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也可以很有感染力:不必能言善道,也能精準溝通、發揮影響力
商品資訊
系列名:Get
ISBN13:9786267197073
替代書名:「気弱な人」の失敗しない話し方
出版社:財經傳訊
作者:蔭山洋介
譯者:鍾雅茜
出版日:2023/01/12
裝訂/頁數:平裝/176頁
規格:21cm*14.8cm*1.2cm (高/寬/厚)
版次:1
庫存:1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9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寫給在推崇外向的社會裡,深感隔閡的你。
專業心理師李郁琳、洪培芸、黃之盈,共感推薦:
「愛上自己本來的面目,發揮屬於自己的安靜感染力!」
你也許隨和好相處,卻在人群前不由得發抖空白;
也許總是惴惴不安,寄封email刪了又改,改了又刪;
也許老是拒絕不了別人的請求;總認為自己的想法不值得被重視,
每當聽到「你覺得呢?」就徬徨無助。
以上種種,都是屬於「內向者性格」的特徵,
而這本書,就是寫給為此感到困擾的人。
■ 跟著溝通專家一起破除內向者的心理障礙,
將內斂、機敏、觀察入微的潛在性格,化為溝通優勢 ──
本書作者蔭山洋介,是專門替企業規劃溝通與表達課程的指導老師。
身處半數人口皆具內向者傾向的日本,他在多年的諮詢過程中,
發現多數內向者其實具有觀察力敏銳、思慮周延的特質,
只是因為「過度在意他人」,導致無法施展、被埋沒在壓力之中。
一旦用對方法, 反而比常人更能快速掌握脈絡,明確釐出客觀想法,
尤其在擔任決策或指導的重要角色時,格外具有說服力與影響力!
■ 不必「變外向」,也能找到自己的發光方式,
從「引發共鳴」到「儲存信賴」,逐步建構與他人的信任關係 ──
內向者的阻礙,不在於口條或能力,而是用錯方法。
本書統整並系統化蔭山老師「專為內向者設計」的溝通課程,
不需要活潑大方、健談好聊,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
1. 圈出心靈安全界限,減輕同儕壓力的人際交流方式
先增加心靈的餘裕,才有空間放進「自己」。人際關係對於習慣「以他人為優先」的內向者來說,是內心損耗的主因。本書以「保護自己」為前提,帶你用明確數字減少對話的模糊地帶、避免當下做決定等方式,避開讓人身心俱疲的無效溝通。
2. 生活交談、職場提案都適用!善用優勢的溝通五步驟。
經過五年的嘗試與驗證,蔭山老師以內向者角度歸納出一套「能夠立即實行」的溝通模式:製造共鳴→提升信賴→共感建議→讓出決定權→儲存信賴,一旦成功建立在對方心中的信任與期待感,根本不需要高明的話術,也能讓別人都聽你說!
3. 實際克服困境的經驗訪談,深入了解過來人的心路轉折。
社會中有許多人可能具有「內向者傾向」卻不自覺。本書透過實際執行本書方法的他人經驗,帶大家更了解內向者會有的思維邏輯、害怕的原因,以及轉變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困難。當然,還有遠遠超過那些困難,改變人生後得到滿足及堅定。
4. 具體實行的轉念練習,在日常中建構強大的內在能量。
你不可能突然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也不會一夕練就舌燦蓮花的話術,了解自己的性格優勢,才是通往成功的捷徑。本書從生活、工作、經濟等七個層面,整理出有助於內向者改善困境的方式。走出自我懷疑的迷霧,才能成為自己最想要的模樣。
專業心理師,齊力推薦 ──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愛上自己的本來面目,從而能夠擁有『尊重自己、婉拒別人』的勇氣,不再身心俱疲,發揮獨屬於你的安靜感染力。」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
「在心靈硫酸的全拋年代,除了外向者主導世界,內向者也可以脫穎而出。『我安靜,我上進』,讓我們重新回到自己聆聽內在的渴望。」
專業心理師李郁琳、洪培芸、黃之盈,共感推薦:
「愛上自己本來的面目,發揮屬於自己的安靜感染力!」
你也許隨和好相處,卻在人群前不由得發抖空白;
也許總是惴惴不安,寄封email刪了又改,改了又刪;
也許老是拒絕不了別人的請求;總認為自己的想法不值得被重視,
每當聽到「你覺得呢?」就徬徨無助。
以上種種,都是屬於「內向者性格」的特徵,
而這本書,就是寫給為此感到困擾的人。
■ 跟著溝通專家一起破除內向者的心理障礙,
將內斂、機敏、觀察入微的潛在性格,化為溝通優勢 ──
本書作者蔭山洋介,是專門替企業規劃溝通與表達課程的指導老師。
身處半數人口皆具內向者傾向的日本,他在多年的諮詢過程中,
發現多數內向者其實具有觀察力敏銳、思慮周延的特質,
只是因為「過度在意他人」,導致無法施展、被埋沒在壓力之中。
一旦用對方法, 反而比常人更能快速掌握脈絡,明確釐出客觀想法,
尤其在擔任決策或指導的重要角色時,格外具有說服力與影響力!
■ 不必「變外向」,也能找到自己的發光方式,
從「引發共鳴」到「儲存信賴」,逐步建構與他人的信任關係 ──
內向者的阻礙,不在於口條或能力,而是用錯方法。
本書統整並系統化蔭山老師「專為內向者設計」的溝通課程,
不需要活潑大方、健談好聊,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
1. 圈出心靈安全界限,減輕同儕壓力的人際交流方式
先增加心靈的餘裕,才有空間放進「自己」。人際關係對於習慣「以他人為優先」的內向者來說,是內心損耗的主因。本書以「保護自己」為前提,帶你用明確數字減少對話的模糊地帶、避免當下做決定等方式,避開讓人身心俱疲的無效溝通。
2. 生活交談、職場提案都適用!善用優勢的溝通五步驟。
經過五年的嘗試與驗證,蔭山老師以內向者角度歸納出一套「能夠立即實行」的溝通模式:製造共鳴→提升信賴→共感建議→讓出決定權→儲存信賴,一旦成功建立在對方心中的信任與期待感,根本不需要高明的話術,也能讓別人都聽你說!
