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鵰英雄傳(一)(亮彩映象修訂版)
商品資訊
系列名:金庸作品集(平裝新版)
ISBN13:9789573298014
出版社:遠流
作者:金庸
出版日:2022/12/29
裝訂/頁數:平裝/424頁
規格:21cm*14.8cm*2.1cm (高/寬/厚)
重量:530克
版次:5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永恆金庸‧無限江湖
人生可以錯過很多,唯獨不能錯過金庸
【版本特色】
‧最受歡迎的修訂版,25年來首次改版!
此版為1970年代至今,流傳最廣、最受金迷喜愛的「修訂版」內容,全面進行逐字精校,並製作更符合現代印刷技術的數位印刷檔。期待這套書的出版,成為下一個金庸百年,影響力最大的版本。
‧最原汁原味的台版金庸!
【金庸作品集】歷經金庸幾次小幅修改,此版本保留了1970年代最初始的修訂內容,其獨一無二的特殊性不言而喻,也是兩岸三地唯一保存完整「降龍十八掌」的版本。
‧融合古典與現代的視覺新意境!
「以經典的金庸書法,搭配現代的攝影照片,提煉出每一部小說的形象與精神!」早期的「黃山圖」、「富春山居圖」,都是用一個概念來表現一整套小說;此次設計,則是將各部小說的特性與印記凸顯表現,並將金庸封面從以前2D的水墨畫,邁向3D電影化的質感。
‧每一款封面映象,都是一個等待金迷來破解的「意象密碼」!
《射鵰英雄傳》以「鵰羽」做主視覺,其翱翔於大漠高空的意象,呼應本書英雄史詩的敘事,羽毛的層疊感,則呈現人物的複雜性。
【從「英雄」看《射鵰》】
以一場十八年賭約為引,帶出國仇家恨,英雄氣短,而為爭天下大權、為奪武功第一之名,江湖紛爭又起……這樣的江湖怎能沒有英雄?但,何謂「英雄」?
錢塘江浩浩江水,流經南宋臨安牛家村邊,金兵尚未禍及此地,小小村莊偏安一隅。在這裡,隱居著兩位英雄之後──郭嘯天與楊鐵心。他們在大雪之夜遇到全真派長春子丘處機,他剛手刃奸官,遭到宋兵與金兵聯合追捕。最終陰差陽錯,郭嘯天與楊鐵心為奸謀所害,他們的妻子身懷有孕,被迫奔逃異鄉。
這場雪中緣分,導致一局歷時十八年的賭約──丘處機與江南七怪打賭,他們分頭尋找郭、楊的遺腹子,收為徒弟,十八年後,江南醉仙樓重會,誰的徒弟比武得勝,誰就贏了賭約。
郭嘯天之妻李萍後來落腳蒙古,生下郭靖。憨厚呆拙的郭靖,於十八年之期將近時,和江南七怪一起離開蒙古。途中他單身上路,一路闖盪江湖,遇到一生的摯愛黃蓉,卻也失去至親;曾與成吉思汗征戰西域,和大奸大惡的西毒歐陽鋒周旋,跟正氣凜然的洪七公學降龍十八掌……善與惡均交會過,他一度迷失方向,心生懷疑:武功何用?英雄何用?最終在華山之巔領悟──
世上沒有英雄,只有無愧我心。
人生可以錯過很多,唯獨不能錯過金庸
【版本特色】
‧最受歡迎的修訂版,25年來首次改版!
此版為1970年代至今,流傳最廣、最受金迷喜愛的「修訂版」內容,全面進行逐字精校,並製作更符合現代印刷技術的數位印刷檔。期待這套書的出版,成為下一個金庸百年,影響力最大的版本。
‧最原汁原味的台版金庸!
【金庸作品集】歷經金庸幾次小幅修改,此版本保留了1970年代最初始的修訂內容,其獨一無二的特殊性不言而喻,也是兩岸三地唯一保存完整「降龍十八掌」的版本。
‧融合古典與現代的視覺新意境!
