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佈道
商品資訊
系列名:教牧實踐
ISBN13:9786269650682
替代書名:The Seven Essential Questions of Life
出版社:聖經資源中心
作者:大衛.卡奇
譯者:鄒旭
出版日:2022/10/07
裝訂/頁數:平裝/128頁
規格:23cm*16.5cm*0.8cm (高/寬/厚)
版次:1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上帝交給人類的大使命,
就是要將福音傳遍地極。
但是要怎麼傳呢?
本書提供了你我都可以做到的方法:
傾聽他人及分享生命。
不知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
想與朋友傳福音,卻不知怎麼開口;
想和家人分享基督,卻因信仰不同而困擾;
遇到素不相識的人想和其分享耶穌,卻不好意思直接開口。
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對生活的看法與態度也是百百種,當我們想要將信仰分享給他人時,都希望對方能得到救恩,但有時卻可能因急於求成而被拒絕。
作者大衛.卡奇博士是一位從事跨文化研究的教授,他以畢生的研究以及生命經驗,淬鍊出此本《世界觀佈道:有關生命的七個重要問題》,期望更多人能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而能與他人分享耶穌基督。
想要與他人展開對話,最重要的就是傾聽,傾聽他們的生活、煩惱、價值觀,以及生命,當開始了解對方,就有機會將耶穌基督以及我們的生命和對方產生共鳴,進而使他想要認識這位獨一真神。
本書從四個大方向:起源、真理、倫理道德、社會結構,探討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不同宗教的世界觀,各宗派之間可能有相似之處,但亦有相差甚遠的地方,我們可能無法直接了當定義信奉者會有什麼固定的思維模式(包含無神論),但這些知識卻有助於了解不同的族群,開放自己的視野,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並適時詢問出好的問題,與對方一起思考生命的意義。書中用語平易近人,並將一些艱深的道理生活化,加上分段明確,不僅使讀者能夠由淺入深地了解不同的世界觀,也可迅速對比尋找差異,這些認知並非要區分人群,而是使人能更快速地進入他人的思維情境,進而理解對方的需要,尋找適合的分享方式。
本書特色:
● 系統性分析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泛靈論等世界宗教的的世界觀及處世觀念。
● 循序漸進帶領讀者認識各種宗派之生命起源至倫理道德等問題,以及其在生活中遇到問題如何解決。
● 章節末提供習題,可作為個人及小組生活中的練習。
就是要將福音傳遍地極。
但是要怎麼傳呢?
本書提供了你我都可以做到的方法:
傾聽他人及分享生命。
不知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
想與朋友傳福音,卻不知怎麼開口;
想和家人分享基督,卻因信仰不同而困擾;
遇到素不相識的人想和其分享耶穌,卻不好意思直接開口。
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對生活的看法與態度也是百百種,當我們想要將信仰分享給他人時,都希望對方能得到救恩,但有時卻可能因急於求成而被拒絕。
作者大衛.卡奇博士是一位從事跨文化研究的教授,他以畢生的研究以及生命經驗,淬鍊出此本《世界觀佈道:有關生命的七個重要問題》,期望更多人能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而能與他人分享耶穌基督。
想要與他人展開對話,最重要的就是傾聽,傾聽他們的生活、煩惱、價值觀,以及生命,當開始了解對方,就有機會將耶穌基督以及我們的生命和對方產生共鳴,進而使他想要認識這位獨一真神。
