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減一
商品資訊
ISBN13:9781647841645
替代書名:Fall of the Heaven's Gate
出版社:漢世紀數位文化EHGBooks
作者:林彬懋
出版日:2022/10/01
裝訂:平裝
規格:22.9cm*15.2cm*3.4cm (高/寬/厚)
定價
:NT$ 1800 元優惠價
:79 折 1422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4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圖書簡介※
謹以此書迴向給所有以「文學」來「繼善述志」的人。
三十九名「天門教派」成員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郊區集體自殺的故事在二十五年後重新引起了公眾的注意。
那天是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六日,海爾鮑普彗星在通過夜空之際,將派遣一架太空船承載那些願意離開地球到一個比較好的地方去,但是搭承太空船的成員必須先行將人身軀殼「中性化」,以提升精神品質到另一個層階,而且集體離開人身的鉅大氣場得與海爾鮑普彗星所發出的電磁波相感應。召集人計算了出來,這個跟外星人通訊的氣場,必須是「四十個人」的魂識所散發出來的一個宇宙之間的特殊訊號。
「天門教派」成員對召集人所推算出來的「四十個人」集體魂識能夠突破時空侷限深信不疑,對魂識能夠感應海爾鮑普彗星太空船的連接「物質世界」與「意識世界」功能也深信不疑,因為魂識進入了「量子感應(quantum communication)」,「意識」自然就超越光速,而且產生「虛數(imaginary numbers)」,可以在「實數(real numbers)」的空間裏被運算,「物質世界」與「意識世界」在沒有速度的限制下乃層疊了起來。
可歎的是我做為最後一位被「中性化」的「天門教派」成員,因為懼怕生命的遽然銷亡而潛逃了出來,徒留三十九具「中性化」的人身驅殼遺憾「四十個人」的魂識所散發的宇宙訊號終究不能具體成形,於是二十五年前的疑案至今仍舊懸疑,但是那個集體自殺的遺址已被銷毀,連路名都被更改了……
※《四十減一》自序※
《四十減一》蘊藉了我過去二十五年的生命能量,其中有感性上的慵懶、戲謔、疾言、迷惑、沮喪,也有知性上的卑慢、癡疑、尋伺、猶豫、喜悅,更有因說解這些感性與知性的煩惱而遭人輕賤的業報,幸運的是,我從來都沒有懈怠、散亂、放逸、不信、悔吝。我深知,我個人不具備操控這些因緣流轉的能力,所以只是隨順著因緣,而後逆溯,將左右我這一段生命背後的「總因緣」找出來。
這一切的發展應可回溯至我父親於西元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故世以後,我向自己提問的兩個問題:其一、父親故亡了,究竟到何處去了?其二、父親故亡了,那麼我留在這個世間究竟還有甚麼意義?第一個問題牽涉到「死亡」的宗教意義,第二個問題卻質疑了「生命」存活的根本意義,而兩者的交織就是我個人在《四十減一》裏的思索。
在父親故亡之前,我從來都不去想這些擾人的問題,只是與所有來自臺灣的華裔移民一樣隨波逐流,做著一些無傷大雅卻也渾噩荒唐的事情;這樣的日子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身體沒有病痛、生命沒有追求、生活沒有負擔、經濟沒有壓力,而只要其中的任何環結有一個出了問題,這個干擾了人類幾千年的「生命」與「死亡」的問題就浮現了出來,但也因為歷史上充斥這類沒有結論的探索,所以我摸索了一陣子,就發覺兩千多年來的思想演變竟然走不出「先秦」所設下來的哲學範疇。