3. 實際克服困境的經驗訪談,深入了解過來人的心路轉折。
社會中有許多人可能具有「內向者傾向」卻不自覺。本書透過實際執行本書方法的他人經驗,帶大家更了解內向者會有的思維邏輯、害怕的原因,以及轉變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困難。當然,還有遠遠超過那些困難,改變人生後得到滿足及堅定。
4. 具體實行的轉念練習,在日常中建構強大的內在能量。
你不可能突然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也不會一夕練就舌燦蓮花的話術,了解自己的性格優勢,才是通往成功的捷徑。本書從生活、工作、經濟等七個層面,整理出有助於內向者改善困境的方式。走出自我懷疑的迷霧,才能成為自己最想要的模樣。
專業心理師,齊力推薦 ──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愛上自己的本來面目,從而能夠擁有『尊重自己、婉拒別人』的勇氣,不再身心俱疲,發揮獨屬於你的安靜感染力。」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
「在心靈硫酸的全拋年代,除了外向者主導世界,內向者也可以脫穎而出。『我安靜,我上進』,讓我們重新回到自己聆聽內在的渴望。」
作者簡介
蔭山洋介
企業講稿寫手/溝通指導師。
1980年兵庫縣出生。客戶範圍與接案類型廣泛,除了經營表達相關的線上課程,替企業經營者、政治家或私人演說擬稿,也擔任企業溝通策略及品牌行銷顧問。
學生時代曾參與話劇演出,曾師事前文學座演出家荒川哲夫,亦曾在社會學者宮台真司門下學習。擔任過「岡山縣 湯鄉溫泉 旅館 季譜之里」的藝術總監,獲得2021岡山米其林指南的三星評價。
在日本著有《公眾演講》(NTT出版)、《演講稿寫手》(角川新書)等書籍,在台灣亦曾翻譯出版《溝通力決定你的影響力》(時報出版)。
鍾雅茜
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曾旅居日本一年,喜歡獨自探險與學習新事物。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多部日劇以及書籍。
E-mail:akanechung.ac@gmail.com
企業講稿寫手/溝通指導師。
1980年兵庫縣出生。客戶範圍與接案類型廣泛,除了經營表達相關的線上課程,替企業經營者、政治家或私人演說擬稿,也擔任企業溝通策略及品牌行銷顧問。
學生時代曾參與話劇演出,曾師事前文學座演出家荒川哲夫,亦曾在社會學者宮台真司門下學習。擔任過「岡山縣 湯鄉溫泉 旅館 季譜之里」的藝術總監,獲得2021岡山米其林指南的三星評價。
在日本著有《公眾演講》(NTT出版)、《演講稿寫手》(角川新書)等書籍,在台灣亦曾翻譯出版《溝通力決定你的影響力》(時報出版)。
鍾雅茜
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曾旅居日本一年,喜歡獨自探險與學習新事物。現為專職譯者,譯有多部日劇以及書籍。
E-mail:akanechung.ac@gmail.com
序
「你覺得呢?」
這是一本為害怕聽到這句話的人量身定做的書。
你也是這樣的人嗎?
明明已經很忙,卻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
聚餐時總是配合選對方想吃的餐廳。
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意見。
撰寫或寄發電子郵件時,總是不安地多次修改和確認。
因為心思太敏感,容易精神疲勞。
這些都是「內向者」的特徵。在網路上搜尋「內向者」會得到多種解釋,但在這本書中我所稱呼的「內向者」,指的是因為缺乏自信而過得特別辛苦的族群。
內向者經常把他人的優先順位擺在自己的前面。
職場上常見的狀況有很多,比如工作明明很忙碌,但是聽到「可以幫我這個忙嗎?」時,即便不情願也無法拒絕。換作是一般人,大可以直接了當告訴對方「抱歉,我不是不願意幫忙,但現在太忙了。」
可是內向者做不到,往往因為無法推辭而不得不答應。
類似的瑣事層出不窮。偶發一兩次倒無所謂,然而內向者卻是全年365天,一天24小時持續不間斷面對這種情況,光想就令人身心俱疲。
更極端的狀況,甚至無法拒絕不合理的請求,例如「簽署高額保單」、「無法拒絕別人的追求」、「被迫做出違反道德的事」,付出慘痛的代價。
不僅如此,總是優先考慮他人需求的結果,也使得內向者越來越迷惘,搞不清楚自己本身想做什麼,導致對將來無所適從,心靈承受著強烈而不明原由的不安。
約莫在二○一八年,我開始為深受這些困擾的人提供指導與建議。我平時除了擔任演講稿寫手,替企業經營者或政治家等撰寫公開演說時的原稿,也提供企業及一般大眾職能訓練的協助,增進溝通能力外,也改善公開發表或演說怯場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改善緊張怯場並不困難,透過訓練很快就能克服。然而最近這幾年,我發現無法靠同樣方式改善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大多都是屬於「內向者」族群。不敢面對人群說話並不是內向者真正的問題,而是他們在人與人的交流中,一切皆以對方為優先的思維模式。
於是,為了更有效對症內向者的困擾,我和許多內向者性格的人一起在嘗試與錯誤中學習,尋找能夠立即實踐的談話方式,以及改善因為個性而造成的不安。經過了好一段時間磨合,我在這群內向者的身上看到了改變。不僅能夠明確表達立場,也敢拒絕不想接受的要求,一掃原本唯唯諾諾的性格,為自己訂立目標、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在人生的道路上大放異彩。
這本書中所談的,即是從這些過程中彙整而出、效果特別顯著的方式。
第一章中,我將具體解釋內向者的特徵,也會討論與內向者相似的高敏感族群及依戀障礙。
第二章主要著重在內向者該如何保護自己,不受疲於應付的對象傷害。
第三章則是善用內向者特質與人交流的溝通方式,無論在職場或日常生活中都能派上用場。
第四章我將訪問成功克服內向者困境的真實案例,更具體與大家共同探討內向者為什麼如此辛苦的原因,以及克服障礙後人生又出現怎樣的轉變。
最後的第五章,則是克服內向者困境的轉念練習。所謂的克服並非強制改變內向者的原設性格,而是透過養成更重視自己的習慣,來改善在生活上的畏怯不安。
本書雖然是寫給內向者,但對於感受纖細的高敏感族群也有一定的效果。
想要扭轉內向者或高敏感的性格並不實際。但是如果放任容易受到他人情緒影響,或是被光線及聲音震懾也很困擾。我們需要著手改變的是這樣的困境。
這是一本為害怕聽到這句話的人量身定做的書。
你也是這樣的人嗎?
