他就像是一個所謂 「50%」的人,感情是50%,道德是50%,做事也是50%。
說得更清楚一點,他有點小道德,但是也不怎麼堅持;有點小追求,但也不怎麼當真;他能愛一個人,但愛得並不徹底;他也能對朋友好,但好得也很有限度。
他最關心的事情,就是輕鬆、安穩的過日子。只要日子安穩,其他事情能糊弄過去就糊弄過去。
在這個世界上,其實大部分人都是這樣。林?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武功高。如果撇開這一點,他非常像我們這些普通人。

生氣,是為了給自己臺階下

用現在的話來說,林?屬於典型的中產階層。他的父親是提轄,岳父是教頭,自己是「80萬禁軍教頭」。這個頭銜聽上去很拉風,好像80萬禁軍都是他徒弟,其實就是個普通武官,地位說高不高,說低也不低。
林?在單位裡混得還可以,這主要是因為他專業水準好。陸虞候跟他喝酒時,就說:「如今禁軍中雖有幾個教頭,誰人及得兄長的本事?太尉又看承得好。」可見上司把林?當成精英,很器重他。後來高俅高太尉設計陷害他,派人請他到府裡比刀,林?也沒有懷疑,當成一件很正常的事,這說明他跟領導平時就有來往,關係還不錯。
林?工作也很清閒。從書裡看林?似乎不用坐班,不用打卡。覺得心裡悶,就能隨便窩在家裡不出門。想喝酒了,巳時(早上9點到11點)就能和陸虞候出去喝酒,工作量明顯不多。
工作不忙,收入卻不錯。書上就說他受高太尉的「大請大受」──工資高,待遇高。這話說得不錯,高太尉在經濟上肯定沒虧待他。林?買把刀就花了一千貫,待遇不高怎麼買得起?
上司器重、工作清閒、待遇好。林?就跟現在的中產階層一樣,覺得天下太平,歲月靜好,也沒太大的雄心壯志,只想這麼一天天過下去。
誰知道出事了。
中產階層就是這樣。不出事時,整個世界看上去都很友善。可一旦出事,生活瞬間就會天塌地陷,友善的世界頓成幻象。他們會發現自己就像草芥一樣,面對災難毫無抵抗能力。
林?出事,是因為高衙內(高俅的義子)看上他的妻子。對一個男人來說,這當然是奇恥大辱。可林?的態度,始終是息事寧人。高衙內第一次調戲林?妻子時,林?伸拳就要打人,可一看清楚對方是高衙內,「先自手軟了」,站在那裡,也不說話,只是「一雙眼睜著瞅那高衙內」,用凌厲的目光對他進行道德譴責。
第二次高衙內更過分了,他把林?的妻子騙進陸虞候家,霸王硬上弓,意圖非禮。林?急匆匆趕到現場,第一反應也不是踹門、進去抓人,而是「立在胡梯上叫」。這一叫,高衙內當然就跳窗逃跑了。
當然,林?不想表現得太窩囊,也想做出勇敢的姿態。所以他把氣出在陸虞候身上,先是把他家打得稀爛,然後拿著一把解腕尖刀找陸虞候。陸虞候躲進了太尉府,林?又拿著刀,在太尉府門口堵了3天。
但這就是個姿態。他真想殺陸虞候嗎?當然不想。真想殺陸虞候的話,就該不動聲色的等著,找準機會,上去一刀刺死。武松殺潘金蓮和西門慶時,就是這麼幹的。武松那是真想殺人。而林?提把刀滿世界轉悠,其實就是告訴大家,也告訴自己:我很生氣!我要殺人了!陸虞候你給我躲遠點!
他要是真碰見陸虞候,估計也不會上去捅一刀,多半還是戟指大罵:「你這潑賊!我和你如兄若弟,你也來騙我!今番看你這廝卻哪裡走?」然後,等著別人拉架或等陸虞候逃走。
林?這麼做,其實也是人之常情。我們碰到這種情況,很可能也會做出同樣的反應。如果毫無表示,先不說別人怎麼想,自己心裡這個坎肯定過不去。但真要殺人,以後的日子怎麼辦?想想實在又不敢。那最好的辦法就是作勢要打要殺,但又尋人不著。
所以,林?3天尋不著陸虞候,就算是有了個臺階下。「每日與智深上街吃酒,把這件事都放慢了。」看著好像是有點窩囊,可是中產階層的小人物多半也只能這麼做。總不能真去殺人吧?

