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NT$ 860 元優惠價
:79 折 679 元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BIBI: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的動盪歲月
對以色列和其他地方的許多人來說,現任總理班傑明‧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是一個詛咒,一種尷尬,但他持續主導著以色列的公眾生活。我們如何解釋他的崛起、他對以色列政治的控制,以及他在世界舞臺上的巨大作用!?
在本書中,作者安謝爾‧帕菲佛爾(Anshel pfeffer)揭示了納坦雅胡所受父親和祖父的影響如何塑造了他,他們給他留下了一個曾經邊緣化的猶太復國主義印記,它結合了猶太民族主義和宗教傳統主義。在猶太復國主義事業中,納坦雅胡體現了一個劣勢團體對世俗自由主義建國者的勝利。
納坦雅胡的以色列是一個古代恐懼症和高科技期望的混合體,一個部落主義和全球主義的混合體──就像他本人一樣。我們可以說「他就是以色列,以色列就是他」,環顧世界,沒有一個領袖能夠如此安穩掌控一個國家,而且接下來彷彿可以無限延伸!因此,如果不首先理解這位領導以色列的人,我們就無法理解今天的以色列。
狂妄而務實:川普要什麼?
過去美國一直將發展方向置於國際合作框架下,這樣的國際政策已將自己逼入兩難的局面,也嚴重影響民眾的生活,而川普所提出的觀點多側重於美國發展,本書由哈佛商學院榮譽教授丹尼爾・米爾斯與北卡州大經濟教授史蒂芬・羅斯菲爾德共同撰寫。書中提出美國未來應降低霸權心態,以「明快、理性、不虛偽」為主軸及國家利益為優先考量,並提出應強化與日本和印度的交流以牽制中國等等目標。
對以色列和其他地方的許多人來說,現任總理班傑明‧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是一個詛咒,一種尷尬,但他持續主導著以色列的公眾生活。我們如何解釋他的崛起、他對以色列政治的控制,以及他在世界舞臺上的巨大作用!?
在本書中,作者安謝爾‧帕菲佛爾(Anshel pfeffer)揭示了納坦雅胡所受父親和祖父的影響如何塑造了他,他們給他留下了一個曾經邊緣化的猶太復國主義印記,它結合了猶太民族主義和宗教傳統主義。在猶太復國主義事業中,納坦雅胡體現了一個劣勢團體對世俗自由主義建國者的勝利。
納坦雅胡的以色列是一個古代恐懼症和高科技期望的混合體,一個部落主義和全球主義的混合體──就像他本人一樣。我們可以說「他就是以色列,以色列就是他」,環顧世界,沒有一個領袖能夠如此安穩掌控一個國家,而且接下來彷彿可以無限延伸!因此,如果不首先理解這位領導以色列的人,我們就無法理解今天的以色列。
狂妄而務實:川普要什麼?
過去美國一直將發展方向置於國際合作框架下,這樣的國際政策已將自己逼入兩難的局面,也嚴重影響民眾的生活,而川普所提出的觀點多側重於美國發展,本書由哈佛商學院榮譽教授丹尼爾・米爾斯與北卡州大經濟教授史蒂芬・羅斯菲爾德共同撰寫。書中提出美國未來應降低霸權心態,以「明快、理性、不虛偽」為主軸及國家利益為優先考量,並提出應強化與日本和印度的交流以牽制中國等等目標。
作者簡介
BIBI: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的動盪歲月 作者簡介
安謝爾‧帕菲佛爾(Anshel pfeffer)
安謝爾‧帕菲佛爾(Anshel pfeffer)1973年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二十年來一直在報導以色列政治和全球事務。他是《國土報》的資深通訊員和專欄作家,也是《經濟學人》駐以色列記者。目前住在耶路撒冷。
狂妄而務實:川普要什麼? 作者簡介
丹尼爾‧奎恩‧密斯Daniel Quinn Mills
丹尼爾‧奎恩‧密斯博士在哈佛商學院任教逾三十年,從事領導力、戰略學、人力資源和個人發展等領域的教學工作。密斯博士曾為幾家大企業提供領導、戰略和金融投資等相關議題的諮詢,也是彼得‧杜拉克非營利管理基金會(the Peter Drucker Foundation)思想領袖小組的成員之一。
密斯博士一九七六年到哈佛商學院任教,在此之前,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五年,密爾斯則是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史隆管理學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任教,並將自己在華盛頓特區一家穩定經濟機構營運的幾年經驗,融入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教學之中。密斯從哈佛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與博士學位,在俄亥俄衛斯理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密斯的著作很多,最新出版的包含三本與羅斯菲爾德合撰的書籍:《民主與其當選的敵人:美國的政治俘虜與經濟衰退》(Democracy and Its Elected Enemies: American Political Capture and Economic Decline);《幻覺大師:媒體時代的美國領導人》(Masters of Illusion: American Leadership in the Media Age);《全球經濟動盪與公共利益》(Global Economic Turmoil and Public Good)。
史蒂芬‧羅斯菲爾德Steven Rosefielde
史蒂芬‧羅斯菲爾德在哈佛大學分別獲得蘇聯區域研究的文學碩士(一九六七年)及經濟學博士(一九七二年)學位,其中特別的研究領域是蘇聯經濟與比較制度理論,包含亞洲經濟體系、勞工管理公司與國際貿易。羅斯菲爾德受到阿布拉姆‧柏格森(Abram Bergson)的指導訓練,曾與瓦西里‧列昂季耶夫(Wassily Leontief)、亞歷山大‧格申克龍(Alexander Gerschenkron)、西蒙‧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戈特弗里德‧馮‧哈伯勒(Gottfried von Haberler)和埃弗塞‧多馬(Evsei Domar)共事過。
目前羅斯菲爾德是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經濟學教授,同時也兼任多所大學的教授,包括美國蒙特里的海軍研究學院(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他曾到俄羅斯、日本、中國和泰國等國家進行教學工作,亦在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芬蘭銀行、特倫託大學及中央經濟與數學研究學院擔任客座研究學者。
蘇聯時期,他是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及瑞典國防研究機構(Swedish Defense Institute, FOI)的顧問,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一年擔任美蘇科學與技術聯合研究計畫(國家科學基金會與蘇聯科學院之間)的協調者。一九九七年,他進入俄羅斯自然科學院。蘇聯解體後,他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亞洲與歐洲聯盟,也對俄羅斯與東歐保持積極關注。
在整個學術生涯中,羅斯菲爾德一直致力把在政府高層服務的經驗教訓,與經濟進步理論相結合。
安謝爾‧帕菲佛爾(Anshel pfeffer)
安謝爾‧帕菲佛爾(Anshel pfeffer)1973年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二十年來一直在報導以色列政治和全球事務。他是《國土報》的資深通訊員和專欄作家,也是《經濟學人》駐以色列記者。目前住在耶路撒冷。
狂妄而務實:川普要什麼? 作者簡介
丹尼爾‧奎恩‧密斯Daniel Quinn Mills
丹尼爾‧奎恩‧密斯博士在哈佛商學院任教逾三十年,從事領導力、戰略學、人力資源和個人發展等領域的教學工作。密斯博士曾為幾家大企業提供領導、戰略和金融投資等相關議題的諮詢,也是彼得‧杜拉克非營利管理基金會(the Peter Drucker Foundation)思想領袖小組的成員之一。
密斯博士一九七六年到哈佛商學院任教,在此之前,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五年,密爾斯則是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史隆管理學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任教,並將自己在華盛頓特區一家穩定經濟機構營運的幾年經驗,融入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教學之中。密斯從哈佛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與博士學位,在俄亥俄衛斯理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密斯的著作很多,最新出版的包含三本與羅斯菲爾德合撰的書籍:《民主與其當選的敵人:美國的政治俘虜與經濟衰退》(Democracy and Its Elected Enemies: American Political Capture and Economic Decline);《幻覺大師:媒體時代的美國領導人》(Masters of Illusion: American Leadership in the Media Age);《全球經濟動盪與公共利益》(Global Economic Turmoil and Public Good)。
史蒂芬‧羅斯菲爾德Steven Rosefielde
史蒂芬‧羅斯菲爾德在哈佛大學分別獲得蘇聯區域研究的文學碩士(一九六七年)及經濟學博士(一九七二年)學位,其中特別的研究領域是蘇聯經濟與比較制度理論,包含亞洲經濟體系、勞工管理公司與國際貿易。羅斯菲爾德受到阿布拉姆‧柏格森(Abram Bergson)的指導訓練,曾與瓦西里‧列昂季耶夫(Wassily Leontief)、亞歷山大‧格申克龍(Alexander Gerschenkron)、西蒙‧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戈特弗里德‧馮‧哈伯勒(Gottfried von Haberler)和埃弗塞‧多馬(Evsei Domar)共事過。
目前羅斯菲爾德是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經濟學教授,同時也兼任多所大學的教授,包括美國蒙特里的海軍研究學院(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他曾到俄羅斯、日本、中國和泰國等國家進行教學工作,亦在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芬蘭銀行、特倫託大學及中央經濟與數學研究學院擔任客座研究學者。
蘇聯時期,他是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及瑞典國防研究機構(Swedish Defense Institute, FOI)的顧問,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一年擔任美蘇科學與技術聯合研究計畫(國家科學基金會與蘇聯科學院之間)的協調者。一九九七年,他進入俄羅斯自然科學院。蘇聯解體後,他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亞洲與歐洲聯盟,也對俄羅斯與東歐保持積極關注。
在整個學術生涯中,羅斯菲爾德一直致力把在政府高層服務的經驗教訓,與經濟進步理論相結合。
序
BIBI: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的動盪歲月
譯者序
小而強的以色列是台灣榜樣
呂志翔
前中央社副社長
本書書名是《BIBI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的動盪歲月》,是一本以史實紀錄為基礎的傳記,在翻譯過程宛如在時光隧道中穿梭,最後「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就是一種超現實(Surreal)的體驗。
而在現實面中,我們與以色列曾是難兄難弟,面對虎視眈眈的敵人,都必須仰賴美國的支持;兩國雖沒有外交關係,但曾有密切的軍事合作;華人與猶太人都自認是最聰明的民族,高度重視教育;此外,兩個小型民主國家依賴高科技創造了經濟奇蹟……凡此種種,顯示兩者之間有太多相似及交集之處。
但是,現在的發展為何漸漸拉出了差距?
納坦雅胡:令美國頭痛,又無法忽視的盟友
首先,本書基本上以納坦雅胡的祖父為起點,納坦雅胡家族為時間軸貫穿以色列近代與現代史,最核心人物當然是本書的主人翁──仍貴為總理的班哲明‧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但許多背景的描述,如應許之地的發源、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對耶路撒冷的強烈感情及其引發出的對立等等,將讀者帶到西元前的年代。
對二次大戰後以色列建國時期的奮鬥,書中有詳細說明,「出埃及記(Exodus)」、「六日戰爭」、「慕尼黑奧運恐怖事件」、「贖罪日戰爭」、「恩德比機場行動」等許多歷史性事件,一直存在我的記憶中,經過本書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至於當代的以巴衝突、和談,敘利亞、伊拉克等中東國家陷入內亂,全球反恐行動,乃至最近的美國川普要退出伊朗核子協議,年輕讀者可能較不清楚,但其實本書提供了更為清晰的歷史背景與脈絡。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納坦雅胡為爭取連任總理,再度與極右正統宗教黨派達成協議,以2個部長席位交換他們的支持。這點讓人突然發現,原來70歲的納坦雅胡不但尚未走入歷史,更將繼續活躍政壇,領導於1948年建國的以色列進入第80個年頭。以古鑑今、甚至展望未來,這才是歷史最美妙之處。
當然,一切還是要回到納坦雅胡身上。本書作者,記者出身的安謝爾‧帕菲佛爾(Anshel pfeffer)在以色列最具影響力的「國土報」服務近30年。他從納坦雅胡的家世、成長背景、教育過程、軍旅生涯及從政歷程……等等不同角度探討他的個性、人格特質、政治目標或野心、價值觀及行事風格。帕菲佛爾對納坦雅胡顯然持批判的態度,而納坦雅胡則是拒絕接受他的任何訪問,這讓帕菲佛爾必須透過深入研究尋找相關紀錄,訪談匿名人士,雖然增加了著作的難度,卻也反倒使這部寫實的傳記與一般歌功頌德的傳統傳記產生了區隔,成為最大不同的特點。
可以確定的是,納坦雅胡三兄弟絕對忠貞愛國。他可以選擇留在美國,但他違逆嚴父的安排,在高中畢業後選擇回以色列從軍報國。在參與解救恐怖分子劫持比利時航空公司班機案中,他與哥哥約尼爭吵,堅持對方退出危險行動;1973年贖罪日戰爭爆發,在麻省理工學院進修的納坦雅胡義不容辭趕到紐約機場搶搭飛機回國共赴國難,只是不如他所吹噓的是搭第一班飛機。同時,納坦雅胡參與無數次戰鬥任務,也親眼目睹同志陣亡,完全知道戰爭的恐怖與可能帶來的毀滅。
也因此,維護以色列的安全與國家利益成為了納坦雅胡的最終目標,他不畏戰、怯戰,但也不會躁進。為了達到目標,他可採取任何手段,包括與有深仇大恨的對手坐下來面對面談判,他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袖阿拉法特數年來打打談談的關係就最佳證明。英國、法國,甚至蘇聯都曾與以色列合作,後面的靠山當然是美國。每年20億、3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是以色列安全的最大保證,但他的特立獨行,依然是歷任美國總統最頭痛的「盟友」。
以色列川普
中東政策是過去30、40年美國外交政策重要的一環,歷任美國總統都以促成中東和平為最重要成就。但納坦雅胡從不一味配合美國的需求,納坦雅胡與美國總統檯面下的較勁沒有停過。他甚至與共和黨籍的眾院議長貝納「勾結」,安排他到美國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說,令歐巴馬總統震怒;這也讓他也打平了外國元首在美國國會發表3次演說的紀錄,另一位就是前英國首相邱吉爾。
相反的,納坦雅胡對敵人絕不手軟。為了保護以色列,他在與巴勒斯坦邊界建築700公里的圍牆,隔絕兩地,是全球在邊境建築圍籬的始祖。所以,他與在美墨邊境築高牆的美國狂人總統川普惺惺相惜,則是一點也不令人感到意外。因為,他們都是政治強人。帕菲佛爾最憂慮的是,在民粹主義之下,納坦雅胡的強硬作風及政治操作,如無有效制衡,將影響以色列的民主運作。
不過,納坦雅胡的政治生涯浮浮沉沉,高傲、好鬥、功於算計、野心勃勃使他在國內樹敵太多。於1996年第一次出任以色列總理,旋即於1999年垮台。期間他犯下了許多政治錯誤及判斷,也被英國「經濟學人報」稱為扶不起的「阿斗(Bungler)」,但他深具政治魅力是勿庸質疑的。在沉潛一段時間後,於2009年東山再起再任總理開始,迄今屹立不搖。
以納坦雅胡為焦點,帕菲佛爾對近代以色列的民主制度、政黨政治、政治權力運作、以及以色列與中東國家及美國的關係,旁徵博引作了詳細描述,宛如一部歷史書籍。當然,他的最終目的是要凸顯出納坦雅胡個人的政治野心與權力慾望,以及他的許多不為外人知道的道德瑕疵。
台灣榜樣:利用科技與創新,讓以色列小而強
納坦雅胡得到的評價不一,以色列的高科技業快速發展,帶動了經濟發展,製造了許多新貴,但也導致財富分配不均,中低階層入不敷出,形成普遍社會不滿;加上納坦雅胡夫婦的操守一直被懷疑,陷入醜聞,雖經警方調查但缺乏直接證據難已起訴,這也導致許多人對他持保留、懷疑的態度,但至少目前看來,他的政治地位仍然非常穩固。他還很可能在2019年4月選舉中再度獲勝,將超越國父──本‧古禮安,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在位最久的總理,創造另一個政治奇蹟。
話說回來,以色列的發展或納坦雅胡的經驗給了台灣甚麼啟示?