本書從四個大方向:起源、真理、倫理道德、社會結構,探討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不同宗教的世界觀,各宗派之間可能有相似之處,但亦有相差甚遠的地方,我們可能無法直接了當定義信奉者會有什麼固定的思維模式(包含無神論),但這些知識卻有助於了解不同的族群,開放自己的視野,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並適時詢問出好的問題,與對方一起思考生命的意義。書中用語平易近人,並將一些艱深的道理生活化,加上分段明確,不僅使讀者能夠由淺入深地了解不同的世界觀,也可迅速對比尋找差異,這些認知並非要區分人群,而是使人能更快速地進入他人的思維情境,進而理解對方的需要,尋找適合的分享方式。
本書特色:
● 系統性分析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泛靈論等世界宗教的的世界觀及處世觀念。
● 循序漸進帶領讀者認識各種宗派之生命起源至倫理道德等問題,以及其在生活中遇到問題如何解決。
● 章節末提供習題,可作為個人及小組生活中的練習。
作者簡介
大衛.卡奇(David Cashin)
大衛.卡奇博士是哥倫比亞國際大學(Columbi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跨文化研究教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獲得印度學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擁有孟加拉國達卡大學的碩士學位和戈登學院的歷史學士學位。教學領域包括文化人類學、世界宗教、伊斯蘭教、語言學習和宣教。
卡奇博士寫了許多學術書籍和文章,能說流利的孟加拉語和瑞典語,並精通其他七種語言。
大衛.卡奇博士是哥倫比亞國際大學(Columbi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跨文化研究教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獲得印度學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擁有孟加拉國達卡大學的碩士學位和戈登學院的歷史學士學位。教學領域包括文化人類學、世界宗教、伊斯蘭教、語言學習和宣教。
卡奇博士寫了許多學術書籍和文章,能說流利的孟加拉語和瑞典語,並精通其他七種語言。
序
引言
我的故事
1971年3月,我參加了學園傳道會在新罕布什爾州舉辦的特會,會中我禱告接受基督成為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當時我16歲,生活一團糟。
過去三年的大多數時間,只要有機會我就會吸毒。一部分原因是我幾乎每件事都做不好,包括了學業、運動和社交。從12歲起,我就是一位堅定的無神論者。因為我身體瘦弱、動作笨拙,老是被人欺負,但說實話,很多時候是我自找的。
有時候只要有機會,我也會欺負人。
偷盜、撒謊、欺騙,我都做過。你不會想要結交我這樣的朋友。
1970年秋季的一天,我父母又一次抓到我在吸毒,他們讓我和姐姐去參加學園傳道會在阿默斯特的麻省大學舉辦的聚會。我記得當時使用一個傳福音的工具―《四個屬靈的原則》,和其他基督徒學生一起受訓。作為一位無神論者,我著實覺得這很滑稽。
1971年3月的一天,我在學校吸毒後飄飄然的回到家中,姐姐嘗試說服我和她一起去新罕布夏州參加學園的特會。我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參加這個特會,但是我當時神志恍惚,沒法說清楚不願意去,最後和姐姐坐進了一輛車,同去的還有學園在麻省大學的代領人和他的太太。
我還帶上了煙斗要找點樂子。
他們在開車前做了禱告,我還清楚記得在他們禱告結束的時候,我諷刺地加了一句,「是的,上帝啊,讓大衛成為基督徒吧!」
真是調皮搗蛋的小子,我現在著實佩服他們的耐心。
那天晚上,和我同寢室的是學園的一位新同工,他叫瑞馳,瘦瘦的、紅色頭髮,我一來就刁難他。那晚他沒怎麼睡覺。
我告訴他我為什麼認為基督徒都是傻子,為何上帝並不存在,覺得只有需要支撑的失敗者才會跟隨上帝,還嘰裡呱啦了一番世俗常有的其他觀點。
讓我大為吃驚的是瑞馳沒有做出防衛性的回應。事實上,他似乎在用心傾聽我所說的一切。他好像並不在意能不能把我辯倒。他絲毫沒有論斷我的觀點,這著實讓人驚訝。他並不是那種容易被說服的人,當我們終於在凌晨三點入睡的時候,有一個重擔從我身上被挪去。