「以經典的金庸書法,搭配現代的攝影照片,提煉出每一部小說的形象與精神!」早期的「黃山圖」、「富春山居圖」,都是用一個概念來表現一整套小說;此次設計,則是將各部小說的特性與印記凸顯表現,並將金庸封面從以前2D的水墨畫,邁向3D電影化的質感。
‧每一款封面映象,都是一個等待金迷來破解的「意象密碼」!
《射鵰英雄傳》以「鵰羽」做主視覺,其翱翔於大漠高空的意象,呼應本書英雄史詩的敘事,羽毛的層疊感,則呈現人物的複雜性。
【從「英雄」看《射鵰》】
以一場十八年賭約為引,帶出國仇家恨,英雄氣短,而為爭天下大權、為奪武功第一之名,江湖紛爭又起……這樣的江湖怎能沒有英雄?但,何謂「英雄」?
錢塘江浩浩江水,流經南宋臨安牛家村邊,金兵尚未禍及此地,小小村莊偏安一隅。在這裡,隱居著兩位英雄之後──郭嘯天與楊鐵心。他們在大雪之夜遇到全真派長春子丘處機,他剛手刃奸官,遭到宋兵與金兵聯合追捕。最終陰差陽錯,郭嘯天與楊鐵心為奸謀所害,他們的妻子身懷有孕,被迫奔逃異鄉。
這場雪中緣分,導致一局歷時十八年的賭約──丘處機與江南七怪打賭,他們分頭尋找郭、楊的遺腹子,收為徒弟,十八年後,江南醉仙樓重會,誰的徒弟比武得勝,誰就贏了賭約。
郭嘯天之妻李萍後來落腳蒙古,生下郭靖。憨厚呆拙的郭靖,於十八年之期將近時,和江南七怪一起離開蒙古。途中他單身上路,一路闖盪江湖,遇到一生的摯愛黃蓉,卻也失去至親;曾與成吉思汗征戰西域,和大奸大惡的西毒歐陽鋒周旋,跟正氣凜然的洪七公學降龍十八掌……善與惡均交會過,他一度迷失方向,心生懷疑:武功何用?英雄何用?最終在華山之巔領悟──
世上沒有英雄,只有無愧我心。
作者簡介
金庸(1924〜2018)
本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於1949年因工作調動而移居香港。曾任報社記者、編譯、編輯,電影公司編劇、導演等職;1959年創辦《明報》機構,出版報紙、雜誌及書籍,成為香港輿論的重鎮。其關注時局,同時創作武俠小說,每日下午寫武俠,晚間截稿前寫社論時評。如此十七年,創造了巨大的文學成就,而後輻射出藝術、影劇,以及超越文學領域的無限衍生發展。曾獲頒海內外眾多榮銜,於200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金庸不僅是文學家,亦以新聞工作者、社會活動家、學者的多重身分貢獻予大時代,即使退亦不休,持續勤讀修學,終而留給人間一個大俠典範。
金庸自1955年創作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至1972年《鹿鼎記》連載完畢封筆,再至《金庸作品集》歷經兩度全面修訂,而有舊版、修訂版、新修版三種版本,又因香港、臺灣、大陸、東南亞地域各異,繁、簡體版本發展可觀,亦有英、日、韓、法、義、泰、越、馬來、印尼等多種譯文。
金庸小說以大歷史為背景,融中華文化於其中,並博採江湖傳奇,塑造出多位形象鮮明的人物,成為各創作領域取之不竭的題材。