以色列在宿敵環伺、恐攻威脅之下卻依然能夠生存和壯大;雖然面對阿拉伯及回教國家抵制,以色列在國際社會還是暢通無阻;以色列全民皆兵,大多數男女都服義務役;以高科技為基礎的以色列經濟發展、平均國民所得已超越台灣。面對兩國的發展及國際地位差異近年來逐漸擴大,我們不得不回到現實世界,對台灣的前途感到焦慮。
仔細分析起來,以色列有許多特點或資產值得我們借鏡。
經歷過大流散、大屠殺的猶太人冒險犯難,願意接受挑戰;對外團結一致;有美國政府與民間的全方位支持,但不會唯唯諾諾;民主、自由制度;充沛尖端科技創新、創業能量;鄰國對手相對較弱、落後,甚至陷入動亂之中;願意與對手談判,即使是世仇;高度全球化、自由化開放社會。
從以上這些特質及主客觀條件中,台灣應可梳理出許多可為應用的觀念與作為。
譯者序
小而強的以色列是台灣榜樣
呂志翔
前中央社副社長
本書書名是《BIBI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的動盪歲月》,是一本以史實紀錄為基礎的傳記,在翻譯過程宛如在時光隧道中穿梭,最後「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就是一種超現實(Surreal)的體驗。
而在現實面中,我們與以色列曾是難兄難弟,面對虎視眈眈的敵人,都必須仰賴美國的支持;兩國雖沒有外交關係,但曾有密切的軍事合作;華人與猶太人都自認是最聰明的民族,高度重視教育;此外,兩個小型民主國家依賴高科技創造了經濟奇蹟……凡此種種,顯示兩者之間有太多相似及交集之處。
但是,現在的發展為何漸漸拉出了差距?
納坦雅胡:令美國頭痛,又無法忽視的盟友
首先,本書基本上以納坦雅胡的祖父為起點,納坦雅胡家族為時間軸貫穿以色列近代與現代史,最核心人物當然是本書的主人翁──仍貴為總理的班哲明‧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但許多背景的描述,如應許之地的發源、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對耶路撒冷的強烈感情及其引發出的對立等等,將讀者帶到西元前的年代。
對二次大戰後以色列建國時期的奮鬥,書中有詳細說明,「出埃及記(Exodus)」、「六日戰爭」、「慕尼黑奧運恐怖事件」、「贖罪日戰爭」、「恩德比機場行動」等許多歷史性事件,一直存在我的記憶中,經過本書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至於當代的以巴衝突、和談,敘利亞、伊拉克等中東國家陷入內亂,全球反恐行動,乃至最近的美國川普要退出伊朗核子協議,年輕讀者可能較不清楚,但其實本書提供了更為清晰的歷史背景與脈絡。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納坦雅胡為爭取連任總理,再度與極右正統宗教黨派達成協議,以2個部長席位交換他們的支持。這點讓人突然發現,原來70歲的納坦雅胡不但尚未走入歷史,更將繼續活躍政壇,領導於1948年建國的以色列進入第80個年頭。以古鑑今、甚至展望未來,這才是歷史最美妙之處。
當然,一切還是要回到納坦雅胡身上。本書作者,記者出身的安謝爾‧帕菲佛爾(Anshel pfeffer)在以色列最具影響力的「國土報」服務近30年。他從納坦雅胡的家世、成長背景、教育過程、軍旅生涯及從政歷程……等等不同角度探討他的個性、人格特質、政治目標或野心、價值觀及行事風格。帕菲佛爾對納坦雅胡顯然持批判的態度,而納坦雅胡則是拒絕接受他的任何訪問,這讓帕菲佛爾必須透過深入研究尋找相關紀錄,訪談匿名人士,雖然增加了著作的難度,卻也反倒使這部寫實的傳記與一般歌功頌德的傳統傳記產生了區隔,成為最大不同的特點。
可以確定的是,納坦雅胡三兄弟絕對忠貞愛國。他可以選擇留在美國,但他違逆嚴父的安排,在高中畢業後選擇回以色列從軍報國。在參與解救恐怖分子劫持比利時航空公司班機案中,他與哥哥約尼爭吵,堅持對方退出危險行動;1973年贖罪日戰爭爆發,在麻省理工學院進修的納坦雅胡義不容辭趕到紐約機場搶搭飛機回國共赴國難,只是不如他所吹噓的是搭第一班飛機。同時,納坦雅胡參與無數次戰鬥任務,也親眼目睹同志陣亡,完全知道戰爭的恐怖與可能帶來的毀滅。
也因此,維護以色列的安全與國家利益成為了納坦雅胡的最終目標,他不畏戰、怯戰,但也不會躁進。為了達到目標,他可採取任何手段,包括與有深仇大恨的對手坐下來面對面談判,他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袖阿拉法特數年來打打談談的關係就最佳證明。英國、法國,甚至蘇聯都曾與以色列合作,後面的靠山當然是美國。每年20億、3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是以色列安全的最大保證,但他的特立獨行,依然是歷任美國總統最頭痛的「盟友」。
以色列川普
中東政策是過去30、40年美國外交政策重要的一環,歷任美國總統都以促成中東和平為最重要成就。但納坦雅胡從不一味配合美國的需求,納坦雅胡與美國總統檯面下的較勁沒有停過。他甚至與共和黨籍的眾院議長貝納「勾結」,安排他到美國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說,令歐巴馬總統震怒;這也讓他也打平了外國元首在美國國會發表3次演說的紀錄,另一位就是前英國首相邱吉爾。
相反的,納坦雅胡對敵人絕不手軟。為了保護以色列,他在與巴勒斯坦邊界建築700公里的圍牆,隔絕兩地,是全球在邊境建築圍籬的始祖。所以,他與在美墨邊境築高牆的美國狂人總統川普惺惺相惜,則是一點也不令人感到意外。因為,他們都是政治強人。帕菲佛爾最憂慮的是,在民粹主義之下,納坦雅胡的強硬作風及政治操作,如無有效制衡,將影響以色列的民主運作。
不過,納坦雅胡的政治生涯浮浮沉沉,高傲、好鬥、功於算計、野心勃勃使他在國內樹敵太多。於1996年第一次出任以色列總理,旋即於1999年垮台。期間他犯下了許多政治錯誤及判斷,也被英國「經濟學人報」稱為扶不起的「阿斗(Bungler)」,但他深具政治魅力是勿庸質疑的。在沉潛一段時間後,於2009年東山再起再任總理開始,迄今屹立不搖。
以納坦雅胡為焦點,帕菲佛爾對近代以色列的民主制度、政黨政治、政治權力運作、以及以色列與中東國家及美國的關係,旁徵博引作了詳細描述,宛如一部歷史書籍。當然,他的最終目的是要凸顯出納坦雅胡個人的政治野心與權力慾望,以及他的許多不為外人知道的道德瑕疵。
台灣榜樣:利用科技與創新,讓以色列小而強
納坦雅胡得到的評價不一,以色列的高科技業快速發展,帶動了經濟發展,製造了許多新貴,但也導致財富分配不均,中低階層入不敷出,形成普遍社會不滿;加上納坦雅胡夫婦的操守一直被懷疑,陷入醜聞,雖經警方調查但缺乏直接證據難已起訴,這也導致許多人對他持保留、懷疑的態度,但至少目前看來,他的政治地位仍然非常穩固。他還很可能在2019年4月選舉中再度獲勝,將超越國父──本‧古禮安,成為以色列歷史上在位最久的總理,創造另一個政治奇蹟。
話說回來,以色列的發展或納坦雅胡的經驗給了台灣甚麼啟示?
以色列在宿敵環伺、恐攻威脅之下卻依然能夠生存和壯大;雖然面對阿拉伯及回教國家抵制,以色列在國際社會還是暢通無阻;以色列全民皆兵,大多數男女都服義務役;以高科技為基礎的以色列經濟發展、平均國民所得已超越台灣。面對兩國的發展及國際地位差異近年來逐漸擴大,我們不得不回到現實世界,對台灣的前途感到焦慮。
仔細分析起來,以色列有許多特點或資產值得我們借鏡。
經歷過大流散、大屠殺的猶太人冒險犯難,願意接受挑戰;對外團結一致;有美國政府與民間的全方位支持,但不會唯唯諾諾;民主、自由制度;充沛尖端科技創新、創業能量;鄰國對手相對較弱、落後,甚至陷入動亂之中;願意與對手談判,即使是世仇;高度全球化、自由化開放社會。
從以上這些特質及主客觀條件中,台灣應可梳理出許多可為應用的觀念與作為。
目次
BIBI: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的動盪歲月 目次
導讀――納坦雅胡讓以色列小而強
前駐以色列特任大使 張良任
推薦序――納坦雅胡可成就中東和平?
中洋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主席 林健忠
譯者序――小而強的以色列是台灣榜樣
前中央社副社長 呂志翔
目次
序幕納坦雅胡的以色列
第一篇錫安的晦澀愛人 (1879–1948)
1.最優雅的演說家
2.宣傳、宣傳、再宣傳
3.站在歷史邊緣
4.猶太復國主義者美夢的幻滅
第二篇新國度的局外人 (1949-1967)
5.尖銳邊境內的生活
6.嚴重錯置
7.美國的班,以色列的比比
8.你必須殺死阿拉伯人
9.我成了目標
10.努力救國
第三篇摧毀菁英 (1976-1996)
11.讓世界停下
12.你為何未著軍裝?
13.十年內出任總理
14.再幽默點,他就完美了
15.總理?當然不是
16.民主史上空前的罪行
17.你是政治敗將嗎?
18.拉賓不是叛徒
19.天佑猶太人
第四篇以色列扶不起的阿斗 (1996-2009)
20.我們存在的基石
21.被拉到懷河
22.他們有在怕
23.財政總理
24.我自己的媒體
25.威脅才有效
第五篇居高不下 (2009-2017)
26.全新務實的比比?
27.你的父親寫歷史你在創造歷史
28.阿拉伯選民成群結隊行動
29.歷史性的嚴重錯誤
30.以色列崛起為全球力量
結語納坦雅胡:70歲、領導以色列
狂妄而務實:川普要什麼? 目次
導讀
摘要
前言
序
第壹部分:美國的全球政策再定位
一、川普與全體美國人的挑戰
二、重振美國核心價值、捍衛國家安全
三、川普國際政策的關鍵要素
四、川普國際戰略的六大特質
五、川普國際戰略的基本原則
六、美國國家利益優先
七、抓住機遇、不受制於盟友
第貳部分:今日的危機
八、核武危機日增
九、俄羅斯:像個發酒瘋的足球流氓?
十、美國與伊斯蘭武裝組織
十一、美中競爭
十二、德國的地緣政治野心
十三、政客們提供的應對選項
第參部分:二戰後,世界主義的衰落
十四、今日的世界主義者:讓驢子領導獅子
十五、希特勒遺風:現代政治化妝術
十六、美帝殞落──被高估的美國實力
十七、政策失效、寢食難安
十八、政治新動態的隱憂
參考書目
導讀――納坦雅胡讓以色列小而強
前駐以色列特任大使 張良任
推薦序――納坦雅胡可成就中東和平?