有一個真正聽我說話的人,而且他的回應很顯然是出於愛。
第二天早晨我醒來的時候,有一種想要成為基督徒的奇怪願望。我來到湖邊,把煙斗和裡面的東西都扔進了湖裡。然後我在會議中心四處奔跑,想要找到瑞馳。我找到另一位學園的代領人,他很驚訝會碰到有人那麼迫切地想要禱告接受基督。長那麼大,這恐怕是我最開心的一天。
我希望可以說,從此以後,一切都完美無缺了,然而並不是。在很多方面,我仍然是那個調皮搗蛋的小子,我吸毒的問題也還未解決。過了一年多,我才下定決心告別那段歷史,但仍然會斷斷續續地經歷一些實在令人慚愧的失敗。不過我一直感謝瑞馳,是他把我引向這條美妙的嶄新路途。
十年以後,我帶著新的家庭來到孟加拉,懷著想要與穆斯林分享福音的深切願望。在這個國家的第一週,我與有經驗的宣教士一起聊天,向他們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我問他們是否希望我把四個屬靈的原則翻譯成孟加拉文,好給穆斯林傳福音。他們的回應很簡單。「卡奇」,他們說,「接下來的兩年,我們希望你先閉嘴,好好學習!」這是最好不過的建議了。我在學習當地語言的同時,也跟著一位穆斯林背景的基督徒學習他是如何接觸穆斯林的。這很有啟發,也有果效,我從始至終都跟著穆斯林一起查考聖經。我以為自己找到了事奉穆斯林的絕妙新方法。
然而,當我把同樣的一套方法介紹給印尼的宣教士時,就不再有用。久而久之我開始發現,方法都受到文化、歷史與前提假設的制約。學習《使徒行傳》也讓我看到新約教會所使用的各式各樣的佈道方法。
作為信徒,我們都有傳福音的呼召,無論擅長與否。如果我們知道傳福音的不同方法,並且瞭解聖經中表明一個人已跨越障礙選擇信靠耶穌的關鍵因素,這肯定是好的。
這本小冊子意在訓練你傾聽與瞭解你想要分享福音的對象。
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你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正如瑞馳向我所展現的那樣。這關乎怎樣問有深度的問題,並帶著非論斷的態度,樂於傾聽各式各樣的答案。
我相信這也會為你開啟一扇門,只要你完全瞭解交談的對象,就能讓他們看到你分享耶穌基督的方式和他們相關。
我也相信這是1971 年我在瑞馳身上所看到的。
我的故事
1971年3月,我參加了學園傳道會在新罕布什爾州舉辦的特會,會中我禱告接受基督成為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當時我16歲,生活一團糟。
過去三年的大多數時間,只要有機會我就會吸毒。一部分原因是我幾乎每件事都做不好,包括了學業、運動和社交。從12歲起,我就是一位堅定的無神論者。因為我身體瘦弱、動作笨拙,老是被人欺負,但說實話,很多時候是我自找的。
有時候只要有機會,我也會欺負人。
偷盜、撒謊、欺騙,我都做過。你不會想要結交我這樣的朋友。
1970年秋季的一天,我父母又一次抓到我在吸毒,他們讓我和姐姐去參加學園傳道會在阿默斯特的麻省大學舉辦的聚會。我記得當時使用一個傳福音的工具―《四個屬靈的原則》,和其他基督徒學生一起受訓。作為一位無神論者,我著實覺得這很滑稽。
1971年3月的一天,我在學校吸毒後飄飄然的回到家中,姐姐嘗試說服我和她一起去新罕布夏州參加學園的特會。我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參加這個特會,但是我當時神志恍惚,沒法說清楚不願意去,最後和姐姐坐進了一輛車,同去的還有學園在麻省大學的代領人和他的太太。
我還帶上了煙斗要找點樂子。
他們在開車前做了禱告,我還清楚記得在他們禱告結束的時候,我諷刺地加了一句,「是的,上帝啊,讓大衛成為基督徒吧!」
真是調皮搗蛋的小子,我現在著實佩服他們的耐心。
那天晚上,和我同寢室的是學園的一位新同工,他叫瑞馳,瘦瘦的、紅色頭髮,我一來就刁難他。那晚他沒怎麼睡覺。
我告訴他我為什麼認為基督徒都是傻子,為何上帝並不存在,覺得只有需要支撑的失敗者才會跟隨上帝,還嘰裡呱啦了一番世俗常有的其他觀點。
讓我大為吃驚的是瑞馳沒有做出防衛性的回應。事實上,他似乎在用心傾聽我所說的一切。他好像並不在意能不能把我辯倒。他絲毫沒有論斷我的觀點,這著實讓人驚訝。他並不是那種容易被說服的人,當我們終於在凌晨三點入睡的時候,有一個重擔從我身上被挪去。