本名查良鏞,浙江海寧人,於1949年因工作調動而移居香港。曾任報社記者、編譯、編輯,電影公司編劇、導演等職;1959年創辦《明報》機構,出版報紙、雜誌及書籍,成為香港輿論的重鎮。其關注時局,同時創作武俠小說,每日下午寫武俠,晚間截稿前寫社論時評。如此十七年,創造了巨大的文學成就,而後輻射出藝術、影劇,以及超越文學領域的無限衍生發展。曾獲頒海內外眾多榮銜,於200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金庸不僅是文學家,亦以新聞工作者、社會活動家、學者的多重身分貢獻予大時代,即使退亦不休,持續勤讀修學,終而留給人間一個大俠典範。
金庸自1955年創作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至1972年《鹿鼎記》連載完畢封筆,再至《金庸作品集》歷經兩度全面修訂,而有舊版、修訂版、新修版三種版本,又因香港、臺灣、大陸、東南亞地域各異,繁、簡體版本發展可觀,亦有英、日、韓、法、義、泰、越、馬來、印尼等多種譯文。
金庸小說以大歷史為背景,融中華文化於其中,並博採江湖傳奇,塑造出多位形象鮮明的人物,成為各創作領域取之不竭的題材。
名人/編輯推薦
【他們都讀金庸】
彼時在親戚家隨手抓了一本《天龍八部》,讀將起來。才翻了幾頁,便直直墜入金佬筆下之絕妙幻境,整個人失魂落魄。從此我中了一種名為「金庸」的毒,此毒深入五臟六腑,浸染骨髓、無藥可解,且患者甘之如飴。金庸儼然已成為人生不可分離的一部分,是文學啟蒙、是心靈啟迪,是難以抹滅之青春回憶。人生可以錯過很多,唯獨不能錯過金庸。──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作家
金庸光是在他最有名的「射鵰三部曲」當中,每一個武功門派,每一個傳奇人物,可能都精通三五門的功夫。假設「射鵰三部曲」出現上百門的武術,那麼在金庸一生所創作的作品長河中,統計出來的不知道會是怎麼樣的天文數字。而真實世界沒有武俠,那全都是從金庸的腦袋裡面無中生有創造出來的。你怎麼能不佩服那樣偉大的心靈。──李律/文化研究者
如果你沒有收藏過金庸,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如果你的孩子沒有讀過金庸,這更是一個好機會讓孩子進入金庸的世界。金庸對於社會學、愛情以及長文故事的寫作掌握度,都是很好的典範。江湖不是虛幻,就是我們所處的世界;武術不是特效,講的就是人性。要在職場好好生存,讀金庸更是一個非常自然的學習方式。──劉冠吟/華山文創園區品牌長
遠流出版的《金庸作品集》,成為世界上唯一仍在出版的修訂初版《金庸作品集》。光是這個賣點,就值得全球金迷擁有一套了。更何況,這次改版(重排文字、精校)所用的封面,都比過去的更有意思,也更漂亮,既與每書主題相呼應(如《神鵰俠侶》用情花圖,《倚天屠龍記》用聖火圖),又充滿現代感,不折不扣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邱健恩/金庸藏家、香港金庸館特約研究員
彼時在親戚家隨手抓了一本《天龍八部》,讀將起來。才翻了幾頁,便直直墜入金佬筆下之絕妙幻境,整個人失魂落魄。從此我中了一種名為「金庸」的毒,此毒深入五臟六腑,浸染骨髓、無藥可解,且患者甘之如飴。金庸儼然已成為人生不可分離的一部分,是文學啟蒙、是心靈啟迪,是難以抹滅之青春回憶。人生可以錯過很多,唯獨不能錯過金庸。──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作家