中洋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主席 林健忠
譯者序――小而強的以色列是台灣榜樣
前中央社副社長 呂志翔
目次
序幕納坦雅胡的以色列
第一篇錫安的晦澀愛人 (1879–1948)
1.最優雅的演說家
2.宣傳、宣傳、再宣傳
3.站在歷史邊緣
4.猶太復國主義者美夢的幻滅
第二篇新國度的局外人 (1949-1967)
5.尖銳邊境內的生活
6.嚴重錯置
7.美國的班,以色列的比比
8.你必須殺死阿拉伯人
9.我成了目標
10.努力救國
第三篇摧毀菁英 (1976-1996)
11.讓世界停下
12.你為何未著軍裝?
13.十年內出任總理
14.再幽默點,他就完美了
15.總理?當然不是
16.民主史上空前的罪行
17.你是政治敗將嗎?
18.拉賓不是叛徒
19.天佑猶太人
第四篇以色列扶不起的阿斗 (1996-2009)
20.我們存在的基石
21.被拉到懷河
22.他們有在怕
23.財政總理
24.我自己的媒體
25.威脅才有效
第五篇居高不下 (2009-2017)
26.全新務實的比比?
27.你的父親寫歷史你在創造歷史
28.阿拉伯選民成群結隊行動
29.歷史性的嚴重錯誤
30.以色列崛起為全球力量
結語納坦雅胡:70歲、領導以色列
狂妄而務實:川普要什麼? 目次
導讀
摘要
前言
序
第壹部分:美國的全球政策再定位
一、川普與全體美國人的挑戰
二、重振美國核心價值、捍衛國家安全
三、川普國際政策的關鍵要素
四、川普國際戰略的六大特質
五、川普國際戰略的基本原則
六、美國國家利益優先
七、抓住機遇、不受制於盟友
第貳部分:今日的危機
八、核武危機日增
九、俄羅斯:像個發酒瘋的足球流氓?
十、美國與伊斯蘭武裝組織
十一、美中競爭
十二、德國的地緣政治野心
十三、政客們提供的應對選項
第參部分:二戰後,世界主義的衰落
十四、今日的世界主義者:讓驢子領導獅子
十五、希特勒遺風:現代政治化妝術
十六、美帝殞落──被高估的美國實力
十七、政策失效、寢食難安
十八、政治新動態的隱憂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BIBI: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的動盪歲月
序幕 納坦雅胡的以色列
班傑明‧納坦雅胡坐在狹窄的長椅上,電視化妝下的疲憊眼袋仍非常明顯。賽考斯基超級海種馬(Sikorsky Sea Stallion)直升機從哈達薩(Hadassah)醫院停機坪起飛,經過猶大沙漠(Judean Desert)上空朝南飛行。他戴著少見於公開場合的長方形老花眼鏡,正在閱讀每天的例行性情資簡報。但在一個多小時的飛行中,大部分時間他都陷入沉思。
40年前,他還是年輕特種部隊少尉時,就是搭這種直升機率領突擊隊員深入敵境執行任務,到目前為止,其中大多數仍列為機密。今天的行程是公開的,視察以色列與埃及兩國邊境新建圍牆的工地。
這是在2011年9月,第二任總理任期過半的時候。納坦雅胡重掌政權已兩年多,正面臨他連任後最重大的挑戰。當年夏天,肇因於一位年輕女性臉書的草根抗議運動在特拉維夫展開。不滿房租上漲,達芙妮‧利夫(Daphni Leef)在羅斯柴爾德大道(Rothschild Boulevard)上架起帳蓬抗議。數千名年輕人及家庭響應,分別在特拉維夫及其他城市紮營抗議。
民怨聚焦在納坦雅胡的弱點之一――因高科技驅動經濟成長致富的一小部分商人與企業家,和受房租與物價攀升困擾的多數人之間的差距愈來愈大。
以色列安然度過2008-2010的全球金融危機,相對於其他國家,幾乎是毫髮未傷。失業人口下降,國內生產毛額(GDP)上揚,報紙頭條幾乎每周都有一家新創公司以數億甚至數十億美元出售的消息。但年輕中產階級叫苦連天,他們無力購屋,必須舉債才能過好日子,令納坦雅胡的處境相當緊張。
政府宣布住宅改革計畫,成立特別委員會調查中產階級問題,企圖轉移批判,但這些微不足道的努力難以挽救納坦雅胡與他的以色列右翼利庫德集團(Likud)民調聲望下墜。至少有一位資深部長警告,「假如繼續下去,在下次選舉中,我們就可以向政權說掰掰了」。
納坦雅胡極度不願改變他的經濟政策,他深信,2003-2005年間,在財政部長任內進行的經濟改革在全球經濟一片蕭條中,解救了以色列的經濟。贏得2009年選舉後,他自封為「超級經濟部長」。在他的心目中,一群由外來經費贊助的行動分子與危險的無政府主義者沒這個能耐使他的經濟偏離正軌。納坦雅胡願意改變國家施政優先項目,而無意與他們交手。
這次搭直升機南行,隱藏的目的就是在奪回新聞議題的掌控權。邊境圍牆工程已進行多年,但自從埃及發動恐怖攻擊殺害8名以色列人後,納坦雅胡立即決定250公里長、5公尺高的強化鋼鐵壁壘追加10億謝克爾(shekel,兑換新台幣約為8.625)經費,並列為優先項目。在首度視察已完成的工程時,納坦雅胡帶了主要媒體主跑國防的記者隨行,他們比較不會像其他記者一樣追問他對抗議之事的回應。他們的出現會給這次訪問適當地帶來一些軍事氛圍。
直升機降落在邊境另一端潛伏狙擊手看不到的隱密綠地,他搭乘防彈吉普車隊到附近一間安排好的哨所。現場架起了冷氣帳篷,並提供點心。十幾位高級官員被引導進入,作為視察圍牆時的背景。攝影團隊被帶到更近的位置,以更好的角度拍攝圍牆,固若金湯的畫面將使觀眾印象深刻。在聽取簡報及親自視察一路蜿延到沙漠地平線的漫長圍牆後,納坦雅胡走上講台發表了措辭嚴謹的談話,並四兩撥千金,打發了記者們的輕鬆提問。
在飛回耶路撒冷途中,他心情大悅,坐在兩位飛行員中間機工長的座椅上,陶醉於內蓋夫沙漠(Negev Desert)及以色列心臟地帶以外地區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觀。納坦雅胡認為邊境之行非常成功,接下來的16個月裡他又兩度帶了記者回來。
以色列右翼精神之父澤維‧賈伯汀斯基(Ze’ev Jabotinsky)在1923年呼籲建立「鐵牆」,以保衛猶太人免於具敵意的阿拉伯鄰居侵犯,邊境圍牆已成為納坦雅胡的代表作,也是賈伯汀斯基隱喻的具體落實版本。
在納坦雅胡的眼中,圍牆不單要阻絕恐怖攻擊,也有其他好處,可以擋住為躲避貧窮和戰火、來自非洲之角的非洲移民。數以萬計的難民已經越過了搖搖欲墜的老舊圍牆。他們大多數落腳在特拉維夫的南邊破舊社區,非法移民身分令他們只能勉強掙扎度日。
在2013年選舉前的最後一次內閣會議中,納坦雅胡驕傲地宣布,「歸功於建築了圍牆,我們成功阻止了企圖滲透進入以色列城市的人員。過去七個多月來,以色列城市是零滲透。」這是「以色列有史以來最輝煌的工程成果」。對於指控以色列虐待難民的人,他回應,「以色列沒有尋求庇護的問題―他們是尋求工作的非法移民。」他說,以色列有權控制其邊界――似乎沒有感覺到其中的矛盾,他傾注了全部從政生涯一直都在努力確保以色列不受限於明確的或國際認定的邊界。
近年來,西方國家面對難民為躲避戰爭與貧窮而大舉湧入的處理對策不曾出現過什麼高招,但大多數國家傾向運用現行既有的方法遏制移民浪潮。在納坦雅胡的以色列,許多人視鐵牆為其驕傲之一。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支持築圍牆的理由似乎更為堅實──成為美國可能在墨西哥邊界樹立圍牆的範本。
納坦雅胡的大部分生涯都在告訴美國人以美兩國非常相像,同時試圖告訴以色列人儘管生存在「惡鄰」之中,他們是美國的縮影,在約旦河畔有自己的華爾街及矽谷。
美國運用優勢軍力在全球消弭任何對其安全及利益的威脅,無論是現實的或潛在的威脅,納坦雅胡則深信,以色列跟美國一樣,不允許任何威脅存在。他無心為以色列占領巴勒斯坦的難題尋找解決方案,然而他卻傾其全力創造泡沫願景,讓大多數以色列人相信他們正享受著西方生活方式及民主福利。就在不遠的西岸地區,他們敬愛的軍隊牢牢管轄著一個比他們少不了多少的人口,阻絕任何企圖吃掉猶太樂園的滲透者。
賈伯汀斯基鐵牆的目標在形成軍事嚇阻,最終能使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在相互尊重之下共存。納坦雅胡對這最終的結果沒什麼信心―他這輩子肯定是沒有信心的。他寧願相信他那聳立在非洲與亞洲之間、被敵人環繞的一堵牆,可以阻絕阿拉伯及非洲人,保衛以色列這個國家。
本書訴說一個人的故事,也訴說一個國家的故事。班傑明‧納坦雅胡在以色列建國17個月後出生。在本書撰寫時,他是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出生在新以色列國土的以色列領袖。
多年來,以色列的故事主要是從建國一代的角度闡釋。都是闡述大衛‧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果爾達‧梅爾(Golda Meir)、摩西‧戴陽(Moshe Dayan)及其他當代人物,他們是從東歐來到以色列的先鋒世代,,設立了集體農場(kibbutzim),創建及指揮軍隊。但以色列故事永遠都有其他不同的闡釋。
來自阿拉伯新興中產階級城鎮的米茲拉希(Mizrahim)猶太人是右翼修正派運動成員,是猶太復國主義者(Zionist)大旗下居弱勢的一支,他們最終被溶化在「新猶太」坩鍋中,被掃出官方以色列歷史中。這一支沒有成功。到目前為止,另一支以色列人主宰了下半部以色列歷史,而納坦雅胡是其捍衛者。
納坦雅胡屬於兩個以色列――老派的「服務奉獻菁英」及憤怒的弱勢者。他的早期生活及生涯在美國,因此也是美國的產物。他自信了解美國,與美國關係密切,更甚於一些美國總統,當有必要時,他甚至在他們的地盤上挑戰他們。
納坦雅胡並不如有些人開玩笑地認為他想讓以色列成為美國第51州。他是以色列主權的堅定信仰者,並堅信他個人在歷史中扮演確保以色列生存、永續及繁榮的角色。這使他內心中產生一種權力意識,近年來演變成獨斷專行的風格。但他強烈相信以色列與美國是命運共同體,是全世界不可或缺的國家。他甚至認為兩國間的密切關係要超過邱吉爾所形容美國與英國間的「特別關係」。雖然有些人覺得這個想法很可笑,但不乏有影響力的美國人願意接受並進一步強化他的觀點。
納坦雅胡的以色列享有美國式的生活水準,他們把鄰國置於軍事占領之下;把中東隔絕在高牆的後面,而與6000英里之外的知己保持聯繫。這是一個混雜了古老恐懼症與高科技期待的社會,一個部落主義與全球主義的結合──就像納坦雅胡本人一樣。不先認識領導以色列的人,不可能了解以色列。
第四篇 以色列扶不起的阿斗 (1996-2009)
20.我們存在的基石
46歲的納坦雅胡成為以色列史上最年輕的總理,第一位獨立後出生的總理,也是第一位直選的總理,他因此相信不必遵循前任的行事風格。
納坦雅胡計畫成立總統式的政府,他的總理辦公室權力無遠弗屆。國家安全委員會、經濟委員會與特別公關小組直屬他的麾下。權力強大的政府部會,如文官委員會及財政部的預算部門移轉到總理辦公室。曾任特種部隊軍官,MIT企管碩士、BCG公司顧問的他,決心集以色列的軍事與經濟大權於一身。
他也決心不再重蹈覆轍,重複聯合黨前任總理比金與夏米爾的錯誤。工黨政府留下的左派份子不得再影響政策。
納坦雅胡許多看法言之有理。以色列總理歷來缺乏強有力的幕僚有效地執行重大變革,並勇敢地面對積習難改的公務員、國防軍將領及財政部經濟學家。問題是,這些想法與政治現實背道而馳。
總理直選並未改變以色列的國會制度。聯合黨在國會只有32席,為維持多數,納坦雅胡必須與其他5個政黨交易,以部長位置交換,造成手上只有4個重要部長及一些小部長的權力。李維與摩戴查分別出任外交及國防部長已是定局,剩下財政及司法部長。
