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你該捨不得的是自己
商品資訊
ISBN13:9786263185326
替代書名:How to Break Up With Anyone: Letting Go of Friends, Family, and Everyone In-Between
出版社:商周文化
作者:婕咪‧瓦克斯曼
譯者:羅亞琪
出版日:2023/02/02
裝訂/頁數:平裝/304頁
規格:21cm*14.8cm*1.7cm (高/寬/厚)
版次:2
商品簡介
寫給每一個放不下、走不開、捨不得的你,
一本關於療傷、關於復原、關於蛻變、關於成長的勇氣之書
如果你也曾經:
◆想要和目前的對象分手,但是交往多年又捨不得
◆不想繼續和父母發生衝突,又狠不下心搬出去
◆不喜歡身邊的朋友,但又沒有其他的社交圈
◆覺得工作很痛苦,卻離不開已經非常習慣的公司
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
曾經以為是天長地久的甜蜜,最後變成層出不窮的爭執,
這樣的戀情,該怎麼漂亮地放手?
曾經以為是疲憊時最終的避風港,卻成為一踏進就疲憊的地方,
這樣的家庭,該怎麼不再讓它傷害自己?
曾經以為是推心置腹的交情,最後卻落得被人予取予求,
這樣失衡的友誼,該怎麼勇敢畫下句點?
一段過期的關係,就像過期的食品需要汰換,否則只會讓你受傷
當摯友不再是摯友,戀人不再是戀人,敬重的父母卻成為痛苦的來源,
如果一段關係只剩下心力交瘁的羈絆,
你該捨不得的不應再是對方,
而是因為放不開手而遍體鱗傷的自己──
無論是不願傾聽你的朋友、始終想掌控你的父母,
不再愛你的另一半,或是不斷消磨成就感的工作,
告別那些摧毀我們精力、消耗我們情感的人事物,
我們就能夠將空出來的位置,用更美好的經驗填滿。
結束一段關係會讓你的人生大幅改變,但不會讓你天崩地裂!
這本書會告訴你順利結束關係的三種指引:
◆放手前的心理準備:
這段關係還有溝通與改善的可能嗎?何時需要停損,甚至當機立斷?毅然放手,會有什麼後續的問題需要面對?
◆放手步驟的處理:
先做理性的判斷,不被一時之間的情緒所左右;找其他人諮詢,以免因為處於關係裡,看不清事情的全貌;找到替代的社會支持,才不會因為生命裡空缺了一個角色,而耐不住空虛地回頭……。
◆個案故事的溫馨分享:
每個人都與你走過同樣的沉痛,包括與手足不睦、離開認同的團體、放棄深耕多年的職涯領域……,但如今那些沉痛已經變成美好,他們又是怎麼做到的?
完結一段關係或許會令你痛楚,
但是讓不健康的關係消失,才真正會讓你的痛楚完結。
作者簡介
婕咪‧瓦克斯曼Jamye Waxman
認證婚姻與家庭治療師、性治療師兼伴侶諮商師,擁有聖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諮商心理學碩士學位。身兼講者、作家、播客、電影製作人、前廣播和電視製作人,經常接受媒體採訪,包括《富比士》(Forbes)雜誌、《女性健康》(Women’s Health)、《男性健康》(Men’s Health)、《花花公主》(Playgirl)、《柯夢波丹》(Cosmopolitan)、《魅力》(Glamour)和《自我》(Self)等等。
譯者 羅亞琪
畢業於輔大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興趣廣泛,對文字、語言情有獨鍾,譯作包括《權利與王座》、《攀樹人》、《手感烘焙聖經》、《悲傷練習》等書,目標是有朝一日能將譯作擺滿整個書櫃。
序
推薦序 擺脫桎梏,練習在乎你自己/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我第一次遇到這個女孩,是在一個下著雨的陰冷冬天。
她有些吞吐地告訴我,她的母親如何控制她的生活、掌握她的行蹤,母親要求她凡事順從,包含所選的對象。
「我為妳付出那麼多,妳要孝順、要當個好孩子」,是這母親最常對女兒說的話。女孩為了不讓母親失望,不論是學業、工作、生活,她都盡量妥協、取悅母親,以求成功扮演母親心中「孝順女兒」的角色。隨著時間過去,女孩長大變成女人,擁有獨立的經濟生活與思考能力,她才發現,母親理應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卻也慢慢變成了現在她生命中,最亟須面對的痛苦與問題。
尤其,母親在女孩不順從她時,所採取的言語、肢體暴力與激烈手段是如此傷人、毫不留情地折磨著女孩,這使得女孩非常寒心。
「她真的愛我嗎?還是說,她愛的是,可以滿足她的我?」
望著女孩強忍著不願掉下的淚,看著她扛此重擔、卻仍強撐著的單薄身軀,我,覺得不忍。
「……我沒辦法完全不管我媽,她讓我覺得,我如果不理她、不照她的方式去做,我就是個很不孝的壞女兒,可是……照著她的話去做,我真的覺得好痛苦,好痛苦,而且她好像永遠都沒辦法滿足。」
對女孩而言,如果要留在這段「毒性關係」裡,她將犧牲所有的自尊、自我價值和愛人的能力;而為了維持這段關係,她必須一直妥協、取悅對方,直到她自己被消磨殆盡為止。
但如果直接逃離、放棄這段關係呢?女孩或許也會被巨大的罪惡感給吞噬。如果她想要保護她自己,甚至,保有她自己,是否還有其他選擇?