金庸光是在他最有名的「射鵰三部曲」當中,每一個武功門派,每一個傳奇人物,可能都精通三五門的功夫。假設「射鵰三部曲」出現上百門的武術,那麼在金庸一生所創作的作品長河中,統計出來的不知道會是怎麼樣的天文數字。而真實世界沒有武俠,那全都是從金庸的腦袋裡面無中生有創造出來的。你怎麼能不佩服那樣偉大的心靈。──李律/文化研究者
如果你沒有收藏過金庸,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如果你的孩子沒有讀過金庸,這更是一個好機會讓孩子進入金庸的世界。金庸對於社會學、愛情以及長文故事的寫作掌握度,都是很好的典範。江湖不是虛幻,就是我們所處的世界;武術不是特效,講的就是人性。要在職場好好生存,讀金庸更是一個非常自然的學習方式。──劉冠吟/華山文創園區品牌長
遠流出版的《金庸作品集》,成為世界上唯一仍在出版的修訂初版《金庸作品集》。光是這個賣點,就值得全球金迷擁有一套了。更何況,這次改版(重排文字、精校)所用的封面,都比過去的更有意思,也更漂亮,既與每書主題相呼應(如《神鵰俠侶》用情花圖,《倚天屠龍記》用聖火圖),又充滿現代感,不折不扣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邱健恩/金庸藏家、香港金庸館特約研究員
序
倪匡評《射鵰英雄傳》
《射鵰英雄傳》是金庸作品中廣被普遍接受的一部,最多人提及的一部。自《射鵰》之後,再也無人懷疑金庸的小說巨匠的地位。這是一部結構完整得天衣無縫的小說,是金庸成熟的象徵。
在《射鵰》中,歷史人物和虛構人物的揉合,又有了新的發展。虛構人物不再擔任小角色,而是可以和歷史人物分庭抗禮了。郭靖自小就和成吉思汗在一起生活,後來更曾統率蒙古大軍西征。從此開始,金庸筆下對創作人物的處置,更加隨心所欲,有時甚至可以凌駕於歷史人物之上了。
這樣的安排,足以證明金庸對他所寫的小說的歷史背景,有了更深刻的研究和心得。讀者當可以發現,在歷史和創作的揉合之中,是極度的水乳交融,不著痕跡的。
《射鵰》最成功之處,是在人物的創造。《射鵰》的故事,甚至可以說是平舖直敘的,所有精采的部份,全來自所創造出來的、活龍活現、無時無刻不在讀者眼前跳躍的人物。
金庸寫人物,成功始自《射鵰》,而在《射鵰》之後,更趨成熟。
《射鵰》在金庸的作品中,是比較「淺」的一部作品,流傳最廣,最易為讀者接受,也在於這一點。
《射鵰》中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有傳統武俠小說的影子,但也成了無數武俠小說競相仿效的寫法。《射鵰》可以說是一部武俠小說的典範,在武俠小說史上,佔有最重要的地位。
愛情上的觀念,一直到《射鵰》,金庸還是堅持「一男一女」的「正確戀愛觀」,這種觀念,一直維持到最後一部《鹿鼎記》,才來了一個大突破。所以,在《射鵰》中,郭靖儘管和蒙古公主有婚約,可是在遇見了黃蓉之後,他只好在兩者之中擇其一,當然,感情上的挫折,也變成了故事的豐富情節。
《射鵰》熱鬧、情節曲折動人、人物生動豐富,是雅俗共賞的成功作品。
(節錄自倪匡《我看金庸小說》)
《射鵰英雄傳》是金庸作品中廣被普遍接受的一部,最多人提及的一部。自《射鵰》之後,再也無人懷疑金庸的小說巨匠的地位。這是一部結構完整得天衣無縫的小說,是金庸成熟的象徵。