在競選期間,夏隆及梅瑞道已與比比釋懷,他們期待回報。但納坦雅胡的總理辦公室秘書長李伯曼有意拒絕他們入閣,納坦雅胡也有屬意人選。但在內閣尚未宣誓就職,納坦雅胡就毫無防備地遭到掣肘。李維堅持與夏隆同進對,原本接受擔任科學部長的比金也以梅瑞道入閣為條件。
納坦雅胡的第一個危機於1996年6月18日他向國會介紹內閣時爆發。他被迫退讓,梅瑞道出任財政部長,另以拼湊出來的國家基礎建設部長來讓夏隆息怒。媒體則幸災樂禍忙於聽取準部長私下批評未來的老闆。納坦雅胡最後到了晚上才宣誓就任第九位總理,班齊隆、特琪娜與莎拉驕傲地在觀禮席觀看。納坦雅胡的宿敵渴望與他修好,但發現自己不過是多餘的臣子。
從第一天起,他就深受分裂內閣所苦,不適任的私人團隊提油救火,使情勢惡化。比比所選的助理必須經過莎拉同意,忠誠度遠比專業能力重要。專橫跋扈的總理辦公室秘書長李伯曼的唯一管理經驗在鬥爭聯合黨內的敵人。其他也都是庸碌無能之輩,但正準備首度訪問華府的比比對周遭的混亂渾然不知。
柯林頓比納坦雅胡年長3歲,相對於年長的政治家拉賓與裴瑞斯,這可能是他似乎對納坦雅胡不尊敬的原因。但以政治人物而言,他們有許多共同之處,都是少年得志,雖沒有顯赫功績,都當上國家最高領導人,都有良好形象並能接地氣。但柯林頓天生樂觀,相信人性本善,納坦雅胡卻主張人性本惡並天性多疑。
當他們於7月9日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談時,柯林頓亟欲取得納坦雅胡保證繼續奧斯陸進程。納坦雅胡則是對阿拉伯國家和需要先檢討與巴勒斯坦的既有問題發表長篇大論。比比離去後,憤怒的柯林頓用F-字眼說,「他媽的他以為他是誰?誰他媽的才是這裡的超級大國?」但表面上,他還是笑臉迎人,讚美客人。
第二天納坦雅胡在國會受到欣喜若狂的接待,令柯林頓更加不爽。納坦雅胡應邀在國會聯席會議發表演說,這對剛露頭角的外國領袖是個殊榮。納坦雅胡說了62次「和平」,但絕口不提他的對話者,巴勒斯坦總統阿拉法特。他保證以色列已「準備與巴勒斯坦當局(敘利亞及黎巴嫩)恢復談判」,但堅持任何和平協定必須以嚴格的安全條件為基礎。
當他宣布,「在未來4年,我們將開始通過一段長期的過程逐步減少你們對以色列慷慨的經濟援助」時,得到最熱烈的起立鼓掌。在那場演說後20年,這個過程仍未開始。美國現在每年給以色列的援助比當年還多,只是現在稱為「國防援助」,而非「經濟援助」。
納坦雅胡認為他的華盛頓訪問空前成功,但令他憤怒的是,以色列媒體不但聚焦莎拉花費納稅人的錢,耶爾與艾弗納也隨行。保姆帶他們登機的照片充斥報紙版面,當時莎拉與保姆們是全國議論的議題。
華府之行前數週,莎拉雇用了年輕澳洲女孩坦妮雅‧蕭(Tanya Shaw)為保姆,但很快就因為「把一鍋湯煮焦」被開除。在莎拉命令另一位保姆先檢查她的袋子確定沒偷東西後,蕭的東西被全部丟出門外。蕭向媒體揭露此事後,另外兩名保姆挺身而出,說出她們在莎拉手下慘痛的遭遇。她們只是冰山的一角。
原本在聯合黨圈內嚴守的秘密現在公開了。自從勁爆錄影帶事件後,莎拉對他的行程完全掌控,並篩選比比的助理。在納坦雅胡當選之後,她擁有由公費支付的幕僚。這在過去也發生過,但從來不是個大問題。
如果不是因為員工不斷抱怨被虐待,她參加每個活動一定索要禮物袋,在出國前對旅館房間安排向大使館提出繁瑣的要求等等,以色列媒體對莎拉的大幅報導可能會被認為是不公平的。莎拉通過干預先生工作的每一個細節,堅持參加先生幾乎所有的公開活動並站在他旁邊,實現了她的「公平的遊戲」。
除了莎拉外,納坦雅胡早期任內的另一個主要問題是何時會見阿拉法特。
在選後4天發表的勝選演說中,納坦雅胡說:「我們要繼續與鄰居進行對話,以達到穩定和平,真正的和平,有安全的和平。」但他又慢條斯理地說:「當務之急是內部必須先達成和平。」
外交部長李維被派往會見阿拉法特,但未被授權進行談判,納坦雅胡本人接見阿拉法的副手阿巴斯(Mahmoud Abbas),進行一場友好但無意義的會議。就任近3個月後,納坦雅胡才在美國施壓及以色列總統魏茨曼威脅要自己出馬的情況下,勉強同意會見阿拉法特。
巴勒斯坦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領袖的首度會面在艾瑞茲(Erez)邊境的一個擁擠房間內舉行。為了要迴避阿拉法特的招牌擁抱,納坦雅胡隔著桌子很尷尬地與他握手。
在會後發表的聲明中,納坦雅胡強調三個概念:互惠、安全及繁榮。這些是他對巴勒斯坦政策堅定不變的要素。他所要求的互惠與安全的安排阻礙了協定的實質進展,而他所保證的經濟繁榮對巴勒斯坦人而言則是取代了建國目標。
在會晤阿拉法特後,他急欲安撫內部陣營,授權在屯墾區建設1500戶,並威脅關閉巴勒斯坦在東耶路撒冷的東方之家(Orient House),巴勒斯坦的外交部。對納坦雅胡而言,他不能撤銷奧斯陸協定,與阿拉法特坐下來會談是他唯一可做的事。但奧斯陸第二階段協定包括更多的承諾。
到1995年底,除了希伯崙以外,以色列已撤出所有巴勒斯坦城市。因為希伯崙在猶太歷史中具有特殊地位,是列祖之墓(Tomb of the Patriarchs)與1929年大屠殺所在地,同時也因為城裡居民的安全難以保障。阿拉法特配合裴瑞斯的立場,同意以色列可於1996年6月15日即大選後兩週撤出希伯崙。納坦雅胡同意遵守過去的協定,但他也已經向屯墾者及查巴德拉比們保證過,「關於希伯崙,你們可以相信我」。期限已過,納坦雅胡鐵板一塊,他告訴美國人仍在評估巴勒斯坦遵守奧斯陸協定安全條款的情況。
意外的發展打破了僵局。以色列考古學家已在東耶路撒冷挖掘了近30年,在希律王(King Herod)建造的耶路撒冷聖殿邊發現西牆的廣大地基及古耶路撒冷街道。這個兼具科學、宗教及政治性的挖掘案確認了猶太人與耶路撒冷城市間的聯繫。但耶路撒冷伊斯蘭宗教財產委員會反對繼續挖掘,假意宣稱隧道會破壞聖殿山上圓頂清真寺的地基。多年來隧道只有一個入口,在舊城的穆斯林區一堵牆後有一個出口,但由於顧慮引發暴亂一直都封鎖著。
9月23日,贖罪日之後的晚上,納坦雅胡在耶路撒冷市長奧爾默特及美國猶太捐款者的壓力下,打開了隧道的出口以宣示以色列主權。當時安全主管們匆忙諮商之後做了謹慎的評估,認為可以避免暴動。
伊斯蘭宗教財委會抗議,指稱阿克薩清真寺「處於危險」之中,阿拉法特更憤怒地譴責,引用可蘭經文呼籲信徒「去殺或被殺」以保護財產。第二天上午,東耶路撒冷、西岸及加薩走廊整個陷入暴力衝突之中。巴勒斯坦安全人員過去2年在這個區域與以色列國防軍共同巡邏,現在槍桿子轉而對準了國防軍。
連續3天,戰鬥激烈進行,奧斯陸進程已經瓦解。國防軍在1967年後首度部署坦克包圍巴勒斯坦城市。正在德國訪問的納坦雅胡透過與國防部長摩戴查的電話聯繫,拼命控制局面,另一方面又要接美國國務卿克里斯多福的電話。阿拉法特現在不接他的電話了。納坦雅胡被迫縮短行程兼程返國。最後在美國勸誘及納坦雅胡威脅要進入巴勒斯坦城市後,阿拉法特才下令停止暴動。17名以色列士兵及近100名巴勒斯坦人喪生。
納坦雅胡為打開隧道辯護,因為這「事關我們存在的基石」。這是自拉賓被暗殺以來,奧斯陸進程受到最慘烈的打擊。納坦雅胡挑釁巴勒斯坦,受到國內外的批判,阿拉法特取得外交上風。柯林頓召集他們及胡笙國王於9月30日舉行緊急高峰會議。
比比面臨他上任後第一次安全危機顯得忐忑不安。在白宮,胡笙當面斥責他自大與藐視他人,被罵的納坦雅胡坐在阿拉法特旁邊,開始施展他的魅力。神奇的是,好像有點效用,兩人談了好幾個小時。
但他突然擁抱阿拉法特及兩人似乎相處不錯模糊了會談幾乎一事無成的事實。3個半月之後,才達成希伯崙協定。阿拉法特已愈來愈難應付,納坦雅胡對他的熱情在白宮會議後也快速消失。
在希伯崙協定之下,幾千名巴勒斯坦人及老商業中心仍在以色列軍事佔領下,但也遭到右派的強烈抗議。1997年1月16日國會以87-17票通過希伯崙協定,反對票大都來自納坦雅胡的聯盟。
希伯崙協定只影響極小部分西岸,但卻是歷史性的。聯合黨總理首度命令以色列軍隊撤出傳統以色列地,並允許巴勒斯坦人控制一塊猶太家園土地。
在以色列精英集團中,納坦雅胡最難突破的就是頑固的司法體系。他任命巴爾–安為檢察總長,震驚各界,包括他的支持者。他是成功的商業律師與資深聯合黨活躍分子,但他在耶魯撒冷之外默默無聞,從不被認為具備先進的法學素養。他的前任都是知名法律學家、前任法官或州首席檢察官。巴爾–安飽受批評,在倫敦賭博也被報導出來,2天後,他決定不要這個位置了。
以色列第一頻道報導,巴爾–安的認命與政治交易有關,為得到極右派夏斯黨支持希伯崙協定,巴爾–安將批准夏斯黨領袖戴瑞(Arye Deri)涉及收賄案的認罪協商。納坦雅胡、李伯曼、戴瑞都被指稱涉案。
這是以色列總理首度被指控涉入賄賂案。納坦雅胡否認知道這項司法交易,但被要求進行調查的警方認為他涉案。另一項紀錄是,納坦雅胡被傳訊兩次,警方建議起訴納坦雅胡也被洩漏給媒體。這是他第一任內最惡劣的時刻。依照以色列法律,總理被起訴並不一定要辭職,但這個情況已是史無前例。資深聯合黨部長則表明,如納坦雅胡受審,他們不會留在內閣內,等同要瓦解執政聯盟。四面楚歌之下,納坦雅胡只能保持緘默,由他的助理向媒體放話有政治陰謀要拉總理下馬。
4月20日,新任的檢察總長魯賓斯坦宣布,只有足夠證據起訴戴瑞,但沒有足夠證據讓納坦雅胡等接受審判。然而他在公開報告中指出,總理的行動是「可議的」。
雖自認是專家,納坦雅胡第一任內最大的挫折之一是未能根本改造以色列經濟。他有全套的私有化、降低個人稅與公司稅、縮編政府及金融市場自由化等。但3年中,這些政策只是紙上談兵。
工黨政府對基礎建設的重大投資已擴大債務,以致不可能減稅。納坦雅胡想達成結構性改變也被財政部長梅瑞道領導的老官僚橫加阻擋。納坦雅胡經常與這位他根本不想要的部長衝突。
他有次說,「我的反對者根本抓不到重點,因為他們從未在經濟領域工作過,從未曾進入市場」。他喜歡與財政部長原來人選法蘭柯(Yaakov Frenkel)討論經濟。法蘭柯與梅瑞道在1997年初就對控制通膨的最佳方法爭論不休。法蘭柯認為,以色列經濟已夠堅強,可以放寬管制,而非用其他方法,特別是利率來控制通膨,但梅瑞道堅決反對。納坦雅胡支持法蘭柯的理論,梅瑞道表示,這是財政部長的決策權。在被納坦雅胡否決後,他於6月20日掛冠求去。
國安內閣授權打擊哈瑪斯首領,納坦雅胡約見摩薩德主管雅特姆(Danny Yatom),他建議以哈瑪斯的政治局長馬夏(Khaled Mashal)為目標。暗殺馬夏代表了推翻拉賓3年前停止在約旦進行秘密行動的命令。選派執行任務小組沒有很多時間研究馬夏從住家到安曼辦公室的行動細節。
摩薩德小組在安曼使用在死後難以偵測出的噴霧毒藥。但摩薩德特工在安曼大街上失手,只噴到馬夏的耳朵,馬夏立即閃回車內,要司機送他去醫院,他的保鑣追上去和兩位摩薩德特工扭打起來。現場聚集了一批群眾,引來一名約旦警察拘留了這2名持加拿大假護照的以色列特工,其他4名撤退組人員則逃進以色列大使館。
特工的身分很快就暴露出來,震怒的胡笙國王發現以色列居然在他的首都行刺。雅特姆立即飛往安曼設法解救被捕的特工。他在抵達時被告知,如馬夏死亡,他們將被控謀殺。在納坦雅胡的命令下,解毒藥立刻送到醫院,馬夏倖免一死。胡笙仍然拒絕釋放這2名特工或允許躲在大使館的4人離開。他威脅要撕毀和平協定。
與胡笙關係密切的以色列駐歐盟大使展開秘密外交,談判解決方案。結果令以色列進一步受辱。納坦雅胡被迫釋放哈瑪斯的創始人亞辛(Sheikh Ahmed Yassin)及其他70名巴勒斯坦犯人,使得胡笙在巴勒斯坦子民心中的地位大漲。
納坦雅胡僅僅勉強維繫奧斯陸進程存在,而他所承襲的他真正支持的和平協定也瀕臨失敗。摩薩德搞砸暗殺行動令他公然受辱。雅特姆由於一連串行動失控,幾個月後辭職,但所有的責備指向納坦雅胡,他在行動前未能先知會國防部長及國防軍參謀長。當總理不過一年,他看起來魯莽浮躁並且容易出意外。
納坦雅胡看重的經濟學人雜誌出封面故事呼籲他辭職,給他貼上「以色列扶不起的阿斗」的標籤。
狂妄而務實 川普要什麼?