林?不作為,只等著事情自動變好

其實林?還有另一個選擇,那就是離開。
在《水滸傳》的開頭,出現過一個人叫王進,也是80萬禁軍教頭。他發現高太尉想找他的麻煩,馬上就做了決斷。當天晚上,王進就「收拾了行李、衣服、細軟、銀兩」,帶著老娘,離開這塊是非之地。
從事後看,王進的選擇非常明智。如果林?也這麼幹,他就不會被逼著上梁山,他的妻子也不會自殺。天下之大,哪裡不活人呢?但問題是林?捨不得。他太留戀歲月靜好的中產階級生活了,不願意顛沛流離,面對不可知的未來。所以,他選擇留了下來,假裝一切事情都沒發生。
他告訴自己:事情過去了,風平浪靜了。說著說著,也可能自己就信了。
這並不能說明林?傻。如果換了我們,很可能也會這麼選擇。大部分人都沒有王進那種決斷力,他們多半會像林?那樣,選擇不作為,然後盼著一切都往好的方向發展。
而且公平的說,林?的想法也不是完全沒道理。林?好歹是個禁軍教頭,高衙內勾引他老婆,已經很過分了。勾引不成功就算了,還要去害人家丈夫,這就太不像話了。換了一般人,恐怕也會像林?那樣想:不至於這麼過分吧?
高太尉在害林?之前,也確實有過片刻的猶豫:「如此,因為他渾家,怎地害他?」心裡也覺得過意不去。但是高太尉很快就說服了自己:「總不能因為愛惜林?,就送了我孩子的性命吧?」是非道理,高俅都懂,但問題是他不太在乎。說到底,林?在他眼裡就是個草芥。一株草,好端端的長在那裡,沒招誰惹誰,我上去一腳踩死它,當然有點可惜。但歸根結底這也不是什麼大事。誰讓你是一株草呢?忍著點吧。
於是,林?被騙入白虎節堂,脊杖二十,刺配滄州。中產階級的歲月靜好一下子被打得粉碎。
出發前,林?給妻子一份休書,意思是妳不要等我了,找個人嫁了算了。對林?這個舉動,存在著不同的解釋。
有的說:林?是暖男,怕自己耽誤妻子一輩子。這是為妻子打算。
有的說:林?是膽小鬼。他怕不離婚,高衙內就找他麻煩。這是為自己打算。
其實站在林?的角度來思考,這兩個因素可能都有。對自己來說,一旦離婚,就不再是高衙內的打擊目標,這是保身之舉。對妻子來說,離婚後「有好頭腦,自行招嫁」,也不耽誤青春。
「好頭腦」是誰?金聖歎批語:「好頭腦」就是高衙內。也就是說,林?的意思是讓妻子嫁給高衙內算了,但怕傷了對方的心,所以只能含糊的說。
金聖歎說得有道理。高衙內能害林?,當然也能害林夫人的新丈夫。林夫人嫁給誰都不安全,除非嫁給高衙內,而且嫁給高衙內,當個闊太太,也不見得就不幸福。嫁就嫁了吧。愛情就不要了吧。林?的安排,明顯是他向現實徹底低了頭。