面對這樣折磨的親子關係,是否能與一段痛苦的伴侶關係一樣,也有選擇「分手」的可能?
拒絕/被拒絕以後,我們能做些什麼?
《這一次,你該捨不得的是自己》這本書,說的就是關於「分手」的課題。
這本書談的「分手」,指的不只是伴侶關係,還包含與朋友、家人、社群、工作、性別認同/性向,甚或是任何關係、環境或信念。
書中所提的「分手」,我認為,是我們從小很少有機會好好學習的議題:關於「拒絕與被拒絕」。
當面對一段讓我們覺得痛苦、無法忍受的關係時,我們要如何尊重自己的感受,鼓起勇氣跟對方說明「我們想要結束這段關係」?又或者,當我們是「被分手的一方」時,我們要如何面對強烈的挫折感、失落感以及被否定的感覺?
「拒絕別人」或是「被拒絕」,原本就是人際關係中相當困難的課題;而「分手」或「被分手」,代表我們拒絕/被拒絕的不只是一個行為,而是一段關係,因而更加困難。
但是,「分手」,卻也是在我們生活中相當常見的事情。當我們決定換跑道/換工作/改變生活環境/轉學/升學/與家人減少或不聯絡/改變宗教信仰或政治信念/決定不跟某些或某個朋友聯絡……這在我們生活中,是時常有的經驗,但通常對我們而言,卻也都不是個容易的決定。當我們要做抉擇時,總伴隨著各種掙扎,例如:擔心對方的心情、自己是否做錯決定,或懷疑自己是否有勇氣提出;而如果我們是「被分手」的一方,更是覺得突然、驚訝或難以接受。
當然,考慮到被分手方的心情,或許我們會覺得,如果因自我的需求而提出分手,是種自私的行為;這想法可能使得我們有強烈的罪惡感,甚而無法鼓起勇氣提出這項需求。但如果經過評估,「分手」的提出,可能讓兩邊都有機會重新思考、調整彼此的關係,因而獲得更多成長、更好的生活;那麼,提出「分手」,或許也不是件如此罪大惡極的事情。而,如果想讓「分手」有機會將傷害降到最低,讓彼此在這個經驗中獲得最大的幫助,那麼「如何分手」,還有「分手/被分手後我們能做什麼」,就成為我們需要學習的技能。
《這一次,你該捨不得的是自己》一書,除了提醒我們,什麼時候我們需要「分手」之外,其清楚的說明與步驟,也讓我們在面對「分手/被分手」這困難的議題時,減少混亂、焦慮與慌張;使我們有機會穩定下來,不僅是責怪對方或自己,而是學會理解、安撫自己的情緒,甚至真正地「好好照顧自己的感受」;而當照顧好我們自己的感受後,我們才有機會、有能力地真正理解對方的感受與處境。
當你身陷一段泥淖般的關係時,你選擇留在原地繼續忍受,抑或願意盡力一搏、努力掙脫?「這一次,你該捨不得的是自己」,或許,當你翻開這本書,也等於給了自己一個機會,開始練習尊重、在乎自己的感受。藉此機會,好好檢視自己的生命;鼓起勇氣,做出能讓自己用「真實的面貌」生活的決定,擺脫不健康關係的桎梏,以獲得心靈的自由!
目次
前 言 用對的方式告別,讓失去不再那麼痛
第一章 所有關係,都有到期的時候
第二章 當「我們」成為曾經
第三章 面對變質的關係
第四章 是句號,還是休止符?
第五章 再也不是摯友
第六章 斷絕家庭的羈絆
第七章 從團體或社群中抽身
第八章 走出被禁錮的衣櫃
第九章 與深愛過的工作告別
第十章 離開其他不那麼重要的人事物
第十一章 被割捨的那一方
第十二章 照顧自己的練習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