有一個真正聽我說話的人,而且他的回應很顯然是出於愛。
第二天早晨我醒來的時候,有一種想要成為基督徒的奇怪願望。我來到湖邊,把煙斗和裡面的東西都扔進了湖裡。然後我在會議中心四處奔跑,想要找到瑞馳。我找到另一位學園的代領人,他很驚訝會碰到有人那麼迫切地想要禱告接受基督。長那麼大,這恐怕是我最開心的一天。
我希望可以說,從此以後,一切都完美無缺了,然而並不是。在很多方面,我仍然是那個調皮搗蛋的小子,我吸毒的問題也還未解決。過了一年多,我才下定決心告別那段歷史,但仍然會斷斷續續地經歷一些實在令人慚愧的失敗。不過我一直感謝瑞馳,是他把我引向這條美妙的嶄新路途。
十年以後,我帶著新的家庭來到孟加拉,懷著想要與穆斯林分享福音的深切願望。在這個國家的第一週,我與有經驗的宣教士一起聊天,向他們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我問他們是否希望我把四個屬靈的原則翻譯成孟加拉文,好給穆斯林傳福音。他們的回應很簡單。「卡奇」,他們說,「接下來的兩年,我們希望你先閉嘴,好好學習!」這是最好不過的建議了。我在學習當地語言的同時,也跟著一位穆斯林背景的基督徒學習他是如何接觸穆斯林的。這很有啟發,也有果效,我從始至終都跟著穆斯林一起查考聖經。我以為自己找到了事奉穆斯林的絕妙新方法。
然而,當我把同樣的一套方法介紹給印尼的宣教士時,就不再有用。久而久之我開始發現,方法都受到文化、歷史與前提假設的制約。學習《使徒行傳》也讓我看到新約教會所使用的各式各樣的佈道方法。
作為信徒,我們都有傳福音的呼召,無論擅長與否。如果我們知道傳福音的不同方法,並且瞭解聖經中表明一個人已跨越障礙選擇信靠耶穌的關鍵因素,這肯定是好的。
這本小冊子意在訓練你傾聽與瞭解你想要分享福音的對象。
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你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正如瑞馳向我所展現的那樣。這關乎怎樣問有深度的問題,並帶著非論斷的態度,樂於傾聽各式各樣的答案。
我相信這也會為你開啟一扇門,只要你完全瞭解交談的對象,就能讓他們看到你分享耶穌基督的方式和他們相關。
我也相信這是1971 年我在瑞馳身上所看到的。
目次
引言:我的故事
第一部:問題篇
第一章:世界觀佈道
第二章:起源、能力與命運的神話
第三章:真理
第四章:對與錯
第五章:人類問題
第六章:解決之道
第二部:解答篇
第七章:起源的問題
第八章:成功與命運
第九章:真理
第十章:倫理道德
第十一章:人類問題
第十二章:問題的解決之道
後記
第一部:問題篇
第一章:世界觀佈道
第二章:起源、能力與命運的神話
第三章:真理
第四章:對與錯
第五章:人類問題
第六章:解決之道
第二部:解答篇
第七章:起源的問題
第八章:成功與命運
第九章:真理
第十章:倫理道德
第十一章:人類問題
第十二章:問題的解決之道
後記
書摘/試閱
我喜歡向人講述耶穌。但是我並不擅長,因我是一個內向的人。
關注他人不是我的強項。所以很多年我都刻意訓練自己在飛機上、在海灘、在家中或學校,抓住各種與人見面的機會告訴他們這位拯救我的主。
但很多年來,我所做的讓我感覺並不好。我好像總是嘗試把人擺放到一個適合我陳述福音的位置,而他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我的陳述。
我想大多數的基督徒甚至都不會再嘗試。他們預料到自己會被拒絕,因為他們用過去學到的方法傳福音常常碰壁。
有鑒於此,我非常熱切地想要看到基督徒每天都有勇氣與人分享耶穌,並得到正面的回應。我相信這是有可能的。
近年來,我發現自己在與人傳福音時的交談越來越有趣。他們完全不會聽到照本宣科的傳講,我也不會趕著時間想要作見證。
與此相反,我會不斷地問他們問題。確切的說,是七個問題。
我發現自己會有濃厚的興趣去認真傾聽所得到的回應。
我也聽到越來越多的非基督徒告訴我,「這是我經歷過最重要的靈性對話」,「這是我在飛機上經歷最重要的交談」,或者「這是我兩年來最棒的一次談話」。
這些是在過去的四個月自稱是無神論的人說的。是娜塔亞、山姆和威爾親口對我說的,儘管他們都確實聽到了我的見證和須要相信耶穌的信息。
那麼,如果你在與人分享信仰時常常得到這樣的回應,會不會更願意多分享一些呢?