我有自知之明,所以從來都不認為自己能夠走出前人的創見,只是誠實地檢視自己這一路走來的生活點滴,然後虛心地質問自己如何以「創作」來走出「生活」所設定下來的「生命」困境。這個也可稱為「動機」的「創作」就如此這般地將「生活」與「思想」結合了起來,但由於我不甘受制於「生活」乃至「生命」的限囿,於是就有了解構「生命」為何是這樣一種呈現、而不是另一種呈現的動機,然後這個動機在創作過程裏,就轉變為一種我以「自身生命」去衝撞那些造成「現況生命」的諸多形式條件,包括我在創作過程裏所使用的「文字」以及操控這些文字的「思想」。
這樣的衝撞一旦開始,在創作的過程裏就形成一個「入」的驅動,入其創作、入其文字、入其思想、入其生活、入其生命,然後有一天,這個「入」忽然再也不能「入」了,卻於「入於不可入」之間,「文字、思想」率先瓦解,繼而「生活、生命」就整個顛覆了起來,而在一路顛覆的過程裏,這些已經瓦解的「文字、思想」因為再也不能繼續以往的敘述,於是逕直在「文」裏進行「化其文」的衝撞、瓦解、顛覆,乃至「文字、文學、文化」固結如攣如狀,而到了這個時候,「文字、文學、文化」會在「化其文」過程裏,自行衍生「創造性思想」,而令「創作生命」於「創作過程」之封疆裏戮之,於是「思想的實踐」乃得以在「思想的本體」不得述而知之的時候,如芒達般促生。
《四十減一》就是這麼一個在這種「守其辱」的創作過程裏所創生的「文學」,更是一種直溯「文字」、逆轉「文字敘述」之奔流、而亡其「論之所緣」的文字形象,以詮釋善現菩薩的「入文字門」,然後藉其「入」以闡明「門、戼、丣」的「一體性」存在,並探索《易傳》的「開、闢、闔、關」的生成與流變(becoming),以突破西方以「存在」(being)去詮釋「存在主義」哲學的窠臼,是為《四十減一》以「減」之一字來檢視「咸、戌、戊」回溯至「中宮思想」的創作動機。
想到此時,我終於明白了,原來這一路的探索無非讓我知悉「死生無二別」的真諦,而我既然已生,當然就只能在「生命」裏「以心化之」,並使「心」居於「生命」或「思想」的不動之處,化其「生命」與「思想」之「能動」、「已動」,但也因「能動、已動」的生成與流變,故知其「化」是「自化」是「入」,非「它化」非「出」;也正是在這樣的瞭解之下,我終於在普賢菩薩所倡行的「創造性思想」裏,替自己找到了一條以「文學」來「繼善述志」的生命方向……
※《四十減一》又序※
短文〈識非識是識〉是一篇轉〈四十減一〉的「文學創作」與〈「生」之兩種敘述〉的「文學表述」為七篇「文學評論」之樞紐,深具一個轉「言出」到「耳入」之關鍵性作用,以其「識」本為「戠」,故原本即為一個「無言」之「識」;詭譎的是,此「無言之識」或「戠」,原本即為「職」之本字,於是就使得「職、戠、識」交織出來一個「識非識是識」的論說,因為「職、戠、識」皆從「戠」,而「職、戠、識」唯其「耳、無耳無言、言」之分別耳。
「職」之「耳」只有「入」之功能,「識」之「言」卻只能「出」,不能「入」。其理甚明。職是,當「職」轉為「戠」,再轉為「識」,其實就是一個「轉『入』為『不出不入』、再轉『不出不入』為『出』」之象,既轉,即有「識」,但是其實在「將轉未轉」之際,「幾」不動,「職」與「戠」是一體的,以「職」與「戠」本同一字故,更因其「識」未顯,故謂「識非識是識」。
論述這麼一個「識」如何「轉『入』為『不出不入』、再轉『不出不入』為『出』」,成就了〈識非識是識〉與七篇「文學評論」交互論證之因果關係,計有:
一、〈從「咸、中孚、蠱」看卦爻之演繹〉;
二、〈從「咸、戌、戊」看「入邏輯」的詭譎〉;
三、〈從「易、物、象」看「佛玄」之結合〉;
四、〈從「門、戼、丣」看流轉至還滅的轉輒〉;
五、〈非文類、非文體的「後現代文學」〉;
六、〈從書寫情境看小說角色的可書寫性〉;
七、〈從「聊天室」看「離散書寫」的延異性〉。