川普與全體美國人的挑戰
川普是種「現象」,他呼籲轉變美國的國際戰略政策,他的諸多批評論點也反映出公眾的情緒,但他尚未規畫出一個深思熟慮的替代方案,因為他發表的逆耳之言經常前後矛盾。這是他的挑戰:僅診斷出病情還不夠,川普必須進一步設計出最佳的治療方法。
反對派人士質疑川普,要求他提出更好的替代方案,並以此證明能夠取代戰後美國所建立的全民共識,言下之意就是川普只會胡說八道,提不出更好的選擇。
本書則認為,儘管川普尚未規畫出一套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川普的直覺往往正確。我們並非假裝為川普代言,但事實顯示,如果我們的領導人能有如此的節操和勇氣,便能調整美國的戰後路線,提出一套明智的國際戰略政策。
本書提出關於改變美國國際戰略政策的想法,可以由任何一位總統或政黨來執行,每一個主要官員都應該認真關注這些發人省思的轉變與考量。這個施政方針既非專屬於共和黨,也非民主黨獨享,我們認為這是屬於全體美國人的施政規劃。
七十年來,美國都採取同樣的政策路線,但現在這條路線遭受到比過去更強烈的挑戰。由於全球世界主義者(internationalist cosmopolitanism)的國際戰略政策路線,主要得益者為少數體制內菁英,卻傷害到社會各個階層,對大多數人並不公平。
所以,需要廣泛檢討該政策路線和其侷限性。當前政策的擁護派要求批評者提出另一套完整且一致的方案,因而本書試圖分析,是否真能有另一套明智的政策方案?是否真能塑造一個完整、連貫且可以取代我們當前所採取的政策路線?
為了尋求替代方案,我們檢視美國過去七十年來,一直奉行的全球世界主義立場,並標舉川普的「民主國族主義」,做為當前美國政策取向的對照組。「民主國族主義」設想美國是個大家庭,家庭成員的需求,不該為了外國人士或少數體制內菁英的利益而犧牲。我們所指的「國族」(national),並非如過去美國孤立主義或歐洲法西斯主義(fascism)那種「國家民族復興」(retro-national)的意識形態。
「國族主義者」(nationalist)和「世界主義」的說法或許不夠確切,卻能夠精準適用於目前美國的政治決策過程。
目前政治決策過程涉及國際主義者(internationalist,全球主義者)和國族主義者的立場時,變得非常棘手。問題不在於「國族主義者」這個詞語本身的定義不夠嚴謹,而是在於「國際主義者」的含混性更大。由於任何國際戰略政策必定涉及國際主義,所以忽略此點恐將引發嚴重的誤解。
對於現代美國國際主義最恰當的描述:它是世界主義的一種形式,在該形式內,美國的決策或國家主權,必須透過條約或組織成員資格,隸屬於多國機構之下,並堅信遵守國家外部的利益,才能促成自身的最佳福祉。大體來說,例如在聯合國和各種軍事同盟中,世界主義者主張美國的一舉一動應優先考量國際聯盟成員的身分;並主張美國應主動承擔,援助他國共同防禦及改善人類發展的重責大任。
世界主義認為,美國應該促進經濟全球化與對外經援的貿易協定,優先支持他國的經濟發展;最後,現代世界主義認為,美國應該資助其他國家的民主、人權、環保倡議和其他各種社會宣導。表面上美國支持這些目的不同的國際性倡議,也介入許多外國政府的軍事與內政,實際上都是為了扶植美國的軍事聯盟體系。許多美國民眾意識到,應該放棄這些世界主義的情懷。
當前全球世界主義者政策的問題,不在其渴望包山包海,而在於它是少數既得利益菁英的教條。美國兩大主要政黨雖然會爭執關於國際戰略政策的具體細節,但大部分都支持現代世界主義。
面對質疑時,世界主義者最有力的辯護,就是根據美國過去反世界主義時的缺失,特別是一九三○年代的孤立主義(isolationism),以及二十世紀初的排外主義(nativism)。據稱孤立主義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排外主義導致歧視少數族群。探討這些指控並非我們的目的,但後面章節將會指出,今日的國族主義觀點與過去的孤立主義或排外主義截然不同。
今天有不少美國人對二戰以來一直支配我們的世界主義立場,提出強烈指責。全球世界主義(包含不負責任的軍事冒險主義)使國家破產(現在美國官方國債約達二十兆美元,非官方國債還要更多),使勞工和中產階級因為製造業及相關工作崗位的流失而陷入貧困,而且無法保護美國安全以抵禦強大對手如中國、俄羅斯的崛起和伊斯蘭激進分子。
幾十年來,世界主義的批評者一直遭奚落和忽視,但近幾個月以來,他們已經累積足夠的能量來挑戰世界主義,並選出了一位新總統。在本書中,我們將檢視他們所代表的政策替代選項。
(中略)
不確定的未來
美國民眾還不確定,川普如何影響美國在全球的定位。面對來自恐怖份子、俄羅斯和中國的挑戰,政策的不確定性比過去更加明顯,也是川普總統任期的重點所在。
儘管世界主義受到越來越多批評,一些美國人還是強烈支持。最近作者之一聽了一場演講,主講者是負責管理數十億美元的公職人員退休金的美國重要投資家。簡而言之,他認為自從蘇聯解體以來,我們就活在美利堅帝國時代,他還說:「帝國大業千秋萬世」,並總結:我們和後代子孫將生活在一個經濟與國安方面都非常有利的時期,充分證明他支持世界主義。
其他美國人則不認同。最近一位知名政論家表示,他最擔心的是全球性的混亂。他分享西點軍校教職員用VUCA四字的英文縮寫,來形容其學生即將面對的世界:易爆(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混亂(Chaotic)、矛盾(Ambivalent)。這是對世界主義相當強烈的抨擊,歐巴馬政府的最後一年(二○一五年),世界主義讓美國面臨重大衝突的高度危險狀態。危險由以下幾點所組成:
1. 一個史無前例、狡猾的俄羅斯領導人;
2. 日益自信而不受文官節制的中國軍力,極類似一九三○年代日本的情勢,而開啟的二次大戰在亞洲的戰火;
3. 伊朗領導人是美國的死敵,其影響力與實力正不斷增加;
4. 美國總統歐巴馬釋放令人困惑的訊息且優柔寡斷。
民主國族主義的意涵
作為美國的民主國族主義者,意指美國關心自己的國民、在乎他們的遭遇;這表示,美國不會為支持其他國家的特權人士,而將國民的生計問題拋在一旁,珍視所有利於提升國內公民爭取有價值事物的機會;這表示,要防微杜漸,不讓國民置身於恐怖份子或犯罪份子的危害之中;這表示,要伸出援手,不讓國民墮入絕望和毒品的泥濘中;這表示,國家制度不會受到非法操控而對抗國民;這表示,不會加入世界主義菁英行列而鄙視美國許多、甚或大多數的公民。
美國在全球的特殊角色不是必然
世界主義主張,無論是台前幕後,美國應在全球扮演獨一無二的領導角色。一般來說,美國之所以在全球扮演特殊角色,或許只因為歷史的偶然,使它成為所有大國中最不令人討厭的一個。但是,身為特殊角色並不代表美國必須對全球所有國家和人民負責,也不必承擔指導人類政治與經濟發展的終極使命。相反地,美國毋寧回歸國族主義取向,不再讓其他國家誤解為虛偽慈善的國度。
世界主義無法保障美國安全
美國民眾對美國全球角色的態度轉變,在於自二戰以來,美國明顯失敗的幾次重大軍事干預,此外幾個主要強權的軍事實力與國際自信也明顯提高。美國不再百戰百勝,也不再是獨一無二的主宰強權,就連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這樣死忠的世界主義者也坦承,美國必須調整自身權力的侷限性,並適應世界上的新權力關係。
事實上,美國現代世界主義的七大支柱似乎正搖搖欲墜:
• 經濟全球主義逐漸屈服於競爭性貨幣貶值。
• 俄羅斯、中國和伊朗等大國拒絕了美國擁護的西方世界秩序。
• 美國仰賴的集體安全似乎越來越難實現,例如中東地區和烏克蘭。
• 美國的單極霸權正逐漸讓位於多極強權的世界。
• 往往出於錯誤的理由,且缺乏退場思維,美國的干涉主義日益失效,在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阿富汗、烏克蘭和古巴的事例,可為明證。
• 美國長期支持的世界主義越來越脆弱,尤其在歐盟方面。
• 美國長期支持的全球治理模式在世界上也越來越無效,特別是透過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所執行的全球治理。
(中略)
美國現代世界主義不堪的歷史紀錄
蘇聯瓦解後,西方就企圖按自己的理想來重建世界秩序。這項工程延續二十五年之久,由三位美國總統引領──兩位民主黨和一位共和黨,但結果失敗了。雖然西方世界尚未承認失敗,美國也不再繼續肩負領導之責。
現在的世界秩序受到莫斯科、北京與德黑蘭的支配,造成支離破碎、反覆無常且充滿衝突危險的情況,該情況與西方領導人譴責的政治現實極為相似,而這正是西方領導人拋棄國際政治權力的結果,導致美國現今與幾十年前的觀點截然不同;對於前兩個世代的人而言,美國人在二戰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也確信美國應該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二○一四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共同進行一項民調,二○一五年十月三日在《經濟學人》上發表,顯示美國人認為「美國應該在國際上獨善其身」的比例,從一九六四年的百分之二十,上升到二○一四年的百分之五十二。對於現代國族主義者來說,獨善其身並不妨礙國際參與和自我防衛,僅表示美國應停止試圖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世界,同時回頭謀求國內民眾的福祉。
回歸務實面
大多數現代國族主義者都認為自己是務實主義者,客觀地以人們的實際行為來評估政策,而不為言詞所惑。人們可以懷抱理想和願景,但不能因此失去客觀,必須務實地理解世界。一廂情願是最大的惡,失去了客觀,就不可能務實。從理想主義者(idealist)或世界主義的觀點來看,人們難以接受、甚至厭惡務實主義。共和黨人堅稱,他們比民主黨人更務實,或許他們是務實主義者,但這仍是在理想化的世界主義整體架構下呈現的務實主義。幾十年來,一廂情願的想法扭曲了美國的政策制定,且很可能終結美國主導世界的短暫榮光。
許多現代國族主義者評估,雖然美國今日在全球的處境艱難且挑戰重重,但並不可怕,還沒有走上絕路。美國的處境仍然相當有利,但並非源於自身的努力,而是敵人們有著自己的難題:俄羅斯正經歷一場因原物料價格低迷而導致的微幅經濟衰退;中國正努力克服經濟放緩的不確定因素;伊朗深陷於外國勢力干預伊拉克與敘利亞的泥淖中,且面臨國內漸增的反對聲音。儘管擁有這些優勢,但不應該指望美國敵人無法克服目前困難,也不會增加對美國的壓力;更不只是做好準備以因應日增的壓力,美國仍面臨來自本身缺陷的巨大危險。
(中略)
釐清並聚焦關鍵議題
當土耳其於二○一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擊落俄羅斯戰鬥機時,美國是否即將面對一場重大戰爭?情況讓人回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土耳其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員國,如果土耳其遭到攻擊,北約其他成員國必須依約援助;然而,土耳其採取行動攻擊俄羅斯,卻毋須事前與北約協商。倘若俄羅斯採取激烈報復,甚至在美國和歐洲領導層意識到風險之前,大戰恐怕早已爆發。
大多數美國人看衰俄羅斯──正處於經濟困頓,軍事有待從嚴重衰退中復甦的國家,卻何以能夠屢屢抓準侵略和干預的時機?長遠來說,俄羅斯能否永續生存?若否,俄羅斯擴大勢力範圍的野心會日益激烈嗎?現在會發生嗎?美國該如何應對俄羅斯的獨斷與自信?
川普提議摧毀伊斯蘭國,有辦法消滅伊斯蘭國嗎?若否,伊斯蘭國將在非洲與歐洲邊境上加強侵略嗎?美國媒體所描述的顏色革命(color revolutions),將使穆斯林世界從溫和、政教分離的世俗主義(secularism)轉變為政教合一的伊斯蘭主義(Islamism)?然而伊斯蘭教分裂成什葉派(Shia)和遜尼派(Sunni),是否會阻礙伊斯蘭主義的統合?美國應該跟其中一派結盟嗎?
中國已利用柬埔寨當傀儡,阻撓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東協)遏制北京在南海的擴張,中國願意忍受美國勢力強加於南海的挫敗嗎?若否,中國會加速軍備重整,促使中美南海對抗提前攤牌嗎?