明明已經很忙,卻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
聚餐時總是配合選對方想吃的餐廳。
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意見。
撰寫或寄發電子郵件時,總是不安地多次修改和確認。
因為心思太敏感,容易精神疲勞。
這些都是「內向者」的特徵。在網路上搜尋「內向者」會得到多種解釋,但在這本書中我所稱呼的「內向者」,指的是因為缺乏自信而過得特別辛苦的族群。
內向者經常把他人的優先順位擺在自己的前面。
職場上常見的狀況有很多,比如工作明明很忙碌,但是聽到「可以幫我這個忙嗎?」時,即便不情願也無法拒絕。換作是一般人,大可以直接了當告訴對方「抱歉,我不是不願意幫忙,但現在太忙了。」
可是內向者做不到,往往因為無法推辭而不得不答應。
類似的瑣事層出不窮。偶發一兩次倒無所謂,然而內向者卻是全年365天,一天24小時持續不間斷面對這種情況,光想就令人身心俱疲。
更極端的狀況,甚至無法拒絕不合理的請求,例如「簽署高額保單」、「無法拒絕別人的追求」、「被迫做出違反道德的事」,付出慘痛的代價。
不僅如此,總是優先考慮他人需求的結果,也使得內向者越來越迷惘,搞不清楚自己本身想做什麼,導致對將來無所適從,心靈承受著強烈而不明原由的不安。
約莫在二○一八年,我開始為深受這些困擾的人提供指導與建議。我平時除了擔任演講稿寫手,替企業經營者或政治家等撰寫公開演說時的原稿,也提供企業及一般大眾職能訓練的協助,增進溝通能力外,也改善公開發表或演說怯場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改善緊張怯場並不困難,透過訓練很快就能克服。然而最近這幾年,我發現無法靠同樣方式改善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大多都是屬於「內向者」族群。不敢面對人群說話並不是內向者真正的問題,而是他們在人與人的交流中,一切皆以對方為優先的思維模式。
於是,為了更有效對症內向者的困擾,我和許多內向者性格的人一起在嘗試與錯誤中學習,尋找能夠立即實踐的談話方式,以及改善因為個性而造成的不安。經過了好一段時間磨合,我在這群內向者的身上看到了改變。不僅能夠明確表達立場,也敢拒絕不想接受的要求,一掃原本唯唯諾諾的性格,為自己訂立目標、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在人生的道路上大放異彩。
這本書中所談的,即是從這些過程中彙整而出、效果特別顯著的方式。
第一章中,我將具體解釋內向者的特徵,也會討論與內向者相似的高敏感族群及依戀障礙。
第二章主要著重在內向者該如何保護自己,不受疲於應付的對象傷害。
第三章則是善用內向者特質與人交流的溝通方式,無論在職場或日常生活中都能派上用場。
第四章我將訪問成功克服內向者困境的真實案例,更具體與大家共同探討內向者為什麼如此辛苦的原因,以及克服障礙後人生又出現怎樣的轉變。
最後的第五章,則是克服內向者困境的轉念練習。所謂的克服並非強制改變內向者的原設性格,而是透過養成更重視自己的習慣,來改善在生活上的畏怯不安。
本書雖然是寫給內向者,但對於感受纖細的高敏感族群也有一定的效果。
想要扭轉內向者或高敏感的性格並不實際。但是如果放任容易受到他人情緒影響,或是被光線及聲音震懾也很困擾。我們需要著手改變的是這樣的困境。
目次
序言
第一章 在日常中左右為難的內向者
內向者的生活是無止盡的「為難」
總是卡在喉嚨的「拒絕」
在「提出請求」前直接放棄
站在人群前腦袋就一片空白
任何事都習慣先反省自己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有時會突然做出大膽的行動
與內向者相似的性格類型
內向者不一定內向,也未必不擅溝通
內向者與高敏感族的共通點
內向者與高敏感族的差別
社會上有多少內向者及高敏感者?
內向者與依戀障礙的關係
第二章 卸除人際壓力,圈出心靈的安全界限
學會保護自己的溝通方式
「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是真的
不是每個人都內建「察言觀色」的能力
用具體數字杜絕無效溝通
無路可退時請求助第三者
避免當面溝通反而更能精準表達
拋開正確解答,成為重視想法的人
能言善道不是內向者的目標
自信心只要先演出來就好了
說話方式的自我練習
練習重點1 聲音與節奏
練習重點2 停頓點
練習重點3 肢體語言
第三章 放大感染力,用自己的方式安靜發光
克服內在恐懼,破除溝通隔閡
提升感染力的溝通5步驟
Step1. 製造共鳴:透過提問激發好感度
Step2. 提升信賴:關鍵字是「提供給你參考」
Step3. 共感建議:與對方站在同一陣線
①確認對方是否有意解決煩惱
②說出自己的解決辦法,和對方一起思考可行性
③提出佐證
Step4. 讓出決定權:用「你覺得呢?」延續對話
Step5. 儲存信賴:屬於內向者的自我推銷
第四章 擺脫內向者困境的經驗訪談
高敏感內向者的心路歷程
內向者會對哪些事感到苦惱?
無法分割假想與現實的情緒
遺傳影響及依戀障礙的可能性
從模範生到叛逆做自己
克服內向者心中的壓力、恐懼、不安
假想中的恐懼逐漸消失了
下定決心獨立後,不安感反而減輕了
第五章 建構強大內在的轉念練習
翻轉內向者劣勢的七個習慣
你不會突然就有被討厭的勇氣
在生活中找回心靈的安定
習慣① 保留「給自己」的時間
˙為心靈規劃每天的「喘息時間」
˙逐步減少對手機的依賴性
˙網路無法解決沒有答案的問題
˙暫時拉開與社群媒體的距離
習慣② 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
˙「靠自己」是心靈的安定劑
˙重視自己的人往往也重視飲食
˙透過「感受美味」學習放鬆
˙整理房間也整理心靈
習慣③ 學會掌控自己的身體
˙從外而內的心靈鍛鍊
˙在運動中鍛鍊意志力
˙舒緩身心的呼吸法方式
˙聲音訓練與情感表現
習慣④ 不被權威之名蒙蔽雙眼
˙即便科學也並非無所不知
˙沒有人擁有百分之百的自信
˙對權威的話語高度存疑
習慣⑤ 理解價值的意義
˙以共同利益為核心價值
˙先從認識價值開始做起
˙你的喜歡不是他的喜歡
˙認識價值足以從根本翻轉生活
˙試著在穿著上加入個人風格
習慣⑥ 別讓金錢成為弱點
˙培養經濟獨立的能力
˙塑造個人品牌
習慣⑦ 拓展人際關係
˙心急是整頓人際關係的大忌
˙嘗試拜託別人一些小事
˙試著拒絕別人
˙提出意見彼此交流
˙善用社群網站
˙建立安全基地及探險基地
˙勇敢說出自己的夢想
結語
第一章 在日常中左右為難的內向者
內向者的生活是無止盡的「為難」
總是卡在喉嚨的「拒絕」
在「提出請求」前直接放棄
站在人群前腦袋就一片空白
任何事都習慣先反省自己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有時會突然做出大膽的行動
與內向者相似的性格類型
內向者不一定內向,也未必不擅溝通
內向者與高敏感族的共通點
內向者與高敏感族的差別
社會上有多少內向者及高敏感者?
內向者與依戀障礙的關係
第二章 卸除人際壓力,圈出心靈的安全界限
學會保護自己的溝通方式
「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是真的
不是每個人都內建「察言觀色」的能力
用具體數字杜絕無效溝通
無路可退時請求助第三者
避免當面溝通反而更能精準表達
拋開正確解答,成為重視想法的人
能言善道不是內向者的目標
自信心只要先演出來就好了
說話方式的自我練習
練習重點1 聲音與節奏
練習重點2 停頓點
練習重點3 肢體語言
第三章 放大感染力,用自己的方式安靜發光
克服內在恐懼,破除溝通隔閡
提升感染力的溝通5步驟
Step1. 製造共鳴:透過提問激發好感度
Step2. 提升信賴:關鍵字是「提供給你參考」
Step3. 共感建議:與對方站在同一陣線
①確認對方是否有意解決煩惱
②說出自己的解決辦法,和對方一起思考可行性
③提出佐證
Step4. 讓出決定權:用「你覺得呢?」延續對話
Step5. 儲存信賴:屬於內向者的自我推銷
第四章 擺脫內向者困境的經驗訪談
高敏感內向者的心路歷程
內向者會對哪些事感到苦惱?