七篇「文學評論」與〈識非識是識〉互為能所,但有一個共同的特徵,亦即由不同的「字」去闡述善現菩薩的「入文字門」;「入文字門」為「般若法門」,卻因唐三藏法師玄奘的翻譯偏重梵文之直譯,而不能直截以「中文象形字」敘述(詳見《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五十三》)。
勉以玄奘法師所未論及的「中文象形字」來論述「諸文字陀羅尼門」,則必因「文字之象」之不可倚,而以「越名教而任自然」為主軸,而後破禮就玄,進而有了回溯中土「玄學」之契機;到了這個時候,西方所定義的「文學」就動搖起來,繼而瓦解,其顛覆,而且是一路顛覆,最後必將回歸中土固有的「文學」,以中土的「文字、文學、文化」之「三文」原本就不可分,或勉論其一,必涉及三,是之謂「入」,直截契入文字敘述的「道德目的論」。
「入」之精神掌握了,「入文字」就如探囊取物,而在「入文字」的標竿下,以「中文」敘述「文學」,則將不脫離中土的「文字、文學、文化」,而只能是「玄學」;反過來說,脫離「玄學」卻又執意以中文敘述「中文文學」,最後不墮入西方的文字敘述者,幾稀矣。
要注意的是,「文學」驅避「理論性」文字,故以「故事性」滋長,形若小說,又因文字本身的「形象性」(「類表象」)與故事敘述的「象喻性」(「象喻語言」)相生相成,故事之「寓言」乃成「卮言」,更因「重言」為真,乃與「說了就錯」的「禪」互倚為犄角,藉以扭轉「禪」雖易於推廣佛法、卻對佛學形成致命打擊的弊病。此之所以「南禪」以降,除去談禪逗機,再無佛學論著之因。
以是之故,知《四十減一》的「文學創作」所敘述的「文學」,俱為「象喻」;茍若因其承載的「象喻語言」能夠提供一個直溯「文字」、逆轉「文字敘述」之奔流、而亡其「論之所緣」的文字形象,則觀世音菩薩的「入流亡所」(語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七》)就穩穩地把握住了,是為善現菩薩的「入文字門」所闡述的真諦,而緣此「入文字」所闡述的「玄學」,則可直截契入普賢菩薩的「創造性思想」,「般若」也。
這麼一個嘗試,以結合「文字、文學、文化」之「玄學」敘說來為「佛玄結合」提供一個論證之基石,並以之沉澱當代之「音韻」造肆;其著眼點即在於後現代的文字敘述只有「音韻」,而沒有「圖符」,是之謂「白話文」,而脫離中文之「形象」以進行白話文的「音韻」敘述,只能是「萬物流出說」;其說與西方之「文字敘述」相應,因為這種論說必脫離中土的「文字、文學、文化」本具的「圖符」形象,所以骨子裏,只能是一個以「西方文字」的敘述理肌來陳述的「文學」,當然表面上,這樣的「文字敘述」又不得不以一個「中文」支撐的論述文體霸道地存在於中土的「文學」裏,令人不堪其擾,是為諸多文學人士口中的「文學已死」之濫觴,其因即出在這些擅於操控「中文」之文學人士,大多只能複誦「音韻敘述」,而不知如何結合「文字、文學、文化」,更不知這麼一個以「中文」支撐的所謂「文學」原本即為「玄學」。
謹以《四十減一》迴向給那些以西方的「文字敘述」理肌所創作出來的「中文文學」,並逆轉一個只具音韻、不具圖符的「文字、文學、文化」為「玄學」,是之謂「以文化之」,「文化」也,「文」乃停佇於「文字、文學、文化」裏,自行轉化,「自化」非「它化」也,謂「以文自化」也,以回饋西方至今仍舊為「二分法」所困擾的「文化、思想、生活」;一言以蔽之,「文字承載思想、思想操控文字」,一起皆起也,「文學」只能為「象喻」,必須有直截契入「生活」之力度,除此而外的「文學」均只能說是個不具「形象性」之文字敘述,非自化之「文學」,茍欲「以文化之」,則必須創造諸多「文學形式」,諸如「寫實、魔幻、解構、結構、後設」等等,以權充「文字圖符」,然後在「文學形式」裏化其內容,卻因只能「它化」,不能「自化」,故無論如何耍弄,也只能敘述「文明」,不能敘述「文化」,是謂「西方文學」也。