在《射鵰》中,歷史人物和虛構人物的揉合,又有了新的發展。虛構人物不再擔任小角色,而是可以和歷史人物分庭抗禮了。郭靖自小就和成吉思汗在一起生活,後來更曾統率蒙古大軍西征。從此開始,金庸筆下對創作人物的處置,更加隨心所欲,有時甚至可以凌駕於歷史人物之上了。
這樣的安排,足以證明金庸對他所寫的小說的歷史背景,有了更深刻的研究和心得。讀者當可以發現,在歷史和創作的揉合之中,是極度的水乳交融,不著痕跡的。
《射鵰》最成功之處,是在人物的創造。《射鵰》的故事,甚至可以說是平舖直敘的,所有精采的部份,全來自所創造出來的、活龍活現、無時無刻不在讀者眼前跳躍的人物。
金庸寫人物,成功始自《射鵰》,而在《射鵰》之後,更趨成熟。
《射鵰》在金庸的作品中,是比較「淺」的一部作品,流傳最廣,最易為讀者接受,也在於這一點。
《射鵰》中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有傳統武俠小說的影子,但也成了無數武俠小說競相仿效的寫法。《射鵰》可以說是一部武俠小說的典範,在武俠小說史上,佔有最重要的地位。
愛情上的觀念,一直到《射鵰》,金庸還是堅持「一男一女」的「正確戀愛觀」,這種觀念,一直維持到最後一部《鹿鼎記》,才來了一個大突破。所以,在《射鵰》中,郭靖儘管和蒙古公主有婚約,可是在遇見了黃蓉之後,他只好在兩者之中擇其一,當然,感情上的挫折,也變成了故事的豐富情節。
《射鵰》熱鬧、情節曲折動人、人物生動豐富,是雅俗共賞的成功作品。
(節錄自倪匡《我看金庸小說》)
目次
【第一冊】
第一回 風雪驚變
第二回 江南七怪
第三回 大漠風沙
第四回 黑風雙煞
第五回 彎弓射鵰
第六回 崖頂疑陣
第七回 比武招親
第八回 各顯神通
第九回 鐵槍破犂
第十回 冤家聚頭
第一回 風雪驚變
第二回 江南七怪
第三回 大漠風沙
第四回 黑風雙煞
第五回 彎弓射鵰
第六回 崖頂疑陣
第七回 比武招親
第八回 各顯神通
第九回 鐵槍破犂
第十回 冤家聚頭
書摘/試閱
「金庸作品集」臺灣版序
小說是寫給人看的。小說的內容是人。
小說寫一個人、幾個人、一羣人、或成千成萬人的性格和感情。他們的性格和感情從橫面的環境中反映出來,從縱面的遭遇中反映出來,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關係中反映出來。長篇小說中似乎只有「魯濱遜飄流記」,才只寫一個人,寫他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但寫到後來,終於也出現了一個僕人「星期五」。只寫一個人的短篇小說多些,寫一個人在與環境的接觸中表現他外在的世界,內心的世界,尤其是內心世界。
西洋傳統的小說理論分別從環境、人物、情節三個方面去分析一篇作品。由於小說作者不同的個性與才能,往往有不同的偏重。
基本上,武俠小說與別的小說一樣,也是寫人,只不過環境是古代的,人物是有武功的,情節偏重於激烈的鬪爭。任何小說都有它所特別側重的一面。愛情小說寫男女之間與性有關的感情,寫實小說描繪一個特定時代的環境,「三國演義」與「水滸」一類小說敘述大羣人物的鬪爭經歷,現代小說的重點往往放在人物的心理過程上。
小說是藝術的一種,藝術的基本內容是人的感情,主要形式是美,廣義的、美學上的美。在小說,那是語言文筆之美、安排結構之美,關鍵在於怎樣將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某種形式而表現出來。甚麼形式都可以,或者是作者主觀的剖析,或者是客觀的敘述故事,從人物的行動和言語中客觀的表達。