無法分割假想與現實的情緒
遺傳影響及依戀障礙的可能性
從模範生到叛逆做自己
克服內向者心中的壓力、恐懼、不安
假想中的恐懼逐漸消失了
下定決心獨立後,不安感反而減輕了
第五章 建構強大內在的轉念練習
翻轉內向者劣勢的七個習慣
你不會突然就有被討厭的勇氣
在生活中找回心靈的安定
習慣① 保留「給自己」的時間
˙為心靈規劃每天的「喘息時間」
˙逐步減少對手機的依賴性
˙網路無法解決沒有答案的問題
˙暫時拉開與社群媒體的距離
習慣② 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
˙「靠自己」是心靈的安定劑
˙重視自己的人往往也重視飲食
˙透過「感受美味」學習放鬆
˙整理房間也整理心靈
習慣③ 學會掌控自己的身體
˙從外而內的心靈鍛鍊
˙在運動中鍛鍊意志力
˙舒緩身心的呼吸法方式
˙聲音訓練與情感表現
習慣④ 不被權威之名蒙蔽雙眼
˙即便科學也並非無所不知
˙沒有人擁有百分之百的自信
˙對權威的話語高度存疑
習慣⑤ 理解價值的意義
˙以共同利益為核心價值
˙先從認識價值開始做起
˙你的喜歡不是他的喜歡
˙認識價值足以從根本翻轉生活
˙試著在穿著上加入個人風格
習慣⑥ 別讓金錢成為弱點
˙培養經濟獨立的能力
˙塑造個人品牌
習慣⑦ 拓展人際關係
˙心急是整頓人際關係的大忌
˙嘗試拜託別人一些小事
˙試著拒絕別人
˙提出意見彼此交流
˙善用社群網站
˙建立安全基地及探險基地
˙勇敢說出自己的夢想
結語
書摘/試閱
■ 內向者的生活是無止盡的「為難」
在這一章,我想在開頭先具體說明一下內向者的特徵。
如同我在前言的定義,內向者即是指「因為缺乏自信而生活得特別辛苦的人」。在本章中,我們將探討內向者對於生活中的哪些情況感到疲憊,是什麼原因造成 「為難」的局面。此外,也會一併了解怯場、高敏感族、依戀障礙者與內向者的關聯。請各位在閱讀時,試著回想自己平時感到困擾的事,對照自身的情況。
˙總是卡在喉嚨的「拒絕」
「缺乏自信」是內向者最大的特徵。
身處科技不斷推陳出新,人工智慧取代許多工作機會的現代社會,敢大聲說出「我對自己很有自信!」本來就相當艱難。
因此,缺乏自信其實是常態。可是如果沒自信到會影響生活,那可就是大問題了。內向者就是因為沒有自信,生活裡才會充滿各式各樣的難題。
首先,內向者不擅長拒絕別人的請求。當聽到有人說「我是為你好」或是「我非常建議你這麼做」的時候,往往因為缺乏自信而不敢提出反對意見。
即使內心隱約覺得「真的是這樣嗎?」「應該有更好的選擇吧?」,仍會因為「也許是自己太孤陋寡聞」「我可能搞錯了」而無法堅信自己的想法。
像這樣「無法拒絕別人」的個性,有時也會讓自己身陷險境。
如果別人只是想借一支筆還無妨,可是若遇到推銷昂貴商品、邀請參加奇怪的講座、開口借錢,不難想像「無法拒絕」的內向者會承受多少精神折磨。又或者遇到一廂情願的追求者、無法表達想法而捲入麻煩……種種令人身心俱疲的情況。在生活中不敢拒絕別人其實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在「提出請求」前直接放棄
內向者不僅無法拒絕請求,也不擅長主動拜託別人。尤其是面對不熟的人。
舉例來說,假如在服飾店看見特價商品區有一件衣服沒有貼打折標示,心裡想著「如果有打折就買,沒打折就不買」。這時候明明只要詢問店員一句「這是打折商嗎?」就能解決,內向者卻辦不到。
在這件事情上,「內向者」與所謂性格上的「內向」是類似的狀態──不擅長積極主動與他人交流。比起確認那件衣服是否有折扣,內向者更有可能直接放棄購買。
又或者是咖啡廳冷氣太強,一般來說也是告知店員「店裡有點冷,可不可以調整空調溫度」就行了,然而內向者多半會忍耐或是離開那家店。
面對熟識的對象也是如此。例如朋友聊得正熱絡時,眼見末班車時間越來越接近,卻不敢說「我該回家了」。有要緊的事也不敢要求調班。
明明是無傷大雅的請求,內向者卻因為無法開口,只能獨自忍耐。
˙站在人群前腦袋一片空白
內向者非常不擅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在會議中被問到「你覺得怎麼樣?」,就會緊張到一片空白。
但內向者並不是因為沒有想法,而是心裡儘管有「應該是這樣吧?」的看法,也會覺得「反正我的想法不值得」而無視,選擇以某些人曾說的話,或是配合周遭意見當作自己的回答。
在做簡報或演講這類需要在人群前發表的場合也是一樣。比起自己的想法,內向者會先揣摩他人心中所謂的「模範正解」,然後以此為依據提出意見。可是這些畢竟不是從自己腦袋裡發想的東西,因此即便成果良好也無法建立起自信。
站在人群前總是手腳冒汗,身體頻頻顫抖,腦袋一片空白,不知道該講什麼話。內向者大多都有這樣的怯場困擾。也因此常有內向者來找我諮詢。可是內向者怯場的原因跟一般人不同,所以不適用一般的方式。
普遍來說,克服怯場不是難事。通常上台容易恐慌,只是缺乏站在人群前說話的經驗。依照我過往的案例,九成以上的人只要接受口才訓練就能輕易克服。
但另一方面,內向者怯場卻是因為極度缺乏自信。從我的經驗來看,若是對自己要發表的內容沒有自信,即便練習口才也沒有用處。
想要改善內向者緊張怯場的反應,最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從心理層面著手。
■ 學會保護自己的溝通方式
如果對每個人的請求照單全收,遲早會超出負荷。所以不擅長拒絕的內向者,首先要學習的是「保護自己」,避免為了別人的事情而昏頭轉向。
改變自我不一定要採取大刀闊斧的行動。我們可以學會適合自己的溝通方式,在遇到難以應付的狀況時巧妙脫身,即便無法迴避也能夠請求別人幫忙。
聽到溝通方式,腦海中也許會浮現那種大方闡述已見,侃侃遊說對方購買商品的「行銷話術」。市面上探討話術的書籍也大多是這種積極主動的口才技巧。
以日本搞笑藝人中田敦彥為例。中田敦彥在個人開設的「Youtube大學」頻道以精彩的口條講述各類主題,吸引許多粉絲關注。例如他會將書本上的內容整理成條列式大綱書寫在白板上,輔以幽默風趣的講解,這個方式比起由作者親自解釋,毫無疑問更有趣。
內向者可能會以為,只要擁有這樣的口才就能克服緊張怯場的毛病。不過現實的情況,往往是設下目標也達不到。更何況,也沒有必要把這個當成目標。
造成內向者困境的原因,不是因為缺乏舌粲蓮花的話術,而是與人溝通時會出現的同儕壓力,在聽到別人說「這是我的想法,你也認同吧?」、「你可以幫我做這個嗎?」的時候,無法勇於告訴對方「我不認同」或是「我不想做」。
學會巧妙的話術是一件好事,不過這和克服內向者的困境沒有直接關聯。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受歡迎的講師是內向者。既然身為講師,當然不僅有熟練的口條,也有能力依照講稿引導在場的聽眾。可是這樣的話術,終究須在有原稿的前提之下才會成立。當身處同儕壓力之中,被要求表達意見或是受到請託時,還是很難貫徹自我意志。由此可見,勤練話術無助於解決內向者的問題。
因此,我希望內向者能夠學會明哲保身的溝通方式,而非主動積極的話術。
對非內向者的人而言,想必會覺得「這種事只要拒絕不就好了」。然而這就是內向者無法辦到的事。現在日本甚至還出現可以代替無法說「不」的人拒絕他人的交易,也就是所謂的「代辭職服務」。
根據人資專家所言,最近新進員工使用代辭職服務的現象逐漸普及。我原本猜想「普及」的程度可能是指一百人之中有一兩位,沒想到實際上是一百人之中約有八位會使用代辭職服務。上一代人大多認為,親口交代事情是一種禮貌。但這種想法似乎已成為過去式。
之所以會選擇雇用別人代為辭職,多半是害怕提出離職時對方不知道會說些什麼,亦或者被對方說服而無法順利脫身。也許在這個時代,無法說「不」的情形遠比想像中還要嚴重。可是溝通代理服務的適用場合有限,我們還是必須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用具體數字杜絕無效溝通
【對話情景】
時間差不多該離開了。
「我明天一大早還要上班……」
「我也是耶,一起加油吧!然後我跟你說~後來啊~」
奇怪……?他聽不懂我想表達的意思嗎?