我特別喜歡這個方法的一方面在於,我能與定期短暫碰面的人展開持續的交談。比如今年三月在健身俱樂部有一位年輕的女子,在我們連續七週、每次五分鐘的交談後禱告接受了基督。
問好問題的想法並非源自於我。記得多年前讀過一本李德爾寫的書,名為《你為何相信》(Know Why You Believe)1。書中有一章題為「傾聽的佈道」(“Evangelism of the Ears”)。
他強調需要傾聽並瞭解你所交談的人來自哪裡。或許你可以說這本小冊子是嘗試系統闡述「傾聽的佈道」。
過去十年我一直在參與一個學習不同文化的項目。這段時間,我們學校差派了超過1,000次團隊或個人去考察和瞭解當地文化。他們專注學習各色文化,包括職場文化、民族文化和不同年齡的群體文化。他們的任務是理解人們透過自己的文化所表達出來的潛在世界觀。
如何解釋「世界觀」這個詞是很有挑戰性的。我把它定義為「人們如何看待生活」,但其實遠比此複雜和深奧。
我們真正探索的是人們用怎樣的前提假設面對生活。而前提假設又很難定義,因為他們通常是在潛意識層面。因此學生們在這些年設計了很多問卷,想要弄清這些潛在的前提假設。
慢慢地我們有了一些發現。首先,前提假設通常會符合我們周遭所能看到的大眾潮流。換句話說,他們的可預知度很高。第二,我們發現它們始終處於改變與波動的狀態,特別是在年輕人中間。
世界觀不是一個產生靜態文化的靜態根基。世界觀是一系列動態的觀點、信念與價值觀,始終從內至外地產生影響且接受影響。
社會結構
這些年我設計了一個世界觀網格圖,稱之為「四個象限」。它像是分成四個部分的餅狀圖。其中一個部分很容易理解,並且通常是文化研究的核心。
我把它簡單地稱作「社會結構」。家庭與社會結構在每一個文化中都顯而易見。對他們進行描述相當簡單,其背後的前提假設雖然要稍複雜一些,但也非常清楚(然而還是有點難繪製)。
起源、生命的意義和自我
剩下三個象限的第一個象限用於探索「世界觀佈道」,其位於圖表的右上方,我簡單稱之為「故事」。它與「存在」相關,具體來說是「人類的存在」和宇宙中其他形式的「存在」。
簡單地說,我們苦於求問: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我們去往何處?我們的終極意義和生命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問題的本質是什麼,何為解決之道?我們如何在生命中獲得成功,真正的能力又來自哪裡?
我由此發展出「七個生命基本問題」;要弄清生命的意義,每個人都需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會稍後來看這七個問題。
一個人的信仰的基石,通常以他們所相信的起源、能力與命運的故事為根基。我們可能在生活中並沒有這些問題的答案,而且周遭文化一定有很多的娛樂消遣會分散我們注意力。
據說蘇格拉底說過,「沒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過」。我也這樣認為。大多數的人極少會反思人生,而問好的問題是促使他們思考的一種方式。
你如何知道「假」與「真」
在圖表右下角的象限,「真理」,提出了問題:「我如何區分真與假」?
這是從古至今最複雜和最難思考的領域。從最簡單的層面上說,這個部分解決的是我如何整理信息。我該關注什麼,又得忽略什麼?
在這最終極領域上,這個象限提出了問題:我如何知道我知道什麼?我如何處理生命中的輕重緩急,我給予關注的優先次序是什麼?什麼可以使我信服,什麼又不能?什麼是我生命的權柄,什麼又不是?
我們會在後面的一章來探討這個問題和它的許多方面。
倫理與道德
最後,我們來到圖表的左下角。這個倫理的象限詢問:我如何區分對與錯?
真假對錯明顯是密切關聯的。如果我說謊,那麼我所說的就不僅是虛假而已,很可能在道德上也是錯誤的,並且(或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偷稅漏稅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
但說謊也有可能不會被認為是道德敗壞。聖誕老人就是明證。
所以,為了便於分析,我們會把真理與倫理的象限分類處理。在這一象限,我們只是問:一個人如何區分對與錯?
關注他人不是我的強項。所以很多年我都刻意訓練自己在飛機上、在海灘、在家中或學校,抓住各種與人見面的機會告訴他們這位拯救我的主。
但很多年來,我所做的讓我感覺並不好。我好像總是嘗試把人擺放到一個適合我陳述福音的位置,而他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我的陳述。
我想大多數的基督徒甚至都不會再嘗試。他們預料到自己會被拒絕,因為他們用過去學到的方法傳福音常常碰壁。
有鑒於此,我非常熱切地想要看到基督徒每天都有勇氣與人分享耶穌,並得到正面的回應。我相信這是有可能的。
近年來,我發現自己在與人傳福音時的交談越來越有趣。他們完全不會聽到照本宣科的傳講,我也不會趕著時間想要作見證。
與此相反,我會不斷地問他們問題。確切的說,是七個問題。
我發現自己會有濃厚的興趣去認真傾聽所得到的回應。
我也聽到越來越多的非基督徒告訴我,「這是我經歷過最重要的靈性對話」,「這是我在飛機上經歷最重要的交談」,或者「這是我兩年來最棒的一次談話」。
這些是在過去的四個月自稱是無神論的人說的。是娜塔亞、山姆和威爾親口對我說的,儘管他們都確實聽到了我的見證和須要相信耶穌的信息。
那麼,如果你在與人分享信仰時常常得到這樣的回應,會不會更願意多分享一些呢?