讀者閱讀一部小說,是將小說的內容與自己的心理狀態結合起來。同樣一部小說,有的人感到強烈的震動,有的人卻覺得無聊厭倦。讀者的個性與感情,與小說中所表現的個性與感情相接觸,產生了「化學反應」。
武俠小說只是表現人情的一種特定形式。好像作曲家要表現一種情緒,用鋼琴、小提琴、交響樂、或歌唱的形式都可以,畫家可以選擇油畫、水彩、水墨、或漫畫的形式。問題不在採取甚麼形式,而是表現的手法好不好,能不能和讀者、聽者、觀賞者的心靈相溝通,能不能使他的心產生共鳴。小說是藝術形式之一,有好的藝術,也有不好的藝術。
好或者不好,在藝術上是屬於美的範疇,不屬於真或善的範疇。判斷美的標準是美,是感情,不是科學上的真或不真,道德上的善或不善,也不是經濟上的值錢不值錢,政治上對統治者的有利或有害。當然,任何藝術作品都會發生社會影響,自也可以用社會影響的價值去估量,不過那是另一種評價。
在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的勢力及於一切,所以我們到歐美的博物院去參觀,見到所有中世紀的繪畫都以「聖經」為題材,表現女性的人體之美,也必須通過聖母的形象。直到文藝復興之後,凡人的形象才在繪畫和文學中表現出來,所謂文藝復興,是在文藝上復興希臘、羅馬時代對「人」的描寫,而不再集中於描寫神與聖人。
中國人的文藝觀,長期來是「文以載道」,那和中世紀歐洲黑暗時代的文藝思想是一致的,用「善或不善」的標準來衡量文藝。「詩經」中的情歌,要牽強附會地解釋為諷刺君主或歌頌后妃。陶淵明的「閒情賦」,司馬光、歐陽修、晏殊的相思愛戀之詞,或者惋惜地評之為白璧之玷,或者好意地解釋為另有所指。他們不相信文藝所表現的是感情,認為文字的唯一功能只是為政治或社會價值服務。
我寫武俠小說,只是塑造一些人物,描寫他們在特定的武俠環境(古代的、沒有法治的、以武力來解決爭端的社會)中的遭遇。當時的社會和現代社會已大不相同,人的性格和感情卻沒有多大變化。古代人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仍能在現代讀者的心靈中引起相應的情緒。讀者們當然可以覺得表現的手法拙劣,技巧不夠成熟,描寫殊不深刻,以美學觀點來看是低級的藝術作品。無論如何,我不想載甚麼道。我在寫武俠小說的同時,也寫政治評論,也寫與哲學、宗教有關的文字。涉及思想的文字,是訴諸讀者理智的,對這些文字,才有是非、真假的判斷,讀者或許同意,或許只部份同意,或許完全反對。
對於小說,我希望讀者們只說喜歡或不喜歡,只說受到感動或覺得厭煩。我最高興的是讀者喜愛或憎恨我小說中的某些人物,如果有了那種感情,表示我小說中的人物已和讀者的心靈發生聯繫了。小說作者最大的企求,莫過於創造一些人物,使得他們在讀者心中變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藝術是創造,音樂創造美的聲音,繪畫創造美的視覺形象,小說是想創造人物。假使只求如實反映外在世界,那麼有了錄音機、照相機,何必再要音樂、繪畫?有了報紙、歷史書、記錄電視片、社會調查統計、醫生的病歷紀錄、黨部與警察局的人事檔案,何必再要小說?