內向者很不擅長用話語來表達想法。他們的溝通方式,通常是藉由行為舉止婉轉傳達用意,例如營造想早點離開的氣氛、表現出不感興趣的態度、板著一張臉等等。可是面對不懂察言觀色的人,這種方式毫無效果。內向者經常表面上客套說YES,內心其實是NO。但無法理解他人情緒的人只會把YES當真。
不僅如此,內向者往往特別受這類人喜愛。因為這些人很容易在其他地方碰壁,但即使自己有些無理取鬧,或是做出冒犯的行為,內向者仍會以自己的感受為優先,表現出欣然接受的模樣,看不出他們內心其實非常困擾。
面對不懂看人臉色的人,跟面對控制型的人不一樣。這些人沒有惡意,通常只要明白把話說清楚,關係就能變得更圓滑。
因此,跟不擅長解讀情感的人相處時,「數字」是談話的一大重點。
一般人吃完飯想回家會直接說「我差不多該走了」,而內向者習慣透過頻頻查看手錶等肢體動作,表現想回家的態度。不懂察言觀色的人無法捕捉這些細微信號,必須明確告訴他「我現在要回去了」才行。
那開不了口的內向者該怎麼做才好呢?
建議在一開始就設下截止點。在雙方一見面時,就先用具體的數字表明己意,例如「我晚點要回去準備明天上班的東西,十點要先離開哦!」一碰面就說清楚,可以避免在對方越聊越起勁後難以啟口。
基本上要委託某些事情時,都建議用數字表達來避免模糊地帶。例如「我想在晚上十點回家」、「早上十一點前給我檔案」、「請寫一篇四百字的短文」等等,把要傳達的事情化為具體而明確的數字來溝通。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許多來回猜想的精神損耗,心理負擔就會大幅減輕。
■ 克服內在恐懼,破除溝通隔閡
迴避與人當面對話是一種方式,但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徹底避免所有交談。
因此接下來我想分享即使面對面,也不會被氣勢壓垮,能夠充分傳達本意的方法。
內向者在對話時最常遇到兩種困難,分別是需要「拒絕」及「提供意見」的時候。前面章節已經討論過拒絕的方式,緊接著面臨的問題,就是「提供意見」。很多內向者告訴我,只要有人突然要求他們提出想法,他們的大腦就會瞬間刷白,尤其遇到社經地位高的人,腦袋更是無法運轉。這樣的情況屢屢發生,而且越急越說不出話,只能厚著臉皮尷尬等人出聲救援。
但令人意外的是,社會上有許多傑出的講師或學校老師,其實都是內向者。內向者的觀察力敏銳,只要能夠克服心理的障礙,反而更能夠妥善分析並掌握脈絡,明確提出自己的想法。因此,擔任需要提供想法或是指導別人的職位時,格外具有影響力。
接下來,我們將介紹更能發揮內向者優勢的對話方式。
˙引起共鳴 透過提問激發好感度
第一個步驟是「引起共鳴」。
我們常常聽別人說「有共鳴」、「有同感」,但實際上到底在什麼情況下會使用這個用詞呢?
舉個例子,假設你在假日跟朋友去咖啡廳聊天,剛好聊到下述內容:「前陣子我第一次去那條巷子的餐廳用餐,我覺得好好吃喔!」「我知道那間店!真的很好吃呢!」像這樣「彼此擁有同樣想法」的感受,就稱為「共鳴」。
共鳴具有程度深淺之分。如「今天真冷」這類的天氣話題,就是屬於每個人都會有相同感受的淺層共鳴。而深層共鳴則是僅有特定對象才會有的感受,例如:「你也懂這個歌手有多棒嗎?真是太感動了!」。
基本上,當雙方擁有深層共鳴的時候,會產生比較愉快且親密的關係。相反地,如果兩人之間共通點太少,距離就沒辦法變緊密。人往往會認為越親近的人說話越有說服力,碰到與自己不親近的人推薦任何事物時,通常都會先產生懷疑。
以電影為例。假設你是個喜歡愛情電影的人,有一位你覺得合不來的男性推薦一部據他所言非常有趣的電影,片名叫做「超級機器人大戰」。此時,你多半表面假裝有同感地回應:「哇,好像很有意思!」實際上卻不會去看那部電影。
相同的情境,把對方換成一位與你興趣相投的人,你們曾經一起熱烈討論在Netflix上看過的影集。當這個人對你說:「這部電影也有很多愛情電影的元素喔,『超級機器人大戰』真的非常好看,你就當被我騙一次,去找來看看吧!」你會不會因為他的推薦,決定試著去看看呢?