《四十減一》所闡述的故事不是一樁有關我個人的事跡,因為我並未參與其事,反倒是這個已為世人淡忘的真實事跡,從一開始就在我的生命裏翻騰,令我不能安靜下來,所以導致我日夜牽縈,不斷地思索如何將這麼一則三十九人集體自殺的「負價值」新聞化解,並超脫為一個不用智謀、誠信相感的「非價值」情境(milieu),進而將「死生」議題化生為一個渾樸無用的「正價值」生命情操。
這樣的轇轕使得我不由自主地化現為事件的一分子,但是事實上,我與事件的發生毫不相干,卻也因為我的介入,使得事件產生一個「動向」,雖然往何處歸結,目前來看,仍是未知,但「幾」已動,而如何在將動未動的未來世裏造成一個勢動,就是《四十減一》著力的地方,卻也取決於如何從四十個人的情境再度減為三十九個人的「動向」,以其「減」深具「反者道之動」的效能故。
奇奧的是,這樣的轇轕與卦爻的形成有不可言說的相似之處,其因即卜筮的發生本身也是一個事實的緣起,而卜卦一旦開始,爻象就產生一個「動向」,雖然最後的卦象如何終成,在逐層疊上的爻象不得窺視全卦的情況之下,不能得知,但「幾」已動,而爻象的交錯互結乃順其勢動將一個不動凝動的未來卦象點描了出來,最後終成為卦象,但如何詮釋,卻取決於卜卦者如何從卦爻與卜卦者的「機體統一」裏將自己脫拔出來,故其詮釋本身即具「減」之內義。
把這麼兩種「二而不二」的轇轕化現為小說,似乎極易落入「後設」的範疇,但《四十減一》卻亟力排除「西方文學」的影響,而只是盡力地將中國哲學智慧融入小說藝術裏,更勉力使精神隨著真知灼識的淨化而一層一層往上超昇,藉以警惕「後現代」社會的人心敗壞與道德淪喪,讓現在這個精神墮落的現實世界所爭相表現的人性醜陋與罪惡,得以從爾予我詐、權術當道的智謀運作裏脫拔而出,以矯正當今這個「互聯網」社會四處充斥的「負價值」新聞報導,並走出江湖術士的卜卦算命。
玆以《四十減一》迴向給一個因為我之存在(「四十」的同緣共業)而使得思想產生流變的因緣與一個因為我之不存在(「四十減一」的「無我觀」)而使得思想得以入其歷史的因緣,但因「歷史」原本就是一個「生命概念」,故「先秦」以降的思想乃因之得以還原於其「一體性」之存在……
謹以此書迴向給所有以「文學」來「繼善述志」的人。
三十九名「天門教派」成員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郊區集體自殺的故事在二十五年後重新引起了公眾的注意。
那天是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六日,海爾鮑普彗星在通過夜空之際,將派遣一架太空船承載那些願意離開地球到一個比較好的地方去,但是搭承太空船的成員必須先行將人身軀殼「中性化」,以提升精神品質到另一個層階,而且集體離開人身的鉅大氣場得與海爾鮑普彗星所發出的電磁波相感應。召集人計算了出來,這個跟外星人通訊的氣場,必須是「四十個人」的魂識所散發出來的一個宇宙之間的特殊訊號。
「天門教派」成員對召集人所推算出來的「四十個人」集體魂識能夠突破時空侷限深信不疑,對魂識能夠感應海爾鮑普彗星太空船的連接「物質世界」與「意識世界」功能也深信不疑,因為魂識進入了「量子感應(quantum communication)」,「意識」自然就超越光速,而且產生「虛數(imaginary numbers)」,可以在「實數(real numbers)」的空間裏被運算,「物質世界」與「意識世界」在沒有速度的限制下乃層疊了起來。
可歎的是我做為最後一位被「中性化」的「天門教派」成員,因為懼怕生命的遽然銷亡而潛逃了出來,徒留三十九具「中性化」的人身驅殼遺憾「四十個人」的魂識所散發的宇宙訊號終究不能具體成形,於是二十五年前的疑案至今仍舊懸疑,但是那個集體自殺的遺址已被銷毀,連路名都被更改了……
※《四十減一》自序※