在歐盟東擴的前提下,德國會接受歐盟解散嗎?若否,德國會不會像二○一五年對付希臘一樣,採取超國家資金(supranational capital)外逃的手段做為威脅?或是採取某種武力形式來保護歐盟和(或)歐元區(the Euro Zone)?德國可能再次轉向強硬手腕的見解,雖然令許多歐洲領導人和支持歐盟的菁英難以相信,但也不該毫不思索地予以駁斥,排除這種可能性只是另一種一廂情願。
美國願意接受在全球各方面的影響力皆逐漸下降嗎?若否,美國的每一個回應會變得越來越難以預測與不穩定嗎?這是美國政策必須面對的關鍵問題,最新的國族主義可以提供明智的答案嗎?
美國對外的兩個選項
簡單說,美國面臨兩個選項。
世界主義者希望維持過去七十年的統治模式,美國繼續尋求主宰世界,作為全球自由最重要的捍衛者,且在蘇聯解體之後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
以川普為代表人物的現代美國國族主義,不認同這樣的政策。現代國族主義反對美國繼續在全球稱霸,不只由於美國選民對此興趣缺缺,美國政府也欠缺足夠的能力,維持霸權將使我們在生活與財富上付出過高的代價。
現代美國國族主義也拒絕主張孤立主義、完全退出國際事務,不只因為美國選民不認同於此,強大的對手可以在國際間不受挑戰地崛起,對於國家安全也有莫大的危險,美國需要更具前瞻性的戰略思考。
序幕 納坦雅胡的以色列
班傑明‧納坦雅胡坐在狹窄的長椅上,電視化妝下的疲憊眼袋仍非常明顯。賽考斯基超級海種馬(Sikorsky Sea Stallion)直升機從哈達薩(Hadassah)醫院停機坪起飛,經過猶大沙漠(Judean Desert)上空朝南飛行。他戴著少見於公開場合的長方形老花眼鏡,正在閱讀每天的例行性情資簡報。但在一個多小時的飛行中,大部分時間他都陷入沉思。
40年前,他還是年輕特種部隊少尉時,就是搭這種直升機率領突擊隊員深入敵境執行任務,到目前為止,其中大多數仍列為機密。今天的行程是公開的,視察以色列與埃及兩國邊境新建圍牆的工地。
這是在2011年9月,第二任總理任期過半的時候。納坦雅胡重掌政權已兩年多,正面臨他連任後最重大的挑戰。當年夏天,肇因於一位年輕女性臉書的草根抗議運動在特拉維夫展開。不滿房租上漲,達芙妮‧利夫(Daphni Leef)在羅斯柴爾德大道(Rothschild Boulevard)上架起帳蓬抗議。數千名年輕人及家庭響應,分別在特拉維夫及其他城市紮營抗議。
民怨聚焦在納坦雅胡的弱點之一――因高科技驅動經濟成長致富的一小部分商人與企業家,和受房租與物價攀升困擾的多數人之間的差距愈來愈大。
以色列安然度過2008-2010的全球金融危機,相對於其他國家,幾乎是毫髮未傷。失業人口下降,國內生產毛額(GDP)上揚,報紙頭條幾乎每周都有一家新創公司以數億甚至數十億美元出售的消息。但年輕中產階級叫苦連天,他們無力購屋,必須舉債才能過好日子,令納坦雅胡的處境相當緊張。
政府宣布住宅改革計畫,成立特別委員會調查中產階級問題,企圖轉移批判,但這些微不足道的努力難以挽救納坦雅胡與他的以色列右翼利庫德集團(Likud)民調聲望下墜。至少有一位資深部長警告,「假如繼續下去,在下次選舉中,我們就可以向政權說掰掰了」。
納坦雅胡極度不願改變他的經濟政策,他深信,2003-2005年間,在財政部長任內進行的經濟改革在全球經濟一片蕭條中,解救了以色列的經濟。贏得2009年選舉後,他自封為「超級經濟部長」。在他的心目中,一群由外來經費贊助的行動分子與危險的無政府主義者沒這個能耐使他的經濟偏離正軌。納坦雅胡願意改變國家施政優先項目,而無意與他們交手。
這次搭直升機南行,隱藏的目的就是在奪回新聞議題的掌控權。邊境圍牆工程已進行多年,但自從埃及發動恐怖攻擊殺害8名以色列人後,納坦雅胡立即決定250公里長、5公尺高的強化鋼鐵壁壘追加10億謝克爾(shekel,兑換新台幣約為8.625)經費,並列為優先項目。在首度視察已完成的工程時,納坦雅胡帶了主要媒體主跑國防的記者隨行,他們比較不會像其他記者一樣追問他對抗議之事的回應。他們的出現會給這次訪問適當地帶來一些軍事氛圍。
直升機降落在邊境另一端潛伏狙擊手看不到的隱密綠地,他搭乘防彈吉普車隊到附近一間安排好的哨所。現場架起了冷氣帳篷,並提供點心。十幾位高級官員被引導進入,作為視察圍牆時的背景。攝影團隊被帶到更近的位置,以更好的角度拍攝圍牆,固若金湯的畫面將使觀眾印象深刻。在聽取簡報及親自視察一路蜿延到沙漠地平線的漫長圍牆後,納坦雅胡走上講台發表了措辭嚴謹的談話,並四兩撥千金,打發了記者們的輕鬆提問。
在飛回耶路撒冷途中,他心情大悅,坐在兩位飛行員中間機工長的座椅上,陶醉於內蓋夫沙漠(Negev Desert)及以色列心臟地帶以外地區令人嘆為觀止的景觀。納坦雅胡認為邊境之行非常成功,接下來的16個月裡他又兩度帶了記者回來。
以色列右翼精神之父澤維‧賈伯汀斯基(Ze’ev Jabotinsky)在1923年呼籲建立「鐵牆」,以保衛猶太人免於具敵意的阿拉伯鄰居侵犯,邊境圍牆已成為納坦雅胡的代表作,也是賈伯汀斯基隱喻的具體落實版本。
在納坦雅胡的眼中,圍牆不單要阻絕恐怖攻擊,也有其他好處,可以擋住為躲避貧窮和戰火、來自非洲之角的非洲移民。數以萬計的難民已經越過了搖搖欲墜的老舊圍牆。他們大多數落腳在特拉維夫的南邊破舊社區,非法移民身分令他們只能勉強掙扎度日。
在2013年選舉前的最後一次內閣會議中,納坦雅胡驕傲地宣布,「歸功於建築了圍牆,我們成功阻止了企圖滲透進入以色列城市的人員。過去七個多月來,以色列城市是零滲透。」這是「以色列有史以來最輝煌的工程成果」。對於指控以色列虐待難民的人,他回應,「以色列沒有尋求庇護的問題―他們是尋求工作的非法移民。」他說,以色列有權控制其邊界――似乎沒有感覺到其中的矛盾,他傾注了全部從政生涯一直都在努力確保以色列不受限於明確的或國際認定的邊界。
近年來,西方國家面對難民為躲避戰爭與貧窮而大舉湧入的處理對策不曾出現過什麼高招,但大多數國家傾向運用現行既有的方法遏制移民浪潮。在納坦雅胡的以色列,許多人視鐵牆為其驕傲之一。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支持築圍牆的理由似乎更為堅實──成為美國可能在墨西哥邊界樹立圍牆的範本。
納坦雅胡的大部分生涯都在告訴美國人以美兩國非常相像,同時試圖告訴以色列人儘管生存在「惡鄰」之中,他們是美國的縮影,在約旦河畔有自己的華爾街及矽谷。
美國運用優勢軍力在全球消弭任何對其安全及利益的威脅,無論是現實的或潛在的威脅,納坦雅胡則深信,以色列跟美國一樣,不允許任何威脅存在。他無心為以色列占領巴勒斯坦的難題尋找解決方案,然而他卻傾其全力創造泡沫願景,讓大多數以色列人相信他們正享受著西方生活方式及民主福利。就在不遠的西岸地區,他們敬愛的軍隊牢牢管轄著一個比他們少不了多少的人口,阻絕任何企圖吃掉猶太樂園的滲透者。
賈伯汀斯基鐵牆的目標在形成軍事嚇阻,最終能使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在相互尊重之下共存。納坦雅胡對這最終的結果沒什麼信心―他這輩子肯定是沒有信心的。他寧願相信他那聳立在非洲與亞洲之間、被敵人環繞的一堵牆,可以阻絕阿拉伯及非洲人,保衛以色列這個國家。
本書訴說一個人的故事,也訴說一個國家的故事。班傑明‧納坦雅胡在以色列建國17個月後出生。在本書撰寫時,他是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出生在新以色列國土的以色列領袖。
多年來,以色列的故事主要是從建國一代的角度闡釋。都是闡述大衛‧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果爾達‧梅爾(Golda Meir)、摩西‧戴陽(Moshe Dayan)及其他當代人物,他們是從東歐來到以色列的先鋒世代,,設立了集體農場(kibbutzim),創建及指揮軍隊。但以色列故事永遠都有其他不同的闡釋。
來自阿拉伯新興中產階級城鎮的米茲拉希(Mizrahim)猶太人是右翼修正派運動成員,是猶太復國主義者(Zionist)大旗下居弱勢的一支,他們最終被溶化在「新猶太」坩鍋中,被掃出官方以色列歷史中。這一支沒有成功。到目前為止,另一支以色列人主宰了下半部以色列歷史,而納坦雅胡是其捍衛者。
納坦雅胡屬於兩個以色列――老派的「服務奉獻菁英」及憤怒的弱勢者。他的早期生活及生涯在美國,因此也是美國的產物。他自信了解美國,與美國關係密切,更甚於一些美國總統,當有必要時,他甚至在他們的地盤上挑戰他們。
納坦雅胡並不如有些人開玩笑地認為他想讓以色列成為美國第51州。他是以色列主權的堅定信仰者,並堅信他個人在歷史中扮演確保以色列生存、永續及繁榮的角色。這使他內心中產生一種權力意識,近年來演變成獨斷專行的風格。但他強烈相信以色列與美國是命運共同體,是全世界不可或缺的國家。他甚至認為兩國間的密切關係要超過邱吉爾所形容美國與英國間的「特別關係」。雖然有些人覺得這個想法很可笑,但不乏有影響力的美國人願意接受並進一步強化他的觀點。
納坦雅胡的以色列享有美國式的生活水準,他們把鄰國置於軍事占領之下;把中東隔絕在高牆的後面,而與6000英里之外的知己保持聯繫。這是一個混雜了古老恐懼症與高科技期待的社會,一個部落主義與全球主義的結合──就像納坦雅胡本人一樣。不先認識領導以色列的人,不可能了解以色列。
第四篇 以色列扶不起的阿斗 (1996-2009)
20.我們存在的基石
46歲的納坦雅胡成為以色列史上最年輕的總理,第一位獨立後出生的總理,也是第一位直選的總理,他因此相信不必遵循前任的行事風格。
納坦雅胡計畫成立總統式的政府,他的總理辦公室權力無遠弗屆。國家安全委員會、經濟委員會與特別公關小組直屬他的麾下。權力強大的政府部會,如文官委員會及財政部的預算部門移轉到總理辦公室。曾任特種部隊軍官,MIT企管碩士、BCG公司顧問的他,決心集以色列的軍事與經濟大權於一身。
他也決心不再重蹈覆轍,重複聯合黨前任總理比金與夏米爾的錯誤。工黨政府留下的左派份子不得再影響政策。
納坦雅胡許多看法言之有理。以色列總理歷來缺乏強有力的幕僚有效地執行重大變革,並勇敢地面對積習難改的公務員、國防軍將領及財政部經濟學家。問題是,這些想法與政治現實背道而馳。
總理直選並未改變以色列的國會制度。聯合黨在國會只有32席,為維持多數,納坦雅胡必須與其他5個政黨交易,以部長位置交換,造成手上只有4個重要部長及一些小部長的權力。李維與摩戴查分別出任外交及國防部長已是定局,剩下財政及司法部長。
在競選期間,夏隆及梅瑞道已與比比釋懷,他們期待回報。但納坦雅胡的總理辦公室秘書長李伯曼有意拒絕他們入閣,納坦雅胡也有屬意人選。但在內閣尚未宣誓就職,納坦雅胡就毫無防備地遭到掣肘。李維堅持與夏隆同進對,原本接受擔任科學部長的比金也以梅瑞道入閣為條件。
納坦雅胡的第一個危機於1996年6月18日他向國會介紹內閣時爆發。他被迫退讓,梅瑞道出任財政部長,另以拼湊出來的國家基礎建設部長來讓夏隆息怒。媒體則幸災樂禍忙於聽取準部長私下批評未來的老闆。納坦雅胡最後到了晚上才宣誓就任第九位總理,班齊隆、特琪娜與莎拉驕傲地在觀禮席觀看。納坦雅胡的宿敵渴望與他修好,但發現自己不過是多餘的臣子。