姑且不談電影是否真的有自己偏好的元素,從上述例子就可以明顯看出,跟自己親近及興趣相投的人說的話,比其他人口沫橫飛說一大堆更具有說服力。
所以我們要提供某些想法時,可以在切入正題之前,先聊一些能產生共鳴的內容,或是引導對方提起相關話題,接著再將話題帶入自己要提議的內容。
實際上該怎麼做?其實就是打招呼跟閒聊而已。在台上演講或做簡報時,有一個稱為「破冰」的環節。這是融化現場緊繃的冰凍氣氛很重要的一步,每一位優秀的演講者都很擅長破冰。這個方法在日常的交談上也適用,社交能力強的人通常也很懂得如何巧妙破冰。
有效破冰的其中一個手法,就是找到彼此共同的經驗。一般對談和演講不同,比起講述關於自己的話題,藉由向對方提問、找出雙方的共通點更能圓融對話。當附和對方說出「那真的很棒呢!」時,雙方之間就產生了連結點。
不同情境適用的提問內容千變萬化,下面我們先假設對方是初次見面的人。提問時只要照著5W1H依序詢問對方即可,5W1H指的是―Who(誰)、When(何時)、Where(在哪裡)、What(做了什麼)、Why(為什麼)、How(要怎麼辦到)。
比如主動詢問「你從事什麼工作?」(What)。對方通常會回答「我是做某某職業」,這時就可以尋找彼此在工作上的共通點,例如「你的工作很棒呢,其實我學生時代也學過一點皮毛」等等。如果對方聽完接著反問「你學過哪些?」,表示你成功打開了一個話題,可以進一步往下深入討論題。
此時提出任何問題都無所謂。假設問對方「你是哪裡人?」(Where),而對方回答說「我是山形人」,就算跟山形沒有任何交集也別輕言放棄,可以改從正面的印象來切入主題,例如「山形產的米很好吃」等等。這樣一來,若對方回答「是啊,山形的米真的很好吃」,就能順利延續話題,雙方多少產生一些共鳴,讓關係變得比較親密。
你也可以問對方「你是什麼時候來到這邊?」(When)、「你有哪些一起共事的人?」(Who)、「為什麼會這樣?」(Why)、「你是如何辦到如此困難的事?」(How)……透過這些提問,從對方的回答中找到彼此有共鳴的連結點。
這種利用提問激發共鳴的技巧,也適用於原本就認識的對象。例如「最近過得如何?」、「那件事後來怎麼樣了?」等等……我們的唯一目的是通過這些問句,與對方產生或多或少的共同感受。這是很基礎卻相當有效的談話技巧,建議大家積極活用這個方式,跟各式各樣的人培養良好交情。
若可以勾起彼此的共鳴,必定可以輕鬆打開話題。
■ 翻轉內向者劣勢的七個習慣
內向者只要懂得掌握與人交流的進退,心理壓力就會輕鬆許多。
如果再多花一點時間,讓自己更進一步成為能夠坦率拒絕,自信向別人提出意見的人,生活就會更游刃有餘。
擁有高度觀察力、認真努力的內向者多半擁有優異的能力,然而生活中的各種壓力、顧慮就像厚厚的外殼,導致內向者無法施展抱負。本章節的目的,便是希望幫助內向者遠離這些壓力,透過七個習慣的養成,具體達到轉念的效果。
˙你不會突然就有「被討厭的勇氣」
內向者大多為人認真且做事努力,為了達到理想中的目標不辭辛勞,誇張一點來說,就算要為此站在瀑布下修行也願意一搏,總之是一群非常勤奮的人。
只不過,內向者的心靈往往也承受許多負擔,總是被龐大的同儕壓力逼迫得頭暈眼花。正因如此,內向者特別渴望「變堅強」,在自身意志主導下邁向未來。
然而變堅強不是一時半刻的事。更正確地說,內向者也不該以此為目標。
內向者的心靈就像極度缺乏運動的身體,非常不習慣以自己的心去感受及表達自己的看法,或是傾聽別人的批評。內向者想要快速鍛鍊出堅強的意志力,如同沒有運動習慣的人突然去跑全程馬拉松,膝蓋和腰很快就會出現運動傷害。
想像看看,假如總是依賴哆啦A夢的大雄某一天突然透過道具獲得「堅強的心」,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每天有如政論名嘴淘淘不絕,他身旁的人一定會覺得很奇怪吧。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堅強的意志力,大雄也可以用大雄的方法走出成功的道路,用自己的方式前進才能夠走得長遠。不需要強迫自己變成別人的個性,我們可以繼續當一位溫柔體貼的好人。
只不過畢竟要在現實生活中生存,學會拒絕別人,把該說的話說清楚也很重要。內向者總是很怕表達意見會有不好的下場,所以不敢出言拒絕,也不敢向別人說出自己的想法。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因為內向者常常覺得自己的觀點不值得一,有強烈的自卑感,下意識將別人的需求置於自己之前。
可是,一直把生活重心擺在「別人」身上而不是「自己」,遲早有一天會精神崩潰。沒有人一無是處,必須學習透過「做能力所及之事」建立自尊心,打造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的平等關係。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心態的調整非常重要。接下來我將整理出七個有助於「翻轉內向者劣勢」的具體習慣。
在這一章,我想在開頭先具體說明一下內向者的特徵。
如同我在前言的定義,內向者即是指「因為缺乏自信而生活得特別辛苦的人」。在本章中,我們將探討內向者對於生活中的哪些情況感到疲憊,是什麼原因造成 「為難」的局面。此外,也會一併了解怯場、高敏感族、依戀障礙者與內向者的關聯。請各位在閱讀時,試著回想自己平時感到困擾的事,對照自身的情況。
˙總是卡在喉嚨的「拒絕」
「缺乏自信」是內向者最大的特徵。
身處科技不斷推陳出新,人工智慧取代許多工作機會的現代社會,敢大聲說出「我對自己很有自信!」本來就相當艱難。
因此,缺乏自信其實是常態。可是如果沒自信到會影響生活,那可就是大問題了。內向者就是因為沒有自信,生活裡才會充滿各式各樣的難題。
首先,內向者不擅長拒絕別人的請求。當聽到有人說「我是為你好」或是「我非常建議你這麼做」的時候,往往因為缺乏自信而不敢提出反對意見。
即使內心隱約覺得「真的是這樣嗎?」「應該有更好的選擇吧?」,仍會因為「也許是自己太孤陋寡聞」「我可能搞錯了」而無法堅信自己的想法。
像這樣「無法拒絕別人」的個性,有時也會讓自己身陷險境。
如果別人只是想借一支筆還無妨,可是若遇到推銷昂貴商品、邀請參加奇怪的講座、開口借錢,不難想像「無法拒絕」的內向者會承受多少精神折磨。又或者遇到一廂情願的追求者、無法表達想法而捲入麻煩……種種令人身心俱疲的情況。在生活中不敢拒絕別人其實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在「提出請求」前直接放棄
內向者不僅無法拒絕請求,也不擅長主動拜託別人。尤其是面對不熟的人。
舉例來說,假如在服飾店看見特價商品區有一件衣服沒有貼打折標示,心裡想著「如果有打折就買,沒打折就不買」。這時候明明只要詢問店員一句「這是打折商嗎?」就能解決,內向者卻辦不到。
在這件事情上,「內向者」與所謂性格上的「內向」是類似的狀態──不擅長積極主動與他人交流。比起確認那件衣服是否有折扣,內向者更有可能直接放棄購買。
又或者是咖啡廳冷氣太強,一般來說也是告知店員「店裡有點冷,可不可以調整空調溫度」就行了,然而內向者多半會忍耐或是離開那家店。