《四十減一》蘊藉了我過去二十五年的生命能量,其中有感性上的慵懶、戲謔、疾言、迷惑、沮喪,也有知性上的卑慢、癡疑、尋伺、猶豫、喜悅,更有因說解這些感性與知性的煩惱而遭人輕賤的業報,幸運的是,我從來都沒有懈怠、散亂、放逸、不信、悔吝。我深知,我個人不具備操控這些因緣流轉的能力,所以只是隨順著因緣,而後逆溯,將左右我這一段生命背後的「總因緣」找出來。
這一切的發展應可回溯至我父親於西元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故世以後,我向自己提問的兩個問題:其一、父親故亡了,究竟到何處去了?其二、父親故亡了,那麼我留在這個世間究竟還有甚麼意義?第一個問題牽涉到「死亡」的宗教意義,第二個問題卻質疑了「生命」存活的根本意義,而兩者的交織就是我個人在《四十減一》裏的思索。
在父親故亡之前,我從來都不去想這些擾人的問題,只是與所有來自臺灣的華裔移民一樣隨波逐流,做著一些無傷大雅卻也渾噩荒唐的事情;這樣的日子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身體沒有病痛、生命沒有追求、生活沒有負擔、經濟沒有壓力,而只要其中的任何環結有一個出了問題,這個干擾了人類幾千年的「生命」與「死亡」的問題就浮現了出來,但也因為歷史上充斥這類沒有結論的探索,所以我摸索了一陣子,就發覺兩千多年來的思想演變竟然走不出「先秦」所設下來的哲學範疇。
我有自知之明,所以從來都不認為自己能夠走出前人的創見,只是誠實地檢視自己這一路走來的生活點滴,然後虛心地質問自己如何以「創作」來走出「生活」所設定下來的「生命」困境。這個也可稱為「動機」的「創作」就如此這般地將「生活」與「思想」結合了起來,但由於我不甘受制於「生活」乃至「生命」的限囿,於是就有了解構「生命」為何是這樣一種呈現、而不是另一種呈現的動機,然後這個動機在創作過程裏,就轉變為一種我以「自身生命」去衝撞那些造成「現況生命」的諸多形式條件,包括我在創作過程裏所使用的「文字」以及操控這些文字的「思想」。
這樣的衝撞一旦開始,在創作的過程裏就形成一個「入」的驅動,入其創作、入其文字、入其思想、入其生活、入其生命,然後有一天,這個「入」忽然再也不能「入」了,卻於「入於不可入」之間,「文字、思想」率先瓦解,繼而「生活、生命」就整個顛覆了起來,而在一路顛覆的過程裏,這些已經瓦解的「文字、思想」因為再也不能繼續以往的敘述,於是逕直在「文」裏進行「化其文」的衝撞、瓦解、顛覆,乃至「文字、文學、文化」固結如攣如狀,而到了這個時候,「文字、文學、文化」會在「化其文」過程裏,自行衍生「創造性思想」,而令「創作生命」於「創作過程」之封疆裏戮之,於是「思想的實踐」乃得以在「思想的本體」不得述而知之的時候,如芒達般促生。
《四十減一》就是這麼一個在這種「守其辱」的創作過程裏所創生的「文學」,更是一種直溯「文字」、逆轉「文字敘述」之奔流、而亡其「論之所緣」的文字形象,以詮釋善現菩薩的「入文字門」,然後藉其「入」以闡明「門、戼、丣」的「一體性」存在,並探索《易傳》的「開、闢、闔、關」的生成與流變(becoming),以突破西方以「存在」(being)去詮釋「存在主義」哲學的窠臼,是為《四十減一》以「減」之一字來檢視「咸、戌、戊」回溯至「中宮思想」的創作動機。
想到此時,我終於明白了,原來這一路的探索無非讓我知悉「死生無二別」的真諦,而我既然已生,當然就只能在「生命」裏「以心化之」,並使「心」居於「生命」或「思想」的不動之處,化其「生命」與「思想」之「能動」、「已動」,但也因「能動、已動」的生成與流變,故知其「化」是「自化」是「入」,非「它化」非「出」;也正是在這樣的瞭解之下,我終於在普賢菩薩所倡行的「創造性思想」裏,替自己找到了一條以「文學」來「繼善述志」的生命方向……
※《四十減一》又序※