一九八六.二.六 於香港
小說是寫給人看的。小說的內容是人。
小說寫一個人、幾個人、一羣人、或成千成萬人的性格和感情。他們的性格和感情從橫面的環境中反映出來,從縱面的遭遇中反映出來,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關係中反映出來。長篇小說中似乎只有「魯濱遜飄流記」,才只寫一個人,寫他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但寫到後來,終於也出現了一個僕人「星期五」。只寫一個人的短篇小說多些,寫一個人在與環境的接觸中表現他外在的世界,內心的世界,尤其是內心世界。
西洋傳統的小說理論分別從環境、人物、情節三個方面去分析一篇作品。由於小說作者不同的個性與才能,往往有不同的偏重。
基本上,武俠小說與別的小說一樣,也是寫人,只不過環境是古代的,人物是有武功的,情節偏重於激烈的鬪爭。任何小說都有它所特別側重的一面。愛情小說寫男女之間與性有關的感情,寫實小說描繪一個特定時代的環境,「三國演義」與「水滸」一類小說敘述大羣人物的鬪爭經歷,現代小說的重點往往放在人物的心理過程上。
小說是藝術的一種,藝術的基本內容是人的感情,主要形式是美,廣義的、美學上的美。在小說,那是語言文筆之美、安排結構之美,關鍵在於怎樣將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某種形式而表現出來。甚麼形式都可以,或者是作者主觀的剖析,或者是客觀的敘述故事,從人物的行動和言語中客觀的表達。
讀者閱讀一部小說,是將小說的內容與自己的心理狀態結合起來。同樣一部小說,有的人感到強烈的震動,有的人卻覺得無聊厭倦。讀者的個性與感情,與小說中所表現的個性與感情相接觸,產生了「化學反應」。
武俠小說只是表現人情的一種特定形式。好像作曲家要表現一種情緒,用鋼琴、小提琴、交響樂、或歌唱的形式都可以,畫家可以選擇油畫、水彩、水墨、或漫畫的形式。問題不在採取甚麼形式,而是表現的手法好不好,能不能和讀者、聽者、觀賞者的心靈相溝通,能不能使他的心產生共鳴。小說是藝術形式之一,有好的藝術,也有不好的藝術。
好或者不好,在藝術上是屬於美的範疇,不屬於真或善的範疇。判斷美的標準是美,是感情,不是科學上的真或不真,道德上的善或不善,也不是經濟上的值錢不值錢,政治上對統治者的有利或有害。當然,任何藝術作品都會發生社會影響,自也可以用社會影響的價值去估量,不過那是另一種評價。
在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的勢力及於一切,所以我們到歐美的博物院去參觀,見到所有中世紀的繪畫都以「聖經」為題材,表現女性的人體之美,也必須通過聖母的形象。直到文藝復興之後,凡人的形象才在繪畫和文學中表現出來,所謂文藝復興,是在文藝上復興希臘、羅馬時代對「人」的描寫,而不再集中於描寫神與聖人。
中國人的文藝觀,長期來是「文以載道」,那和中世紀歐洲黑暗時代的文藝思想是一致的,用「善或不善」的標準來衡量文藝。「詩經」中的情歌,要牽強附會地解釋為諷刺君主或歌頌后妃。陶淵明的「閒情賦」,司馬光、歐陽修、晏殊的相思愛戀之詞,或者惋惜地評之為白璧之玷,或者好意地解釋為另有所指。他們不相信文藝所表現的是感情,認為文字的唯一功能只是為政治或社會價值服務。
我寫武俠小說,只是塑造一些人物,描寫他們在特定的武俠環境(古代的、沒有法治的、以武力來解決爭端的社會)中的遭遇。當時的社會和現代社會已大不相同,人的性格和感情卻沒有多大變化。古代人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仍能在現代讀者的心靈中引起相應的情緒。讀者們當然可以覺得表現的手法拙劣,技巧不夠成熟,描寫殊不深刻,以美學觀點來看是低級的藝術作品。無論如何,我不想載甚麼道。我在寫武俠小說的同時,也寫政治評論,也寫與哲學、宗教有關的文字。涉及思想的文字,是訴諸讀者理智的,對這些文字,才有是非、真假的判斷,讀者或許同意,或許只部份同意,或許完全反對。
對於小說,我希望讀者們只說喜歡或不喜歡,只說受到感動或覺得厭煩。我最高興的是讀者喜愛或憎恨我小說中的某些人物,如果有了那種感情,表示我小說中的人物已和讀者的心靈發生聯繫了。小說作者最大的企求,莫過於創造一些人物,使得他們在讀者心中變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藝術是創造,音樂創造美的聲音,繪畫創造美的視覺形象,小說是想創造人物。假使只求如實反映外在世界,那麼有了錄音機、照相機,何必再要音樂、繪畫?有了報紙、歷史書、記錄電視片、社會調查統計、醫生的病歷紀錄、黨部與警察局的人事檔案,何必再要小說?
一九八六.二.六 於香港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