面對熟識的對象也是如此。例如朋友聊得正熱絡時,眼見末班車時間越來越接近,卻不敢說「我該回家了」。有要緊的事也不敢要求調班。
明明是無傷大雅的請求,內向者卻因為無法開口,只能獨自忍耐。
˙站在人群前腦袋一片空白
內向者非常不擅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在會議中被問到「你覺得怎麼樣?」,就會緊張到一片空白。
但內向者並不是因為沒有想法,而是心裡儘管有「應該是這樣吧?」的看法,也會覺得「反正我的想法不值得」而無視,選擇以某些人曾說的話,或是配合周遭意見當作自己的回答。
在做簡報或演講這類需要在人群前發表的場合也是一樣。比起自己的想法,內向者會先揣摩他人心中所謂的「模範正解」,然後以此為依據提出意見。可是這些畢竟不是從自己腦袋裡發想的東西,因此即便成果良好也無法建立起自信。
站在人群前總是手腳冒汗,身體頻頻顫抖,腦袋一片空白,不知道該講什麼話。內向者大多都有這樣的怯場困擾。也因此常有內向者來找我諮詢。可是內向者怯場的原因跟一般人不同,所以不適用一般的方式。
普遍來說,克服怯場不是難事。通常上台容易恐慌,只是缺乏站在人群前說話的經驗。依照我過往的案例,九成以上的人只要接受口才訓練就能輕易克服。
但另一方面,內向者怯場卻是因為極度缺乏自信。從我的經驗來看,若是對自己要發表的內容沒有自信,即便練習口才也沒有用處。
想要改善內向者緊張怯場的反應,最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從心理層面著手。
■ 學會保護自己的溝通方式
如果對每個人的請求照單全收,遲早會超出負荷。所以不擅長拒絕的內向者,首先要學習的是「保護自己」,避免為了別人的事情而昏頭轉向。
改變自我不一定要採取大刀闊斧的行動。我們可以學會適合自己的溝通方式,在遇到難以應付的狀況時巧妙脫身,即便無法迴避也能夠請求別人幫忙。
聽到溝通方式,腦海中也許會浮現那種大方闡述已見,侃侃遊說對方購買商品的「行銷話術」。市面上探討話術的書籍也大多是這種積極主動的口才技巧。
以日本搞笑藝人中田敦彥為例。中田敦彥在個人開設的「Youtube大學」頻道以精彩的口條講述各類主題,吸引許多粉絲關注。例如他會將書本上的內容整理成條列式大綱書寫在白板上,輔以幽默風趣的講解,這個方式比起由作者親自解釋,毫無疑問更有趣。
內向者可能會以為,只要擁有這樣的口才就能克服緊張怯場的毛病。不過現實的情況,往往是設下目標也達不到。更何況,也沒有必要把這個當成目標。
造成內向者困境的原因,不是因為缺乏舌粲蓮花的話術,而是與人溝通時會出現的同儕壓力,在聽到別人說「這是我的想法,你也認同吧?」、「你可以幫我做這個嗎?」的時候,無法勇於告訴對方「我不認同」或是「我不想做」。
學會巧妙的話術是一件好事,不過這和克服內向者的困境沒有直接關聯。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受歡迎的講師是內向者。既然身為講師,當然不僅有熟練的口條,也有能力依照講稿引導在場的聽眾。可是這樣的話術,終究須在有原稿的前提之下才會成立。當身處同儕壓力之中,被要求表達意見或是受到請託時,還是很難貫徹自我意志。由此可見,勤練話術無助於解決內向者的問題。
因此,我希望內向者能夠學會明哲保身的溝通方式,而非主動積極的話術。
對非內向者的人而言,想必會覺得「這種事只要拒絕不就好了」。然而這就是內向者無法辦到的事。現在日本甚至還出現可以代替無法說「不」的人拒絕他人的交易,也就是所謂的「代辭職服務」。
根據人資專家所言,最近新進員工使用代辭職服務的現象逐漸普及。我原本猜想「普及」的程度可能是指一百人之中有一兩位,沒想到實際上是一百人之中約有八位會使用代辭職服務。上一代人大多認為,親口交代事情是一種禮貌。但這種想法似乎已成為過去式。
之所以會選擇雇用別人代為辭職,多半是害怕提出離職時對方不知道會說些什麼,亦或者被對方說服而無法順利脫身。也許在這個時代,無法說「不」的情形遠比想像中還要嚴重。可是溝通代理服務的適用場合有限,我們還是必須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用具體數字杜絕無效溝通
【對話情景】
時間差不多該離開了。
「我明天一大早還要上班……」
「我也是耶,一起加油吧!然後我跟你說~後來啊~」
奇怪……?他聽不懂我想表達的意思嗎?
內向者很不擅長用話語來表達想法。他們的溝通方式,通常是藉由行為舉止婉轉傳達用意,例如營造想早點離開的氣氛、表現出不感興趣的態度、板著一張臉等等。可是面對不懂察言觀色的人,這種方式毫無效果。內向者經常表面上客套說YES,內心其實是NO。但無法理解他人情緒的人只會把YES當真。
不僅如此,內向者往往特別受這類人喜愛。因為這些人很容易在其他地方碰壁,但即使自己有些無理取鬧,或是做出冒犯的行為,內向者仍會以自己的感受為優先,表現出欣然接受的模樣,看不出他們內心其實非常困擾。
面對不懂看人臉色的人,跟面對控制型的人不一樣。這些人沒有惡意,通常只要明白把話說清楚,關係就能變得更圓滑。
因此,跟不擅長解讀情感的人相處時,「數字」是談話的一大重點。
一般人吃完飯想回家會直接說「我差不多該走了」,而內向者習慣透過頻頻查看手錶等肢體動作,表現想回家的態度。不懂察言觀色的人無法捕捉這些細微信號,必須明確告訴他「我現在要回去了」才行。
那開不了口的內向者該怎麼做才好呢?
建議在一開始就設下截止點。在雙方一見面時,就先用具體的數字表明己意,例如「我晚點要回去準備明天上班的東西,十點要先離開哦!」一碰面就說清楚,可以避免在對方越聊越起勁後難以啟口。
基本上要委託某些事情時,都建議用數字表達來避免模糊地帶。例如「我想在晚上十點回家」、「早上十一點前給我檔案」、「請寫一篇四百字的短文」等等,把要傳達的事情化為具體而明確的數字來溝通。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許多來回猜想的精神損耗,心理負擔就會大幅減輕。
■ 克服內在恐懼,破除溝通隔閡
迴避與人當面對話是一種方式,但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徹底避免所有交談。
因此接下來我想分享即使面對面,也不會被氣勢壓垮,能夠充分傳達本意的方法。
內向者在對話時最常遇到兩種困難,分別是需要「拒絕」及「提供意見」的時候。前面章節已經討論過拒絕的方式,緊接著面臨的問題,就是「提供意見」。很多內向者告訴我,只要有人突然要求他們提出想法,他們的大腦就會瞬間刷白,尤其遇到社經地位高的人,腦袋更是無法運轉。這樣的情況屢屢發生,而且越急越說不出話,只能厚著臉皮尷尬等人出聲救援。
但令人意外的是,社會上有許多傑出的講師或學校老師,其實都是內向者。內向者的觀察力敏銳,只要能夠克服心理的障礙,反而更能夠妥善分析並掌握脈絡,明確提出自己的想法。因此,擔任需要提供想法或是指導別人的職位時,格外具有影響力。
接下來,我們將介紹更能發揮內向者優勢的對話方式。
˙引起共鳴 透過提問激發好感度
第一個步驟是「引起共鳴」。
我們常常聽別人說「有共鳴」、「有同感」,但實際上到底在什麼情況下會使用這個用詞呢?