我特別喜歡這個方法的一方面在於,我能與定期短暫碰面的人展開持續的交談。比如今年三月在健身俱樂部有一位年輕的女子,在我們連續七週、每次五分鐘的交談後禱告接受了基督。
問好問題的想法並非源自於我。記得多年前讀過一本李德爾寫的書,名為《你為何相信》(Know Why You Believe)1。書中有一章題為「傾聽的佈道」(“Evangelism of the Ears”)。
他強調需要傾聽並瞭解你所交談的人來自哪裡。或許你可以說這本小冊子是嘗試系統闡述「傾聽的佈道」。
過去十年我一直在參與一個學習不同文化的項目。這段時間,我們學校差派了超過1,000次團隊或個人去考察和瞭解當地文化。他們專注學習各色文化,包括職場文化、民族文化和不同年齡的群體文化。他們的任務是理解人們透過自己的文化所表達出來的潛在世界觀。
如何解釋「世界觀」這個詞是很有挑戰性的。我把它定義為「人們如何看待生活」,但其實遠比此複雜和深奧。
我們真正探索的是人們用怎樣的前提假設面對生活。而前提假設又很難定義,因為他們通常是在潛意識層面。因此學生們在這些年設計了很多問卷,想要弄清這些潛在的前提假設。
慢慢地我們有了一些發現。首先,前提假設通常會符合我們周遭所能看到的大眾潮流。換句話說,他們的可預知度很高。第二,我們發現它們始終處於改變與波動的狀態,特別是在年輕人中間。
世界觀不是一個產生靜態文化的靜態根基。世界觀是一系列動態的觀點、信念與價值觀,始終從內至外地產生影響且接受影響。
社會結構
這些年我設計了一個世界觀網格圖,稱之為「四個象限」。它像是分成四個部分的餅狀圖。其中一個部分很容易理解,並且通常是文化研究的核心。
我把它簡單地稱作「社會結構」。家庭與社會結構在每一個文化中都顯而易見。對他們進行描述相當簡單,其背後的前提假設雖然要稍複雜一些,但也非常清楚(然而還是有點難繪製)。
起源、生命的意義和自我
剩下三個象限的第一個象限用於探索「世界觀佈道」,其位於圖表的右上方,我簡單稱之為「故事」。它與「存在」相關,具體來說是「人類的存在」和宇宙中其他形式的「存在」。
簡單地說,我們苦於求問: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我們去往何處?我們的終極意義和生命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問題的本質是什麼,何為解決之道?我們如何在生命中獲得成功,真正的能力又來自哪裡?
我由此發展出「七個生命基本問題」;要弄清生命的意義,每個人都需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會稍後來看這七個問題。
一個人的信仰的基石,通常以他們所相信的起源、能力與命運的故事為根基。我們可能在生活中並沒有這些問題的答案,而且周遭文化一定有很多的娛樂消遣會分散我們注意力。
據說蘇格拉底說過,「沒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過」。我也這樣認為。大多數的人極少會反思人生,而問好的問題是促使他們思考的一種方式。
你如何知道「假」與「真」
在圖表右下角的象限,「真理」,提出了問題:「我如何區分真與假」?
這是從古至今最複雜和最難思考的領域。從最簡單的層面上說,這個部分解決的是我如何整理信息。我該關注什麼,又得忽略什麼?
在這最終極領域上,這個象限提出了問題:我如何知道我知道什麼?我如何處理生命中的輕重緩急,我給予關注的優先次序是什麼?什麼可以使我信服,什麼又不能?什麼是我生命的權柄,什麼又不是?
我們會在後面的一章來探討這個問題和它的許多方面。
倫理與道德
最後,我們來到圖表的左下角。這個倫理的象限詢問:我如何區分對與錯?
真假對錯明顯是密切關聯的。如果我說謊,那麼我所說的就不僅是虛假而已,很可能在道德上也是錯誤的,並且(或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偷稅漏稅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
但說謊也有可能不會被認為是道德敗壞。聖誕老人就是明證。
所以,為了便於分析,我們會把真理與倫理的象限分類處理。在這一象限,我們只是問:一個人如何區分對與錯?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