從第一天起,他就深受分裂內閣所苦,不適任的私人團隊提油救火,使情勢惡化。比比所選的助理必須經過莎拉同意,忠誠度遠比專業能力重要。專橫跋扈的總理辦公室秘書長李伯曼的唯一管理經驗在鬥爭聯合黨內的敵人。其他也都是庸碌無能之輩,但正準備首度訪問華府的比比對周遭的混亂渾然不知。
柯林頓比納坦雅胡年長3歲,相對於年長的政治家拉賓與裴瑞斯,這可能是他似乎對納坦雅胡不尊敬的原因。但以政治人物而言,他們有許多共同之處,都是少年得志,雖沒有顯赫功績,都當上國家最高領導人,都有良好形象並能接地氣。但柯林頓天生樂觀,相信人性本善,納坦雅胡卻主張人性本惡並天性多疑。
當他們於7月9日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談時,柯林頓亟欲取得納坦雅胡保證繼續奧斯陸進程。納坦雅胡則是對阿拉伯國家和需要先檢討與巴勒斯坦的既有問題發表長篇大論。比比離去後,憤怒的柯林頓用F-字眼說,「他媽的他以為他是誰?誰他媽的才是這裡的超級大國?」但表面上,他還是笑臉迎人,讚美客人。
第二天納坦雅胡在國會受到欣喜若狂的接待,令柯林頓更加不爽。納坦雅胡應邀在國會聯席會議發表演說,這對剛露頭角的外國領袖是個殊榮。納坦雅胡說了62次「和平」,但絕口不提他的對話者,巴勒斯坦總統阿拉法特。他保證以色列已「準備與巴勒斯坦當局(敘利亞及黎巴嫩)恢復談判」,但堅持任何和平協定必須以嚴格的安全條件為基礎。
當他宣布,「在未來4年,我們將開始通過一段長期的過程逐步減少你們對以色列慷慨的經濟援助」時,得到最熱烈的起立鼓掌。在那場演說後20年,這個過程仍未開始。美國現在每年給以色列的援助比當年還多,只是現在稱為「國防援助」,而非「經濟援助」。
納坦雅胡認為他的華盛頓訪問空前成功,但令他憤怒的是,以色列媒體不但聚焦莎拉花費納稅人的錢,耶爾與艾弗納也隨行。保姆帶他們登機的照片充斥報紙版面,當時莎拉與保姆們是全國議論的議題。
華府之行前數週,莎拉雇用了年輕澳洲女孩坦妮雅‧蕭(Tanya Shaw)為保姆,但很快就因為「把一鍋湯煮焦」被開除。在莎拉命令另一位保姆先檢查她的袋子確定沒偷東西後,蕭的東西被全部丟出門外。蕭向媒體揭露此事後,另外兩名保姆挺身而出,說出她們在莎拉手下慘痛的遭遇。她們只是冰山的一角。
原本在聯合黨圈內嚴守的秘密現在公開了。自從勁爆錄影帶事件後,莎拉對他的行程完全掌控,並篩選比比的助理。在納坦雅胡當選之後,她擁有由公費支付的幕僚。這在過去也發生過,但從來不是個大問題。
如果不是因為員工不斷抱怨被虐待,她參加每個活動一定索要禮物袋,在出國前對旅館房間安排向大使館提出繁瑣的要求等等,以色列媒體對莎拉的大幅報導可能會被認為是不公平的。莎拉通過干預先生工作的每一個細節,堅持參加先生幾乎所有的公開活動並站在他旁邊,實現了她的「公平的遊戲」。
除了莎拉外,納坦雅胡早期任內的另一個主要問題是何時會見阿拉法特。
在選後4天發表的勝選演說中,納坦雅胡說:「我們要繼續與鄰居進行對話,以達到穩定和平,真正的和平,有安全的和平。」但他又慢條斯理地說:「當務之急是內部必須先達成和平。」
外交部長李維被派往會見阿拉法特,但未被授權進行談判,納坦雅胡本人接見阿拉法的副手阿巴斯(Mahmoud Abbas),進行一場友好但無意義的會議。就任近3個月後,納坦雅胡才在美國施壓及以色列總統魏茨曼威脅要自己出馬的情況下,勉強同意會見阿拉法特。
巴勒斯坦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領袖的首度會面在艾瑞茲(Erez)邊境的一個擁擠房間內舉行。為了要迴避阿拉法特的招牌擁抱,納坦雅胡隔著桌子很尷尬地與他握手。
在會後發表的聲明中,納坦雅胡強調三個概念:互惠、安全及繁榮。這些是他對巴勒斯坦政策堅定不變的要素。他所要求的互惠與安全的安排阻礙了協定的實質進展,而他所保證的經濟繁榮對巴勒斯坦人而言則是取代了建國目標。
在會晤阿拉法特後,他急欲安撫內部陣營,授權在屯墾區建設1500戶,並威脅關閉巴勒斯坦在東耶路撒冷的東方之家(Orient House),巴勒斯坦的外交部。對納坦雅胡而言,他不能撤銷奧斯陸協定,與阿拉法特坐下來會談是他唯一可做的事。但奧斯陸第二階段協定包括更多的承諾。
到1995年底,除了希伯崙以外,以色列已撤出所有巴勒斯坦城市。因為希伯崙在猶太歷史中具有特殊地位,是列祖之墓(Tomb of the Patriarchs)與1929年大屠殺所在地,同時也因為城裡居民的安全難以保障。阿拉法特配合裴瑞斯的立場,同意以色列可於1996年6月15日即大選後兩週撤出希伯崙。納坦雅胡同意遵守過去的協定,但他也已經向屯墾者及查巴德拉比們保證過,「關於希伯崙,你們可以相信我」。期限已過,納坦雅胡鐵板一塊,他告訴美國人仍在評估巴勒斯坦遵守奧斯陸協定安全條款的情況。
意外的發展打破了僵局。以色列考古學家已在東耶路撒冷挖掘了近30年,在希律王(King Herod)建造的耶路撒冷聖殿邊發現西牆的廣大地基及古耶路撒冷街道。這個兼具科學、宗教及政治性的挖掘案確認了猶太人與耶路撒冷城市間的聯繫。但耶路撒冷伊斯蘭宗教財產委員會反對繼續挖掘,假意宣稱隧道會破壞聖殿山上圓頂清真寺的地基。多年來隧道只有一個入口,在舊城的穆斯林區一堵牆後有一個出口,但由於顧慮引發暴亂一直都封鎖著。
9月23日,贖罪日之後的晚上,納坦雅胡在耶路撒冷市長奧爾默特及美國猶太捐款者的壓力下,打開了隧道的出口以宣示以色列主權。當時安全主管們匆忙諮商之後做了謹慎的評估,認為可以避免暴動。
伊斯蘭宗教財委會抗議,指稱阿克薩清真寺「處於危險」之中,阿拉法特更憤怒地譴責,引用可蘭經文呼籲信徒「去殺或被殺」以保護財產。第二天上午,東耶路撒冷、西岸及加薩走廊整個陷入暴力衝突之中。巴勒斯坦安全人員過去2年在這個區域與以色列國防軍共同巡邏,現在槍桿子轉而對準了國防軍。
連續3天,戰鬥激烈進行,奧斯陸進程已經瓦解。國防軍在1967年後首度部署坦克包圍巴勒斯坦城市。正在德國訪問的納坦雅胡透過與國防部長摩戴查的電話聯繫,拼命控制局面,另一方面又要接美國國務卿克里斯多福的電話。阿拉法特現在不接他的電話了。納坦雅胡被迫縮短行程兼程返國。最後在美國勸誘及納坦雅胡威脅要進入巴勒斯坦城市後,阿拉法特才下令停止暴動。17名以色列士兵及近100名巴勒斯坦人喪生。
納坦雅胡為打開隧道辯護,因為這「事關我們存在的基石」。這是自拉賓被暗殺以來,奧斯陸進程受到最慘烈的打擊。納坦雅胡挑釁巴勒斯坦,受到國內外的批判,阿拉法特取得外交上風。柯林頓召集他們及胡笙國王於9月30日舉行緊急高峰會議。
比比面臨他上任後第一次安全危機顯得忐忑不安。在白宮,胡笙當面斥責他自大與藐視他人,被罵的納坦雅胡坐在阿拉法特旁邊,開始施展他的魅力。神奇的是,好像有點效用,兩人談了好幾個小時。
但他突然擁抱阿拉法特及兩人似乎相處不錯模糊了會談幾乎一事無成的事實。3個半月之後,才達成希伯崙協定。阿拉法特已愈來愈難應付,納坦雅胡對他的熱情在白宮會議後也快速消失。
在希伯崙協定之下,幾千名巴勒斯坦人及老商業中心仍在以色列軍事佔領下,但也遭到右派的強烈抗議。1997年1月16日國會以87-17票通過希伯崙協定,反對票大都來自納坦雅胡的聯盟。
希伯崙協定只影響極小部分西岸,但卻是歷史性的。聯合黨總理首度命令以色列軍隊撤出傳統以色列地,並允許巴勒斯坦人控制一塊猶太家園土地。
在以色列精英集團中,納坦雅胡最難突破的就是頑固的司法體系。他任命巴爾–安為檢察總長,震驚各界,包括他的支持者。他是成功的商業律師與資深聯合黨活躍分子,但他在耶魯撒冷之外默默無聞,從不被認為具備先進的法學素養。他的前任都是知名法律學家、前任法官或州首席檢察官。巴爾–安飽受批評,在倫敦賭博也被報導出來,2天後,他決定不要這個位置了。
以色列第一頻道報導,巴爾–安的認命與政治交易有關,為得到極右派夏斯黨支持希伯崙協定,巴爾–安將批准夏斯黨領袖戴瑞(Arye Deri)涉及收賄案的認罪協商。納坦雅胡、李伯曼、戴瑞都被指稱涉案。
這是以色列總理首度被指控涉入賄賂案。納坦雅胡否認知道這項司法交易,但被要求進行調查的警方認為他涉案。另一項紀錄是,納坦雅胡被傳訊兩次,警方建議起訴納坦雅胡也被洩漏給媒體。這是他第一任內最惡劣的時刻。依照以色列法律,總理被起訴並不一定要辭職,但這個情況已是史無前例。資深聯合黨部長則表明,如納坦雅胡受審,他們不會留在內閣內,等同要瓦解執政聯盟。四面楚歌之下,納坦雅胡只能保持緘默,由他的助理向媒體放話有政治陰謀要拉總理下馬。
4月20日,新任的檢察總長魯賓斯坦宣布,只有足夠證據起訴戴瑞,但沒有足夠證據讓納坦雅胡等接受審判。然而他在公開報告中指出,總理的行動是「可議的」。
雖自認是專家,納坦雅胡第一任內最大的挫折之一是未能根本改造以色列經濟。他有全套的私有化、降低個人稅與公司稅、縮編政府及金融市場自由化等。但3年中,這些政策只是紙上談兵。
工黨政府對基礎建設的重大投資已擴大債務,以致不可能減稅。納坦雅胡想達成結構性改變也被財政部長梅瑞道領導的老官僚橫加阻擋。納坦雅胡經常與這位他根本不想要的部長衝突。
他有次說,「我的反對者根本抓不到重點,因為他們從未在經濟領域工作過,從未曾進入市場」。他喜歡與財政部長原來人選法蘭柯(Yaakov Frenkel)討論經濟。法蘭柯與梅瑞道在1997年初就對控制通膨的最佳方法爭論不休。法蘭柯認為,以色列經濟已夠堅強,可以放寬管制,而非用其他方法,特別是利率來控制通膨,但梅瑞道堅決反對。納坦雅胡支持法蘭柯的理論,梅瑞道表示,這是財政部長的決策權。在被納坦雅胡否決後,他於6月20日掛冠求去。
國安內閣授權打擊哈瑪斯首領,納坦雅胡約見摩薩德主管雅特姆(Danny Yatom),他建議以哈瑪斯的政治局長馬夏(Khaled Mashal)為目標。暗殺馬夏代表了推翻拉賓3年前停止在約旦進行秘密行動的命令。選派執行任務小組沒有很多時間研究馬夏從住家到安曼辦公室的行動細節。
摩薩德小組在安曼使用在死後難以偵測出的噴霧毒藥。但摩薩德特工在安曼大街上失手,只噴到馬夏的耳朵,馬夏立即閃回車內,要司機送他去醫院,他的保鑣追上去和兩位摩薩德特工扭打起來。現場聚集了一批群眾,引來一名約旦警察拘留了這2名持加拿大假護照的以色列特工,其他4名撤退組人員則逃進以色列大使館。
特工的身分很快就暴露出來,震怒的胡笙國王發現以色列居然在他的首都行刺。雅特姆立即飛往安曼設法解救被捕的特工。他在抵達時被告知,如馬夏死亡,他們將被控謀殺。在納坦雅胡的命令下,解毒藥立刻送到醫院,馬夏倖免一死。胡笙仍然拒絕釋放這2名特工或允許躲在大使館的4人離開。他威脅要撕毀和平協定。
與胡笙關係密切的以色列駐歐盟大使展開秘密外交,談判解決方案。結果令以色列進一步受辱。納坦雅胡被迫釋放哈瑪斯的創始人亞辛(Sheikh Ahmed Yassin)及其他70名巴勒斯坦犯人,使得胡笙在巴勒斯坦子民心中的地位大漲。
納坦雅胡僅僅勉強維繫奧斯陸進程存在,而他所承襲的他真正支持的和平協定也瀕臨失敗。摩薩德搞砸暗殺行動令他公然受辱。雅特姆由於一連串行動失控,幾個月後辭職,但所有的責備指向納坦雅胡,他在行動前未能先知會國防部長及國防軍參謀長。當總理不過一年,他看起來魯莽浮躁並且容易出意外。
納坦雅胡看重的經濟學人雜誌出封面故事呼籲他辭職,給他貼上「以色列扶不起的阿斗」的標籤。
狂妄而務實 川普要什麼?