舉個例子,假設你在假日跟朋友去咖啡廳聊天,剛好聊到下述內容:「前陣子我第一次去那條巷子的餐廳用餐,我覺得好好吃喔!」「我知道那間店!真的很好吃呢!」像這樣「彼此擁有同樣想法」的感受,就稱為「共鳴」。
共鳴具有程度深淺之分。如「今天真冷」這類的天氣話題,就是屬於每個人都會有相同感受的淺層共鳴。而深層共鳴則是僅有特定對象才會有的感受,例如:「你也懂這個歌手有多棒嗎?真是太感動了!」。
基本上,當雙方擁有深層共鳴的時候,會產生比較愉快且親密的關係。相反地,如果兩人之間共通點太少,距離就沒辦法變緊密。人往往會認為越親近的人說話越有說服力,碰到與自己不親近的人推薦任何事物時,通常都會先產生懷疑。
以電影為例。假設你是個喜歡愛情電影的人,有一位你覺得合不來的男性推薦一部據他所言非常有趣的電影,片名叫做「超級機器人大戰」。此時,你多半表面假裝有同感地回應:「哇,好像很有意思!」實際上卻不會去看那部電影。
相同的情境,把對方換成一位與你興趣相投的人,你們曾經一起熱烈討論在Netflix上看過的影集。當這個人對你說:「這部電影也有很多愛情電影的元素喔,『超級機器人大戰』真的非常好看,你就當被我騙一次,去找來看看吧!」你會不會因為他的推薦,決定試著去看看呢?
姑且不談電影是否真的有自己偏好的元素,從上述例子就可以明顯看出,跟自己親近及興趣相投的人說的話,比其他人口沫橫飛說一大堆更具有說服力。
所以我們要提供某些想法時,可以在切入正題之前,先聊一些能產生共鳴的內容,或是引導對方提起相關話題,接著再將話題帶入自己要提議的內容。
實際上該怎麼做?其實就是打招呼跟閒聊而已。在台上演講或做簡報時,有一個稱為「破冰」的環節。這是融化現場緊繃的冰凍氣氛很重要的一步,每一位優秀的演講者都很擅長破冰。這個方法在日常的交談上也適用,社交能力強的人通常也很懂得如何巧妙破冰。
有效破冰的其中一個手法,就是找到彼此共同的經驗。一般對談和演講不同,比起講述關於自己的話題,藉由向對方提問、找出雙方的共通點更能圓融對話。當附和對方說出「那真的很棒呢!」時,雙方之間就產生了連結點。
不同情境適用的提問內容千變萬化,下面我們先假設對方是初次見面的人。提問時只要照著5W1H依序詢問對方即可,5W1H指的是―Who(誰)、When(何時)、Where(在哪裡)、What(做了什麼)、Why(為什麼)、How(要怎麼辦到)。
比如主動詢問「你從事什麼工作?」(What)。對方通常會回答「我是做某某職業」,這時就可以尋找彼此在工作上的共通點,例如「你的工作很棒呢,其實我學生時代也學過一點皮毛」等等。如果對方聽完接著反問「你學過哪些?」,表示你成功打開了一個話題,可以進一步往下深入討論題。
此時提出任何問題都無所謂。假設問對方「你是哪裡人?」(Where),而對方回答說「我是山形人」,就算跟山形沒有任何交集也別輕言放棄,可以改從正面的印象來切入主題,例如「山形產的米很好吃」等等。這樣一來,若對方回答「是啊,山形的米真的很好吃」,就能順利延續話題,雙方多少產生一些共鳴,讓關係變得比較親密。
你也可以問對方「你是什麼時候來到這邊?」(When)、「你有哪些一起共事的人?」(Who)、「為什麼會這樣?」(Why)、「你是如何辦到如此困難的事?」(How)……透過這些提問,從對方的回答中找到彼此有共鳴的連結點。
這種利用提問激發共鳴的技巧,也適用於原本就認識的對象。例如「最近過得如何?」、「那件事後來怎麼樣了?」等等……我們的唯一目的是通過這些問句,與對方產生或多或少的共同感受。這是很基礎卻相當有效的談話技巧,建議大家積極活用這個方式,跟各式各樣的人培養良好交情。
若可以勾起彼此的共鳴,必定可以輕鬆打開話題。
■ 翻轉內向者劣勢的七個習慣
內向者只要懂得掌握與人交流的進退,心理壓力就會輕鬆許多。
如果再多花一點時間,讓自己更進一步成為能夠坦率拒絕,自信向別人提出意見的人,生活就會更游刃有餘。
擁有高度觀察力、認真努力的內向者多半擁有優異的能力,然而生活中的各種壓力、顧慮就像厚厚的外殼,導致內向者無法施展抱負。本章節的目的,便是希望幫助內向者遠離這些壓力,透過七個習慣的養成,具體達到轉念的效果。
˙你不會突然就有「被討厭的勇氣」
內向者大多為人認真且做事努力,為了達到理想中的目標不辭辛勞,誇張一點來說,就算要為此站在瀑布下修行也願意一搏,總之是一群非常勤奮的人。
只不過,內向者的心靈往往也承受許多負擔,總是被龐大的同儕壓力逼迫得頭暈眼花。正因如此,內向者特別渴望「變堅強」,在自身意志主導下邁向未來。
然而變堅強不是一時半刻的事。更正確地說,內向者也不該以此為目標。
內向者的心靈就像極度缺乏運動的身體,非常不習慣以自己的心去感受及表達自己的看法,或是傾聽別人的批評。內向者想要快速鍛鍊出堅強的意志力,如同沒有運動習慣的人突然去跑全程馬拉松,膝蓋和腰很快就會出現運動傷害。
想像看看,假如總是依賴哆啦A夢的大雄某一天突然透過道具獲得「堅強的心」,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每天有如政論名嘴淘淘不絕,他身旁的人一定會覺得很奇怪吧。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堅強的意志力,大雄也可以用大雄的方法走出成功的道路,用自己的方式前進才能夠走得長遠。不需要強迫自己變成別人的個性,我們可以繼續當一位溫柔體貼的好人。
只不過畢竟要在現實生活中生存,學會拒絕別人,把該說的話說清楚也很重要。內向者總是很怕表達意見會有不好的下場,所以不敢出言拒絕,也不敢向別人說出自己的想法。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因為內向者常常覺得自己的觀點不值得一,有強烈的自卑感,下意識將別人的需求置於自己之前。
可是,一直把生活重心擺在「別人」身上而不是「自己」,遲早有一天會精神崩潰。沒有人一無是處,必須學習透過「做能力所及之事」建立自尊心,打造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的平等關係。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心態的調整非常重要。接下來我將整理出七個有助於「翻轉內向者劣勢」的具體習慣。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