短文〈識非識是識〉是一篇轉〈四十減一〉的「文學創作」與〈「生」之兩種敘述〉的「文學表述」為七篇「文學評論」之樞紐,深具一個轉「言出」到「耳入」之關鍵性作用,以其「識」本為「戠」,故原本即為一個「無言」之「識」;詭譎的是,此「無言之識」或「戠」,原本即為「職」之本字,於是就使得「職、戠、識」交織出來一個「識非識是識」的論說,因為「職、戠、識」皆從「戠」,而「職、戠、識」唯其「耳、無耳無言、言」之分別耳。
「職」之「耳」只有「入」之功能,「識」之「言」卻只能「出」,不能「入」。其理甚明。職是,當「職」轉為「戠」,再轉為「識」,其實就是一個「轉『入』為『不出不入』、再轉『不出不入』為『出』」之象,既轉,即有「識」,但是其實在「將轉未轉」之際,「幾」不動,「職」與「戠」是一體的,以「職」與「戠」本同一字故,更因其「識」未顯,故謂「識非識是識」。
論述這麼一個「識」如何「轉『入』為『不出不入』、再轉『不出不入』為『出』」,成就了〈識非識是識〉與七篇「文學評論」交互論證之因果關係,計有:
一、〈從「咸、中孚、蠱」看卦爻之演繹〉;
二、〈從「咸、戌、戊」看「入邏輯」的詭譎〉;
三、〈從「易、物、象」看「佛玄」之結合〉;
四、〈從「門、戼、丣」看流轉至還滅的轉輒〉;
五、〈非文類、非文體的「後現代文學」〉;
六、〈從書寫情境看小說角色的可書寫性〉;
七、〈從「聊天室」看「離散書寫」的延異性〉。
七篇「文學評論」與〈識非識是識〉互為能所,但有一個共同的特徵,亦即由不同的「字」去闡述善現菩薩的「入文字門」;「入文字門」為「般若法門」,卻因唐三藏法師玄奘的翻譯偏重梵文之直譯,而不能直截以「中文象形字」敘述(詳見《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五十三》)。
勉以玄奘法師所未論及的「中文象形字」來論述「諸文字陀羅尼門」,則必因「文字之象」之不可倚,而以「越名教而任自然」為主軸,而後破禮就玄,進而有了回溯中土「玄學」之契機;到了這個時候,西方所定義的「文學」就動搖起來,繼而瓦解,其顛覆,而且是一路顛覆,最後必將回歸中土固有的「文學」,以中土的「文字、文學、文化」之「三文」原本就不可分,或勉論其一,必涉及三,是之謂「入」,直截契入文字敘述的「道德目的論」。
「入」之精神掌握了,「入文字」就如探囊取物,而在「入文字」的標竿下,以「中文」敘述「文學」,則將不脫離中土的「文字、文學、文化」,而只能是「玄學」;反過來說,脫離「玄學」卻又執意以中文敘述「中文文學」,最後不墮入西方的文字敘述者,幾稀矣。
要注意的是,「文學」驅避「理論性」文字,故以「故事性」滋長,形若小說,又因文字本身的「形象性」(「類表象」)與故事敘述的「象喻性」(「象喻語言」)相生相成,故事之「寓言」乃成「卮言」,更因「重言」為真,乃與「說了就錯」的「禪」互倚為犄角,藉以扭轉「禪」雖易於推廣佛法、卻對佛學形成致命打擊的弊病。此之所以「南禪」以降,除去談禪逗機,再無佛學論著之因。
以是之故,知《四十減一》的「文學創作」所敘述的「文學」,俱為「象喻」;茍若因其承載的「象喻語言」能夠提供一個直溯「文字」、逆轉「文字敘述」之奔流、而亡其「論之所緣」的文字形象,則觀世音菩薩的「入流亡所」(語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七》)就穩穩地把握住了,是為善現菩薩的「入文字門」所闡述的真諦,而緣此「入文字」所闡述的「玄學」,則可直截契入普賢菩薩的「創造性思想」,「般若」也。
這麼一個嘗試,以結合「文字、文學、文化」之「玄學」敘說來為「佛玄結合」提供一個論證之基石,並以之沉澱當代之「音韻」造肆;其著眼點即在於後現代的文字敘述只有「音韻」,而沒有「圖符」,是之謂「白話文」,而脫離中文之「形象」以進行白話文的「音韻」敘述,只能是「萬物流出說」;其說與西方之「文字敘述」相應,因為這種論說必脫離中土的「文字、文學、文化」本具的「圖符」形象,所以骨子裏,只能是一個以「西方文字」的敘述理肌來陳述的「文學」,當然表面上,這樣的「文字敘述」又不得不以一個「中文」支撐的論述文體霸道地存在於中土的「文學」裏,令人不堪其擾,是為諸多文學人士口中的「文學已死」之濫觴,其因即出在這些擅於操控「中文」之文學人士,大多只能複誦「音韻敘述」,而不知如何結合「文字、文學、文化」,更不知這麼一個以「中文」支撐的所謂「文學」原本即為「玄學」。