林?有道德底線,前提是不會妨礙他的安穩小日子

林?到了滄州以後,繼續奉行鴕鳥政策,假裝太平無事,盼著高太尉工作一忙,就忘了自己。可是,人家並沒忘了他。很快,酒保李小二跑來向林?報告,說陸虞候來過這裡,和滄州的管營、差撥交頭接耳,一會兒說「高太尉」,一會兒說「好歹要結果了他」。
面對這麼清晰的情報,林?還是當年那一套:林?大怒,拿著解腕尖刀尋陸虞候,尋了三五日沒尋著,就拉倒了,「也自心下慢(沒把這件事放心上)了」。
聽上去好像很愚蠢,但實際上,這不是智力問題,而是心理問題。
說到底,林?在內心深處,就是不願意面對這件事。一旦面對,就沒有退路了。所以,林?還是替自己找了臺階:「我找陸虞候找了三五天都沒找到。也許搞錯了吧!」林?太眷戀安穩日子,只要有一絲一毫騙自己的餘地,他就會騙下去。
但是騙也沒用,該來的還是要來。
最後林?被逼上了絕路。這是《水滸傳》中極為經典的一個段落。紛飛的大雪之下,草料場在熊熊燃燒。山神廟內,林?手持花槍;山神廟外,是三個要謀害他的人。這個時候,猙獰的現實暴露無遺,再沒有一點僥倖的餘地了。林?退無可退,避無可避,只能挺槍而出,迎接自己的命運。他第一次施展武功,殺了陸虞候三個人。
林?的表現非常凶狠,殺了人後,他把陸虞候的心剜出來,還把三個仇人的頭割下來,頭髮結在一起,挽在手裡。原來那個溫文爾雅的林教頭消失了,如今站在大雪之中的是狂暴的復仇者。
「風雪山神廟」這段情節,很像另一個章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武松也是被逼上絕路,開始一路狂殺。
在此之前,武松也殺過人,可沒有濫殺。他殺的都是傷害過自己的人。大鬧飛雲浦之後,他站在橋頭,躊躇片刻,然後開始無差別的殺人。在鴛鴦樓,他殺了十五個人,有十二個人是無辜的;在蜈蚣嶺,道童沒招惹他,武松卻為了「試刀」,衝過去把道童的腦袋砍下來。
大鬧飛雲浦之前,武松絕對不會幹這樣的事。武松在橋頭上的「躊躇」,就是他的黑化時刻。
武松在江湖底層混跡太久,見慣事情的黑暗面,而他的心腸本就比林?要硬,所以一旦爆發,就格外的殘酷。相比之下,林?畢竟有中產階層的底子,性格溫和得多。
他的「山神廟時刻」就是武松的「飛雲浦時刻」。壓抑太久的憤懣瞬間爆發,殺人、剜心、割人頭。但他不像武松那樣濫殺無辜,多少還是守住一點道德底線。
剛開始逃亡的時候,他的脾氣確實變壞了,行為很粗野。他跑到人家草屋裡烤火,烤著烤著就非要喝人家的酒,人家不給,林?便拿起花槍,把點著的柴火往人臉上一挑,老莊客的鬍子都燒著了。其他人跳起來阻止,林?掄起槍桿,把他們都打跑了。林?說:「都走了!老爺快活吃酒!」以前的林?怎麼可能自稱老爺,這哪裡還有禁軍教頭的樣子?分明是流氓的口吻。
這些都說明林?失控了,但是林?再失控,也還有底線。他不像武松一槍戳死人家。他拿起花槍,還知道只能用槍桿打人,不能用槍尖戳人。而且事情過去以後,他很快清醒過來,氣也消了,又變回低調溫和的樣子。
哪怕在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刻,林?也沒有徹底淪陷。這是他比武松正派厚道的地方。
雖然這麼說,但其實林?對自己的道德底線,也守得很勉強。他後來走投無路,只能去梁山泊入夥。首領王倫不太想要他,非要讓他交納「投名狀」──下山殺個人。魯智深要是碰到這種要求,可能就破口大罵。但是林?連猶豫都沒猶豫,一口答應下來:「這事也不難,林?便下山去等。」然後,提著朴刀就下山了,一心想要殺個過路人。
林?有道德底線。但這就像他的愛情或友情一樣,說有肯定有,但不會太濃烈、太執著。有這個東西當然好,但如果妨礙他過安穩日子,那就算了。
林?不光不執著道德,也不執著仇恨。
林?最大的仇人就是高太尉。他害得自己家破人亡、妻子上吊。這種仇恨應該是刻骨銘心的。可是後來高太尉被捉上梁山,林?見了他, 「怒目而視,有欲要發作之色。」就像他當年對待高衙內一樣,用憤怒的目光嚴厲的批判敵人。然後 「欲要發作」,但是沒有發作。表情猙獰一下,就沒下文。
《水滸傳》拍成電視劇時,不是這麼演的。導演覺得仇人相見,肯定分外眼紅,一定會有個大衝突。為了把故事編下去,他特意安排了一下劇情。宋江把林?隔開,不讓他見高太尉。事後高太尉下山,林?撲了個空,氣得吐血。
這就是導演想多了,因為林?根本不是那樣的人。在原著,他見了高太尉,只會「怒目而視,有欲要發作之色」,這是在表示:我很生氣!這就像他拿解腕尖刀去太尉府門口尋陸虞候一樣,這是個姿態,做給別人看,也做給自己看,如此而已。拉攏高太尉以求招安,這是宋江定下來的方針路線,是梁山的政治綱領。林?如果跑上去喊打喊殺,怎麼跟宋江交代?梁山是他唯一的棲身之所,除此再無退路,按照林?的性格,他不會去冒這個險。所以他只能用目光表示自己的立場。
他當然恨高太尉。但是這種仇恨,就像林?這個人一樣,也就是50%濃度。他愛也不會愛得太熱烈,恨也不會恨得太決絕。心頭再千回百轉,最後也不過是暗夜裡的一聲長嘆:唉,算了吧!
林?後來寫了一首詩:

仗義是林?,為人最樸忠。江湖馳聞望,慷慨聚英雄。
身世悲浮梗,功名類轉蓬。他年若得志,威鎮泰山東。

這首詩只能說明一件事:林?根本就沒搞明白自己是什麼人。
他仗義嗎?可能有一點。樸實?好像也有一點,說不定也有一點忠義。但也就只有一點而已。至於「英雄」、「威鎮」,肯定一點影子都沒有。林?並不想當英雄,也不想威鎮什麼地方。他就想找個安穩地方,過安穩的日子,吃喝不愁,受人尊重,有份工作幹,有份薪水拿。
很中產階級的一份夢想。
我這麼說,並不是想指責林?,說他窩囊、軟弱無能。
事實上,林?就是無數普通人的影子。他們有道德、心眼不壞、對人厚道,也有愛別人的能力。但是面對壓力時,他們會一步步後退。只要能安穩的過日子,他們會一點一點的捨棄自己珍貴的東西。只要不把刀架到他脖子上,他就會假裝歲月靜好。
至於刀會不會架到他脖子上,那就是碰運氣的事情了。
王進不是這樣。世界剛剛向他露出一點刀的寒光時,他就斷然選擇了逃亡。而林?則是默默的等著,假裝一切正常,能拖就拖,能騙自己就騙自己,眼睜睜看著對面的刀慢慢出了鞘,慢慢的伸過來,慢慢的架到脖子上。
直到這個時候,他的第一反應還是哀求: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
刀回答:說什麼閒話?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08
庫存:4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