川普與全體美國人的挑戰
川普是種「現象」,他呼籲轉變美國的國際戰略政策,他的諸多批評論點也反映出公眾的情緒,但他尚未規畫出一個深思熟慮的替代方案,因為他發表的逆耳之言經常前後矛盾。這是他的挑戰:僅診斷出病情還不夠,川普必須進一步設計出最佳的治療方法。
反對派人士質疑川普,要求他提出更好的替代方案,並以此證明能夠取代戰後美國所建立的全民共識,言下之意就是川普只會胡說八道,提不出更好的選擇。
本書則認為,儘管川普尚未規畫出一套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川普的直覺往往正確。我們並非假裝為川普代言,但事實顯示,如果我們的領導人能有如此的節操和勇氣,便能調整美國的戰後路線,提出一套明智的國際戰略政策。
本書提出關於改變美國國際戰略政策的想法,可以由任何一位總統或政黨來執行,每一個主要官員都應該認真關注這些發人省思的轉變與考量。這個施政方針既非專屬於共和黨,也非民主黨獨享,我們認為這是屬於全體美國人的施政規劃。
七十年來,美國都採取同樣的政策路線,但現在這條路線遭受到比過去更強烈的挑戰。由於全球世界主義者(internationalist cosmopolitanism)的國際戰略政策路線,主要得益者為少數體制內菁英,卻傷害到社會各個階層,對大多數人並不公平。
所以,需要廣泛檢討該政策路線和其侷限性。當前政策的擁護派要求批評者提出另一套完整且一致的方案,因而本書試圖分析,是否真能有另一套明智的政策方案?是否真能塑造一個完整、連貫且可以取代我們當前所採取的政策路線?
為了尋求替代方案,我們檢視美國過去七十年來,一直奉行的全球世界主義立場,並標舉川普的「民主國族主義」,做為當前美國政策取向的對照組。「民主國族主義」設想美國是個大家庭,家庭成員的需求,不該為了外國人士或少數體制內菁英的利益而犧牲。我們所指的「國族」(national),並非如過去美國孤立主義或歐洲法西斯主義(fascism)那種「國家民族復興」(retro-national)的意識形態。
「國族主義者」(nationalist)和「世界主義」的說法或許不夠確切,卻能夠精準適用於目前美國的政治決策過程。
目前政治決策過程涉及國際主義者(internationalist,全球主義者)和國族主義者的立場時,變得非常棘手。問題不在於「國族主義者」這個詞語本身的定義不夠嚴謹,而是在於「國際主義者」的含混性更大。由於任何國際戰略政策必定涉及國際主義,所以忽略此點恐將引發嚴重的誤解。
對於現代美國國際主義最恰當的描述:它是世界主義的一種形式,在該形式內,美國的決策或國家主權,必須透過條約或組織成員資格,隸屬於多國機構之下,並堅信遵守國家外部的利益,才能促成自身的最佳福祉。大體來說,例如在聯合國和各種軍事同盟中,世界主義者主張美國的一舉一動應優先考量國際聯盟成員的身分;並主張美國應主動承擔,援助他國共同防禦及改善人類發展的重責大任。
世界主義認為,美國應該促進經濟全球化與對外經援的貿易協定,優先支持他國的經濟發展;最後,現代世界主義認為,美國應該資助其他國家的民主、人權、環保倡議和其他各種社會宣導。表面上美國支持這些目的不同的國際性倡議,也介入許多外國政府的軍事與內政,實際上都是為了扶植美國的軍事聯盟體系。許多美國民眾意識到,應該放棄這些世界主義的情懷。
當前全球世界主義者政策的問題,不在其渴望包山包海,而在於它是少數既得利益菁英的教條。美國兩大主要政黨雖然會爭執關於國際戰略政策的具體細節,但大部分都支持現代世界主義。
面對質疑時,世界主義者最有力的辯護,就是根據美國過去反世界主義時的缺失,特別是一九三○年代的孤立主義(isolationism),以及二十世紀初的排外主義(nativism)。據稱孤立主義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排外主義導致歧視少數族群。探討這些指控並非我們的目的,但後面章節將會指出,今日的國族主義觀點與過去的孤立主義或排外主義截然不同。
今天有不少美國人對二戰以來一直支配我們的世界主義立場,提出強烈指責。全球世界主義(包含不負責任的軍事冒險主義)使國家破產(現在美國官方國債約達二十兆美元,非官方國債還要更多),使勞工和中產階級因為製造業及相關工作崗位的流失而陷入貧困,而且無法保護美國安全以抵禦強大對手如中國、俄羅斯的崛起和伊斯蘭激進分子。
幾十年來,世界主義的批評者一直遭奚落和忽視,但近幾個月以來,他們已經累積足夠的能量來挑戰世界主義,並選出了一位新總統。在本書中,我們將檢視他們所代表的政策替代選項。
(中略)
不確定的未來
美國民眾還不確定,川普如何影響美國在全球的定位。面對來自恐怖份子、俄羅斯和中國的挑戰,政策的不確定性比過去更加明顯,也是川普總統任期的重點所在。
儘管世界主義受到越來越多批評,一些美國人還是強烈支持。最近作者之一聽了一場演講,主講者是負責管理數十億美元的公職人員退休金的美國重要投資家。簡而言之,他認為自從蘇聯解體以來,我們就活在美利堅帝國時代,他還說:「帝國大業千秋萬世」,並總結:我們和後代子孫將生活在一個經濟與國安方面都非常有利的時期,充分證明他支持世界主義。
其他美國人則不認同。最近一位知名政論家表示,他最擔心的是全球性的混亂。他分享西點軍校教職員用VUCA四字的英文縮寫,來形容其學生即將面對的世界:易爆(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混亂(Chaotic)、矛盾(Ambivalent)。這是對世界主義相當強烈的抨擊,歐巴馬政府的最後一年(二○一五年),世界主義讓美國面臨重大衝突的高度危險狀態。危險由以下幾點所組成:
1. 一個史無前例、狡猾的俄羅斯領導人;
2. 日益自信而不受文官節制的中國軍力,極類似一九三○年代日本的情勢,而開啟的二次大戰在亞洲的戰火;
3. 伊朗領導人是美國的死敵,其影響力與實力正不斷增加;
4. 美國總統歐巴馬釋放令人困惑的訊息且優柔寡斷。
民主國族主義的意涵
作為美國的民主國族主義者,意指美國關心自己的國民、在乎他們的遭遇;這表示,美國不會為支持其他國家的特權人士,而將國民的生計問題拋在一旁,珍視所有利於提升國內公民爭取有價值事物的機會;這表示,要防微杜漸,不讓國民置身於恐怖份子或犯罪份子的危害之中;這表示,要伸出援手,不讓國民墮入絕望和毒品的泥濘中;這表示,國家制度不會受到非法操控而對抗國民;這表示,不會加入世界主義菁英行列而鄙視美國許多、甚或大多數的公民。
美國在全球的特殊角色不是必然
世界主義主張,無論是台前幕後,美國應在全球扮演獨一無二的領導角色。一般來說,美國之所以在全球扮演特殊角色,或許只因為歷史的偶然,使它成為所有大國中最不令人討厭的一個。但是,身為特殊角色並不代表美國必須對全球所有國家和人民負責,也不必承擔指導人類政治與經濟發展的終極使命。相反地,美國毋寧回歸國族主義取向,不再讓其他國家誤解為虛偽慈善的國度。
世界主義無法保障美國安全
美國民眾對美國全球角色的態度轉變,在於自二戰以來,美國明顯失敗的幾次重大軍事干預,此外幾個主要強權的軍事實力與國際自信也明顯提高。美國不再百戰百勝,也不再是獨一無二的主宰強權,就連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這樣死忠的世界主義者也坦承,美國必須調整自身權力的侷限性,並適應世界上的新權力關係。
事實上,美國現代世界主義的七大支柱似乎正搖搖欲墜:
• 經濟全球主義逐漸屈服於競爭性貨幣貶值。
• 俄羅斯、中國和伊朗等大國拒絕了美國擁護的西方世界秩序。
• 美國仰賴的集體安全似乎越來越難實現,例如中東地區和烏克蘭。
• 美國的單極霸權正逐漸讓位於多極強權的世界。
• 往往出於錯誤的理由,且缺乏退場思維,美國的干涉主義日益失效,在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阿富汗、烏克蘭和古巴的事例,可為明證。
• 美國長期支持的世界主義越來越脆弱,尤其在歐盟方面。
• 美國長期支持的全球治理模式在世界上也越來越無效,特別是透過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所執行的全球治理。
(中略)
美國現代世界主義不堪的歷史紀錄
蘇聯瓦解後,西方就企圖按自己的理想來重建世界秩序。這項工程延續二十五年之久,由三位美國總統引領──兩位民主黨和一位共和黨,但結果失敗了。雖然西方世界尚未承認失敗,美國也不再繼續肩負領導之責。
現在的世界秩序受到莫斯科、北京與德黑蘭的支配,造成支離破碎、反覆無常且充滿衝突危險的情況,該情況與西方領導人譴責的政治現實極為相似,而這正是西方領導人拋棄國際政治權力的結果,導致美國現今與幾十年前的觀點截然不同;對於前兩個世代的人而言,美國人在二戰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也確信美國應該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二○一四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共同進行一項民調,二○一五年十月三日在《經濟學人》上發表,顯示美國人認為「美國應該在國際上獨善其身」的比例,從一九六四年的百分之二十,上升到二○一四年的百分之五十二。對於現代國族主義者來說,獨善其身並不妨礙國際參與和自我防衛,僅表示美國應停止試圖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世界,同時回頭謀求國內民眾的福祉。
回歸務實面
大多數現代國族主義者都認為自己是務實主義者,客觀地以人們的實際行為來評估政策,而不為言詞所惑。人們可以懷抱理想和願景,但不能因此失去客觀,必須務實地理解世界。一廂情願是最大的惡,失去了客觀,就不可能務實。從理想主義者(idealist)或世界主義的觀點來看,人們難以接受、甚至厭惡務實主義。共和黨人堅稱,他們比民主黨人更務實,或許他們是務實主義者,但這仍是在理想化的世界主義整體架構下呈現的務實主義。幾十年來,一廂情願的想法扭曲了美國的政策制定,且很可能終結美國主導世界的短暫榮光。
許多現代國族主義者評估,雖然美國今日在全球的處境艱難且挑戰重重,但並不可怕,還沒有走上絕路。美國的處境仍然相當有利,但並非源於自身的努力,而是敵人們有著自己的難題:俄羅斯正經歷一場因原物料價格低迷而導致的微幅經濟衰退;中國正努力克服經濟放緩的不確定因素;伊朗深陷於外國勢力干預伊拉克與敘利亞的泥淖中,且面臨國內漸增的反對聲音。儘管擁有這些優勢,但不應該指望美國敵人無法克服目前困難,也不會增加對美國的壓力;更不只是做好準備以因應日增的壓力,美國仍面臨來自本身缺陷的巨大危險。
(中略)
釐清並聚焦關鍵議題
當土耳其於二○一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擊落俄羅斯戰鬥機時,美國是否即將面對一場重大戰爭?情況讓人回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土耳其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成員國,如果土耳其遭到攻擊,北約其他成員國必須依約援助;然而,土耳其採取行動攻擊俄羅斯,卻毋須事前與北約協商。倘若俄羅斯採取激烈報復,甚至在美國和歐洲領導層意識到風險之前,大戰恐怕早已爆發。
大多數美國人看衰俄羅斯──正處於經濟困頓,軍事有待從嚴重衰退中復甦的國家,卻何以能夠屢屢抓準侵略和干預的時機?長遠來說,俄羅斯能否永續生存?若否,俄羅斯擴大勢力範圍的野心會日益激烈嗎?現在會發生嗎?美國該如何應對俄羅斯的獨斷與自信?
川普提議摧毀伊斯蘭國,有辦法消滅伊斯蘭國嗎?若否,伊斯蘭國將在非洲與歐洲邊境上加強侵略嗎?美國媒體所描述的顏色革命(color revolutions),將使穆斯林世界從溫和、政教分離的世俗主義(secularism)轉變為政教合一的伊斯蘭主義(Islamism)?然而伊斯蘭教分裂成什葉派(Shia)和遜尼派(Sunni),是否會阻礙伊斯蘭主義的統合?美國應該跟其中一派結盟嗎?
中國已利用柬埔寨當傀儡,阻撓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東協)遏制北京在南海的擴張,中國願意忍受美國勢力強加於南海的挫敗嗎?若否,中國會加速軍備重整,促使中美南海對抗提前攤牌嗎?
在歐盟東擴的前提下,德國會接受歐盟解散嗎?若否,德國會不會像二○一五年對付希臘一樣,採取超國家資金(supranational capital)外逃的手段做為威脅?或是採取某種武力形式來保護歐盟和(或)歐元區(the Euro Zone)?德國可能再次轉向強硬手腕的見解,雖然令許多歐洲領導人和支持歐盟的菁英難以相信,但也不該毫不思索地予以駁斥,排除這種可能性只是另一種一廂情願。
美國願意接受在全球各方面的影響力皆逐漸下降嗎?若否,美國的每一個回應會變得越來越難以預測與不穩定嗎?這是美國政策必須面對的關鍵問題,最新的國族主義可以提供明智的答案嗎?
美國對外的兩個選項
簡單說,美國面臨兩個選項。
世界主義者希望維持過去七十年的統治模式,美國繼續尋求主宰世界,作為全球自由最重要的捍衛者,且在蘇聯解體之後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
以川普為代表人物的現代美國國族主義,不認同這樣的政策。現代國族主義反對美國繼續在全球稱霸,不只由於美國選民對此興趣缺缺,美國政府也欠缺足夠的能力,維持霸權將使我們在生活與財富上付出過高的代價。
現代美國國族主義也拒絕主張孤立主義、完全退出國際事務,不只因為美國選民不認同於此,強大的對手可以在國際間不受挑戰地崛起,對於國家安全也有莫大的危險,美國需要更具前瞻性的戰略思考。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