謹以《四十減一》迴向給那些以西方的「文字敘述」理肌所創作出來的「中文文學」,並逆轉一個只具音韻、不具圖符的「文字、文學、文化」為「玄學」,是之謂「以文化之」,「文化」也,「文」乃停佇於「文字、文學、文化」裏,自行轉化,「自化」非「它化」也,謂「以文自化」也,以回饋西方至今仍舊為「二分法」所困擾的「文化、思想、生活」;一言以蔽之,「文字承載思想、思想操控文字」,一起皆起也,「文學」只能為「象喻」,必須有直截契入「生活」之力度,除此而外的「文學」均只能說是個不具「形象性」之文字敘述,非自化之「文學」,茍欲「以文化之」,則必須創造諸多「文學形式」,諸如「寫實、魔幻、解構、結構、後設」等等,以權充「文字圖符」,然後在「文學形式」裏化其內容,卻因只能「它化」,不能「自化」,故無論如何耍弄,也只能敘述「文明」,不能敘述「文化」,是謂「西方文學」也。
《四十減一》所闡述的故事不是一樁有關我個人的事跡,因為我並未參與其事,反倒是這個已為世人淡忘的真實事跡,從一開始就在我的生命裏翻騰,令我不能安靜下來,所以導致我日夜牽縈,不斷地思索如何將這麼一則三十九人集體自殺的「負價值」新聞化解,並超脫為一個不用智謀、誠信相感的「非價值」情境(milieu),進而將「死生」議題化生為一個渾樸無用的「正價值」生命情操。
這樣的轇轕使得我不由自主地化現為事件的一分子,但是事實上,我與事件的發生毫不相干,卻也因為我的介入,使得事件產生一個「動向」,雖然往何處歸結,目前來看,仍是未知,但「幾」已動,而如何在將動未動的未來世裏造成一個勢動,就是《四十減一》著力的地方,卻也取決於如何從四十個人的情境再度減為三十九個人的「動向」,以其「減」深具「反者道之動」的效能故。
奇奧的是,這樣的轇轕與卦爻的形成有不可言說的相似之處,其因即卜筮的發生本身也是一個事實的緣起,而卜卦一旦開始,爻象就產生一個「動向」,雖然最後的卦象如何終成,在逐層疊上的爻象不得窺視全卦的情況之下,不能得知,但「幾」已動,而爻象的交錯互結乃順其勢動將一個不動凝動的未來卦象點描了出來,最後終成為卦象,但如何詮釋,卻取決於卜卦者如何從卦爻與卜卦者的「機體統一」裏將自己脫拔出來,故其詮釋本身即具「減」之內義。
把這麼兩種「二而不二」的轇轕化現為小說,似乎極易落入「後設」的範疇,但《四十減一》卻亟力排除「西方文學」的影響,而只是盡力地將中國哲學智慧融入小說藝術裏,更勉力使精神隨著真知灼識的淨化而一層一層往上超昇,藉以警惕「後現代」社會的人心敗壞與道德淪喪,讓現在這個精神墮落的現實世界所爭相表現的人性醜陋與罪惡,得以從爾予我詐、權術當道的智謀運作裏脫拔而出,以矯正當今這個「互聯網」社會四處充斥的「負價值」新聞報導,並走出江湖術士的卜卦算命。
玆以《四十減一》迴向給一個因為我之存在(「四十」的同緣共業)而使得思想產生流變的因緣與一個因為我之不存在(「四十減一」的「無我觀」)而使得思想得以入其歷史的因緣,但因「歷史」原本就是一個「生命概念」,故「先秦」以降的思想乃因之得以還原於其「一體性」之存在……
作者簡介
民國三十八年九月十七日出生於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市。
西元一九七九年獲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
歷任南加州洛杉磯縣捷運局輕軌策劃、環境評估、北縣主任等職。
西元一九九四年九月離職,在家潛居六年,讀書寫作。
西元二○○○年八月復職,西元二○一五年四月退休。
本書諸文寫於賦閒在家期間,完稿於工作閒暇之餘,於退休後整理出版。
西元一九七九年獲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
歷任南加州洛杉磯縣捷運局輕軌策劃、環境評估、北縣主任等職。
西元一九九四年九月離職,在家潛居六年,讀書寫作。
西元二○○○年八月復職,西元二○一五年四月退休。
本書諸文寫於賦閒在家期間,完稿於工作閒暇之餘,於退休後整理出版。
目次
目次
作者簡介
寫在《四十減一》印行「紙本書」之前
Fo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all of the Heaven’s Gate”
《四十減一》自序
《四十減一》又序
《四十減一》三序
「生」之兩種敘述
識非識是識
從「咸、中孚、蠱」看卦爻之演繹
艮下兌上(澤山咸)
兌下巽上(風澤中孚)
巽下艮上(山風蠱)
艮下艮上
坤下坤上
餘緒
從「咸、戌、戊」看「入邏輯」之詭譎
「入邏輯」不是個「邏輯命題」
「入文字」以化文,即為「入邏輯」以化邏輯的「邏輯命題」原型
從「易、物、象」看「佛玄」之結合
由「易」到「儒道」之分道揚鑣
由「儒道」至「玄」的乳水交融
從「門、戼、丣」看流轉至還滅的轉輒
「門、戼、丣」為轉中國哲學思想的「流轉說」為「還滅論」的關鍵
從先秦以降的中國哲學思想之所以只能作「流轉說」,實肇因於「門、戼、丣」的謬解
非文類、非文體的「後現代文學」
以「門、戼、丣」的內在性看文學「形式與內容」之展延
除去「文字」、「文字敘述」,沒有「文學」
非因有「前」,但因有「後」,而後有「前」
以「非文類、非文體」的原型化「文類、文體」的邏輯敘述
文學非文學是「文學」,「玄學」也
從書寫情境看小說角色的可書寫性
書寫情境幻化了現實中的我
從生活現實看書寫情境中的我
自我的虛脫存在活化了小說的角色
結語
從「聊天室」看「離散書寫」的延異性
「聊天室」以其「設定」左右了參與者的「溝通形式」
「聊天室」以其「溝通形式」延異了文字書寫的「離散性」
「聊天室」以其「溝通形式」還原了「溝通內容」的原始意義
結語
作者簡介
寫在《四十減一》印行「紙本書」之前
Fo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all of the Heaven’s Gate”
《四十減一》自序
《四十減一》又序
《四十減一》三序
「生」之兩種敘述
識非識是識
從「咸、中孚、蠱」看卦爻之演繹
艮下兌上(澤山咸)
兌下巽上(風澤中孚)
巽下艮上(山風蠱)
艮下艮上
坤下坤上
餘緒
從「咸、戌、戊」看「入邏輯」之詭譎
「入邏輯」不是個「邏輯命題」
「入文字」以化文,即為「入邏輯」以化邏輯的「邏輯命題」原型
從「易、物、象」看「佛玄」之結合
由「易」到「儒道」之分道揚鑣
由「儒道」至「玄」的乳水交融
從「門、戼、丣」看流轉至還滅的轉輒
「門、戼、丣」為轉中國哲學思想的「流轉說」為「還滅論」的關鍵
從先秦以降的中國哲學思想之所以只能作「流轉說」,實肇因於「門、戼、丣」的謬解
非文類、非文體的「後現代文學」
以「門、戼、丣」的內在性看文學「形式與內容」之展延
除去「文字」、「文字敘述」,沒有「文學」
非因有「前」,但因有「後」,而後有「前」
以「非文類、非文體」的原型化「文類、文體」的邏輯敘述
文學非文學是「文學」,「玄學」也
從書寫情境看小說角色的可書寫性
書寫情境幻化了現實中的我
從生活現實看書寫情境中的我
自我的虛脫存在活化了小說的角色
結語
從「聊天室」看「離散書寫」的延異性
「聊天室」以其「設定」左右了參與者的「溝通形式」
「聊天室」以其「溝通形式」延異了文字書寫的「離散性」
「聊天室」以其「溝通形式」還原了「溝通內容」的原始意義
結語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